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辆的电池盒安装结构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辆的电池盒安装结构。
特开平5—319104号示出了一种利用电机提供辅助动力的电动自行车的电池盒的安装结构,这种结构是:使设置电池侧接头的电池盒的后部嵌入设在电动自行车的车架上的支承箱内,并由支承箱支承,同时,使设在支承箱内的电机侧接头和电池侧接头接触。
然而,因为这种电池盒是容易装卸,同时,在安装时,电机侧接头和电池侧接头的各端子间连接稍有不良,就会出现因接点磨损原因导致严重影响,所以,必须保证各端子间良好接触。
但是,因为上述实施方式是通过使电池盒嵌入支承箱内来对两接头的端子进行定位,所以,电池盒和支承箱的制造误差会对接点结合精度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期望一种不受这种制造误差影响的接点结合的结构。本发明就是要满足该要求而提出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电动车辆的电池盒安装结构,这种电动车辆的电池盒安装结构具有:沿前后方向配设在前后车轮之间地车架,可装卸地安装在该车架上的、内部容纳电池的电池盒,设置在电池盒后部上的电池侧接头,安装在车架上的与电池侧接头连接或脱离的电机侧接头,其特征在于把电池侧接头和电机侧接头制成可以其中的一方嵌入另一方的结构,在嵌合时,相互直接接触。
另外,也能够在电池侧接头和电机侧接头的其中一方上设定位用突起,而在另一方上设用于使该定位用突起嵌入的定位用凹槽。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
图1表示第一实施形式的前部车架部分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2表示第一实施形式的带辅助动力的自行车的侧视图。
图3是图1中的3—3线的截面图。
图4是第一实施形式的电池盒的局部剖开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形式的电池盒的前部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6是从图5的Z方向看电池盒的前部安装结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形式的电池盒的后部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8是电机侧凹型接头的侧视图。
图9是其正视图。
图10是其平面图。
图11是定位突起放大视图。
图12是电池侧凸型接头的正视图。
图13是其背面图。
图14是其平面图。
图15是其侧视图。
图16是从正面看第二实施形式的电池侧凹型接头的立体图。
图17是其背面图。
图18是其侧视图。
图19是其底面图。
图20是图17的20—20线的截面图。
图21是图20中的21—21线的截面图。
图22是第二实施形式的电机侧凸型接头的正视图。
图23是图22中的23—23线的截面图。
图24是图22中24—24线的截面图。
图1至图7示出了第一实施例。图2是本实施例的电动自行车的侧视图,在前轮与后轮之间具有侧视为V字状的前车架6。前车架6具有从头管8向斜后方倾斜地延伸的直线形主车架10,向下方弯曲的中间部12和略呈垂直地向上下方向延伸的车座架14。
下端支承前轮2的前叉16和上端部安装着把手18的操纵管19分别可转动地支承在头管8上。容纳电池的后述电池盒20与该主车架10的长度基本相等,利用前侧固定部22和凸性接头,即电机侧接头26可装拆地安装在主车架10上。符号24是锁定装置。
辅助动力装置30通过悬挂板28支承在中间部12上。前端安装在辅助动力装置30上的后车叉32略呈水平状地向后方延伸,其后端部与从车座管14的上端部向斜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后撑杆34的后端一起固定在支承架36上,形成后车架37。该支承架36可转动地支承后轮4的后车轴5和从动齿轮38。
车座42经座管40支承在车座架14的上端部上。前车架6和辅助动力装置30的周围用车身罩44覆盖。车身罩44分成左右二部分,前端部覆盖前侧固定部22和电池盒20的前部,并与倾斜壁45相一致。
