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锅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受当前工艺水平限制,现有的复合底内锅中,仅能实现将复合层复合在内锅底部,无法实现将复合层牢固地复合在内锅上除底部以外其他更高的位置处,这样,导致内锅只适于底部加热,无法实现内锅侧壁或其他位置加热,使得进一步提升锅内热均匀性的途径受阻。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内锅的烹饪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内锅,包括:一端具有开口的凹形体,由复合板构造出,所述复合板包括内层和外复合层,所述内层包括下凹壁及构造出所述凹形体的所述开口的上延壁,所述外复合层复合在所述下凹壁的外表面上;环状的围壁,所述围壁的一端与所述上延壁通过焊接结构相连,其另一端向外翻折以构造出锅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锅,设置凹形体作为内锅的复合底,凹形体由包括有内层和外复合层的复合板构造成型,将围壁与复合板的内层焊接以作为内锅的锅身,其中,由于复合板材质的凹形体呈凹形,可以实现从侧面和底面同时受热,从而进一步提升烹饪过程中锅内的热均匀性,另外,本方案中利用复合板构造出凹形体,相对于在成型的内层锅体上通过复合工艺增设复合层的方案而言,本结构中的外复合层与内层之间的内应力小,连接稳定性更强、连接强度更高,可以防止外复合层起翘的问题,且本结构中利用焊接在凹形体内层的口部位置处的围壁作为锅身,由于烹煮过程中锅身处的需热量相对较小,相对于内锅整体采用复合板制作成型的结构而言,可以实现降低产品成本。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内锅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复合层包括:中间层,设置在外层与所述下凹壁之间;所述外层,其边沿处设有包边,所述包边扣合在所述中间层的端部。
在本方案中,在外层边沿处设置包边,利用包边扣合在中间层的端部,即使外层对中间层的端面部位进行包覆并衔接至内层的外表面上,利用外层的防护作用,可以减小中间层与外层及内层之间受到的剪应力,防止中间层和/或外层起翘的问题,且防止中间层受到水汽腐蚀。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层的壁厚为0.2mm~2mm。
在本方案中,设置外层的壁厚为0.2mm~2mm,防止外层过薄而容易破损的问题,同时避免外层过厚而不易于对复合板冲压、拉伸或旋压以制取凹形体的问题,进一步优选外层为导磁质体,例如为能够在交变磁场中感应产热的430不锈钢。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中间层的壁厚为1mm~7mm。
在本方案中,设置中间层的壁厚为1mm~7mm,这样可以保证中间层能够良好地储热,在外层与内层之间起到有效的均化热量的作用,同时防止中间层过厚引起成本上升、导热效率降低等问题,进一步优选中间层为导热性能优异的铝层。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围壁的内径与所述凹形体的高度之比为3~30。
在本方案中,设置围壁的内径与凹形体的高度之比为3~30,这样可以在内锅烹煮时,使内锅同时从侧部和底部受热以在锅内形成三维受热效果,利于提升锅内热均匀性,提高烹煮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内层的壁厚为0.5mm~2mm。
在本方案中,设置内层的壁厚为0.5mm~2mm,这样可以保证内层的刚度,使内层作为内锅的骨架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同时防止内层过厚引起成本上升、导热效率降低等问题,进一步优选内层为304不锈钢层,保证产品食品级安全系数。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下凹壁还包括:锅底壁段;弧形过渡壁段,位于所述锅底壁段的上侧,且与所述锅底壁段的边沿衔接。
在本方案中,设置下凹壁包括锅底壁段和弧形过渡壁段,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下凹壁的外表面上复合有外复合层,以使得内锅上对应该锅底壁段的锅底部位及对应该弧形过渡壁段的R角部位均设有外复合层,这样可以在内锅烹煮时,使内锅同时从R角部位和锅底部位受热以在锅内形成三维受热效果,利于提升锅内热均匀性,提高烹煮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下凹壁还包括:竖直壁段,与所述弧形过渡壁段的上端衔接且向上延伸。
在本方案中,设置下凹壁包括竖直壁段,竖直壁段与弧形过渡壁段的上端衔接且向上延伸,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下凹壁的外表面上复合有外复合层,以使得内锅上覆盖有外复合层的部位向上延伸至对应内锅竖直锅身的部位,使内锅同时从侧部锅身和锅底部位受热以在锅内形成三维受热效果,利于提升锅内热均匀性,提高烹煮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上延壁为竖直壁或弧形壁。