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体能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体能车.pdf(34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41488A43申请公布日20110112CN101941488ACN101941488A21申请号200910158508322申请日20090703B62K3/02200601B62M1/12200601B62M1/1620060171申请人连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地址中国台湾台北县72发明人黄文弘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139代理人孙皓晨54发明名称全体能车57摘要本发明是提供一种全体能车,包含一车体,所述的车体前端设一立管,所述的立管插设一前叉以供前轮架设,车体后端则设有座垫、脚踏驱动装置以及后轮;一握持装置,所述的握持装置底端以一。
2、连杆与前叉形成枢设,令握持装置可以连杆为转轴进行前后摆动,所述的握持装置并可带动前叉与前轮同步左右转动;以及一前轮驱动装置,所述的前轮驱动装置介于握持装置与前轮之间且三者形成连结状态;凭借之,当握持装置被操作向前摆动时,即可通过前轮驱动装置带动前轮转动并驱动车体前进,以具有手脚并用驱动或单独以手或脚驱动等多种驱动状态,以及提升全身运动量的优点以及功效。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8页附图23页CN101941493A1/2页21一种全体能车,其特征在于,包含一车体,所述的车体前端设一立管,所述的立管插设一前叉以供前轮架设,车体后端则设有座垫。
3、、脚踏驱动装置以及后轮;一握持装置,所述的握持装置具有一对握柄,握持装置底端以一横向连杆与前叉形成枢设状态,令握持装置可以连杆为转轴前后摆动,所述的握持装置并可带动前叉与前轮同步左右转动;以及一前轮驱动装置,所述的前轮驱动装置介于握持装置与前轮之间,且与握持装置以及前轮形成连结状态;当操作握持装置向前摆动时,即可通过前轮驱动装置带动前轮转动,继而驱动车体前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体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叉包含一竖管以及一对前叉杆,竖管顶端固设一外壳,外壳上成型一横向套筒;所述的握持装置具有一对向下延伸的力杆,所述的力杆末端分别设一轴套,所述的对轴套设置在套筒两侧,而连杆穿设于套筒中,并与。
4、轴套结合而可一体连动;所述的前轮驱动装置包含固设在连杆的摇臂,摇臂末端设一轴杆供动力链轮套设;以及以同一转轴枢设于前叉杆的单向飞轮以及负荷卷簧,所述的单向飞轮设有驱动链轮以及传动链轮,所述的驱动链轮以第一链条与动力链轮连结,所述的负荷卷簧是嵌设在驱动链轮内,其内端固设在转轴而外端固设在驱动链轮内壁面,而所述的第一链条顶端固设在外壳内壁面,末端则与驱动链轮结合;以及固设在前轮轮轴的同步链轮,所述的同步链轮以环状第二链条与单向飞轮的传动链轮连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体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链轮与单向飞轮之间设有一转轴链轮,所述的转轴链轮枢设于外壳内壁面,且第一链条绕经转轴链轮后再与驱动链轮。
5、连结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体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杆至少套设一涡型卷簧,所述的涡型卷簧内端固设在连杆而外端固设在套筒内壁面,以辅助握持装置快速复位。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体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具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壁,所述的对侧壁分别开设一道弧形导槽,所述的弧形导槽是供摇臂末端的轴杆穿设,以限制摇臂的摆动行程。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体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具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壁,所述的对侧壁之间固设一对限位销,所述的对限位销分别位于摇臂前后两侧,以限制摇臂的摆动角度。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体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具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壁,且所述的外壳内部设有横杆以及拉簧,所述的横。
