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pdf

上传人:1520****312 文档编号:774310 上传时间:2018-03-10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94.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10104380.2

申请日:

2016.02.25

公开号:

CN105672724A

公开日:

2016.06.15

当前法律状态:

实审

有效性:

审中

法律详情:

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4H 6/22申请日:20160225|||公开

IPC分类号:

E04H6/22; E04H6/24

主分类号:

E04H6/22

申请人:

杜天瑞

发明人:

杜天瑞; 谢龙魁

地址:

362000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柯厝村柯厝317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泉州市潭思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1

代理人:

林丽英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具有立框架,该立框架具有车位层,每车位层具有并排的若干车位,每该车位均具有平面支撑部,每该车位均配置有活动载车板;还具有存取机构,包括门式活动架、横轨道、移动小车及夹板单元;横轨道设于立框架上方,移动小车活动设于横轨道上,夹板单元连设于移动小车下方;移动小车的靠近前端设有第一轮,靠近后端前后依次设有第二轮和第三轮;横轨道上的对应靠近车位前、后端的正上方分别设有第一弧形沉位和第二弧形沉位,该第二弧形沉位靠近横轨道的后端部设置,该第一弧形沉位与第二弧形沉位的间距为第一轮与第二轮间的间距。本发明兼具有结构简洁紧凑、平稳可靠、存取效率高、成本低等实用优点。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具有立框架,该立框架具有至少一层且呈悬
空的车位层,每车位层具有并排的若干车位,每该车位均具有平面支撑部,每该车位均配置
有可由平面支撑部水平支撑的活动载车板;还具有存取机构,该存取机构包括门式活动架、
横轨道、移动小车及夹板单元;设车进出车位的方向为前后方向,横轨道设于门式活动架
上,该横轨道呈前后延伸设于立框架上方,移动小车活动设于横轨道上,夹板单元连设于移
动小车下方,并且该夹板单元具有可作升降的夹板部;移动小车的靠近前端设有第一轮,靠
近后端前后依次设有第二轮和第三轮;横轨道上的对应靠近车位前、后端的正上方分别设
有第一弧形沉位和第二弧形沉位,该第二弧形沉位靠近横轨道的后端部设置,该第一弧形
沉位与第二弧形沉位的间距为第一轮与第二轮间的间距。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小车连设有带
动其沿横轨道来回移动的小车驱动机构,该小车驱动机构包括有电机、主轮、第一辅轮、第
二辅轮及调节杆;主轮安装在电机的输出轴上,该主轮与第一辅轮的转轴间采用第一链条
传动链接,第一辅轮与第二辅轮间采用第二链条链接,调节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二链条
上,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移动小车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轮、第二轮的
径值与第一辅轮、第二辅轮的径值均相等。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沉位
和第二弧形沉位均呈凹陷的圆弧形段,该圆弧形段两端与两侧平面段间均呈平滑过渡连
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横轨道的后端部表
面构成有往后下倾斜的轨道引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支撑部的前端
表面构成有往前下倾斜的支撑部引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载车板的后端
背面构成有往后上倾斜的车板引面。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载车板的后端
背面设有引导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板部采用气缸与
夹板单元的连接部传动连接,该连接部内竖立设有齿距不同的二齿排,夹板部内设有分别
与二齿排相互啮合的二齿轮。

说明书

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库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拥有私家车的家庭越来越多,
对停车设施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怎么充分利用现有的面积停放更多的车辆成为急需解决的
问题。最常见的地下停车场虽然能够解决部分停车问题,但是占地面积大,还容易造成拥堵
现象,而且车主需要自己停取车辆,也造成时间浪费。于是立体车库就应运而生。

目前出现的立体车库大致可以分为升降式、堆垛式、旋转式等类型,然而这些立体
车库都只适合于较大面积的场地,而且实践中该种大型立体车库的实用性并不大,存在不
利于出行,取存车排队等待时间长等问题,很难推广使用,于此小型的立体车库更受市场欢
迎,其可以设在城市的各个可利用的空余场地上。然而现在的小型立体车库,很多都设计不
够合理,很难兼顾结构简洁、取存效率、可靠稳定、成本等实用问题。

鉴于此,本发明人对立体车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本案由此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兼具有结构简洁紧凑、平稳可
靠、存取效率高、成本低等实用优势。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具有立框架,该立框架具有至少一层且呈悬空的车位层,每
车位层具有并排的若干车位,每该车位均具有平面支撑部,每该车位均配置有可由平面支
撑部水平支撑的活动载车板;还具有存取机构,该存取机构包括门式活动架、横轨道、移动
小车及夹板单元;设车进出车位的方向为前后方向,横轨道设于门式活动架上,该横轨道呈
前后延伸设于立框架上方,移动小车活动设于横轨道上,夹板单元连设于移动小车下方,并
且该夹板单元具有可作升降的夹板部;移动小车的靠近前端设有第一轮,靠近后端前后依
次设有第二轮和第三轮;横轨道上的对应靠近车位前、后端的正上方分别设有第一弧形沉
位和第二弧形沉位,该第二弧形沉位靠近横轨道的后端部设置,该第一弧形沉位与第二弧
形沉位的间距为第一轮与第二轮间的间距。

