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接触机械钥匙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种非接触机械钥匙锁.pdf(40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1、10申请公布号CN104005603A43申请公布日20140827CN104005603A21申请号201310085018122申请日20130226E05B29/04200601E05B67/24200601E05B45/08200601E05B15/00200601E05B15/10200601E05B15/14200601E05B19/0620060171申请人张书江地址666205云南省勐海县勐遮乡曼洪村72发明人张书江54发明名称一种非接触机械钥匙锁57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非接触机械钥匙锁,就是一种开锁时钥匙不与钥匙孔锁芯、弹子接触而能实现开关的锁,由于本锁在开锁时锁体上没有钥匙孔。
2、,这样无论你开锁技术多高,你接触不到钥匙孔弹子、锁芯,也就不能技术开锁。本锁为暗藏式锁芯,在锁芯侧旁另设一固定、控制钥匙的轴,并且钥匙在推动叶片以后旋转与叶片脱离,且钥匙孔关闭以后再开锁,这样,不能技术开锁。本锁与延时钟和报警器相连,在旋转了钥匙而锁未开的情况下会自动报警,并且内部会自动锁死一定时间。本锁有防止强力撬锁芯和自动更换钥匙的功能。51INTCL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14页附图23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14页附图23页10申请公布号CN104005603ACN104005603A1/2页21一种非接触机械钥匙锁,其特征在于键舌1不与锁叶片。
3、7上开锁凹槽直接接触,在钥匙推动所有的叶片7向右运动之后,再继续旋转脱离叶片,在推动钥匙轴挡体40将钥匙孔关闭之后,再推动开锁动力板32右移,使键舌1进入锁叶片的开锁凹槽8内开锁。2一种用于非接触机械钥匙锁上的钥匙孔轴挡体,其特征在于开锁时,当推动板14和钥匙越过钥匙孔轴挡体之后,该挡体在弹力作用下,顺时方向旋转回原位,将锁叶片一侧的钥匙孔完全关闭之后再开锁。3一种用于挂锁或U型锁上的锁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由螺丝49、推动板50,将锁梁47控制,继而通过锁梁47固定住锁上盖。4一种用于非接触机械钥匙锁上的开锁方法,其特征在于开锁时,钥匙顺时方向旋转,带动推动板53在开锁动力板32右移开键舌1。
4、,使锁挡体51向下运动脱离开大锁舌52后退轨道之后,再推动大锁舌上伸出体54,使大锁舌52向右运动开锁。5一种用于非接触机械钥匙锁上的开关锁方法,其特征在于开锁时,在钥匙带动开锁动力板32右移开键舌1之后,通过动力板57推动大锁舌56右移开锁,钥匙带动返回关锁时,首先通过动力板59推动大锁舌的伸出体58,使大锁舌返回关锁。6一种机械锁与延时钟及报警、振动等电路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开锁时,钥匙旋转,通过与钥匙轴固定连接的动力板86,推动动力板100,推动延时钟96旋转,同时连接声音报警及振动电路,在开锁键舌1之后,再通过动力片103推动动力板104上的伸出体88,使动力板104推动延时钟动力轴。
