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pdf

上传人:e1 文档编号:7668234 上传时间:2019-10-2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7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319656.X

申请日:

20140707

公开号:

CN104147758B

公开日:

20160427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3B22/04

主分类号:

A63B22/04

申请人:

郭柏权

发明人:

郭柏权

地址:

311253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欢谭村

优先权:

CN201410319656A

专利代理机构: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

戴晓翔;陈柳汀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为克服现有训练装置无法有效缓解腰部病痛、容易导致脑部振动过度而受损的缺陷,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动力组件工作时,主动轮通过传动带带动被动轮自转,进而带动转轴自转,实现凸轮的绕轴转动;当踏板的底面与第一弧形边相抵时,踏板随着凸轮的转动被第一弧形边逐渐向上顶起至最高点,当踏板的底面离开第一弧形边后,踏板作自由落体运动直至其底面与第二弧形边相抵,踏板随着凸轮的绕轴转动实现重复的垂直升降运动。其优点是:充分地锻炼、有效地放松腰部肌肉,缓解腰肌劳损、慢性腰背痛等腰部病症,达到身体放松的效果,而且能够在运动过程中避免脑部因振动过度而受损。

权利要求书

1.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带主动轮(11)的动力组件(1)、环状传动带(2)、底板(3)、固定在底板(3)上的支撑架(4)、可转动连接在支撑架(4)上的水平转轴(5)、两组脚踏组件(6);所述的转轴(5)上固定一被动轮(51),传动带(2)的一端套在主动轮(11)上,另一端套在被动轮(51)上;所述的脚踏组件(6)包括至少一根垂直固定在底板(3)上的导向柱(61)、垂直固定在转轴(5)上的凸轮(62)、位于凸轮(62)上方的踏板(63),所述的踏板(63)上设有套在导向柱(61)外并与导向柱(61)配合使用的直线轴承(64);所述的凸轮(62)包括外凸的第一弧形边(a)和内凹的第二弧形边(b),第一弧形边(a)到转轴(5)的距离大于第二弧形边(b)到转轴(5)的距离,两组脚踏组件的凸轮呈中心对称设置;动力组件(1)工作时,主动轮(11)通过传动带(2)带动被动轮(51)自转,进而带动转轴(5)自转,实现凸轮(62)的绕轴转动;当踏板(63)的底面与第一弧形边(a)相抵时,踏板(63)随着凸轮(62)的转动被第一弧形边(a)逐渐向上顶起至最高点,当踏板(63)的底面离开第一弧形边(a)后,踏板(63)作自由落体运动直至其底面与第二弧形边(b)相抵,踏板(63)随着凸轮(62)的绕轴转动实现重复的垂直升降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直线轴承(64)下方的导向柱(61)外套有一缓冲弹簧(7);当踏板(63)下降时,弹簧(7)处于被压缩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弹簧(7)下方的导向柱(61)外套有第一垫圈(71);位于弹簧(7)上方的导向柱(61)外套有第二垫圈(7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弹簧(7)和第二垫圈(72)之间的导向柱(61)外还套有至少一个用于调节高度的第三垫圈(7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63)的底面还设有一水平轴(81),该水平轴(81)上套有一用于与凸轮(62)配合的滚轮(8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82)的两侧均设有一直径大于滚轮(82)的限位轮(83),两个限位轮(83)和滚轮(82)构成一与凸轮(62)配合的限位凹槽;所述踏板(63)的底面垂直固定两块板体(84),上述的水平轴(81)穿设在两块板体(84)之间,滚轮(82)、限位轮(83)均可转动地套在位于两块板体(84)之间的水平轴(81)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62)的一侧还固定有一块金属板(65),该金属板(65)的外轮廓小于凸轮(62)的外轮廓且与凸轮(62)的外轮廓形状匹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架(4)有两个,且对称设置在底板(3)的左、右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架(4)上设有与转轴(5)转动配合的轴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向柱(61)有两根,且对称设置在位于转轴(5)前、后两侧的底板(3)上。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体育锻炼器械,具体地说是一种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人们容易因长期伏案工作、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而感到身体沉重,或因工作劳累过度,造成局部肌肉僵硬,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尤其是腰部出现腰肌劳损、慢性腰背痛等病症。

