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对配置于胶囊型内窥镜的内部的簧片 开关施加磁场来将胶囊型内窥镜的驱动状态从关闭(off)状态切 换为开启(on)状态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内窥镜领域中,提出了一种吞服型的胶囊型内 窥镜。该胶囊型内窥镜设置有拍摄功能和无线通信功能。胶囊 型内窥镜具有以下的功能:在为了观察(检查)而将胶囊型内窥 镜从被检体(人体)的口中吞服之后,直到自然排出为止的期间, 该胶囊型内窥镜在体腔内、例如胃、小肠等脏器的内部随着其 蠕动运动而移动,依次进行拍摄。
在体腔内移动的期间,由胶囊型内窥镜在体内拍摄到的图 像数据依次通过无线通信发送到外部,存储在设置于外部的存 储器中。被检体通过携带具备无线通信功能和存储器功能的接 收装置,能够在吞服胶囊型内窥镜之后直到排出为止的期间内 自由行动。在胶囊型内窥镜被排出之后,能够由医生或护士基 于存储在存储器中的图像数据使脏器的图像显示在显示器上来 进行诊断。
在这种胶囊型内窥镜中,在从电源对各功能执行部接通电 源时,有时会使用簧片开关,该簧片开关利用来自外部的磁场 发挥作用。一般来说,现有的簧片开关如下:将两根磁簧片以 规定间隔相对置地进行配置,通过从外部沿簧片的轴方向施加 磁场使簧片彼此相互吸引而接触,从而使电路之间电导通。另 外,反之,也存在如下的簧片开关:通过从外部沿簧片的轴方 向施加磁场使簧片彼此分离而使电路之间断路,在未施加磁场 的情况下能够使电路之间电导通。因而,使用该簧片开关对电 源的接通断开(on/off)进行切换是需要使磁场的方向与簧片开 关的簧片的轴方向一致的。
为了实现具有上述开关的胶囊型内窥镜,提出了如下一种 结构:将内部具备簧片开关的胶囊型内窥镜容纳在胶囊容纳盒 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簧片开关利用外部磁场进行接通断 开来控制胶囊型内窥镜的驱动,该胶囊容纳盒包含产生该外部 磁场的永磁体。即,胶囊型内窥镜内所具备的簧片开关具有如 下结构:在被施加固定强度以上的磁场的环境下维持断开状态, 通过使外部磁场的强度低于规定的强度来进行接通。因此,在 被容纳于胶囊容纳盒的状态下,胶囊型内窥镜不驱动。然后, 在吞服时,将该胶囊型内窥镜从胶囊容纳盒取出,由此与永磁 体隔离而胶囊型内窥镜不再受到磁力的影响,从而开始驱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954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使专利文献1所示的胶囊型内窥镜驱动的结构中, 由于簧片开关具有定向性,因此需要从规定方向施加磁场。因 此,在将胶囊型内窥镜收放到胶囊容纳盒的步骤中,需要规定 胶囊型内窥镜的朝向来容纳到胶囊容纳盒内,从而存在作业工 序繁琐、需要时间组装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胶 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无需规定胶囊型内窥镜的朝向容纳到胶 囊容纳盒内,能够简化作业工序。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达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备: 胶囊型内窥镜,其具有胶囊型壳体以及磁场检测部,在上述磁 场检测部检测到阈值以上的磁场的情况下启动该胶囊型内窥 镜,该磁场检测部设置于该胶囊型壳体内部并检测与上述胶囊 型壳体的纵长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磁场;胶囊容纳盒,其容纳上 述胶囊型内窥镜;路径部,其形成有使上述胶囊容纳盒在平面 上移动的路径;启动用磁场产生部,其具有多个磁体,该多个 磁体沿上述路径以规定间隔进行配置,在与上述胶囊容纳盒沿 上述路径移动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产生磁场,并且磁化方向互 不相同;以及磁场响应部,其具有与上述纵长方向的中心轴方 向和上述磁场检测部所检测的磁场的方向分别正交的磁化方 向。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发明中,上述磁场响应部配置于上述胶囊型内窥镜的内 部。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发明中,上述胶囊容纳盒具有第一支承部,该第一支承 部以能够使上述胶囊型内窥镜绕上述纵长方向的中心轴旋转的 方式支承该胶囊型内窥镜。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发明中,上述胶囊容纳盒具有第二支承部,该第二支承 部支承上述胶囊型内窥镜的侧面。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发明中,上述第二支承部在支承上述胶囊型内窥镜的情 况下,能够绕与上述胶囊型内窥镜的中心轴平行的轴旋转。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发明中,上述多个磁体以相互之间的磁化方向所形成的 角度为90°以上的方式进行配置。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发明中,还具备旋转装置,该旋转装置具有以能够使用 于固定容纳上述胶囊型内窥镜的上述胶囊容纳盒进行旋转的方 式支承该胶囊容纳盒的旋转支承部,并能够沿上述路径进行移 动,其中,上述旋转支承部的旋转轴与上述纵长方向的中心轴 一致。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发明中,上述磁场响应部配置于上述胶囊型内窥镜的内 部。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发明中,上述旋转装置具有保持上述胶囊容纳盒的保持 部,上述磁场响应部配置于上述保持部。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发明中,上述多个磁体位于包含上述路径的平面的该路 径的一侧。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发明中,还具备:移动单元,其使上述胶囊容纳盒沿上 述路径进行移动;以及控制部,其对上述移动单元的动作进行 控制。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发明中,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移动单元移动上述胶囊容 纳盒的移动速度。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发明中,上述胶囊容纳盒具有由具有灭菌气体能够透过 的性质的材料形成的盖。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中,由于产生不 同于与胶囊型内窥镜的长轴相同的滑动方向的磁场的启动用磁 场产生部所施加的磁场,与长轴正交的磁场响应部使胶囊型内 窥镜或容纳胶囊型内窥镜的胶囊容纳盒进行旋转,检测与长轴 和磁场响应部的磁场方向正交的磁场的磁场检测部检测到磁 场,由此使胶囊型内窥镜的开关接通,因此,起到如下效果: 能够不规定胶囊型内窥镜的朝向地容纳到胶囊容纳盒内,从而 能够简化作业工序。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胶囊型内 窥镜启动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胶囊型内窥镜的一个结构例的剖面示 意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胶囊型内窥镜的信 息获取系统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胶囊容纳盒的立体 图。
