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物体打捞、回收装置.pdf

上传人:n****g 文档编号:778116 上传时间:2018-03-1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06.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810048406.1

申请日:

2008.07.15

公开号:

CN101628615A

公开日:

2010.01.20

当前法律状态:

驳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IPC(主分类):B63C 11/00申请公布日:20100120|||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B63C 11/00申请日:20080715|||公开

IPC分类号:

B63C11/00

主分类号:

B63C11/00

申请人: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

发明人:

陈 兵; 赵治平; 高 频; 鲁良川; 吕学敏; 曾军财; 纪 伟; 提文猛; 邱小建; 苗建明; 李新会; 孙 畅; 卢筑飞

地址:

443000湖北省宜昌市胜利三路5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夏冬玲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下物体打捞、回收装置,包括基座、气囊、气瓶、供气管系,气囊固定在基座上,气瓶固定在气囊内部,气囊通过供气管系与气瓶连,当水下探测设备需回收时,由气瓶向气囊内充气,气囊容积不断增大而产生一定正浮力,并携带水下探测设备向水面上浮运动,本发明可与水下探测设备对接或采用捆绑的方法构为一体,所以能够灵活应用于不同场合,且结构紧凑、使用方便。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水下物体打捞、回收装置,包括基座(13)、气囊(3)、气瓶(6)、供气 管系,其特征在于:气囊固定在基座上,气瓶固定在气囊内部,气囊通过供气管系与气 瓶连。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下物体打捞、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气囊(3) 固定在基座上,气囊(3)由橡胶密封气囊(19)和其圆周上均匀布置的若干刚性支撑 环(18)通过硫化技术构成一体,橡胶密封气囊(19)采用橡胶材料制成厚薄均匀的波 纹管形,刚性支撑环(18)设在波纹处,气囊(3)外侧设有滑动连接的运动护罩(1) 和固定护罩(2)。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水下物体打捞、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基座 (13)与供气管系设计为一体,用环氧封装构成整体组件,供气管系包括电磁阀(4)、 控制单元(10)、安全阀(11)、外置压力传感器(14)、灌气阀(17)。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下物体打捞、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运动护罩 和固定护罩通过剪切销(12)滑动连接。

说明书


水下物体打捞、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下物体打捞、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为探索海洋秘密,需要使探测设备处于水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工作。为开发的需求,各种水下平台、水中探测设备不断涌现和应用。然而,无论何种水下平台和探测设备的成功运用,均须通过大量的试验验证后才能形成可靠的产品;另一方面,在水下平台或水中探测设备完成任务后,为获取各种信息,也需打捞和回收。国内用于水下物体打捞的设备有打捞圈和载人深潜器等。水下物体打捞圈一般仅适用于水面设备的回收;载人深潜器由于需要潜水员在大深度水下长时间作业,对潜水员人身安全存在较大的威胁而且费用较高,因此使用较少。国内现已有科研单位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但其所研究的是针对水下某一特定载体的打捞、回收,对打捞、回收装置有较多的要求和限制,且结构复杂又不能灵活应用于不同场合。国外一般用打捞船上的专用打捞装置进行水下物体的打捞,但这些打捞装置仅限水面设备的回收。资料显示,北约各国已研制出一些新型的水下物体打捞系统,其技术已非常先进,效果也较理想,典型的是法国研制的ERATO系统。据可查资料知,ERATO系统的打捞深度超过1000m,打捞时间不超过3小时,且操作人员只需在水面进行控制,安全性较好,但系统庞大、费用十分昂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灵活应用于不同场合的水下物体打捞、回收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水下物体打捞、回收装置,包括基座、气囊、气瓶、供气管系,气囊固定在基座上,气瓶固定在气囊内部,气囊通过供气管系与气瓶连。

    上述一种水下物体打捞、回收装置,基座与供气管系设计为一体,用环氧封装构成整体组件,供气管系包括电磁阀、控制单元、安全阀、外置压力传感器、灌气阀。

    上述一种水下物体打捞、回收装置,气囊由橡胶密封气囊和其圆周上均匀布置的若干刚性支撑环通过硫化技术构成一体,橡胶密封气囊采用橡胶材料制成厚薄均匀的波纹管形,刚性支撑环设在波纹处,气囊外侧设有滑动连接的运动护罩和固定护罩。

    上述一种水下物体打捞、回收装置,运动护罩和固定护罩通过剪切销滑动连接。

    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当水下探测设备需回收时,由气瓶向气囊内充气,气囊容积不断增大而产生一定正浮力,并携带水下探测设备向水面上浮运动,在此运动过程中,在水下不同深度可时适调节该装置气囊内、外表面压力,使之处于一定压差范围内,使得该装置在水中匀速上升,本发明可与水下探测设备对接或采用捆绑的方法构为一体,所以本发明能够灵活应用于不同场合,且结构紧凑、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3、4是本发明使用状态参考图。

