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及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pdf

上传人:Y94****206 文档编号:769901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PDF 页数:32 大小:1.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910173784.7

申请日:

2009.09.16

公开号:

CN101751584A

公开日:

2010.06.23

当前法律状态:

撤回

有效性:

无权

法律详情: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视为撤回IPC(主分类):G06K 17/00申请公布日:20100623|||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G06K 17/00申请日:20090916|||公开

IPC分类号:

G06K17/00; B41J3/44; B41M5/26

主分类号:

G06K17/00

申请人: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发明人:

落合照行; 胜又章夫

地址:

日本东京

优先权:

2008.12.19 JP 2008-323389; 2009.03.17 JP 2009-064154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代理人:

余刚;吴孟秋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RFID保持介质发行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其中,输送部沿引导RFID保持介质的引导路径输送RFID保持介质,RFID读写器对被定位在引导路径上的预先确定的通信位置上的RFID芯片进行无线通信。控制部在使RFID保持介质停止在通信位置上之后控制RFID读写器以试行对RFID芯片的第一通信。在第一通信失败的情况下,控制部向引导路径的下游侧或上游侧输送RFID保持介质,并再次控制RFID读写器以试行对RFID芯片的通信。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引导路径(113),用于引导将RFID芯片(201)保持在相对于中央部向输送方向(W)的上游侧或下游侧偏离的位置上的RFID保持介质(102);
输送部(121),用于在所述引导路径内输送所述RFID保持介质;
RFID读写器(111),用于对被定位在所述引导路径上的预先确定的通信位置(QP)上的RFID芯片进行无线通信;以及
控制部(301),用于进行第一处理和第二处理,在所述第一处理中,在前头侧按预期方向放置的所述RFID保持介质的RFID芯片被定位于所述通信位置的位置上试行所述RFID读写器的通信,在所述第二处理中,当所述第一处理中的通信失败时,先将前头侧按与预期方向相反的方向放置的所述RFID保持介质定位在所述RFID保持介质的RFID芯片被定位于所述通信位置的位置上,然后试行所述RFID读写器的通信。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制动器(129),通过碰到所述输送部输送的RFID保持介质的朝着下游侧的边,从而将前头侧按预期方向放置的所述RFID保持介质的RFID芯片定位在所述通信位置上;以及
制动器驱动源(309),用于使所述制动器移动,
其中,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一处理时控制所述制动器驱动源而使所述RFID保持介质停止。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二处理时控制所述制动器驱动源以将所述制动器定位在不干涉沿所述引导路径输送的所述RFID保持介质的位置上,然后,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输送部的驱动源以将该RFID保持介质向下游侧输送并使芯片候补位置(TP)定位在所述通信位置上。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二处理时控制所述输送部的驱动源以将该RFID保持介质向下游侧输送并使芯片候补位置定位在所述通信位置上。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在所述第二处理时控制所述输送部的驱动源以将该RFID保持介质向上游侧输送并使芯片候补位置定位在所述通信位置上。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切换部(114),用于将沿所述引导路径输送的RFID保持介质的输送方向切换到从该引导路径上的分支位置分支的废品路径(116)上,
其中,在所述第二处理中的通信失败时,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切换部的驱动源和所述输送部的驱动源以使带有所述RFID读写器试行了通信的RFID芯片的RFID保持介质沿所述废品路径前行。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印字部(110),用于在沿所述引导路径输送的RFID保持介质上进行印字,
其中,在所述第二处理中的通信失败时,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印字部和所述输送部的驱动源以在带有所述RFID读写器试行了通信的RFID芯片的RFID保持介质上进行表示不可使用的内容的印字。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印字部,用于在沿所述引导路径输送的RFID保持介质上进行印字,
其中,在所述第一处理中的通信成功时,所述控制部进行控制所述印字部和所述输送部的驱动源以在带有所述RFID读写器试行了通信的RFID芯片的RFID保持介质上进行基于印字数据的印字的处理,在所述第二处理中的通信成功时,所述控制部进行使所述印字数据旋转180度后控制所述印字部和所述输送部的驱动源、以在带有所述RFID读写器试行了通信的RFID芯片的RFID保持介质上进行基于所述旋转后的印字数据的印字的处理。

9.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印字部,用于在沿所述引导路径输送的RFID保持介质上进行印字,
其中,在所述第一处理中的通信成功时,所述控制部进行控制所述印字部和所述输送部的驱动源以在带有所述RFID读写器试行了通信的RFID芯片的RFID保持介质上进行基于印字数据的印字的处理,在所述第二处理中的通信成功时,所述控制部进行使所述印字数据旋转180度后控制所述印字部和所述输送部的驱动源、以在带有所述RFID读写器试行了通信的RFID芯片的RFID保持介质上进行基于所述旋转后的印字数据的印字的处理。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印字部,用于在沿所述引导路径输送的RFID保持介质上进行印字,
其中,在所述第一处理中的通信成功时,所述控制部进行控制所述印字部和所述输送部的驱动源、以在带有所述RFID读写器试行了通信的RFID芯片的RFID保持介质上进行基于印字数据的印字的处理,在所述第二处理中的通信成功时,所述控制部进行使所述印字数据旋转180度后控制所述印字部和所述输送部的驱动源、以在带有所述RFID读写器试行了通信的RFID芯片的RFID保持介质上进行基于所述旋转后的印字数据的印字的处理。

11.
  一种RFID保持介质发行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沿引导RFID保持介质的引导路径输送所述RFID保持介质,其中,所述RFID保持介质将RFID芯片保持在相对于中央部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偏离的位置上;
在前头侧按预期方向放置的所述RFID保持介质的RFID芯片被定位于所述通信位置的位置上,试行所述RFID读写器的第一通信;以及
当所述第一处理中的通信失败时,先将前头侧按与预期方向相反的方向放置的所述RFID保持介质定位在所述RFID保持介质的RFID芯片被定位于所述通信位置的位置上,然后试行所述RFID读写器的第二通信。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RFID保持介质发行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通信成功时,控制用于在沿所述引导路径输送的所述RFID保持介质上进行印字的印字部和所述输送部的驱动源,以在带有所述RFID读写器试行了通信的RFID芯片的RFID保持介质上进行基于印字数据的印字;以及
当所述第二通信成功时,使所述印字数据旋转180度,并控制所述印字部和所述输送部的驱动源,以在带有所述RFID读写器试行了通信的RFID芯片的RFID保持介质上进行基于所述旋转后的印字数据的印字。