在电池盒20的后端部上,在后部侧面上形成一个斜向后上方的、设置在覆盖锁定装置的车身罩44的后端部上的倾斜壁46,车座架14的前部设一开口,并用前面板48盖住。
辅助动力装置30具有控制装置50、电机52和变速箱54。变速箱54的输出轴54,即,曲轴56与主齿轮58一起转动,通过链条59,使后轮的从动齿轮38转动。
踏板57安装在曲轴56上,足踏踏板则可用人力驱动自行车。此时,从电池盒20内的电池向电机52供给电力,电机52就转动,可以向自行车提供辅助动力。控制装置50根据踏板57的转矩和主动齿轮58的转数,控制电机52转动。
图1示出了卸下车身罩44的状态的前车架6部分的侧视图,图3是图1中的3—3线的剖面图,图4是电池盒20的局部剖开的侧视图,图5表示电池盒20的前部侧安装结构图,图6表示从下方(图1中的箭头Z方向)看电池20的前部侧安装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下视图,图7是表示电池盒20的后部侧安装结构的示图。
从图1中可知,前侧固定部22设置在主车架10的前端部上,电机侧接头26设在中间部的附近。电池盒20能够处于:以后端部嵌入电机侧接头26内的状态下,由锁定装置24锁定前端部的用实线A表示的固定位置上和解开锁定装置拉起前端部的用虚线B表示的弹出位置上。
用虚线C表示的位置是沿与主车架10的纵向略垂直的方向卸下状态时的位置(或安装前的位置)。电池盒20在固定位置A和弹出位置B之间变化时可沿主车架10的纵向(图中Y方向)滑动。
从图3中可知,电池盒20沿上下分成上半盒60和下半盒62,并用塑料制作,两者接合部64成相互错位的重合台阶,这样形成迷宫式结构,就能够防水进入。
在电池盒20内放置有电池组66,电池组66的防振措施是这样的,电池的上部与在上半盒60的内表面上向下方突出地形成的、且安装在筋板68上的橡胶垫70接触,下部垫在放于电池组66底部和下半盒62底部之间的板状橡胶垫板74上。
图3中的符号76是限位开关,且安装在车身罩44的内侧面上,在电池盒20安装到车身罩44上后,通过下半盒62的底部72上向下方突出地形成的突起73推压从上部向下方延伸的板簧78而使限位开关开,在后述的弹出位置上时限位开关为关。
从图4中可知,电池盒20的上半盒60和下半盒62,通过在前半侧的侧面上由从下半盒62向上方突出的卡合爪80啮合,在后半侧上用螺纹螺钉82连接,构成可分离的一体。把电池盒20安装到主车架10上时,橡胶垫84垫在下半盒62的底部前半部分下面。
手柄86可转动地安装在电池盒20的前端部上,而且,在电池盒20的侧面上形成有斜台阶88,该斜台阶88与设置在覆盖前侧固定部22的车身罩44的前端部上的倾斜壁45相一致(图1)。前端90的下部成向后方缩进的推压部92。
在电池盒20的后端部上,在其后部侧面形成向后上倾斜的后部斜面94,该斜面和覆盖锁定装置的车体盖44的中间部形成的斜面壁46相一致。而上半盒60的背面形成与后部斜面94倾斜方向相反的斜面。
在电池盒20的后端部上,安装由螺钉98等固定的凹型接头,即,电池侧接头100。电池侧接头100的背面102成为后述的电机侧接头的接触面,在其中间部位突起一个侧视为三角形的定位配合突起104。电池侧接头100的底部后端形成为向后上方倾斜的导向面106。
电池组66是将多个电池110串联连接排成二层,用热收缩管套在周围包装好后形成的电池组。单个电池110是Ni—Cd型等合适的充电电池。
相邻单个电池110用导电板112相互串联连接起来,通过保险丝114与后述的电池侧接头100的放电用端子连接。图中符号116是检测温度用热敏电阻,117是其导线,118是充电端子。
该充电端子118内装有逆止二极管,并被安装在下半盒62的后部侧面上。因为与放电端子分开设置,所以,无论是保持装载电池盒20的原来状态,还是卸下了电池盒的状态,均可在任何状态下进行充电作业。
图5表示相对于电池盒20的前侧固定部22的详细结构。前侧固定部22具有锁定装置24和弹出机构。锁定装置24安装在弯曲成截面为L字形的前部支承板120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立板122上,前部支承板120设置在头管8和主车架10的前端部间。
该锁定装置24起到一个用钥匙124(图6)可接通或断开电源的主开关的功能,同时,是一个通过使锁定销进出形成在前端90上的锁定孔128以锁紧或打开电池盒20的组合开关。
