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油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滤油装置.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420573675.0 (22)申请日 2014.09.30 A47J 43/28(2006.01) (73)专利权人 陈仕文 地址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 (72)发明人 陈仕文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 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代理人 姚垚 张荣彦 (54) 实用新型名称 滤油装置 (57) 摘要 一种滤油装置包括一容器本体以及一握持本 体, 容器本体具有相对的一开放端及一底端, 且容 器本体的底端形成一朝向容器本体的开放端凹陷 的凹陷部, 而凹陷部中央处形成一入油孔 ; 并且, 握持本体设于容器本体周缘。本实。
2、用新型的滤油 装置, 通过容器本体的底端形成一朝向容器本体 的开放端凹陷的凹陷部, 且凹陷部中央处形成一 入油孔的设计, 使得容器本体的凹陷部沉入汤锅 内时, 汤锅内的浮油能被迫通过入油孔进入容器 本体, 使汤锅内的浮油得以被滤除至滤油装置内。 (51)Int.Cl.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4169711 U (45)授权公告日 2015.02.25 CN 204169711 U 1/1 页 2 1. 一种滤油装置, 其特征在于, 包括 : 一容器本体, 其具有相对的一开放端及一底端, 且。
3、该容器本体的底端形成一朝向该容 器本体的开放端凹陷的凹陷部, 且该凹陷部中央处形成一入油孔 ; 以及 一握持本体, 该握持本体设于该容器本体周缘。 2. 如权利要求 1 的滤油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容器本体为一透明状的玻璃容器本体。 3. 如权利要求 1 的滤油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握持本体为一透明状的玻璃握持本体。 4. 如权利要求 1 的滤油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容器本体与该握持本体为一体成形结构。 5. 如权利要求 1 的滤油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凹陷部为一上窄下宽的锥状结构, 且该入 油孔形成于该凹陷部锥角处。 6. 如权利要求 5 的滤油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入油孔直径为 。
4、2 毫米。 7. 如权利要求 5 的滤油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凹陷部锥度值等于或大于 1。 8. 如权利要求 1 的滤油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凹陷部具有一周缘面, 且该凹陷部的周缘 面界定出一入油区域。 9. 如权利要求 8 的滤油装置, 其特征在于, 该容器本体内壁界定出一容油区域, 且该入 油区域与该容油区域通过该入油孔而相互连通。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4169711 U 2 1/3 页 3 滤油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滤油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滤除锅具内的浮油的滤油装 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健康与养生意识抬头的今日, 尤其在汤锅内有浮油时, 都会。
5、想方法将其捞除或 滤除, 以避免食入而导致肥胖、 高血压、 心血管病变等疾病。而习知捞除汤锅内的浮油的方 式, 通常会使用汤勺浅浅地伸入汤汁中, 再慢慢捞起汤汁上的浮油, 但是一般在捞除浮油的 过程中, 为了避免捞到过多的汤汁, 常导致捞油动作相当缓慢而不便。另外, 曾有业者开发 出一种具有滤网的汤勺, 可将浮油连同汤汁一并捞起, 使浮油留在滤网上而捞起的汤汁则 通过重力而缓缓流回汤锅内, 但是浮油难免会一起流回汤锅内。 再者, 曾有业者开发出类似 漏斗的杯子, 然后使用汤勺将浮油连同汤汁一并捞至漏斗内, 利用浮油的比重远低于汤汁 的比重, 使浮油与汤汁分在漏斗内分为上下两层, 并使下层的汤汁。