5、下部份102,且在开锁到底点以后,推动延时钟返回原点,振动或报警声随即停止,若钥匙不对,键舌1未开锁,则在钥匙返回时,延时钟推动挡体92,使其伸出体94伸入锁挡体77或键舌3的拐角91内,以阻止其再下降开锁;只有延时钟返回原点,使挡体向下运动,放开锁挡体77或键舌3,然后才能实施下次开锁;振动、报警声持续延时钟工作返回的时间。7一种非接触机械钥匙锁在防盗门上的应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由钥匙在开锁时顺时方向旋转,使推动体14推动各叶片右移,当推动体14越过锁叶片7之后,弹簧4推动叶片左移返回,之后钥匙10推动各叶片右移,钥匙继续旋转,推动钥匙轴挡体40逆时方向旋转,从而使推动板14和钥匙10越过之后。
6、,挡体40再顺时返回,将此时的钥匙和锁叶片之间完全断开之后,再推动推动体32右移开键舌1、77,之后一方面再使推动体78推动大锁舌67右移开锁,另一方面通过推动体71推动杆73,使内锁舌72右移开内锁。再关锁时逆时针方向转回钥匙,使推动体71、73返回,内锁舌72又伸出锁上,再使推动体32左移关键舌177,之后钥匙及推动体14先后推动并越过钥匙轴挡体40,钥匙及推动板14直至返回终点,其间推动板14又推动各叶片7向右至底点,并在越过之后,受弹簧4弹力,各叶片返回至左顶点;本防盗门锁关锁由把手61带动推动体60推动大锁舌上62处,使大锁舌左移至左顶点时,越过锁挡体77,在弹力作用下,锁挡体77向。
7、上运动,将大锁舌67锁住;本防盗门锁可由与钥匙轴15固定连接的推动体86推动板100,使延时钟臂96顺时旋转,并在开锁后由推动板104再推动延时钟轴下端臂102返回,若钥匙不对,则该延时钟将本锁咬合住,直至该延时钟自行返回而放开;本防盗门锁可与报警、振动电路相连,由门或锁体为电路一极,延时钟为另一极,当推动板100向右推动延时钟臂旋转时,与锁挡体95相连接,使权利要求书CN104005603A2/2页3电路闭合,而发出振动或报警声。8一种用于非接触机械钥匙锁上的振动、报警电路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开锁时,钥匙顺时方向旋转,带动动力片36旋转并与电路触点107连接发出警报声及振动,在钥匙继续旋转。
8、,推动板32右移,使电路触点107与动力片36脱离,报警声停止,开锁以后再返回关锁时,动力片36与触点107再次接触,发出振动声、报警声,直至二者再脱离。9一种非接触机械钥匙锁用于汽车门上的方法,其特片在于按键113的挡体121阻挡着关锁按键115,其挡体114又阻挡着锁挡体117,使大锁舌118处于自由开关状态,当需要关锁时,先向下按动门内设的按键113,使其挡体121进入到凸出体120的下表面,然后再按进门外方向关锁按键115,使其挡体114越出锁挡体117的拐角116,锁挡体失去阻挡在弹力作用下向上运动关锁,按键113又弹回,在钥匙开锁舌1,3之后,关键按键115又弹回,又阻挡住锁挡体1。
9、17不能关锁;插销127通过杠杆126控制锁舌118开锁,在按下插销127以后,杠杆左端阻挡着锁舌118后退开锁,在本锁开键舌3之后,伸出体3下降带动杠杆左端下降脱离开锁舌118的开锁轨道。10一种用于非接触机械钥匙锁上的报警电路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钥匙顺时方向旋转开锁时,推动片36的左上侧与电极触片109接触而发出报警,开锁后,触片109随开锁动力板32右移,使电路断开,板108的左端向上运动;钥匙返回时,推动片36又推动板108下降,又卡在杠杆110的凸出体112的下端,而此时推动片已与电路触片109脱离。11一种用于非接触机械钥匙锁上的钥匙能自动旋转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由钥匙轴带动的推动。
