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换行驶模式的滑板、操作方法及使用该滑板的滑板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变换行驶模式的滑板、操作方法及使用该滑板的滑板车.pdf(9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 CN 10255320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2.07.11 CN 102553209 A *CN102553209A* (21)申请号 201010623354.3 (22)申请日 2010.12.31 A63C 17/00(2006.01) B62K 17/00(2006.01) (71)申请人 久鼎金属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中国台湾彰化县 (72)发明人 詹坤都 (74)专利代理机构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 公司 11021 代理人 梁爱荣 (54) 发明名称 可变换行驶模式的滑板、 操作方法及使用该 滑板的滑板车 (57) 摘要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可变换。
2、行驶模式的滑板、 操作方法及使用该滑板的滑板车, 包含有一踏板、 一设于踏板前端的前轮组, 以及一设于踏板后端 的后轮组, 其中的踏板具有一踩踏操作部, 当踏板 的踩踏操作部受到外力作用时, 后轮组的一第一 脚轮接触于地面, 使滑板处于一第一行驶模式, 当 踏板的踩踏操作部未受到外力作用时, 后轮组的 一第二脚轮接触于地面, 使滑板处于一第二行驶 模式, 如此便能让本发明的滑板依据使用者的需 求变换两种不同的行驶模式。 (51)Int.Cl.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4 页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3 页 附图 。
3、4 页 1/1 页 2 1. 一种可变换行驶模式的滑板, 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 一踏板, 具有一踩踏操作部 ; 一前轮组, 设于该踏板的前端 ; 以及 一后轮组, 设于该踏板, 并具有一第一脚轮及一第二脚轮, 该第一脚轮位于该前轮组及 该第二脚轮之间, 当该踏板的踩踏操作部未受到外力作用时, 该第二脚轮接触于地面, 当该 踏板的踩踏操作部受到外力作用时, 该第一脚轮接触于地面。 2.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可变换行驶模式的滑板, 其特征在于, 该踏板具有一前板体及 一后板体, 该前板体与该后板体之间透过一横轴相互枢接 ; 该前板体供该前轮组设置, 该后 板体供该后轮组设置且具有该踏板操作部。 。
4、3. 如权利要求 2 所述的可变换行驶模式的滑板, 其特征在于, 该前板体及该后板体保 持在同一直线方向。 4. 如权利要求 3 所述的可变换行驶模式的滑板, 其特征在于, 该后板体的踩踏操作部 的高度大于该后板体的顶面的高度。 5. 如权利要求 4 所述的可变换行驶模式的滑板, 其特征在于, 当该后板体的踩踏操作 部未受到外力作用而位于一常态位置时, 该踩踏操作部突出于该前板体的顶面, 当该后板 体的踩踏操作部受到外力作用而位于一操作位置时, 该踩踏操作部齐平于该前板体的顶 面。 6. 如权利要求 5 所述的可变换行驶模式的滑板, 其特征在于, 该后板体的前端向上翘 起而形成该踩踏操作部。 。
5、7. 如权利要求 6 所述的可变换行驶模式的滑板, 其特征在于, 该前板体的后端具有一 连接槽供该后板体的踩踏操作部枢设。 8. 如权利要求 7 所述的可变换行驶模式的滑板,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脚轮与该后板体 的顶面的距离小于该第二脚轮与该后板体的顶面的距离。 9.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可变换行驶模式的滑板,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脚轮为固定轮, 该 第二脚轮为万向轮。 10. 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可变换行驶模式的滑板, 其特征在于, 当该后板体未受到外力 作用而位于一常态位置时, 该第一脚轮悬空, 该第二脚轮接触地面, 当该后板体受到外力作 用而位于一操作位置时, 该第一脚轮接触地面, 。
