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胎大漆雕塑作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雕塑作品制作及一些特殊表面效果的物品制作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脱胎大漆雕塑作品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漆器的使用材料为天然漆树所产的漆液,是一种半透明树脂,漆树为一种可高达数公尺之落叶乔木,生长分布于亚洲东部,中国是其主要的产地。天然漆液具有粘合、保护及防水、防腐的作用,器物涂上生漆之后色泽鲜丽,不仅美观且别具艺术价值,能长期保存,历久不坏。
传统漆器制作的工艺,发源自何时,已经史无可考,但是据记载虞舜之时“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韩非子.十过》),可见中国人使用天然漆的历史非常古老。人类为适应生活所需,就地取材,《尚书.禹贡》中提到当时的兖、豫两州出产漆物,《诗经》中也记载“树之榛栗,椅桐梓桼(漆),爰伐琴瑟”、“山有漆、隰有栗”。周代还置“漆园”,而庄子曾为蒙漆园吏。
当虞夏之时,木制食器,流漆墨其上,也就是在木器上漆上黑漆,漆本有“黑”意,从漆树上所割下的漆液,呈半透明灰白色,日久之颜色由灰白而暗棕,最后成为黑色,所以最原始的漆器当是呈黑色。禹之时,墨染其外,朱画其内,继以朱砂调色而有红色。若自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姆渡文化中曾出土一只木制漆碗,距离我们现在约有七千年之远。而殷商之时确实有用漆的发现,只是文字记载缺乏,周代则《周礼考工记》已明确记录有漆车、髹饰的漆制,当时也有姓氏中名为“漆雕”,如孔子弟子中就有漆雕开者。
近年由于考古发现丰富,尤其是战国楚文化的出土遗物中有数量可观的漆器。楚国漆器的制工精良,形制式样繁多,花纹题材变化丰富,绘画线条及色彩优美。其漆工艺兴盛的原因,当然是与其地理环境及物产有关。楚国文化发源于南方,其领域都是在目前的湘鄂、湖南、湖北一带,有着漆工艺所需的材料,如调漆用的桐油,调色用的雄黄、丹砂,制胎用的纻麻夏布。两汉之时,漆工艺的制作承继楚国漆器的传统,精益求精,也趋向华丽的髹饰,而且有完整的工序与制作的记事铭文。
夹纻漆器的作法
夹纻漆器的方法是传统漆工艺中内胎骨架构成方式之一,最晚在公元四世纪时其制作技术就已经成熟。夹纻之兴,实与六朝以来佛教造像有着极密切的关系。相传印度有所谓“行像”的传统,“行像”就是于宗教庆典时迎请佛像,必须把佛像请出寺院以外,类似现在的绕境,我们现在依然可见这种仪式于印度出现。由于以夹纻作像其质轻便,利于携运,若行像为石刻则其重量可知。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行像的传统也流行于中国,另一方面中土寺院规模愈来愈大,佛像制作也变得愈高大,石材或木材取得不易,因此,夹纻之法随而被广泛应用是顺理成章之事,夹纻漆像由是盛极一时。
夹纻,就“纻”的意义来看,《说文》中说:“属,细者为絟,布白而细日纻。”可知“夹纻”就是以麻布与漆互相层层相叠,利用麻布的张力结构与漆的粘性,等所塑的器形干固后,凝结成为坚固的形像。由此可知夹纻制作必先有胎。早期的夹纻作法只单纯的作为日常器皿,大都为圆形或方形,须先以木材车成圆形骨胎或薄木作成器形,再以麻漆交叠而成,这种作法的实物在汉代考古中亦有发现,尤其是朝鲜乐浪所出土的汉代漆器皆属此类,我们称为“木胎夹纻”,与夹纻漆像的作法是有不同的。
夹纻漆像又称为“脱胎夹纻”,大都是用来塑造雕像,可以说是最早的翻模技术。由于立体塑像其造形不是几何的圆或方形,因此用木胎反而费事,所以是以泥土为胎,先将完整的造形以泥塑作成,之后再以纻麻(夏布)及生漆调瓦灰层层交错。由于生漆加上细瓦灰具有水泥般的坚固强度,加上纻麻的张力,犹如建造房子,纻麻就是钢筋,生漆瓦灰即水泥。当纻麻与生漆纵横交错五至六层后,待其干固,便将泥形土胎挖出,由是成为内心中空的生漆造像基形,表面再以生漆调色加以打磨装饰。所以“脱胎夹纻”与“木胎夹纻”最大的不同,就是脱胎夹纻必须经过脱模的工序。元代虞集在《道园学古录》中记载:“漫帛土偶而髹之,已而去其土,髹帛俨然成像。昔人尝为之,至正奉(刘秉元)尤极好,抟丸又称脱活,京师人语此。”可见元代称生漆夹纻像为抟丸或脱活。
据唐法琳《辩正论》中的记载:“晋常侍戴(逵)安道,学艺优远,造招隐寺,手自制五夹纻像,并相好无比。”梁简文帝曾作《为人造丈八夹纻金荡像》文,可见夹纻漆像自六朝,即已流传,后来唐代玄奘法师于瞿萨怛那国(于阗)所见夹纻立佛像,据传来自龟兹。
