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驱盖式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驱盖式壶.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3041863 U (45)授权公告日 2013.07.10 CN 203041863 U *CN203041863U* (21)申请号 201320021323.X (22)申请日 2013.01.16 A47J 27/21(2006.01) A47J 36/00(2006.01) A47J 36/12(2006.01) (73)专利权人 丁峰 地址 230011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文忠路安 徽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系 (72)发明人 丁峰 王洋 张焱 (54) 实用新型名称 把驱盖式壶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把驱盖式壶, 其特征 在于 : 二个侧上部设。
2、有燕尾槽的支架固定在壶体 前后侧面, 二个扇形齿轮活动安装在二支架的外 侧, 壶把固定安装在二扇形齿轮的外侧, 壶盖中间 是圆形板, 两侧对称固定连接二个内侧设有燕尾 榫的齿条, 二齿条分别与二扇形齿轮啮合, 且二燕 尾榫分别穿过二支架的燕尾槽, 并可在其中滑动, 当壶把处于竖直位置时壶盖的圆形板正好盖住壶 体的上面敞口 ; 用一只手将壶把扳转到壶体的一 侧时, 壶盖的圆形板即从壶体的敞口上移开, 再用 同一只手将壶把扳回到原来直立的位置时, 壶盖 的圆形板又返回到壶体的敞口上。一只手的二个 动作, 便完成了本实用新型的装水过程, 方便、 快 捷, 且手不容易被烫伤。 (51)Int.Cl. 。
3、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7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7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3041863 U CN 203041863 U *CN203041863U* 1/1 页 2 1. 把驱盖式壶, 它包括壶体、 壶盖和壶把, 所述壶体的主体呈中空的圆柱体, 上面有敞 口, 所述壶把整体呈形, 其特征在于 : 设有二对销子, 分别焊接在所述壶体主体外表面的 前、 后两侧上, 且呈上下排列, 设置二个侧上部有燕尾槽的支架, 所述支架分别通过所述销子固定安装在所述壶体表 面上, 设置二个扇形齿轮, 所述扇。
4、形齿轮均在中心处开设一圆孔, 均另开设一轴线与所述中 心圆孔的轴线平行的孔, 此二扇形齿轮分别通过销子以所述中心圆孔安装在所述支架的外 侧, 且销子与圆孔之间为间隙配合, 所述壶把每侧开设二个孔, 分别利用二个销子穿过所述二个孔与所述二个扇形齿轮的 二个孔安装在所述扇形齿轮的外侧, 其中销子与所述壶把的靠近端部的孔形成间隙配合, 所述壶盖中间的部分是圆形的板, 在该板两侧对称固定连接二个齿条, 所述齿条的一 侧均设有燕尾榫, 所述齿条分别与所述扇形齿轮相互啮合, 而且所述壶盖的燕尾榫分别穿 过所述支架的燕尾槽, 并可在其中滑动, 当所述壶把处于竖直位置时所述壶盖的圆形板正 好盖住所述壶体的上面。
5、敞口 ; 竖直立着的所述壶把被扳转到所述壶体的一侧时, 所述壶盖的圆形板即从所述壶体的 敞口上向同一侧移开, 所述壶把再被扳回到原来直立的位置时, 所述壶盖的圆形板又盖到 壶体的敞口上。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把驱盖式壶,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二个齿条具有同样的结构与 尺寸。 3. 根据权利要求 1 或 2 所述的把驱盖式壶,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二个支架具有同样的结 构与尺寸。 4. 根据权利要求 3 所述的把驱盖式壶, 其特征在于 : 所述二个扇形齿轮具有同样的结 构与尺寸。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3041863 U 2 1/3 页 3 把驱盖式壶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
6、用新型涉及一种烧水器具, 具体地讲是一种水壶。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水壶一般包括壶体、 壶盖和壶把等部分。 烧水前装水时, 通常先用一只手将竖 直立着的壶把扳转到壶盖的一侧, 以腾出足够的空间便于另一只手将壶盖从壶体上提出、 移开, 同时前一只手压住壶把以防壶体被拉起。然后, 向壶体里注水。注水结束后, 再将壶 盖盖到壶体的原来位置上, 并将壶把扳回到原来直立的位置, 以准备烧水。 在这一装水过程 中, 需要左右两只手协调地配合才能完成。 对于一只手有残疾或缺失的人来说, 完成这一装 水过程是极为困难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 即使对于一个双手健全的人来说, 完成这一装水过 程也是一件令人感到。
