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分餐装置.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7880908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25.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20839869.X

申请日:

20160804

公开号:

CN206213921U

公开日:

20170606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47J43/00

主分类号:

A47J43/00

申请人:

德奥通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顾斌,熊犇,李辉泉,崔翼翰,刘建萍,黄卫庭,文学红

地址:

52820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松岗松夏工业园工业大道西9号

优先权:

CN201620839869U

专利代理机构:

中山市捷凯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代理人:

杨连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自动分餐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内设有出饭机构,所述出饭机构上设有位于其上端的入饭口和位于其下端的出饭口,所述机架内位于出饭机构的上端设有与出饭机构入饭口连通的储饭容器,所述储饭容器包括与出饭机构入饭口连通的第一储饭容器和设于第一储饭容器上的第二储饭容器,所述第一储饭容器与第二储饭容器间设有分隔板,通过新增了第二储饭容器,起到备用的效果,增大了分饭装置的储饭容量,若只是简单的增大储饭容器的容量,过多的米饭容易造成米饭间压紧而导致米饭不会落下至出饭机构上,导致机器不能正常工作,工作人员可根据食堂内所剩的未食人员的数量来补充米饭的数量,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权利要求书

1.自动分餐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内设有出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饭机构上设有位于其上端的入饭口和位于其下端的出饭口,所述机架内位于出饭机构的上端设有与出饭机构入饭口连通的储饭容器,所述储饭容器包括与出饭机构入饭口连通的第一储饭容器和设于第一储饭容器上的第二储饭容器,所述第一储饭容器与第二储饭容器间设有分隔板,所述第一储饭容器内的米饭经出饭机构送至出饭口后,通过抽离分隔板可将第二储饭容器内的米饭补充至第一储饭容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饭容器包括第一储饭容置腔和与第一储饭容置腔连通的第一送饭口,所述第二储饭容器包括第二储饭容置腔和与第二储饭容置腔连通的第二送饭口,所述第一送饭口还与出饭机构的入饭口连通,所述第二送饭口还与其下端的第一储饭容置腔连通,所述分隔板设于第二送饭口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饭容置腔其截面上端为矩形,且矩形与下方第一送饭口间为上端开口大,下端开口小的漏斗状过渡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包括相互紧密连接的前侧板、右侧板、后侧板和左侧板,且机架上端还设有用于封盖其上端和封盖第二储饭容置腔上端开口的顶封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下端还设有可移动底座,左侧板与右侧板安装在可移动底座上,所述前侧板与后侧板设有导轨通道口。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饭机构包括自上而下安设的松饭组件、饭量调节组件和分饭组件,所述第一储饭容器内的饭量落至松饭组件内打散后落入饭量调节组件中,再由分饭组件将饭切成所需的饭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松饭组件包括松饭室和设于松饭室内的可转动的松饭叶片,所述松饭室的上端为与第一储饭容器第一送饭口连通的入饭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饭量调节组件包括与松饭室连通的定型腔,所述定型腔下端为出饭口,所述饭量调节组件可调节定型腔的大小。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饭组件包括设于出饭口下端的切分刀,所述切分刀可来回移动,经出饭口出来的米饭通过切分刀切成所需的厚度。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了自动分餐装置。

背景技术:

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中,很多大型企业、学校等场所的食堂开始使用自动出饭机,来代替人工打饭的方式,这样提高了人员的打饭效率而且还解决了米饭暴露在空气中容易造成污染的问题,但是,随着吃饭的人数增加,现有的分饭装置所储饭的容量以不足,容易出现米饭供应不足,只能等工作人员把新的米饭加至分饭装置内才能继续分发米饭,无形中增加了吃饭的时间。

本申请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分饭装置的储饭容量不足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自动分餐装置。

自动分餐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内设有出饭机构,所述出饭机构上设有位于其上端的入饭口和位于其下端的出饭口,所述机架内位于出饭机构的上端设有与出饭机构入饭口连通的储饭容器,所述储饭容器包括与出饭机构入饭口连通的第一储饭容器和设于第一储饭容器上的第二储饭容器,所述第一储饭容器与第二储饭容器间设有分隔板,所述第一储饭容器内的米饭经出饭机构送至出饭口后,通过抽离分隔板可将第二储饭容器内的米饭补充至第一储饭容器内。

