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出水茶具.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自动出水茶具.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520923507.4 (22)申请日 2015.11.19 A47G 19/14(2006.01) A47G 19/16(2006.01) (73)专利权人 许文瑜 地址 362500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龙浔镇金 锁 89 号 (72)发明人 许文瑜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自动出水茶具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出水茶具, 包括 底座、 茶碗碟、 茶碗和操作杆, 所述操作杆顶端连 接有顶盖, 所述操作杆的底端连接顶块, 所述底座 为中空结构, 所述底座的底部侧壁上设有操作孔, 所述底座的顶部设有放置茶碗碟的放置。
2、口, 所述 底座的上部设有顶盖支撑座, 所述底座上靠近顶 盖支撑座的侧壁上设有出水口, 所述顶盖支撑座 上设有操作杆放置孔, 所述操作杆穿过所述操作 杆放置孔, 且所述顶盖位于顶盖支撑座上, 所述顶 块位于底座的底部, 所述茶碗碟放置在底座顶部 的放置口上, 所述茶碗碟的中间设有流水孔, 所述 茶碗碟上设有茶碗。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 制作成 本低, 茶碗内的茶水出水方便, 大大简化了洗茶的 操作流程, 实用性强。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2页 CN 205267690 U 2016.06.01 CN 。
3、205267690 U 1.一种自动出水茶具, 包括底座 (1) 、 茶碗碟 (2) 、 茶碗 (3) 和操作杆 (4) , 其特征在于, 所 述操作杆 (4) 顶端连接有顶盖 (5) , 所述操作杆 (4) 的底端连接顶块 (6) , 所述底座 (1) 为中空 结构, 所述底座 (1) 的底部侧壁上设有操作孔 (7) , 所述底座 (1) 的顶部设有放置茶碗碟 (2) 的放置口, 所述底座 (1) 的上部设有顶盖支撑座 (8) , 所述底座 (1) 上靠近顶盖支撑座 (8) 的 侧壁上设有出水口 (9) , 所述顶盖支撑座 (8) 上设有操作杆放置孔, 所述操作杆 (4) 穿过所述 操作杆放。
4、置孔, 且所述顶盖 (5) 位于顶盖支撑座 (8) 上, 所述顶块 (6) 位于底座 (1) 的底部, 所 述茶碗碟 (2) 放置在底座 (1) 顶部的放置口上, 所述茶碗碟 (2) 的中间设有流水孔, 所述茶碗 碟 (2) 上设有茶碗 (3) , 所述茶碗 (3) 的底部设有通孔, 所述通孔内设有过滤网 (10) , 所述过 滤网 (10) 的下方设有钢珠 (11) , 所述钢珠 (11) 的下方设有硅胶垫 (12) , 所述硅胶垫 (12) 上 设有出水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出水茶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 (5) 为扇形结构, 所 述顶盖 (5) 的顶端设有顶珠 (13。
5、)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出水茶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块 (6) 为 “L” 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出水茶具,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 (1) 的底部设有防 滑纹。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5267690 U 2 一种自动出水茶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自动出水茶具。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茶叶之乡的我国, 茶具历史也十分悠久。 茶具文化也是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 茶具, 古代亦称茶器或茗器, 历史上最古老的茶具, 大约可推陶土制的缶, 类似今天 四川、 云南的烤茶罐, 它既可用来煮茶, 也。
6、可作盛具用。 虽形状古朴, 但笨重粗糙。 西汉以来 出现了釉陶茶具, 外表光亮平滑, 且色彩鲜艳, 初现了茶具的艺术性。 唐代时, 以陶瓷茶具为 主, 同时贵族、 富家也出现了金、 银、 铜、 锡等金属茶具。 宋代 “斗茶” 用的茶具, 以黑釉盏为 主。 元代时青白釉茶具较多, 明代中叶出现了紫砂壶。 至清代, 广州织金彩瓷、 福州脱胎漆器 等茶具相继问世。 近代, 则有了玻璃茶具和搪瓷茶具。 我国的茶具林林共总、 仪态万千, 茶具 艺术绚丽多姿。 0003 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 茶壶、 茶碗、 茶盏、 茶碟、 茶盘等饮茶用具。 中国的 茶具, 种类繁多, 造型优美, 除实用价值外, 。
