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式外衣.pdf

上传人:Y0****01 文档编号:7641251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686.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21008313.2

申请日:

20160830

公开号:

CN206119243U

公开日:

20170426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失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41D13/00,A41D27/00

主分类号:

A41D13/00,A41D27/00

申请人:

惠州市埃里克科技有限公司

发明人:

吴玲玲

地址:

516000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平山街道办事处金光沿江边地段A栋

优先权:

CN201621008313U

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曹红梅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链式外衣。所述拉链式外衣包括:救生带、两个拉链、两个装饰带以及拉合器,所述救生带的两侧分别形成有拉合部,所述两个装饰带设置于所述救生带的两侧边缘上,所述救生带卷绕拼接成包围状结构的衣本体并使所述两个拉链相互抵接,所述拉合器与所述两个拉链配合以拉合或者拉开所述衣本体,所述两个装饰带分别遮盖所述两个拉链。所述救生带的一端设置有隐藏组件,所述隐藏组件包括遮盖件以及两个纽扣,所述遮盖件邻近对应的拉链的端部设置,用于遮盖所述拉合器,所述两个纽扣设置于所述救生带上并将所述遮盖件固定于所述救生带上。所述拉链式外衣能够降低火灾伤亡率且不易挂扯于障碍物上造成阻碍。

权利要求书

1.一种拉链式外衣,其特征在于:包括:救生带、两个拉链、两个装饰带以及拉合器,所述救生带的两侧分别形成有拉合部,所述两个拉链分别固定于所述两个拉合部上,所述两个装饰带设置于所述救生带的两侧边缘上并沿所述拉合部延伸,所述救生带卷绕拼接成包围状结构的衣本体并使所述两个拉链相互抵接,所述拉合器与所述两个拉链配合以拉合或者拉开所述衣本体,所述两个装饰带分别遮盖所述两个拉链;所述救生带的一端设置有隐藏组件,所述隐藏组件包括遮盖件以及两个纽扣,所述遮盖件邻近对应的拉链的端部设置,用于遮盖所述拉合器,所述两个纽扣设置于所述救生带,用于将所述遮盖件固定于所述救生带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式外衣,其特征在于,所述遮盖件为矩形条状,其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端与自由端,所述固定端固定于所述救生带上,所述两个纽扣将所述自由端固定于所述救生带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链式外衣,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由端沿所述救生带的长度方向延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链式外衣,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由端与所述救生带之间形成有遮盖空间,所述拉合器收容于所述遮盖空间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链式外衣,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纽扣分别设置于所述自由端的两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拉链式外衣,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由端上开设有两个穿孔,所述两个穿孔相对设置,所述两个纽扣扣合于所述两个穿孔中。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衣服,尤其涉及一种拉链式外衣。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各地的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穿设者口急剧增加。而为了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提供足够的居住空间,城市的各个地方建设了大量的高层居民楼。然而,在这些密集的居民楼中,特别是城中村自建楼房中,由于电路老化或者缺乏消防措施,容易发生火灾。而一旦某个楼层发生火灾,楼上的住户难以从消防通道逃跑,也难以跳窗逃走,从而会造成较大的伤亡率。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降低住宅楼内火灾伤亡率的拉链式外衣。

一种拉链式外衣,包括:

救生带、两个拉链、两个装饰带以及拉合器,所述救生带的两侧分别形成有拉合部,所述两个拉链分别固定于所述两个拉合部上,所述两个装饰带设置于所述救生带的两侧边缘上并沿所述拉合部延伸,所述救生带卷绕拼接成包围状结构的衣本体并使所述两个拉链相互抵接,所述拉合器与所述两个拉链配合以拉合或者拉开所述衣本体,所述两个装饰带分别遮盖所述两个拉链;

所述救生带的一端设置有隐藏组件,所述隐藏组件包括遮盖件以及两个纽扣,所述遮盖件邻近对应的拉链的端部设置,用于遮盖所述拉合器,所述两个纽扣设置于所述救生带,用于将所述遮盖件固定于所述救生带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遮盖件为矩形条状,其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端与自由端,所述固定端固定于所述救生带上,所述两个纽扣将所述自由端固定于所述救生带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自由端沿所述救生带的长度方向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自由端与所述救生带之间形成有遮盖空间,所述拉合器收容于所述遮盖空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两个纽扣分别设置于所述自由端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自由端上开设有两个穿孔,所述两个穿孔相对设置,所述两个纽扣扣合于所述两个穿孔中。

由于所述拉链式外衣是由救生带卷绕拼接而成的,因此采用拉合器拉合衣本体时,可供使用者穿在身上。当情况紧急时,可以通过拉合器将衣本体拉开,以使救生带恢复成条状,此时可将救生带一端固定于建筑物上,另一端绳索绑缚于身上,从而可以协助穿设者借此从窗户逃生,进而降低火灾伤亡率。

通过所述遮盖件的遮盖,所述拉合器可以较好地被隐藏,从而避免于逃生过程中拉合器挂设于其他物件上所造成的阻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拉链式外衣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救生带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衣领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一实施例的救生带的外侧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一实施例的救生带的内侧的平面示意图;

图6为一实施例的拉合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一实施例的隐藏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8为一实施例的固定件的侧视图;以及

图9为图8所示固定件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穿设者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链式外衣。所述拉链式外衣包括:

救生带、两个拉链、两个装饰带以及拉合器,所述救生带的两侧分别形成有拉合部,所述两个拉链分别固定于所述两个拉合部上,所述两个装饰带设置于所述救生带的两侧边缘上并沿所述拉合部延伸,所述救生带卷绕拼接成包围状结构的衣本体并使所述两个拉链相互抵接,所述拉合器与所述两个拉链配合以拉合或者拉开所述衣本体,所述两个装饰带分别遮盖所述两个拉链;所述救生带的一端设置有隐藏组件,所述隐藏组件包括遮盖件以及两个纽扣,所述遮盖件邻近对应的拉链的端部设置,用于遮盖所述拉合器,所述两个纽扣设置于所述救生带,用于将所述遮盖件固定于所述救生带上。

请参阅图1、图2及图5,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链式外衣100。所述拉链式外衣100包括救生带10、两个拉链20、两个装饰带30以及拉合器40,所述救生带10的两侧分别形成有拉合部11,所述两个拉链20分别固定于所述两个拉合部11上,所述两个装饰带30设置于所述救生带10的两侧边缘上并沿所述拉合部11延伸,所述救生带10卷绕拼接成包围状结构的衣本体13并使所述两个拉链20相互抵接,所述拉合器40与所述两个拉链20配合以拉合或者拉开所述衣本体13,所述两个装饰带30分别遮盖所述两个拉链11。

由于所述拉链式外衣100是由救生带10卷绕拼接而成的,因此采用拉合器40拉合衣本体13时,可供使用者穿在身上。当情况紧急时,可以通过拉合器40将衣本体13拉开,以使救生带10恢复成条状,此时可将救生带10一端固定于建筑物上,另一端绳索绑缚于身上,从而可以协助穿设者借此从窗户逃生,进而降低火灾伤亡率。

当一件拉链式外衣13拉开后的救生带10的长度不够时,可以通过将两件拉链式外衣13的救生带10绑在一起,从而加长长度。

由于穿拉链式外衣13时,可以通过拉合器40沿圈状一圈一圈地拉合,因此提高了穿衣服的方便性以及穿衣乐趣。对于不配合穿衣服的小孩尤其适用。

例如,为了在逃生时,更好且更快地固定住逃生者的上身。所述救生带10的一端形成有衣领部15。所述衣领部15一体成型。所述衣领部15上开设有衣领口151并于两侧分别开设有袖口153,所述衣领口151的周缘形成有柔性条155,所述柔性条155环绕所述衣领口151的周缘向外凸伸。由于衣领部15的衣领口151套设于逃生者的颈部,而两个袖口153套设于逃生者的两个手臂上,因此在逃生过程中,衣领部15不容易从逃生者身上松脱,而且也节省逃生者将救生带10固定于自己身上的时间。

可以理解,在另一实施例方式中,也可以由所述救生带10交叉形成的两个肩带来替代衣领部,或者救生带10的端部设置两个交叉的肩带,以将衣本体13挂设于穿设者的肩部上。

请参阅图3,例如,为了提高衣领部的舒适性,所述柔性条155包括分别处于两侧的连接边缘1551与凸伸边缘1553,所述连接边缘1551连接于所述衣领口151的内侧周缘。所述凸伸边缘1553凸伸于所述衣领口151的外侧。所述凸伸边缘1553凸伸于所述衣领口151的外侧的高度为2-5厘米。所述凸伸边缘1553的厚度大于所述连接边缘1551的厚度。所述凸伸边缘1553的厚度沿所述衣领口151向外的方向逐渐减小。所述凸伸边缘1553的厚度为1.5-3.5毫米。由于设置有柔性条155,可以提高穿设者的穿着舒适性,而且由于凸伸边缘1553凸伸于衣领口151的外侧,因此可以对穿设者的颈部后侧进行相应的保护。

请参阅图4及图5,例如,为了遮盖拉合部11并提高美观度,其中所述装饰带30包括相对设置的缝合边缘31以及装饰边缘33,所述缝合边缘31缝合于所述救生带10上并位于所述拉合部11远离所述拉链20的一侧,所述装饰边缘33遮盖所述拉链20。由于装饰边缘33遮盖所述拉链20,避免拉链20部暴露于外侧,提高了拉链式外衣100的美观度,而且装饰边缘33可以于拉链式外衣100上形成圈状条纹,使得拉链式外衣100的纹饰更为繁复,起到了百褶裙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拉链式外衣100的美观度。

例如,为了提高所述装饰带30的弹性,所述装饰边缘33为锯齿状。所述缝合边缘31上形成有褶皱部311以及图案层313,所述图案层313位于所述褶皱部311与所述装饰边缘33之间。所述褶皱部311上设置有多个弹性圈3111。所述多个弹性圈3111的直径相异设置。每个弹性圈3111包括两个同心设置的弹性子圈。由于褶皱部311上形成有多个弹性圈3111,而且每个弹性圈3111包括两个弹性子圈,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了装饰带30的弹性,从而增加了装饰带30的褶皱程度。

例如,请一并参阅图6,为了方便地拉合衣本体13,其中所述拉合器40包括拉合本体41以及转动设置于所述拉合本体41上的拉扯条43,所述拉合本体41上形成有并列设置的两个配合部411,所述两个配合部411分别与所述两个拉链20配合,所述拉扯条43上开设有指形孔431。由于拉合器40上设置有指形孔431,因此更为方便手指的拿捏,提高了拉合的便利性。