如上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所述第一储饭容器包括第一储饭容置腔和与第一储饭容置腔连通的第一送饭口,所述第二储饭容器包括第二储饭容置腔和与第二储饭容置腔连通的第二送饭口,所述第一送饭口还与出饭机构的入饭口连通,所述第二送饭口还与其下端的第一储饭容置腔连通,所述分隔板设于第二送饭口上。

如上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所述第一储饭容置腔其截面上端为矩形,且矩形与下方第一送饭口间为上端开口大,下端开口小的漏斗状过渡段。

如上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所述机架包括相互紧密连接的前侧板、右侧板、后侧板和左侧板,且机架上端还设有用于封盖其上端和封盖第二储饭容置腔上端开口的顶封板。

如上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所述机架下端还设有可移动底座,左侧板与右侧板安装在可移动底座上,所述前侧板与后侧板设有导轨通道口。

如上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所述出饭机构包括自上而下安设的松饭组件、饭量调节组件和分饭组件,所述第一储饭容器内的饭量落至松饭组件内打散后落入饭量调节组件中,再由分饭组件将饭切成所需的饭量。

如上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所述松饭组件包括松饭室和设于松饭室内的可转动的松饭叶片,所述松饭室的上端为与第一储饭容器第一送饭口连通的入饭口。

如上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所述饭量调节组件包括与松饭室连通的定型腔,所述定型腔下端为出饭口,所述饭量调节组件可调节定型腔的大小。

如上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所述分饭组件包括设于出饭口下端的切分刀,所述切分刀可来回移动,经出饭口出来的米饭通过切分刀切成所需的厚度。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新增了第二储饭容器,起到备用的效果,在第一储饭容器内的米饭使用完后,通过抽离分隔板,第二储饭容器内的米饭就可补充到第储饭容器内,增大了分饭装置的储饭容量,若只是简单的增大储饭容器的容量,过多的米饭容易造成米饭间压紧而导致米饭不会落下至出饭机构上,导致机器不能正常工作,另外,当第二储饭容器内米饭已补充到第一储饭容器后,工作人员可及时向第二储饭容器补充新的米饭,这样就可在不影响分饭装置工作的情况下不会造成因米饭不足而断开供应,而且,工作人员可根据食堂内所剩的未食人员的数量来补充米饭的数量,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本申请自动分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如图1所示,自动分餐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内设有出饭机构,所述出饭机构上设有位于其上端的入饭口和位于其下端的出饭口,所述机架内位于出饭机构的上端设有与出饭机构入饭口连通的储饭容器,所述储饭容器包括与出饭机构入饭口连通的第一储饭容器301和设于第一储饭容器上的第二储饭容器302,所述第一储饭容器与第二储饭容器间设有分隔板,所述第一储饭容器内的米饭经出饭机构送至出饭口后,通过抽离分隔板可将第二储饭容器内的米饭补充至第一储饭容器内。通过新增了第二储饭容器,起到备用的效果,在第一储饭容器内的米饭使用完后,通过抽离分隔板,第二储饭容器内的米饭就可补充到第储饭容器内,增大了分饭装置的储饭容量,若只是简单的增大储饭容器的容量,过多的米饭容易造成米饭间压紧而导致米饭不会落下至出饭机构上,导致机器不能正常工作,另外,当第二储饭容器内米饭已补充到第一储饭容器后,工作人员可及时向第二储饭容器补充新的米饭,这样就可在不影响分饭装置工作的情况下不会造成因米饭不足而断开供应,而且,工作人员可根据食堂内所剩的未食人员的数量来补充米饭的数量,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储饭容器301包括第一储饭容置腔和与第一储饭容置腔连通的第一送饭口,所述第二储饭容器302包括第二储饭容置腔和与第二储饭容置腔连通的第二送饭口,所述第一送饭口还与出饭机构的入饭口连通,所述第二送饭口还与其下端的第一储饭容置腔连通,所述分隔板设于第二送饭口上。所述米饭存储在容置腔内,在自身的作用下往下落至送饭口上,第一储饭容器的米饭在等待下方松饭组件工作,松饭组件工作即可将第一储饭口上的米饭打松并其实落下,通过这样即可源源不断的为出饭机构提供米饭,当第一储饭容器的米饭快用光时,将第一储饭容器与第二储饭容器间的隔板抽离,第二储饭容器内的米饭就能补充到第一储饭容器中。

