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勺运动及锅体加热机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炒勺运动及锅体加热机构.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0343072.5 (22)申请日 2017.04.02 (73)专利权人 苏州远安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地址 215101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木胥东路39号7幢 (72)发明人 潘轩林 (74)专利代理机构 苏州市新苏专利事务所有限 公司 32221 代理人 徐鸣 (51)Int.Cl. A47J 27/00(2006.01) A47J 36/34(2006.01) A47J 36/16(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
2、新型名称 炒勺运动及锅体加热机构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炒勺运动及锅体加热 机构, 具有一驱动机构, 锅体以及翻炒铲片由该 驱动机构驱动同步旋转, 且该锅体和该翻炒铲片 旋转方向相反, 该驱动机构由可编程控制器控制 动作。 本实用新型炒勺运动及锅体加热机构, 采 用同一个驱动机构来驱动锅体和翻炒铲片同时 旋转, 使锅体和翻炒铲片做相对运动, 达到菜品 翻炒的目的, 机构占用空间小, 结构成本低, 锅体 密封性好, 提升厨房工作环境。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2页 CN 207461912 U 2018.06.08 CN 207461912 U 1.一种炒勺运动及锅体加热机构,。
3、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构具有一驱动机构, 锅体 (22) 以 及翻炒铲片 (28) 由该驱动机构驱动同步旋转, 且该锅体 (22) 和该翻炒铲片 (28) 旋转方向相 反, 该驱动机构由可编程控制器控制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勺运动及锅体加热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驱动机构为减 速电机D (21) , 该减速电机D (21) 输出轴设有一电机传动齿轮 (19) , 该电机传动齿轮 (19) 分 别与锅体旋转齿轮 (18) 以及铲片旋转齿轮 (20) 啮合, 且该锅体旋转齿轮 (18) 和该铲片旋转 齿轮 (20) 旋转方向相反, 所述的锅体 (22) 通过锅体桥接杆 (30) 与。
4、该锅体旋转齿轮 (18) 相 连, 该翻炒铲片 (28) 通过铲片旋转轴 (23) 与该铲片旋转齿轮 (20) 相连, 该锅体桥接杆 (30) 与该铲片旋转轴 (23) 同心; 该减速电机D (21) 信号输入与所述的可编程控制器信号输出相 连。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炒勺运动及锅体加热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锅体旋转齿轮 (18) 安装在锅体旋转齿轮安装板 (17) 上, 该锅体桥接杆 (30) 一端与该锅体旋转齿轮安装板 (17) 相连, 该锅体桥接杆 (30) 另一端焊接于锅体22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炒勺运动及锅体加热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铲片旋转轴 (23) 靠近。
5、铲片旋转齿轮 (20) 的一端设置传动轴承 (29) , 该传动轴承 (29) 的内圈安装在该铲 片旋转轴 (23) 上, 该传动轴承 (29) 的外圈与所述的锅体桥接杆 (30) 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炒勺运动及锅体加热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铲片旋转轴 (23) 与该锅体桥接杆 (30) 之间设置液体密封环 (24) , 该液体密封环 (24) 上设置压紧螺帽 (26) , 铲片旋转轴 (23) 上设置铲片旋转支座 (25) , 该液体密封环 (24) 同铲片旋转轴 (23) 压 合, 压紧螺帽26通过并紧铲片旋转支座25、 液体密封环24, 使液体密封环24和锅体桥接杆30。
