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制造弧形小瓦坯的机器 本发明属于建材工业机械,特别是用于制造弧形小瓦坯的一种机器。
小瓦有防雨,隔热性能好,盖房,整修方便等优点,是民用建筑尤其是农村小型住宅的理想建筑材料,千百年来,小瓦坯一直采用手工方法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表面粗糙,质量差且不稳定,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据调查了解,目前国内外尚未发现与本发明相类同的制弧形小瓦的机器。
本发明的任务是为改变古老的制弧形小瓦坯工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而设计一种制造弧形小瓦坯的机器。
本发明的特征是:采用湿润泥土一次挤压成形的制瓦技术,即将湿润的泥土送入泥斗,通过机器的搅拌、搓和、挤压、成形和脱模等一系列工序,一次形成瓦坯。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细节作进一步的阐明。
图(一)是整机结构示意图。图(一)中,1、螺母,2、三角胶带轮,3、减速机,4、联轴器,5、传动齿轮,6、联动齿轮,7、左支架,8、圆轴壳,9、左挡头,10、压辊轴,11、泥斗,12、泥缸,13、中间圆轴壳,14、中间支架,15、压辊,16、右挡头,17、圆轴壳固定螺丝,18、右支架,19、成形铲刀固定螺母,20、成形铲刀固定耳板,21、成形铲刀固定螺杆,22、右横顶杆,23、小法兰,24、顶模,25、底模,26、分刀片,27、大法兰,28、成形铲刀,29、左横顶杆,30、模辊轴,31、机脚,32、减速机机架,33、底盘。
图(二)是螺旋机芯剖视图。图(二)中,34、反螺旋,35、出泥咀,36、正螺旋小叶片,37、扁螺旋,38、泥缸膛线条,39、泥缸膛线条固定螺钉,40、等螺旋,51、等螺距,52、两个等螺距长,53、机芯总长,54、扁螺距,55、反螺距。
图(三)模辊剖视图。图(三)中,(15A)模辊,41、挂簧杆,42、弹簧。
图(四)是顶模,图(四)中,46、挂簧杆固定孔,47、滚轮轴承压入角,48、限位圈,49、滚轮轴承工作面。
图(五)是模辊与压辊断面剖视图。图(五)中,43、滚轮轴承,44、键,45、压辊轮幅工艺孔,50、轮幅。
该机的工作过程是:将具有一定粘性地湿润泥料通过机械或人工的方法加进泥斗(11),由动力机械带动泥缸内的螺旋机芯旋转,等螺旋叶片(40)的旋转将湿润土块破碎,同时,将泥料输送到扁螺旋(37),扁螺旋叶片的旋转继续将泥料向反螺旋(34)方向挤压,反螺旋(34)的旋转又将扁螺旋挤压过来的泥料重新打回到扁螺旋,如此反复挤压、搅拌、搓和,泥料塑性大大增强,由出泥咀(35)输出,再经成形、脱模系统制成瓦坯。
为保证泥料塑性能达到制弧形小瓦坯的要求,(一般制砖机和制平瓦的机器搅拌的泥土达不到这种制弧形小瓦坯的要求。)并将泥料由进料的泥斗输送、挤压出出泥咀,该机器设有一个既能将原料向前推进,又能将原料充分搅拌、搓和、使之符合制瓦要求。并按制瓦坯要求的形状,将泥料按一定方向挤压出的装置,该装置主要由泥缸。出泥咀和螺旋机芯等构成。螺旋机芯由同轴上的等螺旋、扁螺旋。正螺旋小叶片和反向螺旋组合而成。泥缸内壁有膛线条,等螺旋的螺旋线升角是11°43′或在其左右,等螺旋的螺距是195毫米或在其左右,等螺旋的导程长是390毫米或在其左右;扁螺旋的螺旋线升角是8°7′或在其左右,扁螺旋的螺距是150毫米或在其左右;正螺旋小叶片弧长为60~62毫米,弧度为147°;反螺旋的螺旋线升角是35°~39°,反螺旋的螺距是40毫米或在其左右,扁螺旋与反螺旋之间的距离为35~42毫米。
为保证瓦坯的成形质量,设计了主要由压辊(15),模辊(15A),成形铲刀(28)和滚轮轴承(43)等组成的成形,脱模系统。压辊成圆筒形,其两端的直径一大一小,安装时,压辊直径大的一端对应于模辊直径小的一端;模辊成圆筒形,其两端直径也一大一小,模辊上有四个分刀片,将整个模辊的圆周表面等分隔为四片瓦坯的底模,每个底模与其两边对称的一对顶模组成一片瓦坯的模具。顶模成扇形,其弧形边缘厚25毫米或在其左右,顶模的扇形内角板卡在内,外导向圈中,顶模的弧形边缘两端内侧各有11°~15°的滚轮轴承压入角。导向板上装有挂簧杆和弹簧,用来控制8个顶模,在顶模被滚轮轴承顶出时,起缓冲作用,保证瓦坯不变形,使顶模在瓦坯脱模后自动复位。
压辊和模辊可根据需要做成各种大小规格和型号,可随意更换;压辊与模辊之间的间隙大小,可根据瓦坯的厚度需要任意调节。
直径为40毫米左右的滚轮轴承,分别安装在模辊两边的中间支架与右支架圆轴壳上,滚轮轴承不压顶模时,顶模与底模的弧形表面在同一个弧面上,在模辊旋转过程中,当某一个模具的顶模遇到滚轮轴承时,模辊两边的滚轮轴承则挤压底模两边的顶模,使之高出底模约10毫米,同时顶模来回错动10°左右,这样瓦坯不仅与底模分离,而且由于顶模与瓦坯之间产生的错动和移位,瓦坯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而脱落。接送脱落下来的瓦坯用人工方法或机械方法。
为使压辊连续工作时不沾粘余泥,保证瓦坯表面的光滑和质量,在压辊上按了一个成形铲刀,铲刀与压辊之间的夹角为15°或在15°左右,刀口与压辊之间的间隙小于0.65毫米。
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内容,它还包括中等专门技术人员力所能及的一切制造方式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