唐天宝二年,扬州大云寺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法,夹纻造像之法由是传入彼邦,鉴真和尚之像,迄今尚存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日本人通称此造像工法为干漆(Lacquer),致使现在欧美及一般人只知有干漆而不知有夹纻脱胎之名。后来明代黄成所著《髹饰录》就有明言“重布胎”的方法,知为夹纻脱胎的遗法,之后明清两代一般漆器,宫廷所使用朱漆碗盘碟之类,大都用脱胎漆器来制作。
夹纻制像因质轻,便于携运,我国早期的脱胎夹纻佛像大都流落国外,现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西雅图博物馆(Seattle Art Museum)各藏有唐代的夹纻脱胎佛坐像。
我国现代脱胎漆器主要产于福州。髹饰技法主要有彩绘、描金、晕金、勾填、印锦、嵌锡贴花、雕填、镶嵌、针刻等。其中嵌锡贴花(俗称台花)是继承金银平脱的传统技法,将锡箔贴在漆器表面,用刀参照纹饰刻镂,剔去余箔,再涂上退光漆,经打磨,显出原刻镂的锡箔纹样。印锦是在生漆、白土等制成的锦料上,用锦模印出锦地纹样,加以修饰后,贴在漆器上,再以金色或彩色髹漆,成为金锦、彩锦,是福州脱胎漆器的独特技法。
日本现代的“干漆造”地做法,类似于福州的脱胎漆器:先做塑像,再做分模,各片另裱,缝合髹涂,下灰上漆,终成胎骨。
综上,以现有脱胎大漆技术制作的雕塑作品表面效果单一,不能完全还原雕塑效果,也不能满足雕塑创作所需的多种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脱胎大漆雕塑作品的制作方法,用以解决现有脱胎大漆技术制作的雕塑作品表面效果单一,不能完全还原雕塑效果,也不能满足雕塑创作所需的多种效果的要求的问题。
本发明的脱胎大漆雕塑作品的制作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在模具内侧涂抹隔离剂后,根据所需的艺术效果,涂抹对应的各种粉末,制成底子;在所述底子上裱糊织物,待干燥后再刮灰;待整体干燥后脱模,得到雕塑作品的各部分;将所述雕塑作品所需的所有型壳缝合,补灰,得到雕塑作品毛坯;根据所需的表面效果对雕塑作品毛坯进行不同处理,得到雕塑作品。
本发明有益效果如下:
传统大漆技术已经被国家定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发明借鉴和发展了这一文化遗产,不仅为现代雕塑艺术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材料,也通过技术革新为传统大漆技术拓展了一个新的用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方法步骤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以脱胎漆的工艺,准确的还原雕塑艺术作品的表面肌理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脱胎大漆雕塑作品的制作方法,参见图1所示,包括下列主要步骤:
第一步:用‘雕塑泥’塑型。
第二步:翻制模具。
第三步:涂抹隔离剂。
第四步:根据最后所需的效果,涂抹各种粉末,比如:最后需要铜效果,就添加铜色粉末等;如果需要石质效果,就添加白色粉末和青色粉末等。
第五步:在已做好的底子上裱糊织物,待干燥后再刮灰,裱糊织物,此工序重复3-4遍。
第六步:待其整体干燥后,修整型壳,脱模。
第七步:组合脱下的型壳,缝合,补灰,使之成型。
第八步:根据需要进行各种不同处理,使雕塑作品取得不同的表面效果。
(以上制作工序,均需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太干或太冷都会影响最后效果。)
综上,传统工艺和国外工艺中不存在上述第四部工序;前两部工序与第八步结尾工序的整体配合才能根据需要制作出不同的雕塑表面效果,而且由于此工艺一次直接脱胎翻模,无需多次脱胎翻模,不会因多次翻模破坏,损失原作细节。传统脱胎大漆制作中不可避免“推光”工序,本发明“完全抛弃了推光环节”,使脱胎大漆技术完全摆脱了传统意义上长期以来的“工艺品”范畴,突破了传统脱胎大漆技术的局限性,达到了雕塑艺术作品表现的丰富性,使“用脱胎大漆技术参与雕塑艺术作品后期加工”成为可能。而且,本发明应用于雕塑艺术作品的制作,不仅可以比金属铸造更加精准的还原原作面貌,保持原作精神,而且解决了大漆脱胎技术中‘表面效果单一’这一关键性技术难题,使脱胎大漆雕塑作品效果超越了金属铸造效果,同时,由于大漆本身耐酸碱,使雕塑作品摆脱了金属铸造作品中易受酸碱腐蚀的缺点。另外,本发明较之金属铸造技术,从原料到加工过程更有很大的环保优势。再有,本发明解除了金属铸造在雕塑作品后期加工工艺中的垄断地位,因此,无论对雕塑加工工艺还是大漆脱胎技术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革新和突破。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