13.
  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具有存储在其上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当被计算机执行时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控制用于输送RFID保持介质的输送部,使得沿引导所述RFID保持介质的引导路径输送所述RFID保持介质,其中,所述RFID保持介质将RFID芯片保持在相对于中央部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偏离的位置上;
在前头侧按预期方向放置的所述RFID保持介质的RFID芯片被定位于所述通信位置的位置上,试行所述RFID读写器的第一通信;以及
当所述第一处理中的通信失败时,先将前头侧按与预期方向相反的方向放置的所述RFID保持介质定位在所述RFID保持介质的RFID芯片被定位于所述通信位置的位置上,然后试行所述RFID读写器的第二通信。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进一步地使所述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
当所述第一通信成功时,控制用于在沿所述引导路径输送的所述RFID保持介质上进行印字的印字部和所述输送部的驱动源,以在带有所述RFID读写器试行了通信的RFID芯片的RFID保持介质上进行基于印字数据的印字;以及
当所述第二通信成功时,使所述印字数据旋转180度,并控制所述印字部和所述输送部的驱动源,以在带有所述RFID读写器试行了通信的RFID芯片的RFID保持介质上进行基于所述旋转后的印字数据的印字。

说明书

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及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RFID读写器、用于对具有RFID芯片的介质(RFID保持介质)写入数据并发行的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RFID保持介质发行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具有一种包括RFID读写器、用于对以埋设等方式安装有RFID芯片的介质(以下称作“RFID保持介质”)写入数据并发行的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日本专利公开第2008-137784号公报中所披露的标签通信装置是其一个例子。该公报中披露的标签通信装置为了对附加在所有纸张上的IC标签进行通信,判断在主输送路径上的通信执行位置处进行的与IC标签的通信成功与否。附加了判断为通信失败的IC标签的纸张在退让到副输送路径之后返回至主输送路径并重新被定位在通信执行位置。
一旦RFID芯片受损而无法与RFID读写器进行通信,则RFID保持介质无法被再利用。因此,用户在对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进行补给时需要事先清除带有损坏的RFID芯片的RFID保持介质。但是,用户单从RFID保持介质的外观无法判断哪个才是带有损坏的RFID芯片的RFID保持介质。因此,用户将RFID芯片是否已损坏的识别委托给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来进行判断。
在此,需要考虑对RFID芯片进行通信所使用的电波。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所使用的通信用电波的输出最好尽可能地小,以便不会对其它的设备产生影响。因此,在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中,需要将RFID芯片定位于能可靠接收从RFID读写器输出的电波的位置。由此,当RFID保持介质是以斜行的状态被输送时,RFID芯片偏离通信位置,导致RFID读写器无法与RFID芯片进行通信。而且,在RFID保持介质以错误的方向被放置于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中的情况下,RFID芯片偏离通信位置,导致RFID读写器无法与RFID芯片进行通信。
这样,在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中,往往会因为RFID保持介质的位置或方向而对未损坏的RFID芯片也判断为无法进行通信。这时,造成了RFID芯片正常而可再利用的RFID保持介质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指定带有损坏的RFID(Radio Frequency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芯片的RFID保持介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中,包括:引导路径,用于引导将RFID芯片保持在相对于中央部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偏离的位置上的RFID保持介质;输送部,用于在上述引导路径内输送上述RFID保持介质;RFID读写器,用于对被定位在上述引导路径上的预先确定的通信位置上的RFID芯片进行无线通信;以及控制部,用于进行第一处理和第二处理,在上述第一处理中,在前头侧按预期方向放置的上述RFID保持介质的RFID芯片被定位于上述通信位置的位置上试行上述RFID读写器的通信,在上述第二处理中,当上述第一处理中的通信失败时,先将前头侧按与预期方向相反的方向放置的上述RFID保持介质定位在上述RFID保持介质的RFID芯片被定位于上述通信位置的位置上,然后试行上述RFID读写器的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在RFID保持介质发行方法中,包括:沿引导RFID保持介质的引导路径输送上述RFID保持介质,其中,上述RFID保持介质将RFID芯片保持在相对于中央部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偏离的位置上;在前头侧按预期方向放置的上述RFID保持介质的RFID芯片被定位于上述通信位置的位置上试行上述RFID读写器的第一通信;以及当上述第一处理中的通信失败时,先将前头侧按与预期方向相反的方向放置的上述RFID保持介质定位在上述RFID保持介质的RFID芯片被定位于上述通信位置的位置上,然后试行上述RFID读写器的第二通信。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是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具有存储在其上的计算机程序,上述计算机程序当被计算机执行时使上述计算机执行以下步骤:控制用于输送RFID保持介质的输送部,使得沿引导上述RFID保持介质的引导路径输送上述RFID保持介质,其中,上述RFID保持介质将RFID芯片保持在相对于中央部向输送方向的上游侧或下游侧偏离的位置上;在前头侧按预期方向放置的上述RFID保持介质的RFID芯片被定位于上述通信位置的位置上试行上述RFID读写器的第一通信;以及当上述第一处理中的通信失败时,先将前头侧按与预期方向相反的方向放置的上述RFID保持介质定位在上述RFID保持介质的RFID芯片被定位于上述通信位置的位置上,然后试行上述RFID读写器的第二通信。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更完全的理解及多个优点将通过参考与附图相结合的下列详细描述而变得明显和更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一实施方式中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可再写性单张纸的平面图;
图3是表示RFID单张纸印字机的内部结构的示意性侧面图;
图4是表示RFID单张纸印字机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RFID单张纸印字机中进行的纸张尺寸输入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RFID单张纸印字机中进行的印字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7(A)是引导路径上被正确放置的可再写性单张纸的移动说明图;
图7(B)是引导路径上被反向放置的可再写性单张纸的移动说明图;
图7(C)是引导路径上被反向放置的可再写性单张纸的移动说明图;
图8是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可再写性单张纸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RFID单张纸印字机中进行的印字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10(A)是引导路径上被正确放置的可再写性单张纸的移动说明图;
图10(B)是引导路径上被反向放置的可再写性单张纸的移动说明图;
图10(C)是引导路径上被反向放置的可再写性单张纸的移动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又一实施方式中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中进行的印字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图12是印字在带有损坏的RFID芯片的可再写性单张纸上的一例印字内容的示意图;
图13(A)示出又一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的概要,是对全部以正确方向放置的可再写性单张纸的印字例的说明图;
图13(B)是对只有一张被反向放置的可再写性单张纸的印字例的说明图;