所述移动小车连设有带动其沿横轨道来回移动的小车驱动机构,该小车驱动机构
包括有电机、主轮、第一辅轮、第二辅轮及调节杆;主轮安装在电机的输出轴上,该主轮与第
一辅轮的转轴间采用第一链条传动链接,第一辅轮与第二辅轮间采用第二链条链接,调节
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二链条上,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移动小车上。

所述第一弧形沉位和第二弧形沉位均呈凹陷的圆弧形段,该圆弧形段两端与两侧
平面段间均呈平滑过渡连接。

所述第一轮、第二轮的径值与第一辅轮、第二辅轮的径值均相等。

所述横轨道的后端部表面构成有往后下倾斜的轨道引面。

所述平面支撑部的前端表面构成有往前下倾斜的支撑部引面。

所述活动载车板的后端背面构成有往后上倾斜的车板引面。

所述活动载车板的后端背面设有引导轮。

所述夹板部采用气缸与夹板单元的连接部传动连接,该连接部内竖立设有齿距不
同的二齿排,夹板部内设有分别与二齿排相互啮合的二齿轮。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一、本发明结构十分简洁紧凑,只需建设一简洁的悬空车位层的立框架,每个车位只需
搭建简易的平面支撑部以及配置简洁的活动载车板即可;另外配置一存取机构,即可对整
个车位层的多个车位进行简洁又快速地存取车操作,搭建简单快速、成本低;

二、本发明立体车库,一车位配置一活动载车板,一车辆不管在存车还是取出过程中,
车辆始终只安置在对应车位的对应活动载车板上,无需作任何移位,以此确保车辆的稳定
安全,并且保证存取车的效率;

三、本发明立体车库存取机构设计巧妙,在承载活动载车板移入或者移出车位过程中,
无需先作提升、移入对位、再放下的常规繁琐过程,而是直接准确、无摩擦、无振动、定位、平
稳地导入,整个过程巧妙、精准又快速;

四、本发明优选的小车驱动机构,采用的是调节杆和链轮的配合模式,能够实现移动初
始到结束为较缓慢-快速-较缓慢地移动过程,以此在充分保证存取过程中整个机构及车辆
平稳性的同时,尽可能地提高速度,以此来提高存取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立体车库的侧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局部A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局部B的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立体车库立框架的正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小车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夹板单元上的二齿排与二齿轮的配合示意图。

标号说明

立框架1车位10

平面支撑部11活动载车板2

车板引面21横轨道3

第一弧形沉位31第二弧形沉位32

轨道引面33移动小车4

第一轮41第二轮42

第三轮43夹板单元5

小车驱动机构6电机61

主轮62第一辅轮63

第二辅轮64调节杆65

第一链条66第二链条67

齿排71、72齿轮73、7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案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主要具有立框架1和存取机构两大部分。立
框架1如图1、图4所示,其具有至少一层且呈悬空的车位层,每车位层具有并排的若干车位
10。如图4中给出的实施例中,只设有一层悬空的车位层,车位层的下方可以作为地面车位
(此时构成上下两层车位,车位数量为原来的2倍),或者可以为绿地种植,亦可为其他任何
障碍物均可。当然车位层可以设计两层甚至多层,为了从实用方面考虑,以设计一层或者两
层为佳。于此本发明小型立体停车库可以设在小块车位空地上,或者绿地上并且保持绿化,
或者有障碍物的地面上均可。再有,本发明存取机构较佳地适用于单层车位层进行存取操
作,当立框架1设计有两层悬空的车位层时,此时较佳地设计有两组存取机构同时分别管控
各自的车位层。

所述立框架1可以由钢管或者钢筋水泥简单横纵搭建出若干车位即可,结构简单
易实施。每车位10均具有平面支撑部11,该平面支撑部11可以为板状支撑平面,或者由若干
条形支撑板构成支撑平面,只要能够形成支撑活动载车板2即可。当然平面支撑部11以不完
全覆盖整个车位平面空间为佳,以此为夹板部提供让位空间。每车位10均配置有一对应的
活动载车板2,该活动载车板2在车位10上是由平面支撑部11平稳支撑。