授权公告号为CN101095644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模拟气功循环振动健身训练装置”,该装置通过驱动机构驱动使偏心轴循环动作,带动传动组的左右各支板在摆动过程中产生线形振动,且配合马达的转速使上方外壳座体产生各种频率振动的上下位移(跷跷板式);当使用者站立在外壳座体上时,全身随之产生循环振动,进而激励身体内部各腑脏、血液通畅,活络细胞,且使全身各腑脏与肌肉可产生共振效果,提升肌力与肌耐力。该装置的缺陷是:第一,对腰部肌肉的锻炼仍旧缺乏,肌肉放松效果不好,无法有效缓解腰部病痛;第二,外壳座体为一块整体式的踏板,使用者在身体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双脚同时踩踏在外壳座体上并同时受力时,力的方向直达大脑,容易导致脑部振动过度而受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通过模拟自由落体式下楼梯的动作,在激励身体内部各腑脏、血液通畅,活络细胞,提升肌力与肌耐力的同时,还能充分地锻炼、有效地放松腰部肌肉,缓解腰肌劳损、慢性腰背痛等腰部病症,达到身体放松的效果,而且能够在运动过程中避免脑部因振动过度而受损。

为此,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其技术特征是,

它包括带主动轮的动力组件、环状传动带、底板、固定在底板上的支撑架、可转动连接在支撑架上的水平转轴、两组脚踏组件;

所述的转轴上固定一被动轮,传动带的一端套在主动轮上,另一端套在被动轮上;

所述的脚踏组件包括至少一根垂直固定在底板上的导向柱、垂直固定在转轴上的凸轮、位于凸轮上方的踏板,所述的踏板上设有套在导向柱外并与导向柱配合使用的直线轴承;所述的凸轮包括外凸的第一弧形边和内凹的第二弧形边,第一弧形边到转轴的距离大于第二弧形边到转轴的距离,两组脚踏组件的凸轮呈中心对称设置;

动力组件工作时,主动轮通过传动带带动被动轮自转,进而带动转轴自转,实现凸轮的绕轴转动;当踏板的底面与第一弧形边相抵时,踏板随着凸轮的转动被第一弧形边逐渐向上顶起至最高点,当踏板的底面离开第一弧形边后,踏板作自由落体运动直至其底面与第二弧形边相抵,踏板随着凸轮的绕轴转动实现重复的垂直升降运动。

在该装置的工作过程中,踏板先被凸轮缓慢顶至最高点,再因无部件承托而作自由落体运动,又被凸轮抵住而迅速停止下落,三个运动过程循环重复,两组脚踏组件中的凸轮呈中心对称,使得两组脚踏组件交替运动(左下右上、左上右下)。当使用者的两只脚分别踩在左、右两组脚踏组件的踏板上时,身体作踏步式运动,全身随之振动,进而激励身体内部各腑脏、血液通畅,活络细胞,且使全身各腑脏与肌肉可产生共振效果,提升肌力与肌耐力,在锻炼的同时达到身体放松的效果。

左脚被左侧踏板托起时,右脚随右侧踏板作自由落体运动,当右侧踏板瞬间停止下落时,右侧上身仍旧具有下落的惯性,而右侧下身被右侧踏板瞬间抵住,使得腰部右侧的上、下肌肉瞬间猛烈撞击;右脚被右侧踏板托起时,左脚随左侧踏板作自由落体运动,当左侧踏板瞬间停止下落时,左侧上身仍旧具有下落的惯性,而左侧下身被左侧踏板瞬间抵住,使得腰部左侧的上、下肌肉瞬间猛烈撞击;这使得腰部的肌肉能够充分地锻炼,对两侧的腰肌起到按摩放松的效果,有效缓解腰肌劳损、慢性腰背痛等腰部病症。

将原有的一块整体式踏板改进为两组交替运动的脚踏组件,在使用者单脚受到踏板瞬间停止下落的反作用力后,力从身体的一侧传递到身体的另一侧,在该传递过程中,力的方向一部分被改变,避免了头部直接遭受冲击而导致的震动过度,同时,力从一侧传递到身体的另一侧时所产生的扭力冲击对两侧腰肌的锻炼及放松十分有效。

作为改进,位于直线轴承下方的导向柱外套有一缓冲弹簧;当踏板下降时,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这一设置,使得该缓冲弹簧起到了避震缓冲、消除噪音的功效,还可以通过更换不同强度的缓冲弹簧来调整装置的冲击力,以适应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作为改进,位于弹簧下方的导向柱外套有第一垫圈;位于弹簧上方的导向柱外套有第二垫圈。这一设置,使得弹簧和底板之间通过第一垫圈来消除噪音,弹簧和踏板之间通过第二垫圈来消除噪音,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通常采用橡胶圈。

