光盘装置及光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圆盘状的信息载体(以下称「光盘」)的数据记录以及在光盘上进行记录与重放的光盘装置。本发明尤其涉及对于具有多个信息层的大容量光盘的高效率的光盘错误处理方法和能够实现此方法的光盘装置。
背景技术
将固定光量的较弱光束照射到转动的光盘上,并检测经光盘调制的反射光,从而重放出光盘上记录的数据。
在重放专用的光盘上,在光盘制造阶段就预先螺旋状地以凹坑记录信息。与此不同,在可改写的光盘上,在形成了具有螺旋状的岸台或凹槽的轨道的基体材料表面上,通过蒸镀等方法堆积可光学地记录/重放数据的记录材料膜。在可改写光盘上记录数据时,在光盘上照射其光量按要记录数据调制的光束,由此使记录材料膜的特性局部地发生变化,从而进行数据的写入。
再有,与光盘基体材料的厚度相比,凹坑的深度、轨道的深度及记录材料膜的厚度均很小。因而,光盘中记录有数据的部分构成二维面,有时称为「记录面」。本说明书中,考虑到这样的记录面在深度方向上也有物理尺度,不说「记录面」而称之为「信息层」。一般的光盘至少具有一个这样的信息层。再有,1个信息层实际上可包含相变材料层、反射层等多个层。
在可记录光盘上记录数据时,或在将这样的光盘上记录的数据重放时,光束必须始终在信息层中的目标轨道上成为预定的会聚状态。因而,需要有「聚焦控制」及「跟踪控制」。「聚焦控制」就是为了使光束的焦点位置总是位于信息层上而将物镜的位置控制在信息记录面的法线方向上。另一方面,跟踪控制就是为了使光束的光点位于预定轨道上而将物镜的位置控制在光盘的半径方向(以下称为「光盘径向」)上。
作为高密度、大容量光盘,迄今已付诸实用的有: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ROM、DVD-RAM、DVD-RW、DVD-R、+RW、+R等的光盘。另外,CD(Compact Disc)目前也已普及。现在,正在进行比这些光盘更高密度且更大容量的蓝光盘(Blu-rayDisc:BD)等下一代光盘的开发与实用化。
这些光盘具有因种类而异的多种物理结构。例如,轨道的物理结构、轨距、信息层深度(即从光盘的光入射侧表面到信息层的距离)等各有不同。为了从这些物理结构不同的多种光盘适当地读出数据或在其上面写入数据,必须用具有适应光盘种类的数值孔径(NA)的光学系统将适当波长的光束照射到光盘的信息层上。
近年来,作为大容量记录介质出现了在厚度方向有2个信息层的光盘,适应该光盘的光盘装置已经普遍上市。
光盘的记录/重放所需的伺服控制、信号的最佳状态各不相同,取决于每种光盘装置或光盘的特性偏差、进行记录/重放时的温度条件等因素。因而,在进行光盘信息层的记录/重放时,须以预定的次序进行伺服(控制)、信号(记录)地初始调整,称之为「启动处理」。通过启动处理,能够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光盘信息层的记录/重放。但是,由于光盘的初始特性、存档(archival)特性上的问题或随改写次数而恶化等各种因素,在启动时会发生记录错误或伺服调整错误等。
现有的专利文献1公开了将上述课题之一部分解决的技术。图15是包含专利文献1公开的、启动时试写错误发生预定次数以上就禁止记录的次序的流程图。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即便出现记录错误,也能通过使得只能在该光盘中执行重放来消除出现该光盘的重放特性恶化或误记录等的可能性,并促使用户动手在HDD等不同的介质上制作备份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36474号公报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6115333号公报
上述的传统技术中,在用于双层或多层盘的情况下,由于要逐个信息层地进行初始调整,启动处理所需时间延长,会发生因光盘的质量和特性上的问题或改写次数等各种因素而导致的启动调整错误、启动学习错误。其发生概率随信息层数的增多而变大。具体而言,与伺服机构的聚焦、跟踪有关的调整错误可使启动停止;另外,如果在试写的记录功率和作为记录补偿值的调制脉冲宽度等超过预定值的错误一经发生而重试预定次数后仍不能恢复,就使记录禁止;另外,如果出现重大错误,就使启动停止。若如此,就会有这样的问题:越是多层的介质,因启动错误的停止或记录禁止的频度就越大。
例如,即便是双层盘,如果在相当于1/2容量的第1层上的全部学习正常结束,而第2层上的学习没有正常结束,则不仅第2层就连第1层也不能进行记录,特别是蓝光盘(BD)等的每层具有高达25GB的大容量,仅仅第1层就能记录2小时以上的数字高清广播,尽管如此,也只能让整个光盘都不能记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的传统问题,提供可有效使用光盘的光盘装置,能够按每个信息层管理各信息层的状态,并在各层中快速开始重放或记录动作。
用以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能够对具有M(M≥2)个层叠的信息层的光盘执行数据的记录、重放,具有:将光束会聚物镜;驱动上述物镜的透镜致动器;接收上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将它变换成电信号的受光部;处理上述受光部的信号并将上述光盘上的信号重放的重放部;启动时执行学习、以对上述M个信息层中的至少1个信息层确定为了记录、重放数据而设定的参数群的值的控制部;以及执行对上述M个信息层的各层的记录或重放的禁止或许可的设定管理的管理部,上述管理部按照上述控制部进行的学习结果,在上述各信息层上进行记录或重放的禁止或许可设定。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如果在启动时上述控制部确定了上述各信息层的参数群的值,上述管理部就按照该确定了的各信息层的参数群的值对各信息层进行记录或重放的禁止或许可设定。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如果在启动时上述控制部未能在上述信息层的任一个上确定参数群的值,上述管理部就对各信息层进行记录或重放的禁止或许可设定。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如果在启动时上述重放部未读出上述各信息层的特定区域中记录的上述光盘或上述信息层特有的值,上述管理部就对各信息层进行记录或重放的禁止或许可设定。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作为上述各信息层的参数,包含关于球面像差或聚焦控制的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作为上述各信息层的参数,包含关于记录功率或记录补偿值的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进行层间跳越,跨过上述光盘的记录禁止或重放禁止的层而进行数据的记录、重放。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在上述光盘的M个信息层中的R(1≤R≤M)个信息层上设定标志,上述光盘装置启动时,如果上述R个信息层中的任何N(N≤R)个信息层未能确定上述参数群的值,就将该未能确定的信息层用上述标志隐蔽,从而将上述光盘控制成用作(M-N)层光盘。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上述光盘是具有2个信息层的双层盘,如果上述2个信息层中离上述光盘的光入射面近侧的层未能确定上述参数群的值,就将上述光盘作为单层盘控制。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上述控制部确定的上述各信息层的上述参数群的值和关于上述控制部是否确定了上述各信息层的上述参数群的值的信息,记录在上述光盘的预定区域上。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如果在上述光盘装置启动时上述R个信息层中的任何N(N≤R)个信息层未能确定上述参数群的值,就将上述光盘作为(M-N)层的光盘识别的信息记录在上述参数群的值确定了的信息层中的任何信息层的预定区域上。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上述管理部设定的上述各信息层的记录禁止或重放禁止的信息,记录在上述光盘的预定区域上。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还具有进行追记型的上述光盘的制作结束处理的定形处理部,上述定形处理部在追记型的上述光盘的未记录区域嵌入任意的数据,以使追记型的上述光盘的制作结束。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如果将上述光盘作为(M-N)层的光盘控制,就将上述(M-N)层光盘的信息层中的上述参数群的值确定了的信息层的开头逻辑地址作为上述(M-N)层光盘的开始地址进行数据的记录、重放。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如果将上述光盘作为(M-N)层的光盘来控制数据的记录、重放,就将上述(M-N)层光盘的信息层中的上述参数群的值确定了的层的最终逻辑地址作为上述(M-N)层光盘的最终地址进行数据的记录、重放。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该装置对具有M(M≥2)个层叠的信息层的光盘执行数据的重放,具有:将光束会聚的物镜;驱动上述物镜的透镜致动器;接收上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将它变换成电信号的受光部;处理上述受光部的信号并重放上述光盘上的信号的重放部;以及进行上述光盘的识别的识别处理部,为对上述各信息层重放数据而设定的参数群的值和表示是否对上述各信息层确定了参数群的值的识别信息,记录在上述光盘的预定区域上,上述识别处理部读出上述识别信息来识别上述光盘。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如果上述光盘上(作为上述识别信息)记录有表示上述M个信息层中的任何N个层(M>N)的上述参数群的值未能确定的信息,就将上述光盘作为(M-N)层光盘进行控制。
