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电梯的改造方法以及电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既有的液压电梯改造成绳索式电梯的既有电梯的改造方法,以及通过改造既有的液压电梯而得到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图5是表示直连式液压电梯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直连式液压电梯装置的俯视图。
在图5和图6中,标号2为在电梯井道1内升降的轿厢,标号3为引导轿厢2的升降方向的一对导轨,标号22为用于使轿厢2升降的液压起重器。液压起重器22的液压力由设置于与井道1相邻的电梯专用机房(未图示)等中的动力单元(未图示)所控制。
如图5所示,在直连式液压电梯装置中,液压起重器22的汽缸23配置于轿厢2的下方,轿厢2与液压起重器22的推杆(plunger)24的上端部连接。并且,推杆24从汽缸23中凸出来的的凸出量由上述动力单元控制,适当地进行使轿厢2升降的动作以及停止。
在通过上述方式驱动的直连式液压电梯装置中,液压起重器22需要具有与轿厢2的升降距离相应的长度。此外,必须将长尺寸的液压起重器22纵向地配置于轿厢2的下方。由此,难以将液压起重器22的全部配置于井道1的底坑5内,汽缸23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被配置于埋设在井道1的地下的起重器保护管6内。
另外,上述起重器保护管6用于防止地下水的侵蚀,以保护液压起重器22。上述起重器保护管6例如由仅一端开口的圆筒管构成,该起重器保护管6以上述开口配置于底坑5的底面5a的方式纵向地埋设在井道1的地下。
在直连式液压电梯装置中,由于是以推杆24支撑轿厢2的正下方来进行驱动,因此,具有可以使轿厢2的侧面与井道壁1a之间的间隙窄到极限的优点。即,能够使在建筑物中用于设置电梯的所需的平面面积为最小。
虽然具有这样的优点,然而直连式液压电梯装置也有着液压电梯所特有的问题。即,液压电梯装置的能量转换效率差,而且,需要大量的润滑油,因此环保性能也不太好。另外,近年来,对节能和环保等的要求逐渐提高,因此对于直连式液压电梯装置,也期望将其更新成其他方式的电梯装置(例如,绳索(牵引)式电梯装置)。
鉴于这样的情况,当前已提出有若干种将液压电梯装置改造成绳索式电梯装置的方案。
例如,作为现有技术,提出有如下方案:将液压电梯装置中使用的液压起重器改造成用于支撑反绳轮和曳引机等的部件后进行使用,无需将液压起重器分解和撤除就更新成绳索式电梯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和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75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34474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用于将所谓的间接式液压电梯装置改造成绳索式电梯装置的方法。在间接式的液压电梯装置中,在轿厢侧面和井道壁之间预先形成有用于配置液压起重器的空间。因此,在将间接式液压电梯装置改造成绳索式电梯装置时,能够利用上述空间等容易地确保对重的升降空间。即,改造前的液压电梯装置为间接式的话,则无需改变轿厢大小(即原样不动地使用既有地轿厢),就能够更新成绳索式电梯装置。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直连式液压电梯装置中,在轿厢侧面和井道壁之间仅形成有极微小的间隙。即,在直连式液压电梯装置中,本来是优点的对井道平面面积的有效利用反而成了缺点,没有了用于使对重升降的空间。因此,在将直连式液压电梯装置改造成绳索式电梯装置时,不得不减小轿厢的大小以确保对重的升降空间,因而存在不能使用既有的轿厢的问题,以及更新后的电梯的额定搭乘人数减少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改变轿厢的大小就能够将直连式液压电梯装置改造成绳索式电梯装置的既有电梯的改造方法,以及通过该改造方法改造得到的电梯装置。
本发明所述的既有电梯的改造方法是用于将既有的直连式液压电梯装置改造成绳索式电梯装置的既有电梯的改造方法,该既有电梯的改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在直连式液压电梯装置中使用的液压起重器从起重器保护管内撤除,其中该起重器保护管在井道的底坑底面上开口;在通过撤除了液压起重器而在起重器保护管内形成的空间中配置对重,其中,在所述对重上转动自如地设有吊轮;以及将主绳索的一端部连接到电梯的轿厢上,并且使主绳索的中间部在通过轿厢的侧方后绕挂在吊轮上,并且,将主绳索的另一端部连接到井道的固定体上。