作为改进,位于弹簧和第二垫圈之间的导向柱外还套有至少一个用于调节高度的第三垫圈。这一设置,使得弹簧作用的高度可由第三垫圈的高度来调整,第三垫圈的高度越高,缓冲效果越好。

作为改进,所述踏板的底面还设有一水平轴,该水平轴上套有一用于与凸轮配合的滚轮。这一设置,使得凸轮与踏板之间为滚动摩擦,减小了凸轮转动时的摩擦阻力。

作为改进,所述滚轮的两侧均设有一直径大于滚轮的限位轮,两个限位轮和滚轮构成一与凸轮配合的限位凹槽;所述踏板的底面垂直固定两块板体,上述的水平轴穿设在两块板体之间,滚轮、限位轮均可转动地套在位于两块板体之间的水平轴上。这一设置,使得滚轮的安装结构简单、稳固,而且,凸轮转动时被两个限位轮限位,运动更加平稳。

作为改进,所述凸轮的一侧还固定有一块金属板,该金属板的外轮廓小于凸轮的外轮廓且与凸轮的外轮廓形状匹配。这一设置,使得凸轮不易变形,使用寿命长。

作为改进,所述的支撑架有两个,且对称设置在底板的左、右两侧。这一设置,使得支撑架对转轴的支撑力更均匀,支撑效果好。

作为改进,所述的支撑架上设有与转轴转动配合的轴承。这一设置,使得转轴与支撑架之间的转动结构更加简单、顺畅。

作为改进,所述的导向柱有两根,且对称设置在位于转轴前、后两侧的底板上。这一设置,使得导向柱对踏板的支撑力均匀、支撑效果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本装置通过模拟自由落体式下楼梯的动作激励身体内部各腑脏、血液通畅,活络细胞,提升肌力与肌耐力,还能充分地锻炼、有效地放松腰部肌肉,缓解腰肌劳损、慢性腰背痛等腰部病症,达到身体放松的效果,而且能够在运动过程中避免脑部因振动过度而受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爆炸图(去掉动力组件和传动带)。

图3为本发明脚踏组件另一角度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凸轮另一角度的放大图。

图5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凸轮的第一弧形边与踏板底面的滚轮相抵时的局部侧视图。

图7为本发明凸轮的第二弧形边与踏板底面的滚轮相抵时的局部侧视图。

图中所示:1、动力组件,11、主动轮,2、传动带,3、底板,4、支撑架,5、转轴,51、被动轮,6、脚踏组件,61、导向柱,62、凸轮,63、踏板,64、直线轴承,65、金属板,7、弹簧,71、第一垫圈,72、第二垫圈,73、第三垫圈,81、水平轴,82、滚轮,83、限位轮,84、板体,a、第一弧形边,b、第二弧形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的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由带主动轮11的动力组件1(减速电机)、环状传动带2、底板3、固定在底板3上的支撑架4、可转动连接在支撑架4上的水平转轴5、两组脚踏组件6组成。

所述的转轴5上固定一被动轮51,传动带2的一端套在主动轮11上,另一端套在被动轮51上。

所述的支撑架4有两个,且对称设置在底板3的左、右两侧。所述的支撑架4上设有与转轴5转动配合的轴承。

如图3所示,所述的脚踏组件6包括两根垂直固定在底板3上的导向柱61、垂直固定在转轴5上的凸轮62、位于凸轮62上方的踏板63。所述的踏板63上设有套在导向柱61外并与导向柱61配合使用的直线轴承64。所述的凸轮62包括外凸的第一弧形边a和内凹的第二弧形边b,第一弧形边a到转轴5的距离大于第二弧形边b到转轴5的距离,如图4所示,所述凸轮62的一侧还固定有一块金属板65,该金属板65的外轮廓小于凸轮62的外轮廓且与凸轮62的外轮廓形状匹配。两组脚踏组件的凸轮呈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的两根导向柱61对称设置在位于转轴5前、后两侧的底板3上。

