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介质再现装置.pdf

上传人:Y0****01 文档编号:782906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PDF 页数:41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80047228.4

申请日:

2007.11.29

公开号:

CN101584000A

公开日:

2009.11.18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G11B 25/04公开日:20091118|||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G11B25/04

主分类号:

G11B25/04

申请人: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白幡启; 浅居繁树; 森本隆雄; 竹端正喜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2006.12.22 JP 345388/2006

专利代理机构: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

侯颖媖;胡 烨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装置,由于包括:基于存储介质的存储信息进行再现的第一再现单元;基于存储介质的存储信息进行再现的第二再现单元;以及插入被第一再现单元再现的存储介质和被第二再现单元再现的存储介质的一个插入口,可以用第一再现单元及第二再现单元分别对不同的存储介质同时进行再现动作,因此可以有效地使用插入口的设置面的空间。包括:基于存储介质的存储信息进行再现的第一再现单元;基于存储介质的存储信息进行再现的第二再现单元;以及插入被第一再现单元再现的存储介质和被第二再现单元再现的存储介质的一个插入口,可以用第一再现单元及第二再现单元分别对不同的存储介质同时进行再现动作。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存储介质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于存储介质的存储信息进行再现的第一再现单元;
基于存储介质的存储信息进行再现的第二再现单元;以及
插入被所述第一再现单元再现的存储介质和被所述第二再现单元再现的存储介质的一个插入口,
可以用所述第一再现单元及第二再现单元分别对不同的存储介质同时进行再现动作。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介质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再现单元在再现存储介质时,形成为与所述存储介质实质上在同一平面上进行转动动作,第二再现单元固定在装置的一部分。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存储介质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再现单元在再现存储介质时配置成与第二再现单元实质上同轴。

4.
  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存储介质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二再现单元配置在装置的底部,第一再现单元配置在所述第二再现单元的上方。

5.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存储介质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
在保持第一再现单元及第二再现单元不进行再现的存储介质的同时,还具有基于所述第一再现单元及第二再现单元的动作状态向与再现动作时的存储介质的面垂直的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的保持单元;
该保持单元在第一再现单元和第二再现单元中的至少一方进行再现时,利用所述移动机构使所述保持单元向下方移动。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存储介质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
移动机构是棒状部件,在该棒状部件形成有根据转动量来限制保持单元的设定位置的槽部。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存储介质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
移动机构被配设在所述保持单元的多个部位以支承保持单元,在等待插入盘片的状态时,对所述保持单元的支承位置设置高度差,使移动机构的盘片抵接面向插入口侧倾斜。

8.
  如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存储介质再现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存储并输出可由第一再现单元的再现动作得到的存储介质的再现信息的存储单元,
在第一再现单元的再现动作中吐出第二再现单元所搭载的存储介质时,暂且中断所述第一再现单元的再现动作,使所述第一再现单元的再现介质向插入口的高度的上方移动后再进行吐出,并且所述第一再现单元在动作中断中也继续从所述存储单元输出所述再现信息。