6、杆两端固设在外壳的侧壁,而拉簧两端则分别套设在动力链轮的轴杆与横杆,以拉动摇臂快速复位。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体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叉包含一竖管以及一对前叉臂,其中,竖管顶端固设一外壳,前叉臂顶端具一固定座,固定座顶面设一对位于竖管前方的枢接片;所述的握持装置向下延伸一穿过外壳的力杆,所述的连杆固设在力杆底端且枢设于枢接片之间;所述的前轮驱动装置包含有固设在连杆的摇臂,摇臂末端以轴杆枢设一动力链轮;以及枢设于前叉臂内侧且位于动力链轮下方的转轴链轮;以及固设在前轮轮轴的单向飞轮,所述的单向飞轮设有一驱动齿轮;以及枢设于前叉臂内侧且位于单向飞轮上方的负荷链轮,所述的负荷链轮内部设一负荷卷簧,。
7、负荷卷簧内端固设在负荷链轮的枢接杆而外端固设在负荷链轮内壁面;以及一端固设在动力链轮上方的前叉臂内壁面的链条,所述的链条向下绕经转轴链轮以及单向飞轮的驱动链轮,且末端是与负荷链轮固设啮权利要求书CN101941488ACN101941493A2/2页3合。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体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具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壁,所述的对侧壁之间固设一对限位销,所述的对限位销分别位于摇臂前后两侧,以限制摇臂的摆动角度。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体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具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壁,且所述的外壳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相对应的弧形导槽,且外壳内部设有横杆以及拉簧,所述的横杆两端固设在外壳的侧。
8、壁,另在所述的力杆设有朝向前叉的竖管且供固定销插设的凸耳,而拉簧两端则分别套设在横杆与固定销,所述的固定销两端插设在弧形导槽中,以拉动摇臂快速复位。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体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叉包含一竖管以及一对前叉臂,其中,竖管顶端固设一外壳,前叉臂顶端具一固定座,固定座顶面设一对位于竖管前方的枢接片;所述的握持装置向下延伸一穿过外壳的力杆,所述的连杆固设在力杆底端且枢设于枢接片之间;所述的前轮驱动装置包含有固设在力杆的支撑座,所述的支撑座朝向前叉的竖管且以轴杆枢设一动力链轮,动力链轮下方设有枢设于外壳内壁面的转轴链轮;以及以同一转轴枢设于前叉臂内侧的单向飞轮与负荷卷簧,所述的单向飞。
9、轮设有驱动链轮以及传动链轮,所述的驱动链轮以第一链条绕经转轴链轮后与动力链轮连结,所述的负荷卷簧是嵌设在驱动链轮内,其内端固设在转轴而外端固设在驱动链轮内壁面,而所述的第一链条顶端以固定杆固设在外壳内壁面,末端则与驱动链轮结合;以及固设在前轮轮轴的同步链轮,所述的同步链轮以环状第二链条与单向飞轮的传动链轮连结。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的全体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具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壁,所述的对侧壁之间固设一对限位销,所述的对限位销分别位于摇臂前后两侧,以限制摇臂的摆动角度。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的全体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具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壁,所述的对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相对应。
10、的弧形导槽,且且所述的外壳内部设有拉簧,拉簧两端分别套设在动力链轮的轴杆以及第一链条顶端的固定杆,所述的轴杆两端插设在弧形导槽中,以拉动摇臂快速复位。权利要求书CN101941488ACN101941493A1/8页4全体能车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手脚并用驱动前进的车体,或单独以手驱动或以脚驱动车体前进的全体能车,具有提升全身运动量的优点以及功效。背景技术0002一般传统脚踏车的驱动方式,通常是以双脚踩踏脚踏板,利用脚踏板带动脚踏驱动装置进而驱动后轮,继而达致令车体前进的目的。0003然而,经查,在传统脚踏车的骑乘过程中,脚踏车骑士的双手必须一直握持在握把上,再加上脚踏车的座垫与握把。