位于直线轴承64下方的导向柱61外套有一缓冲弹簧7;当踏板63下降时,弹簧7处于被压缩状态。位于弹簧7下方的导向柱61外套有第一垫圈71;位于弹簧7上方的导向柱61外套有第二垫圈72。位于弹簧7和第二垫圈72之间的导向柱61外还套有两个(也可以是三个或四个)用于调节高度的第三垫圈73。

如图5所示的踏板63的底面还设有一水平轴81,该水平轴81上套有一用于与凸轮62配合的滚轮82。所述滚轮82的两侧均设有一直径大于滚轮82的限位轮83,两个限位轮83和滚轮82构成一与凸轮62配合的限位凹槽;所述踏板63的底面垂直固定两块板体84,上述的水平轴81穿设在两块板体84之间,滚轮82、限位轮83均可转动地套在位于两块板体84之间的水平轴81上。

结合图6、图7,动力组件1工作时,主动轮11通过传动带2带动被动轮51自转,进而带动转轴5自转,实现凸轮62的绕轴转动;当踏板63的底面与第一弧形边a相抵时,踏板63随着凸轮62的转动被第一弧形边a逐渐向上顶起至最高点,当踏板63的底面离开第一弧形边a后,踏板63作自由落体运动直至其底面与第二弧形边b相抵,踏板63随着凸轮62的绕轴转动实现重复的垂直升降运动。

在该装置的工作过程中,踏板63先被凸轮62缓慢顶至最高点,再因无部件承托而作自由落体运动,又被凸轮62抵住而迅速停止下落,三个运动过程循环重复,两组脚踏组件6中的凸轮62呈中心对称,使得两组脚踏组件交替运动(左下右上、左上右下)。当使用者的两只脚分别踩在左、右两组脚踏组件的踏板63上时,身体作踏步式运动,全身随之振动。

左脚被左侧踏板托起时,右脚随右侧踏板作自由落体运动,当右侧踏板瞬间停止下落时,右侧上身仍旧具有下落的惯性,而右侧下身被右侧踏板瞬间抵住,使得腰部右侧的上、下肌肉瞬间猛烈撞击;右脚被右侧踏板托起时,左脚随左侧踏板作自由落体运动,当左侧踏板瞬间停止下落时,左侧上身仍旧具有下落的惯性,而左侧下身被左侧踏板瞬间抵住,使得腰部左侧的上、下肌肉瞬间猛烈撞击。

以上仅就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发明不仅局限于以上实施例,其具体结构允许有变化,如:所述的两根导向柱61也可以设置在转轴5的同一侧,所述的动力组件1可以采用体积较小的连体式调速电机,且该调速电机放置在转轴5的另一侧,用以减小放松装置的整体体积;又如:所述的导向柱61也可以是一根导向弹簧;再如:所述导向柱61的数量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三根或四根;等。凡在本发明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410319656.X (22)申请日 2014.07.07 A63B 22/04(2006.01) (73)专利权人 郭柏权 地址 311253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欢 谭村 (72)发明人 郭柏权 (74)专利代理机构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 ( 普通 合伙 ) 33206 代理人 戴晓翔 陈柳汀 CN 203915913 U,2014.11.05, 权利要求 1-10. CN 1638839 A,2005.07.13, 全文 . CN 2925532 Y,2007.07.25, 全文 . KR 20080064423 A,20。

2、08.07.09, 全文 . (54) 发明名称 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 (5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为 克服现有训练装置无法有效缓解腰部病痛、 容易 导致脑部振动过度而受损的缺陷, 本发明采用的 技术方案为, 动力组件工作时, 主动轮通过传动带 带动被动轮自转, 进而带动转轴自转, 实现凸轮的 绕轴转动 ; 当踏板的底面与第一弧形边相抵时, 踏板随着凸轮的转动被第一弧形边逐渐向上顶起 至最高点, 当踏板的底面离开第一弧形边后, 踏板 作自由落体运动直至其底面与第二弧形边相抵, 踏板随着凸轮的绕轴转动实现重复的垂直升降运 动。其优点是 : 充分地锻炼、 有效地放松腰部肌 肉。

3、, 缓解腰肌劳损、 慢性腰背痛等腰部病症, 达到 身体放松的效果, 而且能够在运动过程中避免脑 部因振动过度而受损。 (51)Int.Cl. (56)对比文件 审查员 孙文杰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 CN 104147758 B 2016.04.27 CN 104147758 B 1.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 其特征在于: 它包括带主动轮 (11) 的动力组件 (1) 、 环状传动 带 (2) 、 底板 (3) 、 固定在底板 (3) 上的支撑架 (4) 、 可转动连接在支撑架 (4) 上的水平转轴 (5) 、 两组脚踏组件 (。

