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和装有充气轮胎的车辆.pdf

上传人:a3 文档编号:782564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014.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780048539.2

申请日:

2007.08.21

公开号:

CN101583503A

公开日:

2009.11.18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B60C 17/00公开日:20091118|||实质审查的生效|||公开

IPC分类号:

B60C17/00; B60C5/00; B60C15/06

主分类号:

B60C17/00

申请人: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发明人:

山浦常义

地址:

日本东京都

优先权:

2006.12.26 JP 349626/2006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

刘新宇;张会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能够用普通的气囊容易地加压成形提高了缺气保用耐久性和乘坐舒适性的胎侧加强缺气保用轮胎。该充气轮胎具有胎面部(2)、胎肩部(3)、胎侧部(4)和胎圈部(5)。在胎圈部(5)内设有胎圈芯(6)和填充胶条(7)。将由主体部(8a)和折返部(8b)构成的胎体帘布层(8)从胎冠部(9)经过胎肩部(3)和胎侧部(4)的内侧延伸到胎圈部(5),在胎圈芯(6)的外周上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外侧折返而卷起到轮胎径向外侧地设置。在胎侧部(4)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设有加强橡胶层(11)。在缺气保用行驶时应力较大的一侧(图中的左侧)设有胎圈加强层(12)。由橡胶层形成的部分相对于赤道左右对称,因此能够用普通的气囊容易地加压成形。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充气轮胎,其包括:胎面部;与该胎面部的两侧相连,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左右一对胎侧部;与该胎侧部相连,具有胎圈芯和填充胶条的左右一对胎圈部;从上述胎面部经过上述胎侧部延伸到上述胎圈部,在上述胎圈芯的外周上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外侧折返而卷起到轮胎径向外侧地设置的胎体帘布层;设于上述胎侧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左右一对加强橡胶层,
其特征在于,上述左右一对胎圈部的一方是为了抑制缺气保用行驶时的胎侧部的挠曲而被加强的胎圈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加强了的胎圈部是通过在该胎圈部内沿轮胎径向配置的胎圈加强层而被加强的。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胎圈加强层的轮胎径向的上端位置位于轮胎高度的大致30%以上且位于上述胎体帘布层的宽度最大部位的高度的80%以下。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胎圈加强层的轮胎径向的下端位置位于上述胎圈芯的上端以上且位于轮胎高度的大致15%以下。

5.
  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将上述胎圈加强层配置在上述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分的外侧、或配置在上述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分和上述填充胶条之间、或配置在上述填充胶条和上述胎体帘布层的延长的部分之间。

6.
  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胎圈加强层是包含钢丝帘线或钢丝线的帘布层。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加强的胎圈部是通过使其填充胶条的弹性模量高于另一方胎圈部的填充胶条的弹性模量而被加强的。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使上述一方填充胶条的弹性模量为上述另一方填充胶条的弹性模量的125~150%。

9.
  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一方填充胶条的轮胎径向的上端位置位于轮胎高度的大致50%以下。

10.
  一种装有充气轮胎的车辆,安装有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使上述被加强了的胎圈部位于在缺气保用行驶时受到相对较大应力的一侧地将上述充气轮胎安装在上述车辆上。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有充气轮胎的车辆,其特征在于,使上述被加强了的胎圈部位于上述车辆外侧地将充气轮胎安装在具有零或正外倾角的车轮上。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装有充气轮胎的车辆,其特征在于,使上述被加强了的胎圈部位于上述车辆内侧地将充气轮胎安装在具有负外倾角的车轮上。

13.
  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装有充气轮胎的车辆,其特征在于,使上述被加强了的胎圈部位于上述车辆外侧地将充气轮胎安装于前轮,使上述被加强了的胎圈部位于上述车辆内侧地将充气轮胎安装于后轮。

