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链机的并链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拉链机的并链装置.pdf(5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620366411.7 (22)申请日 2016.04.26 (73)专利权人 姜慧涛 地址 324406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横山镇 会泽里村光明路30号 (72)发明人 姜慧涛 (51)Int.Cl. A44B 19/42(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拉链机的并链装置 (57)摘要 一种拉链机的并链装置, 包括支撑底座, 所 述固定板的前侧设有第一电机, 所述第一电机通 过转子与第一转动轴相连, 所述第一电机的上端 设有第二电机, 所述第二电机通过转子与第。
2、二转 动轴相连, 所述第二电机的上端设有压力传感 器, 所述固定板的右侧设有液压装置, 所述液压 装置的内侧设有第三转动轴, 所述液压装置的前 侧设有第三电机, 所述第三电机通过转子与第三 转动轴相连, 所述控制器与第三电机电性连接。 该拉链机的并链装置, 当压力不足时, 通过控制 器控制器液压装置带动第三转动轴向下移动到 合适的位置, 从而使拉链经过第三转动轴时压力 变大, 拉链与第三转动轴之间不会出现缝隙, 使 拉链完全的并链。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2页 附图1页 CN 205696095 U 2016.11.23 CN 205696095 U 1.一种拉链机的并链装置, 包括支撑底座(。
3、2),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底座(2)的外壁上 设有控制器(6), 所述支撑底座(2)的顶端设有固定板(12), 所述固定板(12)的顶端设有输 送固定装置(1), 所述控制器(6)与输送固定装置(1)电性连接, 所述支撑底座(2)的顶端左 侧设有固定装置(17), 所述固定装置(17)的内侧下端设有第一转动轴(11), 所述第一转动 轴(11)的上端设有第二转动轴(13), 所述固定板(12)的前侧设有第一电机(10), 所述第一 电机(10)通过转子与第一转动轴(11)相连, 所述第一电机(10)的上端设有第二电机(15), 所述第二电机(15)通过转子与第二转动轴(13)相连, 所述第。
4、一电机(10)和第二电机(15)均 与控制器(6)电性连接, 所述第二电机(15)的上端设有压力传感器(14), 所述压力传感器 (14)与控制器(6)电性连接, 所述固定板(12)的右侧设有液压装置(8), 所述控制器(6)与液 压装置(8)电性连接, 所述液压装置(8)的内侧设有第三转动轴(9), 所述液压装置(8)的前 侧设有第三电机(7), 所述第三电机(7)通过转子与第三转动轴(9)相连, 所述控制器(6)与 第三电机(7)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拉链机的并链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底座(2)的底 端设有减震底座(5), 所述减震底座(5)包括底座(503), 。
5、所述底座(503)的顶端设有滑动板 (501), 所述滑动板(501)的底端设有弹簧(502), 所述弹簧(502)的底端与底座(503)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拉链机的并链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装置(17)与支 撑底座(2)的连接处设有支撑板(1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拉链机的并链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底座(2)的外 壁上设有工具箱(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拉链机的并链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具箱(3)的外壁 上设有把手(4)。 权 利 要 求 书 1/1 页 2 CN 205696095 U 2 一种拉链机的并链装置 技术领域 000。
6、1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拉链机的并链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 市场上的拉链机中, 待拉链齿上至拉链布条上形成半成品后, 为了对整段拉 链中各段拉链安装拉链头, 会采用插针机构对整段拉链上成型的两段拉链之间进行分带, 以此方便拉链头的安装, 然而, 分带需要通过人工采用特殊工具将拉链并链, 不仅操作麻 烦, 而且延缓了生产时间, 降低了生产功率, 例如专利号为200920294562.6的专利, 虽然一 定程度的改变了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但是在生产效率上还是不尽人意, 且安装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提供一种拉。
