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推进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下推进器.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1257551.0 (22)申请日 2018.10.26 (71)申请人 六安天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237000 安徽省六安市集中示范园区 大学科技园A2栋1008室 (72)发明人 袁杰 (74)专利代理机构 六安市新图匠心专利代理事 务所(普通合伙) 34139 代理人 陈斌 (51)Int.Cl. A63B 35/12(2006.01) (54)发明名称 水下推进器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辅助器械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 种水下推进器, 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成本。
2、高、 操控 不便, 难以调节角度的问题, 现提出以下方案: 包 括穿戴组件、 驱动组件以及与驱动组件连接的转 向组件, 所述穿戴组件与所述转向组件可拆卸式 连接, 所述转向组件控制所述驱动组件变向。 本 发明设计巧妙, 具备多种操作状态, 可辅助游泳 者前进, 缓解长时间游泳带来的疲劳, 实现快速 转向、 倒退的目的, 极大程度的省电, 节约成本, 提高续航能力, 也能够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 并 且操作简单, 体积小, 携带方便, 值得推广。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 CN 109045634 A 2018.12.21 CN 109045634 A 1.水下推进器, 其特征在于, 。
3、包括穿戴组件、 驱动组件以及与驱动组件连接的转向组 件, 所述穿戴组件与所述转向组件可拆卸式连接, 所述转向组件控制所述驱动组件变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下推进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组件设有两个且位于所述 穿戴组件的两侧, 所述转向机构包括与所述穿戴组件连接的浮力板以及设于浮力板内部的 转向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下推进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穿戴组件和所述浮力板上均设 置有浮力结构, 且所述浮力结构为浮力材料或可充气的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下推进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向机构包括转动安装在所述 浮力板内部的两个从动件和一个主动件, 所述从动件和所述主。
4、动件之间构成等腰三角形结 构, 所述从动件通过第一连杆连接有位于所述浮力板外侧的支架, 且所述支架与所述驱动 组件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下推进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外壳和推进 装置, 所述推进装置为推进叶轮, 且所述推进叶轮设于所述驱动外壳的内部, 所述驱动外壳 通过第一连杆与所述浮力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下推进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推进装置连接有电源模块, 所 述电源模块设置于所述穿戴组件的内部或所述驱动外壳的内部, 且电源模块外设有密封结 构, 所述推进装置还通过有线或无线连接有控制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下推进器, 其特征在于,。
5、 两个所述从动件之间转动连接有连 接件, 所述主动件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活动件, 且所述活动件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连接件 的一端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下推进器,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动件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杆 连接有方向调节装置, 且方向调节装置位于所述浮力板的外部。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9045634 A 2 水下推进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辅助器械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水下推进器。 背景技术 0002 潜泳是指身体在水下, 不做呼吸游进的泳姿。 潜泳是在水压加大、 长时间屏气和剧 烈肌肉动作的条件下进行的。 潜泳的姿势有很多, 但大多只采用蛙。
6、式潜泳(业余常用)和蝶 腿潜泳(职业常用)。 0003 随着游泳爱好者的不断增加, 水下游乐设备也随之增多, 各式各样。 由于游泳、 潜 水等水中娱乐运动会消耗大量的身体能量, 单靠人体自身力量, 人们在潜水、 游泳等娱乐过 程中会感觉到十分劳累, 游一段时间就会感到体力不支, 严重时会使得游泳者抽筋或溺水, 安全隐患较大, 因此水下辅助设备可以明显的缓解游泳带来的疲惫和阻力, 也可以促进游 泳的进度, 带来更多的愉悦。 而现有的此类水下辅助设备多是采用大体积的潜水艇式结构 来推进游乐, 不仅成本较高, 携带不便, 同时减小了游泳带来的乐趣, 不能给使用者带来良 好的使用体验; 另外也有一些简。
