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脚踏车.pdf

上传人:1*** 文档编号:7638246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806.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620894688.7

申请日:

20160817

公开号:

CN206045275U

公开日:

20170329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63B22/06,A63B69/04

主分类号:

A63B22/06,A63B69/04

申请人:

厦门福成运动器材有限公司

发明人:

许进发

地址: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新民镇禾山村

优先权:

CN201620894688U

专利代理机构: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渠述华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脚踏车,其包括车架、设置在车架上端的车座和车把以及设置在车架上的蹬踏装置,车座包括车座支撑杆和设置在车座支撑杆上端的车座本体,车把包括车把支撑杆和设置在车把支撑杆上的把手,蹬踏装置两侧设有踏板,所述多功能脚踏车还包括一往复装置,所述车架包一前支撑杆、一后支撑杆和两连接板,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上端夹置在两连接板之间,往复装置连接在后支撑杆和车座支撑杆之间;车座支撑杆和车把支撑杆夹置在两连接板之间并与连接板铰接。本实用新型在原有脚踏车的基础上增加了骑马机的功能,使用者不仅可以将进行脚踏车骑行训练,还可以进行骑马机的骑行训练,从而增加了脚踏车的多功能性。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多功能脚踏车,包括车架、设置在车架上端的车座和车把以及设置在车架上的蹬踏装置,车座包括车座支撑杆和设置在车座支撑杆上端的车座本体,车把包括车把支撑杆和设置在车把支撑杆上的把手,蹬踏装置两侧设有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脚踏车还包括一往复装置,所述车架包一前支撑杆、一后支撑杆和两连接板,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上端夹置在两连接板之间,往复装置连接在后支撑杆和车座支撑杆之间;车座支撑杆和车把支撑杆夹置在两连接板之间并与连接板铰接,车把支撑杆通过转接件与车座支撑杆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脚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往复装置为气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脚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座支撑杆和两个连接板通过一固定孔和一限位孔连接,该限位孔为圆弧腰型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脚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支撑杆和两个连接板通过一固定孔和一限位孔连接,该限位孔为圆弧腰型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脚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撑杆上设有一固定孔和一调节孔,相应地,两连接板上分别设有一固定孔和两调节孔,支撑杆上的调节孔选择性地对应连接板上的两个调节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脚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杆与两连接板通过一固定孔配合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脚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设有一缺口,该缺口与前支撑杆和转接件连接的位置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脚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件两端分别与车座支撑杆和车把支撑杆铰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脚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支撑杆下端连接有一前支脚,所述后支撑杆下端连接有一后支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脚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把支撑杆上端设有仪表盘。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健身器材,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脚踏车。

背景技术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们每日面对大量的工作压力及快节奏的生活,这些繁重的工作和忙碌的生活都带给人们精神和身体上的极大压力。人们对身体健康状况也日益重视,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当前市场上拥有的室内外健身器材很多,小至重量训练用的沙包、哑铃,大至直立式固定脚踏车,但是,大部分现有健身器功能单一。

以健身脚踏车为例,其是放在室内供人们健身的体育器材,与普通脚踏车不同,爱好者在使用健身脚踏车时健身脚踏车并不会像普通脚踏车那样移动,由于健身脚踏车不受场地限制、且能较好地模仿户外脚踏车运动,所以普及很快,也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但其只能提供模拟脚踏车的骑行锻炼,锻炼形式单一。再以健身骑马机为例,其能强化肌肉力量、提高平衡感觉、增强柔软性及提升糖份消耗量。当人坐在骑马机坐垫上,可以体验到野外跨骑骏马奔驰的意境。通过改变握把姿势和脚部位置,模拟骑马姿势,可使身体中80%的肌肉群得到训练,全身关节都会得到充分的转动和伸展。但其只能提供模拟骑马的骑行锻炼,锻炼形式单一。

