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变角螺丝刀.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科变角螺丝刀.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0909134.4 (22)申请日 2017.07.26 (73)专利权人 杭州市江干区人民医院(杭州烧 伤专科医院) 地址 310021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机场路 238-6号 (72)发明人 施久军 王玲 章大伟 顾晓东 袁西儿 (74)专利代理机构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3201 代理人 黄美娟 王兵 (51)Int.Cl. A61B 17/9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骨科变角螺丝刀 (57)摘要 骨科变角螺丝刀, 包括手柄、 刀杆以及。
2、刀头, 所述手柄安装在所述刀杆的握手部, 所述刀头安 装在所述刀杆的切割部, 所述刀杆为变角刀杆, 包括第一刀杆、 第二刀杆以及螺栓, 第一刀杆作 为握手部的第一端安装手柄, 第一刀杆的第二端 通过螺栓与第二刀杆的第一端铰接, 第二刀杆的 第二端沿其轴向设有用于安装刀头的内凹孔; 所 述刀头的安装端插入第二刀杆的内凹孔内, 并与 之拆卸式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刀 杆远端的铰链设计在临床使用时更符合人体解 剖、 生理特征, 使螺丝刀在有限空间内自由旋转 使用; (2)结构简单、 成本低、 易操作; (3)可根据 不同类型的病人生产带有不同形状的刀头。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3、 附图1页 CN 208435783 U 2019.01.29 CN 208435783 U 1.骨科变角螺丝刀, 包括手柄、 刀杆以及刀头, 所述手柄安装在所述刀杆的握手部, 所 述刀头安装在所述刀杆的切割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刀杆为变角刀杆, 包括第一刀杆、 第二 刀杆以及螺栓, 第一刀杆作为握手部的第一端安装手柄, 第一刀杆的第二端通过螺栓与第 二刀杆的第一端铰接, 第二刀杆的第二端沿其轴向设有用于安装刀头的内凹孔; 所述刀头 的安装端插入第二刀杆的内凹孔内, 并与之拆卸式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骨科变角螺丝刀,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刀杆的第二端设有能与 螺栓螺接的第二内螺纹孔。
4、; 第二刀杆的第一端配有两个相对布置的安装耳, 两个安装耳之 间留有用于插入所述第一刀杆的第二端的卡槽, 两个安装耳上各设有一个第二内螺纹孔, 且两个第二内螺纹孔同轴; 所述第一刀杆的第二端插入所述第二刀杆的卡槽后, 并保持第 一内螺纹孔、 两个第二内螺纹孔同轴, 所述螺栓旋入所述第一内螺纹孔以及第二内螺纹孔 中, 实现第一刀杆与第二刀杆的螺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骨科变角螺丝刀, 其特征在于: 第一刀杆和第二刀杆的夹角为0 180 。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骨科变角螺丝刀,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凹孔内壁涂覆能吸附导头 的磁性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骨科变角螺丝刀, 其特征在于: 所述。
5、内凹孔为内六角结构, 所述 刀头的安装端为能与内六角结构配合的外六角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骨科变角螺丝刀,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刀头的末端为六角或梅花 型。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8435783 U 2 骨科变角螺丝刀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骨科变角螺丝刀。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临床使用的骨科螺丝刀有很多种, 但其刀杆都是直形。 在很多特殊情况下, 如 锁骨、 胫骨等骨折病人, 在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或拆除内固定物手术时, 由于操作空间小, 致 手术难度加大, 时间延长, 甚至出现断钉、 内固定物取不出等情况。 特别是锁骨骨折患者, 手 术操作时若使。
6、用传统直形螺丝刀, 往往得让患者头部向健侧极度偏转, 术者仍感费时费力。 以上情况可能使得患者产生不适感, 增加感染几率等, 对病人的疾病和心理都产生不良影 响。 中国专利CN201620356713.6和CN20151021178.3等大多提供了可照明、 电动、 可更换刀 头等模式的骨科螺丝刀。 以上专利都没有解决在狭小空间内操作难度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3 为了解决操作空间狭小骨科手术中存在的费时费力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 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的骨科变角螺丝刀。 0004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骨科变角螺丝刀, 包括手柄、 刀杆以及刀头, 所述手柄安装在所 述刀杆的握手部, 所述刀头安。