6、 也产生压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炒勺运动及锅体加热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翻炒铲片 (28) 通过炒勺运动调节杆 (27) 设置在所述的旋转支座 (25) 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炒勺运动及锅体加热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液体密封环 (24) 采用食品级材料加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炒勺运动及锅体加热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体桥接杆 (30) 的材料硬度大于该液体密封环 (24) 的材料硬度。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炒勺运动及锅体加热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铲片旋转轴 (23) 与所述锅体桥接杆 (30) 连接的端部, 设置环形油槽 (31) 。 10.根据。
7、权利要求1所述的炒勺运动及锅体加热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锅体 (22) 下 方设置电磁加热线圈 (16) , 该电磁加热线圈 (16) 与锅体加热控制器相连, 由该锅体加热控 制器控制锅体 (22) 的加热启动、 停止以及加热功率, 该锅体加热控制器信号输入与可编程 控制器输出相连, 该可编程控制器通过控制该锅体加热控制器实现锅体 (22) 的加热。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7461912 U 2 炒勺运动及锅体加热机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厨房工业化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厨房设备中炒勺运动及锅体 加热机构的改进, 藉此改进, 得以实现炒勺自动炒菜,。
8、 无须人工干预, 通过锅体旋转实现菜 品的翻滚和摔落进行全方位翻炒, 极大的降低对厨师的要求。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餐饮行业中, 炒菜主要通过厨师进行手工翻炒, 而手工翻炒工作量大, 尤其大 锅菜中, 厨师无法进行全方位翻炒, 导致锅内各个部位菜品冷热程度不一致, 并且厨师工作 环境恶劣, 导致对厨师要求极高。 0003 为了实现厨房机械的智能化、 自动化, 从而进一步解放人力, 节约成本, 改善厨房 环境, 提高厨房安全系数, 本实用新型发明者发明了智能厨房机器人, 并获得专利号为 ZL201510666177X的中国发明专利。 这个发明, 通过由电气控制系统控制的包括调料运送机 构、 。
9、主配菜运送机构、 炒勺运动机构、 锅体加热及翻转机构、 液体调料配送机构等, 实现了食 物烹饪过程中去人力化或者说是傻瓜化, 由工业化生产模式取代传统的人工生产模式, 极 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能为餐饮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0004 上述ZL201510666177X号的中国发明专利中的炒勺运动及锅体加热部分, 其炒勺 运动及锅体加热机构是分离的, 占用空间大, 结构成本高, 且使用范围主要适用于半圆形锅 具中。 发明内容 0005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对其进行改进, 从而提出了 一种炒勺运动及锅体加热机构, 用于实现炒勺自动炒菜, 无须人工干预, 通过锅体旋转。
10、实现 菜品的翻滚和摔落进行全方位翻炒。 0006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0007 一种炒勺运动及锅体加热机构, 用于烹饪时实现菜品的翻炒,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 构具有一驱动机构, 锅体以及翻炒铲片由该驱动机构驱动同步旋转, 且该锅体和该翻炒铲 片旋转方向相反, 该驱动机构由可编程控制器控制动作。 0008 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炒勺运动及锅体加热机构进一步的特征在于: 所述的驱动 机构为减速电机D, 该减速电机D输出轴设有一电机传动齿轮, 该电机传动齿轮分别与锅体 旋转齿轮以及铲片旋转齿轮啮合, 且该锅体旋转齿轮和该铲片旋转齿轮旋转方向相反, 所 述的锅体通过锅体桥接杆与该锅体旋。