    其中,图1兼作摘要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水下物体打捞、回收装置,包括基座13、气囊3、气瓶6、供气管系,气囊3固定在基座上,气囊3由橡胶密封气囊19和其圆周上均匀布置的若干刚性支撑环18通过硫化技术构成一体,橡胶密封气囊19采用橡胶材料制成厚薄均匀的波纹管形,刚性支撑环18设在波纹处,气囊3外侧设有滑动连接的运动护罩1和固定护罩2,运动护罩和固定护罩通过剪切销12滑动连接,位于气囊内部的气瓶固定壳7固定在基座上,气瓶6连接后通过固定簧片8固定在气瓶固定壳7上,气囊通过供气管系与气瓶连接,基座13与供气管系设计为一体,经气密检查后用环氧封装构成整体组件,供气管系包括电磁阀4、控制单元10、安全阀11、外置压力传感器14、灌气阀17。

    气囊3由橡胶密封气囊19和其圆周上均匀布置的若干刚性支撑环18通过硫化技术构成一体,刚性支撑环18在保证气囊3具有足够的柔性条件下及在其内充入一定气压时能沿轴向自由伸缩,气囊3外侧设有滑动连接的运动护罩1和固定护罩2,保证气囊3在受到水压时而不变形和防止气囊3被划伤,由于气囊3周边采用刚性环18支架结构,以外壳作为导向,因此气囊3周边承受的压力远小于轴向,确保气囊3在水下容积变化时,其形状沿轴向作伸缩运动,气囊内气体压力随气囊体积变化而自动升高或降低,动态响应速度快。气囊3密封端面处的凸出部分,是按照标准O形密封圈的功能设计的,这样可以增加此处的压力,是静密封结合面的典型结构。基座13与供气管系设计为一体,经气密检查后用环氧封装构成整体组件,这样可以减少管系结头数量,结构简单、集成化程度高,有利于提高整机密封可靠性能。为确保电磁阀4、控制单元10、安全阀11上接线口的水密性,将这些器件装在气囊3内。

    装配好的自调节式水下物体回收装置如图1所示。将其与水下探测设备连接或捆绑成一体后,布放入水至一定深度后探测设备开始工作。当工作完成后需回收时,控制单元10接收到探测设备发出的信号,开始工作并开启电磁阀4。气瓶6内存储的高压气体经气路通过减压阀16进入气囊3,随着气囊3内气量增多、气压增大,气囊3逐渐展开,容积不断增大,从而产生一定的正浮力并使水下探测设备有向水面运动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导向剪切销12沿固定护罩2上的导向槽作直线移动,气瓶6不断向气囊3内部充气,其工作状态如图4所示。固定壳7上的内置压力传感器9适时监测气囊3的内外压差,并将数据传至控制单元10上的相应器件。当压差超出一定值时,打开安全阀11向外界排气,以保持气囊3内外的压力差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水下物体回收装置没浮出水面,控制单元10上时间延时器闭合,再次开启电磁阀16,同时锁住安全阀11上的线路,气瓶6向气囊3供气,使得气囊3内的气压进一步增大,由于安全泄放阀11已被锁住不能将气囊3内多余的气体排出,此时气囊3的自由端必将对运动护罩1地上端面产生一向上的推力,当内部压力增大到一定值时,运动护罩1上的导向剪切销12被剪断,运动护罩1脱离装置,这时气囊10不受约束,可膨胀到最大设计值,其工作状态如图5所示。如气瓶6内需补充气时,可卸下灌气阀17上的气孔堵头,连接气源即可对气瓶6充气。该装置的另一功能是:保证设备在水下工作时,始终处于一定的深度。

水下物体打捞、回收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水下物体打捞、回收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水下物体打捞、回收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下物体打捞、回收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下物体打捞、回收装置.pdf(7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下物体打捞、回收装置,包括基座、气囊、气瓶、供气管系,气囊固定在基座上,气瓶固定在气囊内部,气囊通过供气管系与气瓶连,当水下探测设备需回收时,由气瓶向气囊内充气,气囊容积不断增大而产生一定正浮力,并携带水下探测设备向水面上浮运动,本发明可与水下探测设备对接或采用捆绑的方法构为一体,所以能够灵活应用于不同场合,且结构紧凑、使用方便。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作业;运输 > 船舶或其他水上船只;与船有关的设备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