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是美国专利4,462,569号有关内容的改进,该项专利是由本人申请于一九八四年七月三十一日公布的。 本发明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结构紧凑、重量轻、使用方便的千斤顶系统。它包括有一个单独的动力装置和至少两节伸缩的顶重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既可用作小行程的举升重物的千斤顶装置,又能按需要作为驱动另一个顶重器得到较大行程的动力装置来使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两部份组成的千斤顶系统。它大体上与本人申请的美国专利4,462,569号内容相近;然而,对接机构、顶重器都有改进。动力装置可以单独作为起重装置来使用。这个动力装置有一块平底板,板的前端分叉伸出形成两条腿。它可以沿着顶重器底板的上表面滑动。
动力装置包含有一个四分之三的不完整地剪形机构。它固定在动力装置的底板上,推动剪形机构就会在机构固定位置的上方产生垂直向上的运动。动力装置由一根螺桿驱动使剪形机构抬起。
为了使千斤顶装置的棘爪和齿条从啮合状态解脱开,本发明最佳实例中设计了一个拉簧式棘爪齿条解脱构件,该构件正常位置是由一个固定在动力装置底板上的挡块所限位从而脱扣构件处于受约束的状态;当要顶重器下降时,用手把脱扣构件抬起来,超过挡块的厚度因而构件不再受阻,构件一端的拉簧就把脱扣构件拉向顶重器并与顶重器上的棘爪板下部外露部分产生撞击,于是棘爪与齿条解脱,顶重器下降。
本发明的动力装置可以单独作为千斤顶使用。四分之三剪形机构的上端部装有一个翻顶构件,它通常处于下方翻回的位置,这种状态下剪形机构的臂内侧伸入顶重器伸缩筒外筒的两侧并与顶重器顶板的底面二侧接触,从而实现所要求的举升动作。当动力装置单独作为千斤顶使用时,翻顶构件向上方翻转盖在剪形机构两主臂的上端部形成一个可以放置重物的支承表面,顶起负载。
图1是本发明最佳实例的俯视图。顶重器处于最低位置,将由动力装置使其升起;
图2是图1装置的正视图;
图3如图2一样也是正视图,但顶重器处于已装载并向上升起的位置,图中也示出动力装置的螺桿;
图4如图3一样也是正向视图,但图中表示动力装置与顶重器脱离接触的状态;
图5是动力装置的正视图,图中表示了动力装置单独用作千斤顶举升重物的状态;
图6是图3中所示顶重器动力装置的下部放大图,局部剖示其内部的棘齿机构;
图7是沿图6中剖面线7-7所取的俯视剖面图,图中示出了对接机构和棘齿解脱机构的细节;
图8是沿图6中剖面线8-8剖取的俯视截面图,图中示出了棘爪机构的细节;
图9是局部剖面的部分视图,图中示出图6和图7中棘齿脱扣构件,其释放位置图中用虚线表示;
图10是本发明结构形式上有所改变的实例俯视图;
图11是图10中动力装置的正视图,局部剖开了棘齿脱扣机构;
图12是沿图11中剖面线12-12的侧向剖视图,图中示出棘爪脱扣动作的细节。
总的来说,本装置包括有顶重器J,动力装置P和驱动柄C三部分。首先对顶重器J进行说明。
顶重器J包括有一块平底板10,它能很好地放置在诸如街道或铺砌路面之类的支持表面上,(参阅图1,3,4,6和7)。外筒20从底板10垂直向上延伸,其底部端面可以用焊接方法固定在底板10上,(参阅图2-4和图7、图8)。板10接近方形,较长的两边可作为侧边,稍短的两边可作为端面。两个相同的销轴21和22从外筒20的两侧向底板10的侧边水平地伸出并与底板10的上表面间有一很小的间距,销轴是用来使动力装置与顶重的对接实现可拆连接,这将在下面予以说明。