图5是从上方观察图4所示的胶囊容纳盒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胶囊容纳盒内容纳有胶囊型内窥镜的 情况的平面图。
图7是以图6所示的胶囊容纳盒的A-A线为剖切面的部分剖 面图。
图8A是用于说明胶囊型内窥镜的旋转和启动的图。
图8B是用于说明胶囊型内窥镜的旋转和启动的图。
图8C是用于说明胶囊型内窥镜的旋转和启动的图。
图8D是用于说明胶囊型内窥镜的旋转和启动的图。
图9是表示胶囊型内窥镜的位置与施加在与胶囊型内窥镜 的长轴垂直的方向上的磁场强度的绝对值之间的关系的曲线 图。
图10是表示检测开始位置、旋转开始位置和检测界限位置 与磁场检测部和永磁体之间的距离关系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图10所示的距离关系的其它例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图10所示的距离关系的其它例的示意图。
图13是表示胶囊型内窥镜的位置与施加在与胶囊型内窥镜 的长轴垂直的方向上的磁场强度的绝对值之间的关系的曲线 图。
图14是表示图10所示的距离关系的其它例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图10所示的距离关系的其它例的示意图。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胶囊型 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立体图。
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胶囊型 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立体图。
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胶囊型 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8所示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箭头A方向的 平面图。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胶囊型 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立体图。
图21是图20所示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箭头B方向的 平面图。
图2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 统的第二支承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胶囊型 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立体图。
图24是通过图23所示的旋转装置的各支柱的长轴的平面的 剖面图。
图25是表示在图24所示的剖面图中载置容纳有胶囊型内窥 镜的胶囊容纳盒的状态的部分剖面图。
图2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旋转装置的变形例的部 分剖面图。
图2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胶囊型 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立体图。
图28是图27所示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箭头C方向的 平面图。
图2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胶囊型 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立体图。
图30是图29所示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箭头D方向的 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与附图一起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此外,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参照 的各图不过是以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内容的程度概要地示出了形 状、大小以及位置关系,因而,本发明并不仅仅限定于各图所 例示的形状、大小以及位置关系。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胶囊型内 窥镜启动系统1的立体图。图1所示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1 具备:胶囊型内窥镜10,其拍摄被检体内部的图像(体内管腔内 图像);胶囊容纳盒20,其容纳胶囊型内窥镜10;以及启动装置 30,其能够使胶囊容纳盒20滑动,配置有磁体并使该磁体的磁 化方向朝向规定方向。启动装置30具有:载置面,其载置胶囊 容纳盒20,能够使该胶囊容纳盒20滑动;以及启动用磁场产生 部,其由包括针对该载置面产生磁场的永磁体的第一启动用磁 场产生部33和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构成。
胶囊型内窥镜10是通过经口摄取等被导入被检体的脏器内 部来获取被检体的体内图像的胶囊型的医疗装置,内置拍摄功 能和无线通信功能。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胶囊型内窥镜10的一 个结构例的剖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胶囊型内窥镜10具备胶囊 型壳体12和摄像部11A、11B,该胶囊型壳体12是形成为易于导 入被检体的脏器内部的大小的外壳,该摄像部11A、11B拍摄互 不相同的拍摄方向的被摄体的图像。另外,胶囊型内窥镜10具 备:无线通信部16,其将由摄像部11A、11B拍摄到的各图像无 线发送到外部;控制部17,其控制胶囊型内窥镜10的各结构部; 以及电源部18,其对胶囊型内窥镜10的各结构部供给电力。进 一步地,胶囊型内窥镜10还具备作为能够对外部磁场进行响应 的磁场响应部的永磁体19。
胶囊型壳体12是形成为能够导入被检体的脏器内部的大小 的外壳,通过用圆顶形状壳体12b、12c塞住筒状壳体12a的两侧 开口端来实现。圆顶形状壳体12b、12c是对于可见光等规定波 长频带的光透明的圆顶形状的光学部件。筒状壳体12a是对于可 见光大致不透明的有色壳体。如图2所示,由上述筒状壳体12a 和圆顶形状壳体12b、12c形成的胶囊型壳体12,在内部不透液 体地包含摄像部11A、11B、无线通信部16、控制部17、电源部 18以及永磁体19。
