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折叠床,特别是一种通用折叠床。
背景技术
习知的折叠床,其包括相连接的两床半体,且借由折叠成倒立V字形的山 形状,而可在铺设棉被等寝具的状态下予以收藏。但是,此种习知的折叠床于 水平张开状态下,当使用者坐在床半体前、后端部时,由于床半体突然的摇动 而顺热被折叠成倒立V字形,致使使用者从床上掉落,因此其在安全上有所缺 失。
为此,提出了如图12所示的折叠床,其为将承载上半身的前床半体1a及 承载下半身的后床半体1b枢接形成可自由折叠倒立V字形的折叠床。折叠床 将具备可于地面上转动滚轮群1c的两支持脚架1d可自由摆动地枢接在前床半 体1a的前端。支持脚架1d于水平张开状态下,折叠床上系设有可阻挡前床半 体1a前端缘部1a1上方的防坐兼用的装饰框1e。如此,于水平张开状态下, 由于防坐兼用装饰框1e可阻挡前床半体1a的前端缘部1a1上方,由于使用者 无法坐在前端缘部1a1,即前端缘部1a1不会被附加重量,因此可防止从水平 张开状态下突然的折叠,而可确保使用上的安全性。
近年,由于对折叠床需求的多样化,使用宽度较宽床垫体的需要性。但是, 如图12所示的折叠床,装置较宽的床垫体1f时,于进行折叠动作之际,支持 脚架1d前端部分的床垫体1f与防坐兼用的装饰框1e相互干涉,从而造成无 法折叠,因此,无法使床垫体1f的宽度增大。再者,虽然可配合较宽床垫体 1f的尺寸重新设计生产较大型尺寸的折叠床,但除了成本增加外,亦增另其 整体重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须增加整体重量及成本而可装置各种不同宽度 床垫体的通用折叠床。
本发明包括头部在前且可承载上半身的上半身床垫体、承载下半身的下半 身床垫体、装载上半身床垫体的第一床框体、装载下半身床垫体的第二床框体、 支持第一、二床框体的支持脚架及头侧件;第一床框体的后端部与第二床框体 的前端部以枢接部为中心连接以形成张开成水平张开状态及折叠成倒立V字形 状态;上、下半身床垫体系由呈矩形的床垫框及配置于其上的床垫;第一床框 体的前端与具有于地面行走用滚轮的两支持脚枢接;枢接部设有与地面抵接的 中间脚架;头侧件系设置于支持脚架上,其包括突出轴部、侧轴部及直立部; 突出轴部超过上半身床垫体床垫框侧框侧面的位置,侧轴部前端系形成超越上 半身床垫体床垫框侧框前端缘的位置;两头侧件的直立部系由侧轴部的前端向 上延伸,且两直立部之间设有床头板。
其中:
支持脚架包括具有滚轮的支持轴部及从支持轴部直立的支持脚部;第一床 框体枢接于两支持脚架的两支持脚部之间。
上、下半身床垫体的床垫框侧框外缘的宽度大于第一、二床框体的宽度。
床头板的宽度比第一床框体的宽度更宽。
第二床框体的后端部一体设有底端由滚轮构成呈垂直的两脚架。
第二床框体的后端部系与两端具于地面行走用滚轮的两支持脚架枢接。
床头板具有开口部及设置于开口部前端的框架。
由于本发明包括上、下半身床垫体、装载上、下半身床垫体的第一、二床 框体、支持第一、二床框体的支持脚架及头侧件;第一、二床框体的后、前端 部以枢接部为中心连接以形成张开状态及折叠状态;上、下半身床垫体系由床 垫框及配置于其上的床垫;第一床框体的前端与具有滚轮的两支持脚枢接;枢 接部设有中间脚架;头侧件系设置于支持脚架上,其包括突出轴部、侧轴部及 直立部;突出轴部超过上半身床垫体床垫框侧框侧面的位置,侧轴部前端系形 成超越上半身床垫体床垫框侧框前端缘的位置;两头侧件的直立部系由侧轴部 的前端向上延伸,且两直立部之间设有床头板。