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遮阳伞的摇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遮阳伞的摇把.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授权公告号 CN 204032560 U (45)授权公告日 2014.12.24 CN 204032560 U (21)申请号 201420296331.X (22)申请日 2014.06.05 A45B 25/14(2006.01) (73)专利权人 宁波佳信旅游用品有限公司 地址 315221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经济开发区 B 区东辉路 118 号 (72)发明人 赵立峰 (74)专利代理机构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 司 33102 代理人 徐雪波 史冠静 (54) 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遮阳伞的摇把 (57)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遮阳伞的摇把, 其特 征在于 : 包括第一侧板。
2、、 第二侧板和夹固在第一 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夹板, 在第一侧板和第二 侧板的内侧壁上分别设有能相互插配的第一插接 件和第二插接件, 在夹板上开有供所述第一插接 件或第二插接件穿过的插孔, 在第一侧板或者第 二侧板的外侧设有摇把手持部。本实用新型的优 点在于 : 由于该摇把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分 别设有能相互插接的第一插接件和第二插接件, 且第一插接件或第二插接件穿过夹板上的插孔后 可以实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相互插接, 并将 夹板夹固在两者之间, 因而该摇把不仅结构较为 简单, 而且摇把在安装和拆卸过程中均不需要借 助于外部工具, 拆装非常方便。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3、 说明书 2 页 附图 4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4页 (10)授权公告号 CN 204032560 U CN 204032560 U 1/1 页 2 1. 一种遮阳伞的摇把, 其特征在于 : 包括第一侧板 (1)、 第二侧板 (2) 和夹固在第一侧 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夹板 (3), 在所述第一侧板 (1) 和第二侧板 (2) 的内侧壁上分别设有 能相互插配的第一插接件和第二插接件, 在所述的夹板 (3) 上开有供所述第一插接件或第 二插接件穿过的插孔 (31), 在所述第一侧板 (1) 或者第二侧板 (2) 的外侧设有。
4、摇把手持部 (4)。 2.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遮阳伞的摇把,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第一插接件为水平设置 的柱形孔(11), 所述的第二插接件为水平设置的凸柱(21), 所述的凸柱(21)穿过所述的插 孔 (31) 并插设在所述的柱形孔 (11) 内。 3. 根据权利要求 2 所述的遮阳伞的摇把, 其特征在于 : 所述的柱形孔 (11) 设于第一侧 板 (1) 上, 柱形孔 (11) 共有三个并呈三角形分布, 对应地, 所述的凸柱 (21) 设于第二侧板 (2) 上, 凸柱 (21) 共有三个并呈三角形分布。 4. 根据权利要求 1 所述的遮阳伞的摇把,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第一侧板 。
5、(1) 的顶部设 有向内水平延伸的卡脚 (12), 在所述夹板 (3) 的顶部开有供所述卡脚穿过的缺口 (32), 在 所述第二侧板 (2) 的顶部设有一卡口 (22), 所述的卡脚 (12) 穿过所述的缺口 (32) 后卡设 在所述的卡口 (22) 内。 5. 根据权利要求 1 至 4 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遮阳伞的摇把, 其特征在于 : 在所述夹 板 (3) 侧面的底部设有向第一侧板 (1) 所在侧水平延伸的摇把手持杆 (33), 在所述第一侧 板(1)的底部设有供所述摇把手持杆(33)穿过的通孔(13), 所述的摇把手持部(4)设于第 一侧板 (1) 的外侧并安装在穿过所述通孔 (13) 。
6、的摇把手持杆 (33) 上。 权 利 要 求 书 CN 204032560 U 2 1/2 页 3 一种遮阳伞的摇把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伞具, 尤其是涉及一种遮阳伞的摇把。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 对户外遮阳伞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如在沙滩 和咖啡馆等休闲场合, 遮阳伞得到了广泛引用。对于遮阳伞而言, 由于伞面较大, 因而摇把 是遮阳伞的必要部件, 打开伞面和闭合伞面需要通过转动摇把来进行。现有的大多数摇把 一般由多个组件组装而成, 比如有这样一种摇把, 摇把包括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第一侧板 和第二侧板通过螺丝连接固定成一体, 组装摇把时需。
7、要借助于螺丝刀将螺丝拧上, 拆卸摇 把时需要用螺丝刀将螺丝拧开, 不仅操作较为麻烦、 而且组装和拆卸速度相对较慢。因此, 有待对现有的这种摇把结构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 提供一种结构简单、 安装和拆卸均非常方便的遮阳伞的摇把。 0004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 该遮阳伞的摇把, 其特征在 于 : 包括第一侧板、 第二侧板和夹固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之间的夹板, 在所述第一侧板和 第二侧板的内侧壁上分别设有能相互插配的第一插接件和第二插接件, 在所述的夹板上开 有供所述第一插接件或第二插接件穿过的插孔, 在。
