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pdf

上传人:r5 文档编号:749890 上传时间:2018-03-0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1410475016.8

申请日:

2014.09.18

公开号:

CN104265096A

公开日:

2015.01.07

当前法律状态:

授权

有效性:

有权

法律详情:

授权|||实质审查的生效IPC(主分类):E05B 85/12申请日:20140918|||公开

IPC分类号:

E05B85/12(2014.01)I

主分类号:

E05B85/12

申请人:

无锡忻润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发明人:

谢长江; 朱长青; 周学雷

地址:

214192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锡山经济开发区芙蓉中二路158号

优先权:

专利代理机构: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代理人:

殷红梅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属于汽车配件生产技术领域,涉及汽车门锁部件,具体地说是一种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包括内开车门把座,内开车门把座上转动连接把手,在内开车门把座上对应于把手转座转动下压的底部位置设置有第一减震块,在内开车门把座还设置有第二减震块,所述第二减震块的连接端连接于内开车门把座侧部的限位孔中。本发明产品结构简单合理,通过在内开车门把座上不同位置设置减震块,并对减震块的结构进行结构改进,使得本发明产品可以有效降低噪声。

权利要求书

1.  一种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开车门把座(1),内开车门把座(1)上转动连接把手(4),在内开车门把座(1)上对应于把手(4)转座转动下压的底部位置设置有第一减震块(2),在内开车门把座(1)还设置有第二减震块(3),所述第二减震块(3)的连接端(3.1)连接于内开车门把座(1)侧部的限位孔(1.1)中。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块(2)包括支座(2.1)、减震部(2.2),所述支座(2.1)上端用于连接减震部(2.2)的部分呈锥形状,减震部(2.2)呈圆柱状,并在减震部(2.2)顶面设置有半球形凸起缓冲垫;第一减震块(2)连接于内开车门把座(1)时,支座(2.1)配合设置于内开车门把座(1)的安装孔中。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震块(3)包括连接端(3.1)及减震端(3.2),所述连接端(3.1)、减震端(3.2)均呈长方体状;内开车门把座(1)上对应于第二减震块(3)处设置有限位挡板。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4)的握持端与转座的连接部位呈弧形过渡状,内开车门把座(1)上对应于所述弧形过渡状部位设有横挡板(1.2)。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开车门把座(1)边缘形成凸起(5)。

说明书

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配件生产技术领域,涉及汽车门锁部件,具体地说是一种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已成为了人们日常使用的必备品。但如何在汽车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跟汽车的价格及操纵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提高产品的质量是我们需要努力的目标。汽车门上的把手是汽车上常见的物品之一,它不仅仅是作为饰品,还承担着开启车门的重要任务。但是如何降低制造成本,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研究的问题。
汽车门上的内把手是汽车上常见的物品之一,它不仅仅是作为饰品,还发挥着开启车门的重要任务。汽车门在开闭时,内把手回位过程中,会产生较大噪声,如何让客户在车门开关时感觉舒适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巧妙、合理的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使用该装置能大大降低汽车内把手在开启回位的过程中产生的噪声。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特征在于:包括内开车门把座,内开车门把座上转动连接把手,在内开车门把座上对应于把手转座转动下压的底部位置设置有第一减震块,在内开车门把座还设置有第二减震块,所述第二减震块的连接端连接于内开车门把座侧部的限位孔中。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减震块包括支座、减震部,所述支座上端用于连接减震部的部分呈锥形状,减震部呈圆柱状,并在减震部顶面设置有半球形凸起缓冲垫;第一减震块连接于内开车门把座时,支座配合设置于内开车门把座的安装孔中。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减震块包括连接端及减震端,所述连接端、减震端均呈长方体状;内开车门把座上对应于第二减震块处设置有限位挡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把手的握持端与转座的连接部位呈弧形过渡状,内开车门把座上对应于所述弧形过渡状部位设有横挡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开车门把座边缘形成凸起。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在于:本发明产品结构简单合理,通过在内开车门把座上不同位置设置减震块,并对减震块的结构进行结构改进,使得本发明产品可以有效降低噪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第二减震块的结构视图。
图4为第一减震块的结构视图。
图5为内开车门把座与减震块的连接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5所示,包括内开车门把座1、限位孔1.1、横挡板1.2、第一减震块2、支座2.1、减震部2.2、第二减震块3、连接端3.1、减震端3.2、把手4、凸起5等。
如图1~5所示,本发明一种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包括内开车门把座1,内开车门把座1上转动连接把手4,在内开车门把座1上对应于把手4转座转动下压的底部位置设置有第一减震块2,在内开车门把座1还设置有第二减震块3,所述第二减震块3的连接端3.1连接于内开车门把座1侧部的限位孔1.1中。
所述第一减震块2包括支座2.1、减震部2.2,所述支座2.1上端用于连接减震部2.2的部分呈锥形状,减震部2.2呈圆柱状,并在减震部2.2顶面设置有半球形凸起缓冲垫;第一减震块2连接于内开车门把座1时,支座2.1配合设置于内开车门把座1的安装孔中。
所述第二减震块3包括连接端3.1及减震端3.2,所述连接端3.1、减震端3.2均呈长方体状;内开车门把座1上对应于第二减震块3处设置有限位挡板。
所述把手4的握持端与转座的连接部位呈弧形过渡状,内开车门把座1上对应于所述弧形过渡状部位设有横挡板1.2,所述内开车门把座1边缘形成凸起5。
本发明产品在工作时,把手4在回位时,先于第一减震块2接触来降低震动,起到降低噪声的效果,把手4在与第一减震块2接触后,再与第二减震块3接触,来降低震动。本发明产品可以起到双重减震效果,从而消除噪声。