若单独购置健身脚踏车和骑马机不仅成本高,且占用地方,浪费空间。有鉴于此,本设计人提出了一种在原有健身脚踏车的基础上增加了骑马机功能的多功能脚踏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具骑马机功能的多功能脚踏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功能脚踏车,包括车架、设置在车架上端的车座和车把以及设置在车架上的蹬踏装置,车座包括车座支撑杆和设置在车座支撑杆上端的车座本体,车把包括车把支撑杆和设置在车把支撑杆上的把手,蹬踏装置两侧设有踏板,其中,所述多功能脚踏车还包括一往复装置,所述车架包一前支撑杆、一后支撑杆和两连接板,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上端夹置在两连接板之间,往复装置连接在后支撑杆和车座支撑杆之间;车座支撑杆和车把支撑杆夹置在两连接板之间并与连接板铰接,车把支撑杆通过转接件与车座支撑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往复装置为气缸。

进一步地,所述车座支撑杆和两个连接板通过一固定孔和一限位孔连接,该限位孔为圆弧腰型孔。

进一步地,所述把手支撑杆和两个连接板通过一固定孔和一限位孔连接,该限位孔为圆弧腰型孔。

进一步地,所述后支撑杆上设有一固定孔和一调节孔,相应地,两连接板上分别设有一固定孔和两调节孔,支撑杆上的调节孔选择性地对应连接板上的两个调节孔。

进一步地,所述前支撑杆与两连接板通过一固定孔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设有一缺口,该缺口与前支撑杆和转接件连接的位置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转接件两端分别与车座支撑杆和车把支撑杆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前支撑杆下端连接有一前支脚,所述后支撑杆下端连接有一后支脚。

进一步地,所述车把支撑杆上端设有仪表盘。

本实用新型在原有脚踏车的基础上增加了骑马机的功能,当使用脚踏车进行骑行训练时,使用者只需将车座本体高度调节至适合自身需要的高度,使用者坐于车座本体上时,车座支撑杆向下压缩气缸,使气缸从伸缩状态变为压缩状态;然后双脚踩踏在蹬踏装置的踏板上,双手握于把手上即可进行脚踏车的骑行训练。当使用脚踏车进行骑马机训练时,将车座本体高度调节至适合自身需要的高度,并坐于车座本体上,然后将蹬踏装置的两个踏板分别调整到上下位置,保证踏板的相对稳定。使用者双脚置于踏板上,双手握住把手,双手朝车座方向拉把手而双脚向下施力于踏板呈起立姿势,重心往前倾,此时,气缸拉伸而向前推动车座支撑杆,同时,车座支撑杆通过转接件带动车把支撑杆相车座方向移动,车座与车把之间的夹角减小,从而使用者相对于原有位置向前向上移动;当使用者中心向后倾作用于车座本体上时,车座支撑杆向下压缩气缸,使气缸处于压缩状态,使用者回复到原有位置,如此进行往复运动,实现模拟骑马的骑行运动。

本实用新型在原有脚踏车的基础上增加了骑马机的功能,使用者不仅可以将进行脚踏车骑行训练,还可以进行骑马机的骑行训练,从而增加了脚踏车的多功能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尽本实用新型之技术内容、结构特征、所达成目的及功效,以下将例举实施例并配合说明书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多功能脚踏车,其包括车架10、车座20、车把30、蹬踏装置40以及往复装置50,车座20和车把30均连接在车架10上,往复装置50连接在车架10和车座20之间以实现对车座20的推动控制。

参照图1至图4所示,车架10包括一前支脚11、一后支脚12、一前支撑杆13、一后支撑杆14以及两连接板15,其中,前支脚11和后支脚12平行放置在地面上,为使前支脚11和后支脚12与地面存在较大摩擦,保证前支脚11和后支脚12支撑于地面的稳定性,在前支脚11和后支脚12的两端可以安装带有凹凸纹路的端盖111、121。前支撑杆13固定在前支脚11上,后支撑杆14固定在后支脚12上,前支撑杆13和后支撑杆14形成八字形结构,即前支撑杆13远离前支脚11的一端与后支撑杆14远离后支脚12的一端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前支撑杆13远离前支脚11的一端和后支撑杆14远离后支脚12的一端夹置在两连接板15之间,并与两连接板15连接。前支撑杆13远离前支脚11一端设有一固定孔131,相应地,两连接板15上分别设有一与该固定孔131对应的固定孔151;后支撑杆14远离后支脚12的一端从上至下依次设有一固定孔141和一调节孔142,相应地,两连接板15上分别设有一与该固定孔141对应的固定孔152以及两个与该调节孔142对应的调节孔153。连接板15上的固定孔151对应前支撑杆13的固定孔131并配合销轴实现连接板15与前支撑杆13的连接,连接板15上的固定孔152和调节孔153分别对应后支撑杆14上的固定孔141和调节孔142并配合销轴实现连接板15与后支撑杆14的连接,通过调整后支撑杆14上的调节孔142选择性地与连接板15上的两个调节孔153对应,可以实现前支脚11与后支脚12之间的距离。在后支撑杆14与前支撑杆13相背的侧面上设有一连接往复装置50的铰接座143。