10、片142、144、146和152在推动板143和149时,没有对钥匙形成强力阻碍,在钥匙不对锁未开时,通过147拉动弹簧,钥匙依然实现了旋转。12一种用于非接触机械钥匙锁上的自动更换钥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用钥匙开锁以后,旋转更换钥匙的旋钮158,使叶片178和171两部份分离,再退出老钥匙,将新钥匙插入并开锁至底点,再返回旋钮158,使变换了咬合齿的两部份叶片又咬合在了一起,而实现了更换钥匙。权利要求书CN104005603A1/14页4一种非接触机械钥匙锁所属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械锁是一种由钥匙开关的机械锁。背景技术0002目前,机械钥匙锁,钥匙孔、锁芯、弹子直接暴露在外,开锁。
11、时,钥匙直接伸入锁芯中,与弹子直接接触实现开关锁,这就不可避免的能够技术开锁,也很容易破坏开锁;只能被动防盗,没有报警等主动防盗功能;没有遇盗开锁自锁功能。0003为了克服现行的一般钥匙锁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接触机械锁,它能从根本上阻止技术开锁和破坏性开锁,并有控制一定时间内的盗开锁次数,主动报警防盗等功能。0004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锁在锁芯侧旁另设插入及固定钥匙的轴,通过该轴旋转推动叶片定位之后,再继续旋转使钥匙与叶片脱离且背向叶片,再将二者断开之后,再推动开锁,这样就不能从钥匙孔处接触到叶片,从而不能技术开锁。本锁为暗藏式锁芯难以破坏。本锁与延时钟相连接,使得。
12、在钥匙不对而锁未开的情况下,内部锁死一定时间并自动报警。本锁可与报警器相连接。钥匙可以任意旋转。可以自动更换钥匙。000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提高了锁的安全性能,能够使盗开锁从此成为历史。000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0007图1为本锁键形锁舌立体图。1为键舌,2为动力臂,3为键舌伸出部分,左下侧固定圆柱的两端分别伸入锁两侧面板上。其工作原理为当动力臂2处有向右方向的作用力时,其力通过轴作用到键舌1上使其向下运动,即为开锁,反之则为关锁。0008图2为本锁中推动各叶片返回复位的弹簧片4立体图。孔6为固定轴孔,5为动力臂。0009图3为本锁叶片形弹子7平面图。8为开锁深凹槽,9为。
13、假开锁凹槽。分图A、B、C、D、E中开锁凹槽8位置不同,代表本锁中有5个差异数,可依次定为数字1、2、3、4、5,或A、B、C、D、E,分别为AB、AC、AD、AE、AF。0010图4为本锁钥匙10平面图和AA截面的左视图。本锁中画出了8片叶片,相应的钥匙上有8个齿11,图中A、B、C、D、E、A、B、C表示分别与图3中的叶片A、B、C、D、E、A、B、C相对应,使图13所介绍锁的键舌1与所有的凹槽8对齐。0011图5为本锁钥匙固定轴15主左视图。15为轴,13为轴上环形凸出,12为插入钥匙的孔。14为实体该部份为实体而非圆环,为推动各叶片向右运动的推动板。0012图6为本锁正面,即插入钥匙面。