6、通过重力从漏斗下端排 出而流回汤锅内, 但是浮油难免也会随着汤汁一起流回汤锅内, 且同时需要漏斗及汤勺的 配合, 并不是很方便。 0003 有鉴于此, 本发明人本于多年从事相关产品的开发与设计, 有感上述缺陷的可改 善之处, 乃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 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 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滤油装置, 使汤锅内的浮油能够方便且快速的被滤除, 以达到使用者对于健康与养生的需求。 0005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 0006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滤油装置, 包括。
7、 : 一容器本体, 其具有相对的一开放端及一 底端, 且该容器本体的底端形成一朝向该容器本体的开放端凹陷的凹陷部, 且该凹陷部中 央处形成一入油孔 ; 以及一握持本体, 该握持本体设于该容器本体周缘。 0007 较佳地, 该容器本体为一玻璃容器本体。 0008 较佳地, 该握持本体为一玻璃握持本体。 0009 较佳地, 该容器本体与该握持本体为一体成形结构。 0010 较佳地, 该凹陷部为一上窄下宽的锥状结构, 且该入油孔形成于该凹陷部锥角处。 0011 较佳地, 该入油孔直径为 2 毫米。 0012 较佳地, 该凹陷部锥度值等于或大于 1。 0013 较佳地, 该凹陷部具有一周缘面, 且该周。
8、缘面界定出一入油区域。 0014 较佳地, 该容器本体内壁界定出一容油区域, 且该入油区域与该容油区域通过该 入油孔而相互连通。 0015 综上所述, 本实用新型滤油装置, 通过容器本体的底端形成一朝向容器本体的开 说 明 书 CN 204169711 U 3 2/3 页 4 放端凹陷的凹陷部, 且凹陷部中央处形成一入油孔的设计, 使得容器本体的凹陷部沉入汤 锅内时, 汤锅内的浮油能被迫通过入油孔进入容器本体, 使汤锅内的浮油得以被滤除至滤 油装置内。 再者, 通过凹陷部较佳为一上窄下宽的锥状结构设计, 使得汤锅内的浮油更易聚 集于凹陷部所界定的入油区域, 并且凹陷部的锥度值较佳等于或大于 1。
9、, 可以聚集更多汤锅 内的浮油。 另外, 容器本体较佳为一透明玻璃容器本体, 更便利于使用者观察汤锅内的浮油 通过入油孔进入容器本体的容油区域的情形。 附图说明 0016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滤油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 0017 图 2 为本实用新型滤油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 0018 图 3 为本实用新型滤油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 0019 图 4 为本实用新型滤油装置用以滤除汤锅内的浮油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 详细说明与附图, 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 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 范围作任何。
10、的限制。 0021 请参阅图 1 至图 3, 其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 本实施例为一种滤油装置。如图 1 所示, 本实施例的滤油装置 100 基本上包括一容器本体 10 及一握持本体 20。 0022 容器本体 10 用以使滤油装置 100 能够滤除并盛装浮油, 容器本体 10 例如可以是 铝制容器本体、 铁制容器本体、 不锈钢容器本体, 玻璃容器本体。 较佳地, 本实施例的容器本 体 10 为一透明状的玻璃容器本体。 0023 容器本体 10 具有相对的一开放端 11 及一底端 12( 也可以说是容器本体 10 相对 的上下两端), 且容器本体10的底端12形成一朝向容器本体10的开放端1。
11、1凹陷的凹陷部 121, 且凹陷部 121 中央处形成一入油孔 1211。 0024 较佳地, 本实施例的凹陷部 121 为一上窄下宽的锥状结构, 使得入油孔 1211 形成 于凹陷部 121 锥角处, 并且凹陷部 121 具有一锥状的周缘面 1212( 也可以说是凹陷部 121 朝向容器本体 10 的底端 11 的外表面 ), 使得凹陷部 121 的周缘面 1212 界定出一入油区域 1213( 如图 1 所示 )。 0025 再者, 容器本体 10 内壁界定出一容油区域 13, 且入油区域 1213 与容油区域 13 通 过入油孔 1211 而相互连通。而入油区域 1213 用以使聚集的浮。
12、油可以通过入油孔 1211 而 进入容油区域 13。需说明的是, 本实施例的入油孔 1211 为一窄小的浮油注入通孔, 且入油 孔 1211 直径较佳为 2 毫米左右, 为便于说明, 附图中以较夸饰方式呈现。 0026 较佳地, 本实施例呈锥状的凹陷部 121 的锥度值等于或大于 1。详细来说, 呈锥状 的凹陷部 121 的锥度值是根据以下关系式计算得出 C (D-d)/L ; 其中, C 代表凹陷部 121 的锥度 ; D 代表凹陷部 121 的大径 ; d 代表凹陷部 121 的小径 ( 也可以说是凹陷部 121 的入 油孔 1211 直径 ) ; L 代表凹陷部 121 的长度 ( 如图。