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储饭容置腔其截面上端为矩形,且矩形与下方第一送饭口间为上端开口大,下端开口小的漏斗状过渡段。漏斗状的截面更有利于米饭自动滑落,且有效防止米饭相互挤压而导致堵塞,影响装置的正常的工作。

又进一步地,所述机架包括相互紧密连接的前侧板101、右侧板102、后侧板103和左侧板104,且机架上端还设有用于封盖其上端和封盖第二储饭容置腔上端开口的顶封板105。保证了自动分餐装置内部的环境为全封闭环境,保证在装置工作过程中能够保持干净清洁,使用人员可以放心食用,工作人员要往第二储饭容器补充米饭时,只需打开顶封板即可往里补充,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再进一步地,所述机架下端还设有可移动底座106,左侧板104与右侧板102安装在可移动底座106上,所述前侧板101与后侧板103设有导轨通道口。所述自动分餐装置可在可移动底座带动下移动,所述导轨通道口方便自动分餐装置安装在自动化导轨上使用。

还进一步地,所述出饭机构包括自上而下安设的松饭组件4、饭量调节组件5和分饭组件6,所述第一储饭容器301内的饭量落至松饭组件4内打散后落入饭量调节组件5中,再由分饭组件6将饭切成所需的饭量。第一储饭容器内的饭落入到入饭口上,由松饭组件将米饭打散,并落入到下方的放量调节组件中,打散后上方的米饭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滑落,并补充至入饭口内,只要松饭组件在运行,米饭则可源源不断的往下落,落入饭量调节组件内的米饭,在预先调好大小的饭量调节组件内形成所需的大小,再落下至分饭组件上,由分饭组件将米饭隔断,从而让米饭落入至分饭组件下方的饭盒中。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所述松饭组件4包括松饭室和设于松饭室内的可转动的松饭叶片,所述松饭室的上端为与第一储饭容器第一送饭口连通的入饭口。第一储饭容器内的饭落入到入饭口上,由松饭组件将米饭打散,松饭组件内的松饭叶片通过转动,将位于入饭口挤在一团的米饭打散,同时也将米饭打落到下方的放量调节组件中。

再进一步地,所述饭量调节组件5包括与松饭室连通的定型腔,所述定型腔下端为出饭口,所述饭量调节组件可调节定型腔的大小。定型腔的大小根据所装饭盒的大小或餐盘的大小来调整,不怕造成分饭时多出而造成浪费。

又进一步地,所述分饭组件6包括设于出饭口下端的切分刀601,所述切分刀可来回移动,经出饭口出来的米饭通过切分刀切成所需的厚度。米饭在饭量调节组件中定好型后沿出饭口下落,切分刀从定好型的米饭两侧开始将米饭切落至下方的饭盒上。

本产品通过在自动分餐装置上新增了第二储饭容器,起到备用的效果,在第一储饭容器内的米饭使用完后,通过抽离分隔板,第二储饭容器内的米饭就可补充到第储饭容器内,增大了分饭装置的储饭容量,若只是简单的增大储饭容器的容量,过多的米饭容易造成米饭间压紧而导致米饭不会落下至出饭机构上,导致机器不能正常工作,另外,当第二储饭容器内米饭已补充到第一储饭容器后,工作人员可及时向第二储饭容器补充新的米饭,这样就可在不影响分饭装置工作的情况下不会造成因米饭不足而断开供应。

如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并不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凡与本申请的方法、结构等近似、雷同,或是对于本申请构思前提下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自动分餐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自动分餐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自动分餐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分餐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分餐装置.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839869.X (22)申请日 2016.08.04 (73)专利权人 德奥通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52820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 松岗松夏工业园工业大道西9号 (72)发明人 顾斌 熊犇 李辉泉 崔翼翰 刘建萍 黄卫庭 文学红 (74)专利代理机构 中山市捷凯专利商标代理事 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4327 代理人 杨连华 (51)Int.Cl. A47J 43/00(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自动分餐装置 (57)摘要 自动分餐装置, 。

2、包括机架, 所述机架内设有 出饭机构, 所述出饭机构上设有位于其上端的入 饭口和位于其下端的出饭口, 所述机架内位于出 饭机构的上端设有与出饭机构入饭口连通的储 饭容器, 所述储饭容器包括与出饭机构入饭口连 通的第一储饭容器和设于第一储饭容器上的第 二储饭容器, 所述第一储饭容器与第二储饭容器 间设有分隔板, 通过新增了第二储饭容器, 起到 备用的效果, 增大了分饭装置的储饭容量, 若只 是简单的增大储饭容器的容量, 过多的米饭容易 造成米饭间压紧而导致米饭不会落下至出饭机 构上, 导致机器不能正常工作, 工作人员可根据 食堂内所剩的未食人员的数量来补充米饭的数 量, 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