例如,为了更方便地定位所述拉扯条43,所述两个配合411上分别凸设有定位凸起413,所述拉扯条43上开设有两个凹槽433,所述两个定位凸起413用于与所述两个凹槽433卡设配合。由于将两个定位凸起413卡入两个凹槽433中即可将所述拉扯条43定位,因此,提高了其定位方便性。例如,为了进一步提高拉扯条43的对位准确性,所述定位凸起413上设置有磁性层,所述两个凹槽433中设置有导磁块4331。所述定位凸起413为矩形块状,所述拉合本体41上还设置有连接条415,所述两个定位凸起413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接条415的两侧。所述连接条415的一端形成有连接端4151,所述拉扯条43转动设置于所述连接端4151上。所述连接端4151上开设有枢纽孔4153,所述拉扯条43的一端转动设置于所述枢纽孔4153中。通过定位凸起413上的磁性层与导磁块4331相互之间的磁吸作用,可以较快地将拉扯条43固定于拉合本体41上,从而使得拉扯条43固定,以防止拉扯条43随意进入衣本体13内部,按压穿设者的身体造成不适感。

请一并参阅图7,例如,为了隐藏所述拉合器40,所述救生带10的一端还设置有隐藏组件50,所述隐藏组件50包括遮盖件51以及两个纽扣53,所述遮盖件51邻近对应的拉链20的端部设置,用于遮盖所述拉合器40,所述两个纽扣53设置于所述救生带10上并将所述遮盖件51固定于所述救生带10上。通过所述遮盖件51的遮盖,所述拉合器40可以较好地实现隐藏,从而避免于逃生过程中拉合器40挂设于其他物件上所造成的阻碍。

例如,为了更方便地设置所述隐藏组件50,所述遮盖件51为矩形条状,其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端511与自由端513,所述固定端51固定于所述救生带10上,所述两个纽扣53将所述自由端513固定于所述救生带10上。所述自由端513沿所述救生带10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自由端513与所述救生带10之间形成有遮盖空间,所述拉合器40收容于所述遮盖空间内。所述两个纽扣53分别设置于所述自由端513的两侧。所述自由端513上开设有两个穿孔5131,所述两个穿孔5131相对设置,所述两个纽扣53扣合于所述两个穿孔5131中。将固定端511固定于救生带10上,并将自由端513设置于两个纽扣53上,即可实现隐藏组件50的装设。

请一并参阅图8及图9,例如,在逃生时,可以将两件拉链式外衣100的救生带10连接于一起,为了进一步加强连接强度,所述拉链式外衣100还包括固定件60,所述固定件60包括加强杆61以及设置于所述加强杆61两端的固定片63与结合圈65,所述固定片63固定于所述救生带10的一端,所述结合圈65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加强杆61上,所述结合圈65上设置有绑缚带651,所述绑缚带651用于将所述结合圈65固定于另一拉链式外衣100的结合圈65上。将两件拉链式外衣100的结合圈65互相扣合,并利用绑缚带651绑设,即可在连接好的两个救生带10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固所述两个救生带10的连接强度。

例如,所述加强杆61为圆柱杆,其长度为1.5-3厘米。所述固定片63的宽度为所述加强杆61的直径的3-5倍。所述固定片63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端631,所述夹持端631夹持固定于所述救生带10的两侧。所述夹持端631的边缘为锯齿状并嵌入所述救生带10内。所述结合圈65包括圈状的本体部653以及处于所述本体部653两端的延伸部655,所述本体部653的两端之间形成有引导缺口6531,所述两个延伸部655自所述引导缺口6531沿所述本体部653的径向方向向内延伸。例如,所述绑缚带651邻近所述引导缺口6531并设置于所述本体部653上。所述两个延伸部655并列设置封闭所述引导缺口6531。将结合圈65从另一个结合圈65的引导缺口6531中挤入,即可将两件拉链式外衣100的救生带连接,而绑缚带651可以将两个结合圈65绑缚住。

例如,为了提高拉链式外衣的舒适性且避免火苗烧着,所述衣本体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贴身层、中间层以及防火层。所述贴身层紧贴穿设者的身体皮肤,因此需要提供较为舒适的触感。所述中间层用于提供较强的耐磨性以保护内部的贴身层。所述防火层用于防止火苗点着救生带,例如所述防火层为石棉层。另外,为了提高拉链式外衣的使用范围,使得穿设者适宜进入水中游泳或者进行捕捞作业,例如穿设者将穿着衣领部下水,而将另一端的救生带固定于船上或者岸边,从而进行海水捕捞作业或者海洋游泳。所述衣本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防火层与所述中间层之间的防水层。所述防水层用于防止衣本体大量吸水,从而减轻拉链式外衣的质量,也可以避免拉链式外衣因为吸水而紧贴皮肤,进而避免产生的不适感。

例如,所述贴身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25-30份的聚氨基甲酸酯纤维、19-21份的棉、18-26份的锦纶、10-15份的尼龙、10-12份的亚麻、9-10份的涤纶、7-8份的蚕丝、6-9份的羊毛、5-7份的聚酯纤维以及3-5份的醋酸纤维。由于其中的聚氨基甲酸酯纤维弹性较强,因此其弹性形变大,触感柔软,而且对不同体型的穿设者的适应度高。另外,贴身层通过采用聚氨基甲酸酯纤维,因而不容易粘附于皮肤上,以避免造成皮肤的不适感,而且由于其优异的耐酸碱性、耐汗、耐海水性、耐磨性,因此使得该拉链式外衣也适用于在海水中使用。