13、 3 所示 )。 0027 另外, 握持本体20设于容器本体10周缘, 用以供用户握持滤油装置100, 且本实施 例的握持本体20较佳为一透明状的玻璃握柄, 并且一体成形于容器本体10周缘, 使得本实 说 明 书 CN 204169711 U 4 3/3 页 5 施例滤油装置 100 可以为一玻璃材质所制成的一体成形结构。然而, 在其他附图未示出的 变化实施例中, 握持本体 20 可以变换成一设于容器本体 10 周缘的握持耳或是两个相对设 于容器本体 10 周缘的握持耳。握持本体 10 也可以是铝制握柄、 铁制握柄、 不锈钢握柄等, 并不以此为限。 0028 请参阅图 4, 并可斟酌参阅图 1。
14、 至图 3。图 4 为本实用新型滤油装置用以滤除汤锅 内的浮油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 4 所示, 使用时, 使用者可用手掌握住握持本体 20, 并将 容器本体 10 向下压以使容器本体 10 的凹陷部 121 沉入汤锅 200 内, 利用油水不兼容原理, 且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原理, 亦即油的比重较轻的特性, 使得汤锅200内的浮油201会与汤汁 202 分为上下两层, 而上层为浮油 201, 下层为汤汁 202, 并利用滤油装置 100 放入汤锅 200 时相对产生的压力, 使位于上层的浮油 201 聚集于入油区域 1213, 并迫使聚集于入油区域 1213 的浮油 201 通过入油孔 1211。
15、 进入容油区域 13, 使汤锅 200 内的浮油 201 得以被滤除 至滤油装置 100 内。 0029 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 由于本实施例滤油装置 100 的容器本体 10 为一透明玻璃容 器本体。因此, 可便利于使用者观察汤锅 200 的浮油 201 通过入油孔 1211 进入容油区域 13 的情形, 而当聚集于入油区域 1213 的浮油 201 在压力作用下由入油孔 1211 进入容油区域 13 后, 便可以将滤油装置 100 从汤锅 200 内取出, 可以避免位于下层的汤汁 202 进入, 如此 只需几次反复动作, 便可以将位于上层的浮油 201 滤除至滤油装置 100 的容器本体 。
16、10 内, 使汤锅 200 内的浮油 201 可迅速地被滤除干净。 0030 再者, 滤油装置 10 的容器本体 10 的尺寸可以配合于汤锅 200 的尺寸, 使得汤锅 200 的尺寸较大时, 可以配合较大尺寸的容器本体 10, 汤锅 200 的尺寸较小时, 可以配合较 小尺寸的容器本体 10, 藉以使汤锅 200 内的浮油 201 能够通过将容器本体 10 的凹陷部 121 沉入汤锅 200 并从汤锅 200 取出的动作而快速的被滤除至滤油装置 100 的容器本体 10 内, 使汤锅 200 内的浮油 201 可以更迅速地被滤除干净。 0031 另外, 在本实施例中, 容器本体 10 外壁形。
17、状为圆形, 也可为其他形状, 例如正方 型、 多角形等, 并不限定于特定的形状。 0032 综合以上所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滤油装置 100, 通过容器本体 10 的底端 12 形 成一朝向容器本体 10 的开放端 11 凹陷的凹陷部 121, 且凹陷部 121 中央处形成一入油孔 1211 的设计, 使得容器本体 10 的凹陷部 121 沉入汤锅 200 内时, 汤锅 200 内的浮油 201 能 被迫通过入油孔1211而进入容器本体10, 使汤锅200内的浮油201得以被滤除至滤油装置 100 内。再者, 通过凹陷部 121 较佳为一上窄下宽的锥状结构设计, 使得汤锅 200 内的浮油 。
18、201 更易聚集于凹陷部 121 所界定的入油区域 1213, 并且凹陷部 121 的锥度值较佳等于或 大于 1, 可以聚集更多汤锅 200 内的浮油 201。另外, 容器本体 10 较佳为一透明玻璃容器本 体, 更便利于使用者观察汤锅 200 内的浮油 201 通过入油孔 1211 进入容器本体 10 的容油 区域 13 的情形。 0033 但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 非意欲局限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 求保护范围, 故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为的等效变化, 均同理皆包含于本 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内, 特此声明。 说 明 书 CN 204169711 U 5 1/2 页 6 图 1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169711 U 6 2/2 页 7 图 3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169711 U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