图13(C)是对只有一张被反向放置的可再写性单张纸的修改后的印字例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RFID单张纸印字机中进行的印字处理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图1至图7,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描述的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是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该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对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参照图2和图3)进行印字并发行。根据施加的热所引起的温度的不同,既可以在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上进行印字,又可以消除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上的印字内容。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不但对可再写性单张纸102进行印字,而且还消除已印字好的印字内容。在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中埋入设置有RFID芯片201(参照图2)。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还对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内的RFID芯片201写入数据。本实施方式中,RFID保持介质就是可再写性单张纸102。
图1是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的外观立体图。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包括壳体103。壳体103基本为长方体形状的箱形,俯视时看起来像矩形。供纸部盖104开关自由地连接在壳体103的短边方向的一个侧面(第一侧面103a,图1中未示出,参照图3)上。用户打开供纸部盖104便可以对壳体103内部设置的供纸部105(参照图3)补充可再写性单张纸102。
壳体103在与第一侧面103a相对的短边方向的另一侧面(第二侧面103b)上具有排纸口105a。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从该排纸口105a排出印字完毕和数据写入完毕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在第二侧面103b上还连接有废品汇集部盖106。用户打开废品汇集部盖106便可以从设置于壳体103内部的废品汇集部107(参照图3)中取出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在该废品汇集部107中积存带有损坏的RFID芯片201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第二侧面103b上还设有液晶显示器151和操作面板152。
壳体103的上表面上设有两个盖,均可以朝上自由打开并可关闭。其中一个盖是用于用户进入(access)消除部108(参照图3)的上游侧盖109,另一个盖是用于用户进入印字部110(参照图3)和RFID读写器111(参照图3)的下游侧盖112。上游侧盖109设置在比下游侧盖112更靠近供纸部盖104的位置。下游侧盖112与壳体103一道形成排纸口105a。
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与外部装置51(参照图4,图1中未示出)连接成可以自由进行数据通信。并且,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在接收到从外部装置发送来的印字数据时,对蓄积在供纸部105中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加热,消除印字内容,然后再基于该接收到的印字数据进行印字。从外部装置发送来的印字数据包括写入埋设在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中的RFID芯片201(参照图2)中的写入数据。
图2是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平面图。在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表面层叠有包含无色(leuco)染料和显色剂等的可逆性感热记录层。可逆性感热记录层具有通过加热后的骤冷将印字内容定影,通过加热后的缓慢冷却将印字内容消除的特性。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具有基本为长方形的形状。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短边的长度为L。该长度L通过纸张尺寸输入处理(参照图5)而被输入到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中设有的微型计算机301(参照图4)中。
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中的如图2所示的角区域R具有相对于夹着该角区域R的两边均成45度角地被斜切成的形状。当蓄积在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的供纸部105中时,与角区域R邻接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一条长边(第一长边202)面向第一侧面103a。这时,角区域R作为用于使用户将第一长边202面向第一侧面103a地将可再写性单张纸102放置在供纸部105上的标记。
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中埋设了RFID芯片201。RFID芯片201靠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另一条长边(第二长边203)侧,被定位于沿短边方向延伸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假想中心线205上。因此,当将可再写性单张纸102放置在供纸部105上时,RFID芯片201被定位于距构成引导路径113的下游侧(参照图3)端部的第二长边203的距离为L1的上游侧。距离L1比RFID芯片201的短边方向的长度的一半还小。即,距离L1<L/2。
RFID芯片201与金属板204连接。金属板204具有细长的长方形形状。并且,金属板204具有相对于沿其短边方向延伸的金属板204的假想中心线206呈对称的形状。RFID芯片201被定位于金属板204的假想中心线206上。金属板204的长边方向与RFID芯片201的长边方向平行,金属板204的假想中心线206与RFID芯片201的假想中心线205一致。RFID芯片201由基于从RFID读写器111的天线126(参照图3)输出并由金属板204接收的电波的电动势启动。即,金属板204起到RFID通信中的天线的作用。
图3是表示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的内部结构的示意性侧面图。在壳体103的内部形成有从供纸部105至排纸口105a的引导路径113。引导路径113主要由多个辊对121形成。多个辊对121在壳体103的内部以能够连接供纸部105和排纸口105a的方式按适当间隔设置。将引导路径113中供纸部105侧称为上游侧。并且,将引导路径113中排纸口105a侧称为下游侧。
在引导路径113的途中从上游侧依次设有消除部108、RFID读写器111、印字部110。在壳体103内印字部110的下方设置有废品汇集部107。
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在壳体103内包括各种传感器135。传感器135中,消除完毕单张纸检测传感器135a被定位在RFID读写器111的上游侧附近。消除完毕单张纸检测传感器135a是反射型传感器。消除完毕单张纸检测传感器135a向引导路径113输出检测光,并接收反射在沿引导路径113被输送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上的检测光。微型计算机301(参照图4)根据消除完毕单张纸检测传感器135a输出的电信号判断引导路径113上有无可再写性单张纸102。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包括消除完毕单张纸检测传感器135a在内的传感器135,它们既可以是反射型传感器,也可以是包括输出检测光的输出部和接收检测光的光接收部的透过型传感器。这时,输出部和光接收部隔着可再写性单张纸102通过的位置而设置。
在引导路径113中,在RFID读写器111和印字部110之间的分支位置VP处设有作为切换部的废品闸门114。废品闸门114以与引导路径113平行的平板为基本构成部,具有上游侧的部分向下方且向下游侧弯曲的形状。废品闸门114设置成其上游侧部分上下位移。由此,被置于向上状态PU和向下状态PD中任一种状态。当废品闸门114被置于向下状态PD时(图3中的实线所示),为了将可再写性单张纸102送到印字部110,废品闸门114支承从RFID读写器111输送来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当废品闸门114被置于向上状态PU时(图3中的点划线所示),从RFID读写器111输送来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脱落并被蓄积到废品汇集部107当中。废品闸门114和废品汇集部107之间设置有作为废品路径的倾斜面116。脱落了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沿倾斜面116滑行并到达废品汇集部107。
可再写性单张纸102被预先放置在供纸部105中。供纸部105包括载置台153。载置台153用于载置可再写性单张纸102。载置台153与升降带154连接。升降带154被架挂到两个带轮155上。带轮155通过升降用电动机312(参照图4)的驱动而旋转。随着带轮155的旋转,升降带154被输送,载置台153进行升降。