说明书

充气轮胎和装有充气轮胎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和装有该轮胎的车辆,特别涉及一种能够在爆胎状态下继续行驶的缺气保用轮胎和装有该轮胎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安装于车辆上的充气轮胎中,公知有如下一种轮胎,在行驶时发生爆胎的情况下,仍能够在爆胎状态下继续行驶规定距离的缺气保用轮胎。作为为了延长缺气保用轮胎爆胎时的可行驶距离(以下,将在爆胎状态下行驶称为缺气保用行驶,将其可行驶距离称为缺气保用耐久性)的有代表性的构成,如图4所示,有如下的所谓胎侧加强缺气保用轮胎:在轮胎31的胎侧部32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设置有横截面形状为大致月牙状的宽幅的加强橡胶层33,相对于爆胎时作用于轮胎的应力提高胎侧部32的弯曲刚性来降低轮胎最大宽度部分的挠度(专利文献1)。
但是,因为在缺气保用行驶中施加于轮胎上的应力、应变由于车轮(轮)的外倾角等而成为不对称,所以在上述以往的对称构造的胎侧加强缺气保用轮胎中,其耐久性和乘坐舒适性方面存在问题。
例如,若在缺气保用行驶时车轮的正外倾角增加,则在轮胎的车身内侧的胎侧部产生比其相反一侧(车身外侧)的胎侧部大的应力,其结果,引起轮胎的车身内侧的胎侧部提前发生破损。因此,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公知有在轮胎宽度方向左右的加强橡胶内增大在安装于车辆上时作为车身内侧的加强橡胶层(专利文献2)。
而且,在胎侧加强缺气保用轮胎爆胎时,车身与轮胎的动负荷半径的减小的量相对应地向爆胎的轮胎方向倾斜,因此,爆胎的轮胎的车身外侧的胎侧部的应力比车身内侧的胎侧部的应力显著提高。此时,在爆胎的轮胎的车身外侧的胎侧部上挠曲程度成为最大的位置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向胎面侧(径向外侧)产生较大偏颇。可是,以往的一般的胎侧加强缺气保用轮胎的加强橡胶层在轮胎的与最大宽度位置对应的位置具有最大宽度,因此,在爆胎时挠曲程度成为最大的位置的加强橡胶层的厚度不足,有可能产生上述的提前破损。因此,为了解决该问题,公知有使安装于车辆上时作为车身外侧的胎侧部的加强橡胶层的最大宽度位置与以往的一般的胎侧加强缺气保用轮胎的胎侧部的加强橡胶层的最大宽度位置相比向胎面侧集中的轮胎(专利文献3)。
而且,由于车辆的前轮和后轮的外倾角的不同,在缺气保用行驶时,前轮上应力集中在成为车身外侧的胎侧部而引起故障集中,后轮上应力集中在成为车身内侧的胎侧部而引起故障集中,为了防止上述状况,提出有如下方案:使胎侧加强缺气保用轮胎的轮胎宽度方向左右的加强橡胶层的厚度不同,以及使车辆前轮上的加强橡胶层的较厚的一侧成为车身外侧地将前轮安装在车辆上,使后轮上的加强橡胶层的较厚的一侧成为车身内侧地将后轮安装在车辆上(专利文献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80234号公报(图3)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55-79707号公报(第4页右下栏第4行~第5页左上栏第17行)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6-219112号公报(段落0024~0028)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0-138719号公报(段落0009~0011、0012~0014)
可是,专利文献2~4中所述的缺气保用轮胎均通过使左右的加强橡胶层相对于赤道在几何学上左右不对称而谋求提高缺气保用耐久性,所以有下述的(1)、(2)的缺点。
(1)欲使轮胎的外表面形状相对于赤道对称地成形,不得不使轮胎的内表面形状相对于赤道不对称。
(2)胎体轮廓线(carcass line构成轮胎轮廓的骨架纤维层(胎体)的轮胎截面方向的形状(线))的设定和制造时的控制是困难的。
因为这些缺点,由于增大左右不对称的程度比以前更加难于在制造轮胎时利用普通的气囊加压成形,难以使轮胎不对称化且难以使不对称化的轮胎的安装方法最佳化。因此,存在无法充分地获得胎侧加强缺气保用轮胎的缺气保用耐久性和提高乘坐舒适性的效果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点而做出的,其第1目的是使提高了缺气保用耐久性和乘坐舒适性的胎侧加强缺气保用轮胎能够利用普通的气囊容易地加压成形。
