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形成焖制效果的方法及其焖煮锅结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能够形成焖制效果的方法及其焖煮锅结构.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610023118.5 (22)申请日 2016.01.14 A47J 27/00(2006.01) A47J 36/24(2006.01) A47J 36/04(2006.01) A47J 36/00(2006.01) (71)申请人 德奥通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528234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松岗松夏 工业园工业大道西 (72)发明人 顾斌 郑中科 (54) 发明名称 能够形成焖制效果的方法及其焖煮锅结构 (5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形成焖制效果的方法及 其焖煮锅结构, 能够形成焖制效果的方法, 包括焖 煮锅, 焖煮锅。
2、包括锅体、 中央控制器、 能够放置在 锅体中的内锅、 盖压在内锅上的锅盖及设置在内 锅下面的加热器, 中央控制器能够控制加热器是 否发热 ; 在锅体上设置能够检测内锅温度的温度 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信号连接中央控制器 ; 内锅 是陶类、 紫砂类或石料类锅胆, 加热器能够上、 下 移动 ; 当加热内锅符合阈值时, 中央控制器响应 于阈值并随之控制加热器停止加热也让加热器下 移离开内锅一定的间距, 此后让内锅利用余热继 续工作, 实现从旺火到焖煮的转换。这样, 利用内 锅的储热特性采用阈值控制模式实现焖煮, 为防 止烧焦食物。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
3、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1页 附图7页 CN 105534269 A 2016.05.04 CN 105534269 A 1.能够形成焖制效果的方法, 包括焖煮锅, 所述焖煮锅包括锅体、 中央控制器、 能够放 置在所述锅体中的内锅、 盖压在所述内锅上的锅盖及设置在所述内锅下面的加热器, 所述 中央控制器能够控制所述加热器是否发热;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锅体上设置能够检测所述 内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所述温度传感器信号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 所述内锅是陶类、 紫砂 类或石料类锅胆, 所述加热器能够上、 下移动; 当加热所述内锅符合阈值时, 所述中央控制 器响应于所述阈值并随之控制所述。
4、加热器停止加热也让所述加热器下移离开所述内锅一 定的间距, 此后让所述内锅利用余热继续工作, 实现从旺火到焖煮的转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锅体的上部从 而能够检查所述内锅外侧上部位的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锅的厚度大于5。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器向下移动脱离所述内锅的 距离大于3。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内锅的温度到达水的沸点温度 时继续加热2到5分钟时间, 所述中央控制器响应于所述阈值并随之控制所述加热器停止加 热也让所述加热器下。
5、移离开所述内锅一定的间距, 此后让所述内锅利用余热继续工作, 实 现从旺火到焖煮的转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阈值设置为对应于临近水的沸点 温度数值或/和对应于旺火阶段实施的加热时间。 7.实现权利要求1到6任一所述的方法的焖煮锅结构, 包括锅体、 中央控制器、 能够放置 在所述锅体内的内锅、 盖压在所述内锅上的锅盖及设置在所述内锅下面的加热器, 所述中 央控制器通过控制开关控制所述加热器;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锅体上设置能够检测所述内 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所述温度传感器信号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 所述内锅是陶类、 紫砂类 或石料类锅胆; 所述加热器具有能够上。