本发明的光盘之特征在于,由包含备用层的M个(M≥2)层层叠而成。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之特征在于,上述M个层包含该光盘的规格或标准上确定的层和备用层,在预定区域上记录有表示包含上述光盘的规格或标准上确定的层数和上述备用层数之内的实际层叠的层数的信息。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之特征在于,如果在上述M个层中的N(M>N)个层未能确定为了记录、重放数据而设定的参数群的值,就记录作为(M-N)层光盘识别所用的信息。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之特征在于,该光盘是并行轨道路径(Parallel Track Path)方式的多层盘。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之特征在于,该光盘是反向轨道路径(Opposite Track Path)方式的多层盘。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可对具有M个(M≥2)层叠的信息层的光盘执行数据的重放,具有:将光束会聚的物镜;驱动上述物镜的透镜致动器;接收上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将它变换成电信号的受光部;处理上述受光部的信号并将上述光盘上的信号重放的重放部;以及识别上述光盘层数的规格层识别部,上述光盘层叠有包含备用层的M个(M≥2)层,上述M个层包含该光盘的规格或标准上确定的层和备用层,在预定区域记录有表示上述光盘的规格或标准上确定的层数和包含上述备用层数在内的实际叠加层数的信息,上述规格层数识别部根据关于上述层数的信息来识别规格或标准上确定的层数,仅将上述规格层数识别部识别的规格或标准上确定的数层用于数据的重放。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还具有地址变换处理部,仅用上述光盘的规格或标准上确定的层数的层的地址,将不连续的物理地址变换成连续的逻辑地址。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上述地址变换处理部,仅用规格或标准上确定的层数的层的地址,将不连续的物理地址变换成连续的逻辑地址,使得上述光盘的轨道路径成为互不相同的轨道路径。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对具有M个(M≥2)层叠的信息层的光盘执行数据的记录、重放,具有:将光束会聚的物镜;驱动上述物镜的透镜致动器;接收上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将它变换成电信号的受光部;处理上述受光部的信号并将上述光盘上的信号重放的重放部;以及对上述M个信息层的各层进行记录、重放数据的管理的数据录放管理部,上述数据录放管理部将上述各信息层中记录的记录数据的备份数据记录在与记录有该记录数据的信息层不同的信息层中。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上述数据录放管理部在上述各信息层中记录备份数据时,执行上述记录数据与上述备份数据设为相同、且对上述记录数据的上述信息层的记录位置与对上述备份数据的上述信息层的记录位置设为相同的镜像记录。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可对具有物理结构互不相同的M个(M≥2)信息层的光盘执行数据的记录、重放,具有:将光束会聚的物镜;驱动上述物镜的透镜致动器;接收上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将它变换成电信号的受光部;处理上述受光部的信号并将上述光盘上的信号重放的重放部;以及对上述M层的信息层的各层进行记录、重放数据的管理的数据录放管理部,上述数据录放管理部将上述各信息层中记录的记录数据的备份数据记录到与记录该记录数据的信息层不同的信息层中。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还具有将上述记录数据压缩的记录数据压缩部,上述数据录放管理部将记录到上述各信息层的记录数据用上述记录数据压缩部压缩,然后记录上述备份数据。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如果不能重放上述各信息层中记录的记录数据,上述数据录放管理部就重放与上述记录数据对应的备份数据。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之特征在于,上述备份数据设定为在仅可重放记录上述备份数据的信息层的光盘装置上也可重放的记录格式。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之特征在于,具有物理结构互不相同的M个(M≥2)信息层,上述各信息层中记录的记录数据的备份数据被记录在与记录有该记录数据的信息层不同的信息层中,上述备份数据用在仅可重放记录有上述备份数据的信息层的光盘装置上也可重放的记录格式记录,记录上述备份数据的信息层的光透过层厚为0.6mm±0.03mm。
本发明的光盘装置是进行具有多个信息层的光盘的记录/重放的光盘装置,根据该装置启动时执行的各种参数的调整或学习在各层上是否正常结束、调整或学习的收敛值是否适当的状况,按各信息层准确地管理各信息层的状态,即记录重放均可的层、不可记录而可重放的层及记录重放均不可的层等,因此,能够取得这样的效果:可降低离家预录时等因启动错误导致的节目错失、录像时间丧失等,同时可提高使用的便利性,更有效地使用光盘。而且,随着今后具有3个、4个信息层的光盘出现,本发明的按各层管理、执行记录、重放的有效状态的效果会更加显著。
另外,由于本发明的光盘具有备用信息层,即使光盘上有不可用的信息层存在,也可使用备用信息层而不使规格或标准上的容量受损地进行记录、重放。另外,该光盘上预先记录了规格或标准上确定的层数和还包含备用信息层的实际层数,光盘装置能够在用较短时间识别规格或标准上的层数。
另外,本发明的光盘装置将各信息层中记录的记录数据的备份记录在与记录上述记录数据的信息层不同的信息层中,因此在由于一些原因而导致某个信息层的记录失败或所记录的数据不能重放等情况下,也能从另一信息层重放该数据的备份数据,提高数据记录、重放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表示装到光盘装置的光盘201与物镜202之间的大致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2]图2是表示具有多个信息层的光盘201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图3(a)表示有球面像差时的状态,图3(b)表示球面像差修正后的状态。
[图4]图4(a)表示在离光盘201的表面相对浅的位置的信息层上,球面像差已被最小化的状态,图4(b)表示在离光盘201的表面相对深的位置的信息层上,球面像差已被最小化的状态。
[图5]图5(a)及图5(b)表示为修正像差而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像差修正透镜262,图5(c)表示像差修正透镜262的位置与球面像差被最小化的信息层的深度之间的关系。
[图6]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7]图7是概略表示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中的启动处理的流程图。
[图8]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9]图9是说明实施方式2中为记录进行的学习的示意图。
[图10]图10是概略表示实施方式2的光盘装置执行的启动处理的流程图。
[图11]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2]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3]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4]图14表示实施方式5的光盘的物理层和逻辑层。
[图15]图15是表示专利文献1的光盘装置执行的光盘启动处理时的试记录顺序的流程图。
