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式车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骑式车辆.pdf(2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2003313A43申请公布日20110406CN102003313ACN102003313A21申请号201010264993522申请日20100826200919795020090828JPF02M35/16200601B62J37/0020060171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地址日本东京都72发明人草野拓平藤田恭义74专利代理机构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代理人李贵亮54发明名称跨骑式车辆57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式车辆,其能够在有限的布局空间中直线状延长配置吸气管道而有效地降低吸气音。在空气过滤器64的吸气开口外气吸入口安装的吸气管道110通过由中。
2、央隧道罩31D车体罩31、主框架4及空气过滤器64围成的空间内而向车辆后方呈直线状延伸。30优先权数据51INTCL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11页附图12页CN102003325A1/1页21一种跨骑式车辆,具有从头管朝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支承在主框架上的发动机、将主框架的上方和侧方覆盖的车体罩、在头管附近安装在主框架上的空气过滤器,所述跨骑式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空气过滤器的外气吸入口安装的吸气管道在由所述车体罩、所述主框架及所述空气过滤器围成的空间内,沿着所述主框架向车辆后方呈直线状延伸。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
3、具有从曲轴箱向前方突出并大致水平配置的工作缸,所述吸气管道的开口在侧视下向在所述主框架和所述工作缸之间形成的空间开口。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过滤器的上表面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所述主框架而向下方倾斜。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管道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主框架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且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所述主框架而向下方倾斜。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跨骑式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管道夹着车体中心线而左右设置,并且左右管道的长度不同,在夹着车体中心线的管道的长的一侧设置有与节气阀体相连的连接管的在空气过滤器内的开口。权利要求。
4、书CN102003313ACN102003325A1/11页3跨骑式车辆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在空气过滤器设有吸气管道的跨骑式车辆。背景技术0002机动二轮车或不平地面行走车辆等跨骑式车辆公知的是具有从头管朝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且在该主框架的下方安装有空气过滤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现有的车辆中,提出了如下的构成为了降低空气过滤器的吸气音而在空气过滤器的上端连结吸气管道,并经由该吸气管道将外部的空气吸入空气过滤器内。0003【专利文献1】特开2008261340号公报0004但是,在现有的构成中,由于吸气管道从空气过滤器的上端向上方延伸,因此若要加长吸气管道而降低吸气音,则由于位于。
