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塑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注塑模具,特别是一种可以自动切除水口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模具是注塑成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注塑成型是将热熔态的塑胶材料高速注入模具内具有所需形状的密闭型腔中,待塑胶材料冷却固化,打开模具将固化的塑胶产品顶出,以获得成型产品的加工方法。由于注塑成型加工方法具有成型费用低、成型周期短、成型过程简单和易于成型形状复杂的塑胶产品等特点,因此在塑胶产品应用领域应用极为广泛。
请参阅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注塑模具合模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该注塑模具1包括一定模11、一动模12、一模架13和一顶出机构14。该模架13用于支撑该定模11、该动模12和该顶出机构14。该定模11上设置有定模仁111。该动模12上设置有动模仁121。合模时,定模11与动模12相互贴合,该定模仁111、动模仁121共同形成一密闭型腔151,以成型注塑产品。该顶出机构14包括一顶针板141和多根顶针142。该顶针142固定在顶针板141,并在该顶针板141推动下作顶出动作。该顶出机构14在该模具1开模时,将已经冷却成型的塑胶产品顶离该动模仁121,从而使产品脱模。为使注塑产品邻近定模11的表面光滑美观,一般会在动模仁121中开设使热熔态塑胶材料的流向平行顶出方向的水口道152。热熔态的塑胶材料从浇道153经该水口道152进入该密闭型腔151。
请同时参阅图2,是图1所示注塑模具1开模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开模时,该定模11与动模12分离,该多根顶针142在顶针板141的驱动下将固化在密闭型腔151内的塑胶产品连同水口152一起顶出。
然而,应用该现有技术的注塑模具1成型的塑胶产品仍然连接着该水口152。由于该水口152不是该塑胶产品的一部分,因此,在后续工序中,还必须用手工切除或其他机械设备进行二次加工切除该水口152。但无论是手工还是应用其他机械设备进行二次加工切除该水口152,都会浪费塑胶产品生产的人力,增加塑胶产品加工工序和成本,延长塑胶产品生产周期,因而降低塑胶产品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注塑模具塑胶产品生产效率低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塑胶产品生产效率高的注塑模具。
一种注塑模具,其包括一定模、一动模和一顶出机构。该定模与该动模配合形成一密闭型腔。该动模包括一水口道。该水口道连接该密闭型腔。该顶出机构包括一脱模顶针。该脱模顶针是一斜顶针,其穿过该动模延伸到该密闭型腔并邻近该水口道。该脱模顶针使成型在密闭型腔内的塑胶产品脱模同时切除连接着该塑胶产品的水口。
一种注塑模具,其包括一动模和脱模顶针。该动模包括一动模型腔表面和一水口道。该水口道连接该动模型腔表面。该脱模顶针是一斜顶针。其穿过该动模延伸到该动模型腔表面并邻近该水口道。该脱模顶针邻近该水口道处设置有一刀刃。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注塑模具的脱模顶针靠近该水口处具有一刀刃。该脱模顶针在该塑胶产品脱模时将连接该塑胶产品的水口一并切除,因而节约了塑胶产品生产的人力,减少了塑胶产品加工工序和成本,缩短了塑胶产品生产周期。因而提高了塑胶产品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注塑模具合模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注塑模具开模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注塑模具合模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注塑模具剖面结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注塑模具开模状态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图5所示注塑模具自动切除水口的过程图。
图7是本发明注塑模具第二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和图4,图3是本发明注塑模具合模状态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注塑模具剖面结构部分放大示意图。该注塑模具2包括一定模21、一动模22、一模架23和一顶出机构24。该模架23用于支撑该定模21、该动模22和该顶出机构24。该定模21与该动模22贴合形成一具有固定形状的密闭型腔25。该顶出机构24设置于该模架23与动模22之间,并部分穿过该动模22到达该密闭型腔25。