[图16]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6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7]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光盘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8]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光盘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9]图19表示实施方式5的物理层数多于规格层数的光盘之一例。
[图20]图20表示实施方式5的物理层数多于规格层数的光盘之一例。
[图21]图21说明实施方式1、2的多层盘的控制方法。
编号说明
100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
200实施方式2的光盘装置
300实施方式3的光盘装置
400实施方式4的光盘装置
500实施方式5的光盘装置
600实施方式6的光盘装置
700实施方式7的光盘装置
22光束
90电路部
190电路部
201、1001、1002、1003光盘
201a光入射侧表面
202物镜
203致动器
204球面像差位置调整部
205受光部
206致动器驱动部
207球面像差位置驱动部
208聚焦误差生成部
209跟踪误差生成部
210信号重放部
211数据重放部
212伺服控制部
213系统控制部
214光盘马达
215光学头
216调整参数处理部
260球面像差修正部
262像差修正透镜
290电路部
301半导体激光器
302激光器驱动部
303记录控制部
305接口部
310主机
390电路部
401识别处理部
402规格层数识别部
403地址变换处理部
490电路部
501定形处理部
590电路部
601数据录放管理部
690电路部
701记录数据压缩部
702BD光盘
703DVD光盘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的光盘是具有M个(M≥2)层叠的信息层的多层盘,各信息层具有「按层调整结果存放区」。
该按层调整结果存放区不仅存放本层的调整、学习结果,在按启动顺序获知了其他层上的调整、学习结果时也将它们一并存放。因此,若从第1层到第n层开始依次学习,则第1层存放本层即第1层的学习结果,第2层存放此前进行了学习的第1层和本层即第2层的学习结果,第3层存放此前进行了学习的第1层、第2层及本层即第3层的学习结果,第n层的按层调整结果存放区中存有全部信息层的学习结果。
所谓启动时的学习,就是为了将成为记录/重放对象的信息层即目标信息层中的光束的会聚状态最优化而算出聚焦位置、球面像差的修正量、透镜倾斜修正量、伺服回路增益、聚焦、跟踪控制的偏移修正量、记录用的激光器功率及激光器调制脉冲信号的信号宽度/间隔中的最适参数。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上述学习中进行对记录与重放二者均有影响的聚焦位置及球面像差修正量的学习的实施方式1和进行对记录有影响的记录功率的学习的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1)
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之前,首先,就依赖于球面像差及聚焦位置的光束会聚状态的最优化所需的信息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的立体图示意说明一般的光盘201和物镜202之间的配置关系。
图1中,由物镜202会聚的光束22,从光盘201的光入射侧表面201a照射到光盘内部的信息层上,在信息层上形成光束斑点。本发明使用的一例光盘201,如图2所示,由于具有设于离光入射侧表面201a相对深的位置的第1信息层(L0层)和设于相对浅的位置的第2信息层(L1层),为了将光束22准确会聚到成为记录、重放对象的信息层(L0层或L1层)上,需要适当调整物镜202的光轴方向位置和光轴相对于信息面的倾斜角度。
就上述各种光盘201尤其是BD而言,由于用数值孔径(NA)高的物镜来会聚光束22,信号的重放质量易受「球面像差」的影响。由于与BD对应的光盘装置具有用光束22照射BD的结构,为了使该球面像差最小化,在光源(未图示)与物镜202之间设置修正球面像差的球面像差修正部260。
如图3(a)所示,球面像差是通过物镜202的中心部的光线与通过物镜202的周边部的光线之间焦点位置沿光轴方向偏离的现象,有时也将偏离的大小本身称为「球面像差」。球面像差因光束22的波长、物镜202的数值孔径、光盘201的透过层厚即从光盘表面到信息层的距离而变化。特别是,球面像差显著地依赖于数值孔径,与数值孔径的4次方成比例地变化。因而,与DVD或CD相比,使用大数值孔径物镜的BD特别容易形成大的球面像差,必须设法降低。
再有,本申请中的「透过层厚」这一用语,如上所述,是指从光盘201的光入射侧表面201a(以下称为「光盘表面」)到信息层的距离,换言之,就是「从光盘表面开始的信息层记录层的深度」。如果是具有1个信息层的单层BD,则信息层由厚度0.1mm(约100μm)的覆盖层覆盖,因此「透过层厚」唯一地确定,其大小为0.1mm。如果是具有2个信息层的双层BD,则在远离光盘表面的信息层(L0层)上具有厚度约25μm的光透过层,在该光透过层上设置信息层(L1层)。该L1层由厚度约75μm的另一光透过层即覆盖层覆盖。因而,对于双层BD,就L0层而言其「透过层厚」为约100μm,而就L1层而言则其「透过层厚」为约75μm。
即使是基于相同的BD规格制作的光盘201,其球面像差的大小也随透过层厚、光束22的光轴相对于信息层的倾斜(tilt)而变化。因而,光盘装置需要根据所装载的光盘201控制球面像差修正部260,并将像差修正量最优化,以使球面像差成为最小。图3(b)示意表示球面像差经球面像差修正部260完全修正后的状态。
图4(a)表示在离光盘201的表面相对浅的位置的信息层上球面像差最小化后的状态,图4(b)表示在离光盘201的表面相对深的位置的信息层上球面像差最小化后的状态。这样,如果从光盘201的表面到信息层的距离发生变化,就须通过球面像差修正部260的动作调整入射到物镜202的光束22的发散度,使信息层上的球面像差最小化。
如图5(a)、(b)所示,为了调整入射到物镜202的光束22的发散度,球面像差修正部260例如具有像差修正透镜262,通过改变其光轴方向位置而使光束22的发散度改变,最终能够使信息层上的球面像差得到调整。
图5(a)的状态表示,将像差修正透镜262从物镜202移开,从而使位于光盘201内深处的L0层上的球面像差最小化。
另一方面,图5(b)的状态表示,将像差修正透镜262跟物镜202靠近,从而使位于光盘201浅处的L1层上的球面像差最小化。
如图5(c)所示,通过控制像差修正透镜262的位置,能够改变球面像差最小化的信息层的深度。像差修正透镜262置于相对于驱动中心远离物镜202达1.66mm的位置时,L0层上的球面像差可最小化。另一方面,像差修正透镜262置于相对于驱动中心靠近物镜202达1.11mm的位置时,L1层上的球面像差可最小化。
这里,从光盘表面到L0层的距离或深度表示为「透过层厚100μm」,从光盘表面到L1层的距离或深度表示为「透过层厚75μm」。
从而,在使光束22的焦点位于L1层上时,不仅要调整物镜202的光轴方向位置,还需要将像差修正透镜262从驱动中心而向物镜侧移动1.11mm,以进行适合于透过层厚75μm的像差修正。而且,在将光束22的焦点从L1层移动到L0层时,在调整物镜202的光轴方向位置的同时进行适合于透过层厚100μm的像差修正,因此,将像差修正透镜262从物镜202移开,相对于驱动中心移动1.66mm。此时,如果仅仅调整物镜202的位置而不能适当地修正像差,在L0层上会聚的光束22的球面像差就会变大。
如此,对于BD,不仅要为使光束22的会聚点位于目标信息层上而调整物镜202的位置,还要为使该信息层中的像差修正最小化而调整像差修正透镜262的位置。
从而,在上述的例中,物镜202的光轴方向位置和像差修正透镜262的光轴方向位置就成了规定光束22的会聚状态的重要参数。本申请中,有时将光学头内的物镜202的光轴方向位置称为「聚焦位置」或「离焦量」。另外,有时将像差修正透镜262的光轴方向位置称为「像差修正位置」或「像差修正量」。
再有,由于「离焦量」有时称为「聚焦平衡」(focus balance),本申请中,有时将光学头内的物镜202的光轴方向位置以「FBAL」表示。另外,由于像差修正透镜262具有将光束22扩大的扩束器功能,有时将「像差修正位置」或「像差修正量」简略地以「BE」表示。
另外,物镜202的光轴朝向的控制被称为倾斜控制。
物镜202的光轴朝向的初始值为0°,但光盘201的信息面从相对于物镜202的光轴的垂直面倾斜时,就需要按该倾斜角度使物镜202的光轴朝向倾斜。因而,倾斜角度也是给光束22的会聚状态带来影响的参数之一。
对光束22的会聚状态影响大的上述参数的值,因下表1所示的各种因素而变动,该变动因素可分为与光盘装置相关的因素、与光盘201相关的因素和与使用环境相关的因素。
[表1]
与光盘装置相关 制造时的对准偏差等按装置的特性偏差 与光盘相关 记录膜特性、透过层厚、光盘制造时贴合不匀、 光盘偏心 与环境相关 温度变化
对于多层盘,实际上为了记录数据或将已记录的数据重放,需要在光盘装置的启动后随即对各个信息层进行将光束22会聚状态最优化的调整。即,需要按照光盘装置上装载的光盘201调整「聚焦位置(FBAL)」及「像差修正位置(BE)」的值,并使物镜202和像差修正透镜262的光轴方向位置最优化。
这样的透镜位置的调整及确定也称为「学习」,作为「启动处理」与激光器功率的最优化等在启动时执行的其他处理一起执行。