5、空气过滤器上方的手柄或车体罩等的关系,需要使吸气管道蜿蜒,从而吸气管道的结构变得复杂并且吸气阻力增大。发明内容0005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有限的布局空间中直线状延长配置吸气管道而有效地降低吸气音的跨骑式车辆。0006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跨骑式车辆,具有从头管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支承在主框架上的发动机、将主框架的上方和侧方覆盖的车体罩、在头管附近安装在主框架上的空气过滤器,所述跨骑式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空气过滤器的外气吸入口安装的吸气管道在由所述车体罩、所述主框架及所述空气过滤器围成的空间内沿着所述主框架向车辆后方呈直线状延伸。0007在上述构成中。
6、,所述发动机具有从曲轴箱向前方突出并大致水平配置的工作缸,所述吸气管道的开口在侧视下向在所述主框架和所述工作缸之间形成的空间开口。0008另外,在上述构成中,所述空气过滤器的上表面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所述主框架而向下方倾斜。0009在上述构成中,所述吸气管道的上表面位于比所述主框架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且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所述主框架而向下方倾斜。0010另外,在上述构成中,所述吸气管道夹着车体中心线而左右设置,并且左右管道的长度不同,夹着车体中心线在管道长的一侧设置有与节气阀体相连的连接管的空气过滤器内的开口。0011在本发明中,由于在空气过滤器的外气吸入口安装的吸气管道在由车体罩、主框架。
7、和空气过滤器围成的空间内沿着主框架向车辆后方呈直线状延伸,因此,能够有效地活用由主框架、车体罩和空气过滤器围成的死空间而直线状延长配置吸气管道,从而能够简化吸气管道的结构并且降低吸气阻力,有效地降低吸气音。0012另外,由于发动机具有从曲轴箱向前方突出并大致水平配置的工作缸,吸气管道的开口在侧视下向在主框架和工作缸之间形成的空间开口,因此,能够使吸气管道向在主说明书CN102003313ACN102003325A2/11页4框架和工作缸之间形成的车辆构成部件少的空间开口而容易地取入外气。0013另外,由于空气过滤器的上表面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主框架而向下方倾斜,因此,能够确保由将主框架覆盖的车。
8、体罩、主框架和空气过滤器围成的空间宽阔,从而能够加大吸气管道的直径而减小吸气阻力。0014另外,由于吸气管道的上表面位于比主框架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且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所述主框架而向下方倾斜,因此,能够使车体罩接近配置于主框架而抑制车体罩的大型化。0015另外,由于吸气管道夹着车体中心线而左右设置,并且左右管道的长度不同,在夹着车体中心线的管道的长的一侧设置有与节气阀体相连的连接管的空气过滤器内的开口,因此,即使从连接管的开口出来的吸气音在空气过滤器内几乎不衰减而传递到与连接管的开口接近的长的一侧的管道,由于管道长因而也能够降低吸气音,从而能够降低漏出到空气过滤器外的吸气音。附图说明00。
9、16图1是本发明的跨骑式车辆的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0017图2是表示发动机及其周边构成的左侧视图。0018图3是表示发动机及其周边构成的右侧视图。0019图4是从上方观察发动机及其周边构成的图。0020图5是从前方观察发动机及其周边构成的图。0021图6是从车体左侧下方观察空气过滤器及其周边构成的立体图。0022图7是表示从左侧方观察空气过滤器时的一部分内部结构的图。0023图8A是空气过滤器的壳体主体的前面图,B是左侧视图。0024图9A是左侧的吸气管道的侧视图,B是从前端开口侧观察的图,C是从后端开口侧观察的图,D是俯视图。0025图10A是右侧的吸气管道的侧视图,B是从前端。
10、开口侧观察的图,C是从后端开口侧观察的图,D是俯视图。0026图11是在将空气过滤器安装于车辆上的状态下示意地表示吸气管道及其周边构成的剖面图。0027图12是表示卸下了壳体罩的状态的空气过滤器及其周边构成的图。0028符号说明00291机动二轮车00302车体框架00313头管00324主框架003320发动机内燃机,水平发动机003431车体罩003531A前罩003631B前侧罩侧罩003731C底侧罩侧罩说明书CN102003313ACN102003325A3/11页5003861吸气管003962节气阀体004063连接管004164空气过滤器004265谐振器004381遮蔽壁00。