车座20包括车座支撑杆22和连接在车座支撑杆22上端的车座本体21,为了使车座本体21的高度可以上下调节,车座支撑杆22设置为伸缩结构。车座支撑杆22的下端夹置在两连接板15之间,在该车座支撑杆22的下端从上至下依次设有一固定孔223和一限位孔224,相应地,两连接板15上分别设有一与该固定孔223对应的固定孔154以及与该限位孔224对应的限位孔155。连接板15上的限位孔155为圆弧腰型孔,以便车座支撑杆22可以进行一定角度的前后摆动。在车座支撑杆22朝向后支撑杆14的侧面上设有一连接往复装置50的铰接座221,该铰接座221对应后支撑杆14上的铰接座143。在车座支撑杆22与后支撑杆14相背的侧面上设有一铰接座222。

车把30包括连接车座支撑杆22的车把支撑杆32以及连接在车把支撑杆32上端的把手31,在车把支撑杆32上端把手31之间还可以设置一个反应运动情况的仪表盘60。车把支撑杆32下端通过一转接件70与车座支撑杆22连接,在车把支撑杆32下端由上至下依次设有一连接连接板15的固定孔323、一连接挡板15的限位孔322以及一连接转接件70的铰接孔321,转接件70一端配合该铰接孔321连接,另一端配合车座支撑杆22上的铰接座222连接。在两连接板15上分别设有一对应该铰接孔321的缺口158,在两连接板15上分别设有一与车把支撑杆32的固定孔323对应的固定孔156以及一与车把支撑杆32的限位孔322对应的限位孔157,该连接板15上的限位孔157为圆弧腰型孔,以便车把支撑杆32可以进行一定范围的前后摆动。

蹬踏装置40设置在前支撑杆13上,在该蹬踏装置40的两侧分别设有一踏板41。

往复装置50采用气缸51,其连接后支撑杆14和车座支撑杆22之间,该气缸51一端配合后支撑杆14的铰接座143连接于后支撑杆14,另一端配合车座支撑杆22的铰接座221连接于车座支撑杆22。因连接板15与车座支撑杆22对应的限位孔155为圆弧腰型孔,固定连接板15限位孔155和车座支撑杆22限位孔224的销轴会沿着连接板15的限位孔155内移动,从而限定车座支撑杆22的摆动范围。当气缸51处于拉伸状态时,气缸51上端推动车座支撑杆22向前摆动,固定连接板15限位孔155和车座支撑杆22限位孔224的销轴会沿移动到连接板15限位孔155的后端,此时,车座本体21的高度也会有所增高;当气缸51处于收缩状态时,气缸51带动车座支撑杆22回复到原来的位置处,固定连接板15限位孔155和车座支撑杆22限位孔224的销轴会沿移动到连接板15限位孔155的前端,此时,车座本体21的高度也会回复到原来的高度。当然往复装置51也仅限于采用气缸51,往复装置50只需满足使车座支撑杆22能进行前后的往复运动即可。

