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相对于探头的处理部开闭的把持单元及对被把持在探头的处理部与把持单元之间的处理对象进行处理的双极处理器具。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双极处理器具,其包括在顶端部设有处理部的探头和作为能够相对于处理部开闭的把持单元的钳构件,该双极处理器具通过使用高频电流(高频能量)来进行处理。在该双极处理器具中,经由探头向处理部传递(供给)高频能量,由此,处理部作为探头侧电极部(第1电极部)发挥作用。另外,在钳构件(把持单元)上设有支承部和能够相对于支承部摆动的摆动部。摆动部以能够借助作为连结构件的弹簧以与钳构件的宽度方向平行的摆动轴线为中心摆动的方式连结于支承部。经由设于护套的导电部和钳构件的支承部向摆动部传递(供给)高频能量,由此,摆动部作为钳构件侧电极部(第2电极部)发挥作用,其中,上述护套贯穿有探头。
在摆动部上设有与处理部相对的钳构件侧相对面,当在探头的处理部与钳构件之间把持着生物体组织等处理对象时,钳构件利用摆动部的钳构件侧相对面与处理对象抵接。由于设有与处理对象抵接的钳构件侧相对面的摆动部能够以摆动轴线为中心进行摆动,因此即使在钳构件侧相对面的顶端部(钳构件的顶端部)抵接于处理对象的情况下,钳构件与处理部之间的对处理对象的把持力也与钳构件侧相对面的基端部(钳构件的基端部)抵接于处理对象时大致相同。即,即使钳构件侧相对面的与处理对象抵接的位置在与钳构件的延伸设置轴线平行的方向(顶端方向和基端方向)上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钳构件与处理部之间的把持力也保持大致均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1/0278343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在作为把持单元的钳构件的暴露面的朝向宽度方向的部位,支承部和摆动部暴露于外部。因此,在钳构件的暴露面(外表面)的朝向宽度方向的部位,在支承部与摆动部之间形成有间隙。由此,在处理过程中使探头的处理部和钳构件移动时,生物体组织易于卡挂或堵塞于支承部与摆动部之间的间隙。由于生物体组织卡挂或堵塞于支承部与摆动部之间的间隙,因此处理过程中的处理性能降低。
另外,经由支承部向成为钳构件侧电极部的摆动部供给高频能量。因此,在支承部的暴露面(外表面)在除处理对象以外的部位与生物体组织等接触时,从支承部的暴露面放出高频电流。在该情况下,流向被把持在钳构件的摆动部与处理部之间的处理对象的高频电流的电流密度变低,利用高频能量进行处理的处理性能降低。
通过对支承部的暴露面进行绝缘涂覆等绝缘表面处理,从而防止高频电流自支承部的放电。但是,在钳构件中,需要从支承部向摆动部传递高频能量。因此,支承部的表面的与摆动部相对的部位(支承部的内表面)需要具有导电性,不能进行绝缘表面处理。即,在支承部中,仅对表面(暴露面和内表面)的一部分进行绝缘表面处理。因此,在制造钳构件时,支承部的表面处理复杂化。由此,钳构件(把持单元)的制造复杂化,钳构件的制造成本升高。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把持单元,其能确保在使用高频电流对被把持在该把持单元与处理部之间的处理对象进行处理的处理过程中的处理性能,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制造。而且,提供一种具有该把持单元的双极处理器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把持单元,其从基端方向向顶端方向沿着延伸设置轴线延伸设置,能够相对于设于探头的顶端部的处理部开闭,其中,该把持单元包括:支承部,其至少表面整体由绝缘材料形成,从而防止经由所述表面传递高频能量;摆动部,其包括:钳构件侧相对面,其与所述处理部相对;以及钳构件侧电极部,其通过被传递有所述高频能量,从而作为与形成于所述处理部的探头侧电极部不同的电极发挥作用,该摆动部以能够以摆动轴线为中心相对于所述支承部摆动的方式进行设置,所述钳构件侧相对面具有由所述钳构件侧电极部形成的钳构件侧电极面;以及连结构件,在将与所述延伸设置轴线垂直并且与所述把持单元的开闭方向垂直的两个方向设为宽度方向的情况下,该连结构件以所述支承部从所述顶端方向、所述把持单元的打开方向以及两个所述宽度方向覆盖所述摆动部,并且所述摆动部仅在所述钳构件侧相对面暴露于外部的状态,将所述摆动部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连结于所述支承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把持单元,其能确保在使用高频电流对被把持在该把持单元与处理部之间的处理对象进行处理的处理过程中的处理性能,且能够容易地进行制造。而且,能够提供一种具有该把持单元的双极处理器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双极处理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2是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振子单元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保持单元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护套的顶端部、探头的顶端部以及钳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以与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护套的顶端部、探头的顶端部以及钳构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以分解成单独构件的状态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护套的顶端部和钳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以与长度轴线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处理部及钳构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8是以与延伸设置轴线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钳构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以与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护套的顶端部、探头的顶端部以及钳构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以与钳构件的开闭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护套的顶端部和钳构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1是以分解成单独构件的状态概略