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口腔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牙根取出挺。
背景技术
牙根残留在牙床中一般分有两种情况:1、残根:一种由于牙齿龋坏后的牙根残留,对于残留的牙根,多有炎症及肉芽存在,应及时拔除;2、断根:多指术中发生的新鲜断根,是由于牙根解剖变异(如肥大根、弯根等)或病理性因素(如:牙根与牙槽窝骨粘连、牙根内吸收或外吸收等),或拔牙时操作技术上的问题造成牙根折断。
现有技术中,针对部分前牙或后牙,部分残冠或残根,一般是通过牙挺进行拔除,或者通过牙钳或残根钳进行拔除。
但是,在取出残根时,常会遇到以下问题:若选择普通牙挺进行常规拔除,使用楔入及旋转的力量常无法拔除残冠或残根;使用杠杆力量会使牙槽骨受压导致局部微小骨折或加重后期吸收;使用倒冲力量常因直挺过度牵拉口角,及牙挺无法契合牙根形态导致误伤及拔除失败;使用牙钳或残根钳时,也常因无法夹持残冠或残根导致拔除失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牙根取出挺,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牙挺无法准确用力,导致牙挺无法契合牙根形态导致误伤及拔除失败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牙根取出挺,包括:握持部、连接部和挺出部;
所述握持部通过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挺出部连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挺出部之间呈钝角设置,以减小所述连接部对残冠牙颈部或口角、牙槽骨及牙龈软组织的压力;
所述挺出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设置有内凹部,所述内凹部设置有圆弧槽,以使所述挺出部通过所述内凹部抵入残冠牙颈部根分叉处或残根与断根根面的根中及根尖部。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挺出部包括内凹部和支持部;
所述支持部包括连接端和延伸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内凹部位于所述延伸端处,所述连接端至所述延伸端的厚度依次减小。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持部设置有挺出槽,所述挺出槽沿着所述延伸端至所述连接端延伸设置。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内凹部包括第一凹陷部和第二凹陷部;
所述第一凹陷部和第二凹陷部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持部的两侧,所述第一凹陷部用于观察所述挺出部放置于牙根处的位置,所述第二凹陷部用于抵入残冠牙颈部根分叉处或残根与断根根面的根中及根尖部;
所述第一凹陷部和所述第二凹陷部靠近所述延伸端的连接线呈所述圆弧槽。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圆弧槽的半径范围为第一凹线与第二凹线之间;
所述第一凹线为沿着所述延伸端的两端的连线为等边三角形的底边,以等边三角形的另一顶点为圆心,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半径所做的弧线;
所述第二凹线为沿着所述延伸端的两端的连线的中点为圆心,以所述延伸端的两端的连线的一半作为半径所做的弧线。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延伸端的两侧端点均通过圆角圆滑过渡。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与所述挺出部之间的角度范围为:135°-180°。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握持部呈棱柱体。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沿着所述握持部的圆周方向设置有握持槽。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沿着靠近所述握持部的一端至另一端的截面直径逐渐减小。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牙根取出挺,包括:握持部、连接部和挺出部;握持部通过连接部与挺出部连接,连接部与挺出部之间呈钝角设置,以减小连接部对残冠牙颈部或口角、牙槽骨及牙龈软组织的压力;挺出部远离连接部的一端设置有内凹部,内凹部设置有圆弧槽,以使挺出部通过内凹部抵入残冠牙颈部根分叉处或残根与断根根面的根中及根尖部;握持部便于操作者握持进行操作,进而通过连接部便于力量的传递,通过连接部与挺出部之间呈钝角设置,当通过挺出部作用到牙根处时,减小了对患者口角的过度牵拉,减少拉伤或撕裂口角的风险,从而加强了对口角的保护,体现了“爱伤观念”;通过内凹部设置有圆弧槽,可以更加顺利到达残冠牙颈部根分叉处或残根与断根根面近根中甚至根尖部,减少了翻瓣去骨对时间的浪费以及对软组织的过度破坏,体现了“微创理念”,解除了牙根取出挺无法契合牙根形态的困难,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牙挺无法准确用力导致误伤及拔除失败