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地雨水收集及灌溉系统.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坡地雨水收集及灌溉系统.pdf(8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1261999.6 (22)申请日 2016.11.12 (73)专利权人 深圳市林外林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地址 518034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红荔西 路鲁班大厦22层 (72)发明人 黄海毅 唐露燕 (51)Int.Cl. A01G 25/02(2006.01) A01G 25/16(2006.01) E03B 3/0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坡地雨水收集及灌溉系统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坡地雨水收集及灌 溉系统, 包括灌溉支管, 所述灌。
2、溉支管铺设在坡 地上, 灌溉支管上设有若干个洒水器, 位于坡地 上方的洒水器的喷头孔径大于坡地下方洒水器 的喷头孔径。 在进行灌溉时, 洒水器洒水, 坡地上 方未被植被吸收的水沿着坡地流下, 水在流下的 过程中被坡地下方的植被吸收, 此时坡地下方的 植被需要的灌溉水量较小, 而由于位于坡地下方 的洒水器内的喷头孔径较小, 在相同时间内较于 坡地上方洒出的水也随之较少, 在满足植被灌溉 需求的同时, 也不易造成水的浪费, 更加节能环 保; 采用灌溉支管对植被进行灌溉的方式, 更加 节约人力成本。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3页 CN 206165358 U 2017.05.17 CN 20。
3、6165358 U 1.一种坡地雨水收集及灌溉系统, 包括灌溉支管(1), 其特征是: 所述灌溉支管(1)铺设 在坡地上, 灌溉支管(1)上设有若干个洒水器(3), 位于坡地上方的洒水器(3)的喷头孔径大 于坡地下方洒水器(3)的喷头孔径; 所述坡地低处设有蓄水池(4); 还包括与灌溉支管(1)连 接的供水管道(2)、 与供水管道(2)连接的抽水管道(14), 抽水管道(14)与蓄水池(4)连接, 供水管道(2)上设有水泵(10); 蓄水池(4)内设有水位控制装置, 水位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 蓄水池(4)内壁的液位传感器(6)、 与液位传感器(6)连接的水位控制器(7), 蓄水池(4)上连 接有。
4、排水管道(8), 排水管道(8)上设有电磁阀(9), 水位控制器(7)控制电磁阀(9)的启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坡地雨水收集及灌溉系统, 其特征是: 还包括连接外部水源的 补给管道(15); 供水管道(2)上连接有电磁换向阀(13), 电磁换向阀(13)分别连接补给管道 (15)和抽水管道(14), 抽水管道(14)的内壁上设有压力传感器(16), 包括与压力传感器 (16)连接的换向控制器(17), 换向控制器(17)连接于电磁换向阀(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坡地雨水收集及灌溉系统, 其特征是: 所述洒水器(3)下方的 坡面内埋设有若干湿度传感器(11), 还包括与湿度传感。
5、器(11)连接的灌溉控制器(12), 灌 溉控制器(12)同时连接水泵(10)和换向控制器(1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坡地雨水收集及灌溉系统, 其特征是: 所述灌溉支管(1)呈S型 分布在坡地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坡地雨水收集及灌溉系统, 其特征是: 所述灌溉支管(1)设置 有多根, 灌溉支管(1)沿坡地方向高处至低处平行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坡地雨水收集及灌溉系统, 其特征是: 所述蓄水池(4)上设有 过滤隔板(5)。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6165358 U 2 坡地雨水收集及灌溉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坡地灌溉技术领域, 。
6、特别涉及一种坡地雨水收集及灌溉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各种原因形成的坡地在环境条件方面有别于一般的地形, 在一些干旱地区, 由于 其坡地的植被稀少, 坡地上的水分容易流失, 所以坡地的灌溉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0003 现有技术中, 公开号为CN201986484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坡地灌溉系统, 包括 加压泵和文丘里施肥器; 文丘里施肥器的水流入口与供水管道相通连接, 文丘里施肥器的 肥液入口与供肥液管道相通连接, 文丘里施肥器的出口端与灌溉主管相通连接, 灌溉主管 与多根灌溉支管相通连接; 加压泵设置在供水管道上, 加压泵与文丘里施肥器之间的供水 管道上还设置有水分流量计, 供肥。