11、4482第一遮蔽壁004584第二遮蔽壁004692A吸气开口0047110吸气管道0048L0车体中心线具体实施方式0049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0050还有,在以下的说明中,如果没有特别的说明,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等方向以从驾驶者观察的方向为基准。另外,图中箭头F表示车体前方,箭头R表示车体右方,箭头U表示车体上方。0051图1是本发明的跨骑式车辆的一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0052该机动二轮车1具有车体框架2,该车体框架2具有设置在前端的头管3;从该头管3朝向斜后下方延伸的单一的主框架4;与主框架4的后端部连结且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枢轴板5;与主框架4的后端部连结且在。
12、向斜后上方延伸后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框架6;与主框架4的中间部连结且向斜后上方延伸,并且其后端部与后框架6连结的左右一对副框架7。0053在车体框架2的左右一对后框架6上方设置有乘车用座8,在该座8的前部下方设置有收纳箱9,在座8的后部下方设置有燃料罐10。另外,在车体前部上方设置有轴支承于头管3上的手柄12,前叉13在手柄12的下方延伸且在该前叉13的下端轴支承有前轮14。在车体中央的枢轴板5上通过枢轴15将后叉16的前端轴支承为能够摆动,后叉16向后方延伸,且在后叉16的后端部轴支承有后轮17。在后叉16的后部和后框架6之间插入有左右一对后缓冲器18。0054在主框架4的下方且枢轴板5的。
13、前方悬架有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也成为功率组件20。发动机20的上部由在主框架4的中央部垂设的发动机吊耳21吊下,发动机20的后部固定在枢轴板5上。即,发动机20以吊下在主框架4的后部下侧的状态被支承。另外,在该机动二轮车1设置有由多个罩部件构成且将主框架4的上方和侧方覆盖的车体罩31。0055车体罩31由合成树脂制的罩部件形成,具有位于头管3的前部且将车体的前部前方覆盖的前罩31A;从前罩31A的左右将车体的前上部侧方覆盖地向斜后下方延伸的左右的前侧罩31B;与左右的前侧罩31B连结且将车体的前下部侧方覆盖的底侧罩31C。该前侧罩31B及底侧罩31C作为向左右两侧伸出且将乘坐人员驾驶者的脚部前方。
14、覆盖的左右的腿护罩发挥功能,并且也作为将车体的前部侧方覆盖的侧罩发挥功能。0056还有,在本构成中,前罩31A和前侧罩31B一体形成,不过也可以分体形成,另外,说明书CN102003313ACN102003325A4/11页6也可以将前侧罩31B和底侧罩31C形成为一体的侧罩。0057另外,车体罩31具有与前侧罩31B的后方相连,呈向上方凸出的山形的截面形状且朝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中央隧道罩31D;将车体的后部侧方上部覆盖的左右的后侧上罩31E;与各后侧上罩31E的下缘连结的左右的后侧下罩31F。该后侧上罩31E及后侧下罩31F作为将车体的后部侧方覆盖的后侧罩发挥功能。0058另外,在该机动二轮车。
15、1中,作为车体罩31以外的罩构件,具有手柄罩35、前挡泥板36、后挡泥板37等。还有,在图1中,符号41是头灯,符号42是扶手杆,符号43是尾灯,符号44是中央支车架,符号45是侧支车架,符号46是用于载置乘坐人员驾驶者的脚部的左右一对脚蹬,符号47是通过驾驶者踏下而使发动机20起动的脚踏式起动臂。0059图2是表示发动机20及其周边构成的左侧视图,图3是右侧视图,图4是从上方观察的图,图5是从前方观察的图。还有,在图5中,省略了前轮14和前叉13等转向系统部件而进行了表示。0060发动机20是气冷式的单缸发动机,具有曲轴箱22、在曲轴箱22的前端部安装的工作缸体23、在工作缸体23的前端部安。
16、装的工作缸盖24和将工作缸盖24的前部开口覆盖的工作缸盖罩25。即,该发动机20构成为由工作缸体23、工作缸盖24及工作缸盖罩25构成的工作缸部26从曲轴箱22向前方突出而大致水平配置的水平发动机。因此,能够使车体低重心化,并且如图所示能够将主框架4配置在低位置而降低在乘车时驾驶者所跨越的跨越部M,从而提高乘降性。0061另外,如图2所示,在曲轴箱22的左侧壁安装有将收容于曲轴箱22前部左侧的发电机未图示覆盖的发电机罩27和将设置于曲轴箱22后部左侧的驱动链轮28A参照图1覆盖的链轮罩29。还有,在该驱动链轮28A和与后轮17一体设置的从动链轮28B参照图1之间卷绕有动力传递链28C参照图1,。
17、由此,构成了将发动机20的动力向后轮传递的链传动机构。另外,在图2中,符号52是配置于曲轴箱22上部的起动电动机。另外,如图3所示,在曲轴箱22的右侧壁设置有与曲轴箱22协动而收容变速机未图示的变速机罩51。0062如图2及图3所示,在发动机20的工作缸盖24上壁连接有吸气管61,该吸气管61向上方延伸而与节气阀体62的下端相当于下游端连接,在该节气阀体62的上端相当于上游端经由连接管63连接有空气过滤器64。即,由吸气管61、节气阀体62、连接管63及空气过滤器64构成发动机20的吸气系统。0063另外,在工作缸盖24下壁连接有排气管67,该排气管67向下方延伸后而弯曲地向后方延伸,并与配置。