4、6) ; 所述的转轴 (5) 上固定一被动轮 (51) , 传动带 (2) 的一端套在主动轮 (11) 上, 另一端套 在被动轮 (51) 上; 所述的脚踏组件 (6) 包括至少一根垂直固定在底板 (3) 上的导向柱 (61) 、 垂直固定在转 轴 (5) 上的凸轮 (62) 、 位于凸轮 (62) 上方的踏板 (63) , 所述的踏板 (63) 上设有套在导向柱 (61) 外并与导向柱 (61) 配合使用的直线轴承 (64) ; 所述的凸轮 (62) 包括外凸的第一弧形边 (a) 和内凹的第二弧形边 (b) , 第一弧形边 (a) 到转轴 (5) 的距离大于第二弧形边 (b) 到转轴 (5)。

5、 的距离, 两组脚踏组件的凸轮呈中心对称设置; 动力组件 (1) 工作时, 主动轮 (11) 通过传动带 (2) 带动被动轮 (51) 自转, 进而带动转轴 (5) 自转, 实现凸轮 (62) 的绕轴转动; 当踏板 (63) 的底面与第一弧形边 (a) 相抵时, 踏板 (63) 随着凸轮 (62) 的转动被第一弧形边 (a) 逐渐向上顶起至最高点, 当踏板 (63) 的底面离开第 一弧形边 (a) 后, 踏板 (63) 作自由落体运动直至其底面与第二弧形边 (b) 相抵, 踏板 (63) 随 着凸轮 (62) 的绕轴转动实现重复的垂直升降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 其。

6、特征在于: 位于直线轴承 (64) 下方的 导向柱 (61) 外套有一缓冲弹簧 (7) ; 当踏板 (63) 下降时, 弹簧 (7) 处于被压缩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 其特征在于: 位于弹簧 (7) 下方的导向 柱 (61) 外套有第一垫圈 (71) ; 位于弹簧 (7) 上方的导向柱 (61) 外套有第二垫圈 (72) 。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 其特征在于: 位于弹簧 (7) 和第二垫圈 (72) 之间的导向柱 (61) 外还套有至少一个用于调节高度的第三垫圈 (73) 。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

7、踏板 (63) 的底面还设 有一水平轴 (81) , 该水平轴 (81) 上套有一用于与凸轮 (62) 配合的滚轮 (82) 。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轮 (82) 的两侧均设 有一直径大于滚轮 (82) 的限位轮 (83) , 两个限位轮 (83) 和滚轮 (82) 构成一与凸轮 (62) 配合 的限位凹槽; 所述踏板 (63) 的底面垂直固定两块板体 (84) , 上述的水平轴 (81) 穿设在两块 板体 (84) 之间, 滚轮 (82) 、 限位轮 (83) 均可转动地套在位于两块板体 (84) 之间的水平轴 (81) 上。 7.根据权利要求1。

8、所述的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 (62) 的一侧还固 定有一块金属板 (65) , 该金属板 (65) 的外轮廓小于凸轮 (62) 的外轮廓且与凸轮 (62) 的外轮 廓形状匹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支撑架 (4) 有两个, 且对称设置在底板 (3) 的左、 右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支撑架 (4) 上设 有与转轴 (5) 转动配合的轴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导向柱 (61) 有两 根, 且对称设置在位于转轴 (5) 前、 。

9、后两侧的底板 (3) 上。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104147758 B 2 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体育锻炼器械, 具体地说是一种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 人们容易因长期伏案工作、 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而感到身 体沉重, 或因工作劳累过度, 造成局部肌肉僵硬, 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 尤其是腰部出 现腰肌劳损、 慢性腰背痛等病症。 0003 授权公告号为CN101095644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 “模拟气功循环振动健身训练 装置” , 该装置通过驱动机构驱动使偏心轴循环动作, 带动传动组的左右各支板在摆动过程。