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牙根取出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牙根取出挺的挺出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牙根取出挺的挺出部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牙根取出挺的挺出部的另一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牙根取出挺的挺出部的另一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握持部;101-握持槽;200-连接部;300-挺出部;301-内凹部;311-第一凹线;321-第二凹线;331-第一凹陷部;341-第二凹陷部;302-支持部;312-连接端;322-延伸端;332-挺出槽;400-第一端点;500-第二端点;600-第一圆心;700-第二圆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牙根取出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握持部100通过连接部200与挺出部300连接。
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牙根取出挺的挺出部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圆弧槽的半径为第一凹线311,且第一凹陷部331位于支持部302的正面,第一凹陷部331可以更加便于观察挺出部300放置于牙根处的位置。
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牙根取出挺的挺出部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圆弧槽的半径为第一凹线311,且第二凹陷部341位于支持部302的背面,第二凹陷部341可以抵入残冠牙颈部根分叉处或残根与断根根面的根中及根尖部。
图4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牙根取出挺的挺出部的另一正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圆弧槽的半径为第二凹线321,且第一凹陷部331位于支持部302的正面。
图5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牙根取出挺的挺出部的另一背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圆弧槽的半径为第二凹线321,且第二凹陷部341位于支持部302的背面。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牙根取出挺,包括:握持部100、连接部200和挺出部300;握持部100通过连接部200与挺出部300连接,连接部200与挺出部300之间呈钝角设置,以减小连接部200对残冠牙颈部或口角、牙槽骨及牙龈软组织的压力;挺出部300远离连接部200的一端设置有内凹部301,内凹部301设置有圆弧槽,以使挺出部300通过内凹部301抵入残冠牙颈部根分叉处或残根与断根根面的根中及根尖部。
其中,握持部100可以为多种,例如:操作手柄、操作杆或者操作片等,较佳地,握持部100为操作手柄。
具体地,握持部100为一端呈半圆形,中间部分六面体,且沿着远离连接部200的一端至另一端直径逐渐减小的操作手柄,连接部200通过与握持部100连接,当需要操作人员进行操作时,操作人员握持在握持部100中间部分,更加便于对于连接部200和挺出部300进行施加力,以及防止滑脱。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握持部100呈棱柱体。
优选地,握持部100还可以为四棱锥体、六棱锥体、八棱锥体等,便于操作人员进行握持。
优选地,沿着握持部100的圆周方向设置有握持槽101,握持槽101位于握持部100每一个棱柱处,方便手指进行握持,防止滑脱。
进一步地,握持部100、连接部200和挺出部300的连接方式为固定连接。
其中,握持部100和连接部200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多种,例如:焊接、螺纹连接、粘接等,较佳地,握持部100和连接部200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优选地,连接部200与挺出部300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另外,握持部100、连接部200和挺出部300的连接方式还可以为一体成型,以使挺出部300和连接部200的强度更大,提高了挺出部300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00的形状可以为多种,例如:圆柱体、长方体、锥体等,优选地,连接部200的形状为圆柱体。
进一步地,连接部200为了分别与握持部100和挺出部300连接,连接部200沿着靠近握持部100的一端至另一端的截面直径逐渐减小,从而可以更加便于力量的传导。