该定模21包括一定模框211、一定模仁212和一浇注道系统213。该定模框211包括一收容框214。该定模仁212镶嵌于该收容框214中。该定模仁212面对该动模22的表面是一成型表面。该成型表面包括定模型腔表面215和定模浇道表面216。该浇注道系统213贯穿该定模框211和该定模仁212,并连通该定模浇道表面216。
该动模22包括一动模框221和一动模仁222。该动模仁222镶嵌于该动模框221中。该动模仁222包括一动模型腔表面223、一动模浇道表面224和一水口道225。该动模型腔表面223与该定模21的定模型腔表面215形成该具有固定形状的密闭型腔25。该动模浇道表面224与该定模21的定模浇道表面216形成该注塑模具2的浇道26。该浇道26与该浇注道系统213连通。该水口道225是由该动模型腔表面223向动模仁222内部延伸形成的管道。该水口道225一端连通该密闭型腔25,另一端与该浇道26连通。
该顶出机构24包括一第一顶出板241、一第二顶出板242、一脱模顶针243、一水口顶针244和一浇道顶针245。该水口顶针244的一端通过一沉头249固定在该第二顶出板242,其另一端则穿过该动模22而延伸到该水口道225。该浇道顶针245一端亦通过一沉头249固定在第一顶出板241,其另一端穿过该动模22而延伸到该浇道225。该第一顶出板241包括一滑道246和一设置在该滑道246的滑块247。该滑快247可滑动连接该滑道246。该脱模顶针243一端连接该滑块247,其另一端穿过该动模22而延伸到该密闭型腔25并邻近该水口道225。该脱模顶针243是一斜顶针,则该脱模顶针243的运动方向与该水口顶针244或该浇道顶针245的运动方向成一夹角a。该脱模顶针243邻近该水口道225处设置有一刀刃248。
在应用该注塑模具2注塑成型产品时,该模具合模,热熔态的塑胶材料从该浇注道系统213注入,并通过该浇道26、该水口道225流入到该密闭型腔25中,待该密闭型腔25中的塑胶材料冷却固化后,该塑注塑模具2内形成一连接着水口27的塑胶产品28。
请同时参阅图5和图6,图5是图3所示注塑模具2开模状态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注塑模具2自动切除水口27的过程图。为取出该塑胶产品28,该定模21与该动模22分离,该顶出机构24动作,将塑胶产品28顶离该动模22,同时,由于该脱模顶针243的运动方向与该水口顶针244或该浇道顶针245的运动方向成一夹角a,则该该脱模顶针243的运动方向与产品28的脱模方向成一夹角a。该脱模顶针243的斜向运动推动该刀刃248靠近并最后切断连接该塑胶产品28的水口27。为取得较佳的脱模、去水口25效果,该脱模顶针243与该塑胶28产品的脱模方向的夹角a在10~30度之间,最好为15度,以使切割省力且使该注塑模具2的体积较小。
以下是该脱模顶针243切除水口27的过程。该定模21与该动模22分离后,首先,该第一顶出板241推动该脱模顶针243和该浇道顶针245动作。该浇道顶针245推动冷却固化在浇道上的塑胶材料脱离该动模22。该脱模顶针243推动该塑胶产品28脱离该动模22,同时,由于该脱模顶针243的斜向运动,该脱模顶针243的刀刃248在该塑胶产品28被顶出地同时向该水口27接近,并最终对该水口27形成切割,将该水口27从该塑胶产品28中切离开来。接着,该第二顶出板242推动该水口顶针244动作,该水口顶针244把该水口27完全顶出该水口道225。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注塑模具2通过在脱模顶针243靠近该水口27处设置一刀刃248,使得该脱模顶针243在该塑胶产品28脱模同时将连接该塑胶产品28的水口27自动切除,因而节约了塑胶产品28生产的人力,减少了塑胶产品28加工工序和成本,缩短了塑胶产品28生产周期。因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由于该脱模顶针243的刀刃248是沿着塑胶产品28表面移动对该水口27进行切割,因而使得该塑胶产品28表面比现有技术中用手工方法切除更平整,可以减少该塑胶产品28后续装配时的装配误差。
请参阅图7,是本发明注塑模具第二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示意图。该第二实施方式的注塑模具3与该注塑模具2大致相同,其区别在于:该动模32的动模型腔表面323包括一突台328,该突台328设置于该水口道225的一侧,而该脱模顶针343的刀刃348在该水口道225的另一侧。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注塑模具2相比较,该第二实施方式的注塑模具3所成型的塑胶产品38在该水口27背离该刀刃348的一侧具有一凹陷,该刀刃348在切割该水口37时,该水口37被推挤到该凹陷中,因而减小刀刃348切割水口37的阻力,减小该刀刃348的切割作用力,增加了该刀刃的耐用度,并使切割更流畅,产品表面更平整。
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述,如该注塑模具2还包括多个水口道225的和对应的多个脱模顶针243;该第一顶出板241可以不包括该滑块247,该脱模顶针243直接可滑动连接到该滑道246。上述简单的变形适用于该第一实施方式的注塑模具2,也适用于该第二实施方式的注塑模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