说明书

存储介质再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以同时再现两种存储介质的存储介质再现装置,特别是用两个再现部可以同时再现两片CD或DVD等盘片的存储介质再现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的这种存储介质再现装置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装置内部设置再现3.5英寸盘片和5英寸盘片的各种不同种类的盘片的两个再现部,并设置与这些再现部对应的3.5英寸盘片和5英寸盘片的插入口。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150271号公报(图1)
发明内容
以往的存储介质再现装置如专利文献1所披露的那样,在装置内部设置再现3.5英寸盘片和5英寸盘片的各种不同种类的盘片的两个再现部,并设置与这些再现部对应的3.5英寸盘片和5英寸盘片的多个插入口,因此存在的问题是:在形成插入口的面上设置显示部时,插入口的设置数目越多就越难确保设置空间。
另外存在的问题是:若插入口的数目较多则尘埃容易进入装置内,容易导致动作故障等。
并且,由于两个再现部彼此独立,因此存在的问题是:部件无法通用,无法削减成本或节省空间。
本发明为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装置,设置一个插入口作为多个盘片的公共插入口,通过用装置内的多个再现单元对从该插入口插入的多个盘片同时进行再现动作,同时再现多个盘片,可以有效地使用插入口的设置面的空间。
本发明所涉及的存储介质再现装置包括:基于存储介质的存储信息进行再现的第一再现单元;基于存储介质的存储信息进行再现的第二再现单元;以及插入被第一再现单元再现的存储介质和被第二再现单元再现的存储介质的一个插入口,可以用第一再现单元及第二再现单元分别对不同的存储介质同时进行再现动作。
根据本发明,由于包括:基于存储介质的存储信息进行再现的第一再现单元;基于存储介质的存储信息进行再现的第二再现单元;以及插入被第一再现单元再现的存储介质和被第二再现单元再现的存储介质的一个插入口,可以用第一再现单元及第二再现单元分别对不同的存储介质同时进行再现动作,因此可以有效地使用插入口的设置面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装置本体的概略结构的侧视概略结构图。
图2是表示装置本体的概略结构的俯视概略结构图。
图3是表示图1的概略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动作状态的动作状态说明图。
图4是表示图1的概略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动作状态的动作状态说明图。
图5是表示图1的概略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动作状态的动作状态说明图。
图6是表示图1的概略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动作状态的动作状态说明图。
图7是表示图1的概略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动作状态的动作状态说明图。
图8是表示从图7的动作状态的上方观察装置内部的动作状态说明图。
图9是表示图1的概略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动作状态的动作状态说明图。
图10是装置本体的外观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拆下装置本体的顶板并从装置右前方观察内部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拆下装置本体的顶板和前面板及右侧面板并从装置右前方观察内部的立体图。
图13是将装置本体的顶板倒过来时的顶板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拆下装置本体的顶板并从装置右前方观察内部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装置主要部分的动作状态的左视图。
图16是展开装置主要部分时的展开图。
图17是表示装置主要部分的每个动作模式的动作状态的动作状态迁移表。
图18是表示装置主要部分的动作状态的左视图。
图19是表示装置主要部分的动作状态的左视图。
图20是表示装置主要部分的动作状态的左视图。
图21是表示装置主要部分的动作状态的左视图。
图22是表示装置主要部分的动作状态的左视图。
图23是表示装置主要部分的动作状态的左视图。
图24是表示装置主要部分的动作状态的左视图。
图25是表示装置主要部分的动作状态的左视图。
标号说明
100台面底板、101插入口、102顶板、200上侧再现部、201拾取部、202转台、204减震器、
205上侧再现底座、210回转底座、211转动底座、
212转动支轴、213回转底座、220回转机构部、
225回转杆、300下侧再现部、301拾取部、
302转台、304减震器、305下侧再现底座、
400盘片运送托盘部(保持单元)、410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1板簧、
412板簧、420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1板簧、422板簧、
500移动机构、510第一螺钉部、5101~5103凸轮槽水平部、
5104~5105凸轮槽水平部、5111~5113凸轮槽水平部、
520第二螺钉部、5201~5203凸轮槽水平部、
5204~5205凸轮槽水平部、5211~5213凸轮槽水平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为更详细说明本发明,根据附图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
实施方式1
说明本实施方式1的本装置整体的概略结构及概略动作,接下来说明各结构及动作。
图1及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存储介质再现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概略结构图,图1是存储介质再现装置的侧视剖视图;图2是存储介质再现装置的俯视剖视图。
图中,本发明所涉及的盘片再现装置由台面底板100、上侧再现部200、下侧再现部300、盘片运送托盘部400构成。
首先,符号100是作为壳体的台面底板,符号101是切除台面底板100的一部分而形成的、将作为存储介质的盘片向装置内外插入/吐出的插入口。