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钳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以与延伸设置轴线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钳构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3是概略表示第1变形例的护套的顶端部、探头的顶端部以及钳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概略表示第2变形例的护套的顶端部、探头的顶端部以及钳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5是以与长度轴线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3变形例的处理部和钳构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6是以与延伸设置轴线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4变形例的钳构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7是概略表示第5变形例的钳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8是以罩构件自支承部卸下的状态概略表示第5变形例的钳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9是以与延伸设置轴线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5变形例的钳构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双极处理装置(高频处理装置)1的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双极处理装置1具有双极处理器具(手持件)2。双极处理器具2具有长度轴线C。在此,与长度轴线C平行的方向的一方是顶端方向(图1的箭头C1的方向),与顶端方向相反的方向是基端方向(图1的箭头C2的方向)。双极处理器具2是使用超声波振动来对生物体组织等处理对象进行处理的超声波处理器具。另外,双极处理器具2是使用高频能量(高频电流)对处理对象进行处理的高频处理器具。
双极处理器具2具有保持单元3。保持单元3包括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的筒状壳体部5、与筒状壳体部5形成为一体的固定手柄6以及以能够相对于筒状壳体部5转动的方式安装于筒状壳体部5的可动手柄7。随着可动手柄7以安装于筒状壳体部5的安装位置为中心进行转动,可动手柄7相对于固定手柄6进行打开动作或闭合动作。另外,保持单元3具有安装于筒状壳体部5的顶端方向侧的旋转操作旋钮8。旋转操作旋钮8能够相对于筒状壳体部5以长度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另外,在固定手柄6上设有作为能量操作输入部的能量操作输入按钮9。
双极处理器具2具有振子单元11。振子单元11具有振子壳体12。振子壳体12能够与旋转操作旋钮8一体地以长度轴线C为中心相对于筒状壳体部5旋转。振子壳体12从基端方向侧插入于筒状壳体部5的内部,从而振子壳体12安装于保持单元3。在振子壳体12上连接有线缆13的一端。双极处理装置1具有控制单元15。线缆13的另一端连接于控制单元15。控制单元15包括高频能量源16、超声波能量源17以及能量控制部18。高频能量源16和超声波能量源17例如是电力生成器,由电源和转换电路等形成。能量控制部18例如包括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或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的处理器以及存储器等的存储部。
图2是表示振子单元11的结构的图。如图2所示,振子单元11具有设于振子壳体12的内部的作为振动产生部的超声波振子21。超声波振子21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用于将电流转换为超声波振动的压电元件即压电元件22A~压电元件22D。在超声波振子21上分别连接有电布线23A、23B的一端。各电布线23A、23B在线缆13的内部延伸设置,各电布线23A、23B的另一端连接于控制单元15的超声波能量源17。通过从超声波能量源17经由电布线23A、23B向超声波振子21供给超声波能量(超声波电流),从而在超声波振子21产生超声波振动。
超声波振子21安装于柱状的变幅杆构件25。变幅杆构件25具有与长度轴线C垂直的截面积发生变化的截面积变化部27。在超声波振子21产生的超声波振动向变幅杆构件25传递,在变幅杆构件25中从基端方向向顶端方向传递。传递到变幅杆构件25的超声波振动的振幅在截面积变化部27被放大。另外,在变幅杆构件25的顶端部设有内螺纹部28。
双极处理器具2具有从筒状壳体部5的内部朝向顶端方向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的柱状的探头31。探头31的中心轴线与长度轴线C同轴。在探头31的基端部设有外螺纹部32。通过外螺纹部32螺纹结合于内螺纹部28,从而探头31连接于变幅杆构件25的顶端方向侧。探头31在筒状壳体部5的内部连接于变幅杆构件25。超声波振子21、变幅杆构件25以及探头31能够与旋转操作旋钮8一体地以长度轴线C为中心相对于筒状壳体部5旋转。
在探头31连接于变幅杆构件25的状态下,从变幅杆构件25向探头31传递超声波振动。然后,在探头31中,超声波振动从基端方向向顶端方向沿着长度轴线C进行传递。在探头31的顶端部设有处理部33。在探头31中,超声波振动传递至处理部33。另外,探头31的顶端和变幅杆构件25的基端成为超声波振动的波腹位置(日文:腹位置)。另外,超声波振动是振动方向和传递方向与长度轴线C平行的纵向振动。
在变幅杆构件25上连接有电布线35的一端。电布线35在线缆13的内部延伸设置,电布线35的另一端连接于控制单元15的高频能量源16。由此,从高频能量源16经由电布线35、变幅杆构件25以及探头31直至处理部33形成从高频能量源16供给的高频能量(高频电力)的探头侧电气路径。经由探头侧电气路径向处理部33传递(供给)高频能量,由此,处理部33作为电极发挥作用。即,处理部33成为作为高频能量(高频电流)的一个电极发挥作用的探头侧电极部(第1电极部)36。
双极处理器具2具有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的护套40。护套40从顶端方向侧插入于旋转操作旋钮8的内部和筒状壳体部5的内部,从而护套40安装于保持单元3。在筒状壳体部5的内部,护套40安装于振子壳体12的顶端方向侧。另外,护套40贯穿有探头31。探头31的处理部33从护套40的顶端朝向顶端方向突出。另外,在护套40的顶端部,以作为把持单元的钳构件60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有该钳构件60。钳构件(把持单元)60能够相对于处理部33开闭。
