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童椅具的背靠调整机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婴童椅具的背靠调整机构.pdf(13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2919645 U (45)授权公告日 2013.05.08 CN 202919645 U *CN202919645U* (21)申请号 201220197006.9 (22)申请日 2012.05.02 A47D 1/00(2006.01) (73)专利权人 中山市隆成日用制品有限公司 地址 广东省中山市东升镇葵兴大道 28 号 (72)发明人 游咏富 吴泽坚 林永顺 陈纪谦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东中亿律师事务所 44277 代理人 王向东 (54) 实用新型名称 婴童椅具的背靠调整机构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婴童椅具的背靠调整 机构, 包括一。
2、背靠支撑板及一推顶调整机构。 背靠 支撑板可前、 后移动地装设于一婴童椅具之座位 的背靠部前方 ; 推顶调整机构装设于背靠部与背 靠支撑板之间, 用以驱动背靠支撑板, 并使之随一 外露于座位后方的调整件的上、 下挪动而前、 后移 位调整, 藉以改变座位的纵向深浅, 使能机动地适 合不同腿长的婴童乘坐, 提供较佳的背靠支撑效 果。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7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7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2919645 U CN 202919645 U *CN20291。
3、9645U* 1/1 页 2 1. 婴童椅具的背靠调整机构, 装置于一座位上, 于该座位设有一乘座平面及一背靠部 而形成一乘座部 ; 该背靠调整机构至少包括 : 一背靠支撑板, 可前、 后移动地装置于该背靠部的前方 ; 及 一推顶调整机构, 装置于该背靠部与背靠支撑板之间, 用以驱动该背靠支撑板使沿该 乘座平面上前、 后移动, 藉以调整该座位的深浅。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婴童椅具的背靠调整机构, 其特征是该座位连接于一支撑架 上。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婴童椅具的背靠调整机构, 其特征是该座位可上、 下调整高 度地与该支撑架连接, 可改变该座位的离地高度。 4. 根据权利要求。
4、 1 所述的婴童椅具的背靠调整机构, 其特征是该乘座平面前端向下延 伸出而形成一脚支撑部。 5.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婴童椅具的背靠调整机构, 其特征是该乘座平面两侧系向上 延伸而形成一侧扶手部。 6. 根据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婴童椅具的背靠调整机构, 其特征是该侧扶手部可连接一餐 盘者。 7.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婴童椅具的背靠调整机构, 其特征是该推顶调整机构包括 : 一连杆组, 一端与该背靠支撑板连接 ; 及 一调整件, 可上下移动定位地装置于该背靠部, 并与该连杆组的另外一端连动以移动 该背靠支撑板。 8.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婴童椅具的背靠调整机构, 其特征是该背靠部设有。
5、一长槽供 引导该调整件上、 下位移。 9.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婴童椅具的背靠调整机构, 其特征是该连杆组枢接于该背靠 支撑板的中段与该调整件之间。 10.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婴童椅具的背靠调整机构, 其特征是该背靠支撑板设于该 乘座平面的上方, 并沿该乘座平面前、 后移动以调整位置, 藉以改变该乘座平面的可乘坐纵 深。 11. 根据权利要求 7 所述的婴童椅具的背靠调整机构, 其特征是该连杆组为一连杆, 该 连杆枢接于该背靠支撑板下段位置与该调整件之间。 12. 根据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婴童椅具的背靠调整机构, 其特征是该背靠支撑板由该连 杆推动而改变其倾斜角度, 藉以改变该乘座。