摄像部11A、11B拍摄互不相同的拍摄方向的图像。具体地 说,摄像部11A具有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等 照明部13A、聚光透镜等光学系统14A、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 器或C CD(Charge-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等摄像元件 15A。照明部13A对摄像元件15A的摄像视场S1发出白色光等照 明光,隔着圆顶形状壳体12b对摄像视场S1内的被摄体(例如被 检体内部的摄像视场S1侧的脏器内壁)进行照明。光学系统14A 将来自该摄像视场S1的反射光聚集到摄像元件15A的摄像面, 在摄像元件15A的摄像面对摄像视场S1的被摄体图像进行成 像。摄像元件15A通过摄像面接收来自该摄像视场S1的反射光, 对该接收到的光信号进行光电转换处理,从而对该摄像视场S1 的被摄体图像、即被检体的体内图像进行拍摄。
摄像部11B具有LED等照明部13B、聚光透镜等光学系统 14B、CMOS图像传感器或CCD等摄像元件15B。照明部13B对 摄像元件15B的摄像视场S2发出白色光等照明光,隔着圆顶形 状壳体12c对摄像视场S2内的被摄体(例如被检体内部的摄像视 场S2侧的脏器内壁)进行照明。光学系统14B将来自该摄像视场 S2的反射光聚集到摄像元件15B的摄像面,在摄像元件15B的摄 像面对摄像视场S2的被摄体图像进行成像。摄像元件15B通过 摄像面接收来自该摄像视场S2的反射光,对该接收到的光信号 进行光电转换处理,从而对该摄像视场S2的被摄体图像、即被 检体的体内图像进行拍摄。
此外,在胶囊型内窥镜10是如图2所示那样对长轴L a方向 的前方和后方进行拍摄的双眼型胶囊型医疗装置的情况下,摄 像部11A、11B的各光轴与长轴La大致平行或大致一致,该长轴 La是胶囊型壳体12的纵长方向的中心轴。另外,摄像部11A、 11B的摄像视场S1、S2的各方向、即摄像部11A、11B的各拍摄 方向互为相反的方向。
无线通信部16具备天线16a,将由上述摄像部11A、11B拍 摄到的各图像通过天线16a依次无线发送至外部。具体地说,无 线通信部16从控制部17获取由摄像部11A或摄像部11B拍摄到 的被检体的体内图像的图像信号,对获取到的该图像信号进行 调制处理等,来生成对该图像信号调制后得到的无线信号。无 线通信部16将无线信号通过天线16a发送至未图示的外部的发 送接收部。
控制部17对作为胶囊型内窥镜10的结构部的摄像部11A、 11B和无线通信部16的各动作进行控制,并且控制上述各结构 部之间信号的输入输出。具体地说,控制部17使摄像元件15A 拍摄由照明部13A进行照明的摄像视场S1内的被摄体的图像, 使摄像元件15B拍摄由照明部13B进行照明的摄像视场S2内的 被摄体的图像。另外,控制部17具有生成图像信号的信号处理 功能。控制部17从摄像元件15A获取摄像视场S1的体内图像数 据,每获取一次就对该体内图像数据进行规定的信号处理,来 生成包含摄像视场S1的体内图像数据的图像信号。与此同样 地,控制部17从摄像元件15B获取摄像视场S2的体内图像数据, 每获取一次就对该体内图像数据进行规定的信号处理,来依次 生成包含摄像视场S2的体内图像数据的图像信号。控制部17进 行使无线通信部16将所生成的多个各图像信号按时间序列依次 无线发送至外部的控制。
电源部18由纽扣型电池等或电容器等蓄电部以及磁场检测 部18a构成。使用在检测到从外部施加的规定方向且规定强度 (阈值)以上的磁场的情况下暂时变为导通状态的簧片开关来实 现磁场检测部18a。电源部18在簧片开关变为导通状态的情况下 将胶囊型内窥镜10的电源切换为接通状态,将蓄电部的电力适 当地供给至胶囊型内窥镜10的各结构部(摄像部11A、11B、无 线通信部16以及控制部17)。
永磁体19能够对启动用磁场产生部所产生的磁场进行磁性 响应。另外,也能够用于对被检体内的胶囊型内窥镜10进行磁 性引导。永磁体19被固定配置于胶囊型壳体12的内部。
在此,在胶囊型内窥镜10中,长轴La、永磁体19的磁化方 向以及磁场检测部18a的检测方向被配置成相互正交以避免磁 性干扰。例如,在图2中,长轴La为x轴方向,永磁体19的磁化 方向为y轴方向,磁场检测部18a的检测方向为z轴方向。
上述胶囊型内窥镜10如图3所示的示意图那样被导入被检 体100的体内。图3所示的胶囊型内窥镜的信息获取系统将拍摄 得到的被检体内图像的图像数据无线发送至接收装置200,具 备:接收装置200,其接收从胶囊型内窥镜10无线发送的图像数 据;图像显示装置400,其基于接收装置200所接收到的图像信 号显示被检体内图像;以及便携式记录介质500,其在接收装置 200与图像显示装置400之间进行图像数据等的交换。
接收装置200具备接收天线300,该接收天线300具有贴附在 被检体100的身体外表面的多个天线300a~300h。接收装置200 通过接收天线300接收从胶囊型内窥镜10无线发送的图像数据 等,将接收时的各天线300a~300h的接收强度信息与所接收到的 各图像数据相对应地进行记录。
例如使用环形天线来实现天线300a~300h,该天线 300a~300h被配置于被检体100的身体外表面上的规定位置、即 作为胶囊型内窥镜10的通过路径的与被检体100内的各脏器对 应的位置。此外,天线300a~300h也可以配置于被检体100所穿 着的夹克等的规定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天线300a~300h通过该 夹克等被配置在被检体100的身体外表面上的规定位置。另外, 能够根据被检体100内的观察、诊察等目的任意变更天线 300a~300h的配置。此外,接收天线300所具备的天线数无需解 释限定为天线300a~300h所示的8个,既可以少于8个也可以多于 8个。
例如利用具备CRT(Cathode Ray Tube:阴极射线管)、液晶 显示器等的工作站来实现图像显示装置400,该图像显示装置 400基于通过便携式记录介质500等获取到的图像数据来进行图 像显示。另外,图像显示装置400也能够将图像数据输出至打印 机等输出装置来显示该图像数据。此外,图像显示装置400也可 以具备与外部装置之间通信的功能,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来获 取或输出图像数据。
利用小型快闪(注册商标)存储器、CD、DVD等来实现便携 式记录介质500。便携式记录介质500能够安装于接收装置200 和图像显示装置400并能够从它们上拆卸,在便携式记录介质 500被插入它们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图像数据等各种信息的输出 或记录。插入接收装置200的便携式记录介质500记录例如在胶 囊型内窥镜10被导入被检体100内的期间接收装置200从胶囊型 内窥镜10接收到的图像数据等。另外,在胶囊型内窥镜10从被 检体100排出之后,从接收装置200取下该便携式记录介质500 并将其插在图像显示装置400上,将所记录的图像数据等输出至 图像显示装置400。像这样利用便携式记录介质500在接收装置 200与图像显示装置400之间进行图像数据的交换,从而被检体 100在导入胶囊型内窥镜10的过程中也能够自由行动。此外,接 收装置200与图像显示装置400之间的数据交换也可以通过有线 或无线通信来进行。
接着,参照图4~图7来说明胶囊容纳盒20。图4是表示本发 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胶囊容纳盒20的立体图。图5是从上方 观察图4所示的胶囊容纳盒20的平面图。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胶 囊容纳盒20内容纳有胶囊型内窥镜10的情况的平面图。另外, 图7是以图6的A-A线为剖切面的部分剖面图。
胶囊容纳盒20具备能够在启动装置30的上表面滑动的板状 的底板部22、以及具有与底板部22的外周大致相同形状的开口 并覆盖底板部22的大致呈碗状的盖21。