18、于后轮17右侧的消声器68参照图1连接。即,由排气管67及消声器68构成发动机20的排气系统。0064在此,中央隧道罩31D的上缘部接近在其内侧配置的主框架4并沿着该主框架4倾斜地设置,发动机20的吸气系统配置在前侧罩31B、底侧罩31C、中央隧道罩31D的内侧且主框架4下方的空间。0065详细地说,在本机动二轮车1中,空气过滤器64设置在主框架4的前部下方,在侧视下配置在与中央隧道罩31D的左右下缘、前侧罩31B及底侧罩31C重叠的位置。另外,从空气过滤器64到工作缸部26的吸气系统部件连接管63、节气阀体62、吸气管61配置为在主框架4的下方且空气过滤器64后方,在侧视下与底侧罩31C重叠。
19、的位置,沿着车体说明书CN102003313ACN102003325A5/11页7中心车宽方向中心上下相连。0066即,本发动机20的吸气系统利用主框架4的下方且由中央隧道罩31D、前侧罩31B及底侧罩31C围住的内侧空间,以在车宽方向上不重叠的方式沿着上下方向分配配置各吸气系统的部件。由此,能够高效地利用这些罩的内侧空间来配置吸气系统部件,并且能够抑制发动机吸气系统向车宽方向外侧的伸出,且能够将外观设计成发动机吸气系统的大部分在侧视下不向外露出。0067另外,在底侧罩31C的上部内侧且吸气系统部件连接管63、节气阀体62、吸气管61的后方配置有构成发动机20的点火系统的一部分的点火线圈71参。
20、照图3、图4。0068更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点火线圈71在主框架4的右方且在侧视下与主框架4的下部重叠的位置,设置于在主框架4上设置的支板70上,虽未图示但在其后端连接有来自电池的电力供给线71A,从线圈71的前端延伸出的插头线71B经由插头帽71C与在发动机20的工作缸部26的右侧安装的点火插头未图示连接。0069另外,在图4中,符号72是在头管3右侧配置的手柄锁定件,符号74是将基于制动锁定件的制动器的锁定状态解除的控制杆。手柄锁定件72及控制杆74都是乘坐人员驾驶者所操作的部件,在头管3的左右分配配置,由此能够设置于容易操作的位置。0070另外,如图5所示,在车体罩31上,在与工作缸部。
21、26的前方相当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以下,称为行驶风导入开口部31F,经由该行驶风导入开口部31F使来自车体前方的行驶风流入工作缸部26等。0071详细地说,该行驶风导入开口部31F由前罩31A的下缘及左右的前侧罩31B的前部内侧缘限定,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长且下方开口的开口形状。0072如图5所示,该行驶风导入开口部31F是上端开口到头管3的在上下方向上长的开口,左右宽度形成为比工作缸部26宽且比曲轴箱22的宽度稍小的程度的宽幅的开口,由此,形成为能够朝向工作缸部26充分供给行驶风的开口部。0073图6表示从车体左侧下方观察空气过滤器64及其周边构成的立体图。如图5及图6所示,在本构成的空气过滤器。
22、64设置有在车体主视下向周围突出的遮蔽壁81,由该遮蔽壁81将行驶风导入开口部31F的一部分遮蔽,从而由前轮14卷上来的泥或粉尘等杂质难以侵入吸气系统部件。0074详细地说,该遮蔽壁81具有从空气过滤器64的壳体部分以下,称为空气过滤器壳体的外周整体朝向上下左右延伸的板状的第一遮蔽壁82和从空气过滤器壳体91的下表面比第一遮蔽壁82向下方延伸的板状的第二遮蔽壁84,由第一遮蔽壁82抑止从车体前方飞来的杂质侵入空气过滤器64和前侧罩31B之间,由第二遮蔽壁84抑止杂质侵入空气过滤器64和工作缸部26之间。0075第一遮蔽壁82具有比空气过滤器壳体91宽且从空气过滤器壳体91的上壁向上方延伸的上遮。
23、蔽壁82A,该上遮蔽壁82A在设置于空气过滤器壳体91的上部的左右一对吸气管道连接部92参照图6的前方比吸气管道连接部92向上方及左右外侧延伸,抑止杂质向吸气管道连接部92周围侵入。0076另外,在该上遮蔽壁82A的左右中央部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部82B,该凹部82B与架设于头管3下部和主框架4前端部之间的角板部4F的外周面抵接,将角板部4F和空气过滤器壳体91之间的间隙闭塞。由此,抑止杂质从该间隙侵入。说明书CN102003313ACN102003325A6/11页80077进而,该第一遮蔽壁82具有从空气过滤器壳体91的左右壁向空气过滤器壳体91的左右延伸的侧方遮蔽壁82C及比空气过滤器壳。
24、体91宽且从空气过滤器壳体91的下壁向下方延伸的下遮蔽壁82D,由这些遮蔽壁82C、82D抑止杂质从空气过滤器壳体91的左右及下方侵入。0078此时,如图5所示,左右的侧方遮蔽壁82C在车体前视下闭塞行驶风导入开口部31F的空气过滤器壳体91左右的间隙,因此抑止杂质向壳体91左右侵入。由此,杂质难以从空气过滤器壳体91上下左右侵入。0079另外,如图6所示,第二遮蔽壁84以位于从空气过滤器64空气过滤器壳体91到工作缸部26的吸气系统部件连接管63、节气阀体62、吸气管61的前方的方式向下方延伸到工作缸部26附近。由此,由前轮14卷起的泥或粉尘等杂质难以侵入空气过滤器64和工作缸部26之间。0。