14、,锁的面板19平面图。20为固定孔,16为钥匙轴孔,18为锁叶片两端轨道固定板132上的凸出体133伸入固定的孔,21为弹簧4的固定轴孔,105为与锁的上面板盒咬合固定凸出体。22为本锁钥匙轴挡体40的轴孔,17为本锁键舌1的轴孔。说明书CN104005603A2/14页50013图7为本锁叶片两端的面板132平面图。孔134中插入叶片,四个凸出体133伸入两侧面板凹槽18中以固定。0014图8为本锁中与面板19相对应的内侧面板27平面图。16为钥匙轴孔,17为键舌1轴孔,25为键舌臂2轨道孔,23为键舌伸出体3轨道孔,24为弹簧4的动力臂5的轨道孔,26为钥匙轴挡体42轨道孔。22为挡体40。
15、的轴孔。0015图9介绍本锁中由钥匙轴15带动的用于推动键舌1开关锁的动力板32的动作原理。平面图9A中,15为钥匙轴,29为动力片,其右下侧有尖形凸出体,28为动力板32上的凸出体或拐出体。当钥匙带动钥匙轴15顺时方向旋转时,带动29旋转,当其上的尖形凸出体旋转到28处并继续旋转时,推动凸出体28向右运动。平面图9B中,30为动力板32上凸出体,31为动力片,其左上侧有如图形凹面,当由钥匙带动其轴15顺时方向旋转时,当31的斜面部份运动至凸出体30处时,凸出体30能够向右运动至31的斜面底点,当返回时能推动30向左运动返回。图9C为动力片29和31与动力板32组合图,为图9A、B的俯视方向的。
16、图。32为动力板,33为凹槽,键舌的臂2伸入该凹槽内以带动键舌。图9D为动力板32的立体图,孔45为钥匙轴挡体40的伸出体42的轨道孔。0016图10介绍本锁中由钥匙轴15带动的用于推动弹簧4的动力板38的动作原理。图10A中,当钥匙轴15由钥匙带动顺时方向旋转,当动力片35右下侧的斜面运动过凸出体34以后,失去阻挡凸出体34能够向右运动。当返回时,该斜面又推动动力片38上凸出体34向左运动返回。图10B中,37为动力板38上的凸出体,36为动力片,同理当钥匙带动钥匙轴顺时方向旋转时,当动力片36上的左上侧的斜面部分运动至凸出体37处并继续旋转时,推动37向右运动,当返回时37又能左移返回。图。
17、10C为图10A、B与动力板38组合图,为平面图10A、B的俯视方向的图,39为凹槽。图10D为动力板38立体图。本图所介绍为通过顺时方向旋转钥匙带动钥匙轴旋转,通过动力片35、36,使动力板38向右运动,钥匙再返回时,又推动返回。图10B中107触点为报警电路中介绍。0017图11为本锁钥匙轴挡板40主俯视图。主图中板41左端向下斜出虚线部份,表示可以有两种方式,即板41可以是平直的,也可以是有一定弧度的或弯曲的。图中向上伸出凸出体42,从图8中锁侧面板27上孔26中伸出,右边圆柱上下两端分别伸入固定在面板27和19上的孔22内。0018图12为一组弹簧片43,其作用为挤压锁叶片,使之不能自。
18、由滑动,每个叶片对应一片弹簧片。0019图13为本锁简易视图,为关锁状态。在主视图中,仅画出钥匙推动钥匙轴、推动叶片开关锁部分,推动键舌1及弹簧片4的动力板等未画,他们在俯视图中简单画出。本图中仅画出各大部分之间的连接等关系,每部分内部连接、控制等可参照每部份图中的介绍。图中虚线钥匙孔为开锁底点,C点为本图中开始推动32右移开锁位置,A、B点为图18介绍。由图中可见,本锁有8个叶片7,分别由两端的面板132作轨道控制,他们由弹簧片43向上方向挤压不能左右滑动。由图9介绍的动力板32推动键舌1上的2处,以使健舌1关或开锁。由图10所介绍的动力板38推动弹簧片4向左运动,以推动各叶片7向左运动至运。