图3是表示保持单元3的内部结构的图。如图3所示,护套40包括由绝缘材料(非导电材料)形成的连接筒状部41和设于连接筒状部41的外周方向侧的可动筒状部42。可动筒状部42由导电材料形成,能够相对于振子壳体12和连接筒状部41沿着长度轴线C进行移动。在可动筒状部42的外周部设有由绝缘材料(非导电材料)形成的滑动件构件43。滑动件构件43能够相对于可动筒状部42沿着长度轴线C进行移动。滑动件构件43与可动筒状部42之间借助螺旋弹簧等弹性构件45相连接。另外,在滑动件构件43上安装有可动手柄7。通过使可动手柄7相对于固定手柄6开闭,从而向滑动件构件43传递驱动力,使得滑动件构件43沿着长度轴线C进行移动。然后,经由弹性构件45从滑动件构件43向可动筒状部42传递驱动力,使得可动筒状部42相对于振子壳体12和连接筒状部41沿着长度轴线C进行移动。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振子壳体12上形成有壳体导电部47。在壳体导电部47上连接有电布线48的一端。电布线48在线缆13的内部延伸设置,电布线48的另一端连接于控制单元15的高频能量源16。另外,在护套40的连接筒状部41上固定有由导电材料形成的板状的触点构件49。在护套40连接于振子壳体12的状态下,触点构件49抵接于振子壳体12的壳体导电部47,可动筒状构件42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抵接与触点构件49。因此,在护套40连接于振子壳体12的状态下,振子壳体12的壳体导电部47与可动筒状部42之间借助触点构件49电连接。由此,从高频能量源16经由电布线48、振子壳体12的壳体导电部47向护套40的可动筒状部42供给(传递)高频能量。另外,振子壳体12的壳体导电部47和护套40的可动筒状部42相对于变幅杆构件25和探头31电绝缘。
能量控制部18根据借助于能量操作输入按钮9输入的能量操作控制着自超声波能量源17输出的超声波能量的输出状态和自高频能量源16输出的高频能量的输出状态。在固定手柄6的内部设有开关(未图示)。通过按压能量操作输入按钮9,输入能量操作,从而关闭开关。开关电连接于能量控制部18。通过关闭开关,从而向能量控制部18传递电信号,检测到有能量操作输入。通过检测到有能量操作输入,从而从超声波能量源17输出超声波能量,从高频能量源16输出高频能量。
图4和图5是表示护套40的顶端部、探头31的顶端部以及钳构件60的结构的图,图6是表示护套40的顶端部和钳构件60的结构的图。图4和图6是立体图,在图6中,以分解成单独构件的状态进行表示。如图4所示,作为把持单元的钳构件60从基端方向向顶端方向沿着延伸设置轴线(钳构件轴线)E延伸设置。延伸设置轴线E是钳构件60的中心轴线,在钳构件60相对于处理部33闭合的状态下,钳构件60的延伸设置轴线E与长度轴线C大致平行。与长度轴线C和延伸设置轴线E垂直的方向之一是钳构件60的打开方向(图4中的箭头A1的方向),与打开方向相反的方向是钳构件60的闭合方向(图4中的箭头A2的方向)。另外,将与延伸设置轴线E(长度轴线C)垂直并且与钳构件60的开闭方向垂直的两个方向设为宽度方向。宽度方向的一方成为第1宽度方向(图4中的箭头B1的方向),宽度方向的另一方成为第2宽度方向(图4中的箭头B2的方向)。另外,图5以与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进行表示。另外,图4和图5以钳构件60相对于处理部33打开的状态进行表示。
如图4所示,在处理部33的顶端部形成有处理部33(长度轴线C)朝向第1宽度方向弯曲的探头侧弯曲部37。通过设置探头侧弯曲部37,从而在处理时,手术操作者的可视性提高。另外,在钳构件60中,与探头侧弯曲部37相对应地形成有钳构件60(延伸设置轴线E)朝向第1宽度方向弯曲的钳构件侧弯曲部67。通过设置钳构件侧弯曲部67,从而钳构件60以与探头侧弯曲部37相对的状态延伸设置。
如图5和图6所示,护套40包括由绝缘材料(非导电材料)形成的内侧管51、设于内侧管51的外周方向侧的可动管52、设于可动管52的外周方向侧的外侧管53以及设于外侧管53的外周方向侧的外侧软管50。可动管52和外侧管53由导电材料形成,外侧软管50由绝缘材料(非导电材料)形成。可动管52的基端部连结于可动筒状部42的顶端部。通过可动手柄7相对于固定手柄6的闭合动作向可动管52传递驱动力,从而可动管52与可动筒状部42一体地相对于内侧管51、外侧管53以及外侧软管50沿着长度轴线C进行移动。通过可动筒状部42和可动管52沿着长度轴线C进行移动,钳构件60相对于处理部33进行打开动作或闭合动作。另外,从高频能量源16传递到可动筒状部42的高频能量经由熔断销(日文:ヒューズピン)(未图示)向可动管52传递。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护套40的可动筒状部42和可动管52形成了高频传递部(钳构件侧高频传递部)。而且,高频传递部(可动筒状部42和可动管52)贯穿有探头31。即,可动筒状部42和可动管52成为能够在护套40中传递高频电流的护套导电部。另外,作为高频传递部的可动管52与探头31电绝缘。
钳构件60借助支点销55A、55B安装于护套40的外侧管53的顶端部。钳构件60以与各支点销55A、55B的中心轴线同轴的转动轴线P为中心进行转动。转动轴线P与宽度方向(B1、B2)大致平行。另外,可动管52的顶端部(高频传递部)借助作为连接构件的连接销56连接于钳构件60。传递到可动管52的高频能量经由连接销56向钳构件60传递。因而,从高频能量源16经由电布线48、振子壳体12的壳体导电部47、可动筒状部42、可动管52直至钳构件60形成钳构件侧电气路径。借助钳构件侧电气路径,将高频能量(高频电力)从高频能量源16传递(供给)至钳构件60。
作为把持单元的钳构件60包括安装于护套40的支承部(钳构件主体部)61和能够相对于支承部61摆动的摆动部62。摆动部62借助作为连结构件的连结销63连结于支承部61。摆动部62以摆动轴线Y为中心相对于支承部61摆动。摆动轴线Y与钳构件60的宽度方向平行,并与连结销63的中心轴线同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摆动轴线Y在与延伸设置轴线E平行的方向上通过钳构件60的中间部。摆动部62包括由导电材料形成的钳构件侧电极部65和安装于钳构件侧电极部65的垫构件66。垫构件66由绝缘材料(非导电材料)形成。经由上述钳构件侧电气路径向钳构件60的钳构件侧电极部65传递(供给)高频能量,由此,钳构件侧电极部65作为电极发挥作用。即,钳构件侧电极部(第2电极部)65作为高频能量(高频电流)的与探头侧电极部36(处理部33)不同的另一个电极发挥作用。
支承部61包括由导电材料形成的支承主体68和涂覆于支承主体68的表面整体的绝缘涂覆部69。在支承部61中,对表面整体进行绝缘表面处理,表面整体由绝缘涂覆部69(即,绝缘材料(非导电材料))形成。因此,高频能量并不会经由支承部61的表面传递出去。但是,由于支承部61的内部的支承主体68由导电材料形成,因此在支承部61的内部能够传递高频能量(高频电流)。