7、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 因而驰名中外, 为历代茶 爱好者青睐。 一般来说, 第一次泡茶的水必须到掉, 叫洗茶, 而现有的茶具没有自动出水的 功能, 在使用上多有不便。 发明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 而提出的一种自动出水茶 具。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自动出水茶具, 包括底座、 茶碗碟、 茶碗和操作杆, 所述操作杆顶端连接有顶 盖, 所述操作杆的底端连接顶块, 所述底座为中空结构, 所述底座的底部侧壁上设有操作 孔, 所述底座的顶部设有放置茶碗碟的放置口, 所述底座的上部设有顶盖支撑座, 所述底座 上靠近。
8、顶盖支撑座的侧壁上设有出水口, 所述顶盖支撑座上设有操作杆放置孔, 所述操作 杆穿过所述操作杆放置孔, 且所述顶盖位于顶盖支撑座上, 所述顶块位于底座的底部, 所述 茶碗碟放置在底座顶部的放置口上, 所述茶碗碟的中间设有流水孔, 所述茶碗碟上设有茶 碗, 所述茶碗的底部设有通孔, 所述通孔内设有过滤网, 所述过滤网的下方设有钢珠, 所述 钢珠的下方设有硅胶垫, 所述硅胶垫上设有出水孔。 0007 优选地, 所述顶盖为扇形结构, 所述顶盖的顶端设有顶珠。 0008 优选地, 所述顶块为 “L” 形结构。 0009 优选地, 所述底座的底部设有防滑纹。 0010 本实用新型中, 通过底座上的操作孔。
9、将操作杆底部的顶块向上推, 顶盖将茶碗底 部的钢珠向上顶, 从而让茶水经过硅胶垫的出水孔从底座的出水口流出, 从而完成泡茶操 作, 顶盖的扇形结构可防止茶水从操作杆放置孔流入底座内部, 结构简单, 制作成本低, 茶 碗内的茶水出水方便, 大大简化了洗茶的操作流程, 实用性强。 说 明 书 1/2 页 3 CN 205267690 U 3 附图说明 0011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自动出水茶具的结构示意图; 0012 图2为本实用新型茶碗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3 图3为本实用新型操作杆的结构示意图。 0014 图中: 1底座、 2茶碗碟、 3茶碗、 4操作杆、 5顶盖、 6顶块、 7操作。
10、孔、 8顶盖支撑座、 9出 水口、 10过滤网、 11钢珠、 12硅胶垫、 13顶珠。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 完整地描述, 显然, 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 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6 参照图1-3, 一种自动出水茶具, 包括底座1、 茶碗碟2、 茶碗3和操作杆4, 所述操作 杆4顶端连接有顶盖5, 所述操作杆4的底端连接顶块6, 所述底座1为中空结构, 所。
11、述底座1的 底部侧壁上设有操作孔7, 所述底座1的顶部设有放置茶碗碟2的放置口, 所述底座1的上部 设有顶盖支撑座8, 所述底座1上靠近顶盖支撑座8的侧壁上设有出水口9, 所述顶盖支撑座8 上设有操作杆放置孔, 所述操作杆4穿过所述操作杆放置孔, 且所述顶盖5位于顶盖支撑座8 上, 所述顶块6位于底座1的底部, 所述茶碗碟2放置在底座1顶部的放置口上, 所述茶碗碟2 的中间设有流水孔, 所述茶碗碟2上设有茶碗3, 所述茶碗3的底部设有通孔, 所述通孔内设 有过滤网10, 所述过滤网10的下方设有钢珠11, 所述钢珠11的下方设有硅胶垫12, 所述硅胶 垫12上设有出水孔。 0017 所述顶盖5。
12、为扇形结构, 所述顶盖5的顶端设有顶珠13, 所述顶块6为 “L” 形结构, 所 述底座1的底部设有防滑纹。 0018 工作时, 通过底座1上的操作孔将操作杆4底部的顶块6向上推, 顶盖5上的顶珠13 将茶碗3底部的钢珠11向上顶, 从而让茶水经过硅胶垫12的出水孔从底座1的出水口9流出, 过滤网10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 从而完成洗茶操作, 顶盖5的扇形结构可防止茶水从操作杆 放置孔流入底座1内部, 茶水从出水口9流到茶海上, 实现自动出水, 结构简单, 制作成本低, 茶碗3内的茶水出水方便, 大大简化了洗茶的操作流程, 实用性强。 0019 以上所述, 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 局限于此, 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 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 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 围之内。 说 明 书 2/2 页 4 CN 205267690 U 4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5 CN 205267690 U 5 图2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6 CN 205267690 U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