参照图1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原有脚踏车的基础上增加了骑马机的功能,当使用脚踏车进行骑行训练时,使用者只需将车座本体21高度调节至适合自身需要的高度,使用者坐于车座本体21上时,车座支撑杆22向下压缩气缸51,使气缸51从伸缩状态变为压缩状态;然后双脚踩踏在蹬踏装置40的踏板41上,双手握于把手31上即可进行脚踏车的骑行训练。当使用脚踏车进行骑马机训练时,将车座本体21高度调节至适合自身需要的高度,并坐于车座本体21上,然后将蹬踏装置40的两个踏板41分别调整到上下位置,保证踏板41的相对稳定。使用者双脚置于踏板41上,双手握住把手,双手朝车座方向拉把手31而双脚向下施力于踏板41呈起立姿势,重心往前倾,此时,气缸51拉伸而向前推动车座支撑杆22,同时,车座支撑杆22通过转接件70带动车把支撑杆32向车座20方向移动,车座20与车把30之间的夹角减小,从而使用者相对于原有位置向前向上移动;当使用者中心向后倾作用于车座本体21上时,车座支撑杆22向下压缩气缸51,使气缸51处于压缩状态,使用者回复到原有位置,如此进行往复运动,实现模拟骑马的骑行运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一种多功能脚踏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一种多功能脚踏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一种多功能脚踏车.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种多功能脚踏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多功能脚踏车.pdf(1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894688.7 (22)申请日 2016.08.17 (73)专利权人 厦门福成运动器材有限公司 地址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新民镇 禾山村 (72)发明人 许进发 (74)专利代理机构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 限公司 35203 代理人 渠述华 (51)Int.Cl. A63B 22/06(2006.01) A63B 69/04(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多功能脚踏车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脚踏车, 其包括 车架、 设。

2、置在车架上端的车座和车把以及设置在 车架上的蹬踏装置, 车座包括车座支撑杆和设置 在车座支撑杆上端的车座本体, 车把包括车把支 撑杆和设置在车把支撑杆上的把手, 蹬踏装置两 侧设有踏板, 所述多功能脚踏车还包括一往复装 置, 所述车架包一前支撑杆、 一后支撑杆和两连 接板, 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上端夹置在两连接板 之间, 往复装置连接在后支撑杆和车座支撑杆之 间; 车座支撑杆和车把支撑杆夹置在两连接板之 间并与连接板铰接。 本实用新型在原有脚踏车的 基础上增加了骑马机的功能, 使用者不仅可以将 进行脚踏车骑行训练, 还可以进行骑马机的骑行 训练, 从而增加了脚踏车的多功能性。 权利要求书1页 说。

3、明书4页 附图5页 CN 206045275 U 2017.03.29 CN 206045275 U 1.一种多功能脚踏车, 包括车架、 设置在车架上端的车座和车把以及设置在车架上的 蹬踏装置, 车座包括车座支撑杆和设置在车座支撑杆上端的车座本体, 车把包括车把支撑 杆和设置在车把支撑杆上的把手, 蹬踏装置两侧设有踏板,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功能脚踏车 还包括一往复装置, 所述车架包一前支撑杆、 一后支撑杆和两连接板, 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 上端夹置在两连接板之间, 往复装置连接在后支撑杆和车座支撑杆之间; 车座支撑杆和车 把支撑杆夹置在两连接板之间并与连接板铰接, 车把支撑杆通过转接件与车座支。

4、撑杆连 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脚踏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往复装置为气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脚踏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座支撑杆和两个连接 板通过一固定孔和一限位孔连接, 该限位孔为圆弧腰型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脚踏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支撑杆和两个连接 板通过一固定孔和一限位孔连接, 该限位孔为圆弧腰型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脚踏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支撑杆上设有一固定 孔和一调节孔, 相应地, 两连接板上分别设有一固定孔和两调节孔, 支撑杆上的调节孔选择 性地对应连接板上的两个调节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

5、的一种多功能脚踏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支撑杆与两连接板通 过一固定孔配合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脚踏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板设有一缺口, 该 缺口与前支撑杆和转接件连接的位置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脚踏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接件两端分别与车座 支撑杆和车把支撑杆铰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脚踏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支撑杆下端连接有一 前支脚, 所述后支撑杆下端连接有一后支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脚踏车,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把支撑杆上端设有 仪表盘。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604527。