6、该第二脚轮悬空。 11. 一种如权利要求 1 所述的滑板的操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下列步骤 : a) 踩踏该踏板的踩踏操作部, 使该第一脚轮接触地面, 让该滑板处于一第一行驶模式 ; 以及 b) 释放该踏板的踩踏操作部, 使该第二脚轮接触地面, 让该滑板处于一第二行驶模式。 12. 如权利要求 11 所述的操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脚轮为固定轮, 该第二脚轮为 万向轮。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操作方法, 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a)中, 当踩踏该踏板的踩踏操 作部时, 该踏板的后端会翘起, 而在步骤 b) 中, 当释放该踏板的踩踏操作部时, 该踏板的顶 面与地面平行。 14.一种滑板。
7、车, 使用如权利要求1至10项中任一项的滑板, 并包含有一设于该前轮组 的操纵杆, 可受操作而驱动该滑板车。 权 利 要 求 书 CN 102553209 A 2 1/3 页 3 可变换行驶模式的滑板、 操作方法及使用该滑板的滑板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与滑板有关, 特别是指一种可变换行驶模式的滑板及其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滑板车是一种常见的休闲运动工具, 主要可以区分成两种不同的行驶模式, 其中 一种滑板车是采用固定轮, 亦即将滑轮座固定于踏板的底部, 让滑轮的滚动方向保持固定 不变, 当使用者站立在踏板上时, 必须透过一只脚对地面进行踩蹬, 让滑板车能向前滑行, 但是此种滑。
8、板车不易在行进中改变方向, 使用者需要具备熟练的操作技巧才能控制滑板车 转向 ; 另外一种滑板车则是采用万向轮, 亦即将滑轮座枢设于踏板的底部, 让滑轮座能够相 对踏板自由转动, 使用者便可通过身体的扭动并配合滑轮座的转动, 用以控制滑板车转向。 0003 对于滑板车的爱好者来说, 通常会先从前述第一种滑板车开始学习, 待掌握一定 技巧之后再学习操控前述第二种滑板车, 但是现有的滑板车并没有同时具备前述两种行驶 模式, 造成使用者必须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来更换不同的滑板车, 才能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 操控技巧。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滑板, 其可依据使用者的需求变换不同的行。
9、驶模 式。 0005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 本发明的滑板包含有一踏板、 一前轮组, 以及一后轮组, 其中 的踏板具有一供使用者踩踏的踩踏操作部, 该前轮组设于该踏板的前端, 该后轮组设于该 踏板, 并具有一第一脚轮及一第二脚轮, 该第一脚轮位于该前轮组及该第二脚轮之间, 当该 踏板的踩踏操作部未受到外力作用时, 该第二脚轮接触于地面, 当该踏板的踩踏操作部受 到外力作用时, 该第一脚轮接触于地面。 0006 更佳地, 该踏板具有一前板体及一枢设于该前板体的后板体, 该前板体供该前轮 组设置, 该后板体供该后轮组设置且具有该踏板操作部, 而且, 该第一脚轮为固定轮, 该第 二脚轮为万向轮。 000。
10、7 更佳地, 当该后板体未受到外力作用时, 该后板体的踩踏操作部突出于该前板体 的顶面, 当该后板体受到外力作用而位于一操作位置时, 该后板体的踩踏操作部齐平于该 前板体的顶面。 0008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 本发明又提供一种前述滑板的操作方法, 包含有两个步骤 : a) 踩踏该踏板的踩踏操作部, 使该第一脚轮接触地面, 让该滑板处于一第一行驶模式, 以及 b) 释放该踏板的踩踏操作部, 使该第二脚轮接触地面, 让该滑板处于一第二行驶模式。其中, 在步骤a)的踩踏该踏板的踩踏操作部时, 该踏板的后端会翘起, 而在步骤b)的释放该踏板 的踩踏操作部时, 该踏板的顶面与地面平行。另外, 该第一脚轮。
11、为固定轮, 该第二脚轮为万 向轮。 说 明 书 CN 102553209 A 3 2/3 页 4 附图说明 0009 图 1 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0010 图 2 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 主要显示第一脚轮接触于地面。 0011 图 3 类同于第二图, 主要显示第二脚轮接触于地面。 0012 图 4 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安装操纵杆的立体图。 0013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14 滑板 10 踏板 20 0015 前板体 22 后板体 24 0016 连接槽 26 踩踏操作部 28 0017 前轮组 30 轮轴 32 0018 前轮 34 车头管 36 0019 后轮组 4。