3、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CN 206213921 U 2017.06.06 CN 206213921 U 1.自动分餐装置, 包括机架, 所述机架内设有出饭机构,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饭机构上 设有位于其上端的入饭口和位于其下端的出饭口, 所述机架内位于出饭机构的上端设有与 出饭机构入饭口连通的储饭容器, 所述储饭容器包括与出饭机构入饭口连通的第一储饭容 器和设于第一储饭容器上的第二储饭容器, 所述第一储饭容器与第二储饭容器间设有分隔 板, 所述第一储饭容器内的米饭经出饭机构送至出饭口后, 通过抽离分隔板可将第二储饭 容器内的米饭补充至第一储饭容器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

4、动分餐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储饭容器包括第一储饭 容置腔和与第一储饭容置腔连通的第一送饭口, 所述第二储饭容器包括第二储饭容置腔和 与第二储饭容置腔连通的第二送饭口, 所述第一送饭口还与出饭机构的入饭口连通, 所述 第二送饭口还与其下端的第一储饭容置腔连通, 所述分隔板设于第二送饭口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储饭容置腔其截面上端 为矩形, 且矩形与下方第一送饭口间为上端开口大, 下端开口小的漏斗状过渡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架包括相互紧密连接的前 侧板、 右侧板、 后侧板和左侧板, 且机架上端还设有用于。

5、封盖其上端和封盖第二储饭容置腔 上端开口的顶封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架下端还设有可移动底 座, 左侧板与右侧板安装在可移动底座上, 所述前侧板与后侧板设有导轨通道口。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饭机构包括自上而下安设 的松饭组件、 饭量调节组件和分饭组件, 所述第一储饭容器内的饭量落至松饭组件内打散 后落入饭量调节组件中, 再由分饭组件将饭切成所需的饭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松饭组件包括松饭室和设于 松饭室内的可转动的松饭叶片, 所述松饭室的上端为与第一储饭容器第一送饭口连通的。

6、入 饭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饭量调节组件包括与松饭室 连通的定型腔, 所述定型腔下端为出饭口, 所述饭量调节组件可调节定型腔的大小。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饭组件包括设于出饭口下 端的切分刀, 所述切分刀可来回移动, 经出饭口出来的米饭通过切分刀切成所需的厚度。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6213921 U 2 自动分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了自动分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中, 很多大型企业、 学校等场所的食堂开始使用自动出饭 机, 来代替人工打饭的方。

7、式, 这样提高了人员的打饭效率而且还解决了米饭暴露在空气中 容易造成污染的问题, 但是, 随着吃饭的人数增加, 现有的分饭装置所储饭的容量以不足, 容易出现米饭供应不足, 只能等工作人员把新的米饭加至分饭装置内才能继续分发米饭, 无形中增加了吃饭的时间。 0003 本申请内容: 0004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分饭装置的储饭容量不足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了自动分餐装 置。 0005 自动分餐装置, 包括机架, 所述机架内设有出饭机构, 所述出饭机构上设有位于其 上端的入饭口和位于其下端的出饭口, 所述机架内位于出饭机构的上端设有与出饭机构入 饭口连通的储饭容器, 所述储饭容器包括与出饭机构入饭口连通的。

8、第一储饭容器和设于第 一储饭容器上的第二储饭容器, 所述第一储饭容器与第二储饭容器间设有分隔板, 所述第 一储饭容器内的米饭经出饭机构送至出饭口后, 通过抽离分隔板可将第二储饭容器内的米 饭补充至第一储饭容器内。 0006 如上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 所述第一储饭容器包括第一储饭容置腔和与第一储饭 容置腔连通的第一送饭口, 所述第二储饭容器包括第二储饭容置腔和与第二储饭容置腔连 通的第二送饭口, 所述第一送饭口还与出饭机构的入饭口连通, 所述第二送饭口还与其下 端的第一储饭容置腔连通, 所述分隔板设于第二送饭口上。 0007 如上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 所述第一储饭容置腔其截面上端为矩形, 且矩形。