10、 中产生线形振动, 且配合马达的转速使上方外壳座体产生各种频率振动的上下位移(跷跷 板式); 当使用者站立在外壳座体上时, 全身随之产生循环振动, 进而激励身体内部各腑脏、 血液通畅, 活络细胞, 且使全身各腑脏与肌肉可产生共振效果, 提升肌力与肌耐力。 该装置 的缺陷是: 第一, 对腰部肌肉的锻炼仍旧缺乏, 肌肉放松效果不好, 无法有效缓解腰部病痛; 第二, 外壳座体为一块整体式的踏板, 使用者在身体完全放松的状态下双脚同时踩踏在外 壳座体上并同时受力时, 力的方向直达大脑, 容易导致脑部振动过度而受损。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 提供一种踏。

11、步式身 体放松装置, 通过模拟自由落体式下楼梯的动作, 在激励身体内部各腑脏、 血液通畅, 活络 细胞, 提升肌力与肌耐力的同时, 还能充分地锻炼、 有效地放松腰部肌肉, 缓解腰肌劳损、 慢 性腰背痛等腰部病症, 达到身体放松的效果, 而且能够在运动过程中避免脑部因振动过度 而受损。 0005 为此,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 其技术特征是, 0006 它包括带主动轮的动力组件、 环状传动带、 底板、 固定在底板上的支撑架、 可转动 连接在支撑架上的水平转轴、 两组脚踏组件; 0007 所述的转轴上固定一被动轮, 传动带的一端套在主动轮上, 另一端套在被动轮上; 000。

12、8 所述的脚踏组件包括至少一根垂直固定在底板上的导向柱、 垂直固定在转轴上的 凸轮、 位于凸轮上方的踏板, 所述的踏板上设有套在导向柱外并与导向柱配合使用的直线 轴承; 所述的凸轮包括外凸的第一弧形边和内凹的第二弧形边, 第一弧形边到转轴的距离 大于第二弧形边到转轴的距离, 两组脚踏组件的凸轮呈中心对称设置; 0009 动力组件工作时, 主动轮通过传动带带动被动轮自转, 进而带动转轴自转, 实现凸 轮的绕轴转动; 当踏板的底面与第一弧形边相抵时, 踏板随着凸轮的转动被第一弧形边逐 渐向上顶起至最高点, 当踏板的底面离开第一弧形边后, 踏板作自由落体运动直至其底面 与第二弧形边相抵, 踏板随着凸。

13、轮的绕轴转动实现重复的垂直升降运动。 0010 在该装置的工作过程中, 踏板先被凸轮缓慢顶至最高点, 再因无部件承托而作自 由落体运动, 又被凸轮抵住而迅速停止下落, 三个运动过程循环重复, 两组脚踏组件中的凸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104147758 B 3 轮呈中心对称, 使得两组脚踏组件交替运动(左下右上、 左上右下)。 当使用者的两只脚分别 踩在左、 右两组脚踏组件的踏板上时, 身体作踏步式运动, 全身随之振动, 进而激励身体内 部各腑脏、 血液通畅, 活络细胞, 且使全身各腑脏与肌肉可产生共振效果, 提升肌力与肌耐 力, 在锻炼的同时达到身体放松的效果。 0011 左脚被。

14、左侧踏板托起时, 右脚随右侧踏板作自由落体运动, 当右侧踏板瞬间停止 下落时, 右侧上身仍旧具有下落的惯性, 而右侧下身被右侧踏板瞬间抵住, 使得腰部右侧的 上、 下肌肉瞬间猛烈撞击; 右脚被右侧踏板托起时, 左脚随左侧踏板作自由落体运动, 当左 侧踏板瞬间停止下落时, 左侧上身仍旧具有下落的惯性, 而左侧下身被左侧踏板瞬间抵住, 使得腰部左侧的上、 下肌肉瞬间猛烈撞击; 这使得腰部的肌肉能够充分地锻炼, 对两侧的腰 肌起到按摩放松的效果, 有效缓解腰肌劳损、 慢性腰背痛等腰部病症。 0012 将原有的一块整体式踏板改进为两组交替运动的脚踏组件, 在使用者单脚受到踏 板瞬间停止下落的反作用力后。

15、, 力从身体的一侧传递到身体的另一侧, 在该传递过程中, 力 的方向一部分被改变, 避免了头部直接遭受冲击而导致的震动过度, 同时, 力从一侧传递到 身体的另一侧时所产生的扭力冲击对两侧腰肌的锻炼及放松十分有效。 0013 作为改进, 位于直线轴承下方的导向柱外套有一缓冲弹簧; 当踏板下降时, 弹簧处 于被压缩状态。 这一设置, 使得该缓冲弹簧起到了避震缓冲、 消除噪音的功效, 还可以通过 更换不同强度的缓冲弹簧来调整装置的冲击力, 以适应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0014 作为改进, 位于弹簧下方的导向柱外套有第一垫圈; 位于弹簧上方的导向柱外套 有第二垫圈。 这一设置, 使得弹簧和底板之间通过。