12、0 第一脚轮 42 0020 第二脚轮 44 操作位置 P1 0021 常态位置 P2 滑板车 50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为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结构、 特征及功效所在, 兹列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下列 图式说明如后。 0023 请参阅图 1, 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滑板 10, 包含有一踏板 20、 一前轮组 30, 以及一后轮组 40。 0024 踏板 20 具有一前板体 22 及一后板体 24, 前板体 22 的后端具有一连接槽 26, 后板 体24的前端向上翘起而形成一踩踏操作部28, 使得后板体24的踩踏操作部28的高度大于 后板体 24 的顶面的高度, 后板体 24 的踩踏操作。
13、部 28 与前板体 22 的连接槽 26 之间经由一 横轴相互枢接, 让前板体 22 及后板体 24 保持在同一直线方向。 0025 前轮组 30 具有一轮轴 32 及两前轮 34, 轮轴 32 的中间处经由一车头管 36 枢接于 踏板 20 的前板体 22 的前端, 轮轴 32 的两端分别供两前轮 34 安装, 车头管 36 的上方可供 一操纵杆 12 连接, 如第四图所示, 使本发明的滑板 10 及操纵杆 12 结合成一滑板车 50。 0026 后轮组 40 具有一第一脚轮 42 及一第二脚轮 44, 第一脚轮 42 为固定轮而设于踏 板 20 的后板体 24 的前端, 第二脚轮 44 为。
14、万向轮而设于踏板 20 的后板体 24 的后端, 使得 第一脚轮 42 位于前轮组 30 及第二脚轮 44 之间, 而且, 第一脚轮 42 至后板体 24 的顶面的 距离小于第二脚轮 44 至后板体 24 的顶面的距离。 0027 以上为本发明的滑板 10 的详细结构, 以下再就本发明的操作方法及特色进行说 明。 0028 步骤 a) : 如第一及二图所示, 当使用者站立于踏板 20 上方并施力踩踏后板体 24 的踩踏操作部28时, 后板体24的踩踏操作部28将齐平于前板体22的顶面, 而且后板体24 的后端会向上翘起, 使后板体 24 位于一操作位置 P1, 此时的后轮组 40 将以第一脚轮。
15、 42 与 地面接触, 后轮组 40 的第二脚轮 44 则是悬空, 使用者需要透过单脚对地面进行踩蹬, 以便 让滑板 10 以第一行驶模式向前滑行。 0029 步骤 b) : 如第一及三图所示, 当使用者释放后板体 24 的踩踏操作部 28 时, 后板体 说 明 书 CN 102553209 A 4 3/3 页 5 24 的踩踏操作部 28 将突出于前板体 22 的顶面, 而且后板体 24 的顶面会与地面平行, 使后 板体24位于一常态位置P2, 此时的后轮组40以第二脚轮44与地面接触, 后轮组40的第一 脚轮 42 则是悬空, 使用者即可通过身体的扭动并配合第二脚轮 44 相对踏板 20 。
16、的转动, 让 滑板 10 以第二行驶模式向前滑行。 0030 综合上述可知, 本发明的滑板通过施力踩踏于踏板的踩踏操作部来控制后轮组以 第一脚轮或第二脚轮与地面接触, 让使用者可以根据本身的需求来选择滑板的行驶模式, 不仅能够增加使用的趣味性, 亦不需要在本身的操作技巧有所提升的同时更换滑板, 以达 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0031 本发明于前揭实施例中所揭露的构成元件, 仅为举例说明, 并非用来限制本案的 范围, 其它等效元件的替代或变化, 亦应为本案的申请专利范围所涵盖。 说 明 书 CN 102553209 A 5 1/4 页 6 图 1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553209 A 6 2/4 页 7 图 2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553209 A 7 3/4 页 8 图 3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553209 A 8 4/4 页 9 图 4 说 明 书 附 图 CN 102553209 A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