接下来,符号200是再现从插入口101插入的盘片的作为第一再现单元的上侧再现部,由:读取盘片的存储信息的拾取部201;载放盘片并旋转的转台202;驱动该转台202旋转的驱动部203;使上侧再现部200向A1或者A2方向进行转动动作的、上侧再现部200所包含的回转底座210;配设上述的拾取部201、转台202、驱动部203的上侧再现底座205;具有防震功能的减震器204构成。
另外,回转底座210与上侧再现底座205在不进行再现时通过锁定部件(未图示)卡合,再现时通过减震器204连接。
上侧再现部200形成为可以在与盘面近似同一面上向A1方向或者反向即A2方向进行转动动作,在盘片再现时向A1方向转动,不对盘片进行再现时向A2方向转动。
符号300是再现从插入口101插入的盘片并配设在上侧再现部200下方的作为第二再现单元的下侧再现部,设有:与上侧再现部200同样读取盘片的存储信息的拾取部301;载放盘片并旋转的转台302;驱动该转台302旋转的驱动部303;配设上述拾取部301、转台302、驱动部303的下侧再现底座305;具有下侧再现部300的防震功能的减震器304,该减震器304的一部分固定在台面底板100的底部,配设为使下侧再现部300不会如上侧再现部200那样进行转动动作。
另外,台面底板100与下侧再现底座305在不进行再现时通过锁定部件(未图示)卡合,再现时通过减震器304连接。
符号400是作为保持单元的盘片运送托盘部,保持上侧再现部200及下侧再现部300不进行再现的盘片,并具有基于上侧再现部200及下侧再现部300的动作状态使盘片向与再现动作时的盘面垂直的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该盘片运送托盘部400具有:运送被上侧再现部200再现的盘片D1的作为第一托盘的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以及运送被下侧再现部300再现的盘片D2的作为第二托盘的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
该盘片运送托盘部400可利用移动机构向图1的B1方向或者B2方向移动,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及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可以向上方(B1方向)或者下方(B2方向)移动。另外,D1和D2是运送中的盘片。
另外,图3表示为了用下侧再现部300再现盘片而向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插入盘片D2的状态。
图中,符号D2表示运送中的盘片,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处于插入口侧向下侧倾斜的状态,使盘片D2容易进入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
接下来,图4表示在下侧再现部300上搭载盘片D2进行再现,同时上侧再现部200为了再现盘片D1而使插入口侧向下侧倾斜,使盘片D1容易进入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的状态。
图中,载放着盘片D2的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从图3的状态向下方移动,将盘片D2载放在转台302上,然后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进一步向下方移动,从盘片D2和下侧再现部300离开。
据此,下侧再现部300通过缓解外部震动传递的减震器304只与台面底板100连接,与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完全分离。
图5表示为了用上侧再现部200再现盘片D1而在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上保持盘片D1的状态。
图中,由于经过图4的动作后盘片D1被保持在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上,因此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从相对插入口101一侧向下侧倾斜的状态返回与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平行的状态、即原始状态。
图6表示上侧再现部200为了再现而从退避至台面底板100的侧面侧的部位转动动作至再现位置的状态。
图中,在载放着盘片D1的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如图5所示移动至上方的状态下,上侧再现部200的转台202、下侧再现部300的转台302在与盘面相同的平面上转动后停止,以位于同一轴上。
图7表示上侧再现部200再现盘片D1的状态,图8是图7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图中,载放着盘片D1的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向下侧移动,在转台202上载放盘片D1,然后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进一步向下侧移动,从盘片D1和上侧再现部200离开。
据此,回转底座210通过缓解外部震动传递的减震器204只与上侧再现底座205连接,处于与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完全分离的状态。
图9表示吐出下侧再现部300的转台302上载放的盘片D2的状态,在盘片D1载放于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的状态下使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上升至图3的状态,吐出盘片D2。
此处,在上侧再现部200吐出盘片D2时,为了确保用于吐出盘片D2的运送路径,暂且中断再现动作,使盘片D1与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向台面底板100的上方移动。
因此,通过设置即使上侧再现部200的再现动作中断也会输出规定时间的再现信号的、作为存储单元的防震存储器,在吐出盘片D2后,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下降至图7的状态,上侧再现部200可以继续再现。
另外,由于该存储器在盘片D1的数据容量较小时,可由容量较小的存储器进行应对,因此基于盘片的数据容量的大小,下侧再现部300的再现对象盘片采用DVD等大容量媒体,上侧再现部200的再现对象盘片采用比DVD等大容量媒体容量小的媒体即CD等,这样可以降低成本,在吐出下侧再现部300上载放的盘片时也可以用上侧再现部200继续输出再现中的再现信号。