11、之间有距离以及高度的差异,因此骑士的上半身通常会略呈俯趴姿态,长时间骑乘下来,将会因为长时间保持相同姿势而导致血液集中在臀部,以及背部僵硬、肌肉酸痛等现象,不仅容易导致疲劳倦怠,另外就骑士的整体运动量而言,更有仅限于下半身运动的缺失。0004此外,就行车速度而言,传统脚踏车也存在有因为动力源仅来自双脚踩踏的单一驱动模式,导致存在有车速无法提升的问题,尤其当遇到爬坡路段或是长距离路程时,更会因为缺少外来动力的辅助,而产生踩踏过程极为吃力,以及行车速度大幅减慢等现象。0005有鉴于此,为克服以上种种问题,本发明人遂针对一般脚踏车构造加以研创,并在经过长时间设计、测试以及不断改良后而有本发明问世。发。
12、明内容000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体能车,解决传统脚踏车存在有因为动力源仅来自双脚踩踏的单一驱动模式,导致存在有车速无法提升的问题,尤其当遇到爬坡路段或是长距离路程时,更会因为缺少外来动力的辅助,而产生踩踏过程极为吃力,以及行车速度大幅减慢等问题。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0008一种全体能车,其特征在于,包含一车体,所述的车体前端设一立管,所述的立管插设一前叉以供前轮架设,车体后端则设有座垫、脚踏驱动装置以及后轮;一握持装置,所述的握持装置具有一对握柄,握持装置底端以一横向连杆与前叉形成枢设状态,令握持装置可以连杆为转轴前后摆动,所述的握持装置并。
13、可带动前叉与前轮同步左右转动;以及一前轮驱动装置,所述的前轮驱动装置介于握持装置与前轮之间,且与握持装置以及前轮形成连结状态;当操作握持装置向前摆动时,即可通过前轮驱动装置带动前轮转动,继而驱动车体前进。0009据上所述的全体能车,其中,所述的前叉包含一竖管以及一对前叉杆,竖管顶端固设一外壳,外壳上成型一横向套筒;所述的握持装置具有一对向下延伸的力杆,所述的力杆末端分别设一轴套,所述的对轴套设置在套筒两侧,而连杆穿设于套筒中,并与轴套结合而可一体连动;所述的前轮驱动装置包含固设在连杆的摇臂,摇臂末端设一轴杆供动力链轮套设;以及以同一转轴枢设于前叉杆的单向飞轮以及负荷卷簧,所述的单向飞轮设有驱动。
14、说明书CN101941488ACN101941493A2/8页5链轮以及传动链轮,所述的驱动链轮以第一链条与动力链轮连结,所述的负荷卷簧是嵌设在驱动链轮内,其内端固设在转轴而外端固设在驱动链轮内壁面,而所述的第一链条顶端固设在外壳内壁面,末端则与驱动链轮结合;以及固设在前轮轮轴的同步链轮,所述的同步链轮以环状第二链条与单向飞轮的传动链轮连结。0010据上所述的全体能车,其中,所述的动力链轮与单向飞轮之间设有一转轴链轮,所述的转轴链轮枢设于外壳内壁面,且第一链条绕经转轴链轮后再与驱动链轮连结0011据上所述的全体能车,其中,所述的连杆至少套设一涡型卷簧,所述的涡型卷簧内端固设在连杆而外端固设在套。
15、筒内壁面,以辅助握持装置快速复位。0012据上所述的全体能车,其中,所述的外壳具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壁,所述的对侧壁分别开设一道弧形导槽,所述的弧形导槽是供摇臂末端的轴杆穿设,以限制摇臂的摆动行程。0013据上所述的全体能车,其中,所述的外壳具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壁,所述的对侧壁之间固设一对限位销,所述的对限位销分别位于摇臂前后两侧,以限制摇臂的摆动角度。0014据上所述的全体能车,其中,所述的外壳具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壁,且所述的外壳内部设有横杆以及拉簧,所述的横杆两端固设在外壳的侧壁,而拉簧两端则分别套设在动力链轮的轴杆与横杆,以拉动摇臂快速复位。0015据上所述的全体能车,其中,所述的前叉包含一竖管。
16、以及一对前叉臂,其中,竖管顶端固设一外壳,前叉臂顶端具一固定座,固定座顶面设一对位于竖管前方的枢接片;所述的握持装置向下延伸一穿过外壳的力杆,所述的连杆固设在力杆底端且枢设于枢接片之间;所述的前轮驱动装置包含有固设在连杆的摇臂,摇臂末端以轴杆枢设一动力链轮;以及枢设于前叉臂内侧且位于动力链轮下方的转轴链轮;以及固设在前轮轮轴的单向飞轮,所述的单向飞轮设有一驱动齿轮;以及枢设于前叉臂内侧且位于单向飞轮上方的负荷链轮,所述的负荷链轮内部设一负荷卷簧,负荷卷簧内端固设在负荷链轮的枢接杆而外端固设在负荷链轮内壁面;以及一端固设在动力链轮上方的前叉臂内壁面的链条,所述的链条向下绕经转轴链轮以及单向飞轮的。