存取机构如图1-3所示,包括有门式活动架100、横轨道3、移动小车4及夹板单元5。
设车进出车位10的方向为前后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门式活动架100为能够在立框架1
前方左右移动的门式机架;横轨道3设于门式活动架100上,横轨道3呈前后延伸设于立框架
1上方,移动小车4活动架设于横轨道3上。该横轨道3较佳地横截面呈倒梯形状凹槽,移动小
车4的移动轮(即所述的第一轮41、第二轮42及第三轮43)的轮面呈对应的梯形状结构,于此
借助梯形结构配合,以加强移动小车4移动的精准、平稳性。夹板单元5连设于移动小车4下
方,并且该夹板单元5具有可作升降的夹板部52。具体而言,夹板单元5具有连接部51,该连
接部51与移动小车4连接,夹板部52可升降地连接在连接部51的下方。

移动小车4的靠近前端设有第一轮41,靠近后端前后依次设有第二轮42和第三轮
43。横轨道3上的对应靠近车位10前、后端的正上方分别设有第一弧形沉位31和第二弧形沉
位32,该第二弧形沉位32靠近横轨道3的后端部设置,具体来讲,该第二弧形沉位32的前端
点至横轨道3后端部的距离,要小于第二轮42的中心与第三轮43的中心间的距离,于此当第
二轮42的中心移至第二弧形沉位32的前端点处时,第三轮43的中心至少已处于横轨道3后
端部处并即将移出横轨道3,以此实现第二轮42能够沉陷于第二弧形沉位32的作用。

该第一弧形沉位31与第二弧形沉位32的中心间距,为第一轮41与第二轮42间的中
心间距。如图1所示,当移动小车4处于前端位置,由于有第一轮41、第二轮42和第三轮43三
个轮体支撑,移动小车4往后移动中,第三轮43越过第一弧形沉位31和第二弧形沉位32,以
及第二轮42越过第一弧形沉位31的过程中,第三轮43和第二轮42均不会沉陷于沉位内,均
能够平稳地跨越沉位,移动小车4始终作平稳地移动。随着移动小车继续后移,当第二轮42
靠近第二弧形沉位32的前端点时,第三轮43伸出横轨道3而处于悬空状态,此时随着继续后
移,第一轮41、第二轮42分别同步适缓沉陷于第一弧形沉位31和第二弧形沉位32内,此时移
动小车4后移到位。移动小车4前移过程同样原理,过程反之。

于此当第一轮41沉陷于第一弧形沉位31内时,第二轮42对应沉陷于第二弧形沉位
32内,此时整个移动小车4及夹板单元5处于下沉状态,对应夹板部52上夹持的活动载车板2
恰好对位于相应的车位上,并且活动载车板2恰好紧贴于车位的平面支撑部11上,活动载车
板2转而由平面支撑部11支撑。反之,在其他任何位置,即当第一轮41未沉陷于第一弧形沉
位31内(同时第二轮42也不会沉陷于第二弧形沉位32内),此时整个移动小车4及夹板单元5
始终处于抬高状态,活动载车板2与平面支撑部11间留有适当间距。

立体停车库存取车过程原理,举存车为例,活动载车板2置于地面上由夹板单元5
夹持,汽车驶入活动载车板2上定位后,由夹板单元5工作带动活动载车板2上升到设置的固
定高度,之后移动小车4沿横轨道3往后移动,移动小车4在还未后移到位前,移动小车4及夹
板单元5始终处于抬高状态,活动载车板2可以顺利地从平面支撑部11上方错过进入车位上
方;之后随着移动小车4移动到位过程中,活动载车板2适缓下沉并恰好对位紧贴于车位的
平面支撑部11上,于此完成存车过程,汽车始终由相应车位的活动载车板2支撑,活动载车
板2无需分为先作提升、移入对位、再放下的三个过程,而是采用边移边沉降过程,动作简洁
高效,不仅确保了过程平稳特性,同时还提升了存车效率。取车过程同样原理,过程反之,这
里不再作详细累述。

移动小车4连设有小车驱动机构6,由该小车驱动机构6带动移动小车4沿横轨道3
来回移动。该小车驱动机构6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图1给出一种形式,小车驱动机构6为液压
气缸机构,由液压气缸活塞伸缩动作来带动移动小车4来回移动。本发明还给出另一种较佳
实施例,如图5所示,包括有电机61、主轮62、第一辅轮63、第二辅轮64及调节杆65。该各部件
可均设在横架上,该横架可以固定设于横轨道3的下方。主轮62安装在电机61的输出轴上;
主轮62与第一辅轮63的转轴间采用第一链条66传动链接,具体地,第一辅轮63可以同轴设
有附轮,第一链条66绕设在该附轮上;第一辅轮63与第二辅轮64间采用第二链条67链接,第
一辅轮63与第二辅轮64间的最远间距为移动小车4前移或者后移的距离;调节杆65的一端
转动连接在第二链条67上,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移动小车4上。