该存储介质再现装置的基本结构及动作如上所述,下面,详细说明上述的结构及动作。
图10是本装置的整体立体图;图11是拆下本装置的台面底板100上表面的顶板102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12是拆下图11的前面部和右侧面部的台面底板100后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13是从装置内部侧观察台面底板100的顶板102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另外,图14是表示图11和图13的各个主要部分的连接关系的主要部分立体图;图15是表示保持单元和移动机构等主要部分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中,符号100是作为壳体的台面底板,符号200是作为第一再现单元的上侧再现部,符号300是作为第二再现单元的下侧再现部。
首先,在下侧再现部300设有:读取盘片的数据的拾取部301;在再现时通过驱动部303的驱动力使盘片旋转的转台302;支承拾取部301和转台302的下侧再现底座305;用于避免外部震动传递至下侧再现底座305的减震器304,该减震器304被固定在台面底板100上。
在上侧再现部200中,符号212是设置在台面底板100上并使上侧再现部200向图2的A1、A2两个方向转动的转动支轴。在上侧再现部200设有:在再现时使盘片旋转的转台202;读取盘片数据的拾取部201;支承转台202和拾取部201的上侧再现底座205;与转动支轴212卡合,通过锁定部件(未图示)用于使上侧再现底座205转动的回转底座210;用于避免外部震动传递至上侧再现底座205的减震器204,该减震器204被固定在回转底座210上。
符号220是与回转底座210卡合并使上侧再现底座205向图2的A1或者A2方向进行转动动作的回转机构部,该回转机构部220由:电动机221;用于传递该电动机221的驱动力的齿轮组222;与该齿轮组222啮合的凸轮齿轮223;与该凸轮齿轮223卡合的杆224;与该杆224和回转底座210卡合,用于使上侧再现部200回转的回转杆225构成。
另外,符号400是在台面底板100的顶板102的装置内侧构成的作为保持单元的盘片运送托盘部,该盘片运送托盘部400具有基于上侧再现部200及下侧再现部300的动作状态,使被上侧再现部200再现的盘片和被下侧再现部300再现的盘片向与再现动作时的盘片面垂直的方向、即图2的B1或者B2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500。
该盘片运送托盘部400包括:用于运送、保持被上侧再现部200再现的盘片的作为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的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用于运送、保持被下侧再现部300再现的盘片的作为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的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用于保持插入这些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及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的盘片的、固定在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上的板簧411、412;固定在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上的板簧421、422。
该板簧411、412、421、422除了盘片的再现、盘片插入时以外均对盘片施力。
另外,盘片运送托盘部400包括:在图12所示的凸轮齿轮223上通过链节(未图示)使盘片再现、插入时,用于使板簧411、412、421、422向上方移动的板405、406;作为使盘片运送托盘部400向图2的B1或者B2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500,与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及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的各个凸部卡合,通过旋转使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及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的高度变化的第一螺钉部510;作为使盘片运送托盘部400向图2的B1或者B2方向移动的移动机构500,与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及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的凸部卡合,通过旋转使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及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的高度变化的第二螺钉部520。
另外,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及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形成为月牙形,第一螺钉部510配置在插入口的内侧的两个部位,第二螺钉部520配置在比第一螺钉部510更靠近插入口侧的一个部位,该第二螺钉部520为了引导盘片而形成与第一螺钉部510不同的凸轮形状,以在盘片装载时使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或者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向盘片插入方向下侧倾斜,使盘片容易插入。
另外,盘片运送托盘部400还具有用于稳定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及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向B方向的移动动作即上下动作的引导轴407,该引导轴407在第一螺钉部510和第二螺钉部520的附近设置4071~4073三条。
另外,盘片运送托盘部400包括:用于使第一螺钉部510及第二螺钉部520旋转的电动机408;用于传递该电动机408的驱动力的齿轮组409;与该齿轮组409啮合而向第一螺钉部510及第二螺钉部520传递驱动力,用于使这些第一螺钉部510及第二螺钉部520的三条螺钉部旋转时取得同步的环形齿轮430。