19、动底点,向右运动时放开各叶片7并离开一定距离。钥匙孔说明书CN104005603A3/14页612斜向左上方,推动板14斜向右上方,钥匙轴挡板40上的每个挡板41伸入各自对应的环形槽内各相邻的环13之间,并由弹簧作用使左端保持有向上的弹力。44为圆形卡簧,以固定下面各件。图中动力板32处于左顶点,凹槽33带动键舌上2,使健舌1处于轨道上顶点,即关锁状态。动力板38处于其轨道左顶点,凹槽39带动弹簧片4至左顶点,推动所有的叶片7至其轨道左顶点。弹簧片4的弹力大于弹簧片43的弹力。0020本锁开关锁的原理为锁中各个叶片的开锁凹槽8组成一组。如图13俯视图中自上而下叶片凹槽8的位置组成为图3中的A、。
20、B、C、D、E、A、B、C或1、2、3、4、5、1、2、3,只有将所有的开锁凹槽8与键舌相对齐,键舌才能进入凹槽8内开锁。若有一个叶片的开锁凹槽不处于键舌1的位置,则该叶片将阻止键舌进入凹槽开锁;若有一个叶片没有向右运动至少AB的长度,则该叶片上AB段将阻止键舌向下运动。由于AB段比BI段高出一部份,所以,它将阻止键舌与其它叶片上的BI段相接触,也就不能对其它叶片进行探测,所以只有将本锁的所有叶片一起向右推动,才可能进入下一步的开锁动作。0021下面介绍本锁的开关锁过程设定本锁叶片自上而下为图3中的A、B、C、D、E、A、B、C或称为1、2、3、4、5、1、2、3,则钥匙为如图4所示。将钥匙插。
21、入钥匙孔中,此时钥匙为空运动,设定此时为关锁底点,开锁始点。顺时方向旋转钥匙,则推动板14推动所有的叶片一起向右运动,当推动板越过水平位置以后,各叶片在弹力作用下向左弹回,钥匙继续旋转,当叶片运动至图3E所示的位置以后,钥匙的齿11再推动各自对应的叶片向右运动,同时推动推动板38也向右运动见图10,在钥匙旋转到水平位置之前或之时,使弹簧片4至运动右底点,并与叶片脱离,各叶片由弹簧片43固定。钥匙继续旋转,推动板14及钥匙均已推动钥匙轴挡板40逆时方向旋转并越过,在挡板40再返回以后,钥匙继续旋转至C点以后,再推动板32向右运动图9,使键舌沿轴顺时方向旋转进入开锁凹槽8内开锁。所以只有钥匙轴挡体。
22、处于图9中轨道上顶点位置时,其挡体42进入其轨道孔45上端的横向轨道位置,开锁动力板才能右移开锁,此时钥匙轴挡体41已将钥匙轴环形槽全部堵死,所以,此时的钥匙孔位置已与各叶片完全断开。若钥匙轴挡体不处于图中顶点位置,其挡体42则位于动力板32的孔45的竖向孔内,以阻止开锁动力板32右移开锁。钥匙再继续旋转至开锁底点虚线钥匙孔位置。本锁开锁钥匙旋转小于360。钥匙返回关锁时,钥匙逆时方向转回,先推动开锁动力板32返回关锁,然后继续旋转最终返回至原点,各叶片左移至底点,为上述开锁过程的逆过程,不再烦述。0022本锁叶片中设有假开锁凹槽,其目的为扰乱作用,当某一叶片的假凹槽处于键舌1位置时,即有的叶。
23、片处于真假开锁凹槽之间时,该假凹槽有疑似开锁凹槽之作用。0023图14为一种应用本技术的挂锁的外形立体图。由于本锁结构复杂,不可能像现在挂锁一样,从锁体侧面开孔组装或维修,更要为了保证它的抗破坏性能,所以,将本锁装入成形的盒中,加装可取下的上盖维修。46为锁外壳,外壳上的钥匙孔仍为12,47为锁梁,48为锁上盖板,盖板48与锁盒连接应牢固防水、雨淋等。49为螺丝,它在开锁的横梁左侧一侧,32为开锁动力板,在本锁中由它控制锁梁47开关锁。50为横向板,其右端卡在右侧横梁下部、开关锁时横梁伸出缩回的轨道内,以阻止横梁开锁后脱出,在开锁以后,左侧横梁伸出,从其孔中可取出螺丝49,此时横向板50受弹力。