17、驱动链轮,且末端是与负荷链轮固设啮合。0016据上所述的全体能车,其中,所述的外壳具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壁,所述的对侧壁之间固设一对限位销,所述的对限位销分别位于摇臂前后两侧,以限制摇臂的摆动角度。0017据上所述的全体能车,其中,所述的外壳具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壁,且所述的外壳的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相对应的弧形导槽,且外壳内部设有横杆以及拉簧,所述的横杆两端固设在外壳的侧壁,另在所述的力杆设有朝向前叉的竖管且供固定销插设的凸耳,而拉簧两端则分别套设在横杆与固定销,所述的固定销两端插设在弧形导槽中,以拉动摇臂快速复位。0018据上所述的全体能车,其中,所述的前叉包含一竖管以及一对前叉臂,其中,竖管顶端固设。
18、一外壳,前叉臂顶端具一固定座,固定座顶面设一对位于竖管前方的枢接片;所述的握持装置向下延伸一穿过外壳的力杆,所述的连杆固设在力杆底端且枢设于枢接片之间;所述的前轮驱动装置包含有固设在力杆的支撑座,所述的支撑座朝向前叉的竖管且以轴杆枢设一动力链轮,动力链轮下方设有枢设于外壳内壁面的转轴链轮;以及以同一转轴枢设于前叉臂内侧的单向飞轮与负荷卷簧,所述的单向飞轮设有驱动链轮以及传动链轮,所述的驱动链轮以第一链条绕经转轴链轮后与动力链轮连结,所述的负荷卷簧是嵌设在驱动链轮内,其内端固设在转轴而外端固设在驱动链轮内壁面,而所述的第一链条顶端以固说明书CN101941488ACN101941493A3/8页。
19、6定杆固设在外壳内壁面,末端则与驱动链轮结合;以及固设在前轮轮轴的同步链轮,所述的同步链轮以环状第二链条与单向飞轮的传动链轮连结。0019据上所述的全体能车,其中,所述的外壳具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壁,所述的对侧壁之间固设一对限位销,所述的对限位销分别位于摇臂前后两侧,以限制摇臂的摆动角度。0020据上所述的全体能车,其中,所述的外壳具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壁,所述的对侧壁上分别开设有相对应的弧形导槽,且且所述的外壳内部设有拉簧,拉簧两端分别套设在动力链轮的轴杆以及第一链条顶端的固定杆,所述的轴杆两端插设在弧形导槽中,以拉动摇臂快速复位。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0022本发明是利用。
20、推动握持装置产生来回摆动的操作模式达致驱动车体前进的诉求,且由于本发明是直接驱动前轮转动,因此在脚踏车上同时存在有传统脚踏驱动装置与本发明的前轮驱动装置,因此,脚踏车骑士将有单独以手驱动或单独以脚驱动或手脚并用同步驱动三种驱动模式可供选择,不仅增加脚踏车的驱动模式,更可凭借手动方式增加全身运动量,进而促进身体健康,且在骑乘过程中,也会因为前、后轮都具有动力而可提升行车速度。0023此外,本发明不仅可完整运用于一般脚踏车结构,更可将本发明的局部构造单独运用于脚踏车以及室内脚踏车。请参阅图21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握持装置2可单独架设在脚踏车的前叉竖管上方,凭借之,在传统的脚踏驱动模式以及过程中。
21、,脚踏车骑士可同时进行前后摆动握持装置的动作,同样具有可增加双手以及全身活动量的作用来及功效。另请参阅图22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握持装置也可单独架设在室内脚踏车的前方支架上,凭借之,在踩动室内脚踏车的同时,使用者可同时进行前后摆动握持装置的动作,同样具有可增加双手以及全身活动量的作用来及功效,且由于所述的握持装置设有拉簧如图23所示,故可拉动握持装置快速复位,使操作更为省力以及方便。附图说明0024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整体立体外观示意图;0025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局部分解示意图;0026图3是图2的组合剖视示意图;0027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一;驱动前轮;0028图。
22、5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二;回转状态;0029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整体立体外观示意图;0030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局部分解示意图;0031图8是图7的组合剖视示意图;0032图9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一;驱动前轮;0033图10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二;回转状态;0034图11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整体立体外观示意图;0035图12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局部分解示意图;0036图13是图12的组合剖视示意图;0037图14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一;驱动前轮;说明书CN101941488ACN101941493A4/8页70038图15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动作。