7、液管道上设置有肥液流量计。 0004 上述方案在使用时, 通过灌溉支管对坡地进行灌溉, 对坡地上下方同时进行灌溉; 但在使用中发现, 灌溉的水存在一定的流失, 这些水随着重力作用都流向坡地下方, 导致了 坡地下方灌溉的水量增大, 而植被的吸收能力有限, 就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坡地雨水收集及灌溉 系统, 其在灌溉时不易造成水的浪费。 0006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坡地雨水收集 及灌溉系统, 包括灌溉支管, 所述灌溉支管铺设在坡地上, 灌溉支管上设有若干个洒水器, 位于坡地上方的。
8、洒水器的喷头孔径大于坡地下方洒水器的喷头孔径; 所述坡地低处设有蓄 水池; 还包括与灌溉支管连接的供水管道、 与供水管道连接的抽水管道, 抽水管道与蓄水池 连接, 供水管道上设有水泵; 蓄水池内设有水位控制装置, 水位控制装置包括设置在蓄水池 内壁的液位传感器、 与液位传感器连接的水位控制器, 蓄水池上连接有排水管道, 排水管道 (8)上设有电磁阀, 水位控制器控制电磁阀的启闭。 000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设置于坡地低处的蓄水池不仅可以用于收集雨水, 同时 可以回收多余的灌溉用水; 设置的水位控制装置能够将蓄水池内的水位控制在合理的位 置; 当雨水天气, 蓄水池水位较高时, 液位传感器。
9、将检测到的信号反馈给水位控制器, 通过 水位控制器控制电磁阀开启, 对蓄水池中多余的水进行排放; 蓄水池中的水可通过抽水管 道经水泵抽至供水管道用于对灌溉支管进行供水; 灌溉支管上的洒水器从上方至下方, 喷 头的孔径逐渐减小在于更有效的利用水资源, 位于高出的洒水器的喷头孔径较大, 喷洒的 水量较多, 在满足高处植被的灌溉需求的同时, 多余的水可从高处向下流动, 下方的洒水器 的喷头孔径相对较小一些, 其喷洒的水量与高处流下的水量汇合基本达到对高低处植被充 分灌溉的目的, 且使得水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更加节能环保。 0008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 还包括连接外部水源的补给管道; 供水管。
10、道上连接有 电磁换向阀, 电磁换向阀分别连接补给管道和抽水管道, 抽水管道的内壁上设有压力传感 说 明 书 1/3 页 3 CN 206165358 U 3 器, 还包括与压力传感器连接的换向控制器, 换向控制器连接于电磁换向阀。 000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在蓄水池内没有水时, 此时仍需要对植被进行灌溉, 压力 传感器检测到抽水管道内无水流流经, 即通过换向控制器将电磁换向阀切换至补给管道, 通过外部水源对植被进行灌溉, 使用更方便。 0010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 所述洒水器下方的坡面内埋设有若干湿度传感器, 还 包括与湿度传感器连接的灌溉控制器, 灌溉控制器同时连接水泵和换向控。
11、制器。 001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湿度传感器埋设在坡面内, 当检测到泥土湿度低于设定 值时, 灌溉控制器控制水泵和换向控制器开启, 从而实现对植被的灌溉, 当湿度达到设定值 后停止灌溉, 实现坡地植被的自动灌溉。 0012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 所述灌溉支管呈S型分布在坡地上。 00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S型分布的灌溉支管可以对植被起到更均匀的灌溉。 0014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 所述灌溉支管设置有多根, 灌溉支管沿坡地方向高处 至低处平行设置。 00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平行设置的多根灌溉支管可对坡地进行均匀地铺设, 通 过设置在灌溉支管上的洒水器可对坡地植。
12、被起到均匀地灌溉。 0016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 所述蓄水池上设有过滤隔板。 001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 过滤隔板可对水流中一些较大的颗粒杂质进行过滤, 减 少杂物进入蓄水池的可能性; 且过滤隔板设置在蓄水池上方, 也能对设置在坡地低处的蓄 水池起到保护作用, 避免行人跌落入蓄水池中。 0018 综上所述,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9 1、 坡地上方的灌溉水流大于坡地下方的灌溉水流, 在满足植被灌溉需求的同时, 也不易造成水的浪费, 更加节能环保; 0020 2、 通过灌溉控制器和湿度传感器, 根据检测坡地的湿度情况可以进行自动灌溉, 更加节约人力成本; 0021 3、。
