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叙述含有爆炸的穿甲弹弹壳的散弹枪子弹,该爆炸的穿甲弹弹壳生产成本低,并给普通散弹枪的射击带来安全。 现代的冲击爆炸弹壳为了使弹壳在冲击时处于爆炸准备阶段,它具有一个使“枪膛安全”的备炸装置,即一个能防止在枪筒内爆炸而使弹壳处于备炸的装置,弹壳飞行到足够远之后进行爆炸,既不会损坏武器,又不会伤害射手。使弹壳安全备炸的距离视该弹壳尺寸(这与爆炸大小有关)以及在爆炸时向后面射击手猛烈发射的弹片量而定。一般说来,这些装置的结构复杂、费用大以占及去弹壳的有效体积,因此减少了主爆炸药装料的数量。
如果不需要“枪膛安全”的备炸装置以及弹壳飞行了一段安全距离不需要进行备炸,则备炸装置可以是一个位于弹壳前端的简单始爆器,该始爆器由冲击时引起的击发而发生爆炸。在普通的弹壳中,不采用简易的冲击始爆器。已知的备炸装置在弹壳内采用机械引爆的引爆针或引爆钟装置,或者采用在冲击时能发电地压电晶体。然而,这两种装置型式为备炸装置所禁用或认为行不通的,它们使主炸药装料的后部引爆,但对成型炸药装料的引爆尤其需要。可惜,机械的和压电晶体的引爆装置两者均增加了结构的复杂性和弹壳的成本,机械引爆装置的另一个缺点是,它们的动作相当缓慢。虽然压电装置动作较快,但是不能瞬息起作用,而且同电流的速度也是无关的。这是因为要把雷管内的金属另件加热到足够引起爆炸之前需要电流通过一段很长的时间。
如果使用成型炸药装料,那末在弹壳炸药装料的前面增加一段长的凸出部分,它通常是一个空心的圆柱体或锥体,从而在爆炸发生之前,该炸药装料已移动了一段长度为凸出部分距离。如果不是这种情况,而是爆炸前炸药装料面受冲击,则炸药装料的锥体型受到变形,而且称为模诺效应的装甲穿透效应将被减弱。
很清楚,采用始爆器的直接击发将可达到尽可能快的起爆时间,一旦起爆时,能使爆炸通过一个很快的炸药链式反应而进行,其速度之快,以致不需要离炸药装料前面的凸出部分很远。这将增加制造简单、成本低的优点。然而,该问题将取决于包括一种结构简单和可靠的“枪膛安全”备炸装置在内的引爆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观点,散弹枪子弹具有一个穿甲弹弹壳,该穿甲弹弹壳包括一个可被始爆器直接击发而起爆或爆炸的主炸药装料,散弹枪子弹还包括一个枪膛安全的备炸装置,其特征在于:安排备炸装置来阻止始爆器引爆后的爆炸过程。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观点,散弹枪子弹具有一个穿甲弹弹壳,该弹壳包括一个可被始爆器直接击发而起爆或爆炸的主炸药装料,散弹枪子弹还包括一个枪膛安全的备炸装置,其特征在于:安排备炸装置和装甲弹弹壳分开,以使装甲弹弹壳自枪筒内发射之后处于备炸。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观点,散弹枪子弹具有一个穿甲弹弹壳,该弹壳包括一个开口的底面或开口的尾部,以防止在爆炸时弹片向后面发射。
本备炸装置包括一个被安装在主炸药装料内的圆柱体另件,该圆柱体另件在装甲弹弹壳从散弹枪子弹内发射后,可从主炸药装料内抽出。最可取的是,主炸药装料具有一个纵向延伸的圆柱体形的孔腔并且通过和环绕圆柱体另件。
圆柱体另件可以同一个填充体整体成型,该填充体位于弹壳、主炸药装料和供发射子弹弹壳的引爆炸装料之间,填充体可以是整块的塑料填块,它有后盘件和前盘件,在两个前、后盘之间有可折叠的衬垫支架,整个圆柱体另件从前盘向前延伸。
最可取的是,一个辅助雷管的位置是环状地环绕着备炸装置,主装料是一个成型装料,其形状基本上为一个截头锥体凹下的前面部分。
有利的是,始爆器包含一个圆柱体外壳,在它的前端有一个雷管,圆柱体外壳的后部分至少有部分延伸到备炸装置内。始爆器可以包含一个子弹筒的外壳。
散弹枪子弹可以有一个前端被翻边的外壳,它向始爆器前面延伸,以防止散弹枪加载前由于子弹偶然跌落引起始爆器的任何引爆。
本发明利用炸药爆炸的链式反应,链式反应的相对敏感性和定位引起炸药以一定次序爆炸的,而包括枪膛安全备炸装置部件在内的塞子能阻止这种爆炸。
现在参考非正规的附图来叙述根据本发明构成的一个散弹枪的穿甲弹弹壳的实例,其中有附图。
图1,示出的在散弹枪膛内散弹枪子弹的局部纵向剖面图;
图2,示出子弹在散弹枪枪筒内发射后的瞬间情况;
图3,示出弹壳离开了枪筒和冲击前的一段时间。