6、5 U 2 一种多功能脚踏车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健身器材, 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脚踏车。 背景技术 0002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 人们每日面对大量的工作压力及快节奏的生活, 这 些繁重的工作和忙碌的生活都带给人们精神和身体上的极大压力。 人们对身体健康状况也 日益重视, 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当前市场上拥有的室内外健身器材很多, 小 至重量训练用的沙包、 哑铃, 大至直立式固定脚踏车, 但是, 大部分现有健身器功能单一。 0003 以健身脚踏车为例, 其是放在室内供人们健身的体育器材, 与普通脚踏车不同, 爱 好者在使用健身脚踏车时健身脚踏车并不会像普通脚。

7、踏车那样移动, 由于健身脚踏车不受 场地限制、 且能较好地模仿户外脚踏车运动, 所以普及很快, 也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但其只 能提供模拟脚踏车的骑行锻炼, 锻炼形式单一。 再以健身骑马机为例, 其能强化肌肉力量、 提高平衡感觉、 增强柔软性及提升糖份消耗量。 当人坐在骑马机坐垫上, 可以体验到野外跨 骑骏马奔驰的意境。 通过改变握把姿势和脚部位置, 模拟骑马姿势, 可使身体中80的肌肉 群得到训练, 全身关节都会得到充分的转动和伸展。 但其只能提供模拟骑马的骑行锻炼, 锻 炼形式单一。 0004 若单独购置健身脚踏车和骑马机不仅成本高, 且占用地方, 浪费空间。 有鉴于此, 本设计人提出了一种。

8、在原有健身脚踏车的基础上增加了骑马机功能的多功能脚踏车。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兼具骑马机功能的多功能脚踏车。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 一种多功能脚踏车, 包括车架、 设置在车架上端的车座和车把以及设置在车架上 的蹬踏装置, 车座包括车座支撑杆和设置在车座支撑杆上端的车座本体, 车把包括车把支 撑杆和设置在车把支撑杆上的把手, 蹬踏装置两侧设有踏板, 其中, 所述多功能脚踏车还包 括一往复装置, 所述车架包一前支撑杆、 一后支撑杆和两连接板, 前支撑杆和后支撑杆上端 夹置在两连接板之间, 往复装置连接在后支撑杆和车座支。

9、撑杆之间; 车座支撑杆和车把支 撑杆夹置在两连接板之间并与连接板铰接, 车把支撑杆通过转接件与车座支撑杆连接。 0008 进一步地, 所述往复装置为气缸。 0009 进一步地, 所述车座支撑杆和两个连接板通过一固定孔和一限位孔连接, 该限位 孔为圆弧腰型孔。 0010 进一步地, 所述把手支撑杆和两个连接板通过一固定孔和一限位孔连接, 该限位 孔为圆弧腰型孔。 0011 进一步地, 所述后支撑杆上设有一固定孔和一调节孔, 相应地, 两连接板上分别设 有一固定孔和两调节孔, 支撑杆上的调节孔选择性地对应连接板上的两个调节孔。 0012 进一步地, 所述前支撑杆与两连接板通过一固定孔配合连接。 说。

10、 明 书 1/4 页 3 CN 206045275 U 3 0013 进一步地, 所述连接板设有一缺口, 该缺口与前支撑杆和转接件连接的位置对应。 0014 进一步地, 所述转接件两端分别与车座支撑杆和车把支撑杆铰接。 0015 进一步地, 所述前支撑杆下端连接有一前支脚, 所述后支撑杆下端连接有一后支 脚。 0016 进一步地, 所述车把支撑杆上端设有仪表盘。 0017 本实用新型在原有脚踏车的基础上增加了骑马机的功能, 当使用脚踏车进行骑行 训练时, 使用者只需将车座本体高度调节至适合自身需要的高度, 使用者坐于车座本体上 时, 车座支撑杆向下压缩气缸, 使气缸从伸缩状态变为压缩状态; 然。

11、后双脚踩踏在蹬踏装置 的踏板上, 双手握于把手上即可进行脚踏车的骑行训练。 当使用脚踏车进行骑马机训练时, 将车座本体高度调节至适合自身需要的高度, 并坐于车座本体上, 然后将蹬踏装置的两个 踏板分别调整到上下位置, 保证踏板的相对稳定。 使用者双脚置于踏板上, 双手握住把手, 双手朝车座方向拉把手而双脚向下施力于踏板呈起立姿势, 重心往前倾, 此时, 气缸拉伸而 向前推动车座支撑杆, 同时, 车座支撑杆通过转接件带动车把支撑杆相车座方向移动, 车座 与车把之间的夹角减小, 从而使用者相对于原有位置向前向上移动; 当使用者中心向后倾 作用于车座本体上时, 车座支撑杆向下压缩气缸, 使气缸处于压。