例如,所述中间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32-33份的铜氨纤维、棉、20-23份的腈纶、15-16份的麻、10-15份的氨纶、10-11份的羊毛、9-10份的丙纶、7-9份的氯纶、6-7份的粘胶、5-7份的涤纶、4-6份的醋酸纤维、4-5份的锦纶、2-3份的金属纤维以及1-2份的穿设者造丝及1-2份的聚四氟乙烯。中间层通过采用较大量的铜氨纤维,用以提供较强的耐磨性从而保护内部的贴身层受到磨损。同时,由于中间层对游泳池中的含氯漂白剂的抵抗能力差,此时需要处于外侧的防水层提供隔绝作用。

例如,所述防水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20-30份的聚四氟乙烯、15-20份的尼龙、10-15份聚氨酯薄膜、10-12份的聚氯乙烯、9-11份的帆布、8-9份的牛皮以及8-9份的氧化钛纳米微粒。防水层通过采用聚四氟乙烯、尼龙以及没有孔隙的聚氨酯薄膜并进行适当的配比设计,使得其防水效果得到较大提高,可以有效防止水分侵入中间层,进而避免中间层受到含氯漂白剂的侵害。而其中的氧化钛纳米颗粒在光照下受到紫外线激发,有较强的光催化和氧化降解特性,可以使得拉链式外衣在游泳完毕之后对污染物进行分解,因此仅需晒干以待下次游泳。

例如,对于野外水库等环境中,由于其中的细菌或蚊虫等较多。为了实现杀菌功能,例如所述拉链式外衣的衣本体还可以包括设置于所述贴身层内的杀菌层,用于避免细菌侵入穿设者产生疾病。例如,所述杀菌层包括若干储物囊,每一储物囊容置一储有杀菌液和/或驱虫液的软囊体,储物囊具有密布网格的囊体及开口位置,软囊体从开口位置处挤压装入所述储物囊,在需要使用时施力挤破软囊体,使其中的杀菌液和/或驱虫液从囊体的网格散逸即可。

例如,所述杀菌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20-30份的芦苇纤维、15-20份的桑蚕丝、15-17份的麻纺丝线、15-16份的山羊绒、12-15份的丙纶、9-15份的腈纶纤维、9-14份的棉纤维、8-12份的醋酯纤维、7-6份的面料粘胶、6-8份的氧化铵、5-7份的益母草、5-6份的兔毛、4-7份的麦饭石颗粒、3-6份的茶粉、3-4份的菊花粉、2-3份的肉桂粉以及2-3份的丁香粉。其中所述麦饭石颗粒、茶粉、菊花粉、肉桂粉以及丁香粉是通过使用超声波焊接方法粘接在杀菌层中的。由于杀菌层中包含有一定质量的杀菌成分,可以起到保健功能和杀菌功能,同时可以驱赶蚊虫,因此对于穿设者的某些部位,例如伤口部位等的保护较为全面。

例如,所述衣本体还可以于所述贴身层内设置有弧形的保护层,所述保护层周缘设置有粘贴部用于粘贴于穿设者的特定部位上,例如伤口部位周缘。所述粘贴部上设置有杀菌护层。例如,为了有针对性地掩盖伤口或某些特定部位的臭味,所述杀菌护层包括如下质量分的组分:20-25份的麻纺丝线、20-22份的山羊绒、21-23份的芦苇纤维、15-21份的桑蚕丝、10-13份的腈纶纤维、9-13份的棉纤维、7-12份的醋酯纤维、6-9份的面料粘胶、5-8份的氧化铵、5-7份的芳香剂、5-7份的益母草、5-6份的兔毛、4-6份的茶粉、3-5份的菊花粉、2-3份的肉桂粉以及2-3份的丁香粉。由于采用了芳香剂,因此在保护穿设者的伤口部位的同时,还可以发出特定的香气以掩盖臭味。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能够实施的技术方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穿设者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拉链式外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拉链式外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拉链式外衣.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拉链式外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拉链式外衣.pdf(1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1008313.2 (22)申请日 2016.08.30 (73)专利权人 惠州市埃里克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516000 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平山街 道办事处金光沿江边地段A栋 (72)发明人 吴玲玲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有限公司 44224 代理人 曹红梅 (51)Int.Cl. A41D 13/00(2006.01) A41D 27/00(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拉链式外衣 (57。

2、)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链式外衣。 所述拉链 式外衣包括: 救生带、 两个拉链、 两个装饰带以及 拉合器, 所述救生带的两侧分别形成有拉合部, 所述两个装饰带设置于所述救生带的两侧边缘 上, 所述救生带卷绕拼接成包围状结构的衣本体 并使所述两个拉链相互抵接, 所述拉合器与所述 两个拉链配合以拉合或者拉开所述衣本体, 所述 两个装饰带分别遮盖所述两个拉链。 所述救生带 的一端设置有隐藏组件, 所述隐藏组件包括遮盖 件以及两个纽扣, 所述遮盖件邻近对应的拉链的 端部设置, 用于遮盖所述拉合器, 所述两个纽扣 设置于所述救生带上并将所述遮盖件固定于所 述救生带上。 所述拉链式外衣能够降低火灾伤亡。

3、 率且不易挂扯于障碍物上造成阻碍。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6页 附图8页 CN 206119243 U 2017.04.26 CN 206119243 U 1.一种拉链式外衣, 其特征在于: 包括: 救生带、 两个拉链、 两个装饰带以及拉合器, 所述救生带的两侧分别形成有拉合部, 所 述两个拉链分别固定于所述两个拉合部上, 所述两个装饰带设置于所述救生带的两侧边缘 上并沿所述拉合部延伸, 所述救生带卷绕拼接成包围状结构的衣本体并使所述两个拉链相 互抵接, 所述拉合器与所述两个拉链配合以拉合或者拉开所述衣本体, 所述两个装饰带分 别遮盖所述两个拉链; 所述救生带的一端设置有隐藏组件, 所述隐藏组。

