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系统.pdf

上传人:1520****312 文档编号:800413 上传时间:2018-03-12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986.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010218437.4

申请日:

2010.06.28

公开号:

CN101934834A

公开日:

2011.01.05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2J 6/02申请日:20100628|||公开

IPC分类号:

B62J6/02

主分类号:

B62J6/02

申请人: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三宅川彻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9.06.30 JP 155764/09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代理人:

岳雪兰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照明系统,其课题在于照明系统的轻量化。由光源(61)被外壳(62)覆盖的第一照明器具(51)和配置在外壳(62)周围的环状的第二照明器具(52)构成的前照灯(20),其特征在于,第二照明器具(52)被由外壳(62)支承且以环状形成的环状支柱(65)支承,并且,具有从正面看时以自第一照明器具(51)外周沿半径方向离开的方式配置成环状的多个发光元件(54)。由于第二照明器具(52)利用外壳(62)而被支承,因此无需使用专用外壳来支承第二照明器具(52)。由此,能够谋求前照灯(20)的轻量化。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照明系统, 其由光源被外壳覆盖的第一照明器具和配置在所述外壳周围的环状 的第二照明器具构成, 该照明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照明器具被由所述外壳支承的以环状形成的环状支柱支承, 并且, 具有从正 面看时以自所述第一照明器具外周沿半径方向离开的方式配置成环状的多个发光元件。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照明系统, 其特征在于, 具有间隔部罩体, 该间隔部罩体自所述第一照明器具外周朝向所述第二照明器具内周 延伸, 用于覆盖形成在所述第一照明器具外周与所述第二照明器具内周之间的间隔部。
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照明系统, 其特征在于, 具有外周罩体, 该外周罩体自所述第二照明器具外周以自所述第二照明器具中心离开 的方式延伸, 覆盖所述环状支柱。
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照明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周罩体通过与自所述间隔部罩体外周沿半径方向以放射状延伸的辐条结合, 一 体地设置于所述间隔部罩体。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照明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元件被配置成从正面看时相邻的发光元件彼此之间隔着所述辐条。
6: 如权利要求 4 或 5 所述的照明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照明器具具有支承所述发光元件的基板和安装该基板的基板用外壳, 在所述 基板用外壳上安装所述基板的安装部被所述辐条覆盖。
7: 如权利要求 6 所述的照明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隔部罩体被安装在所述基板用外壳上, 或者所述外周罩体被安装在所述基板用 外壳上。
8: 如权利要求 1 至 7 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照明器具的发光面或发光体被设置在从侧面看时在照射方向上比所述第一 照明器具的发光面或发光体更突出的位置。