9、与下 方第一送饭口间为上端开口大, 下端开口小的漏斗状过渡段。 0008 如上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 所述机架包括相互紧密连接的前侧板、 右侧板、 后侧板 和左侧板, 且机架上端还设有用于封盖其上端和封盖第二储饭容置腔上端开口的顶封板。 0009 如上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 所述机架下端还设有可移动底座, 左侧板与右侧板安 装在可移动底座上, 所述前侧板与后侧板设有导轨通道口。 0010 如上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 所述出饭机构包括自上而下安设的松饭组件、 饭量调 节组件和分饭组件, 所述第一储饭容器内的饭量落至松饭组件内打散后落入饭量调节组件 中, 再由分饭组件将饭切成所需的饭量。 0011 如上。

10、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 所述松饭组件包括松饭室和设于松饭室内的可转动的 松饭叶片, 所述松饭室的上端为与第一储饭容器第一送饭口连通的入饭口。 0012 如上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 所述饭量调节组件包括与松饭室连通的定型腔, 所述 定型腔下端为出饭口, 所述饭量调节组件可调节定型腔的大小。 0013 如上所述的自动分餐装置, 所述分饭组件包括设于出饭口下端的切分刀, 所述切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6213921 U 3 分刀可来回移动, 经出饭口出来的米饭通过切分刀切成所需的厚度。 0014 本申请实施例, 通过新增了第二储饭容器, 起到备用的效果, 在第一储饭容器内的 米饭使用完后。

11、, 通过抽离分隔板, 第二储饭容器内的米饭就可补充到第储饭容器内, 增大了 分饭装置的储饭容量, 若只是简单的增大储饭容器的容量, 过多的米饭容易造成米饭间压 紧而导致米饭不会落下至出饭机构上, 导致机器不能正常工作, 另外, 当第二储饭容器内米 饭已补充到第一储饭容器后, 工作人员可及时向第二储饭容器补充新的米饭, 这样就可在 不影响分饭装置工作的情况下不会造成因米饭不足而断开供应, 而且, 工作人员可根据食 堂内所剩的未食人员的数量来补充米饭的数量, 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附图说明: 0015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 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12、, 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 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 的附图。 0016 图1本申请自动分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为了使本申请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 附图及实施例, 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应当理解, 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 以解释本申请, 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0018 如图1所示, 自动分餐装置, 包括机架, 所述机架内设有出饭机构, 所述出饭机构上 设有位于其上端的入饭口和位于其下端的出饭口, 所述机架内位于出饭机构。

13、的上端设有与 出饭机构入饭口连通的储饭容器, 所述储饭容器包括与出饭机构入饭口连通的第一储饭容 器301和设于第一储饭容器上的第二储饭容器302, 所述第一储饭容器与第二储饭容器间设 有分隔板, 所述第一储饭容器内的米饭经出饭机构送至出饭口后, 通过抽离分隔板可将第 二储饭容器内的米饭补充至第一储饭容器内。 通过新增了第二储饭容器, 起到备用的效果, 在第一储饭容器内的米饭使用完后, 通过抽离分隔板, 第二储饭容器内的米饭就可补充到 第储饭容器内, 增大了分饭装置的储饭容量, 若只是简单的增大储饭容器的容量, 过多的米 饭容易造成米饭间压紧而导致米饭不会落下至出饭机构上, 导致机器不能正常工作。

14、, 另外, 当第二储饭容器内米饭已补充到第一储饭容器后, 工作人员可及时向第二储饭容器补充新 的米饭, 这样就可在不影响分饭装置工作的情况下不会造成因米饭不足而断开供应, 而且, 工作人员可根据食堂内所剩的未食人员的数量来补充米饭的数量, 不会造成不必要的浪 费。 0019 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储饭容器301包括第一储饭容置腔和与第一储饭容置腔连通 的第一送饭口, 所述第二储饭容器302包括第二储饭容置腔和与第二储饭容置腔连通的第 二送饭口, 所述第一送饭口还与出饭机构的入饭口连通, 所述第二送饭口还与其下端的第 一储饭容置腔连通, 所述分隔板设于第二送饭口上。 所述米饭存储在容置腔内, 在自。