6、、 下移动的结构, 所述中央控制器具有响应于加热所 述内锅的阈值并随之控制所述加热器停止加热也让所述加热器下移离开所述内锅一定的 间距, 实现从旺火到焖煮转换的加热器控制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焖煮锅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阈值设置为对应于临近水的沸 点温度数值或/和对应于旺火阶段实施的加热时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焖煮锅结构,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能够驱动所述加热器上、 下移动的升降机构, 所述升降机构与所述中央控制器信号连接;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驱动器 以及杠杆体, 所述杠杆体的中段杆体支承在支点体上; 所述杠杆体的首端固定连接到所述 加热器上, 尾端与所述驱动器传动连接。
7、; 当所述驱动器驱动所述杠杆体的尾端上下移动时, 所述杠杆体绕所述支点体上下跷动, 从而通过所述杠杆体的首端带动所述加热器上下移 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焖煮锅结构,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杠杆体的尾端与所述驱动 器之间还设置有啮合机构, 所述啮合机构包括上、 下方向布置的齿条和与所述齿条啮合传 动的齿轮; 所述齿条设置在所述杠杆体的尾端, 所述齿轮设置在所述驱动器上并能够在所 述驱动器的驱动下绕其转轴自转。 11.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焖煮锅结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锅 体的上部从而能够检查所述内锅外侧上部位的温度。 权 利 要 求 书 1/2 页 2 CN 10。
8、5534269 A 2 12.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焖煮锅结构,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连接柱, 所述连接柱连 接在所述锅体底部和所述加热器之间, 在所述加热器和所述锅体底部之间还设置有复位弹 簧, 所述复位弹簧穿套在所述连接柱上。 13.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焖煮锅结构,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用于检查所述加热器是 否到达上极限位置的上限位开关, 以及包括用于检查所述加热器是否到达下极限位置的下 限位开关。 权 利 要 求 书 2/2 页 3 CN 105534269 A 3 能够形成焖制效果的方法及其焖煮锅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形成焖制效果的方法, 使用所述焖制方法能。
9、够自动取得很好 的焖制效果而且还能够避免或减少食物出现粘底焦糊, 另外还涉及实现所述焖制方法的焖 煮锅结构。 背景技术 0002 在现行市场上的厨房用具, 例如电饭锅, 炖汤锅, 慢炖锅等, 一般都包括锅体, 放置 在所述锅体内的内锅以及能够对所述内锅内的食物进行加热的加热器。 而在使用的过程 中, 最基本的烹饪方法就是采用加热方式对锅内的水持续加热烧干进而煮熟食物, 加热器 停止加热的时间点一般选择在内锅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温度10 左右, 也即无论是传统的机 械式的温度控制器还是电子式的温度控制器, 都将停止加热的温控范围设定在水的沸点以 上比较高温度点, 这样烹饪加热结束后, 受所述加热器的。
10、固定结构的影响, 所述内锅的底部 始终是贴合在所述加热器上, 虽然所述加热器已经停止了加热, 但是所述加热器仍留有大 量的余热, 所述加热器的余热会继续对所述内锅内的食物进行加热而非常容易导致食物粘 底焦糊。 0003 而为了能够避免所述加热器的余热对所述内锅内食物进行过度的加热, 在2014年 5月29日, 深圳联创公司提出了专利号为201420280422.4的实用新型专利, 该专利提出了一 种发热体可升降的电煮锅。 所述电煮锅具有能够升降所述发热体的升降机构。 在完成对食 物的整个烹饪加热过程后, 所述升降机构能够驱动所述发热体下降而离开所述内锅的锅底 部, 从而防止所述发热体的余热对所。
11、述内锅内的已经完成烹饪的食物进行过度加热而影响 食物的烹饪效果。 发明内容 0004 上述专利201420280422.4借助所述升降机构能够快速并及时地使发热体远离所 述内锅, 从而避免所述发热体的余热对所述内锅内的食物过度加热而造成过渡烧焦等不良 影响, 但该技术仅仅提出了对内锅或食物予以加热的模式, 就如何进一步利用该加热模式 实现各种烹饪, 没有作进一步的披露。 0005 鉴于此,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之一旨在提出一种能够形成焖制效果的方法, 包括焖 煮锅, 所述焖煮锅包括锅体、 中央控制器、 能够放置在所述锅体中的内锅、 盖压在所述内锅 上的锅盖及设置在所述内锅下面的加热器, 所述中央控。