25、080另外,在本构成中,如上所述,在上述吸气系统部件的后方配置有构成发动机20的点火系统的一部分的点火线圈71等部件,因此,由上述遮蔽壁81第一遮蔽壁82、第二遮蔽壁84也能够抑止杂质向发动机点火系统部件侵入。0081图7是表示从左侧方观察空气过滤器64时的一部分内部结构的图。0082气过滤器64能够前后分割地形成为构成前侧部件的合成树脂制的空气过滤器壳体罩以下,称为壳体罩94和构成后侧部件的合成树脂制的空气过滤器壳体主体以下,称为壳体主体95,将该壳体主体95的前面开口由壳体罩94覆盖,由此形成空气过滤器壳体91。0083在该空气过滤器壳体91内,在壳体罩94和壳体主体95的边界设置有具有开。
26、口部96A的隔板96,经由该隔板96将壳体罩94侧分隔为外气导入室,并将壳体主体95侧分隔为清洁空气室。在该隔板96的开口部96A安装有对从外气导入室向清洁空气室流入的空气进行清洁化的空气过滤器元件100。0084该空气过滤器壳体91形成为在侧视下具有大致三角形状的中空箱形状,上表面64X朝向斜后下方倾斜。该空气过滤器壳体91的大部分由壳体主体95构成,即,壳体主体95形成为在侧视下具有大致三角形状的中空箱形状。0085图8A表示壳体主体95的前面图,图8B表示左侧视图。0086该壳体主体95形成为上表面64X朝向斜后下方倾斜且该上表面64X的后端与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前后延伸的下表面64Y的后端。
27、相连的、在侧视下具有大致三角形状且在前视下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前面开口的中空箱形状。0087该壳体主体95具有形成清洁空气室的膨胀部97、从该膨胀部97的前端部上缘向上方延伸而形成左右一对吸气开口92A的左右一对吸气管道连接部92、在膨胀部97的前端部一体形成的遮蔽壁81第一遮蔽壁82、第二遮蔽壁84和从左右的吸气管道连接部92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支板98,上述构件通过树脂成形形成为一体。0088如图8A所示,在膨胀部97的下表面部相当于下表面64Y形成有沿着上下方向贯通左右中心位置的贯通孔99,在该贯通孔99中贯通用于将该壳体主体95空气过滤器64和节气阀体62连结的连接管63。0089另外,。
28、膨胀部97的下表面部形成为朝向壳体主体95左侧向下方倾斜,在该倾斜面的最深部形成有排泄口97C。另外,在膨胀部97的前部隔着间隔形成有用于将壳体罩94螺说明书CN102003313ACN102003325A7/11页9栓固定的固定部97D。此时,壳体罩94将膨胀部97及左右一对吸气管道连接部92的前面开口覆盖,由此在吸气管道连接部92分别设置的左右一对吸气开口外气吸入口92A与壳体罩94内即外气导入室连通。0090左右一对支板98是用于将该壳体主体95安装于主框架4上的安装构件,如图8、图2及图3所示,使壳体主体95从主框架4的下方向上方移动而在左右的支板98间置入主框架4,并将各支板98螺栓。
29、固定于主框架4上,由此将壳体主体95固定于主框架4上。此时,以该壳体主体95的左右中心线L1和车体中心线L0车宽方向的中心线一致的方式进行固定,即,壳体主体95沿着主框架4的左右中心配置其左右中心。0091另外,在壳体主体95的上表面部的左右中央部设置有使主框架4及角板部4F进入的凹部82B,在将壳体主体95固定于主框架4上的情况下,位于壳体主体95的凹部82B左右的左右的吸气管道连接部92位于主框架4的左右,如图2及图3所示,在侧视下与主框架4重叠。0092如图8A所示,该左右一对吸气管道连接部92相对于车体中心线L0为大致左右对称形状,其上表面92C形成为从车体中心线L0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向。
30、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面。0093另外,在该左右的吸气管道连接部92分别形成的左右一对吸气开口92A在主视下形成为横向长的大致梯形状。关于该吸气开口92A,也是相对于车体中心线L0为大致左右对称形状,其开口上缘沿着吸气管道连接部92的上表面延伸,由此,该吸气开口92A形成为随着从车体中心线L0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而向斜下方倾斜的形状。0094在该左右的吸气管道连接部92连接有左右一对吸气管道110。0095左右一对吸气管道110是合成树脂制,呈截面大致梯形的管状,从前端开口110A参照图9、图10沿着空气过滤器64的上表面64X朝向斜后下方倾斜地配置参照图2、图3。在本构成中,使用左右长度管道长度不同。
