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竹制品漂白生产方法。 现有的许多日用生活用品,甚至工艺品如纸折扇,扇骨大都以竹材为原材料生产,其扇骨白度一般只有25度左右。随着使用和放置环境等条件的影响,扇骨表面光洁度极易发生变化,色泽灰暗,同时易霉变和虫蛀。为使竹制品具有特定的色泽,日本已有若干报道,如“今日科技”1986年第七期报道的《日本的竹材着色处理技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将竹材染色。二是用理化方法使其长久保持自然色泽。采用上述方法虽然能达到其特定色泽的目的,但在如何提高竹制品的白度方面,尚未见有报道。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使竹制品纤维的有色物质分解褪色,使其达到较高白度,并具有防霉变和虫蛀的漂白生产方法。
本发明的任务由下列方法来实现:先在稳定剂焦磷酸钠和水的混合液中,加入主漂剂过氧化氢、荧光增白剂,充分搅拌混合,调节其PH值达到一定值后,将该液倒入装有竹制品的池中,定温漂白处理一定时间后清洗,再加入连二亚硫酸钠进行一定时间的保漂处理后,经清洗,烘干而成。
本发明中使用的主漂剂可采用27.5%或30%的过氧化氢水剂。
由于过氧化氢很容易受到溶液中金属离子(如M2+n、Ca2+a、Fe2+e等)的作用而发生分解。虽然这些分解有地也有加速漂白的作用,但有的并无漂白作用,有的则会加剧竹制品中纤维的降解,特别是在局部不均匀的情况下,更为麻烦。因此,本发明采用4%的焦磷酸钠作稳定剂,以稳定过氧化氢的分解。
荧光增白剂则是采用工业用粉剂,使用量为1.8-2.2kg/m3最好为2kg/m3。
为了进一步提高竹制品的漂白效果,本发明还采用了0.5%的连二亚硫酸钠进行保漂处理。保漂处理时间在4-8小时。
上述过氧化氢、焦磷酸钠、连二亚硫酸钠的使用重量(以每立方米水为基数)比为1.5∶1∶0.1。
在配制漂白溶液时,必须严格控制溶液的PH值,因为PH值的过低或过高,对竹制品的漂白白度都有很大的影响。过低达不到要求,而过高反会使其白度下降。在本发明中,PH值控制在9-11.5范围,最佳在10-11。
当漂白液倒入漂白池中后,欲使漂白液很好地与竹制品进行反应,溶液向纤维原料内部的渗透是很重要的。升高温度,分子运动将加速,溶液粘度下降,表面张力也下降,渗透速度加快,有利于漂白,但如温度升得太高,过氧化氢的分解也加快,这样漂白效果反而欠佳。在本发明中,温度一般控制在40-70℃,最佳温度在50-65℃。漂白处理时间在40-55小时。
采用本发明的方法所生产的竹制品,其白度可达55-60度,经久不变,处理方法简便,成本低廉,不受季节空气湿度影响,能有效地防止竹制品的霉变和虫蛀。可用于所有需要漂白的竹制品。
实施例:
漂白:将4%的焦磷酸钠80kg溶解在1立方米水中,用搅拌机搅拌均匀混合后,速将30%的过氧化氢120kg,荧光增白剂2kg加入该混合液中,用搅拌机再进一步充分搅拌混合,测定其PH值在10-11之间后,把该液倒入装有扇骨的(一种竹制品)池中,定温在50-60℃,进行漂白处理48小时后,再用清水将扇骨洗漂1小时。
保漂:将经过上述漂白处理后的扇骨放入定温在35-45℃的水池中,加入0.5%的连二亚硫酸钠8kg,处理6小时后,将该扇骨用清水洗净,然后将扇骨放在预先做好的支架上烘干,即成为具有白度高经久不变,并能防止霉变和虫蛀的扇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