4、件包括遮盖件以及两个纽扣, 所述遮 盖件邻近对应的拉链的端部设置, 用于遮盖所述拉合器, 所述两个纽扣设置于所述救生带, 用于将所述遮盖件固定于所述救生带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式外衣, 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盖件为矩形条状, 其包括相对 设置的固定端与自由端, 所述固定端固定于所述救生带上, 所述两个纽扣将所述自由端固 定于所述救生带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链式外衣,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由端沿所述救生带的长度方向 延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拉链式外衣,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由端与所述救生带之间形成有 遮盖空间, 所述拉合器收容于所述遮盖空间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拉链式。

5、外衣,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纽扣分别设置于所述自由端 的两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拉链式外衣,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自由端上开设有两个穿孔, 所述 两个穿孔相对设置, 所述两个纽扣扣合于所述两个穿孔中。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6119243 U 2 拉链式外衣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衣服, 尤其涉及一种拉链式外衣。 背景技术 0002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 各地的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 城市穿设者口急剧增加。 而为 了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提供足够的居住空间, 城市的各个地方建设了大量的高层居民楼。 然而, 在这些密集的居民楼中, 特别是城中村自建楼房中,。

6、 由于电路老化或者缺乏消防措 施, 容易发生火灾。 而一旦某个楼层发生火灾, 楼上的住户难以从消防通道逃跑, 也难以跳 窗逃走, 从而会造成较大的伤亡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基于此, 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降低住宅楼内火灾伤亡率的拉链式外衣。 0004 一种拉链式外衣, 包括: 0005 救生带、 两个拉链、 两个装饰带以及拉合器, 所述救生带的两侧分别形成有拉合 部, 所述两个拉链分别固定于所述两个拉合部上, 所述两个装饰带设置于所述救生带的两 侧边缘上并沿所述拉合部延伸, 所述救生带卷绕拼接成包围状结构的衣本体并使所述两个 拉链相互抵接, 所述拉合器与所述两个拉链配合以拉合或者拉开所述衣。

7、本体, 所述两个装 饰带分别遮盖所述两个拉链; 0006 所述救生带的一端设置有隐藏组件, 所述隐藏组件包括遮盖件以及两个纽扣, 所 述遮盖件邻近对应的拉链的端部设置, 用于遮盖所述拉合器, 所述两个纽扣设置于所述救 生带, 用于将所述遮盖件固定于所述救生带上。 0007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 所述遮盖件为矩形条状, 其包括相对设置的固定端与自 由端, 所述固定端固定于所述救生带上, 所述两个纽扣将所述自由端固定于所述救生带上。 0008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 所述自由端沿所述救生带的长度方向延伸。 0009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 所述自由端与所述救生带之间形成有遮盖空间, 所述拉 合器。

8、收容于所述遮盖空间内。 0010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 所述两个纽扣分别设置于所述自由端的两侧。 0011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 所述自由端上开设有两个穿孔, 所述两个穿孔相对设置, 所述两个纽扣扣合于所述两个穿孔中。 0012 由于所述拉链式外衣是由救生带卷绕拼接而成的, 因此采用拉合器拉合衣本体 时, 可供使用者穿在身上。 当情况紧急时, 可以通过拉合器将衣本体拉开, 以使救生带恢复 成条状, 此时可将救生带一端固定于建筑物上, 另一端绳索绑缚于身上, 从而可以协助穿设 者借此从窗户逃生, 进而降低火灾伤亡率。 0013 通过所述遮盖件的遮盖, 所述拉合器可以较好地被隐藏, 从而避免于。

9、逃生过程中 拉合器挂设于其他物件上所造成的阻碍。 说 明 书 1/6 页 3 CN 206119243 U 3 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拉链式外衣的立体示意图; 0015 图2为一实施例的救生带的立体示意图; 0016 图3为一实施例的衣领部的局部放大图; 0017 图4为一实施例的救生带的外侧的平面示意图; 0018 图5为一实施例的救生带的内侧的平面示意图; 0019 图6为一实施例的拉合器的立体示意图; 0020 图7为一实施例的隐藏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0021 图8为一实施例的固定件的侧视图; 以及 0022 图9为图8所示固定件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

10、23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 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 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 理解本实用新型。 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 本领域 技术穿设者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 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 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0024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链式外衣。 所述拉链式外衣包括: 0025 救生带、 两个拉链、 两个装饰带以及拉合器, 所述救生带的两侧分别形成有拉合 部, 所述两个拉链分别固定于所述两个拉合部上, 所述两个装饰带设置于所述救生带的两 侧边缘上。

11、并沿所述拉合部延伸, 所述救生带卷绕拼接成包围状结构的衣本体并使所述两个 拉链相互抵接, 所述拉合器与所述两个拉链配合以拉合或者拉开所述衣本体, 所述两个装 饰带分别遮盖所述两个拉链; 所述救生带的一端设置有隐藏组件, 所述隐藏组件包括遮盖 件以及两个纽扣, 所述遮盖件邻近对应的拉链的端部设置, 用于遮盖所述拉合器, 所述两个 纽扣设置于所述救生带, 用于将所述遮盖件固定于所述救生带上。 0026 请参阅图1、 图2及图5,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链式外衣100。 所述拉链式外衣100 包括救生带10、 两个拉链20、 两个装饰带30以及拉合器40, 所述救生带10的两侧分别形成有 拉合部11,。