盖21能够安装在底板部22并能够从底板部22拆下,在安装 在底板部22的情况下,形成能够容纳胶囊型内窥镜10的密闭空 间。盖21是透明或半透明的,使用对EOG(环氧乙烷气体)等灭 菌气体具有透过性的材质来实现。因此,能够对内部所容纳的 胶囊型内窥镜10进行灭菌处理。此外,盖21的透明度只要是能 够通过盖21肉眼看到胶囊型内窥镜10的照明部13A和/或照明部 13B的照明光的程度即可。
底板部22具有第一支承部23和第二支承部24,该第一支承 部23垂直于与盖21形成内部空间的面地进行延伸,支承胶囊型 内窥镜10的侧面,该第二支承部24支承胶囊型内窥镜10的底部 侧。如图6所示,第一支承部23以如下的方式形成:在将胶囊型 内窥镜10容纳到盒内的情况下,该第一支承部23沿与胶囊型内 窥镜10的长轴L a平行的侧面。如图7所示,第二支承部24形成 支承胶囊型内窥镜10的长轴方向的底部侧的侧面的柱状。利用 第一支承部23和第二支承部24来支承胶囊型内窥镜10,使其能 够以胶囊型内窥镜10的长轴为旋转轴进行旋转。
另外,如图1所示,启动装置30具备:主体部31,其在上表 面具有载置胶囊容纳盒20并使其滑动的载置面;导轨32,其以 与胶囊容纳盒20的宽度(与长轴垂直的方向的长度)相同的间隔 从载置面突出,向胶囊容纳盒20的滑动方向延伸;以及第一启 动用磁场产生部33和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它们配置于主 体部31内部,产生规定方向的磁场。
两条导轨32相互平行地延伸,导轨32的间隔被配置为与胶 囊容纳盒20的短边方向的宽度大致相同的间隔。通过使胶囊型 内窥镜10在形成于具有该宽度的导轨32之间的路径上滑动,来 引导胶囊容纳盒20的移动方向。
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使用永磁体19来实现,以位于导 轨32之间的载置面下部的方式配置于主体部31的内部。第一启 动用磁场产生部33的磁化方向与主体部31的载置面正交。此外, 图1所示的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以空白部分为S极、以网点 部分为N极。因而,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的磁场方向在图1 中为向下。
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与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同样 地使用永磁体19来实现,以位于导轨32之间的路径下部的方式 配置于主体部31的内部。另外,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的磁 场方向与主体部31的载置面正交。此外,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 部34以空白部分为S极、以网点部分为N极。因而,第二启动用 磁场产生部34的磁场方向在图1中为向上。
上述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和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 位于载置面下部,沿形成于导轨32之间的路径以规定间隔并排 配置于主体部31内,在胶囊容纳盒20进行滑动而位于附近的情 况下,容纳于胶囊容纳盒20的胶囊型内窥镜10受到磁力作用。
接着,参照图8、图9来说明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1对胶囊 型内窥镜10的启动。图8是用于说明胶囊型内窥镜10的旋转和启 动的图。图9是表示胶囊型内窥镜10的位置与在垂直于胶囊型内 窥镜10的长轴La的方向(图2、y轴或z轴方向)上的磁场强度之间 的关系的曲线图。
首先,如图8A所示,容纳了胶囊型内窥镜10的胶囊容纳盒 20在主体部31的载置面上朝向图中的箭头Y1所示的方向移动, 靠近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当将图8A中的永磁体19在水平 方向上的位置设为P0时,在该位置P0处,胶囊容纳盒20被施加 了能够从图9所示的曲线图读取出的磁场强度。
之后,胶囊容纳盒20移动,永磁体19到达第一启动用磁场 产生部33的磁化方向的中心轴(位置P1)(图8B),此时,胶囊型内 窥镜10的永磁体19受到来自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的针对与 长轴La垂直的方向的最大的磁力作用。在该作用下,永磁体19 进行旋转而使其磁化方向朝向与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的磁 化方向相同的方向。胶囊型内窥镜10与该旋转连动地进行旋转, 并且磁场检测部18a也进行旋转。此外,因胶囊容纳盒20滑动的 速度不同,也存在位置P1处永磁体19的旋转尚未完成的情况, 但是在通过位置P1的时刻,至少旋转成永磁体19的磁场方向朝 向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的磁场方向。
在此,如图9所示,当永磁体19受到的磁场强度超过M0时, 永磁体19朝向其受到的力的方向进行旋转。即,胶囊型内窥镜 10在通过永磁体19受到该磁场强度M0的旋转开始位置PM0之后 开始旋转。当胶囊容纳盒20进一步向箭头Y2的方向移动时,因 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而朝向规定的磁场方向的永磁体19接 近具有与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相反的磁化方向的第二启动 用磁场产生部34。胶囊型内窥镜10在到达旋转开始位置PM0与第 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的磁化方向的中心轴(位置P3)之间的中 间地点附近、即位置P2时,旋转到永磁体19的磁化方向为与第 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的磁化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位置(图8C)。
之后,胶囊容纳盒20进一步向箭头Y3的方向移动,到达位 置P3(图8D),此时,胶囊型内窥镜10的永磁体19受到来自第二 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的针对与长轴L a垂直的方向的最大的磁 力作用。在该作用下,永磁体19旋转到使其磁化方向朝向与第 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的磁化方向相同的方向。胶囊型内窥镜 10与该旋转连动地进行旋转,并且磁场检测部18a也进行旋转。
在从旋转开始位置PM0到P3为止的期间,胶囊容纳盒20内的 胶囊型内窥镜10由于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的磁场而与永磁 体19连动地绕长轴La至少旋转180°。另外,由于胶囊型内窥镜 10旋转,磁场检测部18a也绕长轴L a进行旋转,检测磁场的检测 方向也进行旋转。此时,在磁场检测部18a的旋转中,磁场检测 部18a的磁场的检测方向与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的磁化方 向一致。由于检测方向与磁化方向一致,当磁场检测部18a检测 到磁场时,电源部18将电源切换为接通状态,将电力适当地供 给至胶囊型内窥镜10的各结构部。