8、所述第一侧板或者第二侧板的外侧设有 摇把手持部。 0005 优选地, 所述的第一插接件为水平设置的柱形孔, 所述的第二插接件为水平设置 的凸柱, 所述的凸柱穿过所述的插孔并插设在所述的柱形孔内。通过凸柱与柱形孔的插接 配合, 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可以很方便地插接在一起并将夹板夹固在中间。 0006 进一步优选, 所述的柱形孔设于第一侧板上, 柱形孔共有三个并呈三角形分布, 对 应地, 所述的凸柱设于第二侧板上, 凸柱共有三个并呈三角形分布。 柱形孔和凸柱呈三角形 分布后, 可以使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插接结构更为牢固。 0007 为了使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能更牢固地相互固定, 在所述第一侧板的顶部设。
9、有向 内水平延伸的卡脚, 在所述夹板的顶部开有供所述卡脚穿过的缺口, 在所述第二侧板的顶 部设有一卡口, 所述的卡脚穿过所述的缺口后卡设在所述的卡口内。 0008 作为上述任一方案的优选, 在所述夹板侧面的底部设有向第一侧板所在侧水平延 伸的摇把手持杆, 在所述第一侧板的底部设有供所述摇把手持杆穿过的通孔, 所述的摇把 手持部设于第一侧板的外侧并安装在穿过所述通孔的摇把手持杆上。 0009 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 由于该摇把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 分别设有能相互插接的第一插接件和第二插接件, 且第一插接件或第二插接件穿过夹板上 的插孔后可以实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相互插接,。
10、 并将夹板夹固在两者之间, 因而该摇 把不仅结构较为简单, 而且摇把在安装和拆卸过程中均不需要借助于外部工具, 拆装非常 说 明 书 CN 204032560 U 3 2/2 页 4 方便。 附图说明 0010 图 1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意图 ; 0011 图 2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 0012 图 3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 0013 图 4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15 如图 1 至图 4 所示, 本实施例中的遮阳伞的摇把包括均呈长条形的第一侧板 1、 第 二。
11、侧板 2 和夹板 3, 其中夹板 3 被夹固在第一侧板 1 与第二侧板 2 之间, 在第一侧板 1 的外 侧安装有摇把手持部 4。 0016 第一侧板1的内侧壁上设有向内水平延伸的柱形孔11, 且柱形孔11为三个并呈三 角形分布, 对应地, 第二侧板2的内侧壁上设有向内水平延伸的凸柱21, 且凸柱21为三个并 呈三角形分布, 与柱形孔 11 和凸柱 21 的个数相对应, 在夹板 3 的对应位置上开有三个能供 凸柱穿过的插孔 31。本实施例中, 柱形孔 11 和凸柱 21 均呈三角形分布后, 可以提高第一 侧板 1 与第二侧板 2 的插接牢固度。柱形孔 11 作为第一插接件, 凸柱 21 作为第。
12、二插接件, 凸柱 21 穿过对应的插孔 31 后插入在对应的柱形孔 11 内而形成插接配合, 由此, 第一侧板 1 和第二侧板 2 便插接固定成一体并将夹板 3 固定在第一侧板 1 和第二侧板 2 之间。 0017 为了使第一侧板 1 与第二侧板 2 能更牢固地相互固定, 在第一侧板 1 的顶部设有 向内水平延伸的卡脚 12, 在夹板 3 的顶部开有供卡脚 12 穿过的缺口 32, 在第二侧板 2 的顶 部设有卡口22, 在第一侧板1与第二侧板2相互插接固定的同时, 卡脚12穿过缺口32后卡 设在卡口 22 内。 0018 另外, 在夹板3侧面的底部设有向第一侧板1所在侧水平延伸的摇把手持杆3。
13、3, 在 第一侧板1的底部设有供摇把手持杆33穿过的通孔13, 摇把手持部4设于第一侧板1的外 侧并安装在穿过通孔 13 的摇把手持杆 33 上。 0019 组装摇把时, 首先, 将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2分别设于夹板3的两侧 ; 然后, 使第 二侧板 1 的凸柱 21 穿过夹板 3 上对应的插孔 31 并插入第一侧板 1 上对应的柱形孔 11 内, 并在凸柱 21 与柱形孔 11 相互插配的同时, 使第一侧板 1 的卡脚 12 穿过夹板 3 上的缺口 32 并卡设在第二侧板 2 的卡口 22 上 ; 最后, 在穿过通孔 13 的摇把手持杆 33 上安装摇把手持 部 4。拆卸摇把时, 采用上述相。
14、反的步骤即可, 在此不再展开描述。 002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 而言,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前提下, 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多种改型或改进, 这些均 被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 明 书 CN 204032560 U 4 1/4 页 5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032560 U 5 2/4 页 6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032560 U 6 3/4 页 7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032560 U 7 4/4 页 8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204032560 U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