说明书


照明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用在例如鞍乘型车辆前照灯的照明系统的改良技术。背景技术 为了照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 在鞍乘型车辆上设有前照灯, 为此提出了具有特殊 外观的照明系统, 即在具有圆形发光面的第一照明器具的周围, 配置第二照明器具以便形 成与第一照明器具具有同心的环状发光面 ( 例如, 参照专利文献 1( 图 5))。
     如专利文献 1 的图 5 所示, 第一光源 63 被第一外壳 62 支承, 以包围该第一外壳 62 的方式配置有第二照明器具的反射板, 第二光源 65 支承在该第二照明器具的反射板上。
     然而, 由专利文献 1 的图 5 可知, 由于第一外壳 62 和第二照明器具的反射板构成 为双层, 因此照明系统变得非常重。另外, 由于第一外壳 62 被配置在第二照明器具反射板 的前方, 因此, 存在难以设定用于使第二发光面均匀地反光的第二照明器具反射板的反射 面的课题。
     于是, 在谋求小型化及轻量化的小型车辆特别是鞍乘型车辆的情况下, 期待实现 照明系统的轻量化。
     专利文献 1 : ( 日本 ) 特开 2002-216509 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两个照明系统且适合于鞍乘型车辆的轻量的照明系统。 第一方面的发明提供由光源被外壳覆盖的第一照明器具和配置在所述外壳周围 的环状的第二照明器具构成的照明系统, 该照明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照明器具被由所述外壳支承的以环状形成的环状支柱支承, 并且, 具有 从正面看时以自所述第一照明器具外周沿半径方向离开的方式配置成环状的多个发光元 件。
     第二方面的发明提供的照明系统, 其特征在于,
     具有间隔部罩体, 该间隔部罩体自第一照明器具外周朝向第二照明器具内周延 伸, 用于覆盖形成在第一照明器具外周与第二照明器具内周之间的间隔部。
     第三方面的发明提供的照明系统, 其特征在于,
     具有外周罩体, 该外周罩体自第二照明器具外周以自第二照明器具中心离开的方 式延伸, 覆盖环状支柱。
     第四方面的发明提供的照明系统, 其特征在于,
     外周罩体通过与自间隔部罩体外周沿半径方向以放射状延伸的辐条结合, 一体地 设置于所述间隔部罩体。
     第五方面的发明提供的照明系统,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元件被配置成从正面看时相邻的发光元件彼此之间隔着所述辐条。
     第六方面的发明提供的照明系统, 其特征在于,
     第二照明器具具有支承发光元件的基板和安装该基板的基板用外壳, 在基板用外 壳上安装基板的安装部被辐条覆盖。
     第七方面的发明提供的照明系统, 其特征在于,
     间隔部罩体被安装在基板用外壳上, 或者外周罩体被安装在基板用外壳上。
     第八方面的发明提供的照明系统, 其特征在于,
     第二照明器具的发光面或发光体被设置在从侧面看时在照射方向上比第一照明 器具的发光面或发光体更突出的位置。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 第二照明器具被由外壳支承的环状支柱支承。 即, 第二照明 器具利用第一照明器具的外壳而被支承。因此, 无需使用支承第二照明器具的第二照明器 具用外壳。由此, 能够谋求照明系统的轻量化。
     而且, 第二照明器具具有以环状配置的多个发光元件。在作为光源采用发光元件 的情况下, 在光源周围不配置特别的发射板, 也能够以环状全面地发光。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 具有用于覆盖间隔部的间隔部罩体。由间隔部罩体覆盖间 隔部。由此, 提高照明系统的外观性。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 具有自第二照明器具外周延伸并覆盖环状支柱的外周罩 体。由此, 环状支柱不会显露在外面, 提高了照明系统的外观性。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 外周罩体通过与辐条结合, 与间隔部罩体构成为一体。由 此, 与个别地固定外周罩体和间隔部罩体的情况相比, 能够减少支承部, 并且谋求减少部件 数量以及组装工序数量。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 相邻的发光元件被配置成从正面看时彼此之间隔着辐条。 即, 将发光元件配置成从正面看时不与辐条重叠。 由此, 具有所需的最小数量的发光元件即 可, 有助于减少部件数量。
     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 安装部被辐条覆盖。由此, 提高了照明系统的外观性。
     根据第七方面的发明, 间隔部罩体被安装在基板用外壳上, 或者外周罩体被安装 在基板用外壳上。间隔部罩体或者外周罩体被安装在基板用外壳上。通过预先在在基板用 外壳上安装间隔部罩体或者外周罩体, 能够在环状支柱上一体地安装第二照明器具、 间隔 部罩体及外周罩体。即, 能够谋求简化安装工序。
     根据第八方面的发明, 第二照明器具的发光面或发光体被设置在从侧面看时比第 一照明器具的发光面或发光体更突出的位置。 由此, 在第三者从斜前方看到照明系统时, 相 对于第二照明器具的圆环中心, 第一照明器具的位置看起来靠近第三者侧。 由此, 能够演出 成仿佛黑眼珠靠近第三者侧 ( 第一照明器具追随第三者 )。
     附图说明
     图 1 是说明安装有本发明的照明系统的鞍乘型车辆的图 ; 图 2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照明系统的主视图 ; 图 3 是图 2 的 3-3 线剖面图 ; 图 4 是图 3 的 4 向视图 ; 图 5 是图 3 的 5 部分放大图 ;图 6 是图 2 的 6-6 线剖面图 : 图 7 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照明系统的分解图 ; 图 8 是第二实施例的照明系统的分解图 ; 图 9 是第二实施例的照明系统的主视图 ; 图 10 是说明图 6 的变更实施例的图 ; 图 11(a) 和 (b) 是图 10 的主要部分的分解图。 附图标记说明 20, 90 前照灯 ( 照明系统 ) 21 前部方向指示灯 ( 照明系统 ) 43 后部方向指示灯 ( 照明系统 ) 51 第一照明器具 52, 96 第二照明器具 54 发光元件 57, 91 间隔部罩体 58 辐条 59, 92 外周罩体 61 光源 62 外壳 65, 95 环状支柱 66 间隔部 69, 93, 105 基板用外壳 72, 108 基板 79 安装部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附图是按照箭头所指方向看到的视图。
     【第一实施例】