12、 所述两个拉链20分别固定于所述两个拉合部11上, 所述两个装饰带30设置于所 述救生带10的两侧边缘上并沿所述拉合部11延伸, 所述救生带10卷绕拼接成包围状结构的 衣本体13并使所述两个拉链20相互抵接, 所述拉合器40与所述两个拉链20配合以拉合或者 拉开所述衣本体13, 所述两个装饰带30分别遮盖所述两个拉链11。 0027 由于所述拉链式外衣100是由救生带10卷绕拼接而成的, 因此采用拉合器40拉合 衣本体13时, 可供使用者穿在身上。 当情况紧急时, 可以通过拉合器40将衣本体13拉开, 以 使救生带10恢复成条状, 此时可将救生带10一端固定于建筑物上, 另一端绳索绑缚于身上,。

13、 从而可以协助穿设者借此从窗户逃生, 进而降低火灾伤亡率。 0028 当一件拉链式外衣13拉开后的救生带10的长度不够时, 可以通过将两件拉链式外 衣13的救生带10绑在一起, 从而加长长度。 0029 由于穿拉链式外衣13时, 可以通过拉合器40沿圈状一圈一圈地拉合, 因此提高了 说 明 书 2/6 页 4 CN 206119243 U 4 穿衣服的方便性以及穿衣乐趣。 对于不配合穿衣服的小孩尤其适用。 0030 例如, 为了在逃生时, 更好且更快地固定住逃生者的上身。 所述救生带10的一端形 成有衣领部15。 所述衣领部15一体成型。 所述衣领部15上开设有衣领口151并于两侧分别开 设有。

14、袖口153, 所述衣领口151的周缘形成有柔性条155, 所述柔性条155环绕所述衣领口151 的周缘向外凸伸。 由于衣领部15的衣领口151套设于逃生者的颈部, 而两个袖口153套设于 逃生者的两个手臂上, 因此在逃生过程中, 衣领部15不容易从逃生者身上松脱, 而且也节省 逃生者将救生带10固定于自己身上的时间。 0031 可以理解, 在另一实施例方式中, 也可以由所述救生带10交叉形成的两个肩带来 替代衣领部, 或者救生带10的端部设置两个交叉的肩带, 以将衣本体13挂设于穿设者的肩 部上。 0032 请参阅图3, 例如, 为了提高衣领部的舒适性, 所述柔性条155包括分别处于两侧的 连。

15、接边缘1551与凸伸边缘1553, 所述连接边缘1551连接于所述衣领口151的内侧周缘。 所述 凸伸边缘1553凸伸于所述衣领口151的外侧。 所述凸伸边缘1553凸伸于所述衣领口151的外 侧的高度为2-5厘米。 所述凸伸边缘1553的厚度大于所述连接边缘1551的厚度。 所述凸伸边 缘1553的厚度沿所述衣领口151向外的方向逐渐减小。 所述凸伸边缘1553的厚度为1.5-3.5 毫米。 由于设置有柔性条155, 可以提高穿设者的穿着舒适性, 而且由于凸伸边缘1553凸伸 于衣领口151的外侧, 因此可以对穿设者的颈部后侧进行相应的保护。 0033 请参阅图4及图5, 例如, 为了遮盖拉。

16、合部11并提高美观度, 其中所述装饰带30包括 相对设置的缝合边缘31以及装饰边缘33, 所述缝合边缘31缝合于所述救生带10上并位于所 述拉合部11远离所述拉链20的一侧, 所述装饰边缘33遮盖所述拉链20。 由于装饰边缘33遮 盖所述拉链20, 避免拉链20部暴露于外侧, 提高了拉链式外衣100的美观度, 而且装饰边缘 33可以于拉链式外衣100上形成圈状条纹, 使得拉链式外衣100的纹饰更为繁复, 起到了百 褶裙的效果, 进一步提高了拉链式外衣100的美观度。 0034 例如, 为了提高所述装饰带30的弹性, 所述装饰边缘33为锯齿状。 所述缝合边缘31 上形成有褶皱部311以及图案层3。

17、13, 所述图案层313位于所述褶皱部311与所述装饰边缘33 之间。 所述褶皱部311上设置有多个弹性圈3111。 所述多个弹性圈3111的直径相异设置。 每 个弹性圈3111包括两个同心设置的弹性子圈。 由于褶皱部311上形成有多个弹性圈3111, 而 且每个弹性圈3111包括两个弹性子圈, 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了装饰带30的弹性, 从而增加 了装饰带30的褶皱程度。 0035 例如, 请一并参阅图6, 为了方便地拉合衣本体13, 其中所述拉合器40包括拉合本 体41以及转动设置于所述拉合本体41上的拉扯条43, 所述拉合本体41上形成有并列设置的 两个配合部411, 所述两个配合部411分。

18、别与所述两个拉链20配合, 所述拉扯条43上开设有 指形孔431。 由于拉合器40上设置有指形孔431, 因此更为方便手指的拿捏, 提高了拉合的便 利性。 0036 例如, 为了更方便地定位所述拉扯条43, 所述两个配合411上分别凸设有定位凸起 413, 所述拉扯条43上开设有两个凹槽433, 所述两个定位凸起413用于与所述两个凹槽433 卡设配合。 由于将两个定位凸起413卡入两个凹槽433中即可将所述拉扯条43定位, 因此, 提 高了其定位方便性。 例如, 为了进一步提高拉扯条43的对位准确性, 所述定位凸起413上设 置有磁性层, 所述两个凹槽433中设置有导磁块4331。 所述定位。