而且,通过这样的调整或学习获取的与各信息层相关的FBAL及BE的值,可记录在该光盘201上或保存在光盘装置的存储器内,但如果光盘201或光盘装置变更,就必须重新进行调整或学习,即便是同一个光盘201和光盘装置,启动时也需要对光盘201的各信息层进行聚焦位置及像差修正位置的调整。
因此,如果1枚光盘201所包含的信息层的数量增加到2层以上,如迄今作为技术问题说明的那样,第1层调整OK而第2层调整错误就停止启动,而在第1层调整错误时,即使存在第2层的调整OK的可能性,此时也作为启动错误而停止启动,只要不是2层都调整OK,就不能进入记录或重放动作。
例如,如果考虑如下的状况和条件:
1)第1层L0层的厚度不匀小,第2层L1层的厚度不匀大;
2)光盘表面有尘埃附着,使表面近侧的第2层L1层受到显著影响;
3)由于中间层的反射率低即透过率高,第1层L0层的功率有富余,而第2层L1层无富余等,
则通常是,第1层L0层的聚焦位置及球面像差的学习正常结束,但第2层L1层的聚焦位置及球面像差的学习失败,再设想存在光盘因素导致的抖动恶化或功率容限不够,即使作了记录功率的学习,也可预料到超出预定功率的情况。因此,如果聚焦位置及像差修正位置的调整值超过设想值,就将第1层L0层设为记录许可状态,将第2层L1层设为记录禁止。
另外,如果在第2层L1层的聚焦位置及像差修正位置的调整途中发生跟踪伺服脱离等的错误而不能调整的情况,将调整值返回到初始值后,第2层L1层设定成记录、重放均不可的状态。再有,在这种情况下,可将光盘用作单层盘。
再有,双层以上的多层盘的情况也一样,如果第2层L1层、第3层L2层、…、第N层L(N-1)层不好,则可作为第1层L0层的单层盘、第1层L0层和第2层L1层的双层盘或第1层L0层、第2层L1层、第(N-1)层L(N-2)层的(N-1)层光盘使用。
另外,该信息保存在「按层学习结果区」,根据该结果,设置成只在第1层记录,另外,在第1层、第2层这2层进行重放,如此对该光盘进行管理。因此,例如在对BD光盘设为离家预录的情况下,在录至与单层盘相同容量的录像时间之前,可以无任何障碍地进行该离家预录。
另外,重放专用的播放机读取上述按层学习结果区,若第2层聚焦位置、球面像差的学习失败,就将该光盘用作单层盘,于是,可以方便地使用。
接着,就具体实现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100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6所示的本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100具有:使所装载的光盘201旋转的光盘马达214;光学地读写光盘201的光学头215;以及与光学头215之间进行信号交换的电路部90。
光学头215具有将从激光器光源发射的光束22(未图示)会聚到光盘201上的物镜202和接收光盘201反射的光束22并将它变换成各种电信号的受光部205。在物镜202和受光部205之间,具有球面像差位置调整部204。球面像差位置调整部204是具有可在光轴方向移动的像差修正用透镜(参照图5)的装置,可通过调整光束22的会聚、发散状态来减少光盘201信息层中的光束22的像差。
受光部205输出的电信号被提供给聚焦误差生成部208,生成聚焦错误信号(FE信号)。受光部205输出的电信号也同样提供给跟踪误差生成部209以及信号重放部210,分别生成跟踪错误信号(TE信号)和重放信号(RF信号)。RF信号被提供给数据重放部211,数据重放部211基于RF信号将光盘201记录的信息译码,发送给系统控制部213。系统控制部213根据信号重放部210或数据重放部211供给的信号算出成为用户数据的重放或抖动等的信号质量指标的值。
FE信号可通过例如一般称为像散法的聚焦误差检测法生成。另外,TE信号可通过例如一般称为推拉法(push-pull method)的跟踪误差检测法生成。FE信号和TE信号被提供给伺服控制部212,执行将物镜202与光盘201的记录面之间的相对距离保持一定的聚焦伺服控制和在光盘201的轨道上跟踪激光器照射位置的跟踪伺服控制。来自伺服控制部212的控制信号,被提供给致动器驱动部206。
致动器驱动部206将驱动信号发送给设于光学头215的物镜202的致动器203来驱动物镜202的致动器203。即,伺服控制部212通过上述误差信号使物镜202的致动器203动作,通过驱动物镜202,形成聚焦控制、跟踪控制的伺服回路,执行伺服控制。
球面像差位置调整部204根据来自球面像差位置驱动部207的驱动信号来改变像差修正量,从而实施球面像差修正。
系统控制部213生成使物镜202的焦点位置接近、离开光盘201的三角波的焦点上下(focus up-down)信号,并发送给伺服控制部212。伺服控制部212和致动器驱动部206根据焦点上下信号使物镜202的焦点位置接近、离开光盘201。另外,系统控制部213通过对光盘马达214时而给出旋转指示或执行停止处理,时而进行转速设定,实现光盘马达214的旋转控制。
调整参数处理部216判断L0层的调整结果,即调整是否正常结束、并且调整的聚焦位置和球面像差的值是否合适,设定L0层的记录或重放的禁止或许可的状态标志,L0层的启动结束后,继续L1层的调整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1中,调整参数处理部216设于系统控制部213中,但是,该调整参数处理部216也可以设于伺服控制部212中,也可为独立的构成部分。另外,该调整参数处理部216也可作为构成系统控制部213和伺服控制部212的控制程序的一部分实现。
接着,以聚焦、球面像差的调整为例,参照图7说明本实施方式1中的光盘201的启动处理顺序和调整错误发生时的处理顺序。图7是表示用本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100进行光盘201的启动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首先,在步骤701中,系统控制部213对光盘马达214进行转速设定并发出旋转开始指示。
在步骤702中,激光器光源(未图示)开始对光盘201进行激光照射。在步骤703中,伺服控制部212将聚焦伺服控制设为有效。
在步骤704中,进行TE信号的调整,使TE信号的振幅和平衡成为最佳。
在步骤705中,使跟踪伺服控制ON。
在步骤706中,通过物镜202的致动器203调整聚焦位置,通过球面像差位置调整部204调整球面像差修正位置。这样的调整是将信息层中的光束22的会聚状态调整到最适合于数据重放的调整。
聚焦位置/球面像差修正位置调整(FBAL/BE调整)用来将例如光盘201的光透过层的厚度偏差(100μm±5μm)、激光的波长偏差以及因其温度变动导致的球面像差消化掉。但是,如果光盘201存在超出预想的偏差,或者使用环境恶劣、温度过高或过低,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调整值例如经厚度换算达到110μm这样非常高的值,实际调整时为了探测聚焦位置或球面像差修正位置的最佳点而在正负之间摆动,TE信号、FE信号或RF信号的质量恶化,或者调整途中伺服脱离,或者因地址不能读取而不知当前位置,从而发生调整错误。
在步骤707中,判断该调整是否正常结束,在步骤708中,若发生伺服脱离等异常结束,就设立L0层读保护(录放禁止(记录禁止且重放禁止))标志(步骤708)。
进而,在步骤709中,如果是尽管为正常结束但调整值大到足以假设是记录功率之容限不足的数值,例如球面像差为基体材料厚度90μm以下、110μm以上,则设立写保护(记录禁止且重放许可)标志(步骤710)。
若调整值正常,则进入步骤711,在管理区的「按层调整结果存放区」中记录学习结果、读写保护OFF的状态(步骤712)。
接着,在步骤713中取得光盘201上记载的控制数据。所谓控制数据,就是例如光盘种类和与光盘对应的光盘制造商推荐的用于记录、重放的参数。
在步骤714中,判断是否取得了该控制数据。若不能取得控制数据,则与调整失败时一样,判断为难以保证数据部的重放,将L0层设为读保护(步骤715)。
如果正常结束,就不设写保护而设为可记录(记录许可且重放许可)状态,如果球面像差的调整值未进入预定范围,就用写保护设为重放专用(记录禁止且重放许可)状态,如果调整途中发生错误或不能取得控制数据,就在读保护即记录、重放均禁止(记录禁止且重放禁止)状态下将跟踪设为OFF(步骤716),并驱动致动器203和球面像差位置调整部204,层间移动光束斑点,从L0层移至L1层(步骤717)。
在步骤718中,在层间移动后的L1层进行TE信号的调整,使TE信号的振幅与平衡成为最佳。
在步骤719中,使跟踪伺服控制ON。
在步骤720中,与L0层的情况一样,用物镜202的致动器203调整聚焦位置,并用球面像差位置调整部204调整球面像差修正位置。
在步骤721中,判断该调整是否正常结束,如果以伺服脱离等异常结束,则在L1层上设立读保护标志(步骤722)。
进而在步骤723中,如果是尽管为正常结束但调整值大到足以假定记录功率之容限不足,例如球面像差为基体材料厚度65μm以下、85μm以上,则设立写保护标志(步骤724)。
若调整值正常,则进入步骤725,在L1层的管理区的「按层调整结果存放区」中记录L0层、L1层各自的学习结果和L0层、L1层读写保护OFF的状态(步骤726)。
接着在步骤727中,取得光盘201的L1层中也记载的控制数据。
在步骤728中,判断是否取得了该控制数据。如果未能取得控制数据,则与调整失败的情况一样,判断为不仅数据的记录且重放也难以保证,将L1层设为读保护(步骤729)。
然后,在步骤730、731中,判断L0层是否也是读保护,若L0层、L1层均为读保护,则由于不能进行任何动作,将预定的错误代码送回主机(未图示),停止启动。