棘齿机构壳体24固定在外筒20上,朝向底板10的一端,图8示出壳体24的横截面。壳体24下端开有窗口(可参阅图4和图6)。棘爪板26安装在壳体24内(见图6),它在壳体内用一水平销轴27销住,可以27作为转动轴进行转动(见图6和图8)。棘爪板26的下部通过窗口25外露(见图6)。压缩弹簧28水平地安置在棘爪板26的底部和外筒20外部管壁之间,弹簧的两端分别卡入上述两件相应的切槽内。
轴30的下部套入外筒20之内,轴30是一根空心齿条轴(见图4和图6)棘爪板26上端部加工成棘爪与齿条轴30上的棘齿31相啮合。齿条轴30的上部内腔加工有内螺纹,与延伸轴50螺纹连接图中没有具体画出轴30内部螺纹。顶板40与轴30的上端面固定连接,例如可用焊接方式。不言而喻外筒20及底板10与轴30及顶板40一起构成了一付伸缩式构件,这方面的情况已公布在前面提到的本人的专利中。按照有关内容的说明,动力装置是插入底板10和顶板40之间,以使千斤顶装置的起升高度得以扩大。按照本发明,负载并不直接放置在顶板40上,而以一块承重板60与延伸轴50的上端部旋转连接,负载就放在承重板60上(见图3)。延伸轴50有外螺纹,它伸出顶板40上的长度可以按需要来调节,调节后靠摩擦力能自锁并停在所需位置上。
动力装置P可参阅图1-7和图9,它包括有一块细长的平底板70,它的宽度比顶重器底板10的宽度稍窄,但长的多。底板70前端分叉形成两条腿70a和70b,腿的前内侧呈锥形,二腿前端向上撬起分别形成卷边71a和71b。最好参阅图7,一付对接弹簧片72a和72b,分别固定在腿70a和70b的上方,每片弹簧片的后端部各用两个小螺钉固定在底板的垫块上(见图7),而它的前部大体上与底板平行并向前延伸,每片弹簧片的前部有一条沿轴向的凹槽,用来分别容纳销轴21和22,弹簧片最前端向上弯成弧形,这样当动力装置P与顶重器J对接时(见图6)弹簧片72a和72b就能越过顶重的销轴21和22并把销轴卡在凹槽内。
74a和74b是一对转轴支耳,它们各自固定在腿70a和70b上,它们的位置正好在弹簧片72的外侧,每个支耳支持剪形组件80的一根前腿端部(见图2-7)距腿70a和70b后部一定距离处,在底板70上固定着一块L形的板75。它是用来支承驱动螺杆90的前端部的,底板的二侧壁76和77有一定的高度用以保护底板上的各种机构。底板70上还有一块横着的后端板78,板78上有一个螺纹孔,用来支承驱动螺杆90的后端部。
剪形组件80包括有一付前腿81a和81b,它们只有一半长,另外有一付主腿82a和82b,它们都为全长。销轴83a和83b分别把两个前腿下前端与支耳74a和74b相连接,而销轴84a和84b分别把两前腿另一端与两主腿的中部相连接。剪形机构的推动板85夹在两主腿的下后端之间,并通过销轴86a和86b分别与主腿相连接(见图1),主腿82a和82b前端和两条前腿的前端都位于弹簧片72的上方(参阅图1和图7)。
驱动螺杆90的前后端分别以轴颈支承于板75和78中并可自由转动,螺杆也穿过剪形机构的推动板85中的螺纹孔,因而螺杆90旋转时,使得剪形机构伸展举升重物或降落收回,这取决于螺杆旋转的方向。驱动螺杆90的后端伸在板78的外面,连接器92就固定在上面。一根驱动曲柄C(见图3)插入联接器孔内,摇动曲柄C使螺杆转动,推动板前后移动就使剪形机构起升或降落。主腿82a和82b的前端呈圆形这样便于和顶重器J顶板40的下表面良好接触(见图3)。很虽然,当剪形组件升起时会使顶板40带动延伸轴50,支承板60及其上面的重物一起产生一个垂直向上的推举力。
棘齿脱扣构件100(见图6和图7)正常位置是被挡块101限制住,挡块101位于弹簧片72b的正后方并牢固地固定在底板70上,转轴102位于另一个弹簧片72a的正后方并把棘齿脱扣构件100的一端垂直地销接在底板上。脱扣构件100的另一端有一部分向上弯曲形成把手105。有一根拉簧106把脱扣构件弯曲部分105和底板腿70b的前端连接起来,脱扣构件100与转轴102的连接部位是相当松的,因此很容易把脱扣把手105向上抬起,从而越过挡块,被拉簧106把脱扣构件100拉向前去,这时脱扣构件100的中部107与棘爪板26外露的下部产生撞击式的接触,接触后的位置在图7中用虚线表示。还可看到板75在构件100后面并不影响脱扣构件的运动。图(6)中虚线表示了棘爪板运动后的假想位置,即顶重器上无重物时棘爪和齿条轴30脱开的状态。