而且,本发明的第2目的是考虑在缺气保用行驶中施加于轮胎上的应力、应变的不对称性地将胎侧加强缺气保用轮胎最适合地安装在车辆上。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充气轮胎,其包括:胎面部;与该胎面部的两侧相连,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左右一对胎侧部;与该胎侧部相连,具有胎圈芯和填充胶条的左右一对胎圈部;从上述胎面部经过上述胎侧部延伸到上述胎圈部,在上述胎圈芯的外周上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外侧折返而卷起到轮胎径向外侧地设置的胎体帘布层;设于上述胎侧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左右一对加强橡胶层,其特征在于,上述左右一对胎圈部的一方是为了抑制缺气保用行驶时的胎侧部的挠曲而被加强的胎圈部。
根据该构成,能利用被加强了的胎圈部抑制缺气保用行驶时的胎侧部的挠曲,提高缺气保用耐久性。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以技术方案1所述的充气轮胎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加强了的胎圈部是通过在该胎圈部内沿轮胎径向配置的胎圈加强层而被加强的。
根据该构成,利用在胎圈部内沿轮胎径向配置的胎圈加强层能够抑制缺气保用行驶时的胎侧部的挠曲,所以提高了缺气保用耐久性。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以技术方案2所述的充气轮胎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上述胎圈加强层的轮胎径向的上端位置位于轮胎高度的大致30%以上且位于上述胎体帘布层的宽度最大部位的高度的80%以下。
根据该构成,能够不有损通常行驶时的乘坐舒适性地提高缺气保用耐久性。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以技术方案2或3所述的充气轮胎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上述胎圈加强层的轮胎径向的下端位置位于上述胎圈芯的上端以上且位于轮胎的高度的大致15%以下。
根据该构成,能使通常行驶性能不变差地提高缺气保用耐久性。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以技术方案2~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将上述胎圈加强层配置在上述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分的外侧、或配置在上述胎体帘布层的折返部分和上述填充胶条之间、或配置在上述填充胶条和上述胎体帘布层的延长的部分之间。
根据该构成,因为能得到由胎圈加强层和胎体帘布层的交错层叠带来的高刚性效果,所以提高了缺气保用耐久性。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以技术方案2~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上述胎圈加强层是包含钢丝帘线或钢丝线的帘布层。
根据该构成,因为上述胎圈加强层高温时也发挥稳定的刚性,所以提高高温时的缺气保用耐久性。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以技术方案1所述的充气轮胎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加强了的胎圈部是通过使其填充胶条的弹性模量高于另一方胎圈部的填充胶条的弹性模量而被加强的。
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以技术方案7所述的充气轮胎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使上述一方填充胶条的弹性模量为上述另一方填充胶条的弹性模量的125~150%。
根据技术方案7或8所述的充气轮胎,因为能利用弹性模量高的填充胶条抑制缺气保用行驶时胎侧部的挠曲,所以提高了缺气保用耐久性。
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以技术方案7或8所述的充气轮胎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上述一方填充胶条的轮胎径向的上端位置位于轮胎的高度的大致50%以下。