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内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设备,因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内锅,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所述烹饪设备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电炖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内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内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所示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凹形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示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凹形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所示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围壁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内锅的制作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9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凹形体,11开口,12内层,121上延壁,122下凹壁,1221锅底壁段,1222弧形过渡壁段,13外复合层,131中间层,132外层,1321包边,20围壁,21锅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内锅。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内锅,包括:凹形体10和围壁20,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凹形体10的一端具有开口11,凹形体10由复合板构造出,复合板包括内层12和外复合层13,内层12包括下凹壁122及构造出凹形体10的开口11的上延壁121,外复合层13复合在下凹壁122的外表面上,而上延壁121上未设有外复合层13;如图9所示,围壁20呈环状,其中,围壁20的一端与上延壁121通过焊接结构相连,其另一端向外翻折以构造出锅沿21,设置的锅沿21可方便端取内锅,当然,也可不设置锅沿21,而设置把手起到方便端取内锅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锅,设置凹形体10作为内锅的复合底,凹形体10由包括有内层12和外复合层13的复合板构造成型,将围壁20与复合板的内层12焊接以作为内锅的锅身,其中,由于复合板材质的凹形体10呈凹形,可以实现从侧面和底面同时受热,从而进一步提升烹饪过程中锅内的热均匀性,另外,本方案中利用复合板构造出凹形体10,相对于在成型的内层锅体上通过复合工艺增设复合层的方案而言,本结构中的外复合层13与内层12之间的内应力小,连接稳定性更强、连接强度更高,可以防止外复合层13起翘的问题,且本结构中利用焊接在凹形体10的内层12的口部位置处的围壁20作为锅身,由于烹煮过程中锅身处的需热量相对较小,相对于内锅整体采用复合板制作成型的结构而言,可以实现降低产品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图4、图7和图8所示,外复合层13包括中间层131和外层132,具体地,外层132设置在下凹壁122的外侧,中间层131设置在外层132与下凹壁122之间,外层132的边沿处设有包边1321,包边1321以包边方式扣合在中间层131的端部。
在本方案中,在外层132边沿处设置包边1321,利用包边1321扣合在中间层131的端部,即使外层132对中间层131的端面部位进行包覆并衔接至内层12的外表面上,利用外层132的防护作用,可以减小中间层131与外层132及内层12之间受到的剪应力,防止中间层131和/或外层132起翘的问题,且防止中间层131受到水汽腐蚀。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外层132的壁厚t1为0.2mm~2mm。
在本方案中,设置外层132的壁厚t1为0.2mm~2mm,防止外层132过薄而容易破损的问题,同时避免外层132过厚而不易于对复合板冲压、拉伸或旋压以制取凹形体10的问题,进一步优选外层132为导磁质体,例如为能够在交变磁场中感应产热的430不锈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中间层131的壁厚t2为1mm~7mm。
在本方案中,设置中间层131的壁厚t2为1mm~7mm,这样可以保证中间层131能够良好地储热,在外层132与内层12之间起到有效的均化热量的作用,同时防止中间层131过厚引起成本上升、导热效率降低等问题,进一步优选中间层131为导热性能优异的铝层,当然,中间层131也可为铜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围壁20的内径L与凹形体10的高度H之比为3~30。
在本方案中,设置围壁20的内径L与凹形体10的高度H之比为3~30,这样可以在内锅烹煮时,使内锅同时从侧部和底部受热以在锅内形成三维受热效果,利于提升锅内热均匀性,提高烹煮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内层12的壁厚t3为0.5mm~2mm。
在本方案中,设置内层12的壁厚t3为0.5mm~2mm,这样可以保证内层12的刚度,使内层12作为内锅的骨架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同时防止内层12过厚引起成本上升、导热效率降低等问题,进一步优选内层12为304不锈钢层,保证产品食品级安全系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7所示,下凹壁122还包括锅底壁段1221和弧形过渡壁段1222,弧形过渡壁段1222位于锅底壁段1221的上侧,且与锅底壁段1221的边沿衔接。