12、制器能够控制所述加热器是否发 热;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锅体上设置能够检测所述内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所述温度传感器 信号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 所述内锅是陶类、 紫砂类或石料类锅胆, 所述加热器能够上、 下 移动; 当加热所述内锅符合阈值时, 所述中央控制器响应于所述阈值并随之控制所述加热 器停止加热也让所述加热器下移离开所述内锅一定的间距, 此后让所述内锅利用余热继续 工作, 实现从旺火到焖煮的转换。 0006 其中, 所述焖煮锅是一种至少能够对食物进行焖制烹饪的厨具, 它可以用于焖制 说 明 书 1/11 页 4 CN 105534269 A 4 米饭、 粥米, 还可以用于焖制其他的食物,。
13、 例如牛腩、 排骨等食物, 具体可以按照使用者的喜 爱作选择。 0007 其中, 所述锅体是用于收容所述发热器以及所述中央控制器的部件, 所述锅体还 能够与所述内锅安装组合而成为所述焖煮锅的主体结构。 0008 其中, 所述内锅是一种用于容纳待加工食物的容器。 0009 其中, 由于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所述加热器是否发热, 为此所述加热器的工作情 况受所述中央控制器的控制, 这样, 借助所述中央控制器至少能够替代人手操作而使所述 焖煮锅具有了更为精准的加热控制, 同时也使所述焖煮锅具有更为便捷的操作方式, 实用 性更强。 0010 其中, 所述加热器能够上、 下移动, 它定义了所述加热器的安装结。
14、构是一种能够 上、 下移动的结构; 形成所述加热器能够上、 下移动的结构有很多种, 其中一种结构是采用 ZL201420280422.4中所披露的结构, 但这种结构的缺点是其传动螺杆直接接触加热器容易 损坏; 另一种是在下面将要提及的杠杆结构, 能够比较好地实现对加热器的升降控制但升 降驱动机构特别是传动螺纹部分不会直接接触加热器。 这样当所述加热器向上移动时能够 靠近或贴合到所述内锅的底部上从而能够为所述内锅传导加热。 反之, 当所述加热器向下 移动时又能够离开所述内锅一定的间距。 0011 其中, 所述内锅是陶类、 紫砂类或石料类锅胆, 即不是采用传统的金属材质锅具, 由于所述陶类、 紫砂。
15、类或石料类锅胆具有比金属锅胆比较高的储热性能而造价又相对低, 这样所述内锅不仅造价成本低、 环保而且具有能够储存大量的热量并且散热速度慢的特 性, 例如陶瓷锅胆, 土陶锅胆, 石料锅胆等高储热性锅胆。 使用所述高储热性锅胆能够在所 述加热器停止加热的情况下, 利用所述高储热性锅胆所储存的温度不高于水的沸点的大量 余热对放置到所述高储热性锅胆内的食物进行后续焖制, 焖制温度逐渐降低不会结锅巴。 另外, 需要说明的是, 所述内锅的余热是指在所述加热器停止加热后, 仍保留储存在所述内 锅中的热量。 0012 其中, 所述当加热所述内锅符合阈值时特征, 首先定义了所述加热器进行加热工 作的时间段, 在。
16、所述加热器的工作时间段内所述焖煮锅完成了对所述内锅本身及锅内食 物、 水的前半部分加热任务, 可以达到类似人们常用的旺火煮制的效果。 为了方便论述, 也 为了方便与后半部分 “焖煮” 加热过程相区分, 我们把前半部分的加热过程定义为 “旺火” 煮 制过程, 之所以命名为 “旺火” 只是表示上述的加热过程可以达到类似旺火煮制的效果; 其 次, 还定义了所述加热器停止工作并下移离开所述内锅的时间点, 即所述内锅符合所述阈 值时所述加热器停止加热。 0013 其中, 所述温度传感器感测所述内锅的温度并信号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 所述中 央控制器能够接收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感测信号并进而实施后续的控制。 为。
17、此所述中央控制 器响应的对象是所述内锅本身的温度或者是旺火阶段实施的加热时间。 0014 其中, 所述阈值是一个用于判断和表征所述内锅温度的设计值, 也是判断为实施 后续的焖煮所述加热器是否停止加热并下移的时间临近值, 表征所述阈值的方法一般可以 是热传感器的动作临界点、 热传感器的电压或电流值或控制器中设置的限值电压、 电流、 频 率、 时钟等各种参数, 为此所述阈值可以通过设置所述温度传感器的特性结构、 中央控制器 的电路结构或软件控制模块的控制流程动作值等方式实现。 由于所述阈值本身是设计值为 说 明 书 2/11 页 5 CN 105534269 A 5 此它不能被直接检测但能够外在体。
18、现, 外在体现的所述阈值是一种控制运行结果而不是所 述阈值本身。 本发明中, 表征体现所述阈值外在特征的是当所述内锅符合所述阈值时, 至少 所述内锅内还明显存有部分实施焖煮的水, 无论所述内锅内的水已经沸腾或还是没有沸 腾, 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所述加热器停止加热也让所述加热器下移离开所述内锅的底部, 实现从旺火到焖煮的转换, 焖制温度逐渐降低不会结锅巴。 0015 为了取得理想的焖制效果, 进一步地, 所述阈值设置为对应于临近水的沸点温度 数值 (3 5 比较适宜) 或/和对应于旺火阶段实施的加热时间。 所述旺火阶段实施的 加热时间既指旺火阶段实施的全程加热时间, 也指旺火阶段温度到达水的沸点。