16、第一垫圈来消除噪音, 弹簧和踏板之间通 过第二垫圈来消除噪音, 第一垫圈和第二垫圈通常采用橡胶圈。 0015 作为改进, 位于弹簧和第二垫圈之间的导向柱外还套有至少一个用于调节高度的 第三垫圈。 这一设置, 使得弹簧作用的高度可由第三垫圈的高度来调整, 第三垫圈的高度越 高, 缓冲效果越好。 0016 作为改进, 所述踏板的底面还设有一水平轴, 该水平轴上套有一用于与凸轮配合 的滚轮。 这一设置, 使得凸轮与踏板之间为滚动摩擦, 减小了凸轮转动时的摩擦阻力。 0017 作为改进, 所述滚轮的两侧均设有一直径大于滚轮的限位轮, 两个限位轮和滚轮 构成一与凸轮配合的限位凹槽; 所述踏板的底面垂直固。

17、定两块板体, 上述的水平轴穿设在 两块板体之间, 滚轮、 限位轮均可转动地套在位于两块板体之间的水平轴上。 这一设置, 使 得滚轮的安装结构简单、 稳固, 而且, 凸轮转动时被两个限位轮限位, 运动更加平稳。 0018 作为改进, 所述凸轮的一侧还固定有一块金属板, 该金属板的外轮廓小于凸轮的 外轮廓且与凸轮的外轮廓形状匹配。 这一设置, 使得凸轮不易变形, 使用寿命长。 0019 作为改进, 所述的支撑架有两个, 且对称设置在底板的左、 右两侧。 这一设置, 使得 支撑架对转轴的支撑力更均匀, 支撑效果好。 0020 作为改进, 所述的支撑架上设有与转轴转动配合的轴承。 这一设置, 使得转轴。

18、与支 撑架之间的转动结构更加简单、 顺畅。 0021 作为改进, 所述的导向柱有两根, 且对称设置在位于转轴前、 后两侧的底板上。 这 一设置, 使得导向柱对踏板的支撑力均匀、 支撑效果好。 002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 本装置通过模拟自由落体式下楼梯的动作激励身 体内部各腑脏、 血液通畅, 活络细胞, 提升肌力与肌耐力, 还能充分地锻炼、 有效地放松腰部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104147758 B 4 肌肉, 缓解腰肌劳损、 慢性腰背痛等腰部病症, 达到身体放松的效果, 而且能够在运动过程 中避免脑部因振动过度而受损。 附图说明 0023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 0024 图2为本发明的爆炸图 (去掉动力组件和传动带) 。 0025 图3为本发明脚踏组件另一角度的放大图。 0026 图4为本发明凸轮另一角度的放大图。 0027 图5为图2中A部的放大图。 0028 图6为本发明凸轮的第一弧形边与踏板底面的滚轮相抵时的局部侧视图。 0029 图7为本发明凸轮的第二弧形边与踏板底面的滚轮相抵时的局部侧视图。 0030 图中所示: 1、 动力组件, 11、 主动轮, 2、 传动带, 3、 底板, 4、 支撑架, 5、 转轴, 51、 被动 轮, 6、 脚踏组件, 61、 导向柱, 62、 凸轮, 63、 踏板, 64、 直线轴承, 65、 金属板, 7、。

20、 弹簧, 71、 第一 垫圈, 72、 第二垫圈, 73、 第三垫圈, 81、 水平轴, 82、 滚轮, 83、 限位轮, 84、 板体, a、 第一弧形 边, b、 第二弧形边。 具体实施方式 0031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32 如图1、 图2所示的踏步式身体放松装置, 由带主动轮11的动力组件1 (减速电机) 、 环状传动带2、 底板3、 固定在底板3上的支撑架4、 可转动连接在支撑架4上的水平转轴5、 两 组脚踏组件6组成。 0033 所述的转轴5上固定一被动轮51, 传动带2的一端套在主动轮11上, 另一端套在被 动轮51上。 0034 所述的支。

