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牙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工牙根.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3445874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12.18 CN 103445874 A *CN103445874A* (21)申请号 201210176478.0 (22)申请日 2012.05.31 A61C 8/00(2006.01) (71)申请人 医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中国台湾台北市 (72)发明人 林志诚 林志声 欧耿良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314 代理人 程伟 王锦阳 (54) 发明名称 人工牙根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牙根, 其包括一座体以 及一根尖部, 座体的底部形成有一头颈部, 头颈部 。
2、上形成有一压花凹纹段, 该压花凹纹段上成形有 多个略呈十字形的凹纹, 根尖部是由座体的底部 沿座体轴向朝向远离座体的方向延伸, 根尖部的 末端是呈圆钝状。前述的人工牙根于植入齿槽骨 后, 其头颈部是大致位于齿槽骨的皮质骨部位, 因 此有助于将人工牙根稳固地卡固于皮质骨, 并通 过增加接触面积而减少此部位的应力集中程度。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2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445874 A CN 103445874 A *CN103445874A。
3、* 1/1 页 2 1. 一种人工牙根, 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座体以及一根尖部, 其中该座体的底部形成有一 头颈部, 该头颈部上形成有一压花凹纹段, 该压花凹纹段上成形有多个略呈十字形的凹纹 ; 以及该根尖部是由座体底部沿座体轴向朝向远离座体的方向延伸, 而该根尖部的顶端至底 端形成有一大螺纹段, 根尖部的末端是呈圆钝状。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人工牙根, 其中该根尖部靠近底端处形成有一内凹面, 该内 凹面是由两个从根尖部底端朝向顶端延伸形成且呈轴向相邻的侧面所构成, 该两个侧面之 间具有一夹角, 该夹角介于 59.5 至 60.5 度之间。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人工牙根, 其中。
4、座体于顶部与头颈部之间设有支台体, 支台 体顶部朝向其中段成形有多个沟槽。 4.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3 任一项所述的人工牙根, 其中该压花凹纹段的高度是介于 0.7 毫米至 1.5 毫米之间。 5.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3 任一项所述的人工牙根, 其中该压花凹纹段的高度约为 1.0 毫 米。 6.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3 任一项所述的人工牙根, 其中在头颈部位于压花凹纹段的上方 设置一层纳米金箔层。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3445874 A 2 1/3 页 3 人工牙根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工牙根, 尤指一种于其头颈部上设有一螺纹部以减少应力集中 的人工牙根。 。
5、背景技术 0002 人工植牙为目前治疗缺牙常见的牙医治疗技术, 其主要是将生物可相容的金属人 工牙根植入缺牙处的齿槽骨中, 通过人工牙根与齿槽骨的紧密结合, 以人工牙根作为基座 用以安装齿模。人工牙根制造与设计上必须注意使之受力与自然牙相近, 以避免植牙者产 生异物感。此外, 由于人工牙根安装至齿槽骨后, 人工牙根的螺纹是旋入齿槽骨中, 若人工 牙根与齿槽骨之间产生过份的应力集中, 则会造成齿槽骨本身结构的破坏, 一旦齿槽骨遭 受破坏, 人工牙根无法稳固的与齿槽骨结合, 将造成齿模动摇。 0003 现有技术的人工牙根, 如图 4 所示, 其包括一座体 30 以及一由座体 30 底部延伸出 的根。
6、尖部 40, 其中座体 30 上的头颈部 31 为光滑平面, 且其根尖部 40 的底端成型有一尖锥 41, 因此当前述的人工牙根被植入齿槽骨内时, 齿模是安装于人工牙根的座体 30 上, 一般 而言, 所述的根尖部40长度通常不超过15毫米, 而当前述齿模受力时, 根尖部40的尖锥41 由于截面积缩小, 因此会于尖锥 41 位置形成一应力集中点, 该位置主要是位于齿槽骨的海 绵质骨部位, 因此会造成齿槽骨结构严重的破坏。 发明内容 0004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人工牙根于植入齿槽骨后容易造成齿槽骨结构破坏的前述缺 陷, 本发明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人工牙根, 其具有降低的应力集中, 增加的结构稳固性。
7、, 减少植牙后人工假牙以及齿槽骨崩坏的机率的功效。 0005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本发明是提供一种人工牙根, 其包括一座体以及一根尖部, 座 体的底部形成有一头颈部, 头颈部的底部的周缘上形成有一压花凹纹段, 该压花凹纹段上 成形有多个略呈十字形的凹纹, 根尖部是由座体的底部沿座体轴向朝向远离座体的方向延 伸, 根尖部的末端是呈圆钝状。 0006 由于前述的人工牙根于植入齿槽骨后, 设置于头颈部的压花凹纹段可以增加与齿 槽骨接触的面积, 且该压花凹纹段是大致位于皮质骨部位, 皮质骨部位的强度相对高于海 绵质部位, 因此有助于令前述的人工牙根卡固于皮质骨, 并减少人工牙根应力集中于某处 特别是根。