     首先,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如图 1 所示, 机动二轮车等鞍乘型车辆 10 由以下部件构成, 即车架 11、 转向自如 地安装在设置于该车架 11 前端的头管 12 的前叉 13、 转动自如地安装在该前叉 13 下端的 前轮 14、 安装在前叉 13 以阻断由前轮 14 弹起的泥土、 石子的前轮挡泥板 15、 作为安装在头 管 12 前部的照明系统的前照灯 20、 以中间隔着该前照灯 20 的方式沿图面表里方向设置的 两个作为照明系统的前部方向指示灯 21、 仪表 22 和转向车把 23、 配置在车架 11 上的燃料 箱 24、 安装在自车架 11 向后方延伸的座椅导轨 25 的座椅 26、 悬挂在车架 11 的发动机 27、 自车架 11 的后下部延伸的摇臂 31、 转动自如地安装在该摇臂 31 后部的后轮 32、 从摇臂 31 到座椅导轨 25 之间架设并控制后轮 32 的上下移动的后缓冲装置 33。
     在发动机 27 上连接有吸气管 35。该吸气管 35 由配置在座椅 26 下方的滤清器 36 净化, 由化油器 37 向发动机 27 供给混合有燃料的混合气体。
     另外, 排气管 38, 38 自发动机 27 延伸, 在这些排气管 38, 38 上连接有消音器 39。在转向车把 23 上安装有后视镜 42, 在座椅 26 后方设置有作为照明系统的后部方 向指示灯 43。
     车架 11 由构成前端的头管 12、 自该头管 12 向后斜下方延伸的主车架 44、 自该主 车架 44 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的座椅导轨 25 及自主车架 44 的前端向后斜下方延伸的副车架 45 构成。
     下面, 以前照灯 20 为例说明本发明。
     如图 2 所示, 前照灯 20 由第一照明器具 51、 包围该第一照明器具 51 的环状支柱 ( 图 3 中的附图标记 65)、 被该环状支柱 65 支承的第二照明器具 52 以及以覆盖该第二照明 器具 52 的方式安装的照明系统罩体 53 构成。
     在第二照明器具 52 中, 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 54 以自第一照明器具 51 外周沿半 径方向离开的方式每隔规定的间隔配置成环状。这些发光元件 54 上覆盖有透镜 55。
     照明系统罩体 53 由间隔部罩体 57、 辐条 58, 58, 58 及外周罩体 59 构成, 其中, 间 隔部罩体 57 为自第一照明器具 51 外周向第二照明器具 52 内周延伸, 用于覆盖形成在第一 照明器具 51 外周与第二照明器具 52 内周之间的间隔部 ( 图 3 中的附图标记 66) ; 辐条 58, 58, 58 为自该间隔部罩体 57 外周沿半径方向以放射状延伸 ; 外周罩体 59 为通过与这些辐 条结合, 与间隔部罩体 57 构成一体且覆盖环状支柱 ( 图 3 中的附图标记 65)。 第二照明器具 52 具有配置成环状的多个发光元件 54。在作为光源采用发光元件 54 时, 即使在光源周围不配置特别的反射板, 也能够使光源以环状全面地发光。
     相邻的发光元件 54 被配置成从正面看时彼此之间隔着辐条 58。即, 将发光元件 54 配置成从正面看时不与辐条重叠。由此, 只要具备必要的最小数量的发光元件 54 即可, 从而有助于减少部件数量。
     发光元件 54 采用 LED, 由于与使用灯泡的情况相比发热少, 因此能够在发光元件 54 附近配置透镜 55 等部件。结果, 能够构成紧凑的照明系统 20。
     发光元件 54 与辐条 58 的有无无关, 优选以等角度配置。另外, 发光元件 54 的数 量优选为辐条 58 数量的数倍。另外, 优选为螺栓 68 数量的倍数。
     下面进一步详细说明前照灯 20。以下, 将照射方向 ( 图 3 的箭头方向 ) 称为前方, 将与前方相反的方向称为后方。
     如图 3 所示, 前照灯 20 由第一照明器具 51、 环状支柱 65、 环状的第二照明器具 52 及照明系统罩体 53 构成, 其中, 第一照明器具 51 为光源 61 的后方被外壳 62 覆盖且覆盖有 第一照明器具透镜 63, 环状支柱 65 为通过与设置在外壳 62 外周的外壳支柱 64, 64 连接而 被支承且以环状形成, 环状的第二照明器具 52 为被该环状支柱 65 支承且配置在外壳 62 周 围, 照明系统罩体 53 为覆盖该第二照明器具 52 且从前方覆盖环状支柱 65 及从第一照明器 具 51 到第二照明器具 52 之间的间隔部 66。
     照明系统罩体 53 具有用于覆盖间隔部 66 的间隔部罩体 57。 通过使用间隔部罩体 57 覆盖间隔部 66, 提高了前照灯 20 的外观性。
     另外, 照明系统罩体 53 具有从第二照明器具 52 外周延伸且覆盖环状支柱 65 的外 周罩体 59。通过使用外周罩体 59 覆盖环状支柱 65, 环状支柱 65 不会显露在外面而提高了 前照灯 20 的外观性。
     而且, 在外周罩体 59 上一体地形成自外周罩体 59 边缘向后方延伸的侧面罩体 67。
     由此, 当从侧面看到前照灯 20 时, 侧面罩体 67 覆盖环状支柱 65, 环状支柱不会显露在外面。 由此, 进一步提高了前照灯 20 的外观性。
     而且, 通过一体地形成外周罩体 59, 能够谋求减少部件数量。
     第一照明器具 51 与第二照明器具 52 在半径方向上具有间隔。优选将间隔部 57 的宽度 b 设置成比第二照明器具 52 的宽度 a 大。假设将第一照明器具 51 视为黑眼珠、 将 第二照明器具 52 视为白眼珠的轮廓时, 由第一照明器具 51 和第二照明器具 52 容易演出联 想眼睛的形态。
     沿着照射方向看 ( 从正面看 ) 时, 螺栓 68 与发光元件 54 错开而配置, 避免与发光 元件 54 重叠。即, 相邻的发光元件 54 被配置成中间隔着螺栓 68。通过配置在相互不干涉 的位置, 能够缩短第二照明器具 52 的前后方向 ( 图中的左右方向 ) 的长度。
     从侧面看时, 发光元件 54 被设置成在照射方向 ( 箭头 (1)) 上比第一照明器具 51 更突出的位置, 由此能够得到下面的效果。
     如图 4 所示, 第三者从斜前方看到前照灯 20 时, 第一照明器具 51 的位置相对于第 二照明器具 52 的圆环中心靠近第三者侧。由此能够演出仿佛黑眼珠靠近第三者侧 ( 第一 照明器具 51 追随第三者 )。 下面, 详细说明在环状支柱 65 上如何安装第二照明器具 52。
     如图 5 所示, 第二照明器具 52 由设有螺栓 68 的基板用外壳 69、 设于螺栓 68 的前 方且支承发光元件 ( 图 2 中的附图标记 54) 的基板 72 以及覆盖该基板 72 并与基板用外壳 69 接合的透镜 55 构成。
     另外, 螺栓 68 是埋入基板用外壳 69 的嵌入式螺栓。
     在环状支柱 65 的安装孔 73 中从前方插入螺栓 68, 并从相反侧用螺母 74 固定。由 此, 能够在环状支柱 65 上安装第二照明器具 52。