6、平面的可乘坐纵深。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2919645 U 1/4 页 3 婴童椅具的背靠调整机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婴童椅具的背靠调整机构, 尤指装有一靠背支撑板可供调整 座位的纵向深浅而适合不同腿长的婴童乘坐。 背景技术 0002 传统的高脚餐椅, 其椅背与座位部均为固定或为一体成型的制品, 因此椅子的纵 深与椅背的角度都无法依乘坐者的需要而调整, 因此腿短的小婴儿于正常的坐姿时, 后背 无法靠到椅背而无法获得适当的支撑, 必须在背后塞些东西撑住小婴儿才不会往后仰倒。 目前有一种高脚餐椅, 其椅背系枢接于椅子的座位部而可调整倾斜角度 ; 而这种椅背的角 度调整。
7、, 仅能调整倾斜角度而已, 椅子的纵向深度仍然无法调整, 故仍有待进一步改良。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 提供一种可调整座位的纵向深浅 而适合不同腿长的婴童乘坐的婴童椅具的背靠调整机构。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 0005 婴童椅具的背靠调整机构装置于一座位上, 于该座位设有一乘座平面及一背靠部 而形成一乘座部 ; 该背靠调整机构至少包括 : 一背靠支撑板, 可前、 后移动地装置于该背靠 部的前方 ; 及一推顶调整机构, 装置于该背靠部与背靠支撑板之间, 用以驱动该背靠支撑板 使沿该乘座平面上前、 后移动, 藉以调整该座位的深浅。 0。
8、006 该座位连接于一支撑架上。 0007 该座位可上、 下调整高度地与该支撑架连接, 可改变该座位的离地高度。 0008 该乘座平面前端向下延伸出而形成一脚支撑部。 0009 该乘座平面两侧系向上延伸而形成一侧扶手部。 0010 该侧扶手部可连接一餐盘者。 0011 该推顶调整机构包括 : 一连杆组, 一端与该背靠支撑板连接 ; 及一调整件, 可上下 移动定位地装置于该背靠部, 并与该连杆组的另外一端连动以移动该背靠支撑板。 0012 该背靠部设有一长槽供引导该调整件上、 下位移。 0013 该连杆组枢接于该背靠支撑板的中段与该调整件之间。 0014 该背靠支撑板设于该乘座平面的上方, 并沿。
9、该乘座平面前、 后移动以调整位置, 藉 以改变该乘座平面的可乘坐纵深。 0015 该连杆组为一连杆, 该连杆枢接于该背靠支撑板下段位置与该调整件之间。 0016 该背靠支撑板由该连杆推动而改变其倾斜角度, 藉以改变该乘座平面的可乘坐纵 深。 0017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 0018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包括一背靠支撑板及一推顶调整机构, 其中背靠支 撑板可前、 后移动地装设于一座位的背靠部前方 ; 推顶调整机构装设于背靠部与背靠支撑 说 明 书 CN 202919645 U 2/4 页 4 板之间, 用以驱动背靠支撑板, 使随一外露于座位后方的调整件上下挪动而前、 后移动, 藉 以。
10、调整座位的纵向深浅, 使能机动地适合不同腿长的婴童乘坐, 俾对婴童提供较佳的背靠 支撑作用。 附图说明 0019 图 1、 是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于婴童餐椅具体实施例的正面立体示意图。 0020 图 2、 是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于婴童餐椅具体实施例的后侧立体示意图。 0021 图 3、 是本实用新型的座位的立体示意图。 0022 图 4、 是本实用新型的背靠支撑板与推顶机构构件分解立体示意图。 0023 图5、 是本实用新型的背靠支撑板贴近背靠部具有较大的乘座平面之剖面示意图。 0024 图 6、 是本实用新型的背靠支撑板垂直移动调整较小的乘座平面之剖面动作示意 图。 0025 图 7、 是本实用新型。
11、的背靠支撑板倾斜移动调整较小的乘座平面, 且具倾斜支撑背 靠支撑板之剖面动作示意图。 0026 附图中各组件编号说明 : 0027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如图 1 至图 3 所示, 是一本实用新型背靠调整机构的婴童高脚餐椅 10 的应用实施 例, 其中背靠调整机构包括一背靠支撑板3及一推顶调整机构4, 供装设于一座位2, 用以调 说 明 书 CN 202919645 U 3/4 页 5 整座位 2 的可乘坐纵深以适合不同腿长的婴童使用。 0029 较佳者, 可令高脚餐椅 10 的座位 2 锁定于一支撑架 1 上的不同高度, 或使之可滑 动调整地与支撑架1连接, 并利用卡掣组件(未图标) 定位。