13、 通过切换装置, 当蓄水池内的水不足以灌溉时, 通过电磁换向阀切换至补给管 道, 可通过外部水源对植被进行灌溉。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实施例1中凸显灌溉支管分布情况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4 图3是实施例2中凸显灌溉支管分布情况的结构示意图。 0025 附图标记: 1、 灌溉支管; 2、 供水管道; 3、 洒水器; 4、 蓄水池; 5、 过滤隔板; 6、 液位传 感器; 7、 水位控制器; 8、 排水管道; 9、 电磁阀; 10、 水泵; 11、 湿度传感器; 12、 灌溉控制器; 13、 电磁换向阀; 14、 抽水管道; 15、 补给管道; 16、。
14、 压力传感器; 17、 换向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7 实施例1: 一种坡地雨水收集及灌溉系统, 如图1所示, 包括四根铺设在坡地上的灌 溉支管1, 灌溉支管1并联在一根供水管道2上。 每根灌溉支管1上均设有三个洒水器3, 需注 说 明 书 2/3 页 4 CN 206165358 U 4 意的是, 洒水器3的个数及间隔距离应根据坡面的实际长度进行调节。 一根灌溉支管1上的 三个洒水器3, 其洒水器3喷头的孔径大小由安装位置的高处至低处依次递减, 而使得坡地 上方的洒水量大于坡地下方的洒水量。 0028 如图2所示, 坡地低处设有蓄水。
15、池4, 蓄水池4埋设在低于地表的位置, 蓄水池4上放 置有一个过滤隔板5, 过滤隔板5上设有若干通孔, 为了防止过滤隔板5堵塞, 使用者需定期 对过滤隔板5进行清洗; 蓄水池4内壁上设有液位传感器6, 包括一个与液位传感器6连接的 水位控制器7, 蓄水池4上设有排水管道8, 排水管道8上设有电磁阀9, 排水管道8连接下水道 等外部排水系统; 当蓄水池4内水位高于设定值时, 水位控制器7控制电磁阀9开启进行放 水。 简单的, 如液位传感器6可以为水位开关, 在蓄水池4上的水位A位置和水位B位置分别安 装水位开关; 水位控制器7可以为继电器, 继电器与水位开关连接, 继电器同时连接电磁阀 9, 当。
16、水位到达高处的水位A位置时, 继电器闭合, 使得电磁阀9开启, 对蓄水池4进行排水; 水 位回复到正常状态水位B位置时, 继电器断开, 使得电磁阀9关闭, 蓄水池4不再排水。 0029 如图2所示, 供水管道2上设有水泵10, 每个洒水器3的下方均埋设有湿度传感器 11, 湿度传感器11与灌溉控制器12连接, 当检测到平均湿度低于设定值时, 灌溉控制器12控 制水泵10开启, 对植被进行灌溉。 0030 如图2所示, 供水管道2与一个电磁换向阀13连接, 电磁换向阀13分别连接抽水管 道14和补给管道15, 抽水管道14连接蓄水池4, 补给管道15连接外部水源。 该电磁换向阀13 为三路二位式。
17、, 断电状态下, 电磁换向阀13接通供水管道2和抽水管道14; 通电状态下, 电磁 换向阀13接通供水管道2和补给管道15。 抽水管道14的内壁上设有压力传感器16, 压力传感 器16与换向控制器17连接, 当抽水管道14内无水时, 即对电磁换向阀13通电, 切换至补给管 道15供水。 换向控制器17受灌溉控制器12的控制进行启闭。 0031 具体使用过程为: 0032 湿度传感器11持续对坡地上的湿度进行检测, 当平均湿度低于设定值时, 灌溉控 制器12控制水泵10和换向控制器17开启; 当蓄水池4内有水时, 电磁换向阀13不通电, 通过 蓄水池4内的水对植被进行灌溉; 当蓄水池4内无水时,。
18、 电磁换向阀13通电并切换至补给管 道15供水。 0033 洒水器3对植被进行灌溉, 坡地上方未被植被吸收的水沿坡地流下, 对坡地下方的 植被进行水分补充; 而坡地下方洒水器3的喷头孔径较小, 从而减少了灌溉水的浪费。 0034 当坡地上的湿度达到设定值时, 灌溉控制器12控制水泵10和换向控制器17关闭。 0035 当雨天时, 雨水流入蓄水池4中, 液位传感器6对蓄水池4内的水位进行检测, 当液 位高于设定值时, 通过水位控制器7控制电磁阀9开启, 对蓄水池4进行排水。 0036 实施例2: 其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 如图3所示, 灌溉支管1的数量为一根, 且 灌溉支管1呈S型分布在坡地上, 灌溉支管1上设有九个洒水器3。 0037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 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领 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 但 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说 明 书 3/3 页 5 CN 206165358 U 5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3 页 6 CN 206165358 U 6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3 页 7 CN 206165358 U 7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3/3 页 8 CN 206165358 U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