19、温度后所延 续的加热时间。 即前期旺火加热的时间也是所述阈值的考量变量, 加热时间的长短与锅内 存水量的多少也是直接关联的问题, 旺火加热阶段至少不能将锅内的水全部烧干相反应当 至少保证所述内锅内还留存有能够实施焖煮的水。 如果所述内锅内没有存量的水, 所述内 锅的工作温度不仅会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远远超过水的沸点10 20 甚至更高而且也会 烧焦锅内的食物即出现传统所称的锅巴。 有的现有技术采用精准的自动温度控制虽然能够 缓和该问题但由于加热的惯性、 内锅本身的储热特性以及温度感测器本身存在的测量误 差, 仍然不能很好地解决该问题。 为此, 本发明设置所述阈值实际上也同时以此定义了一种 工作工。
20、况或者说一种整体性的烹饪方法, 即以能够大量储存热量的所述陶类、 紫砂类或石 料类锅胆为基础, 以设定的内锅温度值以及所述内锅内是否留存有水等几个要素为基准而 设置的工况。 而如何判断所述内锅内是否留存有水, 可以与食物特征对应地注水量、 连续加 热的时间、 加热温度的上升梯度、 到达水沸点温度后的持续加热时间量等予以综合设置。 本 发明实际上是在现有精确控制技术所希望主要避免的所述内锅的储热特性的问题上, 采用 相反的模式主要利用所述内锅的储热特性采用阈值控制模式实现焖煮方法, 用比较粗放简 单的控制方法替代现有价格高昂的精确控制方法, 实现焖煮并且焖煮过程中的温度逐渐降 低不会结锅巴。 0。
21、016 当然为了取得理想的焖制效果, 进一步地, 还可以采用煮饭、 煲粥或煲汤等分级管 理的模式, 即对于煮饭的模式, 可以在感测到所述内锅的温度到达沸点时, 马上响应于此阈 值让所述加热器停止工作并下移离开所述内锅, 或者在感测到所述内锅的温度到达水的沸 点温度时后继续加热一段时间例如2到5分钟, 响应于此阈值再让所述加热器停止工作并下 移离开所述内锅, 此后让所述内锅利用余热继续工作; 对于煲汤的模式, 可以在感测到所述 内锅的温度到达沸点时, 马上响应于此阈值让所述加热器停止工作并下移离开所述内锅, 此后让所述内锅利用余热继续工作, 当感测所述内锅的温度明显下降后再次提升所述加热 器并加。
22、热一段时间让所述内锅的温度再次到达沸点时, 再次马上响应于此阈值再让所述加 热器停止工作并下移离开所述内锅, 此后让所述内锅利用余热继续工作。 为此具体的步骤 安排可以按照所焖制的食物的类型、 烹饪的需求例如煲饭、 煮粥或煲汤等合理地设计和选 择。 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 所述加热器加热的过程只是让所述焖煮锅完成了对食物加热也 对所述内锅加热的前半部分加热任务, 即 “旺火” 煮制过程; 在所述中央控制器响应于所述 阈值并随之控制所述加热器停止加热时至少所述内锅内还明显存有部分水, 借助于所述内 锅的余热继续 “焖煮” 过程从而对这部分水予以后续蒸发, 让后续的 “焖煮” 过程的温度不高 于水的。
23、沸点, 温度逐渐降低不会结锅巴。 0017 其次, 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所述加热器停止加热也让所述加热器下移离开所述内 说 明 书 3/11 页 6 CN 105534269 A 6 锅一定的间距后, 让所述内锅利用余热继续工作, 实现从旺火到焖煮的转换, 这样, 在所述 加热器停止加热后, 所述内锅中的食物和水主要依靠所述内锅的余热继续进行加热焖制, 焖制温度逐渐降低不会结锅巴。 此时, 所述焖煮锅进入后半部分的加热焖制过程, 可以达到 类似人们常用的焖煮焖制的效果, 我们把这后半部分的加热过程定义为 “焖煮” 焖制过程。 同样地, 之所以命名为 “焖煮” 只是表示上述的后续加热过程可以达到类。
24、似焖制的效果。 0018 其次, 所述加热器停止加热也让所述加热器下移离开所述内锅一定的间距, 这样, 在所述加热器与所述内锅之间形成隔热空间, 避免或者减少所述加热器上的余热热量大量 地直接传递到所述内锅上而对所述内锅中的食物进行过度加热, 但是, 所述加热器上的余 热仍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热辐射的形式为所述内锅提供少量的热量。 另外, 所述加热器 停止加热与所述加热器下移动作之间可以是同步的或前后连贯的, 也可以是延迟动作间隔 一定时间分步进行, 只要保证至少所述内锅内还明显存有部分水时让所述加热器下移离开 所述内锅即是可行的方案; 至于所述加热器停止加热在前还是所述加热器下移动作在前则 。