接下来,说明移动机构500。
图16是作为移动机构500的第一螺钉部510及第二螺钉部520的主要部分说明图。
图15中,在移动机构500即第一螺钉部510和第二螺钉部520的下侧(图中的下侧)分别形成有三条作为下侧水平槽的凸轮槽水平部5101、5102、5103和5201、5202、5203,在第一螺钉部510和第二螺钉部520的上侧(图中的上侧)形成有两条作为上侧水平槽的凸轮槽水平部5104、5105和5204、5205。
在这些凸轮槽水平部5104、5105和5204、5205与凸轮槽水平部5101、5102、5103和5201、5202、5203之间,为了在插入上述盘片时引导盘片,第一螺钉部510与第二螺钉部520的凸轮槽形状不同。
此处,图16是具体的旋转角(旋转区域)和高度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6表示在第一螺钉部510和第二螺钉部520的外周面部形成的凸轮形状的展开图,图16(a)表示第一螺钉部510的展开图,图16(b)表示第二螺钉部520的展开图。
这些第一螺钉部510及第二螺钉部520的凸轮槽水平部5101~5105和5201~5205的高度一致,但第一螺钉部510的中央部的凸轮槽水平部5110的C的部位开始的角度(图中左侧)和第二螺钉部520的中央部的凸轮槽水平部5210的E的部位开始的角度(图中左侧)不同。
此处,A~E表示各个旋转角(旋转幅度),第一螺钉部510从0°到360°方向以A、B、C的顺序形成旋转角,第二螺钉部520从0°~360°方向以A、D、E的顺序形成旋转角。
另外,A是第一螺钉部510和第二螺钉部520都为同一长度,使得以下的关系式成立。
(1)B+C=D+E
(2)B>D
(3)E>C
并且,第一螺钉部510和第二螺钉部520的旋转起点相同,在从0°向360°方向旋转之际,与第一螺钉部510卡合的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及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的凸部临近第一螺钉部510的旋转角B、即凸轮槽水平部5112的终端时,与第二螺钉部520卡合的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及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的凸部下降至第二螺钉部520的旋转角E的水平部、即凸轮槽水平部5211。
所以,在该位置可以使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及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倾斜。
第一螺钉部510和第二螺钉部520的中间部分的凸轮槽形成三个高度不同的水平部,凸轮槽水平部5111和5211、5112和5212、5113和5213的高度分别相同,但第一螺钉部510和第二螺钉部520形成得使这些第一螺钉部的凸轮槽水平部5111及第二螺钉部的凸轮槽水平部5211开始旋转的角度不同。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动作。
此处,图17是关于以下(1)~(11)的动作模式时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及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与第一螺钉部510及第二螺钉部520的位置关系、其他结构的动作状态等的表示动作状态的迁移的动作迁移图。
<动作模式>
(1)在下侧再现部300插入盘片D2(装载)
(2)用下侧再现部300保持盘片D2
(3)将下侧再现部300的盘片D2载放在转台302上(夹持)
(4)下侧再现部300的盘片D2的再现动作
(5)在上侧再现部200插入盘片D1(装载)
(6)用上侧再现部200保持盘片D1
(7)上侧再现部200的转动动作前,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01的退避
(8)上侧再现部200的转动动作
(9)将上侧再现部200的盘片D1载放在转台202上(夹持)
(10)上侧再现部200的盘片D1的再现
(11)吐出下侧再现部300的盘片D2(弹出)
另外,图15及图18~图25是为了表示从上侧再现部200和下侧再现部300的盘片插入到盘片再现的动作,以上侧再现部200、下侧再现部300、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板簧411、412、421、422、第一螺钉部510、第二螺钉部520及盘片D1和D2作为主要结构说明动作迁移的主要部分说明图。
[1]下侧再现部300的动作
(1)盘片D2的插入(装载)(图15)
在插入盘片的状态下,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与第一螺钉部510的凸轮槽水平部5105、第二螺钉部520的凸轮槽水平部5205卡合。
另外,通过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与第一螺钉部510的凸轮槽水平部5112、第二螺钉部520的凸轮槽水平部5213卡合,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向盘片插入方向下侧倾斜,盘片容易进入。
此时,安装在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上的板簧421、422由于板405向图11的箭头a方向移动,板406向图11的箭头c方向转动而向上方弹性变形,在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与板簧421、422之间插入盘片D2。
(2)盘片D2的保持(图18)
使第一螺钉部510及第二螺钉部520向图15的Y方向旋转,使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上升至凸轮槽水平部5105、5205,使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上升至第一螺钉部510的凸轮槽水平部5112,使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上升至第二螺钉部520的凸轮槽水平部5212。
据此,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成为水平状态,通过与该动作同步地使图12的凸轮齿轮223转动来使板405向图11的箭头b方向移动,使板406向图11的箭头d方向转动,板簧421、422可以保持盘片。
(3)盘片D2的夹持(图19)
