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风道吹风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风道吹风机.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721003123.6 (22)申请日 2017.08.11 (73)专利权人 浙江金达电机电器有限公司 地址 316000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盐仓工业 新区金达路19号 (72)发明人 陈惠龙 陈俊霖 冯贞建 (74)专利代理机构 舟山固浚专利事务所(普通 合伙) 33106 代理人 杨康星 (51)Int.Cl. A45D 20/10(2006.01) A45D 20/12(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三风道吹风机 。
2、(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三风道吹风机, 包括 吹风机本体, 所述吹风机本体包括手柄以及风 筒, 所述风筒包括自然风风道和增压风道, 还包 括离子风道, 所述离子风道内设离子发生器, 所 述离子风道入口与增压风道连通、 出口与自然风 风道连通, 所述离子风道的出口与自然风风道、 增压风道同向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离子发生器配 有专门的离子风道, 离子发生器产生的离子能恰 到好处的随离子风道中的风力到达头发, 既不会 因增压风道中的风力过大而四处飞散, 又不会因 为自然风风道中风力太过柔和而无法到达头发, 使离子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提高吹风机的性 能。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
3、页 CN 207055113 U 2018.03.02 CN 207055113 U 1.一种三风道吹风机, 包括吹风机本体, 所述吹风机本体包括手柄以及风筒, 所述风筒 包括自然风风道和增压风道, 自然风风道在内、 增压风道环绕在外, 自然风风道前后贯通, 手柄上设有与增压风道连通的进风口, 吹风机本体内还设有增压风道的进风结构, 其特征 在于: 还包括离子风道, 所述离子风道内设离子发生器, 所述离子风道入口与增压风道连 通、 出口与自然风风道连通, 所述离子风道的出口与自然风风道、 增压风道同向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风道吹风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离子风道包括隔仓与L风道, 。
4、所述隔仓由增压风道隔离而成, 所述离子发生器安装在隔仓内, 所述隔仓与增压风道的间 壁上设有若干通气孔, 所述L风道上端与隔仓连通, 下端连通至自然风风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风道吹风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L风道的水平段靠近自然风 风道进风口的一端设流线型的端盖, 靠近自然风风道出风口的一端为敞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三风道吹风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L风道的敞口端设有带有若 干镂空孔的盖板。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三风道吹风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L风道的水平段设置 在自然风风道的中心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风道吹风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结构位于增压。
5、风道中、 或位于增压风道与手柄的交汇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三风道吹风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进风结构为涡轮组件, 所 述的涡轮组件包括涡轮和电机, 所述的涡轮的轴心线与增压风道轴心垂直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三风道吹风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涡轮位于增压风道与手柄 的交汇处, 所述电机位于手柄中, 所述的涡轮为锥形混流涡轮, 所述锥形混流涡轮的大头位 于增压风道中, 小头位于手柄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风道吹风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压风道的进风口设置在手 柄下端的侧壁或端壁上, 所述增压风道的出风口与自然风风道同心环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风道吹风机。
