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液体舀出的器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方便液体舀出的器皿.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520892887.X (22)申请日 2015.11.09 A47J 27/00(2006.01) A47J 47/00(2006.01) (73)专利权人 广东小熊电器有限公司 地址 528318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镇富 安工业区纵一路 (72)发明人 陈明 何致勇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圣理华知识产权代理有 限公司 44302 代理人 顿海舟 王鸽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方便液体舀出的器皿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方便液体舀出的器皿, 包括具有上侧开口的容腔的器皿主体, 容腔的 底侧中心设有弧形凹位, 。
2、弧形凹位的半径 R1 为 60-100mm, 深度 H 为 7-25mm ; 弧形凹位边沿与容 腔底侧边沿之间的区域为弧形导流面, 弧形导流 面向弧形凹位一侧倾斜, 弧形导流面半径 R2 为 300-600mm ; 与现有产品相比, 使用本实用新型提 供的器皿剩放的物品有液体和固定混合在一起 时, 液体部分流动到弧形凹位内, 方便人们使用勺 子将器皿底部的液体舀出器具, 由于弧形凹位的 半径 R1 和深度 H 适用于大部分勺子, 因此可以非 常方便人们将器皿底部的液体舀出器具。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
3、2页 CN 205306714 U 2016.06.15 CN 205306714 U 1.一种方便液体舀出的器皿, 包括具有上侧开口的容腔的器皿主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 容腔的底侧设有弧形凹位, 所述弧形凹位的半径R1为60-10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便液体舀出的器皿,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弧形凹位的深度H为 7-2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便液体舀出的器皿,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弧形凹位边沿与容腔 底侧边沿之间的区域为弧形导流面, 所述弧形导流面向弧形凹位一侧倾斜, 所述弧形导流 面与弧形凹位边沿圆弧过渡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便液体舀出的器皿, 其特征在于。
4、: 所述弧形导流面半径R2为 300-6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便液体舀出的器皿,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弧形凹位 设于容腔的底侧中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便液体舀出的器皿,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一个滤网, 该滤网 覆盖弧形凹位的开口, 该滤网与容腔为可拆卸装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便液体舀出的器皿, 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一个盖子, 用于将 容腔与外界隔离, 所述盖子与器皿主体采用密封配合或非密封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便液体舀出的器皿, 其特征在于: 所述器皿主体的底侧设有 支撑脚, 所述器皿主体通过所述支撑脚支撑在放置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8。
5、所述的方便液体舀出的器皿,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脚高于所述弧形 凹位下侧的凸起面。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便液体舀出的器皿,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脚为若干以 所述器皿底侧中心为对称中心均等分布的支撑凸起, 相邻两个支撑凸起之间具有连通外侧 的第一支撑通道, 各支撑凸起与所述凸起面之间具有第二支撑通道, 所述第一支撑通道与 第二支撑通道连通。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5306714 U 2 一种方便液体舀出的器皿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物器皿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方便液体舀出的器皿。 背景技术 0002 食物器皿是用来放置食物的重要容器之一, 无论。
6、是一般的存放用途或烹饪用途, 食物器皿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烹饪用途上, 现有的食物器皿都是平底结构, 当食物中 混有液体时, 人们希望可以将液体与食物有效分离, 同时在固体状食物取出后也希望液体 可以最大限度地从器皿中舀出。 但是, 平底结构的食物器皿很难实现液体与食物分离, 当器 皿的液体剩余的量不多时, 很难将器皿底部的液体从器皿中舀出, 导致通常需要将食物器 皿翻转才能将器皿底部的液体取出, 操作十分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提供一种方便液体舀出的器皿。 0004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 一种方便液。