本发明所述的电梯装置包括:在电梯井道内升降的轿厢;起重器保护管,其以在井道的底坑底面上开口的方式埋设于井道的地下;对重,其在形成于起重器保护管内的空间内,与轿厢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升降;主绳索,其以使对重的升降距离比轿厢的升降距离短的方式吊桶式地悬吊轿厢和对重;以及通过主绳索使轿厢升降的曳引机。
根据本发明,无需改变轿厢的大小,就能够将直连式液压电梯装置改造成绳索式电梯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改造后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沿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3是沿图2中的B-B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改造后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直连式液压电梯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直连式液压电梯装置的俯视图。
标号说明
1:井道;1a:井道壁;2:轿厢;2a:上梁;3:导轨;4:层站;5:底坑;5a:底面;6:起重器保护管;7:对重;8:主绳索;8a:绳头紧固件;8b:绳头紧固件;9:曳引机;9a:驱动绳轮;10:对重引导管;11:导靴;12:反绳轮;13:反绳轮;14:吊轮;15:反绳轮梁;16:安装部件;17:机械台;18:曳引机座;19:下部缓冲器;20:上部缓冲器;21:对重;22:液压起重器;23:汽缸24:推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加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并且,对各图中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标以相同标号并适当地简化或省略其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改造后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沿图1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3是沿图1中的B-B线的剖视图。所述图1至图3表示了将图5和图6所示的直连式液压电梯装置改造而得到的绳索(牵引)式电梯装置。下面,首先,基于图1至图3具体地说明更新后的绳索式电梯装置的结构。
在图1至图3中,标号1为电梯的井道,标号2为在井道1内升降的电梯的轿厢,标号3为竖立设置于井道1内的一对导轨。导轨3用于引导轿厢2的升降方向,在俯视图中,所述导轨3以将轿厢2夹在中间的方式配置于轿厢2的两侧。标号4为最下层的电梯层站,标号5为构成井道1的下部空间的底坑,标号6为埋设于井道1的地下的起重器保护管。如上所述,设置起重器保护管6是为了保护直连式液压电梯装置的液压起重器22。该起重器保护管6例如由仅一端开口的圆筒管构成,并且以上述开口配置于底坑5的底面5a的方式纵向地埋设在井道1的地下。
另外,上述结构与改造前是相同的。即,轿厢2、导轨3和起重器保护管6等均原样不动地使用在直连式液压电梯装置中使用的部件。因此,轿厢2的四方的侧面都接近周围的井道壁1a地配置。
接下来,对更新成绳索式电梯装置时新设置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
标号7为与轿厢2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升降的对重,标号8为吊桶式地悬吊轿厢2和对重7的主绳索,标号9为通过主绳索8使轿厢2升降的曳引机。
对重7整体成大致圆柱状,其配置于起重器保护管6内。即,对重7在通过撤除液压起重器22而在起重器保护管6内形成的空间中升降。由此,对重7被配置成始终比轿厢2靠下方,并在轿厢2的正下方升降。
当改造前的直连式液压电梯装置经过了长期的使用的情况下,还要考虑起重器保护管6已经产生了锈等。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对重7的升降动作顺畅地进行,在起重器保护管6的内部新设置有直径比起重器保护管6更小的对重引导管10。即,通过导靴11在对重引导管10的内侧面上的滑动或者滚动,来利用该对重引导管10引导对重7的升降方向。
另外,上述对重引导管10呈例如至少一侧开口的筒状,并且以上述开口配置于底坑5的地面5a的方式铅直地配置在起重器保护管6内。