31、的吸气管道110参照图4。0096该吸气管道110沿着空气过滤器64的壳体主体95的上表面64X倾斜,因此在与空气过滤器64连结的情况下,吸气管道110沿着空气过滤器64配置,因此整体形状紧凑。0097而且,该空气过滤器64的壳体主体95的上表面64X在侧视下沿着主框架4的倾斜而倾斜,因此,左右的吸气管道110在主框架4的左右沿着主框架4的倾斜而配置参照图2、图3。由此,能够利用主框架4和从上方将该主框架4覆盖的中央隧道罩31D之间的死空间来配置左右的吸气管道110。0098即,如图2、图3及图11所示,本构成的吸气管道110构成为如下的吸气管道通过由构成车体罩31的一部分的中央隧道罩31D、。
32、主框架4和空气过滤器64围成的空间内而向车辆后方直线状延伸,管道长度长,能够有效地降低吸气音,并且吸气阻力小。0099如图2及图3所示,本机动二轮车1的发动机20具有从曲轴箱22向前方突出并大致水平配置的工作缸部26,因此工作缸部26和主框架4之间的间隔变宽。0100另外,在由该工作缸部26、主框架4和空气过滤器64大致围成的空间只配置作为小型部件的吸气系统部件吸气管61、节气阀体62、连接管63和点火线圈71,因此是车辆构成部件少的空间。0101在本构成中,如图2及图3所示,一端与空气过滤器64相连的吸气管道110在侧视下位于在主框架4和工作缸部26之间形成的空间S内,该吸气管道110的后端。
33、开口110B说明书CN102003313ACN102003325A8/11页10在比发动机20的曲轴箱22的前面靠车体前侧隔开间隔的位置开口。即,吸气管道110的开口向车辆构成部件少的空间S开口,从而能够容易地取入外气。0102接着详细叙述吸气管道110。0103图9是表示左侧的吸气管道110的图,更具体地说,图9A是侧视图,图9B是从前端开口侧观察的图,图9C是从后端开口侧观察的图,图9D是俯视图。另外,图10是表示右侧的吸气管道110的图,图10A是侧视图,图10B是从前端开口侧观察的图,图10C是从后端开口侧观察的图,图10D是俯视图。还有,图9BD、图10BD示意地表示各开口附近的主框。
34、架4的位置。0104在此,该左右一对吸气管道110除了一方在本例中是左侧的管道长度形成得比另一方长这一点之外也是左右对称形状,因此以下只详细说明左侧的吸气管道110。0105在吸气管道110的前端部设置有一对支板112参照图9B,各支板112的一方从吸气管道110的宽度方向内侧主框架4侧向上方延伸,另一方从吸气管道110的宽度方向外侧主框架4的相反侧向下方延伸,在上下及左右隔开间隔而配置。如图8A所示,在空气过滤器64的背面左侧也在上下及左右隔开间隔而设置有一对螺栓紧固部92B,在各螺栓紧固部92B上螺栓固定支板112,由此将吸气管道110与空气过滤器64连结。0106该吸气管道110的前端开。
35、口110A形成为与在空气过滤器64的吸气管道连接部92形成的吸气开口92A相同的形状,在连结了吸气管道110的情况下前端开口110A和吸气开口92A相互连通。0107还有,在图9A中,符号114是用于将吸气管道110定位于空气过滤器64上的板状的定位构件,该定位构件114插通有从空气过滤器64的膨胀部97后部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97P参照图2,由此将吸气管道110的后部定位于空气过滤器64。另外,在图9BD中,符号115是在吸气管道110的开口内从前端开口110A延伸到后端开口110B的加强用的肋。0108该吸气管道110是从前端部朝向斜后下方大致直线状延伸的形状,其开口宽度在前半部和后半部不同。
36、,前半部的宽度W1参照图9D形成得比后半部的宽度W2参照图9D大W1W2。位于该前半部和后半部之间的部分称为相连部MB参照图9D的宽度从前半部的宽度W1平缓地减少为后半部的宽度W2,由此,使宽度的减少平滑地进行而相连,一边减小吸气管道110的吸气阻力一边降低吸气音。还有,在此,以表示左侧的吸气管道110的图说明了管道形状,但是关于右侧的吸气管道110也形成为同样的管道形状,一边减小吸气管道110的吸气阻力一边降低吸气音。0109另外,吸气管道110形成为以其上表面110X在车宽方向上的倾斜角度相对于水平面的向下方的倾斜角度越向车体后方越变大的方式向内侧逐渐扭转的形状,左侧的吸气管道110在侧视。
37、下比空气过滤器64的后端向后突出的部分称为突出部RB参照图9A处向车宽方向内侧的扭转变强。即,吸气管道110形成为前端开口110A的倾斜角度1后端开口110B的倾斜角度2的关系。0110在此,图11是在将空气过滤器64安装于机动二轮车1上的状态下示意地表示吸气管道110及其周边构成的剖面图。如该图所示,主框架4位置左右的吸气管道110间,将该主框架4及左右的吸气管道110从上方向侧方覆盖而配置有中央隧道罩31D。0111在本构成中,吸气管道110的上表面110X位于比主框架4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说明书CN102003313ACN102003325A9/11页11置,并且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主框架。