根据该构成,能够不有损通常行驶时的乘坐舒适性地提高缺气保用耐久性。
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是安装有技术方案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的车辆,其特征在于,使上述被加强的胎圈部位于在缺气保用行驶时受到相对较大的应力的一侧地将上述充气轮胎安装在上述车辆上。
技术方案11所述的发明以技术方案10所述的装有充气轮胎的车辆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使上述被加强的胎圈部位于上述车辆外侧地将充气轮胎安装在具有零或正外倾角的车轮上。
技术方案12所述的发明以技术方案10或11所述的装有充气轮胎的车辆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使上述被加强的胎圈部位于上述车辆内侧地将充气轮胎安装在具有负外倾角的车轮上。
技术方案13所述的发明以技术方案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装有充气轮胎的车辆为基础,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加强了的胎圈部位于上述车辆外侧地安装于前轮,上述被加强了的胎圈部位于上述车辆内侧地安装于后轮。
在技术方案10~13所述的装有充气轮胎的车辆中,考虑了在缺气保用行驶中施加于轮胎的应力、应变的性质地最佳地安装了本发明的充气轮胎,所以轮胎的性能得到有效地发挥,结果,提高了缺气保用耐久性。
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因为加强橡胶层相对于赤道左右对称,左右一对胎圈部的一方为用于抑制缺气保用行驶时的胎侧部的挠曲的被加强了的胎圈部,所以无需为了使轮胎外表面形状左右对称而使其内表面形状左右不对称。因此,能利用普通的气囊容易地加压成形提高了缺气保用耐久性和乘坐舒适性的胎侧加强缺气保用轮胎。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装有充气轮胎的车辆,因为将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安装为使其被加强了的胎圈部位于缺气保用行驶时受到相对较大应力的一侧,所以轮胎的性能得到有效地发挥,结果,提高了缺气保用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横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横剖视图。
图3是表示将本发明的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安装在车辆上的具体例子的图。
图4是以往的胎侧加强缺气保用轮胎的横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1、充气轮胎;2、胎面部;4、胎侧部;5、胎圈部;6、胎圈芯;7、填充胶条;8、胎体帘布层;8a、主体部;8b、折返部;9、胎冠部;11、加强橡胶层;12、胎圈加强层;22、高弹性填充胶条。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横剖视图。该充气轮胎1整体由橡胶层形成,其包括:作为与路面接触的部分的胎面部2;从胎面部2的两侧与轮胎1的径向内侧、即未图示的车轮侧相连的一对胎肩部3;与胎肩部3相连的一对胎侧部4;与胎侧部4相连且与车轮抵接的胎圈部5。
在胎圈部5内设有用于克服轮胎1的空气压力而将轮胎1固定在车轮上的胎圈芯6和用于提高胎圈部5的刚性的填充胶条7。此外,由主体部8a和折返部8b构成的胎体帘布层8被设置为:自位于胎面部2的径向内侧的胎冠部9经过胎肩部3和胎侧部4的内侧呈圆环状的延伸到胎圈部5,在胎圈芯6的外周上从轮胎旋转轴线方向的内侧向外侧折返地卷起到径向外侧。利用胎体帘布层8加强轮胎1的橡胶层,轮胎整体的形状形成。
而且,在胎冠部9的胎体帘布层8的胎面侧沿着轮胎1的圆周方向设有带束层10,该带束层10由用于紧固胎体帘布层8而提高胎面部2的刚性的2张带束层构成。此外,在胎侧部4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沿着轮胎1的圆周方向设有横截面形状为大致月牙状的宽幅的加强橡胶层11。