25、也是可以任意设定的。 为此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所述加热器停止加热也让所述加热器下移 离开所述内锅一定的间距特征, 首先强调的是所述加热器停止加热与所述加热器下移动作 之间具有的配合性, 其次强调的才是动作在时间上的连贯性, 并不意味着所述加热器停止 加热与所述加热器下移动作之间在时间上必须是同步的。 0019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 与现有技术对比, 本发明的主要效果在于: 1 由于在所述锅体上设置能够检测所述内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所述温度传感器信号 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 为进一步控制所述内锅的问题提供了控制基础。 进一步的由于所述 内锅是陶类、 紫砂类或石料类锅胆, 为实现焖煮提供的储热平台, 。
26、本发明实际上是在现有技 术所希望主要避免的所述内锅的储热特性的问题上, 采用相反的模式主要利用所述内锅的 储热特性采用阈值控制模式实现焖煮方法。 0020 2 由于所述加热器能够上、 下移动, 为防止烧焦食物提供进一步的隔热保证; 进一 步的, 由于当加热所述内锅符合阈值时, 所述中央控制器响应于所述阈值并随之控制所述 加热器停止加热也让所述加热器下移离开所述内锅一定的间距, 实现从旺火到焖煮的转 换, 这样就可以借助于所述内锅本身储存的余热热量基本上在不会高于水的沸点温度的情 况下继续加热烹饪食物、 蒸发所述内锅内剩余的水但不会让食物被烧焦, 转为 “焖煮” 模式 后所述内锅的温度是不断下降。
27、的。 0021 3 本发明实际上是在现有精确控制技术所希望主要避免的所述内锅的储热特性 的问题上, 采用相反的模式主要利用所述内锅的储热特性采用阈值控制模式实现焖煮, 用 比较粗放简单的控制方法替代现有价格高昂的精确控制方法, 实现焖煮并且焖煮过程中的 温度逐渐降低不会结锅巴。 0022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锅体的上部从而能够检 查所述内锅外侧上部位的温度。 这样, 由于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锅体的上部从而能 够远离设置在所述内锅下面的加热器, 减少所述加热器产生的热量对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检 查精度产生不良的干扰。 更重要的是, 由于所述内锅是高储热性能的锅胆,。
28、 在被加热的过程 中, 所述内锅本身温度是不均匀的, 其上部温度一般会低于下部受热部位的温度, 为此检测 上部并以所述内锅外侧上部位的温度为基准向所述中央控制器提供信号, 从而能够保证所 述内锅已经充分储热, 大大提高焖煮的效果。 说 明 书 4/11 页 7 CN 105534269 A 7 0023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 所述内锅的厚度大于5, 最好达到8到12之间。 这样, 所述内锅具有更为之优越的储热效果, 可以达到更为理想的焖制效果。 0024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 所述加热器向下移动脱离所述内锅的距离大于3。 0025 另外,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实现上述焖制方法的焖煮锅结。
29、构, 包括锅体、 中央控制 器、 能够放置在所述锅体内的内锅、 盖压在所述内锅上的锅盖及设置在所述内锅下面的加 热器, 所述中央控制器通过控制开关控制所述加热器; 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锅体上设置能够 检测所述内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所述温度传感器信号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 所述内锅是 陶类、 紫砂类或石料类锅胆; 所述加热器具有能够上、 下移动的结构, 所述中央控制器具有 响应于加热所述内锅的阈值并随之控制所述加热器停止加热也让所述加热器下移离开所 述内锅一定的间距, 实现从旺火到焖煮转换的加热器控制单元。 0026 其中, 所述中央控制器具有接收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的信号接收单元, 也 具。
30、有加热器控制单元, 当加热所述内锅符合阈值时, 所述中央控制器响应于所述阈值信号, 并能够通过所述加热器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加热器停止加热也让所述加热器下移离开所述 内锅一定的间距, 此后让所述内锅利用余热继续工作, 实现从旺火到焖煮的转换。 为此, 所 述中央控制器具有把控所述焖煮锅的加热过程的功能。 0027 其中, 所述控制开关是能够控制所述加热器的电源断合的装置, 它可以是机械式 触电开关也可以是晶体管类的电子开关等, 所述控制开关的合断受控于所述中央控制器的 所述加热器控制单元。 0028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 所述阈值设置为对应于临近水的沸点温度数值或/ 和对应于旺火阶段实施的加。