38、4而向下方倾斜,因此左右的吸气管道110的布局所需要的宽度越向上方变得越小。因此,如该图所示,通过将中央隧道罩31D靠近吸气管道110的上表面110X而配置,能够抑制在主框架4的左右的外侧方中央隧道罩31D向上方伸出,从而能够抑制中央隧道罩31D的大型化。0112而且,左侧的吸气管道110的上表面110X中的比空气过滤器64的后端靠后突出的突出部RB越向后方其倾斜角度变得越大,因此越向后方对左侧的吸气管道110进行布局所需要的宽度变得越小例如,参照图4。因而,越在吸气管道110的后方,中央隧道罩31D向车宽方向的伸出越小,从而能够减小驾驶者在乘降时所跨越的跨越部M的宽度。0113进而,在本构成。
39、中,如图11所示,空气过滤器64的上表面64X也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主框架4而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面。因此,能够确保由空气过滤器64的上表面64X、中央隧道罩31D和主框架4围成的空间宽阔,能够确保沿着空气过滤器64的上表面64X配置的吸气管道110的布局空间宽阔。0114因而,能够配置使吸气管道110的开口直径加大大型而降低吸气阻力的吸气管道110。0115接着,说明在空气过滤器64内配置的连接管63。0116图12是表示卸下了壳体罩94的状态的空气过滤器64及其周边构成的图。还有,在该图中也卸下了空气过滤器64内的隔板96。0117如图7及图12所示,在空气过滤器64的壳体主体95内即清。
40、洁空气室内环状蜿蜒地配置有连接管63。更具体地说,在该连接管63中,上游开口63A在清洁空气室内的一端侧在本例中是左侧向斜下方配置,该连接管63从该上游开口63A大致沿着清洁空气室的内周壁而环状弯曲,并通过在清洁空气室的底面形成的贯通孔99而使下游开口63B图7参照向空气过滤器64外露出。0118即,连接管63的上游开口63A位于左右一对吸气管道连接部92中的连接管道长度长的吸气管道110的吸气管道连接部92附近。换言之,该上游开口63A相对于车体中心线L0位于连接管道长度短的吸气管道110的吸气管道连接部92的相反侧。0119此时,由于在夹着车体中心线L0的管道的长的一侧即左侧的吸气管道11。
41、0设置有与节气阀体62相连的连接管63的空气过滤器64内的开口,因此即使从连接管63的开口出来的吸气音在空气过滤器64内几乎不衰减而传递到与连接管63的开口接近的管道的长的一侧即左侧的吸气管道110,由于管道长因此也能够降低吸气音,并且能够减小向空气过滤器64外漏出的吸气音。另外,通过使连接管63的上游开口63A向下,也能够有效地减小向乘坐人员侧传递的吸气音。0120另外,在连接管63的上游开口63A附近一体地设置有单一的支板63C,如图7及图12所示,在该支板63C插通有从空气过滤器64的壳体主体95向前方延伸的带有台阶的销部95P的小径部95P1。由此,连接管63的上游端63A被定位于壳体。
42、主体95。0121另外,如图7所示,在与壳体主体95的前面连结的壳体罩94设置有插通部94P,该插通部94P使贯通在支板63C上设置的孔未图示而向前方突出的销部95P的小径部95P1插通,在将壳体罩94固定于壳体主体95上的情况下,在该插通部94P和销部95P的大径部95P2之间夹持支板63C。由此,能够将连接管63的上游端63A固定于空气过滤器64上。说明书CN102003313ACN102003325A10/11页120122进而,在连接管63安装有吸气音降低用的谐振器65。该谐振器65是利用亥姆霍兹共鸣原理而减小吸气音的共鸣器,以收容于由在清洁空气室内环状蜿蜒的连接管63围成的空间内的方。
43、式固定于在连接管63上设置的卡止部63D。由此,能够利用空气过滤器64内的有限空间来配置具有充分容量的谐振器65。0123于是,在本机动二轮车1中,由左右一对吸气管道110吸入的空气导入外气导入室,由空气过滤器元件100清洁化后导入清洁空气室,再通过连接管63经由节气阀体62等其他吸气系统部件而向发动机20供给。0124如以上说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空气过滤器64的吸气开口外气吸入口92A安装的吸气管道110在由中央隧道罩31D车体罩31、主框架4和空气过滤器64围成的空间内沿着主框架4向车辆后方直线状延伸,因此,能够有效地活用由主框架4、车体罩31和空气过滤器64围成的死空间而直线状。
