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一种建筑用砖,特别涉及一种粉煤灰免烧免蒸建筑承重砖。 传统的建筑用砖,其主要成分为粘土,经制坯后烧结而成,这种砖毁田严重且浪费能源,污染环境。
现有的粉煤灰制砖,其主要成分为粉煤灰、白灰、水泥及石膏,采取高压高温蒸压(养)法,即先通过压砖机制坯,然后将制成的砖坯放入蒸压釜中用高压蒸汽蒸压(养),这种方法制成的砖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质量波动较大,砖的破损率也高且破损后的砖不能再回收,因而其成本高,价格高于粘土烧结砖,难以推广。
中国专利局1987年11月25日公开的CN86103104A中提供了一种“建筑用砖”,其主要成分为炉渣、沙或石粉、水泥、氧化钙,经筛选、去杂质后混合,然后浇入木制模内砸实抹平,脱模后自然风干,洒水养护,干燥后即成成品砖。上述建筑用砖,由于需用12%~32%的325号水泥及0~20%的氧化钙,加上其它原材料,每块砖的材料成本太高,此外,上述建筑用砖由于采用木制模砸实抹平的工艺,需要洒水养护10天后另需自然干燥18天计28天才可成为成品砖,因而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此外,上述建筑用砖,需先将氧化钙溶于水中生成氢氧化钙,然后将氢氧化钙和炉渣混匀,其中,需要将生石灰(氧化钙)放入消化池中消化十五天变成熟石灰(氢氧化钙),再经白灰搅拌机搅拌与其它物料混合,不仅设备投资大,劳动强度高,而且加长了生产周期,特别是成品砖中含有石灰颗粒,不能保证砖的质量稳定。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材料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率高,成品砖质量稳定,抗压、抗折、抗冻性能好的粉煤灰免烧免蒸建筑承重砖。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以粉煤灰、石粉、钙渣灰和水泥为基本组分,以醇胺、亚硝酸钠为化学添加剂,各基本组分地重量百分比分别为:
粉煤灰:30~70%;
石粉:20~60%;
钙渣灰:10~20%;
水泥:0~5%;
化学添加剂的加入量为:
醇胺:1~3%;
亚硝酸钠:0~3%;
首先将两种主要成分粉煤灰和石粉分别用机动筛筛选,要求达到无土、无杂质,颗粒小于3毫米,将醇胺加水稀释,然后将筛选后的粉煤灰、石粉、稀释后的醇胺和钙渣灰以及水泥一起加入强制搅拌机加水搅拌,物料含水量控制在15~20%,搅拌后,将物料通过输送带输送到压砖机压制成型,出机后码垛,再洒水养护,干燥后即成为成品砖。
本发明的优点是:
(1),不含粘土,不需烧结,也不需蒸压(养),因而节煤节电,不污染环境。
(2),由于采用钙渣灰取代了氧化钙及部分水泥,即可增加物料间的粘合力,又因此而取消了石灰消化工艺及相应设备,因而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生产效率高,而且,砖中没有石灰颗粒,质量稳定且砖的容重轻,破损率低(小于2%),且破损后的砖可经粉碎后作为原料重量加工。
(3),由于采用醇胺作化学添加剂,因而提高了成品砖早、终期强度,另外又提高了成品砖的抗冻性能,适于在南、北各方使用。
经测试,砖的各项指标均符合JC239-77标准:
抗压强度:12.9(Mpa);抗折强度:4.3(Mpa);
软化系数:0.84;碳化系数:1.03;
吸水率:14.5%;容重:1613Kg/m3;
冻后重量损失:0.9%。
附图是本发明的工艺流程简图。
下面结合附图提供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用经过筛选的45%的粉煤灰(1A)、40%的石粉(1B)和15%的含钙量大于20%的钙渣灰(1C)作基本原料与含1.5%的三乙醇胺水溶液(1D+1D’)和水(1F)一起投入搅拌机内强制搅拌3~5分钟,水分控制在15~20%,然后用输送带输送到八孔或十六孔压砖机压制成型,出机后码垛,洒水养护72小时,再自然养护160~240小时,即成为成品砖,砖的抗压强度为75Kg/cm2。
实施例2:
以40%的粉煤灰(1A)、45%的石粉(1B)、10%的含钙量大于20%的钙渣灰(1C)或无熟料水泥(1C+1C’)、5%的325号水泥(1E)为基本原料,加入含量为1.5%的三乙醇胺水溶液(1D+1D’)和水(1F),按实施例1的工序制砖,砖的抗压强度为100Kg/cm2。其中提到的无熟料水泥是在钙渣灰(1C)的含钙量小于20%时在钙渣灰(1C)中加入2~5%的二水石膏(1C’)混合后经球磨机研磨而成,其颗粒要求小于200目。
实施例3:
以35%的粉煤灰(1A)、45%的石粉(1B)、15%的含钙量大于20%的钙渣灰(1C)或无熟料水泥(1C+1C’)、5%的425号水泥为基本原料,加入含量为3%的二乙醇胺和含量为1%的亚硝酸钠的水溶液(1D+1D’),按实施例1的工序制砖,砖的抗压强度为200Kg/c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