8、尖部的末端。 再者, 由于前述的人工牙根的根尖部末端是呈现圆钝状, 因此也有助 于减少该处的应力集中, 以及降低应力过大引起的骨头吸收。 0007 前述根尖部靠近底端处形成有一内凹面, 该内凹面是由两个从根尖部底端朝向顶 端延伸形成且呈轴向相邻的侧面所构成, 该两个侧面之间具有一夹角, 该夹角介于 59.5 至 60.5 度之间。 0008 前述座体于顶部与头颈部之间设有支台体, 支台体顶部朝向其中段成形有多个沟 槽。 说 明 书 CN 103445874 A 3 2/3 页 4 0009 前述压花凹纹段的高度是介于 0.7 毫米至 1.5 毫米之间。 0010 前述压花凹纹段的高度约为 1.。
9、0 毫米。 0011 前述头颈部位于压花凹纹段的上方设置一层纳米金箔层。 附图说明 0012 图 1 是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 0013 图 2 是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剖面图。 0014 图 3 是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仰视图。 0015 图 4 是现有技术的一人工牙根的立体外观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以下配合附图及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 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 采取的技术手段。 0017 本发明是一种人工牙根, 请配合参考图 1 到图 3 所示, 其包括一座体 10 以及一根 尖部 20。 0018 前述座体 10 的顶部至底部依序形成有一支台体 11 以。
10、及一头颈部 12 ; 其中该支台 体11的顶部朝向支台体11的中段成形有多个沟槽111, 沟槽111是呈辐射状对称排列成型 于支台体11上, 较佳的, 支台体11上成型有三个沟槽111, 各个沟槽111之间是呈120度角 间隔排列 ; 该头颈部 12 的底部的端缘上形成有一压花凹纹段 121, 该压花凹纹段 121 上成 多个略呈十字形的凹纹, 较佳的压花凹纹段 121 的高度 h 介于 0.7 毫米至 1.5 毫米之间, 更 佳的 h 是介于 0.8 毫米至 1.2 毫米之间, 又更佳的 h 是约为 1.0 毫米。此外, 在头颈部 12 位于压花凹纹段 121 的上方以电镀等方式设置一层纳米。
11、金箔层 125, 以帮助细胞生长与帮 助基质分泌, 进而促进牙肉生长并具有抗炎的效果。 0019 前述根尖部 20 大致呈杆状, 较佳的, 依据本发明的根尖部 20 的杆径若为 3.5 毫米 以及 4.5 毫米, 其长度较佳为 22.0 毫米, 而杆径若为 5.6 毫米, 其长度较佳为 18 毫米, 该根 尖部 20 是由座体 10 的底部沿座体 10 轴向朝向远离座体 10 的方向延伸, 且根尖部 20 的杆 径由靠近座体 10 的底部处朝向根尖部 20 的底端方向渐小, 该根尖部 20 的顶端至底端形成 有一大螺纹段 21, 而大螺纹段 21 自根尖部 20 顶端至底端分别依序设有一平行螺。
12、纹区以及 一倾斜螺纹区, 其等之上形成有适当螺距的螺纹, 前述螺距大约为 1.3 毫米, 而其中根尖部 20 的靠近底端处的倾斜螺纹区内形成有一内凹面 22, 内凹面 22 包括由两个由根尖部 20 底 端朝向顶端方向延伸形成的且呈轴向相邻的侧面 221, 该两个侧面 221 之间具有一夹角 a, 并且界定出一切口, 切口已知具有帮助排出钻切齿槽骨时所产生的碎屑的功效, 其中夹角 a 介于 59.5 至 60.5 度之间, 较佳的为 60 度, 而根尖部 20 的末端 23 是呈圆钝状。 0020 前述的人工牙根可通过根尖部 20 的大螺纹段 21 的螺纹而旋入齿槽骨内, 并令座 体 10 裸。
13、露于齿槽骨外, 以装设齿模, 其中根尖部 20 的末端可深入齿槽骨的海绵质骨部位, 而头颈部 12 大致位于皮质骨部位, 由于根尖部 20 的末端 23 是呈圆钝状, 因此可以减少应 力集中, 降低应力过大引起的骨头吸收。同时, 由于该内凹面 22 的两个侧面 221 是小于 90 度, 因此仍保留切口原本有助于排出人工牙根于旋入过程中所产生的碎屑等的功效, 仍可 以进一步降低切口位置的应力集中。此外, 前述的人工牙根于植入齿槽骨后, 该头颈部 12 说 明 书 CN 103445874 A 4 3/3 页 5 是大致位于皮质骨 (cortical bone) 部位, 其上的压花凹纹段 121。
14、 有助于卡固于皮质骨, 并 减少此部位的应力集中程度。 0021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 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 虽 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 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 在不 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 变化的等效实施例, 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 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 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 等同变化与修饰, 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说 明 书 CN 103445874 A 5 1/2 页 6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445874 A 6 2/2 页 7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3445874 A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