另外,如果L0层为读保护但L1层为写保护,则不进行从L1层到L0层的层间移动,另外,如果L1层、L0层均为正常结束或写保护,则进行层间移动,成为在预定的轨道、通常在地址0附近待机(READY)的状态(步骤732~733)。
另外,也可将各层的记录或重放的信息、禁止或许可的信息或调整结果等记录在该光盘的称为按层调整结果存放区的预定区域中。
另外,例如,第1层为记录、重放均禁止时,可在第2层上记录“此盘系第1层设为记录、重放禁止的单层盘”的识别信息。或相反地,第2层为记录、重放均禁止时,可在第1层上记录“此盘系第2层设为记录、重放禁止的单层盘”的识别信息。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100具有:将光束22会聚的物镜202;驱动物镜202的透镜致动器203;接收光盘201反射的光束并将它变换成电信号的受光部205;启动时执行学习的控制部,通过学习对上述第1信息层和上述第2信息层确定为了记录、重放数据而设定的第1参数群和第2参数群的值;以及对包含上述第1和第2信息层的各层进行记录或重放的禁止或许可的设定管理的管理部,如果是双层盘,则在各信息层进行球面像差修正、聚焦位置调整,任何一层上发生光盘的偏差、缺陷等的错误都不使启动异常结束,而是逐个信息层进行设定处理,使得另一个正常调整结束的层成为可记录,因此,能够降低录像时间丧失等情况,并能够使大容量介质的可用的信息层被有效利用,且在离家预录等不能通过人工操作来确认的状况下,可防止因启动错误而导致的节目错失。
再有,本实施方式1中,以进行球面像差、聚焦位置的调整的情况为例作了说明,但是,通常在装置的启动处理中,除了球面像差、聚焦位置以外,本发明也针对光盘的翘曲、下垂而逐层进行使透镜倾斜度成为最合适的倾斜调整和图7所示的TE调整,因此,也同样适用因这些调整失败或调整值不当而发生错误的情况,能够仅对发生该错误的层设定记录或重放的禁止或许可。
(实施方式2)
上述实施方式1提供主要因光盘的物理特性、即层的厚度偏差或倾斜偏差发生的球面像差、彗差和与此依存的聚焦位置的调整错误在多层盘的任一层上发生时的相应处理方法,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提供主要因记录膜的特性偏差发生的记录功率学习或记录补偿学习的错误在多层盘的任一层上发生时的相应处理方法。
以下,就本实施方式2的光盘装置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光盘装置200的结构的方框图。图8中,凡与图6的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100相同的结构部分,均附加相同的编号,其详细说明省略。
图8所示的本实施方式2的光盘装置200具有:使所装载的光盘201旋转的光盘马达214;对光盘201进行光学访问的光学头215;以及与光学头215之间进行信号交换的电路部190。
光学头215具有将半导体激光器301发出的光束22会聚到光盘201上的物镜202和接收光盘201反射的光束22并将它变换成各种电信号的受光部205。另外,还具有将来自主机310的传送数据脉冲调制并记录到光盘201上的半导体激光器301。就半导体激光器301而言,也有装有多个波长装置的情况,可根据光盘201切换其波长。
受光部205输出的电信号,被提供给聚焦误差生成部208,生成聚焦错误信号(FE信号)。同样地,受光部205输出的电信号,被提供给跟踪误差生成部209及信号重放部210,分别生成跟踪错误信号(TE信号)及重放信号(RF信号)。RF信号被提供给数据重放部211,数据重放部211基于RF信号将光盘201记录的信息解码并发送给系统控制部213。
系统控制部213具有调整参数处理部216、伺服控制部212、记录控制部303及接口部305。系统控制部213将主机310传送来的数据及图像声音信息等经由接口部305在记录控制部303上调制成预定的记录信号。
激光器驱动部302基于来自记录控制部303的记录信号来控制半导体激光器301,并调整记录功率。半导体激光器301以经调整的记录功率在光盘201的轨道上形成记录标记。
至于记录方式,最近一般是以CD-R、DVD-R为代表的对有机色素膜的追记方式和以DVD-RW或DVD-RAM为代表的对相变化膜的改写方式。
它们的记录信号是图9(b)所示的光输出,半导体激光器301根据以调制方式统一确定的写入信号标记、例如DVD的以8-16调制的3T至14T的信号标记长度,基于激光器驱动部302和记录控制部303的控制来实现所需的脉冲数、脉冲高度、脉冲宽度,如图9(a)所示,在轨道上形成信号标记。
这里,为了在有记录膜的特性和因包含半导体激光器301的光学头的偏差以及光盘201的信息层的厚度偏差而发生的球面像差、因光盘倾斜而发生的彗差或因面晃动和温度变化而发生的聚焦偏离存在的情况下,也能正确地进行记录即形成信号标记,在启动时执行试录,为了实现最合适的记录,光盘装置200进行记录功率学习,以使图9所示的作为记录功率的参数的峰值功率Pwp、底功率Pwb、偏置功率Pwv、删除功率Pwe等成为最佳,还进行记录补偿学习,以使开头脉冲宽度ts和最终脉冲宽度te成为最佳。
这里,作为学习和修正的方法,实施了各种方法。例如有这样的方法:读取光盘制造商预先写入的记录条件,以该值为基准值进行几次试录,每次试录时由信号重放部210、调整参数处理部216测量所记录的信号振幅或抖动等,为使该值成为最优而反复上下探试来确定功率。另外,同样地作为记录补偿学习的方法有这样的方法:读取光盘制造商预先写入的记录条件,以该值为基准值进行数次试录,每次试录时由信号重放部210、调整参数处理部216测量所记录的信号振幅或抖动等,为使该值成为最优而反复上下探试来确定功率,这里省略其详细说明。
通常,如果是双层或多层盘,由于各层记录膜的特性不同,启动时,预先进入各层进行试记录,在进行了学习之后,如为录像机就开始与录像或转录等各动作对应的数据记录,另外,如为PC机就开始与保存或覆盖等各动作对应的数据记录。
也就是说,在双层盘的情况下,先在L0层上进行试记录,进行记录功率学习,以使记录功率即峰值功率Pwp、底功率Pwb等成为最佳,再实施记录补偿学习或修正,使开头脉冲宽度ts和最终脉冲宽度te成为最佳,然后层间移动到L1层上进行试记录,在L1层上进行记录功率学习,以使记录功率即峰值功率Pwp、底功率Pwb等成为最佳,再实施记录补偿学习或修正,使开头脉冲宽度ts和最终脉冲宽度te成为最佳。
这里,如果在L0层上的试记录中发生轨道跳离或聚焦不准等的伺服错误,或者出现学习的功率值或记录补偿值收敛于比预定值大或小的值的情况,则如上所述,调整参数处理部216就判断L0层的调整结果,即判断调整是否正常结束,以及调整的记录功率或记录补偿值是否合适,将状态标志设定成禁止或许可L0层的记录或重放,L0层的启动结束后继续进行L1层的启动调整处理。L1层的记录学习中的错误发生处理也同样如此。
另外,本实施方式2中,调整参数处理部216设于系统控制部213内,但是,该调整参数处理部216也可设于伺服控制部212内,也可为独立的构成部分。
另外,调整参数处理部216也可通过构成系统控制部213或伺服控制部212的控制程序的一部分来实现。
接着,参照图10,以记录功率学习、记录补偿学习为例说明本实施方式2中的光盘201的启动处理顺序和调整错误发生时的处理顺序。
图10是表示用本实施方式2的光盘装置200执行光盘201的启动处理的次序的流程图。
首先,在步骤801中,系统控制部213对光盘马达214设定转速并给出旋转开始指示。
在步骤802中,从作为激光源的半导体激光器301开始对光盘201照射激光。
在步骤803中,伺服控制部212将聚焦伺服控制设为有效。
在步骤804中,使跟踪伺服控制ON。
在步骤805中,通常访问位于内周的控制轨道,在步骤806中,获取光盘201上记载的控制数据。
所谓控制数据,就是例如光盘种类和光盘制造商给光盘推荐的用于记录、重放的参数,读取其中的记录功率和记录补偿值,作为下一步骤进行的记录功率学习、记录补偿学习的初始值。
在步骤807中,移动到位于上述控制数据所在区域近傍的PCA区域(Power Calibration Area)进行试记录,在记录功率学习后实施一组记录补偿学习。
在步骤808中,判断各个学习是否正常结束,如果学习中发生聚焦跳离或错轨而记录学习未正常结束的情况,则进入步骤809设定L0层的写保护。
另外,在步骤810中,如果使用环境恶劣、温度过高或过低,或光盘的膜因重复使用、经时变化等而恶化,其调整值(例如是BD的双层盘)收敛到15mW以上或8mW以下的功率这样的调整值上,该调整值成为开始或最终脉冲宽度为5ns以下这样的不可能值时,就判断为不能正常记录,进入步骤809,设定L0层的写保护。
L0层的记录学习正常结束,且学习值也收敛在预定范围内时,在步骤811、812中,将结果记录到管理区,转移到对下一L1层的启动处理。
再有,如果学习异常结束,当然就不对管理区写入结果,但是,L0层是否写保护的信息由系统控制部213管理。
接着,在步骤813中,将跟踪控制设为OFF,在步骤814中,进行从L0层到L1层的层间移动。
移动到L1层后,在步骤815中,使跟踪伺服控制ON。
在步骤816中,访问位于L1层的预定位置的控制轨道,在步骤817中,取得光盘201上记载的控制数据。
所谓控制数据,就是例如光盘种类和光盘制造商给光盘推荐的用于记录、重放的参数,读取其中的L1的记录参数即功率和记录补偿值,设为下一步骤中进行的记录功率学习、记录补偿学习的初始值。
再有,也会有L0、L1这两层的记录参数写入L0层的控制轨道的情况,这时就不需要再次在L1层取得作为控制数据的记录参数。
在步骤818中,移动到上述控制数据所在区域近傍的PCA区域(Power Calibration Area)进行试记录,在记录功率学习后作为一组实施记录补偿学习。