15、身的作 用下往下落至送饭口上, 第一储饭容器的米饭在等待下方松饭组件工作, 松饭组件工作即 可将第一储饭口上的米饭打松并其实落下, 通过这样即可源源不断的为出饭机构提供米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6213921 U 4 饭, 当第一储饭容器的米饭快用光时, 将第一储饭容器与第二储饭容器间的隔板抽离, 第二 储饭容器内的米饭就能补充到第一储饭容器中。 0020 再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储饭容置腔其截面上端为矩形, 且矩形与下方第一送饭口 间为上端开口大, 下端开口小的漏斗状过渡段。 漏斗状的截面更有利于米饭自动滑落, 且有 效防止米饭相互挤压而导致堵塞, 影响装置的正常的工作。 00。

16、21 又进一步地, 所述机架包括相互紧密连接的前侧板101、 右侧板102、 后侧板103和 左侧板104, 且机架上端还设有用于封盖其上端和封盖第二储饭容置腔上端开口的顶封板 105。 保证了自动分餐装置内部的环境为全封闭环境, 保证在装置工作过程中能够保持干净 清洁, 使用人员可以放心食用, 工作人员要往第二储饭容器补充米饭时, 只需打开顶封板即 可往里补充, 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0022 再进一步地, 所述机架下端还设有可移动底座106, 左侧板104与右侧板102安装在 可移动底座106上, 所述前侧板101与后侧板103设有导轨通道口。 所述自动分餐装置可在可 移动底座带动下移动, 。

17、所述导轨通道口方便自动分餐装置安装在自动化导轨上使用。 0023 还进一步地, 所述出饭机构包括自上而下安设的松饭组件4、 饭量调节组件5和分 饭组件6, 所述第一储饭容器301内的饭量落至松饭组件4内打散后落入饭量调节组件5中, 再由分饭组件6将饭切成所需的饭量。 第一储饭容器内的饭落入到入饭口上, 由松饭组件将 米饭打散, 并落入到下方的放量调节组件中, 打散后上方的米饭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滑落, 并 补充至入饭口内, 只要松饭组件在运行, 米饭则可源源不断的往下落, 落入饭量调节组件内 的米饭, 在预先调好大小的饭量调节组件内形成所需的大小, 再落下至分饭组件上, 由分饭 组件将米饭隔断, 。

18、从而让米饭落入至分饭组件下方的饭盒中。 0024 进一步地, 如图1所示, 所述松饭组件4包括松饭室和设于松饭室内的可转动的松 饭叶片, 所述松饭室的上端为与第一储饭容器第一送饭口连通的入饭口。 第一储饭容器内 的饭落入到入饭口上, 由松饭组件将米饭打散, 松饭组件内的松饭叶片通过转动, 将位于入 饭口挤在一团的米饭打散, 同时也将米饭打落到下方的放量调节组件中。 0025 再进一步地, 所述饭量调节组件5包括与松饭室连通的定型腔, 所述定型腔下端为 出饭口, 所述饭量调节组件可调节定型腔的大小。 定型腔的大小根据所装饭盒的大小或餐 盘的大小来调整, 不怕造成分饭时多出而造成浪费。 0026 。

19、又进一步地, 所述分饭组件6包括设于出饭口下端的切分刀601, 所述切分刀可来 回移动, 经出饭口出来的米饭通过切分刀切成所需的厚度。 米饭在饭量调节组件中定好型 后沿出饭口下落, 切分刀从定好型的米饭两侧开始将米饭切落至下方的饭盒上。 0027 本产品通过在自动分餐装置上新增了第二储饭容器, 起到备用的效果, 在第一储 饭容器内的米饭使用完后, 通过抽离分隔板, 第二储饭容器内的米饭就可补充到第储饭容 器内, 增大了分饭装置的储饭容量, 若只是简单的增大储饭容器的容量, 过多的米饭容易造 成米饭间压紧而导致米饭不会落下至出饭机构上, 导致机器不能正常工作, 另外, 当第二储 饭容器内米饭已补充到第一储饭容器后, 工作人员可及时向第二储饭容器补充新的米饭, 这样就可在不影响分饭装置工作的情况下不会造成因米饭不足而断开供应。 0028 如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内容提供的一种或多种实施方式, 并不认定本申请的具体实 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 凡与本申请的方法、 结构等近似、 雷同, 或是对于本申请构思前提下 做出若干技术推演或替换, 都应当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6213921 U 5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6 CN 206213921 U 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家具;家庭用的物品或设备;咖啡磨;香料磨;一般吸尘器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