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具自动导流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茶具自动导流装置.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365707.7 (22)申请日 2016.04.27 (73)专利权人 福建省德化县乾龙陶瓷有限公司 地址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龙浔镇 金锁新村197号 (72)发明人 廖福成 陈丽琴 (74)专利代理机构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 有限公司 35204 代理人 张永 (51)Int.Cl. A47G 19/16(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茶具自动导流装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用产品, 具体是一种用于 茶具的出汤自动导流装置。。
2、 该种茶具自动导流装 置, 所述茶具上设有出水口,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 动导流装置包括导流座、 集水口和导流口, 该导 流座内设有集水腔, 该集水口、 导流口开设于导 流座上并与集水腔连通, 所述自动或半自动茶具 出水时集水口与的出水口对接。 上述茶具自动导 流装置,可模仿人工控制盖碗泡功夫茶的方式, 通过导流座实现茶汤收集、 存放和分茶, 该种自 动导流装置可与不同的茶具相适配, 其造型美 观、 使用效果好, 观赏性、 趣味性强, 具有广阔的 市场前景。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5页 CN 205988183 U 2017.03.01 CN 205988183 U 1.一种茶具自动。
3、导流装置, 所述茶具上设有出水口,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动导流装置包 括导流座、 集水口和导流口, 该导流座内设有集水腔, 该集水口、 导流口开设于导流座上并 与集水腔连通, 所述自动或半自动茶具出水时集水口与的出水口对接, 还包括底座和倾斜 跷板, 所述倾斜跷板可旋转的设置于底座上, 所述自动或半自动茶具设置于倾斜跷板上并 随着倾斜跷板倾斜时出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具自动导流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跷板与自动或半自 动茶具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茶具自动导流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座可旋转的设置于 倾斜跷板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茶具自动导流装置, 。
4、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座倾斜布置于倾斜 跷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茶具自动导流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水口开设置于导 流座的顶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茶具自动导流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口可旋转的设 置于导流座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茶具自动导流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水口、 导流口分别 开设置于导流座的侧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具自动导流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流口设有多个, 分别 与集水腔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茶具自动导流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动导流装置还包 括用于控制导流口与集水腔通断的导流控制组件, 该导流。
5、控制组设置于导流口处。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5988183 U 2 一种茶具自动导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用产品, 具体是一种用于茶具的出汤自动导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的泡茶方法是将茶叶放入茶碗中, 往茶碗中冲入开水对茶叶进行浸泡, 经过 合适的时间后用手提起茶碗并用手指顶住碗盖, 通过碗盖与茶碗的配合, 将茶水倒入茶海 或茶杯中。 此种泡茶方法往往会由于茶碗表面太烫或溢出的茶水而将泡茶者的手烫伤, 甚 至会出现手烫伤后茶碗脱手打翻的情况, 特别是对于那些不擅长泡茶的人来说, 造成了极 大的不便。 0003 为解决上述问题, 市面上出现。
6、了多种半自动茶具, 如授权公告号CN204483694U公 开的一种半自动泡茶器具, 其特征在于: 包括茶碗、 碗盖及基座, 所述茶碗的底部开设有出 水口, 出水口设有可向上开启的出水阀, 所述基座上设有用于托持茶碗的第一托盘及第二 托盘, 所述第二托盘侧壁底部设有与第二托盘内底部相连通的出水嘴, 该出水嘴内设有贯 通的出水通道, 所述第二托盘的内底面上设有用于顶开茶碗出水阀的凸块。 现有的半自动 茶具通过出水通道与出水嘴的贯通实现对容器内茶汤的导流, 现有的半自动泡茶器具的出 水和分茶需要分两次进行, 使用不便、 且出水方向固定, 观赏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
7、用新型了一种结构简单、 使用方便的茶具自动导流装置 及其控制方法。 0005 一种茶具自动导流装置, 所述茶具上设有出水口,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动导流装置 包括导流座、 集水口和导流口, 该导流座内设有集水腔, 该集水口、 导流口开设于导流座上 并与集水腔连通, 所述自动或半自动茶具出水时集水口与的出水口对接。 0006 进一步的, 还包括底座和倾斜跷板, 所述倾斜跷板可旋转的设置于底座上, 所述自 动或半自动茶具设置于倾斜跷板上并随着倾斜跷板倾斜时出水。 0007 进一步的, 倾斜跷板与自动或半自动茶具可拆卸连接。 0008 进一步的, 导流座可旋转的设置于倾斜跷板上。 0009 进一步的。