在供纸部105的上方设置有搓纸辊118。搓纸辊118将供纸部105上放置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中的位于最上部的最上层可再写性单张纸102a向引导路径113的下游侧送出。比搓纸辊118更靠引导路径113的下游侧的位置设置有前进辊119和延迟(retard)辊120。前进辊119和延迟辊120在隔着引导路径113的位置被设置。前进辊119被设置在引导路径113的下方。前进辊119在将从供纸部105送出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最上层可再写性单张纸102a)推进引导路径113的下游侧的方向上旋转。延迟辊120设置在引导路径113的上方。延迟辊120在将附着在最上层可再写性单张纸102a下表面而被送进引导路径113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推回到供纸部105的方向上旋转。
各辊对121适当设置在由前进辊119和延迟辊120构成的辊对、消除部108、RFID读写器111、印字部110以及排纸口105a之间。辊对121均具有驱动辊122和从动辊123。驱动辊122和从动辊123夹着引导路径113。驱动辊122位于引导路径113的下方。从动辊123位于引导路径113的上方。驱动辊122设置成既可以在将引导路径113上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向下游侧送出的方向上(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以下称作“正向”)又可以在将引导路径113上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向上游侧送出的方向上(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以下称作“逆向”)自由旋转。从动辊123具有游隙地设置在壳体103内,使得能够根据沿引导路径113输送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厚度上下活动。辊对121根据驱动辊122的正向或逆向旋转,将夹持在驱动辊122和从动辊123之间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沿驱动辊122的搬送方向W向引导路径113的下游侧或上游侧输送。也就是说,辊对121起到输送部的作用。
消除部108具有加热辊124和压纸辊125。加热辊124对可再写性单张纸102施加根据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特性消除印字内容所需的热能。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在被施加热能后缓慢冷却。从而,消除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印字内容。压纸辊125正向旋转,边支承加热辊124外加(印加)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边将其向引导路径113的下游侧送出。
RFID读写器111具有天线126。天线126朝下方输出UHF频带的电波,与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内的RFID芯片201(参照图2)执行近距离无线通信。该天线126设置在引导路径113上方且在消除部108和印字部110之间。这样定位的天线126与被定位在消除部108和印字部110之间的预先确定的通信位置QP上的RFID芯片201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
印字部110具有热敏头127和压纸辊128。热敏头127具有发热元件(未图示)。从发热元件向引导路径113上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施加温度高于消除所用的加热温度的热能。热能施加结束后,使可再写性单张纸102骤冷。从而,在沿引导路径113输送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上进行印字。压纸辊128正向旋转,边支承由热敏头127外加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边将其向排纸口105a送出。
在壳体103的内部且天线126的上方设置有制动器129。制动器129具有与引导路径113平行延伸的基部130。在基部130的相对于引导路径113的两侧部设有被支承部131,被支承部131以可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承,以便基部130的下游侧端部132能够上下移动。向下方延伸的垂下部133固定地连接到基部130的下游侧端部132。因此,从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的侧面观察时,制动器129看起来为L字形状。
制动器129的下游侧端部132被弹簧(未图示)拉至上方而被置于第二状态P2(图3中的点划线所示)。由此,垂下部133通常处于升至上方的状态。即,制动器129被置于不对输送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产生干涉的第二状态P2。
上下出没的凸轮134(参照图4)与比基部130上的被支承部131更靠引导路径113上游侧的部分的下表面131a抵接。当凸轮134朝上方突出时,往上顶引导路径113的上游侧的部分,从而使制动器129处于第一状态P1(图3中的实线所示)。随此,垂下部133向下方位移。当凸轮134没入至下方时,凸轮129因弹簧的张力回到第二状态P2,并且垂下部133向上方位移。
在制动器129下落至下方被置于第一状态P1的状态下,垂下部133被定位在引导路径113上的停止位置SP。该停止位置SP是指距前述的通信位置QP的距离为L1(同时参照图2)的引导路径113的下游侧的位置。在制动器129下落至下方被置于第一状态P1的状态下,沿引导路径113输送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下游侧端部(第二长边203(参照图2))碰到垂下部133。结果,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停止。在此重要的是,当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像这样地被制动器129停止时,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内的RFID芯片201被定位在通信位置QP上,从而可以接收输出自天线126的电波,能够可靠地进行与RFID读写器111的近距离无线通信。
图4是表示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的电气结构的框图。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包括作为控制部的微型计算机301。微型计算机301包括CPU 302、ROM 303和RAM 304。CPU 302执行运算处理。ROM 303中预先固定地存储有数据。RAM 304中可自由改写地存储有数据。该RAM 304起到CPU 302所进行的运算处理的作业用存储器的作用。ROM 303存储有包括用于实现纸张尺寸输入处理(参照图5)和印字处理(参照图6)的控制程序303a以及实现与连接在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上的外部装置51之间的数据通信的通信程序303b在内的各种程序。CPU 302在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的启动过程中执行ROM 303中存储的各种程序。
微型计算机301经由总线305与缓冲存储器304a连接。缓冲存储器304a临时存储从连接的外部装置51向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发送的印字数据。
微型计算机301经由总线305和各种输入输出电路(未图示)与供纸用电动机306、步进电动机307、压纸辊用电动机308、作为制动器驱动源的凸轮用电动机309、闸门用螺线管309a、传感器135、升降用电动机312、加热辊124以及热敏头127分别连接。
供纸用电动机306通过齿轮系(未图示)与搓纸辊118、前进辊119和延迟辊120分别连接。供纸用电动机306受微型计算机301控制,使搓纸辊118、前进辊119和延迟辊120旋转。
步进电动机307可正反两方向旋转。该步进电动机307通过齿轮系(未图示)与驱动辊122连接。步进电动机307受微型计算机301控制,向正反任一方向驱动任意的步数,使驱动辊122旋转。从而,引导路径113上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向正向或反向移动与步进电动机307的步数相应的距离。
压纸辊用电动机308通过齿轮系(未图示)与压纸辊125、128连接。压纸辊用电动机308受微型计算机301控制,使压纸辊125、128旋转。
凸轮用电动机309通过动力传递机构(未图示)与凸轮134连接。凸轮用电动机309受微型计算机301控制,使凸轮134移动。结果,凸轮134使制动器129在第一状态P1和第二状态P2之间移动,并使垂下部133(参照图3)上下移动。
闸门用螺线管309a一旦被通电便将废品闸门114抬高,使其处于向上状态PU。一旦断开对闸门用螺线管309a的通电,则废品闸门114因自重而向下方位移。闸门用螺线管309a受微型计算机301控制,使废品闸门114位移至向上状态PU和向下状态PD中任一种状态。
升降用电动机312是正反两方向旋转的电动机。升降用电动机312受微型计算机301控制,使带轮155旋转,并使放置在供纸部105中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上下移动。
加热辊124受微型计算机301控制,将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加热至消除其印字内容程度的温度。热敏头127受微型计算机301控制,基于缓冲存储器304a中存储的印字数据对发热元件(未图示)进行发热驱动。可再写性单张纸102被加热至可进行显色和印字程度的温度,从而在其上进行基于印字数据的印字。
微型计算机301经由总线305与RFID读写器控制电路310连接。RFID读写器控制电路310连接到天线126。RFID读写器控制电路310受微型计算机301控制,从天线126输出电波,将包含在缓冲存储器304a所存储的印字数据中的写入数据写入到RFID芯片201中。RFID读写器控制电路310还受微型计算机301控制,将基于由天线126接收的来自RFID芯片201的电波的信息输出至CPU302。