此外,主绳索8以使对重7的升降距离比轿厢2的升降距离要短的方式吊桶式地悬吊轿厢2和对置7。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示例,表示了以1∶1绕绳方式悬吊轿厢2、并以2∶1绕绳方式悬吊对重7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对重7的升降距离原理上为轿厢2的升降距离的1/2。
具体来说,主绳索8的一端部通过绳头紧固件8a弹性地连接在轿厢2的上部(例如,轿厢架的上梁2a)上。另外,在图1中,表示了将主绳索8的一端部分股以在两处悬吊轿厢2的结构,但是可能的话,也可以使轿厢2的悬吊位置为一处。并且,主绳索8从上述的一端部侧起使其中间部依次绕挂在井道1顶部的反绳轮12、底坑5的反绳轮13、曳引机9的驱动绳轮9a、以及对置7的吊轮14上,而主绳索8的另一端部经绳头紧固件8b弹性地连接在底坑5的固定体上。
上述反绳轮12用于在井道1的顶部使从轿厢2向上方延伸出的主绳索8的一端部侧向下方折回。具体来说,在井道1的顶部,在对置的井道壁1a之间(或者导轨3的上端部之间)水平地设有反绳轮梁15,反绳轮12转动自如地设置在该反绳轮梁15上。并且,从反绳轮12向下方延伸的主绳索8在井道1的中间部配置成穿过形成于轿厢2的侧面和井道壁1a之间的微小的间隙。
上述反绳轮13用于使从反绳轮12起通过轿厢2的侧方并到达井道1下部的主绳索8在底坑5中向上方(斜上方)折回。具体来说,反绳轮13经安装部件16转动自如地设置在底坑5的侧壁等(固定体)上。并且,在底坑5内,从反绳轮13向上方延伸的主绳索8在通过驱动绳轮9a向下方折回后,通过对重7的吊轮14再次向上方折回,并连接到底坑5的固定体上。其中,上述吊轮14转动自如地设于对重7的上部。
另外,吊轮14、以及主绳索8的从驱动绳轮9a到吊轮14的部分和主绳索8的从吊轮14到另一端部的部分具有如下的预定结构:它们在对重7的升降时不接触对重引导管10。
此外,曳引机9用于通过使驱动绳轮9a旋转和停止,从而经主绳索8驱动轿厢2,并且曳引机9通过机械台17和曳引机座18设置在底坑5中。
机械台17用于支撑被配置于底坑5中的电梯设备,其例如由设置于底坑5的对置的壁面之间的两根平行梁构成。曳引机座18用于在将曳引机9配置于适当位置的状态下,将曳引机9支撑在机械台17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绳索8的另一端部连接在曳引机座18上。并且,曳引机9在底坑5中配置于当轿厢2与下部缓冲器19碰撞时不会与轿厢2接触的预定高度,并且将驱动绳轮9a的位置设定成使从驱动绳轮9a到吊轮14的主绳索8沿铅直方向配置。
另外,上述下部缓冲器19从底坑5的底面5a竖立设置,并且配置成与反绳轮13、机械台17、以及曳引机座18不会发生干涉。此外,为了防止对重7与对重引导管10(或者起重器保护管6)的底面碰撞,在井道1顶部的反绳轮梁15上朝下地设置有上部缓冲器20。
接着,具体说明对图5和图6所示的既有的直连式液压电梯装置进行改造,并完成图1至图3所示的绳索式电梯装置的步骤。
在改造工程中,首先,通过使既有的直连式液压电梯装置运转,将设置于井道1顶部用的设备搬送到上方,并将这些设备设置于适当位置。具体来说,从轿厢2上将预先安装有反绳轮12的反绳轮梁15一整套设置在井道1的顶部,并在反绳轮梁15上安装上部缓冲器20。此外,在轿厢2上,在轿厢架的上梁2a上安装绳头紧固件8a。
在井道1的顶部设置必要的设备后,利用与液压起重器22不同的其他手段将轿厢2支撑在井道1内。具体来说,将能够吊起轿厢2的第一提升装置(未图示)安装到反绳轮梁15或者既有的导轨3的上端部,利用该第一提升装置吊起轿厢2。此外,通过上述第一提升装置支撑轿厢2后,将液压起重器22的推杆24的上端部与轿厢2的下部的紧固部分分离,将轿厢2从液压起重器22解放出来。进而,在将轿厢2从液压起重器22解放出来之前或者之后,在轿厢2的下部安装紧急停止装置(未图示)。然后,在通过第一提升装置支撑轿厢2,而且安装好了紧急停止装置后,使第一提升装置动作,将轿厢2吊起到最高层。
在将轿厢2与液压起重器22分离并使轿厢2移动到上方后,接着进行用于撤除液压起重器22的作业。
具体来说,首先,在导轨3等固定体上安装用于提升液压起重器22的第二提升装置(未图示)。并且,使用该第二提升装置,将液压起重器22从上方开口的起重器保护管6内撤除,并且根据需要将液压起重器22切断而使其变短后,将该液压起重器22从层站4的出入口等处搬出到井道1的外部。
接着,在通过撤除了液压起重器22而在起重器保护管6内形成的空间中插入设置对重引导管10。另外,此时,如果必要,将对重引导管10预先分割成短尺寸的管,将各管连接起来同时插入到起重器保护管6内。然后,在对重引导管10设置结束后,利用上述第二提升装置等,将对重7插入到对重引导管10内并配置在其内部,将对重7临时固定在对重引导管10的上部。另外,吊轮14和导靴11在将对重7插入到对重引导管10中之前预先安装到对重7的预定位置即可。