21、撑架4有两个, 且对称设置在底板3的左、 右两侧。 所述的支撑架4上设有 与转轴5转动配合的轴承。 0035 如图3所示, 所述的脚踏组件6包括两根垂直固定在底板3上的导向柱61、 垂直固定 在转轴5上的凸轮62、 位于凸轮62上方的踏板63。 所述的踏板63上设有套在导向柱61外并与 导向柱61配合使用的直线轴承64。 所述的凸轮62包括外凸的第一弧形边a和内凹的第二弧 形边b, 第一弧形边a到转轴5的距离大于第二弧形边b到转轴5的距离, 如图4所示, 所述凸轮 62的一侧还固定有一块金属板65, 该金属板65的外轮廓小于凸轮62的外轮廓且与凸轮62的 外轮廓形状匹配。 两组脚踏组件的凸轮呈。

22、中心对称设置。 所述的两根导向柱61对称设置在 位于转轴5前、 后两侧的底板3上。 0036 位于直线轴承64下方的导向柱61外套有一缓冲弹簧7; 当踏板63下降时, 弹簧7处 于被压缩状态。 位于弹簧7下方的导向柱61外套有第一垫圈71; 位于弹簧7上方的导向柱61 外套有第二垫圈72。 位于弹簧7和第二垫圈72之间的导向柱61外还套有两个 (也可以是三个 或四个) 用于调节高度的第三垫圈73。 0037 如图5所示的踏板63的底面还设有一水平轴81, 该水平轴81上套有一用于与凸轮 62配合的滚轮82。 所述滚轮82的两侧均设有一直径大于滚轮82的限位轮83, 两个限位轮83 和滚轮82构。

23、成一与凸轮62配合的限位凹槽; 所述踏板63的底面垂直固定两块板体84, 上述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104147758 B 5 的水平轴81穿设在两块板体84之间, 滚轮82、 限位轮83均可转动地套在位于两块板体84之 间的水平轴81上。 0038 结合图6、 图7, 动力组件1工作时, 主动轮11通过传动带2带动被动轮51自转, 进而 带动转轴5自转, 实现凸轮62的绕轴转动; 当踏板63的底面与第一弧形边a相抵时, 踏板63随 着凸轮62的转动被第一弧形边a逐渐向上顶起至最高点, 当踏板63的底面离开第一弧形边a 后, 踏板63作自由落体运动直至其底面与第二弧形边b相抵, 。

24、踏板63随着凸轮62的绕轴转动 实现重复的垂直升降运动。 0039 在该装置的工作过程中, 踏板63先被凸轮62缓慢顶至最高点, 再因无部件承托而 作自由落体运动, 又被凸轮62抵住而迅速停止下落, 三个运动过程循环重复, 两组脚踏组件 6中的凸轮62呈中心对称, 使得两组脚踏组件交替运动(左下右上、 左上右下)。 当使用者的 两只脚分别踩在左、 右两组脚踏组件的踏板63上时, 身体作踏步式运动, 全身随之振动。 0040 左脚被左侧踏板托起时, 右脚随右侧踏板作自由落体运动, 当右侧踏板瞬间停止 下落时, 右侧上身仍旧具有下落的惯性, 而右侧下身被右侧踏板瞬间抵住, 使得腰部右侧的 上、 下。

25、肌肉瞬间猛烈撞击; 右脚被右侧踏板托起时, 左脚随左侧踏板作自由落体运动, 当左 侧踏板瞬间停止下落时, 左侧上身仍旧具有下落的惯性, 而左侧下身被左侧踏板瞬间抵住, 使得腰部左侧的上、 下肌肉瞬间猛烈撞击。 0041 以上仅就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作了说明, 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 本 发明不仅局限于以上实施例, 其具体结构允许有变化, 如: 所述的两根导向柱61也可以设置 在转轴5的同一侧, 所述的动力组件1可以采用体积较小的连体式调速电机, 且该调速电机 放置在转轴5的另一侧, 用以减小放松装置的整体体积; 又如: 所述的导向柱61也可以是一 根导向弹簧; 再如: 所述导向柱61的数量可以是一根, 也可以是三根或四根; 等。 凡在本发明 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104147758 B 6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4 页 7 CN 104147758 B 7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4 页 8 CN 104147758 B 8 图3 图4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3/4 页 9 CN 104147758 B 9 图6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 4/4 页 10 CN 104147758 B 1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类生活必需 > 运动;游戏;娱乐活动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