锁定装置24的钥匙位置,在ON位置时,锁定销126为锁定状态,钥匙124不能拔出,而且,成为电池组66向电机52供电的状态,在OFF位置时,停止通电,可拔出钥匙124,但锁定销保持原来锁定状态。当钥匙124从该OFF位置再拧回到锁定位置时,锁定销126退回而解除了锁定,此时可将电池盒20取下。
在前端90的内侧上用螺钉130固定了一块锁定板132,同时该锁定板起到增强前端90的作用,在锁定板132上开设了一个与锁定孔128相一致的开孔部134。锁定板下端部形成了一直延伸到缩进台阶部92处的并外露的台阶部,形成了前后方向的解除时接触面136和锁定时接触面138。
弹出机构具有撑板140、摆动臂144和拉簧146,其中,撑板140固定在锁定装置24下方的立板122上,摆动臂144通过滑动轴142支承在撑板140上,拉簧146向该摆动臂144提供使之朝逆时针方向转动的力(图1)。
从图6中可知,沿车辆宽度方向有一定间隔地设置向前方突出的一对撑板140,在各撑板上形成沿前后方向延伸一定长度的孔148,滑动轴142可在长孔148内沿前后方向滑动。另一方面,摆动臂144的平面形状为匚字形,左右一对偏平部150在各撑板140的外侧重合。
滑动轴142通过左右一对撑板140上的长孔148,朝横穿左右偏平部150的方向延伸,并连接摆动臂144,使得摆动臂144可相对于撑板朝前后方向移动而且可绕滑动轴142摆动。
摆动臂144中,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连接左右偏平部150的部分成为接触部152,可与锁定板132的解除锁定时接触面136或锁定时接触面138接触。
拉簧146是一对沿长度方向设置在主车架10的左右侧面上的螺旋弹簧,拉簧146的前侧连接钩156钩在偏平部150的前端部上向下方突出地形成的安装突体154(图1)上,后侧连接钩157钩在从主车架10的侧面突出的突体158上。
拉簧146一般情况下向后拉着摆动臂144,而且,使得接触部152具有朝反时针方向转动的趋势。从而,在虚线B所示的弹出位置时,因为,摆动臂144被拉向后方,滑动轴142就向长孔148的后端移动,接触部152顶着解除时接触面136地将其上举,所以,拉簧146的拉力几乎完全成为上顶力F1。
实线A表示的电池盒20的固定状态时,因为,解除时接触面136向下按压接触部152而使其朝顺时针方向转动,所以,摆动臂144成与主车架10的纵向基本平行的状态,锁定时接触面138顶着摆动臂144向前推接触部152,滑动轴142向长孔148的前端移动。
因此,拉簧146的反力成为接触部152上顶锁定解除时接触面136和锁定时接触面138的力。但是,接触部152向后推锁定时接触面138的力F2比上顶锁定解除时接触面136的力F3大得多。上顶力F3的大小是在解除锁定装置24时足以使电池盒20的前部向上弹起的程度。
在弹起位置上,滑动轴142一直移动到长孔148的后端部,而且,接触部152因朝反时针方向的转动而向上顶着与其接触的解除时接触面136。
图1及图5中的符号121和159分别是设在前部支承板120的上部上的车身罩44的固定用撑杆和表示锁定装置24打开位置的指示器。
下面,说明电机侧接头26及电池侧接头100。图8是电机侧接头26的侧视图,图9是正视图,图10是平面图,图11是定位突起(后述)的放大视图。图12是电池侧接头100的正视图,图13是后视图,图14是平面图,图15是侧截面图。
电机侧接头26位于主车架10的中间部位12附近,从图7、图8至图11中可知,上固定部160与开关部48的下端部前面中央部49重合,被螺栓162和螺母164固定着。使下端部前面中央部49的倾斜度和背面96的倾斜度在安装电池盒20时相一致。
电机侧接头26的下固定部166也用图中未示出的螺钉等部件固定在车身罩44上。
在背面168的内侧面上形成有当安装电池侧接头100时通过其背面102的接触来纵向定位电池盒20的接触面170,在与定位突起104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了一个向后突出的突台172C,在突台172c的内侧形成有嵌入定位突起104的嵌合槽172,在与斜导向面106对应的位置上形成与斜面106的倾斜度基本相同的导向面174。
嵌合槽172要比突起104大。在安装电池盒20时,突起104的顶部104a抵接在嵌合槽172内的顶面172a上,从而确定了电池盒20上下方向的位置。