8、, 导流座倾斜布置于倾斜跷板上。 0010 进一步的, 集水口开设置于导流座的顶面。 0011 进一步的, 导流口可旋转的设置于导流座上。 0012 进一步的, 集水口、 导流口分别开设置于导流座的侧壁上。 0013 进一步的, 导流口设有多个, 分别与集水腔连通。 0014 进一步的, 自动导流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导流口与集水腔通断的导流控制组件, 该导流控制组设置于导流口处。 0015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可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茶具自动导流装置,可模仿 人工控制盖碗泡功夫茶的方式, 通过导流座实现茶汤收集、 存放和分茶, 该种自动导流装置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5988。
9、183 U 3 可与不同的茶具相适配, 其造型美观、 使用效果好, 观赏性、 趣味性强,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 景。 附图说明 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茶具自动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茶具自动导流装置的截面图。 0018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一茶具自动导流装置的俯视图。 0019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二茶具自动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二茶具自动导流装置的截面图。 0021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二茶具自动导流装置的俯视图。 0022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三茶具自动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
10、023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三茶具自动导流装置的截面图。 0024 图9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三茶具自动导流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 步进行描述。 0026 具体实施例一: 0027 参照图1至图3所示, 一种茶具自动导流装置, 自动导流装置包括导流座1、 集水口 2、 导流口3倾斜跷板4、 底座5和导流控制组件6 0028 导流座1内设有集水腔11, 该导流座1倾斜布置于倾斜跷板4上; 0029 集水口2设于导流座1的侧壁上并与集水腔11连通; 0030 导流口3开设于导流座1的侧壁上并与集水腔11。
11、连通; 0031 倾斜跷板4可旋转的设置于底座5上, 倾斜跷板4上设有用于与自动或半自动茶具 100可拆卸连接的安装座41, 该安装座41与自动或半自动茶具100间为螺旋、 榫卯、 卡槽、 磁 性等方式拆卸连接; 0032 盖碗100通过安装座设置于倾斜跷板4上并随着倾斜跷板倾斜时出水, 该自动或半 自动茶具100出水时集水口2与盖碗的100出水口101对接, 通过导流控制组件6控制导流口3 与集水腔11的通断。 0033 具体实施例二: 0034 参照图4-6所示, 一种茶具自动导流装置, 包括导流座1a、 集水口2a、 导流口3a、 倾 斜跷板4a、 底座5a; 0035 导流座1a内设有。
12、集水腔11a; 0036 集水口2a设于导流座1a的顶面上并与集水腔11连通; 0037 导流口3a开设于导流座1a的侧壁上并与集水腔11连通, 该导流口3a可绕导流座1a 的轴向旋转, 以改变出水方向; 0038 茶壶200通过安装座41a可拆卸的设置于倾斜跷板4a上并随着倾斜跷板4a倾斜时 出水, 该茶壶200出水时集水口2与茶壶200的壶嘴201对接。 0039 具体实施例三: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5988183 U 4 0040 参照图7-8所示, 一种茶具自动导流装置, 自动导流装置包括导流座1b、 集水口2b、 导流口3b、 倾斜跷板4b、 底座5b还包括导流控制。
13、组件6b; 0041 导流座1b内设有集水腔11b该导流座1b可旋转的布置于倾斜跷板4b上, 通过旋转 导流座1b改变出水方向; 0042 集水口2b于导流座1b侧壁上并与集水腔11b连通; 0043 导流口3b设于导流座1b侧壁上并与集水腔11b连通; 0044 导流控制组件6b设置于导流口3b处, 用于控制导流口3b与集水腔11b的通断, 用于 对多个导流口3b分别导流; 0045 茶具300通过安装座41b可拆卸的设置于倾斜跷板4b上并随着倾斜跷板4b倾斜时 出水, 该茶具300出水时集水口2与茶具300的出水口201对接, 可同时向三根导流口3b导流。 0046 以上所述, 仅为本实用。
14、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 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 范围, 即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 皆应仍属本实 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5988183 U 5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5 页 6 CN 205988183 U 6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2/5 页 7 CN 205988183 U 7 图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3/5 页 8 CN 205988183 U 8 图7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 4/5 页 9 CN 205988183 U 9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 5/5 页 10 CN 205988183 U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