7、装在所述刀杆的切割部,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刀杆为变角刀杆, 包括第一刀杆、 第二刀杆以及螺栓, 第一刀杆作为握手部的第一端安装手柄, 第一刀杆的第 二端通过螺栓与第二刀杆的第一端铰接, 第二刀杆的第二端沿其轴向设有用于安装刀头的 内凹孔; 所述刀头的安装端插入第二刀杆的内凹孔内, 并与之拆卸式连接。 0005 所述第一刀杆的第二端设有能与螺栓螺接的第二内螺纹孔; 第二刀杆的第一端配 有两个相对布置的安装耳, 两个安装耳之间留有用于插入所述第一刀杆的第二端的卡槽, 两个安装耳上各设有一个第二内螺纹孔, 且两个第二内螺纹孔同轴; 所述第一刀杆的第二 端插入所述第二刀杆的卡槽后, 并保持第一内螺纹孔。
8、、 两个第二内螺纹孔同轴, 所述螺栓旋 入所述第一内螺纹孔以及第二内螺纹孔中, 实现第一刀杆与第二刀杆的螺接。 0006 所述内凹孔内壁涂覆能吸附导头的磁性层。 0007 所述内凹孔为内六角结构, 所述刀头的安装端为能与内六角结构配合的外六角 型。 0008 所述刀头的末端为六角、 梅花型或其他适宜的形状。 0009 第一刀杆和第二刀杆的夹角为0180 。 0010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为: 螺丝刀变角刀杆的角度可变性的设计可解决骨科狭小 空间内手术行骨折内固定或拆除内固定物时操作困难的问题。 尤其是锁骨骨折相关手术 时, 本设计更符合人体解剖、 生理特征。 0011 具体实施方案: 以拆除右。
9、侧锁骨骨折内固定物手术为例。 术中完全暴露内固定物, 选择与螺丝帽对应的本设计螺丝刀的刀头, 如六角刀头, 将其插入第二刀杆的第二端, 通过 扳动第一刀杆使第一刀杆与第二刀杆夹角旋至90 位置, 手柄置于患者右侧, 螺丝刀的刀头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8435783 U 3 与螺钉帽切合后, 扳动手柄, 旋转至患者左侧。 此时患者脖颈挡住手柄, 阻止其继续左旋。 术 者可利用刀杆的铰链结构, 将手柄旋转约180 至患者右侧, 再次扳动手柄, 旋转至患者左 侧。 如此反复操作, 可将螺钉旋出, 而不用让患者极度作旋头颈。 001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刀杆远端的铰链设。
10、计在临床使用时更符合人体解 剖、 生理特征, 使螺丝刀在有限空间内自由旋转使用; (2)结构简单、 成本低、 易操作; (3)可 根据不同类型的病人生产带有不同形状的刀头。 附图说明 0013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0015 参照附图: 0016 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骨科变角螺丝刀, 包括手柄1、 刀杆2以及刀头3, 所述手 柄1安装在所述刀杆2的握手部, 所述刀头3安装在所述刀杆2的切割部, 所述刀杆2为变角刀 杆, 包括第一刀杆21、 第二刀杆22以及螺栓23, 第一刀杆21作为握手部的第一端安装手柄1, 第一刀杆21的第。
11、二端通过螺栓23与第二刀杆22的第一端铰接, 第二刀杆22的第二端沿其轴 向设有用于安装刀头的内凹孔; 所述刀头3的安装端插入第二刀杆22的内凹孔内, 并与之拆 卸式连接。 0017 所述第一刀杆21的第二端设有能与螺栓螺接的第二内螺纹孔; 第二刀杆22的第一 端配有两个相对布置的安装耳221, 两个安装耳之间留有用于插入所述第一刀杆的第二端 的卡槽222, 两个安装耳221上各设有一个第二内螺纹孔, 且两个第二内螺纹孔同轴; 所述第 一刀杆21的第二端插入所述第二刀杆22的卡槽后, 并保持第一内螺纹孔、 两个第二内螺纹 孔同轴, 所述螺栓23旋入所述第一内螺纹孔以及第二内螺纹孔中, 实现第一。
12、刀杆21与第二 刀杆22的螺接。 0018 所述内凹孔内壁涂覆能吸附导头的磁性层。 0019 所述内凹孔为内六角结构, 所述刀头的安装端为能与内六角结构配合的外六角 型。 0020 所述刀头的末端为六角、 梅花型或其他适宜的形状。 0021 第一刀杆和第二刀杆的夹角为0180 。 0022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为: 螺丝刀变角刀杆的角度可变性的设计可解决骨科狭小 空间内手术行骨折内固定或拆除内固定物时操作困难的问题。 尤其是锁骨骨折相关手术 时, 本设计更符合人体解剖、 生理特征。 0023 具体实施方案: 以拆除右侧锁骨骨折内固定物手术为例。 术中完全暴露内固定物, 选择与螺丝帽对应的本设计。
13、螺丝刀的刀头, 如六角刀头, 将其插入第二刀杆的第二端, 通过 扳动第一刀杆使第一刀杆与第二刀杆夹角旋至90 位置, 手柄置于患者右侧, 螺丝刀的刀头 与螺钉帽切合后, 扳动手柄, 旋转至患者左侧。 此时患者脖颈挡住手柄, 阻止其继续左旋。 术 者可利用刀杆的铰链结构, 将手柄旋转约180 至患者右侧, 再次扳动手柄, 旋转至患者左 侧。 如此反复操作, 可将螺钉旋出, 而不用让患者极度作旋头颈。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8435783 U 4 0024 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实用新型构思的实现形式的列举, 本实用新 型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也包 括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8435783 U 5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6 CN 208435783 U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