6、, 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压风道与自然风风道的 之间形成环形腔, 所述环形腔内周向设置加热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风道吹风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筒包括外筒、 前内筒、 后 内筒, 所述前内筒与后内筒拼装后其内壁形成自然风风道, 所述外筒与前内筒、 后内筒之间 形成增压风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三风道吹风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筒下方设有一号插接瓦 与二号插接瓦, 所述一号插接瓦固定、 二号插接瓦可拆卸, 二者拼装后插接在手柄的上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三风道吹风机,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风结构安装在一号插接 瓦与二号插接瓦内。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7、 2 CN 207055113 U 2 三风道吹风机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个人护理用品领域, 具体涉及到一种三风道吹风机。 背景技术 0002 授权公开号为CN205624987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双风道吹风机, 其包括同心圆 设置的增压风道和自然风道, 增压风道内设置进风机构, 自然风风道内设离子发生器, 进风 机构使外部的空气流入, 并在增压风道的出风口产生高压环状风圈, 带动自然风风道的空 气流动形成风速, 离子发生器产生的离子随自然风吹出用于养护头发、 使头发便于梳理。 0003 上述专利中离子发生器产生的离子由自然风吹出, 由于该双风道吹风机的结构特 点, 导致自然风。
8、的风力相对柔和, 使得离子难以全部、 充分的到底头发, 不可避免的降低了 护发、 美发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为了提高离子吹风机的护发、 美发性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三风道吹风机。 0005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 一种三风道吹风机, 包括吹风机本体, 所述吹风机本体包括手柄以及风筒, 所述风 筒包括自然风风道和增压风道, 自然风风道在内、 增压风道环绕在外, 自然风风道前后贯 通, 手柄上设有与增压风道连通的进风口, 吹风机本体内还设有增压风道的进风结构, 还包 括离子风道, 所述离子风道内设离子发生器, 所述离子风道入口与增压风道连通、 出口与自 然风风道连通。
9、, 所述离子风道出口与自然风风道、 增压风道同向设置。 0007 所述离子风道包括隔仓与L风道, 所述隔仓由增压风道隔离而成, 所述离子发生器 安装在隔仓内, 所述隔仓与增压风道的间壁上设有若干通气孔, 所述L风道上端与隔仓连 通, 下端连通至自然风风道。 0008 所述L风道的水平段靠近自然风风道进风口的一端设流线型的端盖, 靠近自然风 风道出风口的一端为敞口。 0009 所述L风道的敞口端设有带有若干镂空孔的盖板。 0010 所述L风道的水平段设置在自然风风道的中心位置。 0011 所述进风结构位于增压风道中、 或位于增压风道与手柄的交汇处。 0012 所述的进风结构为涡轮组件, 所述的涡。
10、轮组件包括涡轮和电机, 所述的涡轮的轴 心线与增压风道轴心垂直布置。 0013 所述的涡轮位于增压风道与手柄的交汇处, 所述电机位于手柄中, 所述的涡轮为 锥形混流涡轮, 所述锥形混流涡轮的大头位于增压风道中, 小头位于手柄中。 0014 所述增压风道的进风口设置在手柄下端的侧壁或端壁上, 所述增压风道的出风口 与自然风风道同心环设置。 0015 所述增压风道与自然风风道的之间形成环形腔, 所述环形腔内周向设置加热装 置。 说 明 书 1/4 页 3 CN 207055113 U 3 0016 所述风筒包括外筒、 前内筒、 后内筒, 所述前内筒与后内筒拼装后其内壁形成自然 风风道, 所述外筒与。
11、前内筒、 后内筒之间形成增压风道。 0017 所述外筒下方设有一号插接瓦与二号插接瓦, 所述一号插接瓦固定、 二号插接瓦 可拆卸, 二者拼装后插接在手柄的上端。 0018 所述进风结构安装在一号插接瓦与二号插接瓦内。 0019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离子发生器配有专门的离子风道, 离子 发生器产生的离子能恰到好处的随离子风道中的风力到达头发, 既不会因增压风道中的风 力过大而四处飞散, 又不会因为自然风风道中风力太过柔和而无法到达头发, 使离子能发 挥出最好的效果, 提高吹风机的性能。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1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爆炸。
12、图。 0022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 0023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涡轮组件的示意图。 0024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L风道的示意图。 0025 手柄1、 风筒2、 自然风风道3、 增压风道4、 进风口5、 进风结构6、 离子风道7、 离子发 生器8、 加热装置9、 外筒21、 前内筒22、 后内筒23、 一号插接瓦24、 二号插接瓦25、 涡轮61、 电 机62、 涡轮罩63、 隔仓71、 L风道72、 端盖73、 盖板74、 通气孔75。 另, 附图中箭头方向为气流方 向。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7 实施例中, 如。
13、图1、 图2、 图3所示, 一种三风道吹风机, 包括吹风机本体, 所述吹风机 本体包括手柄1以及风筒2, 所述风筒2包括自然风风道3和增压风道4, 自然风风道3在内、 增 压风道4环绕在外, 自然风风道3前后贯通, 手柄1上设有与增压风道4连通的进风口5, 吹风 机本体内还设有增压风道4的进风结构6, 还包括离子风道7, 所述离子风道7内设离子发生 器8, 所述离子风道7入口与增压风道4连通、 出口与自然风风道3连通, 所述离子风道7出口 与自然风风道3、 增压风道4同向设置。 本实施例的离子发生器8配有专门的离子风道7, 离子 发生器8产生的离子能恰到好处的随离子风道7中的风力到达头发, 既。