31、热时间。 0029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 还包括能够驱动所述加热器上、 下移动的升降机构, 所述升降机构与所述中央控制器信号连接; 所述升降机构包括驱动器以及杠杆体, 所述杠 杆体的中段杆体支承在支点体上; 所述杠杆体的首端固定连接到所述加热器上, 尾端与所 述驱动器传动连接; 当所述驱动器驱动所述杠杆体的尾端上下移动时, 所述杠杆体绕所述 支点体上下跷动, 从而通过所述杠杆体的首端带动所述加热器上下移动。 0030 其中, 所述杠杆体的中段杆体指的是位于所述杠杆体的首端和尾端之间的杆体区 域。 0031 其中, 所述杠杆体的首端固定连接到所述加热器上, 所述杠杆体的首端可以直接 连接到。
32、所述加热器上, 还可以间接连接到所述加热器上。 为此, 所述杠杆体的首端与所述加 热器是连接一起的, 这样依靠所述杠杆体的首端对所述加热器起到支撑定位的作用。 0032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 所述升降机构的结构极其简单, 巧妙地利用了杠杆原理控制 所述加热器的升降。 而且利用所述杠杆体把所述驱动器与所述发热器传动连接一起, 从而 使所述驱动器具有更为灵活的设置方式以及可选择的安装位置, 也不会让所述升降机构的 传动螺纹部分直接接触所述加热器, 而长期烤炙而损坏, 有效延长了所述升降机构的使用 寿命。 0033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 在所述杠杆体的尾端与所述驱动器之间还设置有啮 合机构, 所。
33、述啮合机构包括上、 下方向布置的齿条和与所述齿条啮合传动的齿轮; 所述齿条 设置在所述杠杆体的尾端, 所述齿轮设置在所述驱动器上并能够在所述驱动器的驱动下绕 其转轴自转。 说 明 书 5/11 页 8 CN 105534269 A 8 0034 其中, 所述上、 下方向布置的齿条定义了所述齿条的布局方式, 所述齿条整体上按 所述发热器的上下升降运动方向布局, 从而使所述齿条上的多个齿上、 下方向排列。 这样, 当所述齿轮绕其转轴自转时, 能够驱动所述齿条上下移动。 0035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锅体的上部从而能够检 查所述内锅外侧上部位的温度。 0036 进一步。
34、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 还包括连接柱, 所述连接柱连接在所述锅体底部和 所述加热器之间, 在所述加热器和所述锅体底部之间还设置有复位弹簧, 所述复位弹簧穿 套在所述连接柱上。 0037 其中, 所述连接柱首先是把所述锅体和所述加热器连接一体的中间过渡连接件, 其次, 由于所述复位弹簧穿套在所述连接柱上, 所述连接柱还成为所述复位弹簧的定位器。 0038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 所述连接柱与所述复位弹簧相互协助不仅能够为所加热器提 供平稳的弹性支撑, 还能够为所述加热器提供向下浮动的空间。 0039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 还包括用于检查所述发热器是否到达上极限位置的 上限位开关, 以及包括用于检。
35、查所述发热器是否到达下极限位置的下限位开关。 0040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还可以取得以下有益效果在于: 1.由于所述内锅是陶类、 紫砂类或石料类等高储热性锅胆, 为此, 所述内锅能够储存比 较多的热量, 这样, 在所述加热器停止加热后, 仍能够依靠所述内锅的余热对所述内锅内的 食物缓和地、 长时间地进行加热焖制。 0041 2.由于设置有所述中央控制器, 当加热所述内锅符合阈值时, 所述中央控制器响 应于所述阈值并随之控制所述加热器停止加热也让所述加热器下移离开所述内锅一定的 间距, 此后让所述内锅利用余热继续工作, 实现从旺火到焖煮的转换, 为此所述中央控制器 的存。
36、在减少了在加热烹饪的过程中人手操作的介入, 并至少能够替代部分人手操作, 从而 使所述焖煮锅的焖制过程能够实现半自动化甚至全自动化, 进而也就能够减少或避免人手 的误操作而影响食物的焖制效果。 另外, 由于通过所述中央控制器对所述加热器的位置和 加热时间进行控制, 从而能够对所述焖煮锅的 “火候” 进行精准的控制, 使所述焖煮锅从 “旺 火” 煮制自动切换到 “焖煮” 焖制。 0042 3.由于当加热所述内锅符合阈值时, 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所述加热器停止加热并 让所述加热器下移离开所述内锅一定的间距, 此后让所述内锅利用余热继续工作, 实现从 旺火到焖煮的转换, 也就是说, 所述焖煮锅把加热烹。