7、麻烦的事情。特别是在倒出开水后紧接着再次装水时, 需要用手将壶 盖从壶体上提出, 此只手很容易碰到高温的壶盖而被烫伤。 0003 专利号为 ZL93243346.4 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 “水壶自动启闭盖” 。 对于装有此种盖子的水壶, 虽然用单手可以倒水, 但在装水时仍然需要双手协调地配合。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把驱盖式壶。 0005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 0006 本实用新型把驱盖式壶, 其结构特点在于 : 它包括壶体、 壶盖和壶把, 所述壶体的 主体呈中空的圆柱体, 上面有敞口, 所述壶把整体呈形, 其。
8、特征在于 : 设有二对销子, 分别 焊接在所述壶体主体外表面的前、 后两侧上, 且呈上下排列, 0007 设置二个侧上部有燕尾槽的支架, 所述支架分别通过所述销子固定安装在所述壶 体表面上, 0008 设置二个扇形齿轮, 所述扇形齿轮均在中心处开设一圆孔, 均另开设一轴线与所 述中心圆孔的轴线平行的孔, 此二扇形齿轮分别通过销子以所述中心圆孔安装在所述支架 的外侧, 且销子与圆孔之间为间隙配合, 0009 所述壶把每侧开设二个孔, 分别利用二个销子穿过所述二个孔与所述二个扇形齿 轮的二个孔安装在所述扇形齿轮的外侧, 其中销子与所述壶把的靠近端部的孔形成间隙配 合, 0010 所述壶盖中间的部分。
9、是圆形的板, 在该板两侧对称固定连接二个齿条, 所述齿条 的一侧均设有燕尾榫, 所述齿条分别与所述扇形齿轮相互啮合, 而且所述壶盖的燕尾榫分 别穿过所述支架的燕尾槽, 并可在其中滑动, 当所述壶把处于竖直位置时所述壶盖的圆形 板正好盖住所述 壶体的上面敞口 ; 0011 竖直立着的所述壶把被扳转到所述壶体的一侧时, 所述壶盖的圆形板即从所述壶 体的敞口上向同一侧移开, 所述壶把再被扳回到原来直立的位置时, 所述壶盖的圆形板又 盖到壶体的敞口上。 说 明 书 CN 203041863 U 3 2/3 页 4 0012 所述壶体的主体呈中空的圆柱体, 上面有敞口, 各有二个销子焊接在所述壶体主 体。
10、外表面的前侧与后侧上, 且所述二个销子呈上下排列。 0013 所述二个支架一侧面的上部均设有燕尾槽, 所述二个支架分别通过所述壶体的销 子固定安装在所述壶体外表面的前后两侧上。 0014 所述二个扇形齿轮具有同样的结构与尺寸, 所述扇形齿轮在中心处开设一圆孔, 另开设一轴线与所述中心圆孔的轴线平行的孔, 所述二扇形齿轮分别通过一个销子以所述 中心圆孔安装在所述二个支架的外侧, 且该销子与该圆孔之间为间隙配合。 0015 所述壶把整体呈形, 且每侧开设二个孔, 并分别利用二个销子穿过所述二个孔 与所述二个扇形齿轮的二个孔安装在所述二个扇形齿轮的外侧, 其中穿过中心孔的销子与 所述壶把的靠近端部的。
11、孔形成间隙配合。 0016 所述壶盖中间的部分是圆形的板, 在该板两侧对称固定连接二个齿条, 所述二个 齿条具有同样的结构与尺寸, 所述二个齿条内侧均设有燕尾榫, 所述二个齿条分别与所述 二个扇形齿轮相互啮合, 而且所述壶盖的燕尾榫分别穿过所述二个支架的燕尾槽, 并可在 其中滑动, 当所述壶把处于竖直位置时所述壶盖的圆形板正好盖住所述壶体的上面敞口。 0017 装水时, 只要用一只手将竖直立着的所述壶把扳转到所述壶体的右侧或左侧, 此 壶把就同时带动所述二个扇形齿轮转动, 所述二扇形齿轮即分别驱动所述壶盖的二个齿 条, 此二齿条内侧的燕尾榫在所述二个支架的燕尾槽中滑动, 所述壶盖的圆形板遂从所。
12、述 壶体的敞口上移开, 即可向壶体里注水。 注水结束后, 再用同一只手将所述壶把扳回到原来 直立的位置, 所述壶盖的圆形板又盖到壶体的敞口上, 以准备烧水。这样, 一只手的二个动 作, 便完成了本实用新型的装水过程。 0018 任何显而易见的变形形式均在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0019 与已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体现在 : 0020 1、 给本实用新型装水时, 仅需二个动作即可完成, 使用方便、 快捷, 明显提高效率。 0021 2、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 只需要一只手就可以完成装水过程, 满足了一只手有残疾 或缺失的人的使用要求。 0022 3、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 在倒出开。
13、水后紧接着再次装水的情况下, 手只握壶把, 远离 高 温的壶盖与壶体, 显然不容易被烫伤。 附图说明 0023 图 1 为壶盖盖上时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 2 为壶盖盖上时本实用新型在另一方向上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 3 为壶盖打开时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6 图 4 为本实用新型的壶体结构示意图。 0027 图 5 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架 B 结构示意图。 0028 图 6 为本实用新型的壶盖结构示意图。 0029 图 7 为本实用新型的扇形齿轮 B 结构示意图。 0030 图 8 为本实用新型的壶把结构示意图。 0031 图中标号 : 1 壶体、 1a 销 A、 。