当上、下半身床垫体的宽度较 宽而形成突出时,借由超出上半身床垫体床垫框侧框侧面位置的头侧件的突出 轴部及从突出轴部向前延伸的侧轴部,折叠时比向下倾斜移动的上半身床垫体 的枢接点更前方的部分并不会卡抵于头侧件,除了可配合使用上需要性装载适 当宽度的床垫体外,亦可顺利地进行折叠张开的动作;头侧件、床垫体以外的 物品亦可使用与其它折叠床相同的结构,由于其构件具共同化的优点,因此可 降低成本,以生产较宽床垫的折叠床;不仅无须增加整体重量,而且不增加成 本而可装置各种不同宽度床垫体,从而达到本发明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局部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5、为图1中A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图1中B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为图2中C部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折叠状态结构示意侧视图。
图9、为本发明折叠状态局部结构示意立体图。
图10、为本发明结构示意侧视图(床头板设组设框架的开口)。
图11、为本发明折叠状态局部结构示意立体图(床头板设组设框架的开 口)。
图12、为习用的折叠床结构示意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本发明通用折叠床1包括床垫体2、装载床垫 体2的床本体5及支持床本体5的支持脚架9及头侧件15。
床垫体2包含头部在前且可承载上半身的上半身床垫体2A及承载下半身 的下半身床垫体2B。上、下半身床垫体2A、2B系由略呈矩形的床垫框6及配 置于其上的床垫7组成,且约形成相同的形状。
如图4所示,床垫框6系由管材制成,其包括略呈矩形外围框的侧框6a、 配置在侧框6a上的补强框31及张设于侧框6a上的网状件22。借由略呈矩形 外围框的侧框6a及补强框31可获得整体强度,且不会产生变形,而借由网状 件22可分散体重予以支撑,因此可提高使用上的舒适性。
床垫7系一体成形于床垫框6上,例如可选择约10~30cm厚度的各种发 泡体等,并在其上覆盖布、塑胶布等。
如图2所示,床本体5包括第一床框体3A、第二床框体3B及连接第一、 二床框体3A、3B前端部的枢接部4。
第一、二床框体3A、3B系由管材等构成,其包括呈矩形的周围框23及数 个纵向配置于周围框23内的补强件23a。
第一、二床框体3A、3B上系分别装载上、下半身床垫体2A、2B,并借由 小螺钉将上、下半身床垫体2A、2B的床垫框6固定于第一、二床框体3A、3B 周围框23及补强件23a上
如图2所示,上、下半身床垫体2A、2B的床垫框6宽度,即侧框6a外面 的纵长大于第一、二床框体3A、3B的宽度。再者,如图5所示,第一床框体 3A的后端侧及第二床框体3B的前端侧系形成由其侧框23b相向延长突出的突 出部23d,并令第一、二床框体3A、3B的突出部23d之间相隔一间距。
如图5所示,枢接部4包括枢接第一、二床框体3A、3B突出部23d的连 接件24及借以连接突出部23d与连接件24且向床宽方向延伸的结合轴25。 连接件24系由两侧片24a及连接于两侧片24a底缘的底板24b构成且略呈ㄩ 字形截面,两侧片24a间系分别枢接第一、二床框体3A、3B突出部23d,且 为了使突出部23d可向下方弯折,于底板24b的前、后端系分别形成缺口24c。 如此,便可连接第一、二床框体3A、3B,且可在水平张开状态与倒立V字形 状态之间自由张开折叠。再者,连接件24外覆盖设有覆套26,以增进其安全 性及美观性。