微型计算机301经由总线305与通信接口311连接。通过通信接口311实现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和与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连接的外部装置51之间的数据通信。
图5是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中进行的纸张尺寸输入处理的流程图。微型计算机301在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启动时,根据ROM 303内的控制程序303a的内容执行处理,并等待从操作面板152输入放置在供纸部105上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纸张尺寸信息(ACT501)。纸张尺寸信息包括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短边长度、即L的值的信息。当判断输入了纸张尺寸信息时(ACT501的Y),微型计算机301将输入的纸张尺寸信息存储在RAM 304(ACT502)并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图6是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中进行的印字处理的流程图。微型计算机301在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启动时,根据ROM 303内存储的控制程序303a的内容执行处理,判断有无接收到从外部装置51发送来的印字数据(ACT101)。当判断接收到印字数据时(ACT101的Y),微型计算机301开始印字处理。作为进行该印字处理的前提,在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中,制动器129被置于第二状态P2升至上方,并且,废品闸门114下降至下方。此外,这时,认定RAM 304已经存储了通过纸张尺寸输入处理(参照图5)输入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纸张尺寸信息。
微型计算机301在开始印字处理后,控制供纸用电动机306,拾取收容在供纸部105中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并控制步进电动机307使驱动辊122旋转,以将送出至引导路径113上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输送至下游侧(ACT102)。这时,微型计算机301将接收到的印字数据存储在缓冲存储器304a中。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在被输送至引导路径113的下游侧并通过消除完毕单张纸检测传感器135a检测可再写性单张纸102(ACT103)之前通过消除部108。通过消除部108的加热辊124将已经印字在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上的印字内容消除。
在根据消除完毕单张纸检测传感器135a输出的电信号检测到已消除印字内容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时(ACT103的Y),微型计算机301控制凸轮用电动机309而移动凸轮134,使制动器129下降至下方(ACT104)。接着,微型计算机301在经过规定时间后(ACT105的Y)停止步进电动机307的驱动,从而停止驱动辊122的旋转(ACT106)。ACT105中的规定时间是指足以使由消除完毕单张纸检测传感器135a检测到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继续朝下游侧输送,并使作为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下游侧端部的第二长边203(参照图2)碰到制动器129的垂下部133,从而校正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斜行的时间。也就是说,在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中,通过ACT103至ACT106,使制动器129移动,从而使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下游侧端部(第二长边203)位于引导路径113的停止位置SP上并使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在引导路径113上停止。
接ACT106之后,微型计算机301控制RFID读写器控制电路310而从天线126输出电波,该电波用于将存储在缓冲存储器304a中的印字数据中所包含的写入数据写入RFID芯片201(ACT107)。
接着,微型计算机301控制凸轮用电动机309而使凸轮134移动,使制动器129上升至上方(ACT108),并判断ACT107中进行的通信是否成功(ACT109)。在ACT109中,微型计算机301在判断从通信目的地的RFID芯片201输出的电波信号已由天线126接收的情况下,判断通信成功。当判断通信成功时(ACT109的Y),处理进入ACT113(后述)。当判断通信不成功时(ACT109的N),控制步进电动机307,将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向引导路径113的下游侧输送距离(L-2×L1)(ACT110),并再次控制RFID读写器控制电路310,使从天线126输出电波(ACT111)。该L的值是通过纸张尺寸输入处理(参照图5)而预先存储在RAM 304中的值。ACT111中进行的操作与ACT107中进行的操作相同。
接着,微型计算机301判断ACT111中进行的通信是否成功(ACT112)。如果在ACT112中判断通信成功(ACT112的Y),则控制步进电动机307而使驱动辊122旋转,以将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向引导路径113的下游侧输送(ACT113),然后,控制印字部110的热敏头127,对输送中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进行印字(ACT114)后结束一系列的处理。在判断ACT107中的通信成功时(ACT109的Y),也会进行ACT113和ACT114的操作。
另一方面,当在ACT112中判断通信不成功时(ACT112的N),微型计算机301控制闸门用螺线管309a,使废品闸门114位移而处于向上状态PU(ACT115)。接着,微型计算机301控制步进电动机307而使驱动辊122旋转,以将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向引导路径113的下游侧输送(ACT116),并在经过规定时间后(ACT117的Y)结束一系列的处理。在此,ACT117中的规定时间是指足以使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向引导路径113的下游侧输送并被置于废品闸门114所处的位置,然后从该位置因自重而脱落而沿倾斜面116滑行的时间。
图7是表示引导路径113上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移动的说明图。进行如上所述操作的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在接收到从外部装置51(参照图4)发送来的印字数据时,搓纸辊118拾取供纸部105(参照图3)内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并将其送至引导路径113。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在被输送的途中经过消除部108。经过消除部108后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上的印字内容被清除。因此,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中不仅可以放置未进行任何印字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而且还可以放置已进行了一些印字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
经过消除部108后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进一步地向引导路径113的下游侧输送并被消除完毕单张纸检测传感器135a检测。通过该检测,制动器129(参照图3)下降。结果,制动器129的垂下部133使构成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下游侧端部的第二长边203定位于引导路径113的停止位置SP上从而使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停止。由此,当可再写性单张纸102是以斜行状态沿引导路径113输送时,该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下游侧端部碰到垂下部133,从而斜行得到校正。这时,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借助驱动辊122(图7(A)至图7(C)中未图示)继续向下游侧输送。在此,与驱动辊122对置的从动辊123(图7(A)至图7(C)中未图示)带有游隙地被设置在上下方向上。并且,在校正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斜行时,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因其自身所带有的劲道(弹性)而弯曲。因此,可再写性单张纸102能够朝上浮起,从而不会因垂下部133挡住可再写性单张纸102而在引导路径113上发生卡纸。