14、1b 销 B、 1c 销 C、 1d 销 D、 2 壶盖、 2a 燕尾榫 A、 2b 齿条 A、 2c 齿条 B、 2d 燕尾榫 B、 3 扇形齿轮 B、 4 支架 B、 4a 燕尾槽、 4b 内圆柱面、 5 壶把、 6 支架 A、 7 说 明 书 CN 203041863 U 4 3/3 页 5 销 E、 8 扇形齿轮 A、 9 销 F。 0032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3 参见图 1、 图 2 和图 3, 本实施例的结构设置包括 : 壶体 1、 壶盖 2、 壶把 5、 支架 A6、 支架 B4、 扇形齿轮 A8、 扇形齿轮 B3、。
15、 销 E7 和销 F9。 0034 参见图4, 壶体1的主体呈中空的圆柱体, 上面有敞口, 销A1a与销B1b焊接在壶体 1 主体外表面的前侧上, 销 A1a 在销 B1b 的正下方 ; 销 D1d 与销 C1c 焊接在壶体 1 主体外表 面的后侧上, 销 D1d 在销 C1c 的正下方。 0035 参见图1、 图2、 图3和图5, 支架B4一侧表面为与壶体1外圆柱面相吻合的内圆柱 面 4b, 与该内圆柱面 4b 相对的侧面的上部设有燕尾槽 4a, 支架 B4 通过销 D1d 与销 C1c 以 内圆柱面 4b 固定安装在壶体 1 外表面的后侧上。支架 A6 和支架 B4 具有同样的结构与尺 寸。
16、, 支架 A6 通过销 A1a 与销 B1b 以其内圆柱面固定安装在壶体 1 外表面的前侧上。 0036 参见图 1、 图 2、 图 3 和图 7, 扇形齿轮 B3 在中心处开设一圆孔, 另开设一轴线与中 心孔的轴线平行的孔, 扇形齿轮 B3 通过销 D1d 以其中心圆孔安装在支架 B4 的外侧, 且销 D1d 与该圆孔之间为间隙配合 ; 扇形齿轮 A8 和扇形齿轮 B3 具有同样的结构与尺寸, 扇形齿 轮A8通过销A1a以其中心圆孔安装在支架A6的外侧, 且销A1a与该圆孔之间为间隙配合。 0037 参见图 1、 图 2、 图 3 和图 8, 壶把 5 整体呈形, 且每侧开设二个孔, 利用销。
17、 A1a 和 销 E7 穿过壶把 5 前侧的二个孔与扇形齿轮 A8 的二个孔, 将壶把 5 的前侧安装在扇形齿轮 A8 的外侧, 其中销 A1a 与壶把 5 的靠近端部的孔形成间隙配合 ; 利用销 D1d 和销 F9 穿过壶 把 5 后侧的二个孔与扇形齿轮 B3 的二个孔, 将壶把 5 的后侧安装在扇形齿轮 B3 的外侧, 其 中销 D1d 与壶把 5 的靠近端部的孔形成间隙配合。 0038 参见图1、 图2、 图3和图6, 壶盖2中间的部分是圆形的板, 沿圆形板的一条直径分 别向前、 后二个方向利用二个矩形板对称固定连接齿条 A2b 与齿条 B2c, 此二齿条具有同样 的结构与尺寸, 齿条 。
18、A2b 内侧设有燕尾榫 A2a, 齿条 B2c 内侧设有燕尾榫 B2d, 齿条 A2b 与扇 形齿轮 A8 相互啮合, 齿条 B2c 与扇形齿轮 B3 相互啮合, 同时壶盖 2 的燕尾榫 B2d 穿过支架 B4 的燕尾槽 4a, 壶盖 2 的燕尾榫 A2a 穿过支架 A6 的燕尾槽, 并且所述二燕尾榫均可在相应 的燕尾槽中滑动, 当壶把 5 处于竖直位置时壶盖 2 的圆形板正好盖住壶体 1 的上面敞口。 0039 参见图2和图3, 装水时, 只要用一只手将竖直立着的壶把5扳转到壶体1的右侧, 壶把 5 就同时带动扇形齿轮 A8 和扇形齿轮 B3 转动, 此二扇形齿轮分别驱动壶盖 2 的齿条 A。
19、2b 与齿条 B2c, 此二齿条内侧的燕尾榫 A2a 与燕尾榫 B2d 分别在支架 A6 和支架 B4 的燕尾 槽中滑动, 壶盖 2 的圆形板即从壶体 1 的敞口上向右移开, 便可向壶体 1 里注水。注水结束 后, 再用同一只手将壶把 5 扳回到原来直立的位置, 壶盖 2 的圆形板又盖到壶体 1 的敞口 上, 以准备烧水。 这样, 一只手的二个动作, 便完成了本实用新型的装水过程, 而且手只握壶 把, 不易被烫伤。 说 明 书 CN 203041863 U 5 1/7 页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041863 U 6 2/7 页 7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041863 U 7 3/7 页 8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041863 U 8 4/7 页 9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041863 U 9 5/7 页 10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041863 U 10 6/7 页 11 图 6 图 7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041863 U 11 7/7 页 12 图 8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3041863 U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