嵌合槽172和嵌合突起104的各自的下侧的斜面与172b和104b形成为相同倾斜程度,二者之间形成一定间隙。
在接触面170的左右附近设置了一对销子形的电机用端子176,各端子突出的前端178突入电池盒20的内侧。后端部180从背面168处伸出到外部,与电线182连接。电线182连接在控制装置50(图2)上。
在电机侧接头26的左右上,设置一对电池侧接头100嵌合的侧壁184。侧壁184的前缘186与电池盒20的倾斜壁46相接触(图2),在左右的电机用端子176的中间部位上突出地形成有定位突起179,突起179与接触面170为一体(参照图11),它的前端向外突出的长度比各电机用端子176的前端部178向外突出的长度长(图10)。
下面,根据图7及图12至图1说明电池侧接头100。电池侧接头100的上部190伸入到上盖60的内侧。符号190a是与上盖60的背面96嵌合的定位用突起。
下部192用螺钉99从下盖62的背面壁的外侧插入螺钉孔192a 内安装着。下部192的后部的中间部分形成为从背面壁63的中央部位向外部后方突出的突出部193,在突出部193上形成背面102和嵌合突起104,而且,在与电机用端子176的对应位置上形成有左右一对端子出入孔194。
端子出入孔194与形成在下部盖62的侧面上的凹部连通。电机用端子176的长度应该长到在安装电池盒20时其前端部178能够穿过端子出入孔并伸入到凹部195的内部的程度。
在凹部195内配设竖条形板簧式放电端子196,把放电端子196上端部上的匚字状部197插入上部190上形成的缝内,并同样地夹着预先插入固定的螺母191使放电端子196的匚字状部197重合在上部190上,利用图中省略的螺钉与从电池组66引来的电线连接。
下端部的自由端198如虚线所示的那样盖住了端子出入孔194的朝着凹部195的出口,当在安装电池盒20,电机用端子176的前端部178穿过端子出入孔194伸入到凹部195内时,如实线所示,前端部178被向前方顶着,放电端子196弹性变形,自由端198与前端部178紧密接触。
在左右端子出入孔194之间按给定间隔形成一对沿上下方向平行的肋板199,在这对肋板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的长孔199a(图12及13)。在把电池侧接头100安装到电机侧接头26上时,电机侧接头26的定位突起179插入该长孔199a内。
在图1中的电池盒20的安装位置(实线A)和弹出位置(虚线B)时,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前端部178总是嵌入在端子出入孔194内,成与自由端接触的导电状态。此处,在弹出位置时,限位开关76为断开状态,切断了从自由端198向前端部178的通电,仅在安装状态时,限位开关76才接通以通电。
以下面所述方式来完成电机侧接头26和电池盒20后部侧的结合和分离,即,使电池盒20沿图1中Y箭头所示方向滑动,并使电机用端子176滑入电池侧接头100的放电用端子196内,同时,使电池侧接头100的嵌合突起104滑入电机侧接头26的嵌合槽172内。此时的电池盒20沿Y箭头所示方向的行程量由滑动轴142的行程来决定。
下面,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在图1的实线A所示固定位置上,电池盒20的后端部通过设置在后端部上的电池侧接头100嵌入电机侧接头26内直接接触而固定。
因此,由于电池盒20安装时两接头直接接触,因此,在前后左右上下方向的三个方向均能正确地定位电池盒20,可以保证放电端子196和电机用端子176的正确接触而不受电池盒20尺寸误差的影响。而且,因为很少晃动,所以,也减少了接头摩损。
除了上述两接头直接嵌合而定位之外,通过使嵌合突起嵌入嵌合槽172内,能够定位电池盒20的上下方向,通过电池盒20的后端部嵌入电机侧接头26的左右侧壁184内,就能够定位左右方向。因此,端子间的联接更加确实可靠。
之后,因为拉簧146通过摆动臂144向后推电池盒20,所以,朝放电用端子196和电机用端子176的结合方向作用了一个推力,能够在自由端198和电机用端子176的前端部178上形成较高的接触压力。由此,由于紧密接触,就能够防止车身振动而在两端子间引起震颤等的接头压紧度变化,减少了接头摩损,从而延长了端子使用寿命。