7、体舀出的器皿, 包括具有上侧开口的容腔的器皿主体, 容腔的底侧设 有弧形凹位, 弧形凹位的半径R1为60-100mm, 深度H为7-25mm。 通过在容腔的底侧设置半径 R1为60-100mm的弧形凹位, 优选深度H为7-25mm。 0006 与现有产品相比, 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器皿剩放的物品有液体和固定混合在一 起时, 液体部分流动到弧形凹位内, 方便人们使用勺子将器皿底部的液体舀出器具, 由于弧 形凹位的半径R1和深度H适用于大部分勺子, 因此可以非常方便人们将器皿底部的液体舀 出器具, 操作简便。 0007 优选的, 弧形凹位边沿与容腔底侧边沿之间的区域为弧形导流面, 弧形导流面向 弧。
8、形凹位一侧倾斜, 倾斜的角度以使液体可以向弧形凹位流动为宜。 0008 优选的, 弧形凹位设于容腔的底侧中心, 方便液体的收集, 同时方便生产加工。 0009 优选的, 还可以为器皿主体配置一个滤网, 该滤网覆盖弧形凹位的开口, 该滤网与 容腔为可拆卸装配。 0010 优选的, 还可以为器皿主体配置一个盖子, 用于将容腔与外界隔离, 起到保护物品 的作用。 盖子与器皿主体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密封配合或非密封配合。 0011 优选的, 器皿主体的底侧设有支撑脚, 器皿主体通过支撑脚支撑在放置面上。 0012 优选的, 支撑脚为若干以器皿底侧中心为对称中心均等分布的支撑凸起, 相邻两 个支撑凸起之间具。
9、有连通外侧的第一支撑通道, 各支撑凸起与所述凸起面之间具有第二支 撑通 道, 所述第一支撑通道与第二支撑通道连通。 当器皿用于蒸煮食物时, 蒸汽可以进入 第一支撑通道和第二支撑通道内, 从下侧对器皿主体进行加热, 可以有效提高加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实用新型器皿(装配有盖子)的主视图;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5306714 U 3 0014 图2为本实用新型器皿的剖视图; 0015 图3为本实用新型器皿的立体图; 0016 图4为本实用新型器皿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具体说明要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0018 参见图1和图2, 本实。
10、用新型提供的器皿, 包括具有上侧开口的容腔101的器皿主体 1, 容腔101的底侧设有弧形凹位103, 弧形凹位103的半径R1为60-100mm, 优选深度H为7- 25mm。 通过在容腔101的底侧设置半径R1为60-100mm的弧形凹位103, 深度H为7-25mm, 当器 皿剩放的物品有液体和固定混合在一起时, 液体部分流动到弧形凹位103内, 方便人们使用 勺子将器皿底部的液体舀出器具, 由于弧形凹位103的半径R1和深度H适用于大部分勺子, 因此可以非常方便人们将器皿底部的液体舀出器具。 0019 作为一种改方案, 弧形凹位103边沿与容腔101底侧边沿之间的区域为弧形导流面 10。
11、4, 弧形导流面104向弧形凹位103一侧倾斜, 倾斜的角度以使液体可以向弧形凹位103流 动为宜, 弧形导流面104与弧形凹位边沿圆弧过渡连接。 0020 作为一种改方案, 弧形导流面104半径R2为300-600mm, 在该范围内, 更有利于液体 向弧形凹位103处流动。 0021 作为烹饪器皿时, 上述弧形凹位103的半径R1、 深度H和弧形导流面104的设计, 还 有助于烹饪过程中器皿内食物翻滚动作, 对提升食物口感有积极作用 0022 作为一种改方案, 弧形凹位103设于容腔101的底侧中心, 方便液体的收集, 同时方 便生产加工。 0023 作为一种改方案, 还可以为器皿配置一个滤。
12、网, 该滤网覆盖弧形凹位103的开口, 该滤网与容腔101为可拆卸装配; 通过滤网可以将物体固体和液体隔离, 满足人们对物品 (如食物)的分离要求。 0024 作为一种改进方案, 器皿主体1的横截面为圆形, 其侧部102和底部采用圆弧面 1021过渡, 使产品的外形圆润美观。 进一步的, 器皿主体1的侧部102为弧面并且上小下大, 可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外形美感。 0025 参见图1, 作为一种改进方案, 还可以为器皿主体配置一个盖子2, 用于将容腔101 与外界隔离, 起到保护物品的作用。 当器皿用于烹饪器皿时, 盖子2还可以起到防止蒸气外 泄的作用, 提高烹饪效果。 盖子2与器皿主体1可以根。
13、据需要采用密封配合或非密封配合。 0026 为了方便拿放器皿, 在器皿主体1上端两侧设有提手106。 0027 参见图2和图4, 作为一种改进方案, 器皿主体1的底侧设有支撑脚105, 器皿主体1 通过支撑脚105支撑在放置面上。 优选的, 支撑脚105高于弧形凹位103下侧的凸起面1031, 以防止弧形凹位103下侧的凸起面1031与放置面接触造成损坏, 影响器皿主体1的使用寿 命。 0028 作为一种改进方案, 支撑脚105为若干以器皿底侧中心为对称中心均等分布的支 撑凸起, 相邻两个支撑凸起之间具有连通外侧的第一支撑通道1051, 各支撑凸起与凸起面 1031之间具有第二支撑通道1052。
14、, 第一支撑通道1051与第二支撑通道1052。 当器皿用于蒸 煮食物时, 蒸汽可以进入第一支撑通道1051和第二支撑通道1052内, 从下侧对器皿主体1进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5306714 U 4 行加热, 可以有效提高加热效率。 0029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 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 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 因此,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 对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此外, 尽 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 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 并不对本实用新型 构成任何限制。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5306714 U 5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2 页 6 CN 205306714 U 6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2/2 页 7 CN 205306714 U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