再者,如图1所示,枢接部4系设有由结合轴25下垂形成的中间脚架10。 中间脚架10包括自结合轴25下垂且配设在两侧的一对支柱部10a、脚架框部 10c及中央向上突出弯曲的隆起部10b。再者,如此,中间脚架10系被配置在 第一、二床框体3A、3B之间,且由于中间脚架10的脚架框部10c与地面1F抵 接。因此,具有提高第一、二床框体3A、3B水平张开状态的安定性功效。
如图3、图5所示,中间脚架10的隆起部10b与第一床框体3A前端部及 第二床框体3b后端部之间分别架设有为伸张弹簧等的弹性件40。借由弹性件 40可使第一、二床框体3A、3B随时保持向倒立V字形折叠方向弹张。如此, 可减轻折叠时往上提的力量,并缓和从倒立V字形张开时的加速度,以提高使 用方便性。
以枢接部4连接的第二床框体3B的后端部一体设有底端由滚轮8构成呈 垂直的两脚架18,脚架18系对称于第一、二床框体3A、3B纵向中心轴1x, 两脚架18的上端连设冂形把手41。把手41可作为方便移动本发明通用折叠 床1时的扶手,且具有防止足侧的棉被滑落的功效而有助于安眠。再者,如图 8所示,第二床框体3B后端中央设有辅助滚轮36,借以于倒立V字形状态时 使第二床框体3B可安定地支撑于地面1F。
以枢接部4连接的第一床框体3A前端缘稍微靠后的前端部系与配置于两 侧的两支持脚架9枢接。
如图6、图7所示,支持脚架9包括支持轴部16及支持脚部17。支持轴 部16为向前、后方向延伸形成的水平杆,其前后端部设有供于地面行走用的 滚轮8。支持脚部17为表面形成面向床侧面且呈纵长矩形的板体,其下端系 固定于支持轴部16约中央部位而与支持轴部16形成倒立的T字形。组装时, 利用由螺栓构成的枢接轴体29插设于靠近支持脚部17上端部的枢接孔27及 第一床框体3A侧框23b的枢接孔28,便可如图2所示,使第一床框体3A于 枢接点19枢接于两支持脚架9的两支持脚部17之间。如此,由于第一床框体 3A的前端部枢接在支持脚架9支持轴部16前、后端部的滚轮8之间,因此, 其可更安定地支撑。
再者,如图6、图9所示,支持脚部17上端部后方设有插孔33。第一床 框体3A侧框2 3b设有于张开状态下与支持脚部17上插孔33相对应的插孔 35a。第二床框体3B侧框23b设有于折叠状态下与支持脚部17上插孔33相对 应的插孔35b。如图7所示,张开状态时,利用插销34插入支持脚部17及第 一床框体3A侧框23b的插孔35a内,可将本发明锁固于张开状态,且可防止 突然折叠。并如图9所示,折叠状态时,利用插销34插入支持脚部17及第二 床框体侧框3B的插孔35b内,可将本发明锁固于折叠状态以维持倒立V字形 状态。再者插销34可借由吊挂件30予以适当的吊挂。
再者,如图1所示,位于第一床框体3A两侧的两支持脚架9系以由支持 脚部17之间向床宽方向延伸的连接杆42连接。如此,借由连接杆42以与两 支持脚架9形成一体,因此各支持脚架9不会向侧面倾倒,且折叠张开时的动 作及滚轮8的移动更为顺畅。
如图4、图6所示,头侧件15系设置于支持脚架9上,其包括突出轴部11、 侧轴部12及直立部14。
突出轴部11系设置于两支持脚架9的支持脚部17外侧面。如图2所示, 突出轴部11的轴长1L1大于支持脚架9支持脚部17外侧面至上半身床垫体2A 床垫框6侧框6a外侧面之间的距离1L2。再者,如图4、图6所示,突出轴部 11及侧轴部12系为一体形成L字形,且突出轴部11的基端部具有固定于支 持脚部17侧面的基板37,且突出轴部11系从支持脚部17外侧面水平突出超 过上半身床垫体2A床垫框6侧框6a的位置。而且,突出轴部11的前端系由 侧轴部12向上半身床垫体2A床垫框6侧框6a外侧的前方延伸,且侧轴部12 前端系形成超越上半身床垫体2A床垫框6侧框6a前端缘延长线的位置为止的 长度。