以上的构成与以往的胎侧加强缺气保用轮胎基本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还在一对胎圈部5中的一方(图中的左侧)的填充胶条7和胎体帘布层8的折返部8b之间设有胎圈加强层12。因为利用该胎圈加强层12能抑制应力大的一侧的胎侧部(图1中的左侧)的挠曲,所以提高了缺气保用耐久性。而且,加强橡胶层11是相对于赤道左右对称的,因此,无需为了使充气轮胎1的外表面形状、特别是胎侧部4的外表面形状相对于赤道左右对称而使其内表面形状相对于赤道左右不对称,所以能用普通的气囊容易地进行加压成形。接着说明该胎圈加强层12的配置。
胎圈加强层12在轮胎1的径向位置被设定成包括将轮胎1安装在车辆上进行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应力成为最大的部位。通过实验,根据JATMA YEAR BOOK 2006中规定的轮胎规格为245/40R18的情况下的实验结果可知,由于缺气保用行驶时来自轮辋边缘的顶靠而受到最大剪切应力的径向部位是自胎圈基部5a起向径向外侧(图1中的上方向)20mm±其15%(即20mm±3mm)的部位。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将胎圈加强层12的位置设定为包括该部位。换句话说,在轮胎规格为245/40R 18的情况下,由于轮胎的宽度为245mm、截面扁平率为40%,因此轮胎的高度是245mm×0.4=98mm,而且上述20mm、3mm分别相当于该轮胎的高度98mm的大致20%、3%,因此基于该结果,即使在其他规格的轮胎中,也优选将胎圈加强层12的设置位置设定为包括自胎圈基部5a起的轮胎高度的大致20%±3%的部位。
上述的径向部位无论车轮的外倾角是正是负都相同。其中,在具有正外倾角的车轮的情况下,转弯时在车身外侧的胎圈部受到最大剪切应力,在具有负外倾角的车轮的情况下,在车身内侧的胎圈部受到最大剪切应力,所以对于前者,胎圈加强层12成为车身外侧地安装在车轮上,对于后者,胎圈加强层12成为车身内侧地安装在车轮上。另外,对于把轮胎1安装在车辆的四个轮上的具体例子,因为有与后述的第2实施方式关联的部分,所以在第2实施方式说明后进行说明。
此外,为了不有损通常行驶时的乘坐舒适性,不优选过度地提高胎体最大宽度的径向外侧的刚性。发明人通过实验得出这样的结果:胎圈加强层12的上端距离胎圈基部5a的高度h1优选为30mm以上且为胎体帘布层8的主体部8a的宽度最大部位距离胎圈基部5a的高度h2的80%以下。在此,高度30mm是245/40R18的轮胎的高度98mm的大致30%,所以认为胎圈加强层12的上端优选距离胎圈基部5a为轮胎高度的大致30%以上且为胎体帘布层8的主体部8a的宽度最大部位的高度的80%以下。
作为胎圈加强层12的配置形态,可以采用插入(insert在填充胶条与胎体层之间配置加强层的形式)形式、外护圈包布(flipper缠绕胎圈地配置加强层的形式)形式、胎圈包布(chafer在胎趾前配置加强层的形式)形式等。可是,在如胎圈外包布形式、胎圈包布形式等那样地加强层下端绕到胎圈芯6下的形态的情况下,胎圈部5和轮辋的抵接状态在设有胎圈加强层的一侧和未设有胎圈加强层的一侧不同,可能会使通常行驶性能变差,因此,图1所示的插入形式是优选,而且,优选使胎圈加强层的下端距离胎圈基部5a的高度h3在胎圈芯6的上端以上且为15mm以下。该高度15mm是245/40R18的轮胎的高度98mm的大致15%,所以认为优选使胎圈加强层12的下端距离胎圈基部5a的高度h3在胎圈芯6的上端以上且为轮胎高度的大致15%以下。
对插入形式的胎圈加强层12的车轮轴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的设置位置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设置在胎体帘布层8的折返部8b外侧、胎体帘布层8的折返部8b和填充胶条7之间(图1是该设置例子)、填充胶条7和胎体帘布层8的主体部8a之间等。这是由于通过这样地设置,能够获得利用胎圈加强层和胎体帘布层的交错层叠带来的高刚性效果。
作为胎圈加强层12,可以使用将钢丝帘线或钢丝线或有机纤维帘线埋设于橡胶中而成的帘布层、涂敷了橡胶的无纺布、硬质橡胶等。其中,考虑到高温时也能够发挥稳定的刚性,优选将钢丝帘线或钢丝线埋设于橡胶中而成的帘布层。
(第2实施方式)