37、饪过程分隔为两个加热过程, 即前半部 分的 “旺火” 煮制过程以及后半部分的 “焖煮” 焖制过程。 这种方式与上述201420280422.4中 的电煮锅的烹饪加热方式存在明显的本质性区别, 上述201420280422.4中的电煮锅是在完 成整个加热过程后才停止所述发热体的加热和让所述发热体远离所述内锅底部, 这样后续 所述内锅的余热会导致食物过度加热而出现粘锅焦糊。 而本发明中采用对食物的先 “旺火” 后 “焖煮” 的加热方式, 可以通过所述加热器对所述食物进行加热, 同时也对所述内锅进行 加热使其储存一定的热量, 而在所述加热器停止加热后, 能够利用所述内锅的余热对所述 内锅内的食物和水。
38、进行加热, 也就是说所述加热器并不需要在所述焖煮锅加热的过程中全 程工作, 这样不仅能够节省能源, 还能够充分利用储存在所述内锅上的热量, 提高热量的使 用率。 另外, 在后期对食物的 “焖煮” 焖制过程, 所述加热器停止工作并远离所述内锅, 从而 能够减少或避免所述加热器的余热过多地传递到所述内锅上而对所述内锅中的食物进行 说 明 书 6/11 页 9 CN 105534269 A 9 过渡加热。 这样, 对食物的所述 “旺火” 加热和 “焖煮” 加热的自动切换, 使所述焖煮锅具有了 意想不到的焖制效果。 0043 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 为此可以应用到能够形成焖制效果的方法及其 焖。
39、煮锅结构中。 附图说明 0044 图1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能够形成焖制效果的焖煮锅的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 图; 图2是图1中的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B区域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能够形成焖制效果的焖煮锅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焖煮锅翻转过来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为了能够清楚看到所述升降 装置的结构把所述外下壳322却掉; 图6是所述感温壳5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所述焖煮锅的电控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5 下面结合附图对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能够形成焖制效果的焖煮锅的结构及其 焖制方法作进一步的说明。 0046 如图1至。
40、图7所示, 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焖煮锅100, 所述焖煮锅100是一种至 少能够对食物进行焖制烹饪的厨具, 它用于焖制米饭, 当然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还可以用 于焖制粥米或煲汤, 具体可以安装使用者的喜爱作选择。 0047 所述焖煮锅100包括锅体3、 放置在所述锅体3内的内锅1、 盖压在所述内锅1上的锅 盖10、 设置在所述内锅1下面的加热器2以及设置在所述锅体3中的中央控制器 (图中未画 出) , 所述中央控制器通过控制开关控制所述加热器2是否发热; 在所述锅体3上设置能够检 测所述内锅1温度的温度传感器5, 所述温度传感器5信号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 还包括能够 驱动所述加热器2上、 下移。
41、动的升降机构4, 所述升降机构4信号连接到所述中央控制器, 所 述内锅1是陶瓷锅胆, 还可以是紫砂类或石料等高储热性锅胆。 所述中央控制器具有接收所 述温度传感器5的温度信号的信号接收单元, 以及具有响应于加热所述内锅1的阈值并随之 控制所述加热器2停止加热也让所述加热器2下移离开所述内锅1一定的间距, 实现从旺火 到焖煮转换的加热器控制单元。 当加热所述内锅1符合阈值时, 所述中央控制器响应于所述 阈值并随之控制所述加热器2停止加热也让所述加热器2下移离开所述内锅1一定的间距, 此后让所述内锅1利用余热继续工作, 实现从旺火到焖煮的转换。 0048 其中, 所述锅体3包括内壳31, 在所述内。
42、壳31上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内锅1的容纳 腔, 借助所述容纳腔, 所述锅体3组合安装到所述内壳31上。 所述锅体3还包括外壳32, 所述 外壳32由上下对接的外上壳321和外下壳322组合而成。 在所述外壳32和内壳31之间形成有 收容腔300, 所述升降机构4收容到所述收容腔300内。 另外, 所述收容腔300还可以作为热量 隔离层, 减少所述加热器2和所述内锅1的热量散失, 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 0049 目前锅具的所述内锅1一般是使用金属材质制成, 所述金属内锅储存的热量少而 说 明 书 7/11 页 10 CN 105534269 A 10 且散热速度快, 在所述加热器2停止加热后, 单。