23、示意图二;回转状态;0039图16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整体立体外观示意图;0040图17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局部分解示意图;0041图18是图17的组合剖视示意图;0042图19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一;驱动前轮;0043图20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动作示意图二;回转状态;0044图2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握持装置架设在脚踏车的示意图;0045图2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握持装置单独架设在室内脚踏车的示意图;0046图23是图22的局部示意图。0047附图标记说明1车体;11立管;12前叉;121竖管;122前叉杆;123前叉臂;124固定座;125枢接片;13前轮;131轮轴;14外壳;。
24、141套筒;142侧壁;143弧形导槽;144、145限位销;146横杆;147拉簧;15座垫;16脚踏驱动装置;17后轮;2握持装置;21握柄;22力杆;221轴套;23连杆;231涡型卷簧;24力杆;241连杆;242凸耳;243固定销;25拉簧;3前轮驱动装置;31摇臂;311轴杆;312动力链轮;313转轴链轮;32转轴;33单向飞轮;331驱动链轮;332传动链轮;34负荷卷簧;35第一链条;36同步链轮;37第二链条;4前轮驱动装置;41摇臂;411轴杆;412动力链轮;413转轴链轮;42单向飞轮;421驱动齿轮;43负荷链轮;431枢接杆;432负荷卷簧;44链条;5前轮驱动装。
25、置;51支撑座;511轴杆;512动力链轮;513拉簧;514转轴链轮;52转轴;53单向飞轮;531驱动链轮;532传动链轮;54负荷卷簧;55第一链条;551固定杆;56同步链轮;57第二链条。具体实施方式0048关于本发明人的技术手段,兹举数种较佳可行实施例配合图式在下文进行详细说明,以供钧上深入了解并认同本发明。0049首先请参阅图1、图6、图11、图16的立体外观示意图所示,本发明是提供一种全体能车,且本发明的全体能车是可使用如铁、铝、镁、钛、复合材料、碳纤、玻纤、塑胶、木材或竹子等材料制成,特予叙明。0050次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主要包含一车体1、一握持装置2以及。
26、一前轮驱动装置3,其中0051车体1,所述的车体1前端设一立管11,所述的立管11插设一前叉12以供前轮13架设,所述的前叉12包含一竖管121以及一对前叉杆122,竖管121顶端固设一外壳14,外壳14上成型一横向套筒141,且外壳14具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壁142,所述的对侧壁142上分别开设有相对应的弧形导槽143,且所述的对侧壁142之间固设一对限位销144、145以及横杆146,所述的对限位销144、145以及横杆146的两端分别固设在外壳14的侧壁142且横杆146上套设一拉簧147;又,所述的车体1后端则设有座垫15、脚踏驱动装置16以及后轮17;0052握持装置2,所述的握持装置2。
27、可带动前叉12与前轮13同步左右转动,具有一对握柄21以及一对向下延伸的力杆22,所述的力杆22末端分别设一轴套221,所述的对轴套221设置在外壳14的套筒141两侧,以及一连杆23,所述的连杆23穿设于套筒141中,且说明书CN101941488ACN101941493A5/8页8轴套221与连杆23结合而可一体连动,令握持装置2可以连杆23为转轴前后摆动,又,所述的连杆23至少套设一涡型卷簧231,所述的涡型卷簧231内端固设在连杆23而外端固设在套筒141内壁面;以及0053前轮驱动装置3,所述的前轮驱动装置3介于握持装置2与前轮13之间,且与握持装置2以及前轮13形成连结状态,包含固。
28、设在连杆23的摇臂31,摇臂31向斜后下方延伸且穿设于外壳141的所述的对限位销144、145之间,其末端设一轴杆311供动力链轮312套设,所述的轴杆311两端穿设于外壳141的弧形导槽143,且外壳14中的拉簧147另一端是套设在轴杆311上;以及以同一转轴32枢设于前叉杆122的单向飞轮33以及负荷卷簧34,所述的单向飞轮33设有驱动链轮331以及传动链轮332,所述的驱动链轮331以第一链条35向上穿过前叉12的竖管121并与动力链轮32连结,所述的负荷卷簧34是嵌设在驱动链轮331内,其内端固设在转轴32而外端固设在驱动链轮331内壁面,而所述的第一链条35的顶端固设在外壳14内壁面。