两头侧件15的直立部14系由侧轴部12的前端向上延伸而形成近乎垂直 的杆状件,且两直立部14之间借支持板39固定设有床头板13。由于床头板13 的两侧系分别固定于两头侧件15的直立部14的支持板39上,因此,床头板 13系配置于第一床框体3A的前端部。再者由于床头板13可涵盖比第一床框 体3A更宽的上半身床垫体2A前端部的全宽,因此,床头板13的宽度比第一 床框体3A的宽度更宽。
如图6所示,突出轴部11、侧轴部12及直立部14系为一体成形的弯折 杆。如此,除了可使装设于直立部14的床头板13更为安定外,亦具有较佳的 美观性。
如此,即使上、下半身床垫体2A、2B的床垫7的宽度较宽而形成突出时, 由于头侧件15具有超出上半身床垫体2A床垫框6侧框6a侧面位置的突出轴 部11及从突出轴部11向前延伸的侧轴部12,因此,如图2所示,折叠时比 向下倾斜移动的上半身床垫体2A的枢接点19更前方的部分并不会卡抵于头侧 件15,而可折叠形成如图3、图8所示的水平张开状态及倒立V字形状态。因 此,除了可配合使用上需要性装载适当宽度的床垫体2外,亦可顺利地进行折 叠张开的动作。再者,头侧件13、床垫体2以外的物品亦可使用与其它折叠 床相同的结构,由于其构件具共同化的优点,因此可降低成本,以生产较宽床 垫7的折叠床。
再者,如图3中虚线所示,装载上半身床垫体2A的第一床框体3A靠近前 端部的位置,上半身床垫体2A的床垫框6前端部系形成可自由折曲的弯曲部 32,弯曲部32可由习知的角度调整维持机构支撑,以形成可自由变换角度。
如图10、图11所示,本发明通用折叠床1的头侧件15的突出轴部11系 被固定在支持脚架9支持脚部17的侧面,且侧面突出形成上下较薄的短角棒 状。支持脚架9的前端面向前方延伸形成侧轴部12,且突出轴部11的前端部 与侧轴部12系位于上半身床垫体2A床垫框6侧框6a侧面外侧的位置。
侧轴部12及自其前端直立的直立部14系具有与床头板13上端部约相同 的高度,且以固定件43固定床头板13两端部。侧轴部12及直立部14系一体 形成的L字形杆状。
再者,床头板13系具有约位于中央的开口部20及设置于开口部20前端 的框架21。框架21系由框板21a、背板21b、侧板21c及顶板21d形成的盒 状,但亦可只由框板21a构成,或省略顶板21d等进行各种构件的变化。再者 开口部20系呈矩形,但亦可为椭圆形、三角形等的变化。如此,框架21可由 床头板13开口部20放置时钟、移动电话、书本等各种物品,且可容易地透过 开口部20从床侧取放,因此,可增加使用上的方便性。
再者如图10所示,第二床框体3B的后端部系与两端具于地面行走用滚轮 8的支持轴部16及支持脚部17组成的支持脚架9枢接。再者,枢接第二床框 体3B的支持脚架9系配置于下半身床垫体2B床垫框6侧框6a的内侧面,当 第一、二床框体3A、3B折叠面倒V字形状态时,侧框6a的外侧面可避免卡抵 枢接于第一床框体3A支持脚架9。如此,由于第一床框体3A的前端部及第二 床框体3B的后端部系分别由两端具于地面行走用滚轮8的支持脚架9枢接, 因此,无论是水平张开状态、倒立V字形状态或折叠期间的动作状态,其皆可 保持安定的支持状态。
如上所述,由于本发明的头侧件15具有超出上半身床垫体2A床垫框6侧 框6a侧面位置的突出轴部11及在突出轴部11的端部向前方延伸的侧轴部12, 因此,于折叠时可防止枢接点19前方向下倾斜的上半身床垫体2A卡抵头侧件 15,且可配合使用上的需要装载较宽的床垫体2,进而亦可顺利地进行的折叠 张开动作。再者,头侧件15、床垫体2以外的构件可使用与其它折叠床相同 的结构,因此,可降低成本,以生产具较宽床垫体的折叠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