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烧藕煤的生活炉灶。 目前很多人着眼在解决烧藕煤的生火、节能问题。但换煤的方式一直采用传统的办法。换煤时,将炉膛内的煤逐块夹出,取出最下块烧完了的煤,然后又逐块夹进,再添上一块新煤。这样换煤存在下面四个缺点:①相当费事;②在热风力作用下使得煤灰到处飞动,不利卫生;③将正在燃烧的煤夹出炉膛,热量损失很大;④夏天换煤时,辐射热使人灼热难受。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换煤装置。换煤时不须把煤从炉膛内夹出,直接往炉内添加一块新煤,较好的解决了以上四个缺点。
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在炉膛的下端装有可旋转的炉桥,炉桥的转动受到固定在外壳体上的活动定位挡所控制,炉桥的转动轴支承在外壳体上,其断面呈不规则的十字型(),炉膛内的煤块被支承在其中水平的一支上,使炉桥有旋转的趋势,但炉桥相对的另一支受到活动定位挡的阻挡,不能转动。换煤时,将活动定位挡向外拉出,(炉桥受阻挡支通过后立即放下),炉桥支承支在煤块自重力作用向下旋转,同时炉桥垂直的上一支在这种旋转力作用下推动最下一块煤,克服此煤与上块煤间的摩擦力和粘结力,使其推转下落,进入灰斗。在炉桥转动的同时上块煤逐步下落,最后被支承在炉桥地第二支上,炉桥再次受到活动定位挡的阻挡而停止转动,这一过程炉桥转动了90度。
本发明机构设计巧妙,解决了现有炉灶换煤的四个缺点。值得提出的是,对手工制做的藕煤,要求变形较小,以免换煤时被炉壁卡住不能下落,煤块的高度基本一致,且不能小于炉桥的支长。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结构的实施例详细阐述。
图1是本发明的外形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具体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图2沿P-P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2、3中K处放大图。
图2中的A、B、C、D分别表示炉桥的四支,E表示已燃烧完将换下的煤块,F表示下次将换下的煤块,G表示上层燃烧的煤块。
起主体和封闭作用的炉灶外壳体〔1〕由金属材料制成,隔板〔2〕与外壳体〔1〕焊成一体,将其炉灶分为灶身和炉桥装置两部分。灶身由炉膛〔3〕、灶芯〔4〕和填充的保温隔热材料〔5〕组成。炉桥装置由炉桥室〔6〕、炉桥〔7〕和活定位挡装置〔8〕组成。支承在外壳体〔1〕上的炉桥〔7〕由铸钢或铸铁制作而成,其断面呈不规则的十字型(),主要是使支承煤块的面大于推动煤块的面。炉桥室下端设有园形出灰口〔9〕,出灰口〔9〕与灰斗〔10〕采用卡口式紧密连接,以防漏风。在外壳体〔1〕上开设一个园口式或槽式可调节的活动风门〔11〕,向炉桥室通风,以调节燃烧速度。炉灶由支撑脚〔12〕支起,为了搬动方便在其外壳体〔1〕上设有提环〔13〕。
炉桥的工作原理是:在图2的具体结构中,炉膛〔3〕内的煤块被支承在炉桥A支上,使炉桥有转动趋势,但炉桥O支受到活动定位挡的阻挡,不能转动。换煤时,往炉内G煤上添加一块新煤(此步骤也可最后进行),将活动定位挡向外拉出,(待炉桥C支通过后立即放下)支承在炉桥A支上的煤块在自重力作用下使A支向下旋转,同时炉桥B支在旋转力作用下推动E煤,克服E煤与G煤之间的摩擦力和粘结力,使E煤向右下推转下落,进入灰斗〔10〕,当炉桥转动一定角度时F煤逐步下落,最后被支承在炉桥B支上,此时炉桥D支又被活动定位挡所挡住。
下面结合图4对活动定位挡装置〔8〕的具体结构进一步描述。
活动定位挡装置〔8〕是由挡轴〔14〕、柱形弹簧〔15〕、挡套〔16〕和操作手柄〔17〕组成。挡轴〔14〕穿过柱形弹簧〔15〕和挡套孔与操作手柄〔17〕连成一体,挡套〔16〕和炉灶外壳体〔1〕焊成一体。换煤时,将操作手柄〔17〕向外拉出,使挡轴〔14〕压缩柱形弹簧〔15〕,挡轴的阻挡端进入挡套,使炉桥的一支通过,通过后立即放下手柄,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挡轴的阻挡端又伸出挡套,阻挡炉桥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