在支承部61的基端部设有一对钳构件突片即钳构件突片71A、71B。钳构件突片71A位于比钳构件突片71B靠第1宽度方向侧的位置,在宽度方向上,在钳构件突片71A与钳构件突片71B之间形成有空间。在钳构件突片71A上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贯穿钳构件突片71A的通孔72A,在钳构件突片71B上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贯穿钳构件突片71B的通孔72B。在外侧管53的顶端部设有一对护套突片即护套突片57A、57B。在护套突片57A上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贯穿护套突片57A的通孔58A,在护套突片57B上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贯穿护套突片57B的通孔58B。护套突片57A从第1宽度方向侧抵接于钳构件突片71A,护套突片57B从第2宽度方向侧抵接于钳构件突片71B。在钳构件60安装于护套40的状态下,支点销55A从第1宽度方向侧插入于护套突片57A的通孔58A和钳构件突片71A的通孔72A,支点销55B从第2宽度方向侧插入于护套突片57B的通孔58B和钳构件突片71B的通孔72B。
在可动管52的顶端部形成有可动突起54。可动突起54位于钳构件突片71A与钳构件突片71B之间在宽度方向上的空间内。在钳构件突片71A上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贯通钳构件突片71A的连接孔73A,在钳构件突片71B上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贯通钳构件突片71B的连接孔73B。另外,在可动突起54上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贯通可动突起54的通孔59。连接销56贯穿钳构件突片71A的连接孔73A、可动突起54的通孔59以及钳构件突片71B的连接孔73B。连接销56在可动突起54处与可动管52相接触,并且在钳构件突片71A和钳构件突片71B处与支承部61的内部的支承主体68相接触。因此,利用作为连接构件的连接销56,不通过支承部61的表面(绝缘涂覆部68)地从可动管52(高频传递部)向支承部61的内部传递高频能量。
图7是利用与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轴线E)垂直的截面表示探头31的处理部33和钳构件60的图,图8是利用与延伸设置轴线E垂直的截面表示钳构件60的图。在图7和图8中,利用通过摆动部62的摆动轴线Y的截面进行表示,在图7中,示出了钳构件60相对于处理部33闭合的状态。如图4~图8所示,摆动部62具有与处理部33相对且朝向钳构件60的闭合方向(在图7和图8中为箭头A2的方向)的钳构件侧相对面75。在本实施方式中,钳构件侧相对面75由钳构件侧电极部65和垫构件66形成。支承部61从顶端方向、钳构件60的打开方向(在图7和图8中为箭头A1的方向)以及两个宽度方向(第1宽度方向B1和第2宽度方向B2)覆盖摆动部62。于是,摆动部62仅在钳构件侧相对面75暴露于外部。因而,在摆动部62的表面上,仅钳构件侧相对面75成为暴露于外部的暴露面(外表面),除钳构件侧相对面75以外的部位成为未暴露于外部的非暴露面(内表面)。
支承部61以在支承部61与摆动部62之间形成摆动部62能够进行摆动的程度的间隙的状态覆盖摆动部62。在支承部61的内表面(非暴露面)设有朝向钳构件60的闭合方向的承受面76。另外,在摆动部62(钳构件侧电极部65)的内表面设有朝向钳构件60的打开方向并与承受面76相对的抵接面77。抵接面77能够抵接于承受面76。摆动部62能够向第1摆动方向(图5的箭头Y1的方向)和第2摆动方向(图5的箭头Y2的方向)摆动。通过摆动部62向第1摆动方向摆动,在摆动部62中,比摆动轴线Y靠基端方向侧的部位接近处理部33,比摆动轴线Y靠顶端方向侧的部位远离处理部33。而且,摆动部62向第1摆动方向的摆动(移动)由抵接面77在比摆动轴线Y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处抵接于承受面76而受到限制。另一方面,通过摆动部62向第2摆动方向摆动,在摆动部62中,比摆动轴线Y靠基端方向侧的部位远离处理部33,比摆动轴线Y靠顶端方向侧的部位接近处理部33。而且,摆动部62向第2摆动方向的摆动(移动)由抵接面77在比摆动轴线Y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处抵接于承受面76而受到限制。
支承部61包括从第1宽度方向侧覆盖摆动部62的第1支承壁部81A和从第2宽度方向侧覆盖摆动部62的第2支承壁部81B。另外,在支承部61上设有从钳构件60的打开方向侧覆盖摆动部62的第3支承壁部81C和从顶端方向侧覆盖摆动部62的第4支承壁部(顶端支承壁部)81D。能够与摆动部62的抵接面77抵接的承受面76形成于第3支承壁部81C的表面(内表面)。在第1支承壁部81A上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贯通第1支承壁部81A的通孔82A,在第2支承壁部81B上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贯通第2支承壁部81B的通孔82B。
钳构件侧电极部65包括从第1宽度方向侧覆盖垫构件66的第1电极板部83A和从第2宽度方向侧覆盖垫构件66的第2电极板部83B。另外,在钳构件侧电极部65上设有从钳构件60的打开方向侧覆盖垫构件66的第3电极板部83C。能够抵接于支承部61的承受面76的抵接面77形成于第3电极板部83C的表面(非暴露面)。在第1电极板部83A上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贯通第1电极板部83A的通孔85A,在第2电极板部83B上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贯通第2电极板部83B的通孔85B。
在垫构件66的表面(内表面)上设有固定于钳构件侧电极部65的第3电极板部83C的垫固定面86。垫固定面86朝向钳构件60的打开方向,形成了垫构件(绝缘抵接构件)66的打开方向侧的端部。在垫构件66上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贯通垫构件66的贯通槽87。贯通槽87从垫固定面86朝向钳构件60的闭合方向凹陷。
作为连结构件的连结销63贯穿第1支承壁部81A的通孔82A、第1电极板部83A的通孔85A、垫构件66的贯通槽87、第2电极板部83B的通孔85B以及第2支承壁部81B的通孔82B。连结销63在第1电极板部83A和第2电极板部83B处与钳构件侧电极部65相接触,并且在第1支承壁部81A和第2支承壁部81B处与支承部61的内部的支承主体68相接触。因此,利用作为连结构件的连结销63,不通过支承部61的表面(绝缘涂覆部68)地从支承部61的内部向钳构件侧电极部65传递高频能量。
另外,在成为探头侧电极部36的处理部33上形成有与钳构件侧相对面75相对的探头侧电极面(探头侧相对面)38。在与长度轴线C垂直的截面中,处理部33形成为大致八边形状。另外,在钳构件侧相对面75上具有通过钳构件60相对于处理部33闭合而能够与处理部33抵接的抵接部(抵接面)91。通过在钳构件60与处理部33之间未配置有生物体组织等处理对象的状态下闭合钳构件60,从而抵接部91抵接于处理部33的探头侧电极面38。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91形成于垫构件66,具有电绝缘性。另外,抵接部91朝向钳构件60的闭合方向。