29、,末端则与驱动链轮331结合;以及固设在前轮13轮轴131的同步链轮36,所述的同步链轮36以环状第二链条37与单向飞轮33的传动链轮332连结。0054关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操作方式请参阅图4、图5所示;使用时只需操作握持装置2向前摆动并摆动至力杆22触以及限位销144,如图4所示,如此一来,所述的握持装置2的连杆23将同步枢转,此时连杆23上的涡型卷簧231将形成卷紧状态,而摇臂31末端的轴杆311与动力链轮312则被带动上扬并导致拉簧147形成拉伸状态,且当摇臂31末端的动力链轮312上扬时,将同步向上拉动第一链条35,令第一链条35末端拉动单向飞轮33的驱动链轮331转动,此时驱动链轮。
30、331内部的负荷卷簧34也呈卷紧状态,而当驱动链轮331转动时,将带动单向飞轮33的传动链轮332以及第二链条37同步转动,令第二链条37带动同步链轮36,继而驱动前轮13轮轴131转动并带动车体前进,达致以握持装置2驱动前轮13转动的诉求。再者,当停止推动握持装置2时,连杆23上的涡型卷簧231、拉簧147以及前轮驱动装置3的负荷卷簧34将会因为外力消失而复归,如图5所示,此时涡型卷簧231将恢复松弛状态并带动连杆23回转,进而带动握持装置2向后摆动,直至力杆22触以及另一限位销145,而摇臂31也将随着连杆23回转以及受拉簧147的拉力曳引而同步回摆,使第一链条35随之下降,而负荷卷簧34。
31、也将恢复松弛而带动驱动链轮331同步回转,此时驱动链轮331将形成空转状态而不会带动传动链轮332,故传动链轮332、第二链条37以及同步链轮36仍保持如图4、图5所示的转动状态,则前轮13将继续转动且车体1将保持前进。0055续请参阅图6至图8所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构造大致与第一实施例相同,主要包含一车体1、一握持装置2以及一前轮驱动装置3,其中0056车体1,所述的车体1前端设一立管11,所述的立管11插设一前叉12以供前轮13架设,所述的前叉12包含一竖管121以及一对前叉杆122,竖管121顶端固设一外壳14,外壳14上成型一横向套筒141,且外壳14具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壁142,所述。
32、的对侧壁142上分别开设有相对应的弧形导槽143,且所述的对侧壁14之间固设一对限位销144、145以及横杆146,所述的对限位销144、145以及横杆146的两端分别固设在外壳14的侧壁142且横杆146上套设一拉簧147;又,所述的车体1后端则设有座垫15、脚踏驱动装置16以及后轮17;说明书CN101941488ACN101941493A6/8页90057握持装置2,所述的握持装置2是可带动前叉12与前轮13同步左右转动,具有一对握柄21以及一对向下延伸的力杆22,所述的力杆22末端分别设一轴套221,所述的对轴套221设置在外壳14的套筒141两侧,以及一连杆23,所述的连杆23穿设于。
33、套筒141中,且轴套221与连杆23结合而可一体连动,令握持装置2可以连杆23为转轴前后摆动,又,所述的连杆23至少套设一涡型卷簧231,所述的涡型卷簧231内端固设在连杆23而外端固设在套筒141内壁面;以及0058前轮驱动装置3,所述的前轮驱动装置3介于握持装置2与前轮13之间,且与握持装置2以及前轮13形成连结状态,包含固设在连杆23的摇臂31,摇臂31向斜前上方延伸且穿设于外壳14的所述的对限位销144、145之间,其末端设一轴杆311供动力链轮312套设,所述的轴杆311两端穿设于外壳14的弧形导槽143中,且外壳14中的拉簧147另一端是套设在轴杆311上;以及以同一转轴32枢设于。
34、前叉杆122的单向飞轮33以及负荷卷簧34,且所述的单向飞轮33与动力链轮312之间设一转轴链轮313,所述的转轴链轮313枢设于外壳14内壁面,所述的单向飞轮33设有驱动链轮331以及传动链轮332,所述的驱动链轮331以第一链条35向上穿过前叉12的竖管121再绕经转轴链轮313后与动力链轮312连结,所述的负荷卷簧34是嵌设在驱动链轮331内,其内端固设在转轴32而外端固设在驱动链轮331内壁面,而所述的第一链条35的顶端固设在外壳14内壁面,末端则与驱动链轮331结合;以及固设在前轮13轮轴131的同步链轮36,所述的同步链轮36以环状第二链条37与单向飞轮33的传动链轮332连结。0。
35、059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操作方式如图9、图10所示,由于其作动过成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故在此不予赘述。0060再请参阅图11至图13所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主要包含一车体1、一握持装置2以及一前轮驱动装置4,其中0061车体1,所述的车体1前端设一立管11,所述的立管11插设一前叉12以供前轮13架设,所述的前叉12包含一竖管121以及一对前叉臂123,所述的竖管121顶端固设一外壳14,所述的外壳14具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壁142,所述的对侧壁142上分别开设有相对应的弧形导槽143,且所述的对侧壁142之间固设一对限位销144、145以及一横杆146,所述的对限位销144、145以及横杆146的两。