使第一螺钉510、第二螺钉520向图15的X方向旋转,使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下降至第一螺钉510的凸轮槽水平部5104、第二螺钉520的凸轮槽水平部5204,使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下降至第一螺钉510的凸轮槽水平部5103、第二螺钉520的凸轮槽水平部5203。
盘片D2被载放在下侧再现部300的转台302上并被夹紧(夹紧机构未图示)。据此,盘片D2被固定在转台302上。
(4)盘片D2的再现(图20)
使第一螺钉510、第二螺钉520向图15的X方向旋转,使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下降至第一螺钉510的凸轮槽水平部5111、第二螺钉520的凸轮槽水平部5211,使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下降至第一螺钉510的凸轮槽水平部5102、第二螺钉520的凸轮槽水平部5202。
此时,通过第一螺钉510、第二螺钉520的旋转动作,使图12的凸轮齿轮223转动。通过与上述的板405、板406的移动动作同样地使板簧421、422弹性变形,下侧托盘420从下侧再现部300和盘片D2离开(机构未图示)。
据此,由于下侧再现部300只有减震器304与台面底板100连接,可以不受外部震动的影响地进行稳定的盘片再现。
[2]上侧再现部200的动作
(1)盘片D1的插入(装载)(图21)
使第一螺钉510、第二螺钉520向图15的X方向旋转,使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下降至第一螺钉510的凸轮槽水平部5112、第二螺钉520的凸轮槽水平部5213,使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下降至第一螺钉510的凸轮槽水平部5102、第二螺钉520的凸轮槽水平部5202。
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成为与(1)盘片D2的插入(装载)(图15)的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相同的状态,盘片D1向插入方向下侧倾斜,盘片D1容易进入。
固定在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上的板簧411、412也通过板405、406的同一动作向上方弹性变形,使盘片D1插入。
(2)盘片D1的保持(图22)
使第一螺钉510、第二螺钉520向图15的Y方向旋转,使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上升至第一螺钉510的凸轮槽水平部5112、第二螺钉520的凸轮槽水平部5212,使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上升至第一螺钉510的凸轮槽水平部5102、第二螺钉520的凸轮槽水平部5202。
此时板簧411、412通过板405、406分别向图11的b方向、d方向移动而保持盘片D1。
(3)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的退避(图23)
使第一螺钉510、第二螺钉520向图15的Y方向旋转,使下侧托盘420上升至与(4)盘片D2的再现(图20)状态相同的高度。
由于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的上升确保了上侧再现部200与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不抵接的高度,因此上侧再现部200不与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抵接,可以转动至转台202上载放的盘片D2的同轴位置。
(4)盘片D1的夹持(图24)
使第一螺钉510、第二螺钉520向图15的X方向旋转,使下侧托盘420下降至与(2)盘片D1的保持(图22)状态相同的高度。
据此,上侧托盘410上的盘片D1被载放在上侧再现部200的转台202上并被夹紧(夹紧机构未图示)。盘片D1被固定在转台202上。
(5)盘片D1的再现(图25)
使第一螺钉510、第二螺钉520向图15的X方向旋转,使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下降至第一螺钉510的凸轮槽水平部5113、第二螺钉520的凸轮槽水平部5213,使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下降至第一螺钉510的凸轮槽水平部5101、第二螺钉520的凸轮槽水平部5201。
此时,安装在上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10上的板簧411、412通过板405向图11的箭头a方向移动、板406向图11的箭头c方向转动而向上方弹性变形,第一托盘410从上侧再现部200和盘片D1离开。据此,上侧再现部200只有减震器204与回转底座210连接,可以不受外部震动的影响地进行稳定的盘片再现。
由于从上侧再现部200的盘片装载到盘片D1再现之间,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存在于第一螺钉510的凸轮槽水平部5101或者5102、第二螺钉520的凸轮槽水平部5201或者5202,因此板簧421、422和下侧再现用盘片运送托盘420始终从下侧再现部300和盘片D2离开,能与上述动作无关地继续再现盘片D2。

存储介质再现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存储介质再现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存储介质再现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存储介质再现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存储介质再现装置.pdf(4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装置,由于包括:基于存储介质的存储信息进行再现的第一再现单元;基于存储介质的存储信息进行再现的第二再现单元;以及插入被第一再现单元再现的存储介质和被第二再现单元再现的存储介质的一个插入口,可以用第一再现单元及第二再现单元分别对不同的存储介质同时进行再现动作,因此可以有效地使用插入口的设置面的空间。包括:基于存储介质的存储信息进行再现的第一再现单元;基于存储介质的存储信息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信息存储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