钳构件侧相对面75具有由钳构件侧电极部65形成的钳构件侧电极面92。钳构件侧电极部65的表面仅在钳构件侧电极面92暴露于外部。在抵接部91抵接于处理部33的状态下,钳构件侧电极面92(钳构件侧电极部65)自探头侧电极部36(处理部33)隔有间隔。因此,有效地防止了钳构件侧电极部65与探头侧电极部36之间的接触。
钳构件侧电极面92包括设于抵接部91的第1宽度方向侧的第1钳构件侧电极面93A和设于抵接部91的第2宽度方向侧的第2钳构件侧电极面93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钳构件侧电极面93A在与延伸设置轴线E垂直的截面中相对于钳构件60的闭合方向朝向第1宽度方向倾斜了锐角α1。另外,第2钳构件侧电极面93B在与延伸设置轴线E垂直的截面中相对于钳构件60的闭合方向朝向第2宽度方向倾斜了锐角α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钳构件侧电极面93A成为形成钳构件侧相对面75的第1宽度方向侧的端部Q1的第1端部形成面。另外,第2钳构件侧电极面93B成为形成钳构件侧相对面75的第2宽度方向侧的端部Q2的第2端部形成面。
在此,定义通过使第1钳构件侧电极面(第1端部形成面)93A向第1宽度方向侧延长而得到的第1假想面T1,并且定义通过使第2钳构件侧电极面(第2端部形成面)93B向第2宽度方向侧延长而得到的第2假想面T2。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假想面T1在与延伸设置轴线E垂直的截面中相对于钳构件60的闭合方向朝向第1宽度方向倾斜了锐角α1。另外,第2假想面T2在与延伸设置轴线E垂直的截面中相对于钳构件60的闭合方向朝向第2宽度方向倾斜了锐角α2。支承部61的第1支承壁部81A以其不从第1假想面T1向钳构件60的闭合方向突出的状态进行设置。即,第1支承壁部81A的闭合方向侧的端部位于比第1假想面T1靠打开方向侧的位置。另外,支承部61的第2支承壁部81B以其不从第2假想面T2向钳构件60的闭合方向突出的状态进行设置。即,第2支承壁部81B的闭合方向侧的端部位于比第2假想面T2靠打开方向侧的位置。
在宽度方向上,在第1钳构件侧电极面93A与第1支承壁部81A之间形成有间隙95A。另外,在宽度方向上,在第2钳构件侧电极面93B与第2支承壁部81B之间形成有间隙95B。在各间隙95A、95B中,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为0.1mm~0.2mm。
另外,在钳构件侧相对面75上,在第1钳构件侧电极面93A上设有第1凹凸部97A,在第2钳构件侧电极面93B上设有第2凹凸部97B。在第1凹凸部97A中,第1钳构件侧电极面93A的缘部(第1宽度方向侧的端部Q1)形成为凹凸状。第1凹凸部97A中的凸方向和凹方向与第1钳构件侧电极面93A平行,并且与钳构件60的延伸设置轴线E垂直。另外,在第2凹凸部97B中,第2钳构件侧电极面93B的第2宽度方向侧的缘部(第2宽度方向侧的端部Q2)形成为凹凸状。第2凹凸部97B中的凸方向和凹方向与第2钳构件侧电极面93B平行,并且与钳构件60的延伸设置轴线E垂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凹凸部97A、97B与延伸设置轴线E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双极处理器具2(双极处理装置1)的作用及效果。在使用双极处理器具2对生物体组织(血管)等处理对象进行处理时,将处理部33和钳构件60插入体内。然后,使处理对象位于钳构件60与处理部33之间。在该状态下,通过使可动手柄7进行闭合动作,从而使得钳构件60相对于处理部33闭合,将处理对象把持在钳构件60的摆动部62与处理部33之间。此时,设于摆动部62的钳构件侧相对面75抵接于处理对象。设有钳构件侧相对面75的摆动部62能够相对于支承部61以摆动轴线Y为中心进行摆动。因此,即使在钳构件侧相对面75的顶端部(钳构件60的顶端部)抵接于处理对象的情况下,钳构件60与处理部33之间的对处理对象的把持力也与钳构件侧相对面75的基端部(钳构件60的基端部)抵接于处理对象时大致相同。即,即使钳构件侧相对面75的与处理对象抵接的位置在与钳构件60的延伸设置轴线E平行的方向(顶端方向和基端方向)上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钳构件60与处理部33之间的把持力也保持大致均匀。
在把持对象被把持在钳构件60与处理部33之间的状态下,利用能量操作输入按钮9输入能量操作。通过利用能量控制部18检测到有能量操作输入,从而从超声波能量源17输出超声波能量(超声波电力),从高频能量源16输出高频能量(高频电力)。通过向超声波振子21供给超声波能量(超声波电流),从而产生超声波振动。所产生的超声波振动经由变幅杆构件25传递到探头31,在探头31中,超声波振动从基端方向向顶端方向沿着长度轴线C进行传递。然后,超声波振动传递到处理部33,由此,处理部33与长度轴线C平行地进行振动。另外,高频能量经由探头侧电气路径传递到探头侧电极部36(处理部33),并且经由钳构件侧电气路径传递到钳构件60的钳构件侧电极部65。由此,探头侧电极部36作为高频能量的一个电极发挥作用,钳构件侧电极部65作为高频能量的另一个电极发挥作用。
通过在把持着处理对象的状态下传递超声波振动,从而处理部33进行振动,在处理部33与把持对象之间产生摩擦热。利用摩擦热,处理对象在被切开(cut)的同时凝固(coagulation)。另外,在探头侧电极部36(探头侧电极面38)与钳构件侧电极部65(钳构件侧电极面92)之间,高频电流经由处理对象进行流动。由此,处理对象变性(denatured),处理对象的凝固性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摆动部62被支承部61从顶端方向、钳构件的打开方向以及两个宽度方向覆盖,摆动部62的表面仅在钳构件侧相对面75暴露于外部。因此,在钳构件60的暴露面上,朝向宽度方向(第1宽度方向和第2宽度方向)的各部位、朝向顶端方向的部位以及朝向钳构件60的打开方向的部位仅由支承部61形成。因而,在钳构件60的暴露面上,在朝向宽度方向(第1宽度方向和第2宽度方向)的各部位、朝向顶端方向的部位以及朝向钳构件60的打开方向的部位未形成有间隙等。由此,有效地防止了在体内使钳构件60和处理部33在体内移动时,除处理对象以外的生物体组织等向钳构件60的卡挂及堵塞。因此,确保了钳构件60在体内的移动性,并且确保了手术操作者的可视性,能够确保处理过程中的处理性能。
另外,支承部61的表面(外表面及内表面)整体被绝缘涂覆部69覆盖。因此,高频能量(高频电流)不会经由支承部61的表面传递出去。因而,即使在支承部61的外表面(暴露面)在除处理对象以外的部位与生物体组织等接触的情况下,也不会从支承部61的暴露面放出高频电流。另外,摆动部62仅钳构件侧相对面75暴露于外部,除钳构件侧相对面75以外的部位不会与生物体组织接触。因此,有效地防止了高频电流自除钳构件侧相对面75的钳构件侧电极面92以外的部位的放电。由此,流向被把持在钳构件60的摆动部62与处理部33之间的处理对象的高频电流的电流密度升高,能够确保利用高频能量进行处理的处理性能。