24、向左侧返回而脱离出右侧横梁,此时,横梁可以取下。取下横梁以后,锁的上盖板才能取下,锁盖板说明书CN104005603A4/14页7可以从一侧抽出如图中方式,也可以是从上方直接压下盖住,此时,在锁梁上贴着锁上盖处应该设凸出体,以使盖板在关锁后不能取下,总之,只有在开锁以后取下横梁才能取下上盖板。若像现行的挂锁方式一样从侧面开孔,使之开锁再行维修也可,但其安全牢固性下降。0024图15为U型锁立体图。当用于像现行的电动车、摩托车等U型锁时,可以将整个图14所示的锁体从左侧边装入锁的下横梁136内部,将开锁板32象图19那样向左侧伸出80,由其锁着锁梁137的左侧,也是像图14的螺丝49一样,在开锁。
25、以后取下螺丝135再取出锁,此时螺丝135固定着锁的左侧边板138。0025本锁开锁为动力板32向右运动,使键舌进入开锁凹槽8内,可使上述的锁推动32上任一点即可,同样,推动板32上任一点都可作为锁应用。实际上本锁的动力板32为左右方向的开关锁锁舌,键舌1、3为上下运动的开关锁锁舌。本实施例中图14,15,开锁动力板32象现行锁一样锁入锁梁47、137上设的凹槽139内。也可以是由开锁板32再推动、控制现行锁的开关锁横梁。0026图16介绍一种本锁与大锁舌连接的方法。当本锁用于保险柜、防盗门、汽车门等地方时,需要加装由本锁控制的大锁舌来控制门。图16中本锁键舌伸出体3如图形状,51为控制大锁舌。
26、的挡体,它保持向上的弹力,也可以是像图19那样,它向左伸出横向板,在板中间设轴82,轴两端固定于锁面板上,使之成为一杠杆,这样,挡体51为一头,它与左端对称,这样在受到破坏力时,他不会自行向下运动。52为大锁舌,54为向下伸出体,该大锁舌处于关锁状态,右侧的虚线伸出体54表示开锁以后的伸出体54的位置。53为与钥匙轴固定连接的推动板,其它如叶片等锁的其它件没有画出。这里仅介绍一种由钥匙轴带动控制的大锁舌的开锁方法。其工作原理如下开锁时,钥匙顺时方向旋转,带动推动板53旋转钥匙齿11及板14推动叶片等所有动作,如前述,最终推动开锁动力板32向右运动,使键舌1向下运动,进入开锁凹槽8内开锁,即本图。
27、的伸出体3向下运动,拉动板51向下运动,而不再阻碍大锁舌52后退开锁,设定此时推动板53的右上端刚好运动至伸出体54的左侧,钥匙继续旋转,使板53推动大锁舌伸出体54右移开锁至图中虚线位置。钥匙返回关锁时,先推动开锁动力板32左移返回,使伸出体3向上运动关锁,然后,当动力板53的左上侧边运动至大锁舌上凸出体54的右侧边时开锁以后的虚线凸出体54的右侧边,推动凸出体54带动大锁舌52左移,当最终钥匙返回至原点,大锁舌52越过挡体51,受弹力作用挡体51向上运动而又挡住大锁舌,至此,开关锁动作完成。本方式中,在钥匙转动开锁的最后一段推动大锁舌52开锁,在钥匙返回关锁的最后一段又推动大锁舌52关锁。。
28、与前述锁不同的是,本锁钥匙又推动大锁舌开关锁,应留出相应的旋转角度,使29提前推动32右移开锁,然后钥匙再继续旋转推动大锁舌后退开门锁。0027图17是一组合图,处于关锁状态,也是介绍一种推动大锁舌开关门的方式,本方式的目的是,在开大锁舌以后钥匙返回关锁时,首先推动大锁舌返回关锁。图17A中,大锁舌为56,它的向下伸出体为55。推动体57与钥匙轴15固定连接,开锁时钥匙旋转带动推动体57旋转,当其旋转至伸出体55左侧时,设定此时32已右移推动键舌13向下运动,已进入凹槽8内开锁,然后,由钥匙带动继续旋转时,推动大锁56右移开锁至虚线位置,钥匙返回关锁至图中位置即关锁。图17B中,58也为大锁舌。
29、伸出体,说明书CN104005603A5/14页859为推动体,它与钥匙轴固定连接,本图处于关锁状态,此时伸出体58上AB段与推动体59旋转时,其尖端所成的圆弧相重合。当钥匙旋转开锁时,带动推动体59旋转至B点时,设定此时钥匙已推动32右移,键舌1、3已向下移动开锁,钥匙继续旋转与AB段脱离,至图中位置时为大锁舌开锁底点,大锁舌56由图17A中推动体57推动开锁后,伸出体58位于图中虚线位置。当钥匙返回关锁时,首先59推动大锁舌56上伸出体58上的BC竖直段,使大锁舌左移关锁,当至图中所示位置时关锁至底点,钥匙继续旋转,推动体59沿BA段运动,并在此时设定推动32左移关锁,然后,钥匙继续旋转直。