     通过预先在基板用外壳 69 中埋入螺栓 68, 并在环状支柱 65 上设置安装孔 73, 能 够相对环状支柱 65 正确的位置上安装第二照明器具 52。
     如图 6 所示, 在设置于基板用外壳 69 上的凸部 77 利用螺钉 78 固定基板 72, 该基 板 72 的安装部 79 被辐条 58 覆盖。即从照射方向前方看到照明系统 20 时, 安装部 79 与辐 条 58 重叠。
     通过使安装部 79 不显露在外面, 提高了前照灯 20 的外观性。
     另外, 基板用外壳 69 具有朝向设置在外周罩体 59 的凸台 81 延长的延长部 82。将 设置在该延长部 82 的外周罩体安装孔 83 与凸台 81 对准, 并拧入螺钉 84。由此, 在基板用 外壳 69 上安装外周罩体 59。
     外周罩体 59 经由辐条 58 与间隔部罩体 57 构成一体。由此, 通过在基板用外壳 69 上固定外周罩体 59, 也能够固定间隔部罩体 57。将用于固定这些罩体 57, 59 的凸台 81 可 以仅设置在外周罩体 59, 或者能够减少间隔部罩体 57 侧的固定, 变得有利。
     假设在间隔部罩体 57 侧设置凸台, 则情况相反, 即通过在基板用外壳 69 上固定间 隔部罩体 57, 也能够固定外周罩体 59。将用于固定这些罩体 57, 59 的凸台可以仅设置在间 隔部罩体 57 上, 或者能够减少外周罩体 59 侧的固定, 变得有利。
     辐条 58 被配置在透镜凹部 55a 的位置。通过使辐条 58 对准透镜凹部 55a, 能够进 行辐条 58 的定位。从而容易进行定位, 容易进行辐条 58 的安装作业。
     下面, 说明前照灯 20 的组装。
     如图 7 所示, 将外壳支柱 64, 64 的安装孔 86, 86 对准环状支柱 65 的第一照明器具 安装孔 87, 87, 并利用螺栓 88, 88 和螺母 89, 89 一体地固定。
     螺母 89, 89 也可以预先焊接在第一照明器具安装孔 87 的内周面上。由此, 组装变 得容易。
     另一方面, 在第二照明器具 52 上安装照明系统罩体 53。 即, 在第二照明器具 52 上 覆盖照明系统罩体 53 之后, 从后方将螺钉 84, 84 拧入凸台 81, 81, 由此在第二照明器具 52 上安装照明系统罩体 53。
     将这样组装的附带照明系统罩体 53 的第二照明器具 52 安装在安装有第一照明器 具 51 的环状支柱 65 上。具体地讲, 从环状支柱 65 的第二照明器具安装孔 73, 73 的前方插 入螺栓 68, 68, 并从相反侧用螺母 74, 74 进行固定。
     第二照明器具 52 被由外壳 62 支承的环状支柱 65 支承。即, 利用第一照明器具 51 的外壳 62 支承第二照明器具 52。因此, 无需使用用于支承第二照明器具 52 的外壳。由此, 能够谋求前照灯 20 的轻量化。
     外周罩体 59 被安装在基板用外壳 69 上。通过预先在基板用外壳 69 上安装间隔 部罩体 57, 能够在环状支柱 65 上一体地安装第二照明器具 52、 间隔部罩体 57 和外周罩体 59。即, 由于在提高相对于第二照明器具 52 的照明系统罩体 53 的组装精度的基础上能够 预先进行小组装, 因此能够谋求简化安装工序。 下面, 说明照明系统的其他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
     如图 8 所示, 在前照灯 90 中未设置辐条 ( 图 2 中的附图标记 58), 从而在基板用外 壳 93 上分别固定间隔部罩体 91 和外周罩体 92。
     在这样的前照灯 90 的组装中, 首先在环状支柱 95 上安装第一照明器具 51。
     另一方面, 在基板用外壳 93 上安装外周罩体 92。
     然后, 在安装有第一照明器具 51 的环状支柱 95 上, 安装附带外周罩体 92 的第二 照明器具 96。
     最后, 将间隔部罩体 91 的凸台 97、 设置在基板用外壳 93 的内周部的内周部安装孔 98、 设置在环状支柱 95 的间隔部罩体安装孔 99 对准, 并用螺栓 102 一体地固定。
     第二照明器具 96 被由外壳 62 支承的环状支柱 95 支承。即, 利用第一照明器具 51 的外壳 62 支承第二照明器具 96。因此, 无需采用专用的外壳来支承第二照明器具 96。由 此, 能够谋求前照灯 90 的轻量化。
     下面, 说明这样组装的前照灯 90。
     如图 9 所示, 即使是未设有辐条 ( 图 2 中的附图标记 58) 的前照灯 90, 也能够得到 以下效果。
     即, 第二照明器具 96 具有以环状配置的多个发光元件 54。 在作为光源采用发光元 件 54 时, 在光源的周围无需采用反射板。由于不需要反射板, 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变得 有利。
     而且, 具有用于覆盖间隔部 ( 图 3 中的附图标记 66) 的间隔部罩体 91。通过不使 间隔部显露在外面, 提高了前照灯 90 的外观性。
     而且, 利用外周罩体 92 覆盖环状支柱 ( 图 7 中的附图标记 95)。由此, 不会使环状 支柱显露在外面, 从而提高了前照灯 90 的外观性。
     下面, 说明关于基板 ( 图 5 中的附图标记 72) 的固定方法的其他实施例。
     如图 10 所示, 利用热铆接法 ( 熱かしめ法 ), 在固定有基板 108 的基板用外壳 105 的上表面接合透镜 55, 并覆盖照明系统罩体 53。
     即使在这样构成基板用外壳 105 的情况下, 也能够得到本发明的效果。
     即, 作为基板 108 的固定方法, 除了利用螺钉固定 ( 参照图 5) 的方法之外, 还可以 采用热铆接法。 而且, 除了这些方法以外, 只要是在基板用外壳 105 上固定基板 108 的方法, 就不限于这些方法。
     下面, 详细说明热铆接法。
     如图 11(a) 所示, 在基板 108 的安装孔 109 插入基板用外壳 105 的凸部 106 前端 的前端部 107。
     凸部 106 由热可塑性树脂构成。
     接着, 如图 11(b) 所示, 在前端部 107 施加热而使其软化, 并挤压该前端部 107 且 使其变形而铆接基板 108。
     以上, 以鞍乘型车辆的前照灯为例说明了本发明的照明系统, 但是, 本发明的照明 系统也能够适用在鞍乘型车辆的方向指示灯、 四轮车的前照灯、 位置灯以及照明系统单体 上, 并且本发明的照明系统的用途并不限于这些。
     但是, 本发明的照明系统特别适合于鞍乘型车辆的前照灯、 前部方向指示灯。 在将 照明系统适用在鞍乘型车辆的前照灯、 前部方向指示灯的情况下, 照明系统被设置在转向 车把的附近。本发明的照明系统重量轻。因此, 能够抑制照明系统的重量对鞍乘型车辆的 操作性带来的影响。即, 本发明的照明系统特别适合采用在鞍乘型车辆的转向车把附近的 场合。
     另外, 本发明的照明系统不限于像本实施例那样照射大致车辆前方的灯, 照射方 向也可以是车辆的后方、 上方、 侧方, 不限制照明系统的照射方向。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照明系统适合于鞍乘型车辆的前照灯。