12、缩状态, 使用者回复到原有 位置, 如此进行往复运动, 实现模拟骑马的骑行运动。 0018 本实用新型在原有脚踏车的基础上增加了骑马机的功能, 使用者不仅可以将进行 脚踏车骑行训练, 还可以进行骑马机的骑行训练, 从而增加了脚踏车的多功能性。 附图说明 0019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图; 0020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分解图; 0021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22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0023 图5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为详尽本实用新型之技术内容、 结构特征、 所达成目的及功效, 以下将例举实施例 并配合说明书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0025 参照图1。

13、所示,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多功能脚踏车, 其包括车架10、 车座20、 车把 30、 蹬踏装置40以及往复装置50, 车座20和车把30均连接在车架10上, 往复装置50连接在车 架10和车座20之间以实现对车座20的推动控制。 0026 参照图1至图4所示, 车架10包括一前支脚11、 一后支脚12、 一前支撑杆13、 一后支 撑杆14以及两连接板15, 其中, 前支脚11和后支脚12平行放置在地面上, 为使前支脚11和后 支脚12与地面存在较大摩擦, 保证前支脚11和后支脚12支撑于地面的稳定性, 在前支脚11 和后支脚12的两端可以安装带有凹凸纹路的端盖111、 121。 前支撑杆13。

14、固定在前支脚11上, 后支撑杆14固定在后支脚12上, 前支撑杆13和后支撑杆14形成八字形结构, 即前支撑杆13 远离前支脚11的一端与后支撑杆14远离后支脚12的一端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 前支撑杆13 远离前支脚11的一端和后支撑杆14远离后支脚12的一端夹置在两连接板15之间, 并与两连 说 明 书 2/4 页 4 CN 206045275 U 4 接板15连接。 前支撑杆13远离前支脚11一端设有一固定孔131, 相应地, 两连接板15上分别 设有一与该固定孔131对应的固定孔151; 后支撑杆14远离后支脚12的一端从上至下依次设 有一固定孔141和一调节孔142, 相应地, 两连接。

15、板15上分别设有一与该固定孔141对应的固 定孔152以及两个与该调节孔142对应的调节孔153。 连接板15上的固定孔151对应前支撑杆 13的固定孔131并配合销轴实现连接板15与前支撑杆13的连接, 连接板15上的固定孔152和 调节孔153分别对应后支撑杆14上的固定孔141和调节孔142并配合销轴实现连接板15与后 支撑杆14的连接, 通过调整后支撑杆14上的调节孔142选择性地与连接板15上的两个调节 孔153对应, 可以实现前支脚11与后支脚12之间的距离。 在后支撑杆14与前支撑杆13相背的 侧面上设有一连接往复装置50的铰接座143。 0027 车座20包括车座支撑杆22和连。

16、接在车座支撑杆22上端的车座本体21, 为了使车座 本体21的高度可以上下调节, 车座支撑杆22设置为伸缩结构。 车座支撑杆22的下端夹置在 两连接板15之间, 在该车座支撑杆22的下端从上至下依次设有一固定孔223和一限位孔 224, 相应地, 两连接板15上分别设有一与该固定孔223对应的固定孔154以及与该限位孔 224对应的限位孔155。 连接板15上的限位孔155为圆弧腰型孔, 以便车座支撑杆22可以进行 一定角度的前后摆动。 在车座支撑杆22朝向后支撑杆14的侧面上设有一连接往复装置50的 铰接座221, 该铰接座221对应后支撑杆14上的铰接座143。 在车座支撑杆22与后支撑杆。