与L0层一样,在步骤819中,判断各个学习是否正常结束,如果因学习中发生聚焦跳离或错轨,记录学习而没有正常结束,则进入步骤820中,设定L1层的写保护。
另外,在步骤821中,在使用环境恶劣、温度过高或过低,或者光盘的膜因重复使用、经时变化等而恶化,其调整值(例如是BD的双层盘)收敛到15mW以上或8mW以下的功率这样的调整值,或该调整值收敛到开始或最终脉冲宽度为5ns以下的不可能调整值时,就判断为不能正常记录,进入步骤820,设定L1层的写保护。
进而,在步骤822中,如果判断为系统控制部213中L0层也为写保护,该光盘201才被设定为重放专用光盘。
另外,如果L0层未被写保护,则在步骤826中进行从L1层到L0层的层间移动,在L0的预定区域(通常为轨道地址0处)待机。
再有,L1层的记录学习正常结束且学习值也收敛在预定范围内时,在步骤823中,将结果记录到L1的管理区后,在步骤824中将L1层设定为可记录,在步骤825中判断L0层是否为写保护。
若系统控制部213中判断为L0层是写保护,就不进行层间移动,而在L1层的预定区域例如与L1层的起始地址对应的轨道上待机。
另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1与本实施方式2中共通的处理,读取配置在光盘内周的预定区域上的控制轨道的控制数据。
该控制数据内加入有对于光盘的记录重要的信息,因此,若该控制数据不能被读取或控制轨道本身不能被访问,可至少将该层设定为写保护。
另外,关于各层的记录或重放的禁止或许可的信息、或者调整结果等,也可记录在该光盘的称为按层调整结果存放区的预定区域上。
另外,例如,第1层为记录、重放均禁止时,可在第2层上记录“此盘系第1层设为记录、重放禁止的单层盘”的识别信息。或者相反地,第2层为记录、重放均禁止时,可在第1层上记录“此盘系第2层设为记录、重放禁止的单层盘”的识别信息。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2的光盘装置200具有:将光束22会聚的物镜202;驱动物镜202的透镜致动器203;接收光盘201反射的光束并将它变换成电信号的受光部205;启动时执行学习的控制部,通过学习对上述第1信息层确定为了记录、重放数据而设定的第1参数群的值,并对上述第2信息层确定为了记录、重放数据而设定的第2参数群的值;以及对包含上述第1和第2信息层的各层的记录或重放进行禁止或许可的设定管理的管理部,如果是双层盘,则在L0层、L1层上分别进行记录功率学习、记录补偿学习,逐个信息层地进行设定处理,即便任一层上发生光盘的偏差、膜特性、经时变化、温度环境等的错误,也不使启动异常结束,而使另一个层结束了正常调整的层成为可记录层,因此,能够减少录像时间丧失等,使大容量介质的可用信息层得到有效利用,并可在离家预录等不能由人工操作来确认时防止因启动错误导致的节目错失。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1及2中,作为具体例以双层盘为例作了说明,但如果是双层以上的多层盘,也可同样地处理。以下,用图21就M(M≥2)层的多层盘的记录、重放的控制进行说明。
图21表示由L0~L5层组成的6层光盘1003。图21所示的光盘1003中,在进行学习以确定上述参数群的值的层上设定标志。不需要在全部层上设定标志,仅在R(M≥R)个层上设定标志。这里,就在L0~L3这4层上设定标志的情况进行说明。
首先,进行学习以对L0~L3层确定为了记录、重放数据而设定的参数群的值。学习方法与上述的双层盘上的方法相同,其说明省略。接着,在参数群的值确定了的层上设立重放许可或记录许可的标志,在参数群的值未能确定的层上设立重放禁止或记录禁止的标志。图21表示L0层及L2层上设立重放许可及记录许可的标志、L1层上设立重放禁止及记录禁止的标志、L3层上设立重放许可及记录禁止的标志后的状态。
接着,仅对可记录或可重放的层分配逻辑地址。例如,图21中,重放光盘1003时,由于L1层不可重放,就从L0起按L2、L3、L4、L5层的次序连续地分配逻辑地址。同样地,记录时,由于L1层和L3层不可记录,就从L0起按L2、L4、L5层的次序连续地分配逻辑地址。
而且,也可在记录时按L4、L5、L0、L2层的次序分配逻辑地址,在重放时按L4、L5、L0、L2、L3层的次序分配逻辑地址。即,由于L4、L5层总是可记录且可重放,先被分配逻辑地址。由于L0~L3层按状况而存在不可记录或重放的可能性,因此分配比分配给L4、L5层的逻辑地址靠后的逻辑地址。关于L0~L3层的次序,首先对可记录且可重放状态的层优先分配逻辑地址,然后给不可记录但可重放状态的层分配逻辑地址。再有,基本上不存在可记录却不可重放的状态。
如此,给无标志层分配比有标志层靠前的逻辑地址,即使标志的状态过后发生变化而使有标志层的逻辑地址再次分配,由于无标志层的逻辑地址不变,可取得能够始终以相同逻辑地址进行访问的效果。
另外,如果在存在不可记录但可重放的状态层时,采用在可记录且可重放的状态层之后分配逻辑地址的次序,则可取得记录、重放装置和重放专用装置之间不发生逻辑地址差异的效果。对于记录或重放的禁止或许可标志,可以写在光盘的任一部位。另外,各层的信息也可以集中写在某一层上。
如上所述,对于M(M≥2)层的光盘,在R(R≤M但R≥1)个层上设定标志,N个(N≤R)层不好时,在该不好的层上设立重放、记录的禁止标志,将上述不好的层隐蔽,将M层光盘作为(M-N)层光盘进行控制。图21中,光盘1003在重放时作为5层光盘控制,在记录时作为4层光盘控制。
(实施方式3)
其他光盘装置可将用上述实施方式1、2的光盘装置制作的光盘上记录的各层的记录或重放的禁止或许可的信息读出来识别该光盘。以下,用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3的光盘装置300的结构的方框图。再有,与表示上述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100的结构的图6相同的部分均附加相同的编号,其说明省略。
以下,用图11说明本实施方式3。
图1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3的光盘装置300,除了图6的实施方式1的结构之外,还在系统控制部213中具有识别处理部401。再有,取代图6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路部90,图11中具有与光学头215之间进行信号交换的电路部290。
上述识别处理部401根据由信号重放部210或数据重放部211读出的光盘201上记录的关于各层的记录或重放的禁止或许可的信息,进行光盘201的识别。
例如,如果读出双层盘上的第2层L1记录、重放均不可(记录禁止且重放禁止)的信息,就将光盘201作为单层盘识别。
另外,在重放专用的光盘装置等中,尽管实际上是双层盘,通过基于上述信息识别为单层盘后,也能顺当地进行重放。
另外,例如,即使实际上是M(M≥2)层的光盘,如果读出“M个层中有N个(M>N)层为记录、重放均不可(记录禁止且重放禁止)”的信息,则也将光盘201识别为(M-N)层光盘。
另外,在重放专用的光盘装置等中,尽管实际上是M层光盘,通过基于上述信息识别为(M-N)层光盘,也可顺当地进行重放。
而且,通常大多用聚焦错误信号(FE信号)进行光盘的识别,但也可不认该信号,而优先根据上述信息进行识别。结果,能够有效且容易地进行记录、重放。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3的光盘装置300还具有识别其他光盘装置制作的光盘的识别处理部401,识别处理部401读出上述光盘的预定区域中记录的包含上述第1、第2参数群的各层的值及其确定的“可否”结果,或上述光盘的预定区域中记录的各层的记录或重放的禁止或许可的信息,进行识别,因此,可使之具有与其他光盘装置的互换性,能够有效地对光盘进行记录、重放。
(实施方式4)
用上述实施方式1、2、3的光盘装置制作光盘时,也可在光盘上记录各层的记录禁止设定(并且也可记录、重放许可设定)的同时,作为追加处理(在追记型光盘的情况下),例如在未记录区域上记录NULL(零)数据等来执行光盘的制作结束处理(以下,称为「定形处理」),以使其他光盘装置也可重放。以下,用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4的光盘装置400的结构的方框图。再有,凡与表示上述实施方式2的光盘装置200的结构的图8相同的部分均附加相同的编号,其说明省略。
以下,用图12就本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
图1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4的光盘装置400中,除了图8的实施方式2的结构之外,在系统控制部213中具有定形处理部501。再有,图12中,取代实施方式2中的电路部190,具有与光学头215之间进行信号交换的电路部390。
上述定形处理部501,例如通过记录控制部303进行光盘201的定形。
如果记录错误,就会有可否进行定形的问题,但这里,定形与记录质量没有关系,只需将NULL数据嵌入,即使记录质量低也无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4的光盘装置400还具有进行追记型光盘的制作结束处理的定形处理部561,作为该光盘装置中的记录禁止设定(且可进行重放许可设定)的追加处理,定形处理部501在追记型的上述光盘的未记录区域嵌入任意的数据以定形,因此,在光盘制成后重放时或在其他重放专用的光盘装置上读出时,能够可靠地读出。或者,经定形处理的光盘,由于记录、未记录区域不混在一起,且FE信号、TE信号也稳定,不难确保重放的互换性。