另外,支承部61的表面(外表面和内表面)整体被进行绝缘表面处理。因而,与局部进行绝缘表面处理的情况等相比,支承部61的表面处理简单化。由此,能够容易地制造钳构件60,能够抑制钳构件60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双极处理器具2中,从护套40的可动管52(高频传递部)经由连接销56向支承部61的内部的支承主体68传递高频能量。然后,从支承部61的内部经由连结销63向钳构件侧电极部65传递高频能量。即,不通过支承部61的表面地向钳构件侧电极部65传递高频能量。因而,即使支承部61的表面整体具有绝缘性,也能够妥当地向钳构件侧电极部65传递高频能量。
另外,从第1宽度方向侧覆盖摆动部62的第1支承壁部81A未突出到比使第1钳构件侧电极面(第1端部形成面)93A向第1宽度方向侧延长而得到的第1假想面T1靠钳构件60的闭合方向的位置。而且,从第2宽度方向侧覆盖摆动部62的第2支承壁部81B未突出到比使第2钳构件侧电极面(第2端部形成面)93B向第2宽度方向侧延长而得到的第2假想面T2靠钳构件60的闭合方向的位置。因此,在使处理对象位于钳构件60的摆动部62与处理部33之间时,处理对象不易卡挂于支承部61的第1支承壁部81A和第2支承壁部81B。由此,易于在钳构件60的摆动部62与处理部33之间配置处理对象,能够提高处理过程中的处理性能。
另外,在摆动部62的钳构件侧相对面75上设有第1凹凸部97A和第2凹凸部97B。利用第1凹凸部97A和第2凹凸部97B,在摆动部62与处理部33之间把持着处理对象时,限制处理对象的沿着延伸设置轴线E(长度轴线C)的移动。由此,能够在摆动部62与处理部33之间可靠地把持着处理对象,能够提高处理过程中的处理性能。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9~图12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以如下所述进行变形后而得到的实施方式。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9是表示护套40的顶端部、探头31的顶端部以及钳构件60的结构的图。另外,图10是表示护套40的顶端部和钳构件60的结构的图,图11和图12是表示钳构件60的结构的图。图9以与宽度方向(在图10和图12中为箭头B1的方向和箭头B2的方向)垂直的截面进行表示,图10以与钳构件60的开闭方向(在图9和图12中为箭头A1的方向和箭头A2的方向)垂直并且通过连接销56的截面进行表示。另外,在图11中,示出了分解成单独构件的状态,在图12中,以与延伸设置轴线E垂直并且通过摆动轴线Y的截面进行表示。
如图9~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在作为把持单元的钳构件60上设有支承部61和摆动部62。但是,支承部61整体由绝缘材料(非导电材料)形成。另外,支承部61整体由导热性较低的材料形成,在支承部61中,热量的传递性降低。支承部61例如由PI、PEEK等树脂材料或发泡性的树脂或陶瓷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钳构件60的开闭方向上,在支承部61的第3支承壁部81C与摆动部62的钳构件侧电极部65的第3电极板部83C之间设有中继构件101。中继构件101由导电材料形成,以未暴露于外部的状态进行设置。中继构件101与延伸设置轴线E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中继构件101固定于支承部61的第3支承壁部81C。因而,摆动部62以能够相对于中继构件101以摆动轴线Y为中心摆动的方式安装。另外,中继构件101位于自钳构件侧电极部65的形成摆动部62的打开方向侧的端部的抵接面77离开的位置。
在中继构件101的基端部设有一对构件突片即构件突片102A、102B。在构件突片102A上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贯通构件突片102A的连接孔103A,在构件突片102B上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贯通构件突片102B的连接孔103B。另外,构件突片102A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钳构件突片71A与可动突起54之间,构件突片102B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钳构件突片71B与可动突起54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销56贯穿钳构件突片71A的连接孔73A、构件突片102A的连接孔103A、可动突起54的通孔59、构件突片102B的连接孔103B以及钳构件突片71A的连接孔73B。连接销56在可动突起54处与可动管52相接触,并且在构件突片102A和构件突片102B处与中继构件101相接触。因此,利用作为连接构件的连接销56,不通过整体具有绝缘性的支承部61地从可动管52(高频传递部)向中继构件101传递高频能量。
中继构件101的顶端位于比摆动轴线Y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即,中继构件101延伸设置至比摆动轴线Y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另外,在中继构件101上设有朝向钳构件60的闭合方向的承受面105。通过摆动部62向第1摆动方向(在图9中为箭头Y1的方向)或第2摆动方向(在图9中为箭头Y2的方向)摆动,钳构件侧电极部65的抵接面(电接触面)77接触中继构件101的承受面105。通过钳构件侧电极部65的抵接面(电接触面)77接触中继构件101的承受面105,从而不通过整体具有绝缘性的支承部61地从中继构件101向钳构件侧电极部65传递高频能量。另外,由于中继构件101的顶端位于比摆动轴线Y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因此即使在摆动部62以比摆动轴线Y靠顶端方向侧的部位远离处理部33的状态(朝向第1摆动方向)摆动了的情况下,抵接面77也会接触中继构件101。
在本实施方式中,摆动部62被支承部61从顶端方向、钳构件的打开方向以及两个宽度方向覆盖,摆动部62的表面仅在钳构件侧相对面75暴露于外部。而且,中继构件101以未暴露于外部的状态进行设置。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有效地防止了除处理对象以外的生物体组织等向钳构件60的卡挂及堵塞。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有效地防止了高频电流自除钳构件侧电极面92以外的部位的放电,因此,流向被把持在钳构件60的摆动部62与处理部33之间的处理对象的高频电流的电流密度升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支承部61整体由绝缘材料形成,因此在制造支承部61时不必进行绝缘表面处理等表面处理。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制造钳构件60,能够进一步抑制钳构件60的制造成本。另外,由于支承部61整体由绝缘材料且导热性较低的材料形成,因此在支承部61中,热量的传递性降低。因此,在处理过程中在钳构件侧相对面75的附近产生的热量不易向支承部61的外表面(暴露面)传递。由此,即使在支承部61接触到除处理对象以外的生物体组织等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防止生物体组织的热损伤。而且,在处理过程中使用的热量仅向被把持在钳构件侧相对面75(垫构件66)与处理部33之间的生物体组织等处理对象有效率地传递。因此,对处理对象进行处理的处理性能提高。