7、单的水下辅助推进设备, 例如通过简单的叶轮组件推动前 进, 这种方式操控不便, 并且难以进行角度的调节, 操作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 我们提 出了一种水下推进器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基于背景技术存在的成本高、 操控不便, 难以调节角度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出了 一种水下推进器。 0005 本发明提出的水下推进器, 包括穿戴组件、 驱动组件以及与驱动组件连接的转向 组件, 所述穿戴组件与所述转向组件可拆卸式连接, 所述转向组件控制所述驱动组件变向。 0006 优选地, 所述驱动组件设有两个且位于所述穿戴组件的两侧, 所述转向机构包括 与所述穿戴组件连接的浮力板以及设于浮力板。
8、内部的转向机构。 0007 优选地, 所述穿戴组件和所述浮力板上均设置有浮力结构, 且所述浮力结构为浮 力材料或可充气的材料制成。 0008 优选地, 所述转向机构包括转动安装在所述浮力板内部的两个从动件和一个主动 件, 所述从动件和所述主动件之间构成等腰三角形结构, 所述从动件通过第一连杆连接有 位于所述浮力板外侧的支架, 且所述支架与所述驱动组件固定连接。 0009 优选地,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外壳和推进装置, 所述推进装置为推进叶轮, 且所 述推进叶轮设于所述驱动外壳的内部, 所述驱动外壳通过第一连杆与所述浮力板连接。 0010 优选地, 所述推进装置连接有电源模块, 所述电源模块设置。
9、于所述穿戴组件的内 部或所述驱动外壳的内部, 且电源模块外设有密封结构, 所述推进装置还通过有线或无线 连接有控制模块。 0011 优选地, 两个所述从动件之间转动连接有连接件, 所述主动件的一端转动连接有 活动件, 且所述活动件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连接件的一端转动连接。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109045634 A 3 0012 优选地, 所述主动件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杆连接有方向调节装置, 且方向调节装 置位于所述浮力板的外部。 0013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 通过设置可拆装的穿戴组件和转向组件以及在转向组件上设置驱动组件, 既穿戴、 使用方便, 也能够提。
10、供水下运动的动力, 缓解长时间游泳带来的疲劳, 兼运动和娱乐为一 体, 提高游泳者的使用体验; 2、 利用转向机构的机械联动方式来改变驱动组件的角度, 并配合方向调节装置的调节 速度, 来实现整个推进器变向、 倒退的目的, 且调节方式简单, 方便游泳者在水下进行各种 动作, 进一步增加水下娱乐体验; 3、 通过设置手动调节的转向机构来控制驱动组件的活动方向, 极大程度的省电, 节约 成本, 提高续航能力。 0014 本发明设计巧妙, 具备多种操作状态, 可辅助游泳者前进, 缓解长时间游泳带来的 疲劳, 实现快速转向、 倒退的目的, 极大程度的省电, 节约成本, 提高续航能力, 也能够保证 用户。
11、的使用体验, 并且操作简单, 体积小, 携带方便, 值得推广。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水下推进器的装配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水下推进器的驱动组件和转向组件装配的俯视剖析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水下推进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水下推进器的转向机构前进状态下的侧剖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水下推进器的转向机构变向状态下的侧剖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水下推进器的转向机构倒退状态下的侧剖结构示意图。 0016 图中: 1穿戴组件、 2浮力板、 3驱动组件、 21连接部、 22从动件、 23连接件、 24主动件、 25活动件、 26。
12、第二连杆、 27方向调节装置、 31支架、 32第一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解说。 实施例 0018 参照图1-6, 水下推进器, 包括穿戴组件1、 驱动组件3以及与驱动组件3连接的转向 组件, 所述穿戴组件1与所述转向组件可拆卸式连接, 所述转向组件控制所述驱动组件3变 向。 0019 本实施例中值得说明的是, 所述驱动组件3设有两个且位于所述穿戴组件1的两 侧, 所述转向机构包括与所述穿戴组件1连接的浮力板2以及设于浮力板2内部的转向机构, 所述穿戴组件1和所述浮力板2上均设置有浮力结构, 且所述浮力结构为浮力材料或可充气 的材料制成, 其中穿戴组。
13、件1为救生衣或浮力调节器, 通过连接部21与浮力板2连接, 连接部 21可采用塑料或不锈钢按扣组成, 也可以采用绑绳、 魔术贴等可拆卸式的方式将穿戴组件1 快速固定在浮力板2上。 当进行水下浮潜或深度较低的潜泳时, 穿戴组件1为救生衣即可, 并 且救生衣和浮力板2的总浮力与游泳者的体重以及推进器上其他设备的总重量之和相同,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109045634 A 4 在浮力和重力相互抵消的状态下利用游泳者的自身动作进行上升、 下降, 另外, 救生衣采用 后位式或侧位式的绑带、 按扣或拉链式穿戴结构, 以侧位式穿戴结构为佳, 方便游泳者使 用; 当进行水下深潜时, 穿戴组件1采。