12、于所选定的各种高度, 以适合于 不同使用者喂食婴儿时所需或其它用途的最适高度。 0030 本实施例的支撑架 1 可包括有一前支撑杆 11 以及一后支撑杆 12, 并于前支撑杆 11 与后支撑杆 12 之间连接一关节组 13, 藉由关节组 13 的舒展与闭合以并拢折收及展开固 定。支撑架 1 可实施为其它形态, 譬如呈 L 形支架或以一直立杆与底架杆枢接而可组成折 收的支撑架 ( 图未示 )。 0031 本应用例的座位 2 至少包括一乘座平面 24 及一背靠部 23 而形成一乘座部 22。此 外, 座位 2 尚可设一套接部 21 而与支撑架 1 套接、 锁定或可移动的连接前支撑杆 11 以调整 。
13、高度。实施时, 可令乘座平面 24 一体向下延伸出一可支撑婴童脚部的脚支撑部 25, 及由乘 座平面 24 两侧向上延伸出侧扶手部 26, 以供婴童手臂置放及保护婴童侧边安全性, 进一步 的, 可于该两侧扶手部26连接一餐盘27, 以供置放食物方便喂食婴童时使用。 背靠部23设 置一长槽 28 供安装背靠调整机构, 可由乘座平面 24 的后端一体向上延伸或与乘座平面 24 枢接而可收折或调整其倾斜角度。 0032 如图 4 至图 6 所示, 背靠支撑板 3 可前、 后移动地装置于背靠部 23 的前方, 及乘座 平面 24 的上方, 并可沿乘座平面 24 前、 后移动以调整位置, 藉以改变乘座平。
14、面 24 的可乘 坐纵深 29。 0033 推顶调整机构4装设于背靠部23与背靠支撑板3之间, 用以驱动背靠支撑板3, 使 随一外露于座位 2 后方的调整件 42 上下挪动而前、 后移动, 藉以调整座位 2 的纵向深浅, 使 机动地适合不同腿长的婴童乘坐, 对婴童提供较佳的背靠支撑作用。 0034 推顶调整机构 4 可包括一连杆组 43 以及一调整件 42。其中连杆组 43 系连接于 背靠支撑板 3 与调整件 42 之间相枢连的一对交叉杆或交叉板块, 调整件 42 以一端贯穿长 槽 28 而从背靠部 23 的后面露出, 供操作者上、 下挪移操作。在本实施例的连杆组 43 系与 调整件 42 枢。
15、接连动而受其驱动而展开与收合 ; 譬如可于连杆组 43 的一侧以其中一端和背 靠支撑板 3 的中段位置枢接, 于另一侧以其中一端和调整件 42 枢接, 藉此可让操作者藉由 上、 下挪动调整件42而控制连杆组43的展开与收合而驱动背靠支撑板3, 使随调整件42的 上、 下而前、 后移动。 0035 当调整件 42 的移动使连杆组 43 展开时, 可使背靠支撑板 3 朝向座位 2 的前端并 沿着乘座平面 24 位移, 使座位 2 的可乘坐纵深 29 因此得以变小而适合体格较小的婴童乘 坐 ; 反之, 当调整件 42 的移动使连杆组 43 逐渐收合时, 可使背靠支撑板 3 随之往后朝背靠 部 23 。
16、靠近, 藉此将可加大座位 2 的可乘坐纵深 29 而适合较大婴童乘坐。 0036 此外, 如图 7 所示的连杆组 43 系经简化实施为一连杆 44, 譬如为单一的杆件或板 块取代前述的交叉杆或交叉板块, 以其一端枢接于背靠支撑板 3 的下段位置, 以另一端枢 接于调整件 42。当调整件 42 沿长槽 28 上、 下挪动时, 可经由连杆 44 驱动背靠支撑板 3 而 使背靠支撑板 3 产生角度上的变化 ; 换言之, 当调整件 42 往上挪动时, 经由连杆 44 的连动 将使背靠支撑板 3 往后移动而靠近背靠部 23, 藉此将增加座位 2 的可乘坐纵深 29。又当调 整件 42 往下挪动时, 可经。
17、由连杆 44 的连动而将背靠支撑板 3 往前推移, 使背靠 支撑板 3 的下端朝座位 2 前端移动, 使座位 2 的可乘坐纵深 29 因此变小。由于调整时背靠支撑板 3 说 明 书 CN 202919645 U 4/4 页 6 的倾斜角度也跟着改变, 故兼可调整背靠支撑板 3 的倾斜角度。 0037 从以上说明可知, 随着外露于座位2后方的调整件42上、 下挪动, 可使背靠支撑板 3 随之前、 后移动, 藉以调整座位的纵向深浅, 故能机动地适合不同腿长的婴童乘坐, 对婴童 们提供较佳的背靠支撑作用。 说 明 书 CN 202919645 U 1/7 页 7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919645 U 2/7 页 8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919645 U 3/7 页 9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919645 U 4/7 页 10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919645 U 5/7 页 11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919645 U 6/7 页 12 图 6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919645 U 7/7 页 13 图 7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2919645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