图2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横剖视图。在该图的充气轮胎21中,与图1相同或对应的部分,标注与图1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21的特征为,在一对胎圈部5中的一方(图2中的左侧)不设置胎圈加强层12,而设置高弹性填充胶条22。充气轮胎21的其他的构成元件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与这些构成元件相关的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21,因为能够利用高弹性填充胶条22抑制应力大的一侧的胎侧部(图2中的左侧)的挠曲,所以提高了缺气保用耐久性。此外,加强橡胶层11是相对于赤道左右对称的,因此,无需为了使充气轮胎21的外表面形状、特别是胎侧部4的外表面形状相对于赤道左右对称而使其内表面形状相对于赤道左右不对称,所以能用普通的气囊容易地加压成形。
在此,高弹性填充胶条22的弹性模量优选设定为填充胶条7的弹性模量的125~150%。
以轮胎21的径向、旋转轴线方向的顺序说明高弹性填充胶条22的配置。首先,在轮胎21的径向上,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设置为包括将轮胎21安装在车辆上进行缺气保用行驶时的应力成为最大的部位。即,在轮胎规格为245/40R 18的情况下,为从胎圈基部5a起到径向外侧20mm±其15%的部位。接着,满足不有损通常行驶时的乘坐舒适性的条件为,优选使高弹性填充胶条22距离胎圈基部5a的高度h4为轮胎21的截面高度h5的50%以下。另外,设置填充胶条7的部位既可以与高弹性填充胶条22相同也可以不同。
接着,对将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安装在车辆的四个轮上的具体例子进行说明。首先,将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安装在车辆上时,作为原则,使设有胎圈加强层12(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或高弹性填充胶条22(第2实施方式的情况)一侧的胎圈部5成为缺气保用行驶时的转弯时作用有较大应力的一侧地进行安装。
换句话说,(1)前轮通常具有0.5~2°的正外倾角,所以缺气保用行驶时的转弯时作用有较大应力的是车身外侧。因此,将设有胎圈加强层12或高弹性填充胶条22一侧的胎圈部5配置在车身外侧地进行安装。通过这样地安装,能够抑制转弯时在前轮上作用有较大应力的一侧的挠曲,所以提高了缺气保用耐久性。
(2)后轮具有0°或正外倾角的情况和前轮一样,因为缺气保用行驶时的转弯时作用有较大应力的是车身外侧,所以将设有胎圈加强层12或高弹性填充胶条22一侧的胎圈部5配置在车身外侧地进行安装。通过这样地安装,能够抑制转弯时在后轮上作用有较大应力的一侧的挠曲,所以提高了缺气保用耐久性。
(3)后轮具有负的外倾角的情况下,因为缺气保用行驶时的转弯时作用有较大应力的是车身内侧,所以将设有胎圈加强层12或高弹性填充胶条22一侧的胎圈部5配置在车身内侧地进行安装。通过这样地安装,能够抑制接地压力高、应力大的一侧的挠曲,所以提高了缺气保用耐久性。
上述(1)~(3)的任一种情况均是重点加强应力较大的一侧,所以即使与以往相比减小其相反侧的弹性模量,也能够确保与以往相同程度的缺气保用耐久性。为此,作为轮胎整体的纵向弹簧常数能够设定得小于(低于)胎圈部5对称的轮胎的纵向弹簧常数,相应地能够进一步改善通常内压时的乘坐舒适性。
图3是按照上述(1)~(3)表示将第1和第2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安装到车辆上的具体的实施例的图。在图中的实施例1~4以及以往例1,2中,轮胎规格(245/40R18)、胎体帘布层(2帘布层卷起)、带束层(钢丝带束层2层、冠带层和边缘冠带层)是相同的,前轮具有正的外倾角也是相同的。另一方面,第2实施方式的胎圈加强层12以和图1相同的插入形式的配置形态配置在胎体帘布层8的折返部8b和填充胶条7之间,其材质是将钢丝帘线或钢丝线埋设在橡胶中而成的帘布层。而且,第2实施方式的高弹性填充胶条22的弹性模量是13MPa(兆帕斯卡),填充胶条7的弹性模量是10MPa。
一边参照图3一边详细地说明以往例1、2和实施例1~4。另外,在图3中,在安装方法的栏内表示的是从上方看安装在车辆的四个轮上的轮胎的概略图,“前”是指前方。而且,各轮胎的斜线的部分表示加强橡胶层、涂黑的部分表示胎圈加强层、网眼的部分表示高弹性填充胶条。
以往例1是将图4所示的轮胎31安装到四个轮上的例子。后轮外倾角能够设定为0~正的适当的角度,但是在此表示0°的情况。加强橡胶层33的厚度左右均为7mm。分别将具有以上构成的以往例1的缺气保用耐久性、轮胎纵向弹簧常数、乘坐舒适性设为100。