磁场检测部18a能够设定所检测的磁场强度的阈值。例如, 在图9中,磁场检测部18a在通过磁场强度变为磁场强度MT以上 的检测开始位置PMT之后能够检测到规定阈值的磁场。另外,能 够任意地设定来自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第二启动用磁场产 生部的磁场强度的关系,优选根据各启动用磁场产生部的磁力 的大小、启动用磁场产生部之间的距离或胶囊容纳盒的滑动速 度等来进行设定。
此外,关于上述磁场检测部18a的旋转,设为从旋转开始位 置PM0到P3之间旋转180°来进行了说明,但是磁场检测部18a在 被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定向之后,在从旋转开始位置PM0再次旋转时,只要至少旋转90°就能够与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 34的磁场方向一致而接通开关。另外,关于旋转的位置范围, 只要在从旋转开始位置PM0到检测界限位置PZ的范围内至少旋 转90°即可,其中,该检测界限位置PZ是与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 部33相反的一侧,是检测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的磁场的磁 场检测部18a的检测界限范围。
接着,参照图10来说明胶囊容纳盒20的滑动速度。图10是 表示检测开始位置PMT、旋转开始位置PM0以及位置P3与磁场检 测部18a和永磁体19之间的距离关系的示意图。
如图10所示,将检测开始位置PMT与旋转开始位置PM0之间 的距离设为D0,将胶囊型内窥镜10的永磁体19与磁场检测部18a 之间的距离设为DC1。在此,若将旋转开始位置PM0到检测界限 位置PZ的距离设为DZ、将磁场检测部18a旋转180°所需的时间设 为TR、将胶囊容纳盒20的滑动速度设为v1、将到胶囊容纳盒20 旋转90°为止所前进的距离设为DV1,则能够以下式(1)来表示距 离DV1。
DV1=v1·TR/2 ...(1)
另外,磁场检测部18a与永磁体19处于图10所示的位置关 系,在磁场检测部18a在从旋转开始位置PM0到检测界限位置PZ的期间内进行磁场的检测的情况下,距离DV1必须满足下式(2) 的条件。
DV1≤DZ-DC1 ...(2)
根据上述式(1)、(2),针对滑动速度v1,下式(3)成立。
v1≤2(DZ-DC1)/TR ....(3)
因而,通过以满足上述式(3)的滑动速度v1来使胶囊容纳盒 20进行滑动,在从旋转开始位置PM0到检测界限位置PZ的期间胶 囊型内窥镜10至少旋转90°,因此能够使磁场检测部18a的检测 方向与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的磁化方向一致,从而磁场检 测部18a能够可靠地检测磁场。
在此,参照图11来说明磁场检测部18a和永磁体19之间的位 置关系与图10所示的位置关系逆转时的滑动速度。图11是表示 图10所示的距离关系的其它例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胶囊型内窥镜10内的磁场检测部18a与永磁体 19的位置相对于图10来说是逆转配置的。该位置关系是由于导 入的胶囊容纳盒20相对于滑动方向的朝向而引起的,在永磁体 19到达了旋转开始位置PM0的情况下,磁场检测部18a相对于滑 动方向位于永磁体19的后侧。
此时,如图11所示,在永磁体19与磁场检测部18a之间的距 离DC1比检测开始位置PMT与旋转开始位置PM0之间的距离D0短 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在从旋转开始位置PM0到检测界限位置PZ的期间使胶囊型内窥镜10至少旋转90°来检测磁场。即,胶囊型 内窥镜10在从旋转开始位置PM0到检测界限位置PZ的期间至少 旋转90°,由此磁场检测部18a在从检测开始位置PMT到检测界限 位置PZ的期间至少旋转90°,因此检测方向与第二启动用磁场产 生部34的磁化方向在能够进行检测的范围内一致,因此能够使 电源成为接通状态°
因而,对于永磁体19与磁场检测部18a之间的距离DC1比检 测开始位置PMT与旋转开始位置PM0之间的距离D0短时的胶囊容 纳盒20的滑动速度v2,下式(4)成立。
V2≤2DZ/TR ...(4)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1,在 将胶囊型内窥镜10容纳到胶囊容纳盒20中时,即使没有规定胶 囊型内窥镜10的绕长轴的朝向为规定的朝向,也能够使胶囊型 内窥镜10旋转来将胶囊型内窥镜10的电源切换为接通状态,因 此能够简化将胶囊型内窥镜10容纳到胶囊容纳盒20中时的作 业。并且,通过根据上述各条件将滑动速度设为v1或v2,能够 可靠地使电源成为接通状态。
此外,之前,设从检测开始位置PMT到旋转开始位置PM0的 距离D0与从胶囊型内窥镜10的永磁体19到磁场检测部18a的距 离DC1具有DC1<D0的关系来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设为具有 相反的关系。图12是表示图10所示的距离关系的其它例的示意 图。如图12所示,在永磁体19与磁场检测部18a之间的距离DC2比检测开始位置PMT与旋转开始位置PM0之间的距离D0长的情况 下,优选使胶囊型内窥镜10a在磁场检测部18a通过检测开始位 置PMT之前旋转不到90°。
因而,基于距离DC2与距离D0之间的距离差,对使胶囊型内 窥镜10旋转不到90°的滑动速度v3进行设定。首先,若将旋转了 90°时所移动的距离设为DV3,则下式(5)成立。
DV3>DC2-D0 ...(5)
当以上述式(1)的v1为v3来代入到该式(5)中时,得到满足能 够应用于本变形例2的滑动速度v3的下式(6)。
v3>2(DC2-D0)/TR ...(6)
通过以满足式(6)的滑动速度v3进行滑动,能够可靠地使磁 场检测部18a进行磁场的检测,从而使胶囊型内窥镜10的电源成 为接通状态。
另外,也可以将胶囊型内窥镜10开始旋转的磁场强度 M0(旋转开始位置PM0)与能够检测到磁场的磁场强度MT(检测开 始位置PMT)之间的关系逆转。参照图13~图15来说明检测开始位 置PMT与旋转开始位置PM0之间的磁场强度关系相对于图9来说 逆转时的滑动速度。图13是表示胶囊型内窥镜的位置与施加在 与胶囊型内窥镜的长轴垂直的方向上的磁场强度的绝对值之间 的关系的曲线图。图14、图15是表示图10所示的距离关系的其 它例的示意图。
如图13所示,磁场强度的关系被设定为:磁场检测部18a 能够开始检测到的磁场强度MT比胶囊型内窥镜10能够开始旋 转的磁场强度M0大。
图14示出了磁场检测部18a和永磁体19之间的位置关系与 图10所示的位置关系相同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满足以 下两个条件:通过了旋转开始位置PM0的胶囊型内窥镜10在磁场 检测部18a通过检测开始位置PMT之前旋转不到90°,且在通过第 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的配置位置P3之前旋转90°以上。
在上述两个条件下,若将旋转了90°时所移动的距离设为 DV4并将从旋转开始位置PM0到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的配置 位置P3的距离设为D1,则可以得到下式(7)、(8)。
DV4>D0-DC1 ...(7)
DV4≤D1-DC1 ...(8)
根据上述式(7)、(8)、以及以式(1)的v1为v4,可以得到下式 (9)。
2(D0-DC1)/TR<v4≤2(D1-DC1)/TR ...(9)
通过以满足式(9)的滑动速度v4进行滑动,能够可靠地使磁 场检测部18a进行磁场的检测,从而使胶囊型内窥镜10的电源成 为接通状态。