再有,作为记录、重放由上述实施方式1~4的光盘装置制成的或识别的光盘的方法,在3层以上的多层介质的中间层的记录、重放禁止的状态已知时,可通过层间跳越而一下子跨过中间的N层而无缝地记录或重放,能够有效地记录、重放大容量介质。
另外,作为记录、重放上述实施方式1~4的光盘装置制成或识别的光盘方法,例如,识别为双层盘中仅有第2层的单层盘时,可将第2层开头逻辑地址(LA)作为光盘的开始地址“零”来处理,或相反地,在识别为仅有第1层的单层盘时,可将第1层的最终逻辑地址作为光盘的最终逻辑地址来处理。从而,平滑且有效地记录、重放大容量介质。
再有,不限于双层盘之例,对于双层以上的多层盘也可同样地处理。例如,将M层光盘作为(M-N)层光盘(M>N)控制时,可将(M-N)层的开头逻辑地址作为光盘的开始地址“零”来处理,或相反地,也可将(M-N)层的最终的逻辑地址作为光盘的最终的逻辑地址来处理。另外,如果将球面像差等的参数记录在光盘的预定区域,有N个层不好时,将“此盘系隐蔽了N个层后的(M-N)层光盘”的识别信息记录在剩余的(M-N)层中的任一层上,其效果都是一样的。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1~2中,记载了假设是记录、重放均可的光盘装置的实施例,但对于重放专用的光盘装置也同样可实施。
具体而言,记录、重放均可的光盘装置具有对各层的记录或重放的禁止或许可设定进行管理的管理部,与此对应,重放专用的光盘装置中具有对各层的重放许可或重放禁止设定进行管理的管理部,从而可通过上述管理部对各层进行重放许可或重放禁止的设定。
但是,由于是重放专用的光盘装置,就不能伴随着光盘的记录进行控制。
同样,上述实施方式3中,如果是重放专用的光盘装置,就能够读出上述实施方式1、2的光盘装置所制成的光盘上记录的关于各层的重放许可或重放禁止的信息来执行识别。
(实施方式5)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5的光盘装置500的结构的方框图。再有,凡与表示上述实施方式3的光盘装置300的结构的图11相同的部分,均附加相同的编号,其说明省略。
以下,用图13就本实施方式5进行说明。
图13所示的本实施方式5的光盘装置500中,除了图11的实施方式3的结构之外,还具有规格层数识别部402和地址变换处理部403。再有,图13中,取代图11的实施方式3中的电路部290而具有在光学头215之间进行信号交换的电路部490。
另外,作为前提条件,在本实施方式5中,假定多层层叠的制造工序的成品率降低,将层叠了包含备用层的多层的光盘也作为本发明的对象。
进而,将按上述实施方式1~4所述内容制成的所有光盘也一起作为本发明的对象。
以下,本实施方式5中,举例说明对应于规格或标准上的4层光盘,制造、使用增加1层作为备用的5层光盘的情况。
规格层数识别部402识别出上述的5层光盘是规格或标准上的4层光盘的情况。
识别方法可以是,读出光盘上记录的信息而加以识别。这时,可以将光盘中包含备用层数的实际层数和规格或标准上的层数预先另行记录。另外,可能的话,也可用上述的聚焦错误信号(FE信号)进行识别。
与上述实施方式3一样,识别处理部401根据信号重放部210或数据重放部211读出的光盘201中记录的、对各层的记录或重放的禁止或许可的信息进行光盘201的识别,例如,若读出了5层中有1层记录、重放均不可的信息,就根据上述规格层数识别部402的信息作为4层使用。如此,若实际存在的5层中的1层(不管是否可重放)是不可记录的状态(不良),就将不良的1层除去而作为4层光盘使用。
再有,对于规格或标准上严格的光盘201的用户,即使5层全部都没问题也仅作为规格或标准上的4层使用,或者如果只有3层可正常记录、重放,就作为不可用光盘处置。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保证规格或标准上的质量,因此是有效的。
另外,上述的识别处理部401对光盘201的识别,也可在光盘的制造过程中预先实施,并预先将识别结果记录在光盘201上。例如,在光盘制造过程中,将关于对各层的记录或重放的禁止或许可的信息预先写入在光盘201上的光盘信息存储区中。
如果将这样的光盘201重放或记录,则识别处理部401可构成为通过从光盘201上的光盘信息存储区读出对各层的记录或重放的禁止或许可的信息来执行识别处理。这样一来,光盘201插入光盘装置后,较短时间就可使用具有预定的逻辑层数或规格层数的光盘。
这里,5层中因1层不可记录/重放而作为4层使用时,例如图14所示,如果物理层1~5中物理层2不可用,则将成为不连续的地址空间的物理层1及3~5作为主机或用户可识别的连续的地址空间的逻辑层1~4而分配来使用。主机请求对任意地址的数据记录/重放时,地址变换处理部403进行从主机可识别的逻辑层1~4的连续的地址空间到物理层1及3~5的不连续的地址空间的地址变换。然后,通过伺服控制部212使物镜202等动作,对目标即物理地址空间进行访问,记录/重放所想要的数据。
作为地址变换处理的具体例,例如,将1个物理层和1个逻辑层的地址数设为相同的数10,如物理层2不可用,则先将物理层2的开头地址10存储下来。
再有,与1层相当的地址数通常取更大的数,但在本发明实施上对数值范围并无限制,因此,这里将与1层相当的地址数设为10进行说明。另外,如果各层的构造相同则各层的地址数通常为相同,但各层的地址数未必需要相同。主机请求逻辑层的地址25时,将该地址与已预先存储的物理层2的开头地址10比较,如果该请求的地址为10以上,就进行该请求的地址25+10的运算而变换到物理层3的地址35。
另外,假如主机请求逻辑层的地址5,就将该地址与已预先存储的物理层2的开头地址10比较,如果该请求的地址不到10,就将该请求的地址5按原样变换成物理层1的地址5。
再有,上述的地址变换方法始终是作为一例表示的方法。在这样的地址变换处理中,也可以将物理或逻辑的开头地址的信息做成表,设置在光盘或光盘装置内部。另外,只要从对实际用于记录或重放的层分配编号的地址即逻辑层的地址,到给光盘中物理地存在的层分配编号的、实际上也包含不用于记录或重放的层在内的物理层的地址的变换被正确执行,任何地址变换方法的算法均可使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5的光盘装置500还具有规格层数识别部,识别光盘的规格或标准上确定的信息层数,由于只是该规格层数识别部识别的规格层数的信息层被使用,新品状态的光盘上有记录禁止等不可用层发生时,也能通过使用光盘的备用信息层向用户提供规格或标准上的层数,能够将光盘有效地记录、重放。
另外,本实施方式5的光盘装置500还具有地址变换处理部,从对于光盘而言实际上只是由规格确定的层数的信息层的使用的连续的逻辑地址变换到不连续的物理地址,因此,多层的光盘上发生不可用层时,将由于不可用的信息层而成为物理上不连续的地址映射变换到连续的逻辑地址映射,从而使用户意识不到物理层数或有哪一层发生不良等状况,能够作为规格容量的光盘使用。
而且,层叠有包含第1信息层及第2信息层的多个信息层及备用的多个信息层的光盘,由本实施方式5的光盘装置500使用,从而能够在发生不可用层时也能作为规格或标准上一样的光盘进行记录、重放,因此,可实质上消除构成光盘普及之障碍的多层光盘制造中的低成品率问题,提高光盘的生产能力。
如上所述,具有比所说明规格层数多的物理层数的光盘,设想为具有并行轨道路径(全部的信息层的记录或重放方向统一成「从内周到外周」或「从外周到内周」)。但是,即使在反向轨道路径(各层的记录或重放的方向交互往返,即一圈「从内周到外周」而下一圈「从外周到内周」)的情况下,也同样能够提供具有比规格层数多的物理层数的光盘。接着,用图19和图20说明具有反向轨道路径结构的、物理层数比规格层数多的光盘之一例。
图19中示出的光盘1001是具有反向轨道路径的多层光盘之一例,形成物理层1「从内周到外周」、物理层2「从外周到内周」、物理层3「从内周到外周」、物理层4「从外周到内周」这样的轨道路径。图19表示物理层2因不可记录等的原因而不可使用(不良)的状况,为此说明将物理上的4层光盘逻辑上(标准上)的3层光盘使用的方法。首先,如果是物理层2(「从外周到内周」的轨道路径)不可使用,则可知该光盘必须作为「从外周到内周」层比「从内周到外周」层少的光盘使用。从而,该光盘的逻辑地址分配从与不良物理层2的轨道路径「从外周到内周」的相反的「从内周到外周」开始。具有「从内周到外周」的轨道路径的层有物理层1和物理层3。从任何一层开始逻辑地址分配均可,而图19中给出的示例是从物理层1开始逻辑地址分配的情况。由于从物理层1开始逻辑地址分配,物理层1成为逻辑层1,将内周的物理地址0分配给逻辑地址0,将外周的物理地址9分配给逻辑地址9。接着「从内周到外周」的轨道路径就选择「从外周到内周」的轨道路径。由于物理层2不可用(不良),光盘1001中物理层4是唯一具有「从外周到内周」的轨道路径的层。因而,接着的逻辑地址从物理层4开始分配。即,将外周的物理地址30分配给逻辑地址10,将内周的物理地址39分配给逻辑地址19。接着「从外周到内周」的轨道路径就选择「从内周到外周」的轨道路径。剩下的可用层仅为物理层3,物理层3形成为「从内周到外周」的轨道路径。因而,接着的逻辑地址从物理层3开始分配。即,将内周的物理地址20分配给逻辑地址20,将外周的物理地址29分配给逻辑地址29。通过这样的逻辑地址的分配方式,即使物理上4层光盘的某一层(按此处说明为物理层2)不可用,也能够在逻辑上(作为规格)提供3层的光盘。与关于并行轨道路径的多层盘的说明一样,也可将地址变换的分配方式(物理或逻辑的开头地址的信息等)列成表,保持在光盘或光盘装置内部,只要对逻辑地址(分配给逻辑层的地址)和物理地址(分配给物理层的地址)的变换正确进行,使用任何地址变换方法的算法均可。