43、靠所述金属内锅的余热并不能够让所述内锅 1内的米饭煮熟。 为此本发明的所述内锅1采用陶瓷锅胆、 紫砂类或石料等高储热性锅胆。 由 于所述陶类、 紫砂类或石料类锅胆具有比金属锅胆比较高的储热性能而造价又相对低, 这 样所述内锅1不仅造价成本低、 环保而且具有能够储存大量的热量并且散热速度慢的特性。 使用所述高储热性锅胆, 能够在所述加热器2停止加热的情况下, 利用所述高储热性锅胆所 储存的温度不高于水的沸点的大量余热对放置到所述高储热性锅胆内的食物进行后续焖 制, 焖制温度逐渐降低不会结锅巴。 为了取得更好的焖制效果, 优选地, 所述内锅1的壁体厚 度大于5, 最好在8到12之间。 0050 其。
44、中, 由于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所述加热器是否发热, 为此所述加热器的工作情 况受所述中央控制器的控制, 这样, 借助所述中央控制器至少能够替代人手操作而使所述 焖煮锅具有了更为精准的加热控制, 同时也使所述焖煮锅具有更为便捷的操作方式, 实用 性更强。 0051 其中, 所述温度传感器5感测所述内锅1的温度并信号连接所述中央控制器, 所述 中央控制器能够接收所述温度传感器5的感测信号并进而实施后续的控制。 为此所述中央 控制器响应的对象是所述内锅1本身的温度或者是旺火阶段实施的加热时间。 0052 其中, 所述控制开关是能够控制所述加热器的电源断合的装置, 它可以是机械式 触电开关也可以是晶体管。
45、类的电子开关等, 所述控制开关的合断受控于所述中央控制器的 所述加热器控制单元。 0053 其中, 所述阈值是一个用于判断和表征所述内锅1本身温度的设计值, 也是判断为 了达到焖制效果本发明所述加热器2是否停止加热并下移的时间临近值, 表征所述阈值的 方法一般可以是热传感器的动作临界点、 控制器中设置的限值电压、 电流、 频率、 时钟等各 种参数, 为此所述阈值可以通过设置所述温度传感器5的特性结构、 中央控制器的电路结构 或软件控制模块的控制流程动作值等方式实现。 由于所述阈值是设计值为此它不能被直接 检测但能够外在体现, 外在体现的所述阈值是一种控制运行结果而不是所述阈值本身。 本 发明中。
46、, 表征体现所述阈值外在特征的是当所述内锅1符合所述阈值时, 至少所述内锅1内 还明显存有部分水, 无论所述内锅1内的水已经沸腾或还是没有沸腾, 所述中央控制器控制 所述加热器2停止加热也让所述加热器2下移离开所述内锅1的底部, 实现从旺火到焖煮的 转换, 焖制温度逐渐降低不会结锅巴。 0054 为了取得理想的焖制效果, 所述阈值设置为对应于临近水的沸点温度数值100 (3 5 比较适宜) 或/和对应于旺火阶段实施的加热时间。 加热时间的长短与锅内存 量水的多少也是直接关联的问题, 即前期旺火加热的时间也是所述阈值的考量变量, 旺火 加热阶段至少不能将锅内的水全部烧干相反应当至少保证所述内锅内。
47、还留存有能够实施 焖煮的水。 如果所述内锅内没有存量的水, 所述内锅的工作温度不仅会在短时间内急剧上 升远远超过水的沸点10 20 而且也会烧焦锅内的食物即出现传统所称的锅巴。 有的现有 技术采用精准的自动温度控制虽然能够缓和该问题但由于加热的惯性、 内锅本身的储热特 性以及温度感测器本身存在的测量误差, 仍然不能很好地解决该问题。 为此, 本发明设置所 述阈值实际上也同时以此定义了一种工作工况或者说一种整体性的烹饪方法, 即以能够大 量储存热量的所述陶类、 紫砂类或石料类锅胆为基础, 以设定的内锅温度值以及所述内锅 内是否留存有水等几个要素为基准而设置的工况。 而如何判断所述内锅内是否留存有。
48、水, 说 明 书 8/11 页 11 CN 105534269 A 11 可以与食物特征对应地注水量、 连续加热的时间、 加热温度的上升梯度、 到达水沸点温度后 的持续加热时间量等予以综合设置。 本发明实际上是在现有精确控制技术所希望主要避免 的所述内锅的储热特性的问题上, 采用相反的模式主要利用所述内锅的储热特性采用阈值 控制模式实现焖煮方法, 用比较粗放简单的控制方法替代现有价格高昂的精确控制方法, 实现焖煮并且焖煮过程中的温度逐渐降低不会结锅巴。 0055 而为了取得理想的焖制效果, 还可以采用煮饭、 煲粥或煲汤等分级管理的模式, 即 对于煮饭的模式, 可以在感测到所述内锅的温度到达沸点。
49、时, 马上响应于此阈值让所述加 热器停止工作并下移离开所述内锅或者在感测到所述内锅的温度到达水的沸点温度后继 续加热一段时间例如2到5分钟, 响应于此阈值再让所述加热器2停止工作并下移离开所述 内锅1, 此后让所述内锅1利用余热继续工作; 对于煲汤的模式, 可以在感测到所述内锅1的 温度到达沸点时, 马上响应于此阈值让所述加热器2停止工作并下移离开所述内锅1, 此后 让所述内锅1利用余热继续工作, 当感测所述内锅1的温度明显下降后再次提升所述加热器 2并加热一段时间让所述内锅1的温度再次到达沸点时, 再次马上响应于此阈值再让所述加 热器2停止工作并下移离开所述内锅1, 此后让所述内锅1利用余热继续工作。 为此具体的步 骤安排可以按照所焖制的食物的类型、 烹饪的需求例如煲饭、 煮粥或煲汤等合理地设计和 选择。 但不管采用何种方式, 所述加热器2加热的过程只是让所述焖煮锅完成了对食物加热 也对所述内锅加热的前半部分加热任务, 即 “旺火” 煮制过程; 在所述中央控制器响应于所 述阈值并随之控制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