另外,在双极处理器具2中,从护套40的可动管52(高频传递部)经由连接销56向中继构件101传递高频能量。而且,通过钳构件侧电极部65的抵接面(电接触面)77接触中继构件101,从而从中继构件101向钳构件侧电极部65传递高频能量。即,不通过由绝缘材料形成的支承部61地向钳构件侧电极部65传递高频能量。因而,即使支承部61整体具有绝缘性,也能够妥当地向钳构件侧电极部65传递高频能量。另外,中继构件101的顶端位于比摆动轴线Y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因此,即使在摆动部62以比摆动轴线Y靠顶端方向侧的部位远离处理部33的状态(朝向第1摆动方向)摆动了的情况下,抵接面77也会接触中继构件101。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向钳构件侧电极部65传递高频能量。
(变形例)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1钳构件侧电极面93A的缘部(钳构件侧相对面75的第1宽度方向侧的端部Q1)设有第1凹凸部97A,在第2钳构件侧电极面93B的缘部(钳构件侧相对面75的第2宽度方向侧的端部Q2)设有第2凹凸部97B,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第1变形例如图13所示,也可以是在第1钳构件侧电极面93A的表面(暴露面)上设有第1凹凸部97A,在第2钳构件侧电极面93B的表面(暴露面)上设有第2凹凸部97B。在本变形例中,第1凹凸部97A的凸方向和凹方向与第1钳构件侧电极面93A垂直,第2凹凸部97B的凸方向和凹方向与第2钳构件侧电极面93B垂直。在本变形例中,第1凹凸部97A及第2凹凸部97B也与钳构件60的延伸设置轴线E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在本变形例中,利用第1凹凸部97A和第2凹凸部97B,也在摆动部62与处理部33之间把持着处理对象时,限制处理对象的沿着延伸设置轴线E(长度轴线C)的移动。
另外,作为第2变形例如图14所示,也可以取代凹凸部97A、97B,在垫构件66的抵接部(抵接面)91的表面(暴露面)上设有凹凸部97。在本变形例中,凹凸部97的凸方向和凹方向与抵接部91垂直。凹凸部97与钳构件60的延伸设置轴线E大致平行地延伸设置。在本变形例中,利用凹凸部97,也在摆动部62与处理部33之间把持着处理对象时,限制处理对象的沿着延伸设置轴线E(长度轴线C)的移动。
根据第1变形例和第2变形例,只要在钳构件侧相对面75上设有表面或缘部形成为凹凸状的凹凸部(97A、97B;97)即可。由此,在摆动部62与处理部33之间把持着处理对象时,限制处理对象的沿着延伸设置轴线E(长度轴线C)的移动。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凹凸部(97A、97B;97)沿着延伸设置轴线E延伸设置,但是凹凸部无须沿着延伸设置轴线E延伸设置。例如,凹凸部也可以沿着宽度方向延伸设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向处理部33传递超声波振动,但是也可以不向处理部33传递超声波振动。例如,在图15所示的第3变形例中,在摆动部62上未设有垫构件66,仅由钳构件侧电极部65形成了摆动部62。在本变形例中,未产生超声波振动,未设有超声波能量源17、超声波振子21等。
在本变形例中,在处理部33上,除了设有探头侧电极部36以外还设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承受部107。承受部107从探头侧电极部36(探头侧电极面38)朝向打开方向(图15的箭头A1的方向)突出。另外,在摆动部62中,钳构件侧相对面75整体成为钳构件侧电极面92。钳构件侧电极面92除了设有第1钳构件侧电极面(第1端部形成面)93A和第2钳构件侧电极面(第2端部形成面)93B以外还设有第3钳构件侧电极面93C。第3钳构件侧电极面93C在宽度方向上延伸设置在第1钳构件侧电极面93A与第2钳构件侧电极面93B之间,在本变形例中,第3钳构件侧电极面93C与钳构件60的开闭方向垂直。
通过相对于处理部33闭合钳构件60,从而第3钳构件侧电极面93C能够抵接于处理部33的承受部107。即,在本变形例中,第3钳构件侧电极面93C成为通过在钳构件60与处理部33之间未配置有生物体组织等处理对象的状态下闭合钳构件60而抵接于处理部33的承受部107的抵接部。在作为抵接部的第3钳构件侧电极面93C抵接于承受部107的状态下,钳构件侧电极面92(钳构件侧相对面75)自探头侧电极部36(探头侧电极面38)隔有间隔。因而,在本变形例中,也防止了钳构件侧电极部65与探头侧电极部36之间的接触。
根据第3变形例,在钳构件60的摆动部62中,只要在钳构件侧相对面75上设有能够与处理部33抵接的抵接部(91;93C)即可。而且,在抵接部(91;93C)抵接于处理部33的状态下,只要钳构件侧电极部65自探头侧电极部36隔有间隔即可。
另外,参照图16说明第4变形例。如图16所示,在本变形例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摆动部62被支承部61从顶端方向、钳构件60的打开方向(在图16中为箭头A1的方向)以及两个宽度方向(在图16中为箭头B1的方向和箭头B2的方向)覆盖,仅在钳构件侧相对面75暴露于外部。在本变形例中,在第1钳构件侧电极面(第1端部形成面)93A与第1支承壁部81A之间在宽度方向上的间隙95A内填充有填充构件111A。另外,在第2钳构件侧电极面(第2端部形成面)93B与第2支承壁部81B之间在宽度方向上的间隙95B内填充有填充构件111B。填充构件111A、111B具有弹性,例如是α凝胶等凝胶。
在本变形例中,在间隙95A内填充有填充构件111A,在间隙95B内填充有填充构件111B。因此,在处理过程中,有效地防止了被把持的处理对象和凝固的处理对象向间隙95A、95B的卡挂及堵塞。另外,由于填充构件111A、111B具有弹性,因此即使在各间隙95A、95B内填充有对应的填充构件(111A或111B),摆动部62也能够相对于支承部61摆动。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支承部61和摆动部62(钳构件侧电极部65)的与延伸设置轴线E垂直的截面形状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但是支承部61和摆动部62的与延伸设置轴线E垂直的截面形状并不限于第1实施方式及本变形例的形状。即,只要支承部61和摆动部62形成为能够使得摆动部62被支承部61从顶端方向、钳构件60的打开方向以及两个宽度方向覆盖且摆动部62仅在钳构件侧相对面75暴露于外部的形状即可。
另外,参照图17~图19说明第5变形例。如图17~图19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在支承部61上安装有罩构件113。罩构件113从顶端方向、钳构件60的打开方向以及两个宽度方向(第1宽度方向和第2宽度方向)覆盖支承部61。罩构件113由树脂等具有绝缘性和隔热性的材料形成。