照明系统.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照明系统.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照明系统.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照明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照明系统.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1934834A43申请公布日20110105CN101934834ACN101934834A21申请号201010218437422申请日20100628155764/0920090630JPB62J6/0220060171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地址日本东京都72发明人三宅川彻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11105代理人岳雪兰54发明名称照明系统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照明系统,其课题在于照明系统的轻量化。由光源61被外壳62覆盖的第一照明器具51和配置在外壳62周围的环状的第二照明器具52构成的前照灯20,其特征在于,第二照明器具52被由外壳62支承且以环状。

2、形成的环状支柱65支承,并且,具有从正面看时以自第一照明器具51外周沿半径方向离开的方式配置成环状的多个发光元件54。由于第二照明器具52利用外壳62而被支承,因此无需使用专用外壳来支承第二照明器具52。由此,能够谋求前照灯20的轻量化。30优先权数据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7页附图11页CN101934834A1/1页21一种照明系统,其由光源被外壳覆盖的第一照明器具和配置在所述外壳周围的环状的第二照明器具构成,该照明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照明器具被由所述外壳支承的以环状形成的环状支柱支承,并且,具有从正面看时以自所述第一照明器具外。

3、周沿半径方向离开的方式配置成环状的多个发光元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间隔部罩体,该间隔部罩体自所述第一照明器具外周朝向所述第二照明器具内周延伸,用于覆盖形成在所述第一照明器具外周与所述第二照明器具内周之间的间隔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外周罩体,该外周罩体自所述第二照明器具外周以自所述第二照明器具中心离开的方式延伸,覆盖所述环状支柱。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周罩体通过与自所述间隔部罩体外周沿半径方向以放射状延伸的辐条结合,一体地设置于所述间隔部罩体。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被配置成从正面看时。

4、相邻的发光元件彼此之间隔着所述辐条。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照明器具具有支承所述发光元件的基板和安装该基板的基板用外壳,在所述基板用外壳上安装所述基板的安装部被所述辐条覆盖。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部罩体被安装在所述基板用外壳上,或者所述外周罩体被安装在所述基板用外壳上。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照明器具的发光面或发光体被设置在从侧面看时在照射方向上比所述第一照明器具的发光面或发光体更突出的位置。权利要求书CN101934834A1/7页3照明系统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采用在例如鞍乘型车辆前照灯的照。

5、明系统的改良技术。背景技术0002为了照射鞍乘型车辆的前部,在鞍乘型车辆上设有前照灯,为此提出了具有特殊外观的照明系统,即在具有圆形发光面的第一照明器具的周围,配置第二照明器具以便形成与第一照明器具具有同心的环状发光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图5。0003如专利文献1的图5所示,第一光源63被第一外壳62支承,以包围该第一外壳62的方式配置有第二照明器具的反射板,第二光源65支承在该第二照明器具的反射板上。0004然而,由专利文献1的图5可知,由于第一外壳62和第二照明器具的反射板构成为双层,因此照明系统变得非常重。另外,由于第一外壳62被配置在第二照明器具反射板的前方,因此,存在难以设定用于使第。

6、二发光面均匀地反光的第二照明器具反射板的反射面的课题。0005于是,在谋求小型化及轻量化的小型车辆特别是鞍乘型车辆的情况下,期待实现照明系统的轻量化。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16509号公报发明内容0007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两个照明系统且适合于鞍乘型车辆的轻量的照明系统。0008第一方面的发明提供由光源被外壳覆盖的第一照明器具和配置在所述外壳周围的环状的第二照明器具构成的照明系统,该照明系统的特征在于,0009所述第二照明器具被由所述外壳支承的以环状形成的环状支柱支承,并且,具有从正面看时以自所述第一照明器具外周沿半径方向离开的方式配置成环状的多个发光元件。0010第二方。

7、面的发明提供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0011具有间隔部罩体,该间隔部罩体自第一照明器具外周朝向第二照明器具内周延伸,用于覆盖形成在第一照明器具外周与第二照明器具内周之间的间隔部。0012第三方面的发明提供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0013具有外周罩体,该外周罩体自第二照明器具外周以自第二照明器具中心离开的方式延伸,覆盖环状支柱。0014第四方面的发明提供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0015外周罩体通过与自间隔部罩体外周沿半径方向以放射状延伸的辐条结合,一体地设置于所述间隔部罩体。0016第五方面的发明提供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0017所述发光元件被配置成从正面看时相邻的发光元件彼此之间隔着所述辐条。