图5表示了动力装置P的另一种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翻顶构件88用轴89连接在剪形机构的两条主腿之间,当它处于如图4所示的翻回位置时,它不会妨碍动力装置P与顶重器J对接操作。从图4中可见,翻顶板构件88翻倒并支在两条主腿上,大体上与剪形机构两主腿平行,但当它翻起后处于图5所示位置时,它就盖住了两条前腿的上端部,也就封闭住两前腿之间的空间。如图5中所示,由于翻起的构件88封闭了两主腿之间的空间,主腿也就不能穿越并进入轴30两侧相对的位置上,此时动力装置P就不能与顶重器J连在一起使用了。然而动力装置P仍可单独作为千斤顶使用,因为翻顶构件88的上表面提供了一个连续表面,可以用来放置重物。图5中还具体示出构件88上的凸缘或隆起块88a,它们可以任意选定,但一些较理想形状的支承表面可推荐用来作构件88的上表面。
当动力装置P和顶重器J联合使用时,在顶重器J放入小轿车或其它重物下方之前,应该与动力装置P对接。动力装置P的两腿70a和70b前端呈锥形并分别有向上弯曲的卷边71a和71b,这卷边易于使动力装置P的底板70推入顶重器J的底板10上。同时,两卷边内侧之间的空间应能保证动力装置的两腿自由地经过销轴21和22并使腿70a和70b分别进入这两销轴与底板10之间,顶重器的两个销轴分别卡入动力装置底板相应的每条腿与其弹簧片之间,这时动力装置P就可以为顶重器提供动力了。
在举升重物前,先把顶重器的延伸轴50调到要求的高度,使承重板60与重物可靠地接触。为使重物升起,需要把曲柄插入联接器中,转动曲柄使剪形机构的驱动板85向前移动,主腿82a和82b前端抬起而使顶板40上升,随40的上升,垂直轴30一步一步向上运动,棘爪板26的棘爪29也依次一个个地与棘爪31逐个啮合。当重物已举升完毕,动力装置P可以撤离,此时曲柄C稍向反方向摇动,动力装置就可以从顶重器中拉出,而顶重器以地面或铺砌路面为基础在承重状态下保持原位置不动。为使重物下降,动力装置P与顶重器J要再次对接。此时脱扣构件100抬起超过挡块101(见图9)拉簧106拉动构件100使它与棘爪板26下部产生碰撞。使棘爪板26的上端棘爪29与棘齿31脱开啮合,此时如顶重器上未放重物,轴30就自行下落。另一情况是如果有重物时,可把剪形机构先抬起托住负载,再使棘爪齿条解脱。然后反向摇动手柄,负载可以缓缓下降。
现参阅图10-12说明按本发明的另一种形式有所变化的实例。顶重器J′(见图12)包括有一付棘爪板50′,它们与上述棘爪板50相同。每块棘爪板50′的下部被一压缩弹簧54′向外顶。动力装置P′包括有一付棘齿脱扣构件172′。一手操纵握把H′(见图10),可以置于挡座110内,在这种情况下把扛桿115推向下方位置(图10)因而两个脱扣构件172′与棘爪板50′相接合。此方案的其它结构特点可与最佳实例相同。当脱扣构件172′与棘爪板50′接合时,顶重器上如有负载,棘爪就不会脱开啮合。剪形机构(图中并没具体表示)就可以抬起负载而使棘爪齿条啮合脱开,再逐步反向驱动使剪形机构托着负载慢慢下降。
以上已对本发明内容作了相当详细的描述,这是按照专利的规定对至少一种结构形式的实例作充分公开的要求而做的。但是,这样详尽的描述毫不意味着是对本发明涉及的广泛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的范围作出限制,也不能理解为限制了专利权所授予的权利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