在以往例2中,后轮外倾角能够设定为负的适当的角度,但是在此表示-2°的情况。对于后轮,使成为车身外侧的加强橡胶层的厚度比以往例1薄,为6mm,使成为车身内侧的加强橡胶层的厚度比以往例1厚,为9mm。前轮与后轮相反,使成为车身外侧的加强橡胶层的厚度比以往例1厚,为9mm,使成为车身内侧的加强橡胶层的厚度比以往例1薄,为6mm。以往例2的缺气保用耐久性与以往例1相同。因为轮胎纵向弹簧常数比以往例1高,所以乘坐舒适性不如以往例1。该以往例相当于专利文献4中所述的轮胎。
在实施例1中,后轮的外倾角与以往例2相同,是-2°。安装的轮胎是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加强橡胶层11的厚度左右均与以往例1相同,是7mm。充气轮胎1相对于前轮和后轮的安装方法如在上述(1)、(3)中所述。根据实施例1,缺气保用耐久性比以往例1变得更好,轮胎纵向弹簧常数和乘坐舒适性和以往例1相同。换句话说,通过设置了胎圈加强层12,能够不加厚加强橡胶层11且左右对称地提高缺气保用耐久性。
在实施例2中,后轮的外倾角和以往例1相同,是0°。安装的轮胎是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加强橡胶层11的厚度左右均与以往例1相同,是7mm。充气轮胎1相对于前轮和后轮的安装方法如在上述(1)、(2)中所述。根据实施例2,缺气保用耐久性比以往例1变得更好,轮胎纵向弹簧常数和乘坐舒适性和以往例1相同。本实施例也与实施例1相同地能够不加厚加强橡胶层11且左右对称地提高缺气保用耐久性。
在实施例3中,后轮的外倾角与以往例2相同,是-2°。安装的轮胎是第2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21。加强橡胶层11的厚度左右均与以往例1相同,是7mm。充气轮胎21相对于前轮和后轮的安装方法如在上述(1)、(3)中所述。根据实施例3,缺气保用耐久性比以往例1变得更好,轮胎纵向弹簧常数和乘坐舒适性和以往例1相同。本实施例通过设置高弹性填充胶条22,能与实施例1、2相同地不加厚加强橡胶层11且左右对称地提高缺气保用耐久性。
在实施例4中,后轮的外倾角与以往例2相同,是-2°。安装的轮胎是第1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加强橡胶层11的厚度左右均与以往例2的薄侧相同,是6mm。充气轮胎1相对于前轮和后轮的安装方法如在上述(1)、(3)中所述,与实施例1相同。换句话说,可以说本实施例是将实施例1中的左右的加强橡胶层11的厚度变薄。实施例4的缺气保用耐久性与以往例1相同。轮胎纵向弹簧常数低于比较例1,所以乘坐舒适性好于以往例1。即,实施例4通过设置了胎圈加强层12,能够使加强橡胶层11的厚度薄于以往例2且左右对称地实现与以往例2相同的性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作为能够用普通的气囊容易地加压成形且缺气保用耐久性高、乘坐舒适性优异的缺气保用轮胎是有用的。

充气轮胎和装有充气轮胎的车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充气轮胎和装有充气轮胎的车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充气轮胎和装有充气轮胎的车辆.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充气轮胎和装有充气轮胎的车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充气轮胎和装有充气轮胎的车辆.pdf(2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能够用普通的气囊容易地加压成形提高了缺气保用耐久性和乘坐舒适性的胎侧加强缺气保用轮胎。该充气轮胎具有胎面部(2)、胎肩部(3)、胎侧部(4)和胎圈部(5)。在胎圈部(5)内设有胎圈芯(6)和填充胶条(7)。将由主体部(8a)和折返部(8b)构成的胎体帘布层(8)从胎冠部(9)经过胎肩部(3)和胎侧部(4)的内侧延伸到胎圈部(5),在胎圈芯(6)的外周上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外侧折返而卷起到轮胎径向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一般车辆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