通过对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斜行进行校正,从而能将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中包括的RFID芯片201定位于可接收到发自天线126的电波的通信位置QP上(图7(A))。这是因为引导路径113上的停止位置SP与通信位置QP之间的距离以及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上的第二长边203与RFID芯片201在短边方向上的距离均为L1。在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中,这样地在由制动器129校正了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斜行的状态下、进行基于RFID读写器111的通信,从而不会发生因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斜行而导致的对RFID芯片的通信错误。
在此,对以使第二长边203面向上游侧,使第一长边202面向下游侧的方式、将可再写性单张纸102放置在供纸部105中的情况加以考虑(图7(B))。这种情况下,即使制动器129下降,利用垂下部133来挡住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也不会使RFID芯片201位于通信位置QP上,而是将RFID芯片201定位在距停止位置SP的距离为(L-L1)的上游侧位置上。将该位置称作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上的芯片候补位置TP。在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中,当基于RFID读写器111的通信失败时,将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向引导路径113的下游侧输送(L-2×L1)的距离(图7(C))。通过该输送动作,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上的芯片候补位置TP被定位在引导路径113的通信位置QP上。在该状态下,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中再次进行基于RFID读写器111的通信。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中不会发生因将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以错误的方向补充到供纸部105中所引起的对RFID芯片201的通信错误。
在进行了上述的输送动作以及写入动作后仍然出现RFID读写器111对RFID芯片201的通信失败时,该失败便是由RFID芯片201损坏引起的。这是因为已经排除了由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斜行所导致的对RFID芯片201的通信失败(图7(A))以及由弄错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放置方向所导致的对RFID芯片201的通信失败(图7(B)、图7(C))的可能性。因此,指定带有损坏的RFID芯片201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
对RFID芯片201的通信成功了的该RFID芯片201在印字部110(参照图3)进行印字。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从排纸口105a(参照图1和图3)发行带有通信完成的RFID芯片201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将其作为印字完成单张纸。另一方面,对RFID芯片201的通信失败了的该RFID芯片201通过废品闸门114(参照图3)的切换从引导路径113脱落至倾斜面116(参照图3)并被汇聚到废品汇集部107(参照图3)。用户能够认识到蓄积在废品汇集部107中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为带有损坏的RFID芯片201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由此,用户打开废品汇集部盖106(参照图3)便可以取出蓄积在废品汇集部107中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进行销毁。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能够指定带有损坏的RFID芯片201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进而,由于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包括制动器129,并在对RFID芯片201的第一次数据写入失败时,输送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再次进行数据写入,所以可以比现有技术更可靠地对正常(未损坏)的RFID芯片201写入数据。
下面,对另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时,对于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用相同的标记表示并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纸张尺寸输入处理(参照图5)中,不仅接收输入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短边的长度L作为纸张尺寸信息,而且还接收输入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上的第二长边203与RFID芯片201在短边方向上的距离(将该距离当作L2)作为纸张尺寸信息。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字处理(参照图6)的ACT106至ACT107之间,微型计算机301控制步进电动机307,使驱动辊122旋转,使得被垂下部133挡住而校正了斜行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被输送|L2-L1|的距离。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中,不管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纸张尺寸以及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上的第二长边203与RFID芯片201在短边方向上的距离如何,可对应于各种种类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来指定带有损坏的RFID芯片的RFID保持介质。
下面,基于图8至图10,对另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时,对于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用相同的标记表示并省略其说明。
图8是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平面图。本实施方式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将RFID芯片201靠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第一长边202侧埋设。由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上,从构成引导路径113的下游侧端部的第二长边203至RFID芯片201的短边方向上的距离L 1变为大于RFID芯片201的短边方向的长度的一半的距离。即距离L1>L/2。
RFID芯片201与金属板204连接。金属板204具有细长的长方形形状。并且,金属板204具有相对于沿其短边方向延伸的金属板204的假想中心线206呈对称的形状。RFID芯片201被定位于金属板204的假想中心线206上,并与金属板204连接。金属板204的长边方向与RFID芯片201的长边方向平行,金属板204的假想中心线206与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假想中心线205一致。RFID芯片201由基于从RFID读写器111的天线126(参照图3)输出并由金属板204接收的电波的电动势启动。即,金属板204起到RFID通信中的天线的作用。
图9是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中进行的印字处理的流程图。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中进行的印字处理在基于RFID读写器111的第一次通信(参照图6的ACT107)之后,处理便于前述实施方式不同。
微型计算机301继印字处理中的ACT107之后判断ACT107中进行的通信是否成功(ACT201)。在判断为通信成功的情况下(ACT201的Y),微型计算机301使处理进入ACT205(后述)。在判断为通信不成功的情况下(ACT201的N),本实施方式中,微型计算机301不使制动器129上升而是使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向引导路径113的上游侧输送(2×L1-L)的距离(ACT202),并再次控制RFID读写器控制电路310,使从天线126输出电波(ACT203)。
接着,微型计算机301判断ACT203中进行的通信是否成功(ACT204)。当判断在ACT203中通信成功时(ACT204的Y),控制凸轮用电动机309,使凸轮134移动并使制动器129上升(ACT205),然后在进行了驱动辊122的驱动(ACT113)和印字动作(ACT114)之后结束一系列的处理。在通过ACT201判断了通信成功的情况下(ACT201的Y)也会进行ACT205之后的动作。