在本方案中,设置下凹壁122包括锅底壁段1221和弧形过渡壁段1222,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下凹壁122的外表面上复合有外复合层13,以使得内锅上对应该锅底壁段1221的锅底部位及对应该弧形过渡壁段1222的R角部位均设有外复合层13,这样可以在内锅烹煮时,使内锅同时从R角部位和锅底部位受热以在锅内形成三维受热效果,利于提升锅内热均匀性,提高烹煮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下凹壁122还包括竖直壁段,竖直壁段与弧形过渡壁段1222的上端衔接且向上延伸。
在本方案中,设置下凹壁122包括竖直壁段,竖直壁段与弧形过渡壁段1222的上端衔接且向上延伸,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下凹壁122的外表面上复合有外复合层13,以使得内锅上覆盖有外复合层13的部位向上延伸至对应内锅竖直锅身的部位,使内锅同时从侧部锅身和锅底部位受热以在锅内形成三维受热效果,利于提升锅内热均匀性,提高烹煮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延壁121为竖直壁或弧形壁。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内锅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内锅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2,将复合板构造成一端开口的凹形体,其中,复合板包括内层和外复合层;
步骤104,将凹形体的口部位置处的外复合层去除,得到例如图5和图6所示的凹形体的结构;
步骤106,利用单层金属板制作出环状的围壁,得到例如图9所示的结构;
步骤108,将围壁与凹形体的口部位置处的内层焊接,得到例如图1所示的结构。
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也可将步骤106设置于步骤104和/或步骤102之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外复合层包括外层及位于外层与内层之间的中间层,其中,在步骤104以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0,对凹形体的外复合层的边沿处进行滚压处理,以使外层以包边方式扣合在中间层的端部。
更具体地,步骤200可位于步骤104与步骤108之间,这时,得到例如图7和图8中所示的结构,也可使步骤200位于步骤108以后,即在步骤200中对例如图1和图2中所示的结构进行处理,以获得例如图3和图4中所示的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步骤108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300,对凹形体与围壁的焊接部位进行抛光处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步骤102中,通过拉伸工艺或冲压工艺或旋压工艺将复合板构造呈凹形以制得凹形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步骤104中,通过车削工艺或铣削工艺去除凹形体的口部位置处的外复合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步骤106中,通过拉伸工艺或冲压工艺对单层金属板处理以制作出围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高位复底内锅及其加工方法,内锅的侧壁可以加热,使内锅烹饪食物时传热更加均匀。具体实现方式:1、使用拉伸、切边工艺将三层复合板材料制作成凹形的复合锅底;2、将复合锅底的口部车削掉外面两层材料(例如车削掉外复合层,即车削掉外层和中间层),制得如图5和图6所示的结构;3、将车完口部的复合锅底进行滚压处理,制得如图7和图8所示的结构;4、再用拉伸、冲压工艺将单层金属材料制作成例如图9所示的围壁;5、将图7中滚压好的复合锅底的内层与图9所示的围壁焊接到一起;6、焊接处再进行抛光处理,制成复合内锅,其中,内锅内径L与复底高度H比值L:H的范围为3~30,复合底内层的壁厚t3为0.5~2mm,中间层材料厚度t2为1~7mm,外层材料厚度t1为0.2~2mm。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图中未示出),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内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设备,因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内锅,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烹饪设备为电饭煲、电压力锅或电炖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锅,设置凹形体作为内锅的复合底,凹形体由包括有内层和外复合层的复合板构造成型,将围壁与复合板的内层焊接以作为内锅的锅身,其中,由于复合板材质的凹形体呈凹形,可以实现从侧面和底面同时受热,从而进一步提升烹饪过程中锅内的热均匀性,另外,本方案中利用复合板构造出凹形体,相对于在成型的内层锅体上通过复合工艺增设复合层的方案而言,本结构中的外复合层与内层之间的内应力小,连接稳定性更强、连接强度更高,可以防止外复合层起翘的问题,且本结构中利用焊接在凹形体内层的口部位置处的围壁作为锅身,由于烹煮过程中锅身处的需热量相对较小,相对于内锅整体采用复合板制作成型的结构而言,可以实现降低产品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