另外,图15示出了磁场检测部18a和永磁体19之间的位置关 系与图10所示的位置关系逆转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满 足以下两个条件:通过了旋转开始位置PM0的胶囊型内窥镜10 在磁场检测部18a通过检测开始位置PMT之前旋转不到90°,且在 通过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的配置位置P3之前旋转90°以上。
在上述两个条件下,若将旋转了90°时所移动的距离设为 DV5并将从旋转开始位置PM0到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的配置 位置P3的距离设为D1,则可以得到下式(10)、(11)。
DV5>D0+DC1 ...(10)
DV5≤D1+DC1 ...(11)
根据上述式(10)、(11)以及式(1),可以得到下式(12)。
2(D0+DC1)/TR<v5≤2(D1+DC1)/TR ...(12)
通过以满足式(12)的滑动速度v5进行滑动,能够可靠地使 磁场检测部18a进行磁场的检测,从而使胶囊型内窥镜10的电源 成为接通状态。
如上所述,以满足各条件的滑动速度v1~v5中的某一个速度 使胶囊容纳盒20滑动,从而使胶囊型内窥镜10旋转以使磁场检 测部18a的检测方向与启动用磁场产生部的磁化方向一致,由此 能够可靠地使电源变为接通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设为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 和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被配置于包含路径的平面上的相对 于该路径的其中一侧来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配置于在载置 面上滑动的胶囊容纳盒20的上下方向。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作 为本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立体图。
图16所示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具有相对于胶囊容纳盒 20配置于下方侧的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和配置于上方侧的 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a,其中,该胶囊容纳盒20在启动装置 30a的主体部31a的载置面上滑动。另外,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 部33和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a的磁化方向相对于滑动的胶 囊容纳盒20是相反的方向,例如在图16中,第一启动用磁场产 生部33被配置成下方向,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a被配置成上 方向。
根据上述变形例的配置,也能够通过使胶囊容纳盒20滑动 来使容纳于胶囊容纳盒20内的胶囊型内窥镜10绕长轴L a旋转, 因此能够可靠地使电源成为接通状态。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17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胶囊型 内窥镜启动系统。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 及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立体图。图17所示的胶囊型内窥 镜启动系统在启动装置30b的主体部31b中配置有作为启动用磁 场产生部的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a和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 部34a,该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a和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 34a沿形成于导轨32之间的路径,并且相对于在载置面上滑动的 胶囊容纳盒20配置于上方。
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a和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a被 配置成并排设置于主体部31b的载置面的上方,它们的磁化方向 通过载置面的胶囊容纳盒20、特别是胶囊型内窥镜10,并且互 为反方向。根据该结构,能够在胶囊容纳盒20通过时对所容纳 的胶囊型内窥镜10施加磁场以使其旋转,来使电源成为接通状 态。
特别是,由于本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 将启动用磁场产生部配置于胶囊容纳盒20的上方,因此在胶囊 型内窥镜10的永磁体19响应来自启动用磁场产生部的磁场而进 行旋转的情况下,当受到来自启动用磁场产生部的铅直向上的 力时,与重力方向相反的力在进行动作,因此能够减少胶囊型 内窥镜10旋转时所受的摩擦力等,从而能够进一步高效地进行 旋转。
此外,图17所示的启动用磁场产生部被设为沿胶囊容纳盒 的移动方向并排配置,但是也可以使磁场方向的角度不同来进 行配置。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1的胶 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立体图。图19是图18所示的胶囊型内窥 镜启动系统的箭头A方向的平面图。
变形例1所涉及的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a和第二启动用 磁场产生部34b在图18、19所示的启动装置30c的主体部31c中以 其中一个倾斜的方式配置于胶囊容纳盒20所滑动的载置面的上 方侧。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a和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b 的磁化方向被配置成通过胶囊容纳盒20、特别是胶囊型内窥镜 10,并且互为反方向。在本变形例1中,如图19所示,第二启动 用磁场产生部34b倾斜地进行配置以使磁化方向(图中虚线)朝 向形成于导轨32之间的路径内。
在本变形例中,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a和第二启动用磁 场产生部34b也被配置成磁化方向所形成的角度为90°以下,而 垂直于载置面的方向的力成分是方向相反的,因此,在胶囊容 纳盒20从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a向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 34b移动、胶囊型内窥镜10旋转了如图19所示的角度θ的情况下, 由于旋转了90°以上,因此磁场检测部18a能够检测到磁场,从 而能够使胶囊型内窥镜10的电源成为接通状态。