图1示出一个加载的散弹枪子弹(1),它具有2 3/4 ″标准外观尺寸的12内径的子弹,对具有开口阻塞筒(即圆柱体枪膛)的任何12内径散弹枪来说,是都能够起作用的。
子弹(1)具有一个普通的圆柱体外壳(2)以及包括雷管(4)在内的后端盖(3)。和大多数现代的散弹枪子弹一样,发射子弹的炸药装料(5)靠在一个可折叠的塑料填块或填充体(6)上,填块或填充体分别有后盘(7)和前盘(8),以及可折叠的衬垫支架(9)。
外壳(2)的前端具有一个普通倾翻的翻边件(10)其用来卡住一个普通的圆柱体子弹或弹壳(11)。弹壳(11)有一个始爆器(12),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始爆器具有包括雷管盖(14)在内的一个普通子弹筒外壳件(13),始爆器(12)延伸穿过由弹壳(11)截头锥体的前部分(15)所形成的孔。
填块(6)与普通的塑料填块不一样,它有一个向前凸出部分(16)其延伸到弹壳(11)内并围绕着始爆器(12)的圆柱体部分。本圆柱体部分(16)包括“枪膛安全”塞子或备炸装置,当在所示的正常位置时,这种“枪膛安全”塞子或备炸装置将屏蔽始爆器(12)的引爆,防止主炸药装料(17)爆炸,把主炸药装料堆积在塞子(16)的周围,并且堆成一定形状,以获得爆炸时的穿甲效应。主装料(17)有一个纵向中心孔(16′),塞子(16)就安装在这里面。塞子(16)屏蔽始爆器的引爆,是由于防止了始爆器受到振动波,以及避免了振动达到位于主装料(17)内的辅助雷管(20),或者没有同塞子隔开地安置在塞子(16)的周围。把辅助雷管的敏感性安排得比主炸药装料要大,并且为了引爆主炸药装料,辅助雷管必须引爆。
可以看到,翻边件(10)延伸到始爆器(12)之击发盖的前头,从而可以防止散弹枪加载前由于子弹偶然跌落引起始爆器的任何爆炸。
当射击子弹时,弹壳(11)的向前运动使翻边件(10)展开,气压对填块(6)后部的作用使弹壳得到加速通过枪筒(18)(参见图2),而同样的气压作用使“枪膛安全”塞子(16)保持在适当的位置上。因此,如果在枪筒内存在一个阻塞物以及始爆器(12)与该阻塞物冲击引爆,则辅助雷管(20)和主炸药装料都不引爆。所以,主炸药装料或弹壳在枪内就没有机会或条件爆炸。
弹壳(11)和塑料填块(6)一起飞出枪筒后,不再有任何气压对着弹壳(11)压住填块(6),由于高的速度及碰到相当大的风阻力的事实,因此轻的塑料填块就很快落在弹壳后面(参见图3),当填块(6)和弹壳(11)分开时(由于弹壳轻重,因此受到风阻力影响较小)塑料填块(6)从弹壳和主炸药装料内抽出“枪膛安全”塞子(16),因此当始爆器(12)引爆时随后使弹壳备炸并且将冲击爆炸,接着引爆辅助雷管(20)。
这种塑料填块和弹壳的分离最好安排在离枪10到50码的地方发生,因为弹壳没有坚固的底面,所以弹壳的碎片将仅仅沿着径向向外朝前发射,而会向后朝枪手发射。于是,弹壳(11)甚至在离枪相当近的距离内爆炸时对枪手来说是安全的。
冲击爆炸的机制是弹药筒的始爆器(12)引爆弹药筒弹壳少量高效力的炸药装料,从而向后向外朝由主装料(17)的锥形面(19)形成的空腔内发射一种高速的振动波。振动波量级太低不能引爆相当不敏感的主炸药装料,部分振动波继续向后通过在主炸药装料内的纵向中心孔(16′),直至它到达和引爆较敏感的雷管(20),该雷管引爆主炸药装料(17),是由于它同主炸药装料直接接触。爆炸通过装料(17)向锥形面(19)移动,锥形面把能量集中成强烈的高温高压的单线能,它可穿透靶子。把这种能量的集中叫做“模诺效应”,并为所有成型装料所共有的。
当爆炸通过炸药链式反应进行时,弹壳前端由于同靶子冲击而将破裂。因此在弹壳前端破裂向后移动足够远使模诺效应所需的锥形装料面(19)的形状改变之前,爆炸必须是充分的。这是很容易达到的一件事,因为炸药链式反应的最慢过程是振动波,其速度每秒钟大约为38,000码,于是要比弹壳的速度和其最大破裂速度大约大32倍。因此可以看到这与弹壳成比例的,从而在成型炸药装料变形之前,有充足的时间余量使爆炸充分进行。
同所有已知引爆慢的普通弹壳一样,本发明的弹壳甚至在“枪膛安全”状态下开始冲击引爆。但是,“枪膛安全”塞子在能使主炸药装料起爆之前,可简单地阻止和停止爆炸。在这似乎是安全的同时,枪膛安全塞子直到弹壳离开枪膛时才可能向后移出位置,因此子弹具有固有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