与图19一样,图20也表示一例具有反向轨道路径的多层盘。图20的光盘1002在物理上具有与图19的光盘1001相同的轨道路径结构,但图中示出的是,光盘1002是由于物理层3不可记录等原因而不可用(不良)的状况。以下,与用图19所作的说明一样,这里也说明将物理上4层光盘作为逻辑上(标准上)3层的光盘使用的情况。首先,如果是物理层3(「从内周到外周」的轨道路径)不可用,则可知将该光盘作为「从内周到外周」层比「从外周到内周」层少的光盘使用。因而,该光盘的逻辑地址分配从与不良的物理层3的轨道路径「从内周到外周」相反的「从外周到内周」开始。具有「从外周到内周」的轨道路径的层是物理层2和物理层4。可以从任何一层开始进行逻辑地址分配,而图19例示的是从物理层2开始进行逻辑地址分配的情况。由于从物理层2开始逻辑地址分配,物理层2成为逻辑层1,将外周的物理地址10分配到逻辑地址0,并将内周的物理地址19分配到逻辑地址9。接着「从外周到内周」的轨道路径而选择「从内周到外周」的轨道路径。由于物理层3不可用(不良),光盘1002中物理层1是唯一具有「从内周到外周」的轨道路径的层。因而,接着的逻辑地址从物理层1开始分配。即,将内周的物理地址0分配给逻辑地址10,并将外周的物理地址9分配给逻辑地址19。接着「从内周到外周」的轨道路径而选择「从外周到内周」的轨道路径。剩下的可用的层仅为物理层4,物理层4成为「从外周到内周」的轨道路径。因而,接着的逻辑地址从物理层4开始分配。即,将外周的物理地址30分配给逻辑地址20,并将内周的物理地址39分配给逻辑地址29。通过执行这样的逻辑地址分配方式,即使物理上4层光盘的某一层(按这里的说明是物理层3)成为不可用,也能提供逻辑上(作为规格的)3层的光盘。
以上,用图19和图20具体说明了将物理上4层光盘作为逻辑上(标准上)的3层使用的方法,但同样的思考方式是,可将物理上偶数层的反向轨道路径的光盘作为逻辑上(标准上)的「物理层数-1」层使用。即,根据本发明,可提供通过分配逻辑地址而不使用具有层叠多个相异轨道路径的层组的光盘(即偶数层)的某一层的光盘。
另外,以上用图19及图20作的说明中,如果具有多个相同的轨道路径(「从内周到外周」或「从外周到内周」)的信息层,则可选择任何一层来分配逻辑地址,但为了能够高效率地访问光盘,可对信息层进行选择(分配)。具体而言,如果连续地访问跨越信息层而连续的逻辑地址,则需要进行信息层间的聚焦跳越(与设为目标的层的聚焦伺服相配合),最好将逻辑地址分配成使聚焦跳越时跨越的层数尽可能少。这样一来,跨越信息层而连续地访问连续的逻辑地址时,能够将短时的访问速度损失限制到最小。
如上说明的具有多层的、在规格层数之外还具有备用层的光盘(各层具有相同轨道路径的光盘或层叠多个具有不同轨道路径的层组且其中某一层设为不用的光盘)可在光盘装置500中记录或重放。在这种情况下,规格层数识别部识别光盘的规格层数,根据以上说明的物理地址同逻辑地址的映射,地址变换处理部从主机(PC或AV编码/解码器等)访问请求的逻辑地址变换到对应的物理地址,从而能够对存在于物理地址上的块(扇区)进行记录或重放。
再有,实施方式5中,就假设成记录、重放均可的光盘装置的实施例作了描述,但是对于重放专用的光盘装置也能作同样的控制。
(实施方式6)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6的光盘装置600的结构的方框图。再有,凡与表示上述实施方式1的光盘装置100的结构的图6相同的部分均附加相同的编号,其说明省略。
以下,用图16就本实施方式6进行说明。
图16所示的本实施方式6的光盘装置600中除了图6的实施方式1的结构之外,还具有数据录放管理部601。另外,不需要调整参数处理部216。再有,图16中具有与光学头215之间信号交换的电路部590,取代图6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路部90。
以下,就本实施方式6例如对4层光盘在第1层L0层或第2层L1层记录数据的情况进行说明。
数据录放管理部601在L0层或L1层上记录数据的同时,也在第3层L2层或第4层的L3层记录相同数据作为备份。从而,由于任何原因对L0层或L1层的记录失败或者记录的数据不能重放等情况下,也可通过数据录放管理部601对数据的记录位置的管理,从L2层或L3层重放所要的数据,因此,能够非常有效地提高数据的记录、重放的可靠性。
另外,例如,对于4层光盘,如果执行将L0层和L1层的记录数据在L2层和L3层的完全相同的地址位置、即各层的开头地址设为0时的记录位置的地址上记录相同的数据的镜像记录,则数据的记录、重放位置管理变得容易,万一第1层和第2个数据由于任何原因而不能重放,也能从第3层和第4层顺当地进行数据重放。
另外,在实际的录像中实施上述镜像记录,也是实时录像,而利用硬盘等就能具有记录备份数据的富裕时间,另外假如没有硬盘,则可通过例如4倍速记录等的高倍速记录来实现。
以上,就4层光盘的情况作了说明,当然,对于2层或其他多层光盘的情况也适用并且有效。
进而,就对混合光盘即存在多个物理结构不同的信息层的4层光盘记录数据的情况进行说明,例如4层中L0层、L1层这2层是用短波长的蓝色半导体激光器进行记录、重放的BD光盘,而4层中的L2层、L3层这2层是用长波长的红色半导体激光器进行记录、重放的DVD光盘。
数据录放管理部601在对L0层或L1层记录数据的同时,也将相同的数据作为备份记录在L2层或L3层上。从而,即使由于任何原因L0层或L1层中记录的数据不能重放时,也能通过由数据录放管理部601管理数据的记录位置来有效地从L0层或L1层重放所想要的数据。
以上,就4层混合光盘的情况作了说明,当然,对于2层的混合光盘和其他多层混合光盘也是适用和有效的。
这时,用长波长的红色半导体激光器进行备份数据的记录、重放,数据记录、重放的容限比用短波长的蓝色半导体激光器进行记录、重放时大,因此能够可靠、有效地实现数据的备份。再有,记录备份的L2层、L3层的光透过层厚,最好根据所用透镜的NA在0.1mm~0.6mm之间最适当地配置。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6的光盘装置600具有:将光束会聚的物镜;驱动上述物镜的透镜致动器;接收上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将它变换成电信号的受光部;以及对包含上述第1和第2信息层的各层进行记录、重放数据的管理的数据录放管理部,上述数据录放管理部也在上述第2信息层记录数据,作为上述第1信息层中记录的数据的备份,如果对L0层或L1层的记录由于任何原因失败或所记录的数据不能重放,则可从L2层或L3层重放所想要的数据,能够提高数据的记录、重放的可靠性。另外,上述数据录放管理部通过镜像记录进行备份,从而使数据的记录、重放位置管理变得容易,能够更顺当地重放数据。
(实施方式7)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7的光盘装置700的结构的方框图。再有,凡与表示上述实施方式6的光盘装置600的结构的图16相同的部分均附加相同的编号,其说明省略。
以下,用图17就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7所示的本实施方式7的光盘装置700中,除了图16的实施方式6的结构之外,还具有记录数据压缩部701。再有,图17中,取代图16的实施方式6中的电路部590而具有在与光学头215之间进行信号交换的电路部690。
以下是本实施方式7,对例如在图18所示的上述实施方式6说明的BD光盘702和DVD光盘703各具有2层的4层混合光盘的BD侧的Lb0层或Lb1层上记录数据的情况进行说明。
数据录放管理部601在Lb0层或Lb1层上记录数据的同时,在DVD侧的Lr0层或Lr1层上进行记录以作为备份,但这时在将对Lb0层或Lb1层的记录数据用记录数据压缩部701压缩后才对Lr0层或Lr2层记录数据。而且,这时如果将上述压缩与例如BD光盘与DVD光盘的记录容量比相配合地进行,则能够实现与上述的镜像记录相同的效果。即,考虑实际录像时的情况,万一BD侧发生记录失败等而不能重放,也能在DVD侧进行指定时间部分的录像,虽然图像质量低却可靠,非常有效。
以上,就4层混合光盘的情况作了说明,当然,对于2层混合光盘或其他多层混合光盘也适用且有效。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7的光盘装置700具有:将光束会聚的物镜;驱动上述物镜的透镜致动器;接收上述光盘反射的光束并将它变换成电信号的受光部;对包含上述第1和第2信息层的各层的记录、重放数据进行管理的数据录放管理部;以及将对上述第1信息层的记录数据压缩的记录数据压缩部,通过上述记录数据压缩部将对第1信息层的记录数据压缩后,上述数据录放管理部将数据记录在第2信息层上,即使BD侧的信息层上发生记录失败等情况,也能通过在DVD侧的信息层可靠地进行指定时间部分的录像,图像质量低却可靠地记录、重放信息。
另外,在Lr0、Lr1上备份的数据采用调制方式、错误订正方式、扰频等与DVD相同的格式进行记录,且Lr0层及Lr1层的光透过层厚设置在0.6±0.3mm的范围,可用传统的DVD设备重放,例如带上客厅里摆设的最新的BD设置录像机录制的节目外出,可直接原样地在车载DVD设备上重放,非常方便。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光盘装置,在进行多层组成的光盘的启动处理时,根据第1信息层和第2信息层上各自的学习结果,按每个信息层独立地进行记录禁止、重放禁止等的状态管理,因此,即使在多层内的仅1个层上也能记录或重放,改善用户的便利性,在离家预录或突然想要开始录制等场合尤为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