14、不会因增压风道4中 的风力过大而四处飞散, 又不会因为自然风风道3中风力太过柔和而无法到达头发, 使离子 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提高吹风机的性能。 本实施例中的离子发生器8可以是水离子发生器 或负离子发生器。 0028 实施例中, 如图2、 图3所示, 所述离子风道7包括隔仓71与L风道72, 所述隔仓71由 增压风道4隔离而成, 所述离子发生器8安装在隔仓71内, 所述隔仓71与增压风道4的间壁上 设有若干通气孔75, 所述L风道72上端与隔仓71连通, 下端连通至自然风风道3。 本实施例结 构, 隔仓71为离子发生器8以及其电路板提供了放置空间, 还为L风道72提供了缓冲仓, 能使 离子风。
15、道7中的气流更均匀柔和; 此外在设计时, 可通过改变通气孔75的大小或数量盖调节 离子风道7的气流量, 以期达到最优效果。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207055113 U 4 0029 实施例中, 如图2、 图3、 图5所示, 所述L风道72的水平段靠近自然风风道3进风口的 一端设流线型的端盖73, 靠近自然风风道3出风口的一端为敞口。 本实施例结构, 流线型的 端盖73能尽可能减少L风道72对自然风风道3的影响。 0030 实施例中, 如图2、 图3、 图5所示, 所述L风道72的敞口端设有带有若干镂空孔的盖 板74。 本实施例的盖板74具有三个作用, 一是能提高L风道72内离子气。
16、流在敞口处的流速, 二是能增加L风道72的强度, 可选用更薄、 更轻的材料制作零件, 三是在盖板74附近产生类 似花洒的效果, 使离子风产生喷雾的效果。 0031 实施例中, 如图2、 图3、 图5所示, 所述L风道72的水平段设置在自然风风道3的中心 位置。 本实施例结构, 可使得离子在自然风风道3中分布更均匀。 0032 实施例中, 如图2、 图3所示, 所述进风结构6位于增压风道4中、 或位于增压风道4与 手柄1的交汇处。 在整个吹风机本体中, 增压风道4中、 或位于增压风道4与手柄1的交汇处为 空间最宽敞处, 将进风结构6设置在此处, 可尽可能的将进风结构6做大, 以提升吹风机的风 力。
17、和整体性能。 0033 实施例中, 如图2、 图3、 图4所示, 所述的进风结构6为涡轮组件, 所述的涡轮组件包 括涡轮61和电机62, 所述的涡轮61的轴心线与增压风道4轴心垂直布置。 本实施例中的涡轮 组件为离心风机或混流风机, 即风向在涡轮组件主动改变, 与设置在手柄1处的轴流风机相 比, 可明显减少风力损耗, 要么可提升吹风机性能, 要么可降低电机62的性能需求。 0034 实施例中, 如图2、 图3、 图4所示, 所述的涡轮61位于增压风道4与手柄1的交汇处, 所述电机62位于手柄1中, 所述的涡轮61为锥形混流涡轮, 所述锥形混流涡轮的大头位于增 压风道4中, 小头位于手柄1中。 。
18、本实施例结构, 结合了锥形混流涡轮的结构特点与性能特 点: 在结构上, 安放在此处的锥形混流涡轮可做到最大, 进而提升风力; 在性能上, 可减少风 力在拐角处的损耗。 即实现了吹风机最佳性能。 0035 实施例中, 如图2、 图3、 图4所示, 所述增压风道4的进风口5设置在手柄1下端的侧 壁或端壁上, 所述增压风道4的出风口与自然风风道3同心环设置。 本实施例, 可优先将进风 口5设置在手柄1下端的端壁上, 这样可减少风力变向的次数, 进而降低损耗。 0036 实施例中, 如图2、 图3所示, 所述增压风道4与自然风风道3的之间形成环形腔, 所 述环形腔内周向设置加热装置9。 本实施例结构,。
19、 加热装置9均匀布置在增压风道4内, 热风 更加均匀。 0037 实施例中, 如图2、 图3所示, 所述风筒2包括外筒21、 前内筒22、 后内筒23, 所述前内 筒22与后内筒23拼装后其内壁形成自然风风道3, 所述外筒21与前内筒22、 后内筒23之间形 成增压风道4。 本实施例结构前内筒22的前端形成自然风风道3与增压风道4的出口, 后内筒 23的后端形成自然风风道3的进口, 其形状可设计成流线型的喇叭口。 0038 实施例中, 如图2、 图3所示, 所述外筒21下方设有一号插接瓦24与二号插接瓦25, 所述一号插接瓦24固定、 二号插接瓦25可拆卸, 二者拼装后插接在手柄1的上端; 所。
20、述进风 结构6安装在一号插接瓦24与二号插接瓦25内。 本实施例结构, 主要是便于进风结构6的案 子, 本实施例中的进风结构6尺寸相对较大, 在安装时, 先将进风结构6从外筒21的前方或后 方穿入, 然后在安装在一号插接瓦24上的基座上, 与二号插接瓦25装配后, 最后插入手柄1 中。 此结构使得外筒21与手柄1可采用整体结构, 美观而且坚固。 此处的进风结构6采用锥形 混流涡轮组件时, 涡轮61还设有涡轮罩63, 涡轮罩63安装在一号插接瓦24上的基座上, 其涡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207055113 U 5 轮罩63兼顾集流、 导流、 防护、 安装功能。 0039 显然, 本。
21、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 而并非 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 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 在上述说明的基础 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 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例。 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207055113 U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1/4 页 7 CN 207055113 U 7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2/4 页 8 CN 207055113 U 8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3/4 页 9 CN 207055113 U 9 图 4 图 5 说 明 书 附 图 4/4 页 10 CN 207055113 U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