另一方面,当在ACT204中判断通信不成功时(ACT204的N),微型计算机301控制凸轮用电动机309,使凸轮134移动并使制动器129上升(ACT205),接着进行废品闸门114的切换(ACT115),并对驱动辊122持续驱动规定时间(ACT116、ACT117)后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图10是表示引导路径113上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移动的说明图。与前述实施方式同样,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利用制动器129中设有的垂下部133校正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斜行,并将RFID芯片201定位在可接收发自天线126的电波的通信位置QP上进行基于RFID读写器111的通信(图10(A))。由此,不会发生因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斜行导致的对RFID芯片的通信错误。
在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中,对以使第二长边203面向上游侧、使第一长边202面向下游侧的方式将可再写性单张纸102放置在供纸部105中的情况加以考虑(图10(B))。在这种情况下,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不使制动器129上升而是使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向上游侧输送(2×L1-L)的距离,将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上的芯片候补位置TP定位于通信位置QP上(图10(C))。通过该输送操作,RFID读写器111将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中设有的RFID芯片201定位于引导路径113中的通信位置QP上,再次进行基于RFID读写器111的通信。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中不会发生因将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以错误的方向补充到供纸部105中所引起的对RFID芯片201的通信错误。
同样地,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中,带有成功通信的RFID芯片201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在印字后被作为印字完成单张纸从排纸口105a(参照图1和图3)发行。带有通信失败的RFID芯片201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被蓄积到废品汇集部107(参照图3)。
这样,与前述实施方式同样,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中也排除了由于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斜行、弄错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放置方向所导致的对RFID芯片201的通信失败的可能性。因此,带有损坏的RFID芯片201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被指定。进而,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维持垂下部133的下降状态将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向引导路径113的上游侧输送。因此,不必垂下部133上下位移来移动可再写性单张纸102。此外,勿庸置疑,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在印字处理(参照图9)时也可以与前述实施方式同样,在基于RFID读写器111的第一次通信之后,在使制动器129上升之后输送可再写性单张纸102。
接着,基于图11和图12,对又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时,对于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用相同的标记表示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中不包括废品汇集部盖106(参照图1和图3)、废品汇集部107(参照图3)、倾斜面116(参照图3)、废品闸门114(参照图3和图4)以及闸门用螺线管309a(参照图4)。即,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不具有从引导路径113至废品汇集部107的废品路径。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字处理时,若RFID读写器111对RFID芯片201的第二次通信失败,则微型计算机301控制步进电动机307而使驱动辊122驱动,从而将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向引导路径113的下游侧输送(ACT301),以此代替如图6或图9所示的ACT115至ACT117的处理。继ACT301之后,微型计算机301控制印字部110的热敏头127并对向下游侧输送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印字不可使用信息207(参照图12),然后从排纸口105a发行该可再写性单张纸102(ACT302)。
图12是印字在带有损坏的RFID芯片的可再写性单张纸上的一例印字内容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中,在带有通过上述的处理而经由RFID读写器111的试通信判断为损坏的RFID芯片201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上印字表示不可以使用的不可使用信息207。不可使用信息207是用于使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的使用者易于辨别带有损坏的RFID芯片201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和带有未损坏的正常RFID芯片201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一种显示。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不可使用信息207是以RFID芯片201为中心被印字在近乎整张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上的“NG”字符。
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在从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的排纸口105a发行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当中找出印字有不可使用信息207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因此,带有损坏的RFID芯片201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被指定。进而,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不包括废品汇集部107等。因此,可实现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的小型化。
此外,也可以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如上述实施方式所述那样在纸张尺寸输入处理中不仅接收输入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短边的长度L作为纸张尺寸信息,而且还接收输入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上的第二长边203与RFID芯片201在短边方向上的距离(将该距离当作L2)作为纸张尺寸信息,并将输入的L2和L/2进行比较,然后在印字处理时在RFID读写器111第一次的通信失败之后改变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输送方向。更详细地,当微型计算机301判断为L2<L/2时,如前述实施方式所述,在RFID读写器111第一次的通信失败之后将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向引导路径113的下游侧输送。并且,当微型计算机301判断为L2>L/2时,如前述实施方式所述,在RFID读写器111第一次的通信失败之后将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向引导路径113的上游侧输送。这样一来,不管是什么样式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被放置在供纸部105中都可以指定带有损坏的RFID芯片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
接下来,基于图13和图14对又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时,对于与前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用相同的标记表示并省略其说明。
图13(A)至图13(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的概要的说明图。如前所述,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在被放置在供纸部105(参照图3)上时,第二长边203朝着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的引导路径113的下游侧(第二侧面103b侧),而第一长边202朝着引导路径113的上游侧(第一侧面103a侧)。并且,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第一长边202侧设有角区域R。