8、。说明书CN101934834A2/7页40018第六方面的发明提供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0019第二照明器具具有支承发光元件的基板和安装该基板的基板用外壳,在基板用外壳上安装基板的安装部被辐条覆盖。0020第七方面的发明提供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0021间隔部罩体被安装在基板用外壳上,或者外周罩体被安装在基板用外壳上。0022第八方面的发明提供的照明系统,其特征在于,0023第二照明器具的发光面或发光体被设置在从侧面看时在照射方向上比第一照明器具的发光面或发光体更突出的位置。0024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第二照明器具被由外壳支承的环状支柱支承。即,第二照明器具利用第一照明器具的外壳而被支承。

9、。因此,无需使用支承第二照明器具的第二照明器具用外壳。由此,能够谋求照明系统的轻量化。0025而且,第二照明器具具有以环状配置的多个发光元件。在作为光源采用发光元件的情况下,在光源周围不配置特别的发射板,也能够以环状全面地发光。0026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具有用于覆盖间隔部的间隔部罩体。由间隔部罩体覆盖间隔部。由此,提高照明系统的外观性。0027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具有自第二照明器具外周延伸并覆盖环状支柱的外周罩体。由此,环状支柱不会显露在外面,提高了照明系统的外观性。0028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外周罩体通过与辐条结合,与间隔部罩体构成为一体。由此,与个别地固定外周罩体和间隔部罩体的情况相比,。

10、能够减少支承部,并且谋求减少部件数量以及组装工序数量。0029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相邻的发光元件被配置成从正面看时彼此之间隔着辐条。即,将发光元件配置成从正面看时不与辐条重叠。由此,具有所需的最小数量的发光元件即可,有助于减少部件数量。0030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安装部被辐条覆盖。由此,提高了照明系统的外观性。0031根据第七方面的发明,间隔部罩体被安装在基板用外壳上,或者外周罩体被安装在基板用外壳上。间隔部罩体或者外周罩体被安装在基板用外壳上。通过预先在在基板用外壳上安装间隔部罩体或者外周罩体,能够在环状支柱上一体地安装第二照明器具、间隔部罩体及外周罩体。即,能够谋求简化安装工序。0032根。

11、据第八方面的发明,第二照明器具的发光面或发光体被设置在从侧面看时比第一照明器具的发光面或发光体更突出的位置。由此,在第三者从斜前方看到照明系统时,相对于第二照明器具的圆环中心,第一照明器具的位置看起来靠近第三者侧。由此,能够演出成仿佛黑眼珠靠近第三者侧第一照明器具追随第三者。附图说明0033图1是说明安装有本发明的照明系统的鞍乘型车辆的图;0034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照明系统的主视图;0035图3是图2的33线剖面图;0036图4是图3的4向视图;0037图5是图3的5部分放大图;说明书CN101934834A3/7页50038图6是图2的66线剖面图0039图7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照明系。

12、统的分解图;0040图8是第二实施例的照明系统的分解图;0041图9是第二实施例的照明系统的主视图;0042图10是说明图6的变更实施例的图;0043图11A和B是图10的主要部分的分解图。0044附图标记说明004520,90前照灯照明系统004621前部方向指示灯照明系统004743后部方向指示灯照明系统004851第一照明器具004952,96第二照明器具005054发光元件005157,91间隔部罩体005258辐条005359,92外周罩体005461光源005562外壳005665,95环状支柱005766间隔部005869,93,105基板用外壳005972,108基板00607。

13、9安装部具体实施方式0061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附图是按照箭头所指方向看到的视图。0062【第一实施例】0063首先,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0064如图1所示,机动二轮车等鞍乘型车辆10由以下部件构成,即车架11、转向自如地安装在设置于该车架11前端的头管12的前叉13、转动自如地安装在该前叉13下端的前轮14、安装在前叉13以阻断由前轮14弹起的泥土、石子的前轮挡泥板15、作为安装在头管12前部的照明系统的前照灯20、以中间隔着该前照灯20的方式沿图面表里方向设置的两个作为照明系统的前部方向指示灯21、仪表22和转向车把23、配置在车架11上的燃料箱24、安装在自车。

14、架11向后方延伸的座椅导轨25的座椅26、悬挂在车架11的发动机27、自车架11的后下部延伸的摇臂31、转动自如地安装在该摇臂31后部的后轮32、从摇臂31到座椅导轨25之间架设并控制后轮32的上下移动的后缓冲装置33。0065在发动机27上连接有吸气管35。该吸气管35由配置在座椅26下方的滤清器36净化,由化油器37向发动机27供给混合有燃料的混合气体。0066另外,排气管38,38自发动机27延伸,在这些排气管38,38上连接有消音器39。说明书CN101934834A4/7页60067在转向车把23上安装有后视镜42,在座椅26后方设置有作为照明系统的后部方向指示灯43。0068车架1。

15、1由构成前端的头管12、自该头管12向后斜下方延伸的主车架44、自该主车架44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的座椅导轨25及自主车架44的前端向后斜下方延伸的副车架45构成。0069下面,以前照灯20为例说明本发明。0070如图2所示,前照灯20由第一照明器具51、包围该第一照明器具51的环状支柱图3中的附图标记65、被该环状支柱65支承的第二照明器具52以及以覆盖该第二照明器具52的方式安装的照明系统罩体53构成。0071在第二照明器具52中,发光二极管等发光元件54以自第一照明器具51外周沿半径方向离开的方式每隔规定的间隔配置成环状。这些发光元件54上覆盖有透镜55。0072照明系统罩体53由间隔部罩体。