17、14相 背的侧面上设有一铰接座222。 0028 车把30包括连接车座支撑杆22的车把支撑杆32以及连接在车把支撑杆32上端的 把手31, 在车把支撑杆32上端把手31之间还可以设置一个反应运动情况的仪表盘60。 车把 支撑杆32下端通过一转接件70与车座支撑杆22连接, 在车把支撑杆32下端由上至下依次设 有一连接连接板15的固定孔323、 一连接挡板15的限位孔322以及一连接转接件70的铰接孔 321, 转接件70一端配合该铰接孔321连接, 另一端配合车座支撑杆22上的铰接座222连接。 在两连接板15上分别设有一对应该铰接孔321的缺口158, 在两连接板15上分别设有一与车 把支撑。

18、杆32的固定孔323对应的固定孔156以及一与车把支撑杆32的限位孔322对应的限位 孔157, 该连接板15上的限位孔157为圆弧腰型孔, 以便车把支撑杆32可以进行一定范围的 前后摆动。 0029 蹬踏装置40设置在前支撑杆13上, 在该蹬踏装置40的两侧分别设有一踏板41。 0030 往复装置50采用气缸51, 其连接后支撑杆14和车座支撑杆22之间, 该气缸51一端 配合后支撑杆14的铰接座143连接于后支撑杆14, 另一端配合车座支撑杆22的铰接座221连 接于车座支撑杆22。 因连接板15与车座支撑杆22对应的限位孔155为圆弧腰型孔, 固定连接 板15限位孔155和车座支撑杆22。

19、限位孔224的销轴会沿着连接板15的限位孔155内移动, 从 而限定车座支撑杆22的摆动范围。 当气缸51处于拉伸状态时, 气缸51上端推动车座支撑杆 22向前摆动, 固定连接板15限位孔155和车座支撑杆22限位孔224的销轴会沿移动到连接板 15限位孔155的后端, 此时, 车座本体21的高度也会有所增高; 当气缸51处于收缩状态时, 气 缸51带动车座支撑杆22回复到原来的位置处, 固定连接板15限位孔155和车座支撑杆22限 位孔224的销轴会沿移动到连接板15限位孔155的前端, 此时, 车座本体21的高度也会回复 到原来的高度。 当然往复装置51也仅限于采用气缸51, 往复装置50。

20、只需满足使车座支撑杆 22能进行前后的往复运动即可。 0031 参照图1和图5所示, 本实用新型在原有脚踏车的基础上增加了骑马机的功能, 当 说 明 书 3/4 页 5 CN 206045275 U 5 使用脚踏车进行骑行训练时, 使用者只需将车座本体21高度调节至适合自身需要的高度, 使用者坐于车座本体21上时, 车座支撑杆22向下压缩气缸51, 使气缸51从伸缩状态变为压 缩状态; 然后双脚踩踏在蹬踏装置40的踏板41上, 双手握于把手31上即可进行脚踏车的骑 行训练。 当使用脚踏车进行骑马机训练时, 将车座本体21高度调节至适合自身需要的高度, 并坐于车座本体21上, 然后将蹬踏装置40。

21、的两个踏板41分别调整到上下位置, 保证踏板41 的相对稳定。 使用者双脚置于踏板41上, 双手握住把手, 双手朝车座方向拉把手31而双脚向 下施力于踏板41呈起立姿势, 重心往前倾, 此时, 气缸51拉伸而向前推动车座支撑杆22, 同 时, 车座支撑杆22通过转接件70带动车把支撑杆32向车座20方向移动, 车座20与车把30之 间的夹角减小, 从而使用者相对于原有位置向前向上移动; 当使用者中心向后倾作用于车 座本体21上时, 车座支撑杆22向下压缩气缸51, 使气缸51处于压缩状态, 使用者回复到原有 位置, 如此进行往复运动, 实现模拟骑马的骑行运动。 0032 以上所述, 仅是本实用。

22、新型实施例而已, 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 制, 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 等同变化与修 饰, 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说 明 书 4/4 页 6 CN 206045275 U 6 图1 说 明 书 附 图 1/5 页 7 CN 206045275 U 7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2/5 页 8 CN 206045275 U 8 图3 说 明 书 附 图 3/5 页 9 CN 206045275 U 9 图4 说 明 书 附 图 4/5 页 10 CN 206045275 U 10 图5 说 明 书 附 图 5/5 页 11 CN 206045275 U 1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