另外,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2的 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立体图。图21是图20所示的胶囊型内 窥镜启动系统的箭头B方向的平面图。变形例2所涉及的第一启 动用磁场产生部33a和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c在图20、21所 示的启动装置30d的主体部31d中被设置于胶囊容纳盒20所滑动 的载置面的上方侧,它们的磁化方向被配置成通过胶囊型内窥 镜10并且正交。
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a和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c被 分别配置成磁化方向正交。在此,利用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 33a旋转成规定方向的胶囊型内窥镜10通过之后的胶囊容纳盒 20的滑动而旋转90°或270°。此时,在胶囊型内窥镜10旋转了 270°的情况下,在旋转过程中能够使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c 的磁化方向与检测方向一致,从而使电源成为接通状态。
另一方面,在胶囊型内窥镜10的旋转为90°的情况下,在胶 囊型内窥镜10由于受到的来自从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c的 磁力作用而进行旋转的过程中,磁场检测部18a的检测方向与第 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c的磁化方向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在 旋转了90°时磁场检测部18a检测到磁化方向一致的第一启动用 磁场产生部33a的磁场而使胶囊型内窥镜10的电源成为接通状 态。因而,在旋转90°时,优选调整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a 和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c的间隔,以使在胶囊型内窥镜10 利用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c旋转到规定方向时第一启动用 磁场产生部33a的磁场强度为磁场检测部18a的检测阈值以上。
此外,在本变形例2的启动用磁场产生部的配置具有如图9 所示的检测开始位置PMT与旋转开始位置PMO之间的关系的情况 下,也存在胶囊容纳盒20在检测开始位置PMT与旋转开始位置 PMO之间进行滑动的过程中胶囊型内窥镜10的电源变为接通状 态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2中,胶囊容纳盒20的第二支承部24也可以设 置能够向胶囊型内窥镜10的旋转方向旋转的旋转部件。图22是 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第二支 承部24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2所示的第二支承部24a具有壳体24b和能够旋转的旋转 部件24c,该壳体24b被设置于图4所示的底板部22的上表面并且 内部具有空间,该旋转部件24c为圆柱状,通过该圆柱的纵长方 向的轴被壳体24b所支承。
旋转部件24c以从壳体24b的上部突出一部分的方式被容纳 于该壳体24b的内部空间,以该突出部分的上表面支承胶囊型内 窥镜10。旋转部件24c以向与胶囊型内窥镜10的旋转方向Y4平 行的方向(Y5)旋转的方式被壳体24b所支承。即,旋转部件24c 在支承胶囊型内窥镜10的情况下,能够绕与胶囊型内窥镜10的 长轴La平行的轴旋转。此外,也可以通过用树脂等覆盖旋转部 件24c的与胶囊型内窥镜10的接触面,来增大对胶囊型内窥镜10 的摩擦力。通过增大摩擦力使旋转部件24c与胶囊型内窥镜10 连动地进行旋转,因此减少胶囊型内窥镜10的旋转方向上的摩 擦力,从而能够实现更加可靠的胶囊型内窥镜10的旋转。此外, 也能够应用于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3)
接着,参照图23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胶囊型 内窥镜启动系统。图2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 及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立体图。另外,图24是通过图23 所示的旋转装置40的各支柱42的长轴的平面的剖面图。图25是 表示在图24所示的剖面图中载置着容纳了胶囊型内窥镜10的胶 囊容纳盒20的状态的部分剖面图。
图23所示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具备:胶囊容纳盒20, 其容纳胶囊型内窥镜10;旋转装置40,其以能够使胶囊容纳盒 20旋转的方式载置该胶囊容纳盒20,并在启动装置30e上滑动; 以及启动装置30e,其配置有作为具有规定的磁化方向的磁场的 启动用磁场产生部的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和第二启动用磁 场产生部34。
启动装置30e具备:主体部31,其在上表面具有胶囊容纳盒 20所能够滑动的载置面;导轨32a,其以与胶囊容纳盒的宽度(与 长轴垂直的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的间隔从载置面突出,并向旋 转装置40所要滑动的方向延伸;以及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 和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4,它们位于主体部31的内部,配置 于导轨32a之间,分别具有规定的磁化方向。
导轨32a具有作为路径部的功能,以与胶囊容纳盒20大致相 等的宽度进行配置,在导轨32a之间形成路径来引导旋转装置40 的滑动方向。
如图23、图24所示,旋转装置40具有:保持部43,其具有 能够与胶囊容纳盒20嵌合来保持该胶囊容纳盒20的容纳部43a; 柱状的支柱42,其从保持部43的容纳部43a的形成面向垂直方向 延伸;以及旋转支承部41,其具有能够在主体部31的载置面上 滑动的底面,通过支承支柱42的支承部件44来以能够旋转的方 式支承支柱42和保持部43。此外,容纳部43a优选为能够保持为 在保持部43旋转成逆向的情况下胶囊容纳盒20不会脱离的程度 的空间。
另外,在已载置胶囊容纳盒20的情况下,如图25所示,支 柱42和保持部43被支承部件44以能够以胶囊型内窥镜10的长轴 L a为旋转轴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承。在此,在胶囊容纳盒20被容 纳于容纳部43a的状态下,图24所示的支承部件44的轴线Lb与 长轴L a一致。此外,胶囊容纳盒20的各支承部以固定胶囊型内 窥镜10的方式进行支承(未图示)。例如,可以举出用具有高摩 擦力的树脂等覆盖支承部的表面等情况。由此,胶囊容纳盒20 与胶囊型内窥镜10的旋转连动地进行旋转,因此随着胶囊型内 窥镜10的旋转,通过对保持部43施加其旋转动力,使保持部43 绕支承部件44旋转。此时,胶囊型内窥镜10以长轴La为中心轴 进行旋转。