19、凸起413为矩形块状, 所述拉 说 明 书 3/6 页 5 CN 206119243 U 5 合本体41上还设置有连接条415, 所述两个定位凸起413分别设置于所述连接条415的两侧。 所述连接条415的一端形成有连接端4151, 所述拉扯条43转动设置于所述连接端4151上。 所 述连接端4151上开设有枢纽孔4153, 所述拉扯条43的一端转动设置于所述枢纽孔4153中。 通过定位凸起413上的磁性层与导磁块4331相互之间的磁吸作用, 可以较快地将拉扯条43 固定于拉合本体41上, 从而使得拉扯条43固定, 以防止拉扯条43随意进入衣本体13内部, 按 压穿设者的身体造成不适感。 00。

20、37 请一并参阅图7, 例如, 为了隐藏所述拉合器40, 所述救生带10的一端还设置有隐 藏组件50, 所述隐藏组件50包括遮盖件51以及两个纽扣53, 所述遮盖件51邻近对应的拉链 20的端部设置, 用于遮盖所述拉合器40, 所述两个纽扣53设置于所述救生带10上并将所述 遮盖件51固定于所述救生带10上。 通过所述遮盖件51的遮盖, 所述拉合器40可以较好地实 现隐藏, 从而避免于逃生过程中拉合器40挂设于其他物件上所造成的阻碍。 0038 例如, 为了更方便地设置所述隐藏组件50, 所述遮盖件51为矩形条状, 其包括相对 设置的固定端511与自由端513, 所述固定端51固定于所述救生带。

21、10上, 所述两个纽扣53将 所述自由端513固定于所述救生带10上。 所述自由端513沿所述救生带10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自由端513与所述救生带10之间形成有遮盖空间, 所述拉合器40收容于所述遮盖空间 内。 所述两个纽扣53分别设置于所述自由端513的两侧。 所述自由端513上开设有两个穿孔 5131, 所述两个穿孔5131相对设置, 所述两个纽扣53扣合于所述两个穿孔5131中。 将固定端 511固定于救生带10上, 并将自由端513设置于两个纽扣53上, 即可实现隐藏组件50的装设。 0039 请一并参阅图8及图9, 例如, 在逃生时, 可以将两件拉链式外衣100的救生带10连 接。

22、于一起, 为了进一步加强连接强度, 所述拉链式外衣100还包括固定件60, 所述固定件60 包括加强杆61以及设置于所述加强杆61两端的固定片63与结合圈65, 所述固定片63固定于 所述救生带10的一端, 所述结合圈65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加强杆61上, 所述结合圈65上设置 有绑缚带651, 所述绑缚带651用于将所述结合圈65固定于另一拉链式外衣100的结合圈65 上。 将两件拉链式外衣100的结合圈65互相扣合, 并利用绑缚带651绑设, 即可在连接好的两 个救生带10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固所述两个救生带10的连接强度。 0040 例如, 所述加强杆61为圆柱杆, 其长度为1.5-3厘米。。

23、 所述固定片63的宽度为所述 加强杆61的直径的3-5倍。 所述固定片63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端631, 所述夹持端631夹 持固定于所述救生带10的两侧。 所述夹持端631的边缘为锯齿状并嵌入所述救生带10内。 所 述结合圈65包括圈状的本体部653以及处于所述本体部653两端的延伸部655, 所述本体部 653的两端之间形成有引导缺口6531, 所述两个延伸部655自所述引导缺口6531沿所述本体 部653的径向方向向内延伸。 例如, 所述绑缚带651邻近所述引导缺口6531并设置于所述本 体部653上。 所述两个延伸部655并列设置封闭所述引导缺口6531。 将结合圈65从另一个结 合。

24、圈65的引导缺口6531中挤入, 即可将两件拉链式外衣100的救生带连接, 而绑缚带651可 以将两个结合圈65绑缚住。 0041 例如, 为了提高拉链式外衣的舒适性且避免火苗烧着, 所述衣本体包括依次层叠 设置的贴身层、 中间层以及防火层。 所述贴身层紧贴穿设者的身体皮肤, 因此需要提供较为 舒适的触感。 所述中间层用于提供较强的耐磨性以保护内部的贴身层。 所述防火层用于防 止火苗点着救生带, 例如所述防火层为石棉层。 另外, 为了提高拉链式外衣的使用范围, 使 得穿设者适宜进入水中游泳或者进行捕捞作业, 例如穿设者将穿着衣领部下水, 而将另一 说 明 书 4/6 页 6 CN 206119。

25、243 U 6 端的救生带固定于船上或者岸边, 从而进行海水捕捞作业或者海洋游泳。 所述衣本体还包 括设置于所述防火层与所述中间层之间的防水层。 所述防水层用于防止衣本体大量吸水, 从而减轻拉链式外衣的质量, 也可以避免拉链式外衣因为吸水而紧贴皮肤, 进而避免产生 的不适感。 0042 例如, 所述贴身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 25-30份的聚氨基甲酸酯纤维、 19-21份 的棉、 18-26份的锦纶、 10-15份的尼龙、 10-12份的亚麻、 9-10份的涤纶、 7-8份的蚕丝、 6-9份 的羊毛、 5-7份的聚酯纤维以及3-5份的醋酸纤维。 由于其中的聚氨基甲酸酯纤维弹性较强, 因此其弹。