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pdf(6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265096A43申请公布日20150107CN104265096A21申请号201410475016822申请日20140918E05B85/1220140171申请人无锡忻润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地址214192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锡山经济开发区芙蓉中二路158号72发明人谢长江朱长青周学雷74专利代理机构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104代理人殷红梅54发明名称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57摘要本发明属于汽车配件生产技术领域,涉及汽车门锁部件,具体地说是一种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包括内开车门把座,内开车门把座上转动连接把手,在内开车门把座上对应于把手转座转动下压的底。

2、部位置设置有第一减震块,在内开车门把座还设置有第二减震块,所述第二减震块的连接端连接于内开车门把座侧部的限位孔中。本发明产品结构简单合理,通过在内开车门把座上不同位置设置减震块,并对减震块的结构进行结构改进,使得本发明产品可以有效降低噪声。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2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2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265096ACN104265096A1/1页21一种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开车门把座(1),内开车门把座(1)上转动连接把手(4),在内开车门把座(1)上对应于把手(4)转座转动下压的底部位置。

3、设置有第一减震块(2),在内开车门把座(1)还设置有第二减震块(3),所述第二减震块(3)的连接端(31)连接于内开车门把座(1)侧部的限位孔(11)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震块(2)包括支座(21)、减震部(22),所述支座(21)上端用于连接减震部(22)的部分呈锥形状,减震部(22)呈圆柱状,并在减震部(22)顶面设置有半球形凸起缓冲垫;第一减震块(2)连接于内开车门把座(1)时,支座(21)配合设置于内开车门把座(1)的安装孔中。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震块(3)包括连接端(31)及减震端(32),所述连接。

4、端(31)、减震端(32)均呈长方体状;内开车门把座(1)上对应于第二减震块(3)处设置有限位挡板。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4)的握持端与转座的连接部位呈弧形过渡状,内开车门把座(1)上对应于所述弧形过渡状部位设有横挡板(1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开车门把座(1)边缘形成凸起(5)。权利要求书CN104265096A1/2页3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汽车配件生产技术领域,涉及汽车门锁部件,具体地说是一种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背景技术0002随着经济的发展,汽车已成为了人们日常使用的必备品。但如何。

5、在汽车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跟汽车的价格及操纵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提高产品的质量是我们需要努力的目标。汽车门上的把手是汽车上常见的物品之一,它不仅仅是作为饰品,还承担着开启车门的重要任务。但是如何降低制造成本,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研究的问题。0003汽车门上的内把手是汽车上常见的物品之一,它不仅仅是作为饰品,还发挥着开启车门的重要任务。汽车门在开闭时,内把手回位过程中,会产生较大噪声,如何让客户在车门开关时感觉舒适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巧妙、合理的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使用该装置能大大降低汽车内把手在开启回位的过程中产生。

6、的噪声。0005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一种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特征在于包括内开车门把座,内开车门把座上转动连接把手,在内开车门把座上对应于把手转座转动下压的底部位置设置有第一减震块,在内开车门把座还设置有第二减震块,所述第二减震块的连接端连接于内开车门把座侧部的限位孔中。000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减震块包括支座、减震部,所述支座上端用于连接减震部的部分呈锥形状,减震部呈圆柱状,并在减震部顶面设置有半球形凸起缓冲垫;第一减震块连接于内开车门把座时,支座配合设置于内开车门把座的安装孔中。000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减震块包括连接端及减震端,所述连接端、减震端均呈长方体。

7、状;内开车门把座上对应于第二减震块处设置有限位挡板。000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把手的握持端与转座的连接部位呈弧形过渡状,内开车门把座上对应于所述弧形过渡状部位设有横挡板。000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开车门把座边缘形成凸起。0010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优点在于本发明产品结构简单合理,通过在内开车门把座上不同位置设置减震块,并对减震块的结构进行结构改进,使得本发明产品可以有效降低噪声。附图说明0011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0012图2为图1的俯视图。说明书CN104265096A2/2页40013图3为第二减震块的结构视图。0014图4为第一减震块的结构视图。0015图5。

8、为内开车门把座与减震块的连接视图。具体实施方式0016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0017如图15所示,包括内开车门把座1、限位孔11、横挡板12、第一减震块2、支座21、减震部22、第二减震块3、连接端31、减震端32、把手4、凸起5等。0018如图15所示,本发明一种车门内开把手降噪装置,包括内开车门把座1,内开车门把座1上转动连接把手4,在内开车门把座1上对应于把手4转座转动下压的底部位置设置有第一减震块2,在内开车门把座1还设置有第二减震块3,所述第二减震块3的连接端31连接于内开车门把座1侧部的限位孔11中。0019所述第一减震块2包括支座21、减震部22,所述支座。

9、21上端用于连接减震部22的部分呈锥形状,减震部22呈圆柱状,并在减震部22顶面设置有半球形凸起缓冲垫;第一减震块2连接于内开车门把座1时,支座21配合设置于内开车门把座1的安装孔中。0020所述第二减震块3包括连接端31及减震端32,所述连接端31、减震端32均呈长方体状;内开车门把座1上对应于第二减震块3处设置有限位挡板。0021所述把手4的握持端与转座的连接部位呈弧形过渡状,内开车门把座1上对应于所述弧形过渡状部位设有横挡板12,所述内开车门把座1边缘形成凸起5。0022本发明产品在工作时,把手4在回位时,先于第一减震块2接触来降低震动,起到降低噪声的效果,把手4在与第一减震块2接触后,再与第二减震块3接触,来降低震动。本发明产品可以起到双重减震效果,从而消除噪声。说明书CN104265096A1/2页5图1图2说明书附图CN104265096A2/2页6图3图4图5说明书附图CN104265096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