14、用浮力调整器, 浮力调整器为市售产品, 根据实际需求 进行选择, 用来调整整个推进器在水下的位置, 可停留在某一深度, 以及在上升或下降的过 程中控制浮力。 穿戴组件1穿戴在游泳者的身上或背在后背, 浮力板2托在腹部, 深潜时装配 空气瓶后即可准备下水工作。 0020 所述转向机构包括转动安装在所述浮力板2内部的两个从动件22和一个主动件 24, 所述从动件22和所述主动件24之间构成等腰三角形结构, 主动件24和从动件22均为长 片式结构, 且主动件24和从动件22可以作360 旋转, 因此, 浮力板2的内部充分留有主动件 24和从动件22的圆周活动的空间。 两个从动件22的朝向以及主动件2。
15、4的朝向均相同, 所述 从动件22通过第一连杆32连接有位于所述浮力板2外侧的支架31, 且所述支架31与所述驱 动组件3固定连接, 两个所述从动件22之间转动连接有连接件23, 所述主动件24的一端转动 连接有活动件25, 且所述活动件25的一端与其中一个所述连接件23的一端转动连接, 所述 主动件24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杆26连接有方向调节装置27, 且方向调节装置27位于所述浮 力板2的外部。 在水下进行方向调节时, 游泳者手动转动方向调节装置27, 方向调节装置27 可采用方向盘或摇柄式结构, 方向调节装置27的圆心部位对应于主动件24的一端部位并通 过第二连杆26固定焊接在一起, 使得。
16、主动件24、 活动件25、 连接件23、 从动件22以及驱动组 件3依次活动, 实现对驱动组件3角度的调节, 而由于主动件24和从动件22长度差距以及中 间部件活动件25、 连接件23的长度设置不同, 方向调节装置27的转动角度和驱动组件3的调 节角度具有偏差, 偏差控制在45 以内为佳, 保证操作者能够控制和感受到驱动组件3的转 向角度。 最佳的状态是: 主动件24和从动件22长度相等, 活动件25的长度为连接件23的长度 一半, 在活动件25和连接件23活动至同一平面上, 此时主动件24处于竖直方向并与连接件 23垂直, 可保证方向调节装置27的旋转角度即为驱动组件3需求的调节角度, 继而。
17、整个推进 器的使用手感最佳。 另外, 值得说明的是, 由于整个转向机构与浮力板2之间采用活动式的 安装方式, 在实际使用时浮力板2的内部会进入水或一些杂物, 转向机构的各个部件采用不 锈钢材质制成, 并在浮力板2上开设可打开和闭合的通孔, 用来排水和去除杂物。 0021 所述驱动组件3包括驱动外壳和推进装置, 所述推进装置为推进叶轮, 且所述推进 叶轮设于所述驱动外壳的内部, 所述驱动外壳通过第一连杆32与所述浮力板2连接, 所述推 进装置连接有电源模块, 所述电源模块设置于所述穿戴组件1的内部或所述驱动外壳的内 部, 且电源模块外设有密封结构, 电源模块采用可拆卸式的蓄电池安装在穿戴组件1的。
18、内部 或所述驱动外壳的内部, 利用密封结构密封防止进水损坏, 密封结构为密封盒、 密封袋、 密 封膜包裹、 机械密封的任一种或多种, 所述推进装置还通过有线或无线连接有控制模块, 该 控制模块可以为控制开关设置在方向调节装置27上或穿戴组件1的前端, 方便操作者接触 操作, 控制开关与推进装置连接控制驱动组件3的启闭, 控制模块也可以采用无线控制器并 与驱动组件3电连接, 无线控制器通过连接部绑在推进器上或游泳者的身体部位上, 控制模 块、 推进装置、 电源模块构成回路, 控制推进装置工作保持前进状态, 如图4。 0022 本实施例中值得说明的是, 该推进器在转向调节的工作状态下还具有以下两种。
19、状 态: 第一种, 根据需求在水下缓慢的转动方向调节装置27, 使得方向调节装置27同步的带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109045634 A 5 动主动件24圆周运动, 进而主动件24拉动活动件25活动, 进一步的, 在活动件25活动的过程 中由于连接件23的连接动力下, 同步的带动两个从动件22随之旋转, 进而实现同步且同方 向快速调节驱动组件3角度的目的, 在缓慢转动方向调节装置27的情况下, 可以带动游泳者 的身体一起运动, 在驱动组件3 180 转弯后, 能够带动游泳者掉转方向, 方便返程等操作, 如图5。 0023 第二种, 在急转方向调节装置27的状态下, 并与上述第一种。
20、相同的方式带动驱动 组件3 180 快速掉头后, 此时游泳者的身体状态不会发生较大的改变, 在驱动组件3反向背 驰时, 可带动游泳者进行倒退, 方便游泳者在水下进行各种动作, 增加水下娱乐体验, 如图 6。 0024 最终达到只需要提供推进器前进的动力, 辅助游泳者前进, 缓解长时间游泳带来 的疲劳, 游泳者可手动调节推进器的运动方向, 实现快速转向、 倒退, 极大程度的省电, 节约 成本, 提高续航能力, 也能够保证用户的使用体验, 并且操作简单, 体积小, 携带方便。 0025 以上所述, 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 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 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109045634 A 6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4 页 7 CN 109045634 A 7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4 页 8 CN 109045634 A 8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3/4 页 9 CN 109045634 A 9 图5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4/4 页 10 CN 109045634 A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