如图23所示,上述旋转装置40在各旋转支承部41的底部具 有与导轨32a对应的凹部41a。在沿启动装置30e滑动的情况下, 旋转装置40通过使凹部41a与导轨32a卡定来使滑动方向被引 导,从而向规定方向进行滑动。
在具有以上结构的本实施方式3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 中,旋转装置40被导轨32a引导而在主体部31的上表面滑动,由 此受到来自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和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 34的规定方向的磁力作用,在该作用下,保持部43与胶囊型内 窥镜10的永磁体19的旋转连动地绕支承部件44的轴线Lb旋转, 由此胶囊型内窥镜10的磁场检测部18a检测到磁场,从而能够使 胶囊型内窥镜10的电源变为接通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3中,在胶囊型内窥镜10不具有永磁体 19的情况下,只要在保持部或胶囊容纳盒中设置磁体即可。图 2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旋转装置的变形例的部分剖面 图。
图26所示的旋转装置40a在保持部45的内部配置有永磁体 19a。永磁体19a被配置成其磁化方向与支承部件44的轴线方向 垂直。更为优选的是,被配置成其磁化方向在胶囊型内窥镜10 通过胶囊容纳盒20被容纳于容纳部45a时平行于与胶囊型内窥 镜10的长轴La垂直的平面。
在此,由于被胶囊容纳盒20容纳的胶囊型内窥镜10的朝向, 也存在胶囊容纳盒20被容纳于容纳部45a时胶囊型内窥镜10的 电源变为接通状态的情况。
通过使上述旋转装置40a在图23所示的启动装置30e上滑 动,旋转装置40a受到来自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和第二启动 用磁场产生部34的磁力作用,永磁体19a响应该作用而使保持部 45进行旋转,因此使容纳于容纳部45a的胶囊容纳盒20和胶囊型 内窥镜10的磁场检测部18a的检测方向变化,从而能够使胶囊型 内窥镜10的电源成为接通状态。
(实施方式4)
在实施方式1~3中,设以手动的方式使胶囊容纳盒和旋转 装置在启动装置上滑动来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利用控制部 使其自动滑动。图2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 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立体图。图28是图27所示的胶囊型 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箭头C方向的平面图。
本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启动装置30f具备:移动单元,其由 大致呈圆柱状的旋转轴51、轴贯通部52以及移动辅助部件53构 成,其中,该旋转轴51与导轨32平行地延伸,该轴贯通部52沿 与旋转轴51正交的方向延伸,以与旋转轴51嵌合的方式贯通该 旋转轴51,能够利用旋转轴51的旋转动力向旋转轴51所延伸的 方向进行移动,该移动辅助部件53位于主体部31f的上表面,配 置于导轨32所形成的路径内,具有与导轨32之间的宽度大致相 等的宽度,与轴贯通部52相连接;控制部61,其对旋转轴51的 旋转驱动进行控制;以及输入部62,其对控制部61进行驱动旋 转轴51旋转的指示输入。
如图28的平面图所示,旋转轴51和轴贯通部52被配置成碰 撞不到启动用磁场产生部(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33)。优选的 是,轴贯通部52被配置成能够在形成于启动用磁场产生部与导 轨32之间的空间内进行移动。
控制部61在从输入部62接收到指示驱动旋转轴51旋转的信 息时,驱动旋转轴51绕旋转轴51的长轴旋转。当旋转轴51进行 旋转时,轴贯通部52向旋转轴51的延伸方向移动。与轴贯通部 52的移动连动地,移动辅助部件53沿着导轨32进行移动。
该移动辅助部件53推动配置于导轨32之间的胶囊容纳盒20 前进,由此容纳于胶囊容纳盒20中的胶囊型内窥镜10能够受到 来自启动用磁场产生部的磁力作用,在上述作用下,能够使胶 囊型内窥镜10的电源成为接通状态。
此外,在实施方式4中,控制部61优选对应于与上述各个条 件对应的滑动速度v1~v5来控制轴贯通部52的移动速度。
(实施方式5)
图29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胶囊型 内窥镜启动系统的立体图。图30是图29所示的胶囊型内窥镜启 动系统的箭头D方向的平面图。
本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启动装置30g在主体部31g中具备由 上述旋转轴51和轴贯通部52构成的移动单元,并具有控制部61 和输入部62,轴贯通部52连接于图23所示的旋转装置40的旋转 支承部41的底部。此外,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胶囊型内窥镜10 被支承部固定、支承,以使胶囊型内窥镜10和胶囊容纳盒20能 够绕胶囊型内窥镜10的长轴一体地进行旋转。
另外,在主体部31g中,旋转轴51和轴贯通部52被配置于导 轨32a的外周侧。此外,在启动用磁场产生部(第一启动用磁场 产生部33)的宽度比导轨32a的宽度大的情况下,与启动用磁场 产生部的宽度相对应地将旋转轴51和轴贯通部52配置于主体部 31g的外周侧。
通过驱动旋转轴51,轴贯通部52向导轨32a的延伸方向移 动,由此使旋转装置40滑动,在上述作用下,能够使胶囊型内 窥镜10的电源成为接通状态。
此外,在实施方式5中,与实施方式4同样地,控制部61优 选对应于与上述各个条件对应的滑动速度v1~v5来控制轴贯通 部52的移动速度。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1~5所涉及的启动用磁场产生部,设为 由永磁体构成启动用磁场产生部来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使 用电磁体。另外,胶囊容纳盒或旋转装置的滑动方向也可以是 与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关于磁体的磁化 方向,也只要使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部、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 部之间的磁化方向不同,就不必管所配置的磁化方向。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 适于高效切换胶囊型内窥镜的驱动状态的开启关闭。
附图标记说明
1:胶囊型内窥镜启动系统;10:胶囊型内窥镜;17、61: 控制部;18:电源部;18a:磁场检测部;19、19a:永磁体; 20:胶囊容纳盒;21:盖;22:底板部;23:第一支承部;24、 24a:第二支承部;30、30a~30g:启动装置;31、31a~31d、31f、 31g:主体部;32、32a:导轨;33、33a:第一启动用磁场产生 部;34、34a、34b、34c:第二启动用磁场产生部;40、40a: 旋转装置;51:旋转轴;52:轴贯通部;53:移动辅助部件; 62:输入部;100:被检体;200:接收装置;300:接收天线; 400:图像显示装置;500:便携式记录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