16、57、辐条58,58,58及外周罩体59构成,其中,间隔部罩体57为自第一照明器具51外周向第二照明器具52内周延伸,用于覆盖形成在第一照明器具51外周与第二照明器具52内周之间的间隔部图3中的附图标记66;辐条58,58,58为自该间隔部罩体57外周沿半径方向以放射状延伸;外周罩体59为通过与这些辐条结合,与间隔部罩体57构成一体且覆盖环状支柱图3中的附图标记65。0073第二照明器具52具有配置成环状的多个发光元件54。在作为光源采用发光元件54时,即使在光源周围不配置特别的反射板,也能够使光源以环状全面地发光。0074相邻的发光元件54被配置成从正面看时彼此之间隔着辐条58。即,将发光元。

17、件54配置成从正面看时不与辐条重叠。由此,只要具备必要的最小数量的发光元件54即可,从而有助于减少部件数量。0075发光元件54采用LED,由于与使用灯泡的情况相比发热少,因此能够在发光元件54附近配置透镜55等部件。结果,能够构成紧凑的照明系统20。0076发光元件54与辐条58的有无无关,优选以等角度配置。另外,发光元件54的数量优选为辐条58数量的数倍。另外,优选为螺栓68数量的倍数。0077下面进一步详细说明前照灯20。以下,将照射方向图3的箭头方向称为前方,将与前方相反的方向称为后方。0078如图3所示,前照灯20由第一照明器具51、环状支柱65、环状的第二照明器具52及照明系统罩体。

18、53构成,其中,第一照明器具51为光源61的后方被外壳62覆盖且覆盖有第一照明器具透镜63,环状支柱65为通过与设置在外壳62外周的外壳支柱64,64连接而被支承且以环状形成,环状的第二照明器具52为被该环状支柱65支承且配置在外壳62周围,照明系统罩体53为覆盖该第二照明器具52且从前方覆盖环状支柱65及从第一照明器具51到第二照明器具52之间的间隔部66。0079照明系统罩体53具有用于覆盖间隔部66的间隔部罩体57。通过使用间隔部罩体57覆盖间隔部66,提高了前照灯20的外观性。0080另外,照明系统罩体53具有从第二照明器具52外周延伸且覆盖环状支柱65的外周罩体59。通过使用外周罩体。

19、59覆盖环状支柱65,环状支柱65不会显露在外面而提高了前照灯20的外观性。0081而且,在外周罩体59上一体地形成自外周罩体59边缘向后方延伸的侧面罩体67。说明书CN101934834A5/7页7由此,当从侧面看到前照灯20时,侧面罩体67覆盖环状支柱65,环状支柱不会显露在外面。由此,进一步提高了前照灯20的外观性。0082而且,通过一体地形成外周罩体59,能够谋求减少部件数量。0083第一照明器具51与第二照明器具52在半径方向上具有间隔。优选将间隔部57的宽度B设置成比第二照明器具52的宽度A大。假设将第一照明器具51视为黑眼珠、将第二照明器具52视为白眼珠的轮廓时,由第一照明器具5。

20、1和第二照明器具52容易演出联想眼睛的形态。0084沿着照射方向看从正面看时,螺栓68与发光元件54错开而配置,避免与发光元件54重叠。即,相邻的发光元件54被配置成中间隔着螺栓68。通过配置在相互不干涉的位置,能够缩短第二照明器具52的前后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的长度。0085从侧面看时,发光元件54被设置成在照射方向箭头1上比第一照明器具51更突出的位置,由此能够得到下面的效果。0086如图4所示,第三者从斜前方看到前照灯20时,第一照明器具51的位置相对于第二照明器具52的圆环中心靠近第三者侧。由此能够演出仿佛黑眼珠靠近第三者侧第一照明器具51追随第三者。0087下面,详细说明在环状支柱65。

21、上如何安装第二照明器具52。0088如图5所示,第二照明器具52由设有螺栓68的基板用外壳69、设于螺栓68的前方且支承发光元件图2中的附图标记54的基板72以及覆盖该基板72并与基板用外壳69接合的透镜55构成。0089另外,螺栓68是埋入基板用外壳69的嵌入式螺栓。0090在环状支柱65的安装孔73中从前方插入螺栓68,并从相反侧用螺母74固定。由此,能够在环状支柱65上安装第二照明器具52。0091通过预先在基板用外壳69中埋入螺栓68,并在环状支柱65上设置安装孔73,能够相对环状支柱65正确的位置上安装第二照明器具52。0092如图6所示,在设置于基板用外壳69上的凸部77利用螺钉7。

22、8固定基板72,该基板72的安装部79被辐条58覆盖。即从照射方向前方看到照明系统20时,安装部79与辐条58重叠。0093通过使安装部79不显露在外面,提高了前照灯20的外观性。0094另外,基板用外壳69具有朝向设置在外周罩体59的凸台81延长的延长部82。将设置在该延长部82的外周罩体安装孔83与凸台81对准,并拧入螺钉84。由此,在基板用外壳69上安装外周罩体59。0095外周罩体59经由辐条58与间隔部罩体57构成一体。由此,通过在基板用外壳69上固定外周罩体59,也能够固定间隔部罩体57。将用于固定这些罩体57,59的凸台81可以仅设置在外周罩体59,或者能够减少间隔部罩体57侧的。