在上述对重7的临时固定结束后,接着,将电梯设备设置到井道1的底坑5中。
具体来说,将反绳轮13设置于底坑5的下部,将机械台17横跨底坑5的壁面之间地进行安装。此外,在固定好的机械台17上载置并固定预先安装有曳引机9的曳引机座18,将下部缓冲器19竖立设置于底坑5的底面5a。
通过上述作业结束了设备在底坑5中的设置后,接着,进行主绳索8的卷绕(引き回し)和连接作业。
具体来说,首先,将主绳索8的一端部与安装于轿厢2的绳头紧固件8a紧固在一起,从而将上述一端部连接到轿厢2上。接着,在将主绳索8绕挂在设置于井道1的顶部的反绳轮12上后,使主绳索8通过轿厢2的侧方,使主绳索8下垂到底坑5中。接着,在底坑5中,将主绳索8依次绕挂到反绳轮13、曳引机9的驱动绳轮9a、以及吊轮14上,将主绳索8的另一端部与绳头紧固件8b紧固在一起,从而将主绳索8(的另一端部)连接到曳引机座18上。
通过上述步骤结束了主绳索8的卷绕和两端部的连接作业后,解除对重7的临时固定,使对重7由主绳索8支撑,然后撤除第二提升装置。此外,通过使第一提升装置动作来使轿厢2下降,从而使轿厢2由主绳索8支撑,然后撤除第一提升装置。接着,最后,撤除液压电梯装置中使用的配管(未图示)和机房中的动力单元等,结束向绳索式电梯装置的更新。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无需改变轿厢的大小就能够将既有的直连式液压电梯装置改造成绳索(牵引)式电梯装置。因此,能够消除更新后的电梯的额定搭乘人数减少这一现有问题,进而,在改造后也能够原样不动地继续使用在直连式液压电梯装置中使用的既有的轿厢2。
此外,由于构成为对重7的升降距离比轿厢2的升降距离更短(本实施方式中为1/2),因此能够将升降行程受到限制的起重器保护管6的内部空间作为对重7的升降空间来利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中,由于对重7仅移动轿厢2的升降距离的一半,因此在原理上,能够确保对重7的长度为起重器保护管6的程度的大约一半的尺寸,即使是用于重量大的轿厢2也能够对应。
另外,在通过上述改造方法将直连式液压电梯装置改造成绳索式电梯装置的情况下,在轿厢2的侧面和井道壁1a之间至少需要有使主绳索8上下通过的空间。然而,即使既有的液压电梯装置为直连式的,在轿厢2的侧面和井道壁1a之间也形成有配置导轨3及其支撑部件(未图示)的间隙,因此在配置主绳索8时基本不会出现特别的问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设想对重7仅在起重器保护管6的内部空间中移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对重7的升降动作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对导靴11的安装位置想一些办法、或者使对重引导管10延伸到比底坑5的底面5a更靠上方的位置,来构成为在轿厢2停止于最底层时,对重7的上部凸出到比底坑5的底面5a更靠上方的位置。
实施方式2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改造后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中的对重21是利用改造前使用的液压起重器22的一部分构成的。
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下面,对利用液压起重器22的一部分构成对重21的情况下的改造方法进行说明。
在改造工程中,在将第二提升装置安装到导轨3等上后,使用该第二提升装置将液压起重器22从上方开口的起重器保护管6内撤除。接着,将从起重器保护管6内拉出的液压起重器22切断成预定的重量或者长度,从而形成可用作对重21的大小。
在将液压起重器22切断成预定的大小后,将导靴11和吊轮14安装到用作对重21的液压起重器22的一部分上。然后,利用上述第二提升装置等,将安装有导靴11和吊轮14的上述液压起重器22的一部分升高,将其配置到起重器保护管6内。即,将上述液压起重器22的一部分插入到对重引导管10内,并临时固定于对重引导管10的上部。
其他步骤与实施方式1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由于能够利用液压起重器22的一部分来作为新设置的对重21,所以能够使改造工程更省力,进而能够减少改造时的废料。
除此之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具有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