11、转齿轮相连, 该翻炒铲片通过铲片旋转轴与该铲片旋 转齿轮相连, 该锅体桥接杆与该铲片旋转轴同心; 该减速电机D信号输入与所述的可编程控 制器信号输出相连。 0009 所述的锅体旋转齿轮安装在锅体旋转齿轮安装板上, 该锅体桥接杆一端与该锅体 旋转齿轮安装板相连, 该锅体桥接杆另一端焊接于锅体上。 0010 所述的铲片旋转轴靠近铲片旋转齿轮的一端设置传动轴承, 该传动轴承的内圈安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207461912 U 3 装在该铲片旋转轴上, 该传动轴承的外圈与所述的锅体桥接杆相连。 0011 更进一步的, 所述的铲片旋转轴与该锅体桥接杆之间设置液体密封环, 该液体密 封环上设。
12、置压紧螺帽, 铲片旋转轴上设置铲片旋转支座, 该液体密封环同铲片旋转轴压合, 压紧螺帽通过并紧铲片旋转支座、 液体密封环, 使液体密封环和锅体桥接杆也产生压合。 0012 所述的翻炒铲片通过炒勺运动调节杆设置在所述的旋转支座上。 0013 所述的液体密封环采用食品级材料加工。 0014 所述锅体桥接杆的材料硬度大于该液体密封环的材料硬度。 0015 液体密封环与锅体桥接杆端面接触的表面将因研磨形成环形密封台阶, 此环形密 封台阶因与锅体桥接杆端面是实际研磨产生, 二者之间配合紧密, 从而达到密封效果。 0016 所述铲片旋转轴与所述锅体桥接杆连接的端部, 设置环形油槽, 保证铲片旋转轴 与锅体。
13、桥接杆产生相对运动时密封, 并且不会出现卡死、 无法相对转动的情况。 0017 所述的锅体下方设置电磁加热线圈, 该电磁加热线圈与锅体加热控制器相连, 由 该锅体加热控制器控制锅体的加热启动、 停止以及加热功率, 该锅体加热控制器信号输入 与可编程控制器输出相连, 该可编程控制器通过控制该锅体加热控制器来实现锅体的加热 启动停止, 小功率热锅, 中等功率翻炒, 大功率爆炒等。 0018 所述的电磁加热线圈安装于固定支架上。 0019 所述的锅体桥接杆通过轴承设置在固定支架上。 002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炒勺运动及锅体加热机构, 采用同一个驱动机构来驱动锅体和 翻炒铲片的旋转, 电机传动齿轮分别。
14、带动锅体旋转齿轮和铲片旋转齿轮, 使锅体和翻炒铲 片做相对运动, 达到菜品翻炒的目的, 液体密封环安装于铲片旋转轴上, 通过与锅体桥接杆 相对运动形成密封, 防止漏水现象产生, 锅体桥接杆与锅体相连, 该锅体底部设置电磁加热 线圈, 采用电磁加热锅体, 可以克服明火加热的缺点, 提升厨房工作环境。 附图说明 0021 图1至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0022 附图标记说明 0023 15-固定支架, 16-电磁加热线圈, 17-锅体旋转齿轮安装板, 18-锅体旋转齿轮, 19- 电机传动齿轮, 20-铲片旋转齿轮, 21-减速电机D, 22-锅体, 23-铲片旋转轴, 24-液体密封。
15、 环, 25-铲片旋转支座, 26-压紧螺帽, 27-炒勺运动调节杆, 28-翻炒铲片, 29-传动轴承, 30- 锅体桥接杆, 31-环形油槽, 32-环形密封台阶。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以使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 员能够容易实施本实用新型。 0025 请参见图1至图3所示, 本实施例提供的炒勺运动及锅体加热机构, 用于烹饪时实 现菜品的翻炒, 相比于ZL201510666177X号的中国发明专利中的炒勺运动及锅体加热机构 所适用的半圆形锅具, 本实用新型炒勺运动及锅体加热机构更适用于滚筒式锅具。 所述机 构具有一驱动机构, 锅体22以及翻炒。
16、铲片28由该驱动机构驱动同步旋转, 且该锅体22和该 翻炒铲片28旋转方向相反, 该驱动机构由可编程控制器控制动作。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207461912 U 4 0026 本实施例中, 所述的驱动机构采用减速电机D21, 该减速电机D21可为三相异步电 机, 该减速电机D21输出轴设有一电机传动齿轮19, 该电机传动齿轮19分别与锅体旋转齿轮 18以及铲片旋转齿轮20啮合, 分别带动锅体旋转齿轮18和铲片旋转齿轮20运动, 且该锅体 旋转齿轮18和该铲片旋转齿轮20旋转方向相反, 本实施例中锅体旋转齿轮18与电机传动齿 轮19采用内齿啮合, 而铲片旋转齿轮20与电机传动齿轮1。