电机61驱动主轮62转动,主轮62经由第一链条66带动第一辅轮63转动,于此第二
辅轮64及第二链条67随之同步转动。转动的第二链条67带动调节杆65的一端随之绕第二链
条67的轨迹转动,最终经由调节杆65带动移动小车4沿横轨道3来回移动。调节杆65的一端
的行走轨迹为对应第二链条67的闭环轨迹,可以依次分为第一上弧段(对应第一辅轮63的
上半部)、上平行段、第二上弧段(对应第二辅轮64的上半部)、第二下弧段(对应第二辅轮64
的下半部)、下平行段、第一下弧段(对应第一辅轮63的下半部),在同等驱动力情况下,调节
杆65的一端的前后移动速率对应依次为先平缓(第一上弧段)、快速(上平行段)、平缓(第二
上弧段)、平缓(第二下弧段)、快速(下平行段)、平缓(第一下弧段)。于此调节杆65带动移动
小车4往前的整个移动过程中,经历先平缓(第一上弧段)、快速(上平行段)、平缓(第二上弧
段)的过程;同理带动移动小车4往后的整个移动过程中,经历先平缓(第二下弧段)、快速
(下平行段)、平缓(第一下弧段)的过程。移动小车4在前移及后移过程中,起步及停止过程
中都是平顺过渡、十分平稳,中间过程又可较快速行走,于此很好地兼顾了整个平移存取过
程的平稳性及高效性。

本发明所述小车驱动机构6的工作原理与移动小车4的工作过程是相匹配的,是达
到最优效果不可分割的组合形式。不管移动小车4前移还是后移过程中,小车驱动机构6的
缓-快-缓特性与横轨道3的结构设计相对应,后端的平缓为第二轮42沉入或者移出第二弧
形沉位32,以及第一轮41沉入或者移出第一弧形沉位31提供极有利保障,前端的平缓为第
二轮42、跨过第一弧形沉位31提供极有利保障。

优选地,第一弧形沉位31和第二弧形沉位32均呈凹陷的圆弧形段,该圆弧形段两
端与两侧的平面段间均呈平滑过渡连接。如此设计利于第一轮41滑入及导出第一弧形沉位
31、第二轮42滑入及导出第二弧形沉位32的作用。再有,第一弧形沉位31(或者第二弧形沉
位32)对应圆弧的径值不小于第一轮41(或者第二轮42)的径值,较佳地前者为后者的1.5
倍,起到同时较利于轮导入并进行自定位的作用。

优选地,第一轮41、第二轮42的径值与第一辅轮63、第二辅轮64的径值均相等。于
此使第一轮41、第二轮42更能配合并充分表现对应第一辅轮63、第二辅轮64带来的平缓效
果,更利于小车驱动机构6的工作原理与移动小车4的工作过程的配合度,实现二者融为一
体的整体效果,加强了整个机构呈现高效率的优良稳定性。

优选地,横轨道3的后端部表面构成有往后下倾斜的轨道引面33,以此更利于第三
轮43在悬空后作前移过程中能够重新进入横轨道3的作用。

优选地,平面支撑部11的前端表面构成有往前下倾斜的支撑部引面(图中未示意
出)。以此更利于活动载车板2的移入作用。当然,活动载车板2的后端背面优选地还可构成
有往后上倾斜的车板引面21。该车板引面21与支撑部引面相互呼应,起到相同作用。进一
步,活动载车板2的后端背面的支撑部引面上还可设有引导轮,以进一步优化作用。

优选地,夹板部52采用气缸与夹板单元5的连接部51传动连接,以此来带动夹板部
52升降。为了加强夹板部52升降的稳定性,如图6所示,该连接部51内竖立设有齿距不同的
二齿排71、72,夹板部52内设有分别与二齿排71、72相互啮合的二齿轮73、74。采用齿距不同
的二齿排71、72的粗细校正,为夹板部52升降稳定性带来优异提升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凡跟本发明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和
修饰,均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范围。

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pdf(1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车库,具有立框架,该立框架具有车位层,每车位层具有并排的若干车位,每该车位均具有平面支撑部,每该车位均配置有活动载车板;还具有存取机构,包括门式活动架、横轨道、移动小车及夹板单元;横轨道设于立框架上方,移动小车活动设于横轨道上,夹板单元连设于移动小车下方;移动小车的靠近前端设有第一轮,靠近后端前后依次设有第二轮和第三轮;横轨道上的对应靠近车位前、后端的正上方分别设有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固定建筑物 > 建筑物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