对所有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都是以这种朝向放置在供纸部105上,并且,将以第二长边203侧为上,第一长边202侧为下印字字符“OK”的印字数据输入到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中的情况进行考虑(图13(A))。这时,从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印字发行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都是角区域R在字符“OK”401的左下方。使用者看到印字好的字符401的方向或角区域R的位置便可以掌握印字发行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的方向,从而将其装在招牌、墙壁或白板等上进行使用。
现在,对放置在供纸部105上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中的其中一张可再写性单张纸(标记为“102b”)相对于本来应当放置的方向被旋转180度、即在第二长边203和第一长边202调换的状态下被放置在供纸部105上的情况加以考虑(图13(B))。这时,在可再写性单张纸102b上按第一长边202侧为上,第二长边203侧为下的方向印字有“OK”字符401,角区域R变成在字符401的右上方。也就是说,该可再写性单张纸102b与其它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相比,相对于角区域R的位置和RFID芯片201的位置,字符401的上下颠倒。因此,使用者在将印字发行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102b装在招牌、墙壁或白板等上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如果想用读取设备(未图示)对可再写性单张纸102、102b内的RFID芯片201进行读取操作,则仅仅这张可再写性单张纸102b因RFID芯片201不同而致使读取失败。并且,当回收使用后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102b并再次放置在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的供纸部105中时会再次弄错可再写性单张纸102b的方向,如果反复出现这种情况的话,每次都必须对可再写性单张纸102b进行对RFID芯片201的写入处理,降低了单张纸的印字发行效率。
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为了解决因将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以方向旋转180度的状态放置在供纸部105中所导致的不良情况,对于方向旋转180度被放置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b,使印字数据旋转180度后进行印字,从而使字符401的上下、角区域R的位置以及RFID芯片201的位置之间的关系与其它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相同,解决了用户使用完成印字发行后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时的不便。
图14是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中进行的印字处理的流程图。本实施方式的印字处理流程以前述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中进行的印字处理(参照图6)流程为基本,但在下述点上有所不同。即,本实施方式的微型计算机301只在ACT112中判断了第二次进行的对RFID芯片201的通信成功的情况下(ACT112的Y)对从外部装置51接收到的存储在缓冲存储器304a中的印字数据进行数据转换处理以将其印字方向旋转180度(ACT401)。并且,微型计算机301在进行了该ACT401的处理之后,使驱动辊122旋转(ACT113),对输送中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进行印字(ACT114),然后结束一系列的处理。
在使用进行如上所述的印字处理的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的情况下也与以上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同样,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能够指定带有损坏的RFID芯片201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在第二次的数据写入成功的情况下使印字数据旋转180度后再执行印字。关于这点,基于图13(C)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中,首先考虑以第二长边203朝着下游侧,第一长边202朝着上游侧地将可再写性单张纸102放置在供纸部105中的情况。这时,微型计算机301在印字处理(图14)的ACT107中与RFID芯片201通信,因而经ACT109的判断后使处理进入ACT113。因此,微型计算机301不进行ACT401的处理,不使缓冲存储器304a内的印字数据旋转,在ACT113至ACT114中进行印字。结果,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在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上印字以第二长边203侧为上,第一长边202侧为下的字符“OK”并从排纸口105a发行。在图13(B)和图13(C)中,以这种方式发行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用标记“102c”表示。
相反,对以第一长边202朝着下游侧,第二长边203朝着上游侧地将可再写性单张纸102放置在供纸部105中的情况进行考虑。这时,微型计算机301在印字处理(图14)的ACT107中没有与RFID芯片201通信,因而经ACT109的判断后使处理进入ACT110。接着,微型计算机301在ACT111中与RFID芯片201通信,从而经ACT112的判断后使处理进入ACT401,在使缓冲存储器304a内的印字数据旋转180度之后在ACT113至ACT114中进行印字。结果,如图13(C)中的标记“102b”所示,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在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上印字以第二长边203侧为上,第一长边202侧为下的字符“OK”并从排纸口105a发行。
这样,即使是将可再写性单张纸102在方向弄错180度的状态下放置在本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的供纸部105中也同样可以使从该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印字发行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上印字的字符401的上下、角区域R的位置以及RFID芯片201的位置之间的关系相同。因此,用户容易从印字发行好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102c、102b)中发现以错误方向放置在供纸部105中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b,并能在纠正该可再写性单张纸102b的方向之后将其装在招牌、墙壁或白板等上进行使用。从而,不会发生用户使用读取设备(未图示)对可再写性单张纸102(102c、102b)内的RFID芯片201进行读取时的读取失败,并且,回收使用后的可再写性单张纸102、102b并再次放置在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的供纸部105中时,不会弄错可再写性单张纸102b的方向,能够防止单张纸的印字发行效率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面的描述中,以图6所示的前述实施方式的RFID单张纸印字机101中进行的印字处理的流程为基本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印字处理(图14)流程进行了描述,但勿庸置疑的是,只在第二次的数据写入成功的情况下(ACT112的Y)将印字数据旋转180度后进行印字(ACT401)的处理也可以适用于前述的其它实施方式。

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及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及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及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及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及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pdf(32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提供一种RFID保持介质发行装置、RFID保持介质发行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其中,输送部沿引导RFID保持介质的引导路径输送RFID保持介质,RFID读写器对被定位在引导路径上的预先确定的通信位置上的RFID芯片进行无线通信。控制部在使RFID保持介质停止在通信位置上之后控制RFID读写器以试行对RFID芯片的第一通信。在第一通信失败的情况下,控制部向引导路径的下游侧或上游侧输送RF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物理 > 计算;推算;计数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