44、延长配置吸气管道110,能够简化吸气管道110的结构并且降低吸气阻力。0125此时,由于吸气管道110不蜿蜒,因此与形成为蜿蜒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吸气管道110的结构且减小吸气阻力。0126另外,由于使吸气管道110的后端开口110B向在水平发动机的工作缸部26和主框架4之间形成的车辆构成部件少的空间S开口参照图1图3,因此能够容易地取入外气。0127另外,由于空气过滤器64的上表面64X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主框架4而向下方倾斜参照图11,因此能够确保由中央隧道罩31D车体罩31、主框架4和空气过滤器64围成的空间宽阔,能够加大吸气管道110的直径而减小吸气阻力。0128另外,由于吸气管道。
45、110的上表面110X也位于比主框架4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并且在车宽方向上随着离开主框架4而向下方倾斜参照图11,因此,通过使中央隧道罩31D车体罩31接近主框架4配置,能够抑制中央隧道罩31D的大型化。由此,能够使乘坐人员驾驶者容易跨越,另外,能够使车宽较窄。0129另外,由于吸气管道110夹着车体中心线L0而左右设置,并且左右管道的长度不同,在夹着车体中心线L0的管道的长的一侧设置有与节气阀体62相连的连接管63的空气过滤器64内的开口参照图12,因此,即使从连接管63的开口出来的吸气音在空气过滤器64内几乎不衰减而传递到与连接管63的开口接近的管道的长的一侧即左侧的吸气管道110,由于。
46、管道长因此也能够降低吸气音,并且能够减小向空气过滤器64外漏出的吸气音。0130而且,由于左右管道长度不同,因此能够按照管道110调整为有利于吸气音降低等的管道长度,另外,在本构成中,如图4所示,通过将管道长度短的右侧的吸气管道110的后方空间利用为点火线圈71的布局空间,能够实现空间的有效利用。0131另外,在本构成中,由于空气过滤器64具有在车体主视下向周围突出的遮蔽壁81,因此,能够抑止来自车体前方的杂质从空气过滤器64的周围向后方流动。如上所述,在本构成中,由于吸气管道110沿着空气过滤器64的上表面64X向斜后下方延伸,因此吸气管道110的后端开口110B位于空气过滤器64后方。因此。
47、,通过具有上述遮蔽壁81,能够抑止从车体前方飞来的杂质侵入空气过滤器64和前侧罩31B之间,并且能够抑止杂质侵入空气过滤器64和工作缸部26之间,从而能够使吸气管道110不易吸入杂质。0132另外,在本构成中,如图3所示,在将机动二轮车1的前下部侧方覆盖的底侧罩说明书CN102003313ACN102003325A11/11页1331C,在各吸气管道110的下方且在侧视下与节气阀体62重叠的位置设置有左右一对空气排出用的开口部31W。因此,在包括来自车体前方的杂质的行驶风向节气阀体62侧流动的情况下,能够使该行驶风从上述开口部31W向车外排出。由此,能够使来自车体前方的杂质更不易被吸入。013。
48、3以上基于一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吸气管道110夹着主框架4而左右各设置一个的情况,不过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只在主框架4的左右任意一方设置,另外,在空间富余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的吸气管道110。0134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图1所示的机动二轮车的吸气结构中应用本发明的情况,不过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其他机动二轮车等跨骑式车辆的吸气结构中应用本发明。还有,所谓跨骑式车辆包括跨越车体而乘坐的所有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也包括带有原动机的自行车,还包括被分类为ATV不平地面行走车辆的三轮车辆或四轮车辆,并且也包括具有低载足部的摩托。
49、型车辆踏板式摩托车。说明书CN102003313ACN102003325A1/12页14图1说明书附图CN102003313ACN102003325A2/12页15图2说明书附图CN102003313ACN102003325A3/12页16图3说明书附图CN102003313ACN102003325A4/12页17图4说明书附图CN102003313ACN102003325A5/12页18图5说明书附图CN102003313ACN102003325A6/12页19图6说明书附图CN102003313ACN102003325A7/12页20图7说明书附图CN102003313ACN102003325A8/12页21图8说明书附图CN102003313ACN102003325A9/12页22图9说明书附图CN102003313ACN102003325A10/12页23图10说明书附图CN102003313ACN102003325A11/12页24图11说明书附图CN102003313ACN102003325A12/12页25图12说明书附图CN10200331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