7、链机的并链装置。 0004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 这种拉链机的并链装置, 包括支撑 底座, 所述支撑底座的外壁上设有控制器, 所述支撑底座的顶端设有固定板, 所述固定板的 顶端设有输送固定装置, 所述控制器与输送固定装置电性连接, 所述支撑底座的顶端左侧 设有固定装置, 所述固定装置的内侧下端设有第一转动轴, 所述第一转动轴的上端设有第 二转动轴, 所述固定板的前侧设有第一电机, 所述第一电机通过转子与第一转动轴相连, 所 述第一电机的上端设有第二电机, 所述第二电机通过转子与第二转动轴相连, 所述第一电 机和第二电机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所述第二电机的上端设有压力传感器,。
8、 所述压力传感 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所述固定板的右侧设有液压装置, 所述控制器与液压装置电性连接, 所述液压装置的内侧设有第三转动轴, 所述液压装置的前侧设有第三电机, 所述第三电机 通过转子与第三转动轴相连, 所述控制器与第三电机电性连接。 0005 为了进一步完善, 所述支撑底座的底端设有减震底座, 所述减震底座包括底座, 所 述底座的顶端设有滑动板, 所述滑动板的底端设有弹簧, 所述弹簧的底端与底座相连。 0006 优选的, 所述固定装置与支撑底座的连接处设有支撑板。 0007 优选的, 所述支撑底座的外壁上设有工具箱。 0008 优选的, 所述工具箱的外壁上设有把手。 0009 本实。
9、用新型有益的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电机带动第一转动轴转动, 通过 第二电机带动带动第二转动轴转动, 通过把拉链放置到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的中间进 行第一遍并链, 通过压力传感器感应拉链与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的压力, 当压力不足 时, 通过控制器控制器液压装置带动第三转动轴向下移动到合适的位置, 从而使拉链经过 第三转动轴时压力变大, 拉链与第三转动轴之间不会出现缝隙, 使拉链完全的并链, 使拉链 并链的质量得到保障。 附图说明 0010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说 明 书 1/2 页 3 CN 205696095 U 3 0011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底座结构示意图。 001。
10、2 图中: 1、 输送固定装置, 2、 支撑底座, 3、 工具箱, 4、 把手, 5、 减震底座, 501、 滑动板, 502、 弹簧, 503、 底座, 6、 控制器, 7、 第三电机, 8、 液压装置, 9、 第三转动轴, 10、 第一电机, 11、 第一转动轴, 12、 固定板, 13、 第二转动轴, 14、 压力传感器, 15、 第二电机, 16、 支撑板, 17、 固 定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4 参照附图1-2: 本实施例中一种拉链机的并链装置, 包括支撑底座2, 所述支撑底座 2的底端设有减震底座5, 所述减震底座5包括底座5。
11、03, 所述底座503的顶端设有滑动板501, 所述滑动板501的底端设有弹簧502, 所述弹簧502的底端与底座503相连, 通过减震底座5可 以减少该装置的振动, 所述支撑底座2的外壁上设有工具箱3, 通过工具箱3可以储存一些常 用的工具, 所述工具箱3的外壁上设有把手4, 通过把手4可以更方便的拉动工具箱3, 所述支 撑底座2的外壁上设有控制器6, 所述支撑底座2的顶端设有固定板12, 所述固定板12的顶端 设有输送固定装置1, 所述控制器6与输送固定装置1电性连接, 所述支撑底座2的顶端左侧 设有固定装置17, 所述固定装置17与支撑底座2的连接处设有支撑板16, 通过支撑板16可以 。
12、使固定装置17与支撑底座2的连接更牢固, 所述固定装置17的内侧下端设有第一转动轴11, 所述第一转动轴11的上端设有第二转动轴13, 所述固定板12的前侧设有第一电机10, 所述 第一电机10通过转子与第一转动轴11相连, 所述第一电机10的上端设有第二电机15, 所述 第二电机15通过转子与第二转动轴13相连, 所述第一电机10和第二电机15均与控制器6电 性连接, 所述第二电机15的上端设有压力传感器14, 所述压力传感器14与控制器6电性连 接, 所述固定板12的右侧设有液压装置8, 所述控制器6与液压装置8电性连接, 所述液压装 置8的内侧设有第三转动轴9, 所述液压装置8的前侧设有。
13、第三电机7, 所述第三电机7通过转 子与第三转动轴9相连, 所述控制器6与第三电机7电性连接。 0015 使用时, 通过控制器6控制第一电机10带动第一转动轴11转动, 通过第二电机15带 动带动第二转动轴13转动, 通过把拉链放置到输送固定装置1上, 进入第一转动轴11和第二 转动轴13的中间进行第一遍并链, 通过压力传感器14感应拉链与第一转动轴11和第二转动 轴13的压力, 当压力不足时, 通过控制器6控制器液压装置8带动第三转动轴9向下移动到合 适的位置, 从而使拉链经过第三转动轴9时压力变大, 拉链与第三转动轴9之间不会出现缝 隙, 使拉链完全的并链, 使拉链并链的质量得到保障。 0016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通过参考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 但是, 本专业普通 技术人员应当了解, 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可作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各样变化。 说 明 书 2/2 页 4 CN 205696095 U 4 图1 图2 说 明 书 附 图 1/1 页 5 CN 205696095 U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