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屋顶钢梁的固定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定装置,具体为一种用于屋顶钢梁的固定装置,属于建
筑机械辅助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许多的厂房,工厂,甚至一些办公区都越来越多
的使用了钢梁结构,并且跨度相对都较大,此种建筑结构的兴起,随之而来的
也带来了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说,经常新闻报道某厂房塌陷,某厂房倒
塌等等,给百姓和企业带来了很多的财产损失,人身安全也得不到充分的保障,
现有的屋面钢梁固定装置容易脱落,使用比较麻烦,结构也比较复杂,使用一
次之后就不能重复使用了,造成很大的浪费,而且拆卸困难。
此外,为了提高钢梁结构屋面的安全性,降低建材的浪费成本,为此我们
提出一种用于屋面钢梁的固定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屋面钢梁的固
定装置,先把需要固定的钢梁摆放好,通过四个螺柱受力端卡在工字钢梁或者
H型钢梁的上缘翼,用钢板压在上钢梁上,拧紧螺母,四个螺柱受力,两个固
定板固定四个螺柱在外力影响下不被滑掉,从而把需要固定的钢梁紧紧地固定
在一起,从而解决现有的屋面钢梁固定装置的缺点,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屋顶钢梁的固定装
置,包括钢板,所述钢板上连接有四个螺柱,所述螺柱上套有螺母,所述螺母
下设有垫片,所述钢板之下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条形孔,所述
条形孔为两个,相邻的两所述螺柱一一对应地穿过所述条形孔。
进一步的,所述钢板是方形厚板,所述钢板采用冷淬防锈处理,所述钢板
上有四个通孔,通孔直径大于螺柱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螺母为六角螺母。
进一步的,所述螺柱采用螺纹钢,所述所述螺柱的受力端占总长度的四分
之一。
进一步的,所述垫片设置于钢板与螺母之间,且接触方式为面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板两端设有两个通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种用于屋面钢梁的固定装置,先把需要固定的钢
梁摆放好,通过四个螺柱受力端卡在工字钢梁或者H型钢梁的上缘翼,用钢板
压在上钢梁上,拧紧螺母,操作方便,四个螺柱受力,两个固定板固定四个螺
柱在外力影响下不被滑掉,从而把需要固定的钢梁紧紧地固定在一起,安全牢
固,拆卸时旋松四个螺母,轻松完成,并且该种用于屋面钢梁的固定装置,使
用快捷,操作方便,可重复利用;同时,螺柱通过条形孔安装在固定板上,在
横向上具有一定的纠错空间,降低了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从而降低了生产加
工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
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所述一种用于屋面钢梁的固定装置使用效果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一种用于屋面钢梁的固定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一种用于屋面钢梁的固定装置螺柱结构示意图。
图中:1、钢板,2、螺柱,3、螺母,4、垫片,5、固定板,6、受力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设计方案进行清
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
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
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一种设计方案:一种用于屋面钢梁的固定装置,
包括钢板1,所述钢板1上连接有四个螺柱2,所述螺柱2上套有螺母3,所
述螺母3下设有垫片4;所述钢板1之下设置有固定板5,所述固定板5上开
设有条形孔,所述条形孔为两个,相邻的两所述螺柱2一一对应地穿过所述条
形孔。
所述钢板1是方形厚板,所述钢板1采用冷淬防锈处理,所述钢板1上有
四个通孔,通孔直径略大于螺柱2直径,所述螺母3选用六角螺母,所述螺母
3与螺柱2采用普通螺纹连接,所述螺柱2采用螺纹钢,所述所述螺柱2的受
力端6占总长度的四分之一,所述垫片4应用于钢板1与螺母3之间,且接触
方式为面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一种用于屋面钢梁的固定装置使用方法为:先把需
要固定的钢梁摆放好,通过四个螺柱2受力端6卡在工字钢梁或者H型钢梁的
上缘翼,用钢板1压在上钢梁上,拧紧螺母3,操作方便,四个螺柱2受力,
两个固定板5固定四个螺柱2在外力影响下不被滑掉,从而把需要固定的钢梁
紧紧地固定在一起,安全牢固,拆卸时旋松四个螺母3,轻松完成;;同时,
螺柱通过条形孔安装在固定板上,在横向上具有一定的纠错空间,降低了零件
的加工精度要求,从而降低了生产加工成本。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
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
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
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
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
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是依据本
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
含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