由于支承部61的表面(外表面和内表面)整体被绝缘涂覆部69覆盖,因此不会从支承部61的外表面放出高频电流。但是,支承部61的内部由热量的传递性较高的支承主体68形成。因此,在处理过程中在钳构件侧相对面75的附近产生的热量容易传递到支承部61的外表面。因此,在本变形例中,利用罩构件113覆盖支承部61的外表面。由此,有效地防止了除处理对象以外的生物体组织等与支承部61的接触。另外,罩构件113由具有隔热性的材料形成,热量的传递性较低。因此,即使在罩构件113的外表面(暴露面)接触到除处理对象以外的生物体组织等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防止生物体组织的热损伤。
在未被罩构件113覆盖的状态下暴露于外部的支承部61的外表面包括朝向第1宽度方向(在图17和图19中为箭头B1的方向)的第1外表面115A和朝向第2宽度方向(在图17和图19中为箭头B2的方向)的第2外表面115B。另外,支承部61的外表面包括朝向钳构件60的打开方向(在图17和图19中为箭头A1的方向)的第3外表面115C和朝向顶端方向(在图17中为箭头C1的方向)的第4外表面(顶端外表面)115D。第1外表面115A是第1支承壁部81A的外表面,第2外表面115B是第2支承壁部81B的外表面。另外,第3外表面115C是第3支承壁部81C的外表面,第4外表面115D是第4支承壁部81D的外表面。
在罩构件113安装于支承部61的状态下,支承部61在第1连接位置Z1、第2连接位置Z2以及第3连接位置Z3这3个连接位置连接于罩构件113。第1连接位置Z1在支承部61的第1外表面115A上位于比摆动轴线Y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在支承部61的第1连接位置Z1设有卡合孔117A。在罩构件113上与卡合孔117A相对应地设有通孔118A。通过连接销119A贯穿通孔118A,并与卡合孔117A相卡合,从而支承部61在第1连接位置Z1连接于罩构件113。另外,第2连接位置Z2在支承部61的第2外表面115B上位于比摆动轴线Y靠基端方向侧的位置。在支承部61的第2连接位置Z2设有卡合孔117B。在罩构件113上与卡合孔117B相对应地设有通孔118B。通过连接销119B贯穿通孔118B,并与卡合孔117B相卡合,从而支承部61在第2连接位置Z2连接于罩构件113。
在此,定义作为在宽度方向上通过钳构件60的中央位置的面的钳构件中央面X。作为钳构件60的中心轴线的延伸设置轴线E在钳构件中央面X上延伸设置。在本变形例中,第3连接位置Z3位于支承部61的第4外表面(顶端外表面)115D,钳构件中央面X通过第3连接位置Z3。另外,由于第3连接位置Z3位于第4外表面115D,因此位于比摆动轴线Y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在支承部61的第3连接位置Z3设有朝向顶端方向突出的卡合突起121。在罩构件113上与卡合突起121相对应地设有卡合孔122。通过卡合突起121与卡合孔122相卡合,从而支承部61在第3连接位置Z3连接于罩构件113。
通过在如上所述的3个连接位置(Z1、Z2、Z3)将支承部61连接于罩构件113,从而容易且以简单的结构实现了罩构件113向支承部61的牢固且可靠的安装。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第3连接位置Z3位于第4外表面(顶端外表面)115D,而且,钳构件中央面X通过第3连接位置Z3,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一变形例,只要钳构件中央面X通过第3连接位置Z3,并且第3连接位置Z3位于比摆动轴线Y靠顶端方向侧的位置,第3连接位置Z3就也可以位于朝向钳构件60的打开方向的第3外表面115C。另外,作为另一变形例,只要第3连接位置Z3位于第4外表面(顶端外表面)115D,钳构件中央面X就也可以不通过第3连接位置Z3。
另外,只要在上述3个连接位置(Z1、Z2、Z3)将支承部61连接于罩构件113,将支承部61连接于罩构件113的结构就不限于本变形例的结构。例如,在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在支承部61的第3连接位置Z3设有卡合孔(未图示),在罩构件113上与卡合孔相对应地设有卡合突起(未图示)。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在除第1连接位置Z1、第2连接位置Z2以及第3连接位置Z3以外的部位,在支承部61的外表面与罩构件113的内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123。通过设有间隙123,从而罩构件113在除第1连接位置Z1、第2连接位置Z2以及第3连接位置Z3以外的部位不接触支承部61。因此,热量从支承部61的外表面向罩构件113传递的传递性降低。因而,在处理过程中在钳构件侧相对面75的附近产生的热量不易进一步向罩构件113的外表面(暴露面)传递。
另外,在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在支承部61与罩构件113之间的间隙123内填充有由隔热材料形成的填充构件(未图示)。填充构件是α凝胶等凝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摆动部62的摆动轴线Y与宽度方向平行,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在一变形例中,摆动部62的摆动轴线(Y)也可以与延伸设置轴线E平行地进行设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作为将摆动部62以能够摆动的方式连结于支承部61的连结构件,使用了连结销63,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在一变形例中,也可以与上述专利文献1相同地使用弹簧作为连结构件,另外在另一变形例中,也可以使用球窝接头(日文:ジョイントボール)作为连结构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把持单元(钳构件60)具有通过至少表面整体由绝缘材料形成而防止经由表面传递高频能量的支承部(61)。而且,在把持单元(60)上设有能够以摆动轴线(Y)为中心相对于支承部(61)摆动的摆动部(62)。摆动部(62)包括与处理部(33)相对的钳构件侧相对面(75)和通过传递高频能量而作为与探头侧电极部(36)不同的电极发挥作用的钳构件侧电极部(65),钳构件侧相对面(75)具有由钳构件侧电极部(65)形成的钳构件侧电极面(92)。摆动部(62)以摆动部(62)被支承部(61)从顶端方向(C1)、钳构件(60)的打开方向(A1)以及两个宽度方向(B1和B2)覆盖,并且摆动部(62)仅在钳构件侧相对面(75)暴露于外部的状态,利用连结构件(63)连结于支承部(61)。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等,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等,当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