23、固定,变得有利。0096假设在间隔部罩体57侧设置凸台,则情况相反,即通过在基板用外壳69上固定间隔部罩体57,也能够固定外周罩体59。将用于固定这些罩体57,59的凸台可以仅设置在间隔部罩体57上,或者能够减少外周罩体59侧的固定,变得有利。0097辐条58被配置在透镜凹部55A的位置。通过使辐条58对准透镜凹部55A,能够进行辐条58的定位。从而容易进行定位,容易进行辐条58的安装作业。说明书CN101934834A6/7页80098下面,说明前照灯20的组装。0099如图7所示,将外壳支柱64,64的安装孔86,86对准环状支柱65的第一照明器具安装孔87,87,并利用螺栓88,88和螺。

24、母89,89一体地固定。0100螺母89,89也可以预先焊接在第一照明器具安装孔87的内周面上。由此,组装变得容易。0101另一方面,在第二照明器具52上安装照明系统罩体53。即,在第二照明器具52上覆盖照明系统罩体53之后,从后方将螺钉84,84拧入凸台81,81,由此在第二照明器具52上安装照明系统罩体53。0102将这样组装的附带照明系统罩体53的第二照明器具52安装在安装有第一照明器具51的环状支柱65上。具体地讲,从环状支柱65的第二照明器具安装孔73,73的前方插入螺栓68,68,并从相反侧用螺母74,74进行固定。0103第二照明器具52被由外壳62支承的环状支柱65支承。即,利。

25、用第一照明器具51的外壳62支承第二照明器具52。因此,无需使用用于支承第二照明器具52的外壳。由此,能够谋求前照灯20的轻量化。0104外周罩体59被安装在基板用外壳69上。通过预先在基板用外壳69上安装间隔部罩体57,能够在环状支柱65上一体地安装第二照明器具52、间隔部罩体57和外周罩体59。即,由于在提高相对于第二照明器具52的照明系统罩体53的组装精度的基础上能够预先进行小组装,因此能够谋求简化安装工序。0105下面,说明照明系统的其他实施例。0106【第二实施例】0107如图8所示,在前照灯90中未设置辐条图2中的附图标记58,从而在基板用外壳93上分别固定间隔部罩体91和外周罩体。

26、92。0108在这样的前照灯90的组装中,首先在环状支柱95上安装第一照明器具51。0109另一方面,在基板用外壳93上安装外周罩体92。0110然后,在安装有第一照明器具51的环状支柱95上,安装附带外周罩体92的第二照明器具96。0111最后,将间隔部罩体91的凸台97、设置在基板用外壳93的内周部的内周部安装孔98、设置在环状支柱95的间隔部罩体安装孔99对准,并用螺栓102一体地固定。0112第二照明器具96被由外壳62支承的环状支柱95支承。即,利用第一照明器具51的外壳62支承第二照明器具96。因此,无需采用专用的外壳来支承第二照明器具96。由此,能够谋求前照灯90的轻量化。011。

27、3下面,说明这样组装的前照灯90。0114如图9所示,即使是未设有辐条图2中的附图标记58的前照灯90,也能够得到以下效果。0115即,第二照明器具96具有以环状配置的多个发光元件54。在作为光源采用发光元件54时,在光源的周围无需采用反射板。由于不需要反射板,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变得有利。0116而且,具有用于覆盖间隔部图3中的附图标记66的间隔部罩体91。通过不使间隔部显露在外面,提高了前照灯90的外观性。说明书CN101934834A7/7页90117而且,利用外周罩体92覆盖环状支柱图7中的附图标记95。由此,不会使环状支柱显露在外面,从而提高了前照灯90的外观性。0118下面,说明。

28、关于基板图5中的附图标记72的固定方法的其他实施例。0119如图10所示,利用热铆接法熱法,在固定有基板108的基板用外壳105的上表面接合透镜55,并覆盖照明系统罩体53。0120即使在这样构成基板用外壳105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本发明的效果。0121即,作为基板108的固定方法,除了利用螺钉固定参照图5的方法之外,还可以采用热铆接法。而且,除了这些方法以外,只要是在基板用外壳105上固定基板108的方法,就不限于这些方法。0122下面,详细说明热铆接法。0123如图11A所示,在基板108的安装孔109插入基板用外壳105的凸部106前端的前端部107。0124凸部106由热可塑性树脂构成。

29、。0125接着,如图11B所示,在前端部107施加热而使其软化,并挤压该前端部107且使其变形而铆接基板108。0126以上,以鞍乘型车辆的前照灯为例说明了本发明的照明系统,但是,本发明的照明系统也能够适用在鞍乘型车辆的方向指示灯、四轮车的前照灯、位置灯以及照明系统单体上,并且本发明的照明系统的用途并不限于这些。0127但是,本发明的照明系统特别适合于鞍乘型车辆的前照灯、前部方向指示灯。在将照明系统适用在鞍乘型车辆的前照灯、前部方向指示灯的情况下,照明系统被设置在转向车把的附近。本发明的照明系统重量轻。因此,能够抑制照明系统的重量对鞍乘型车辆的操作性带来的影响。即,本发明的照明系统特别适合采用。

30、在鞍乘型车辆的转向车把附近的场合。0128另外,本发明的照明系统不限于像本实施例那样照射大致车辆前方的灯,照射方向也可以是车辆的后方、上方、侧方,不限制照明系统的照射方向。0129工业实用性0130本发明的照明系统适合于鞍乘型车辆的前照灯。说明书CN101934834A1/11页10图1说明书附图CN101934834A2/11页11图2说明书附图CN101934834A3/11页12图3说明书附图CN101934834A4/11页13图4说明书附图CN101934834A5/11页14图5说明书附图CN101934834A6/11页15图6说明书附图CN101934834A7/11页16图7说明书附图CN101934834A8/11页17图8说明书附图CN101934834A9/11页18图9说明书附图CN101934834A10/11页19图10说明书附图CN101934834A11/11页20图11说明书附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无轨陆用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