36、端分别固设在外壳14的侧壁且横杆146上套设一拉簧147;前叉臂123顶端具一固定座124,固定座124顶面设一对位于竖管121前方的枢接片125;又,所述的车体1后端则设有座垫15、脚踏驱动装置16以及后轮17;0062握持装置2,所述的握持装置2具有一对握柄21以及向下延伸一穿过外壳的力杆24,力杆24底端固设一横向连杆241,且所述的连杆241枢设于枢接片125之间,所述的力杆24朝向前叉12的竖管121设有一凸耳242,所述的凸耳242是供固定销243插设定位,且固定销243两端是插设在外壳14的弧形导槽143中,且外壳14中的拉簧147另一端是套设在所述的固定销243;0063前轮驱。
37、动装置4,所述的前轮驱动装置4包含有固设在连杆241的摇臂41,摇臂41末端以轴杆411枢设一动力链轮412;以及枢设于前叉臂123内侧且位于动力链轮412下方的转轴链轮413;以及固设在前轮13轮轴131的单向飞轮42,所述的单向飞轮42外侧设有一驱动齿轮421;以及以枢接杆431枢设于前叉臂内侧且位于单向飞轮42上方的负荷链轮43,所述的负荷链轮43内部设一负荷卷簧432,负荷卷簧432内端固设在负荷链轮43的说明书CN101941488ACN101941493A7/8页10枢接杆431而外端固设在负荷链轮43内壁面;以及一端固设在动力链轮412上方的前叉臂123内壁面的链条44,所述的链。
38、条44向下绕经转轴链轮413以及单向飞轮42的驱动链轮421,且末端是与负荷链轮43固设啮合。0064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操作方式请参阅图14、图15所示;使用时只需操作握持装置2向前摆动并摆动至力杆24触以及限位销144,如图14所示,如此一来,所述的握持装置2的连杆241将同步枢转,此时摇臂41末端的轴杆411与动力链轮412则被带动上扬并导致拉簧147形成拉伸状态,且当摇臂41末端的动力链轮412上扬时,将同步向上拉动链条44,令链条44末端拉动单向飞轮42的驱动链轮421转动,进而以单向飞轮42带动前轮13轮轴131转动并带动车体前进,达致以握持装置2驱动前轮13转动的诉求,而在前轮13。
39、转动的同时,所述的链条44将同时带动负荷链轮43同步转动,此时负荷链轮43内部的负荷卷簧432将呈卷紧状态。再者,当停止推动握持装置2时,力杆24上的拉簧147将会因为外力消失而复归,如图15所示,此时拉簧147将带动连杆241将回转且令握持装置2向后摆动,直至力杆24触以及另一限位销145,而摇臂41也将随着连杆241回转以及受拉簧147的拉力曳引而同步回摆,使链条44随之下降,而负荷卷簧432也将恢复松弛而带动负荷链轮43同步回转,此时单向飞轮42外侧的驱动链轮421虽也随之回转,惟单向飞轮42将形成空转状态而不会带动前轮13转动,故前轮13仍保持如图14、图15所示的转动状态且车体1也将。
40、保持前进。0065最后请参阅图16至图18所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主要包含一车体1、一握持装置2以及一前轮驱动装置5,其中0066车体1,所述的车体前端设一立管11,所述的立管11插设一前叉12以供前轮13架设,所述的前叉12包含一竖管121以及一对前叉臂123,所述的竖管121顶端固设一外壳14,所述的外壳14具一对平行设置的侧壁142,所述的对侧壁142上分别开设有相对应的弧形导槽143,且所述的对侧壁142之间固设一对限位销144、145,所述的对限位销144、145的两端分别固设在外壳14的侧壁142;前叉臂123顶端具一固定座124,固定座124顶面设一对位于竖管121前方的枢接片12。
41、5;又,所述的车体1后端则设有座垫15、脚踏驱动装置16以及后轮17;0067握持装置2,所述的握持装置2具有一对握柄21以及向下延伸一穿过外壳14的力杆24,所述的连杆241固设在力杆24底端且枢设于枢接片125之间;0068前轮驱动装置5,所述的前轮驱动装置5包含有固设在力杆24的支撑座51,所述的支撑座51朝向前叉12的竖管121且以轴杆511枢设一动力链轮512,所述的轴杆511两端插设在外壳14的弧形导槽143中且轴杆511套设一拉簧513,动力链轮512下方设有枢设于外壳14内壁面的转轴链轮514;以及以同一转轴52枢设于前叉臂123内侧的单向飞轮53与负荷卷簧54,所述的单向飞轮。
42、53设有驱动链轮531以及传动链轮532,所述的驱动链轮531以第一链条55向上穿过前叉12的竖管121并绕经转轴链轮514后与动力链轮512连结,所述的负荷卷簧54是嵌设在驱动链轮531内,其内端固设在转轴52而外端固设在驱动链轮531内壁面,而所述的第一链条55顶端以固定杆551固设在外壳14内壁面,末端则与驱动链轮531结合,且轴杆511上的拉簧513另一端是套设在固定杆551上;以及固设在前轮13轮轴131的同步链轮56,所述的同步链轮56以环状第二链条57与单向飞轮53的传动链轮532连结。说明书CN101941488ACN101941493A8/8页110069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操。