此时,因自由端198是板簧状,前端部178边使自由端弹性变形边与其接触,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接触压力,而且,还因电池盒20朝前上方倾斜这一点,可以预期达到增加接头压力的目的。
然后,在卸下电池盒20的情况下,如果用钥匙124打开锁定装置24,则摆动臂144在拉簧146的弹力作用下被拉回,使得滑动轴142向后方滑动一直到达长孔148的后端部,同时,摆动臂朝逆时针方向摆动,如图1和图5中虚线所示,因为使电池盒20的前部处于向上弹出的位置上,所以,可把持住手柄86,沿相对于主车架10的纵向略为垂直的方向(图1中为X所示方向)提起,如虚线C所示的那样,能够很容易地卸下电池盒20。
在安装电池盒20时,在图1中,首先,如虚线C所示的那样,保持电池盒20与主车架10的上方基本平行、并沿相对于车架10的纵向略为垂直的方向(图1为X方向)放下,而且,使电池盒20朝基本平行于主车架10的纵向(图1中Y方向)向后滑动,直到电池侧接头100嵌入电机侧接头26内。
这样,突起104嵌入嵌合槽172内,同时,电机用端子176插入放电用端子196内,从而,前端部178与自由端198连接。由于电机侧接头26的定位作用,能够顺利且可靠地实现嵌合。此时,虽然前端部178和自由端198成可导电的状态,但因为限位开关76断开着,切断了供电,所以,能够提高端子的耐久性。
此时,摆动臂144处于虚线所示的位置,虽然,电池盒20的前部的解除时接触面136与摆动臂44的接触部152接触,但因为作用于接触部152上的拉簧146的上顶力支承住了电池盒20的重量,所以,电池盒20如图B所示,处于稍向上方倾斜的弹出位置上。
如在该弹出位置,锁定装置24没有锁住的状态,电池盒20安装处于不稳的状态,如果以该不稳状态行驶,会出现电池盒20脱落或电机用端子176和自由端198的导电不良。而根据本实施例,这时,因上述状态必然是处于弹出位置,能够用肉眼直接观察到这种状态。
接着,当压下电池盒20的前端部时,因为解除锁定时接触面136下压接触部152并使其朝顺时针方向转动,所以,摆动臂142克服拉簧146的弹力,随滑动轴142在长孔148内移动并被一直推到前端部,而向前方滑动,最后成为实线所示的状态。
这时,当借助于锁定装置24,操作钥匙24将电池盒20锁定在该位置上时,因作用于接触部152上的拉簧146的弹力中,向后推锁定接触面138的分力增大,所以,向后顶紧了电池盒20。为此,电池侧接头100被更强制地推入电机侧接头26内,从而,可得到可靠的固定。
此时,因为斜导向面106受导向面174导向,所以,突起104的顶部104a与嵌合槽172的顶面172a接触,从而确定了上下方向的位置,而且,因电机用端子176的前端部178插入到更深的凹部195内,所以,能够使放电用端子196的自由端198侧向前的弹性变形更大。
下面,根据图16至图24说明接头的另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不是利用接头彼此相互直接嵌合来定位电池,而是在接头结合时利用定位导向件来定位的。
图16至图21涉及凹型电池侧接头200,图22至图24涉及凸型电机侧接头300。首先,说明电池侧接头,图16是从其正面所视的立体图,图17是后视图,图18是侧视图,图19是底视图,图20是图17的20—20线的截面图,图21是图17的21—21线的截面图。
在这些附图中,电池侧接头200具有这样构成的外壳:将外侧壳体202和内侧壳体204合上,利用侧面上的配合件206和配合突起208的嵌合构成一体的。
从图16中可知,在外侧壳体202上一体地形成有从表面突出的为了嵌入保险丝夹持器210的配合部212,在上端两则形成向侧面伸出的防接触板214、216,从电池的负极引出的导线连接在覆盖一侧的防接触板214的部分上,电池正极引出的导线连接在覆盖另一侧的防接触板216的部分上。在防接触板214的下方一体地形成有向侧面突出的防转板218。
在下端两侧上形成有为安装到电池盒上的安装用突起220、222。在一侧的安装用突起222上形成向前方突出的夹持板224。在该夹持板224上形成弯曲切槽部226,在夹持板224和夹持板232之间夹持着充电连接器228,夹持板232是预先形成在电池盒内的并具有对称切槽部230。此时,充电连接器228的凸缘234嵌入切槽部226、230上的槽236和238内而被定位。