具体使用中,当通过连接部200将挺出部300伸入至口腔内时,此时由于连接部200与挺出部300之间呈钝角,从而可以避免过度牵拉患者的口角并更加顺利的将挺出部300伸入至残冠牙颈部或牙根根面处,通过内凹部301的圆弧槽,可以更加准确观察挺出部300放置的位置,并且可以更加深入抵至残冠牙颈部根分叉处或残根与断根根面的根中及根尖部,可以更加省力以及更加贴合牙根的底部,通过操作人员手持握持部100进行牙根的拔除,更加方便操作,更加省时省力,提高了取出残根、断根或残冠成功率。
优选地,连接部200与挺出部300之间的角度范围为:135°-180°。
本发明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牙根取出挺,包括:握持部100、连接部200和挺出部300;握持部100通过连接部200与挺出部300连接,连接部200与挺出部300之间呈钝角设置,以减小连接部200对残冠牙颈部或口角、牙槽骨及牙龈软组织的压力;挺出部300远离连接部200的一端设置有内凹部301,内凹部301设置有圆弧槽,以使挺出部300通过内凹部301抵入残冠牙颈部根分叉处或残根与断根根面的根中及根尖部;握持部100便于操作者握持进行操作,进而通过连接部200便于力量的传递,通过连接部200与挺出部300之间呈钝角设置,当通过挺出部300作用到牙根处时,减小了对患者口角的过度牵拉,减少拉伤或撕裂口角的风险,从而加强了对口角的保护,体现了“爱伤观念”;通过内凹部301设置有圆弧槽,可以更加顺利到达残冠牙颈部根分叉处或残根与断根根面近根中甚至根尖部,减少了翻瓣去骨对时间的浪费以及对软组织的过度破坏,体现了“微创理念”,解除了牙根取出挺无法契合牙根形态的困难,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牙挺无法准确用力导致误伤及拔除失败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挺出部300包括内凹部301和支持部302;支持部302包括连接端312和延伸端322,连接端312与连接部200连接,内凹部301位于延伸端322处,连接端312至延伸端322的厚度依次减小。
其中,通过连接端312的厚度大于延伸端322的厚度,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挺出部300的强度,并且还可以通过延伸端322更加契合并延伸至残冠牙颈部根分叉处或残根与断根根面,减小了对软硬组织的损伤和挤压。
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支持部302设置有挺出槽332,挺出槽332沿着连接端312至延伸端322延伸设置。
优选地,挺出槽332的截面形状的圆弧形(类似于残月的形状),可以在内凹部301抵达残冠根分叉处或残根与断根根面的根中部甚至根尖部,挺出槽332便于力量传导,协助内凹部301更加便于将牙根挺出。
可选地,挺出槽332的直径范围为:4-8mm。
如图2-5所示,在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中,内凹部301包括第一凹陷部331和第二凹陷部341;第一凹陷部331和第二凹陷部341分别设置于支持部302的两侧,第一凹陷部331用于观察挺出部300放置于牙根处的位置,第二凹陷部341用于抵入残冠牙颈部根分叉处或残根与断根根面的根中及根尖部;第一凹陷部331和第二凹陷部341靠近延伸端322的连接线呈圆弧槽。
进一步地,圆弧槽的半径范围为第一凹线311与第二凹线321之间;第一凹线311为沿着延伸端322的两端的连线为等边三角形的底边,以等边三角形的另一顶点为圆心,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半径所做的弧线;第二凹线321为沿着延伸端322的两端的连线的中点为圆心,以延伸端322的两端的连线的一半作为半径所做的弧线。
本实施例中,第一圆心600作为第一凹线311的圆形,以第一圆心600为圆心所做的圆弧与第一端点400和第二端点500的连接线为第一凹线311。
以第二圆心700所做的圆弧与第一端点400和第二端点500的连接线为第二凹线321。
具体地,第一端点400、第二端点500和第一圆心600三点形成的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第二圆心700为第一端点400和第二端点500的中心。
且第一凹线311至第二凹线321的选择由根面弧度决定。
优选地,第一凹线311的半径为第一端点400至第二端点500的距离,第二凹线321的半径为第一端点400至第二端点500的距离的一半。
进一步地,延伸端322的两侧端点均通过圆角圆滑过渡。
由于延伸端322贴近残冠根分叉处或残根与断根根面的根中部甚至根尖部,当第一端点400和第二端点500伸入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因为尖刺损伤周围的软组织,通过在第一端点400和第二端点500处进行圆角圆滑过渡,可以防止伸入或者滑脱时对软组织的损伤,体现了操作者的“爱伤观念”与“微创理念”。
本实施例提供的牙根取出挺,连接端312至延伸端322的厚度依次减小,可以在保证挺出部300的强度的基础上,还可以保证了延伸端322更加契合并延伸至残冠牙颈部根分叉处或残根与断根根面,减小了软硬组织的损伤和挤压;通过挺出槽332便于力量传导,协助内凹部301更加便于将牙根挺出,通过确定第一凹线311和第二凹线321的具体范围,可以保证第一凹线311和第二凹线321的实施,可以准确观察挺出部300放置的位置,也可以更加契合残冠根分叉处或残根与断根根面的根中部甚至根尖部形态;既便于力量传导、防止挺滑脱,又减少翻瓣去骨时间上的浪费及对组织的过度破坏,更加省力省时,使得设计更加合理。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