26、性形变大, 触感柔软, 而且对不同体型的穿设者的适应度高。 另外, 贴身层通过采 用聚氨基甲酸酯纤维, 因而不容易粘附于皮肤上, 以避免造成皮肤的不适感, 而且由于其优 异的耐酸碱性、 耐汗、 耐海水性、 耐磨性, 因此使得该拉链式外衣也适用于在海水中使用。 0043 例如, 所述中间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 32-33份的铜氨纤维、 棉、 20-23份的腈 纶、 15-16份的麻、 10-15份的氨纶、 10-11份的羊毛、 9-10份的丙纶、 7-9份的氯纶、 6-7份的粘 胶、 5-7份的涤纶、 4-6份的醋酸纤维、 4-5份的锦纶、 2-3份的金属纤维以及1-2份的穿设者造 丝及1-2。

27、份的聚四氟乙烯。 中间层通过采用较大量的铜氨纤维, 用以提供较强的耐磨性从而 保护内部的贴身层受到磨损。 同时, 由于中间层对游泳池中的含氯漂白剂的抵抗能力差, 此 时需要处于外侧的防水层提供隔绝作用。 0044 例如, 所述防水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 20-30份的聚四氟乙烯、 15-20份的尼 龙、 10-15份聚氨酯薄膜、 10-12份的聚氯乙烯、 9-11份的帆布、 8-9份的牛皮以及8-9份的氧 化钛纳米微粒。 防水层通过采用聚四氟乙烯、 尼龙以及没有孔隙的聚氨酯薄膜并进行适当 的配比设计, 使得其防水效果得到较大提高, 可以有效防止水分侵入中间层, 进而避免中间 层受到含氯漂白剂。

28、的侵害。 而其中的氧化钛纳米颗粒在光照下受到紫外线激发, 有较强的 光催化和氧化降解特性, 可以使得拉链式外衣在游泳完毕之后对污染物进行分解, 因此仅 需晒干以待下次游泳。 0045 例如, 对于野外水库等环境中, 由于其中的细菌或蚊虫等较多。 为了实现杀菌功 能, 例如所述拉链式外衣的衣本体还可以包括设置于所述贴身层内的杀菌层, 用于避免细 菌侵入穿设者产生疾病。 例如, 所述杀菌层包括若干储物囊, 每一储物囊容置一储有杀菌液 和/或驱虫液的软囊体, 储物囊具有密布网格的囊体及开口位置, 软囊体从开口位置处挤压 装入所述储物囊, 在需要使用时施力挤破软囊体, 使其中的杀菌液和/或驱虫液从囊体。

29、的网 格散逸即可。 0046 例如, 所述杀菌层包括如下质量份的组分: 20-30份的芦苇纤维、 15-20份的桑蚕 丝、 15-17份的麻纺丝线、 15-16份的山羊绒、 12-15份的丙纶、 9-15份的腈纶纤维、 9-14份的 棉纤维、 8-12份的醋酯纤维、 7-6份的面料粘胶、 6-8份的氧化铵、 5-7份的益母草、 5-6份的兔 毛、 4-7份的麦饭石颗粒、 3-6份的茶粉、 3-4份的菊花粉、 2-3份的肉桂粉以及2-3份的丁香 粉。 其中所述麦饭石颗粒、 茶粉、 菊花粉、 肉桂粉以及丁香粉是通过使用超声波焊接方法粘 接在杀菌层中的。 由于杀菌层中包含有一定质量的杀菌成分, 可以。

30、起到保健功能和杀菌功 能, 同时可以驱赶蚊虫, 因此对于穿设者的某些部位, 例如伤口部位等的保护较为全面。 0047 例如, 所述衣本体还可以于所述贴身层内设置有弧形的保护层, 所述保护层周缘 设置有粘贴部用于粘贴于穿设者的特定部位上, 例如伤口部位周缘。 所述粘贴部上设置有 杀菌护层。 例如, 为了有针对性地掩盖伤口或某些特定部位的臭味, 所述杀菌护层包括如下 说 明 书 5/6 页 7 CN 206119243 U 7 质量分的组分: 20-25份的麻纺丝线、 20-22份的山羊绒、 21-23份的芦苇纤维、 15-21份的桑 蚕丝、 10-13份的腈纶纤维、 9-13份的棉纤维、 7-1。

31、2份的醋酯纤维、 6-9份的面料粘胶、 5-8份 的氧化铵、 5-7份的芳香剂、 5-7份的益母草、 5-6份的兔毛、 4-6份的茶粉、 3-5份的菊花粉、 2- 3份的肉桂粉以及2-3份的丁香粉。 由于采用了芳香剂, 因此在保护穿设者的伤口部位的同 时, 还可以发出特定的香气以掩盖臭味。 0048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所形成的 能够实施的技术方案。 0049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 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 应当指出的是, 对于本领域的普通 技术穿设者员来说, 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

32、构思的前提下, 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 这些 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因此, 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说 明 书 6/6 页 8 CN 206119243 U 8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8 页 9 CN 206119243 U 9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8 页 10 CN 206119243 U 10 图3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3/8 页 11 CN 206119243 U 11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4/8 页 12 CN 206119243 U 12 图6 说 明 书 附 图 5/8 页 13 CN 206119243 U 13 图7 说 明 书 附 图 6/8 页 14 CN 206119243 U 14 图8 说 明 书 附 图 7/8 页 15 CN 206119243 U 15 图9 说 明 书 附 图 8/8 页 16 CN 206119243 U 1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