在外侧壳体202的前面下端部中间上形成一斜面状的防移动凸台240,通过与从电池盒的底部突出的防移动板242(图21)接触,在与电机侧接头300结合时即使被向前推也不会移动,因此,确保了接头之间的接触压力。因为安装电池侧接头200的电池盒的结构是与前一实施例的相同,与以,此处省略了对其的说明。
从图17中可知,在内侧壳体204的下部左右形成拱形肋板250、252,在各肋板250、252围起的部分上形成端子嵌合槽254、256(参照图20),端子板258、260的各自由端部分从内侧盖住它的开口部。
各端子板258、260的另一端为被弯曲成匚字状的固定端262、264。端子板258(与260的结构相同)被放在电池侧接头200内,并用内侧壳体204覆盖,将螺栓拧入预先嵌合安装在外侧壳体上的螺母266(图20)、268(图18)而将其固定端固定住,从而把端子板258固定在电池接头200上。
图20表示拆掉了端子板258的状态,在盖上内侧壳体204之前,从与内侧壳体204相同的方向把端子板安装在电池侧接头上,并使固定端的弯折部分重叠在螺母266上。图19是表示图17中的右侧部分的图,固定端264(262)从侧面用螺栓272与从电池引出的导线274一起固定在螺母268上。端子板258侧也一样。
从图17及图21中可知,在左右肋板250、252之间沿上下方向形成有长条形导向槽280,导向槽280的下部的壁282分隔端子嵌合槽254、256,其上部成为分隔固定端262、264的隔壁状的防短路肋板284。由该防短路肋板284充分确保固定端262、264之间的表面距离,从而能够防止发生短路。
一方面,壁282分隔了端子板258(260),另一方面,从图20中可知,还由于肋板250(252)高出端子板258、260的表面,因此,因增大了左右端子板258、260之间的表面距离,所以,能够防止发生短路。
下面,说明电机侧接头300。图22是正视图,图23是图22的23—23线的截面图,图24是图22的24—24线的截面图,在这些图中,电机侧接头300在两侧具有安装到车身上的安装突起302,在中间部位的左右两侧上设置了向电池侧接头200侧突出的一对端子304、306,在两者间,突出地设置一个隔离两端子304、306的导向突起308。
这些端子304、306处于可嵌入电池侧接头200的端子嵌合槽254、256内的位置上,而且,导向突起308也形成在可嵌入导向槽280内的位置上。
从图24中可知,因导向突起308在上下方向及长度方向都要高出端子306(同样也高出端子304),所以,能够防止放电。又因为前端近似为尖三角形,所以,容易与导向槽280嵌合,而且,防止了在两端子304和306之间放置直线状导体时可能发生的接触。
两端子304、306分别在电机侧接头300的内侧面上与从控制器50引出的导线310连接,该连接部由肋板312分隔。
从图23中可知,两端子304、306的根部附近的两则上一体地形成有向侧面突出的防移动突起314,借助于安装突起302利用螺栓¨8将电机侧接头300安装到车身侧部件316上时,因为夹着车身侧部件316的端部,所以,即使螺栓318松动,车身侧部件316也难以从电机侧接头300中脱出。
下面,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与上述实施例一样,当把电池盒安装到车身上时,电机侧接头300的端子304、306嵌入电池侧接头200的端子嵌合槽254、256内,与端子板258、260以很大的接触压力相互以接点结合,此时,因为导向突起308也嵌入导向槽280内,所以,能够很正确地定位在与端子304、306对应的端子板258。260之间,以本实施例的结构,能够更加可靠地保证接点结合。
本发明的电动车辆的电池盒的安装结构因为是使电池侧接头直接嵌入电机侧接头内的方式构成的,所以,当把电池盒安装到车身上时,一旦电池侧接头嵌入电机侧接头内,因为两接头以相互嵌合的状态直接接触,所以能够正确定位,确保触点结合,能够防止因震颤引起的接点磨损。而且,因为,利用接头之间的结合,来把电池盒定位在车身上,所以,电池盒即使存在制造误差,也不会给触点结合造成任何影响。
另外,当在电池侧接头和电机侧接头的任何一方上设定位用突起,而在另一方上设用于嵌入该定位用突起的定位用凹槽,在两接头结合时,通过定位用突起嵌入定位用凹槽内,就能够正确实现接点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