43、作方式请参阅图19、图20所示;使用时只需操作握持装置2向前摆动并摆动至力杆24触以及限位销144,如图19所示,如此一来,所述的握持装置2的连杆241将同步枢转,而前轮驱动装置5的支撑座51以及动力链轮512将被带动向前摆动并导致拉簧513形成拉伸状态,此时第一链条55将被同步拉动,令第一链条55末端拉动单向飞轮53的驱动链轮531转动,此时驱动链轮531内部的负荷卷簧54也呈卷紧状态,而当驱动链轮531转动时,将带动单向飞轮53的传动链轮532以及第二链条57同步转动,令第二链条57带动同步链轮56,继而驱动前轮13转动并带动车体前进,达致以握持装置2驱动前轮13转动的诉求。再者,当停止推。
44、动握持装置2时,前轮驱动装置5的拉簧513以及负荷卷簧54将会因为外力消失而复归,如图20所示,此时拉簧513将带动连杆241将回转且令握持装置2向后摆动,直至力杆24触以及另一限位销145,而当动力链轮512受拉簧513的拉力曳引而同步回摆时,将使第一链条55随之下降,而负荷卷簧54也将恢复松弛而带动驱动链轮531同步回转,此时驱动链轮531将形成空转状态而不会带动传动链轮532,故传动链轮532、第二链条57以及同步链轮56仍保持如图19、图20所示的转动状态,则前轮13将继续转动且车体1将保持前进。0070以上说明可知,本发明是利用推动握持装置产生来回摆动的操作模式达致驱动车体前进的诉求。
45、,且由于本发明是直接驱动前轮转动,因此在脚踏车上同时存在有传统脚踏驱动装置与本发明的前轮驱动装置,因此,脚踏车骑士将有单独以手驱动或单独以脚驱动或手脚并用同步驱动三种驱动模式可供选择,不仅增加脚踏车的驱动模式,更可凭借手动方式增加全身运动量,进而促进身体健康,且在骑乘过程中,也会因为前、后轮都具有动力而可提升行车速度。0071此外,本发明不仅可完整运用于一般脚踏车结构,更可将本发明的局部构造单独运用于脚踏车以及室内脚踏车。请参阅图21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握持装置2可单独架设在脚踏车的前叉竖管上方,凭借之,在传统的脚踏驱动模式以及过程中,脚踏车骑士可同时进行前后摆动握持装置的动作,同样具有可。
46、增加双手以及全身活动量的作用来及功效。另请参阅图22所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握持装置2也可单独架设在室内脚踏车的前方支架上,凭借之,在踩动室内脚踏车的同时,使用者可同时进行前后摆动握持装置的动作,同样具有可增加双手以及全身活动量的作用来及功效,且由于所述的握持装置设有拉簧25如图23所示,故可拉动握持装置快速复位,使操作更为省力以及方便。0072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说明书CN101941488ACN101941493A1/23页12图1说明。
47、书附图CN101941488ACN101941493A2/23页13图2说明书附图CN101941488ACN101941493A3/23页14图3说明书附图CN101941488ACN101941493A4/23页15图4说明书附图CN101941488ACN101941493A5/23页16图5说明书附图CN101941488ACN101941493A6/23页17图6说明书附图CN101941488ACN101941493A7/23页18图7说明书附图CN101941488ACN101941493A8/23页19图8说明书附图CN101941488ACN101941493A9/23页20。
48、图9说明书附图CN101941488ACN101941493A10/23页21图10说明书附图CN101941488ACN101941493A11/23页22图11说明书附图CN101941488ACN101941493A12/23页23图12说明书附图CN101941488ACN101941493A13/23页24图13说明书附图CN101941488ACN101941493A14/23页25图14说明书附图CN101941488ACN101941493A15/23页26图15说明书附图CN101941488ACN101941493A16/23页27图16说明书附图CN101941488ACN101941493A17/23页28图17说明书附图CN101941488ACN101941493A18/23页29图18说明书附图CN101941488ACN101941493A19/23页30图19说明书附图CN101941488ACN101941493A20/23页31图20说明书附图CN101941488ACN101941493A21/23页32图21说明书附图CN101941488ACN101941493A22/23页33图22说明书附图CN101941488ACN101941493A23/23页34图23说明书附图CN10194148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