17、9采用外齿啮合, 使锅体22和翻炒 铲片28旋转方向相反。 锅体22通过锅体桥接杆30与该锅体旋转齿轮18相连, 且该锅体桥接 杆30与该锅体旋转齿轮18的中心线在一条直线上, 该翻炒铲片28通过铲片旋转轴23与该铲 片旋转齿轮20相连, 铲片旋转轴23穿过铲片旋转齿轮20的中心孔, 保证该锅体桥接杆30与 该铲片旋转轴23同心。 减速电机D21信号输入与所述可编程控制器FX3U信号输出相连。 0027 锅体旋转齿轮18安装在锅体旋转齿轮安装板17上, 锅体桥接杆30一端与该锅体旋 转齿轮安装板17相连, 另一端焊接于锅体22上。 0028 铲片旋转轴23靠近铲片旋转齿轮20的一端设置传动轴承。
18、29, 该传动轴承29的内圈 安装在该铲片旋转轴23上, 该传动轴承29的外圈与所述的锅体桥接杆30相连。 0029 铲片旋转轴23与该锅体桥接杆30之间设置液体密封环24, 该液体密封环24上设置 压紧螺帽26, 铲片旋转轴23上设置铲片旋转支座25, 该液体密封环24同铲片旋转轴23端部 压合, 压紧螺帽26通过并紧铲片旋转支座25、 液体密封环24, 使液体密封环24和锅体桥接杆 30也产生压合。 铲片旋转轴23与锅体桥接杆30连接的端部, 设置环形油槽31, 铲片旋转轴23 与液体密封环24同步旋转, 保证铲片旋转轴23与锅体桥接杆30产生相对运动时密封, 使四 周圆环连接处液体不能泄。
19、露, 并且不会出现卡死、 无法相对转动的情况。 0030 锅体桥接杆30通过轴承设置在固定支架15上。 锅体桥接杆30的材料硬度应大于该 液体密封环24的材料硬度, 通常锅体桥接杆30可采用304不锈钢制成。 液体密封环24采用食 品级材料加工, 如聚四氟乙烯, PP (聚丙烯) , Pes (聚醚砜) 等, 其表面在初始时是光滑的平 面, 通过压紧螺帽26施加初始压力, 通过铲片旋转支座25强迫液体密封环24与锅体桥接杆 30压紧。 当翻炒菜品时, 液体密封环24与锅体桥接杆30产生相对运动, 因锅体桥接杆30材料 硬度大于液体密封环24硬度, 液体密封环24与锅体桥接杆30端面接触的表面将。
20、因挤压研磨 而形成环形密封台阶32, 此环形密封台阶32是与锅体桥接杆30端面在实际研磨过程中产 生, 使液体密封环24与锅体桥接杆30二者之间配合紧密, 从而达到密封效果。 当使用时间过 长时, 如液体密封环24与锅体桥接杆30二者之间配合出现泄漏, 仅需将压紧螺帽26重新并 紧, 即可重新实现密封效果, 如图3所示。 0031 此种密封结构针对食品机械中对零件材质、 硬度及食品安全性拥有诸多优点, 目 前市场上主要的密封材料无法实现在高温下的长期稳定性, 需要通过不断更换来实现密 封, 而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机构则可克服现有食品机械中密封的缺点, 达到免更换及高温后 无有害物质释放, 并通过直。
21、接研磨的方式, 密封效果较传统密封效果更好。 0032 翻炒铲片28通过炒勺运动调节杆27设置在旋转支座25上。 0033 电磁加热线圈16也安装于固定支架15上。 锅体22通过锅体桥接杆30安装在电磁加 热线圈16上方, 该电磁加热线圈16与锅体加热控制器相连, 由该锅体加热控制器控制锅体 22的加热启动、 停止以及加热功率, 该锅体加热控制器信号输入与可编程控制器输出相连, 该可编程控制器通过控制该锅体加热控制器来实现锅体22的加热启动停止, 小功率热锅, 中等功率翻炒, 大功率爆炒等功能。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207461912 U 5 0034 减速电机D21接受到可编程。
22、控制器发出的翻炒指令后开始顺时针旋转, 通过电机 传动齿轮19带动锅体旋转齿轮18做顺时针旋转, 锅体旋转齿轮18驱动锅体22做顺时针转 动, 电机传动齿轮19同时带动铲片旋转齿轮20做逆时针运动, 铲片旋转齿轮20通过铲片旋 转轴23带动铲片旋转支座25做逆时针旋转, 铲片旋转支座25驱动翻炒铲片28做逆时针转 动, 做逆时针转动的翻炒铲片28与做顺时针转动的锅体22形成相对运动, 使锅体22内的菜 品不断翻动、 打散, 形成对锅体22内不同部位菜品的一致性翻炒过程。 0035 目前市场炒菜主要通过厨师进行手工翻炒, 而手工翻炒工作量大, 尤其大锅菜中, 厨师无法进行全方位翻炒, 导致锅内各个部位菜品冷热程度不一致, 并且厨师工作环境恶 劣, 导致对厨师要求极高, 而自动炒勺无须人工干预, 通过锅体旋转实现菜品的翻滚和摔 落, 实现全方位翻炒, 极大的降低了对厨师的要求。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207461912 U 6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7 CN 207461912 U 7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8 CN 207461912 U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