30、至原点。图17C为图17A、B的组合图。本开关锁方式中,由钥匙轴带动的推动体57和59都控制大锁舌,他们不处于同轨道。0028图18为本锁应用于防盗门上的一种连接方法。为简单的平面示意图。0029图19为图18中内外锁部份的立体分解图。67为防盗门大锁舌,15为钥匙轴,71和78为推动体,它们与钥匙轴固定连接。72为内开锁舌,76为其轴及把手门内,74和75为与76固定连接伸出体。69为杆73下端的凸出体。门内开时逆时方向旋转把手76,使推动体75推动内锁舌72右下端,使内锁舌72右移开锁开门。本锁中大锁舌67关锁,由上面的把手门内、外设同轴把手61带动推动体60顺时方向门外旋转,推动大锁舌6。
31、7上凸出体62,使大锁舌左移关锁至本图位置,即关锁状态,然后把手在其弹力作用下返回如图原点位置。依照现行的防盗门的开关锁方式,内锁舌72一直处关锁状态,而大锁舌67连接门的上下等多方位连杆、锁舌,只有需要时锁起。当大锁舌未锁起时,门内开时,只需旋转把手76开内锁即可,而在门外时必须用钥匙开锁,用钥匙开锁时,通过与钥匙轴固定连接的推动板71来推动杆73的凸出体70处,使杆73带动杆74、75,而最终推动内锁舌72右移开内锁舌。同时钥匙旋转开锁门内外都有,通过与钥匙轴15固定连接的推动板78,推动大锁舌的伸出体68,使大锁舌右移至图中虚线位置而开锁。本图中推动体78的方式,与图17A中推动体57相。
32、同,只是推动大锁舌右移开锁。0030下面简单介绍本锁外开时的过程,将钥匙插入钥匙孔12中,顺时针方向转动钥匙,当钥匙轴推动32由图13中的AB右移开锁,键舌1、3向下运动,带动锁挡体77向下运动而脱离大锁舌67之后,设定此时推动体78运动至大锁舌67的伸出体68左侧,并随着钥匙的继续转动而推动大锁舌67右移开锁由图13中的B点至虚线钥匙孔位置,与此同时,推动体71推动杆73的凸出体70处,使杆73向上运动,最终使内锁舌72也向右运动开锁,开门以后再返回钥匙至原点拨出钥匙,至此本锁开关锁过程完成推动叶片等等如前锁中介绍,此时锁挡体77位于大锁舌67的下方,门由内锁舌72锁着。当再锁大锁舌67时,。
33、需顺时方向转动把手61,最终使60推动大锁舌向左运动关锁至底点而越过锁挡体77,挡体77在弹力作用下向上运动而将大锁舌67又锁死。本图中杆73下部的凸出体69,在杆73向上运动时,带动伸出体74,使内锁舌72右移开内锁舌,在门内旋转内锁舌把手76时,杆73不动。0031防盗门锁要求内外锁都能用同一把钥匙开锁,按装于门内的锁只是由推动体78推动大锁舌67右移开锁即可,不用推动内开锁舌72。图19为图18的内外锁体部份的立体分解图只是简单画出,与门、锁盒等固定及轨道等以现行锁方式连接。锁挡体77和大锁舌67是内外两把锁共用的,门里面和门外面的锁的推动体78,都在各自锁的开说明书CN10400560。
34、3A6/14页9锁推动板32推动键舌1开锁以后,推动大锁舌67的68处,使大锁舌向右运动而开锁。以前介绍的锁正面都是门外方向,现在门内门外面的锁的钥匙、叶片、各推动板等要保持在同一位置,这样,就将门内面锁的钥匙插入方向,由如图13中俯视图的从下方插入改为由上方插入,而上部的推动板32、38等部件装在下方,相应的键舌的动力臂及伸出体2,3,弹簧片4的动力臂等也改朝下方,各叶片顺序也相应调整,以门内外使用同一把钥匙开锁为标准。钥匙开锁的旋转方向从门内看也为逆时针方向旋转。0032图19为图18所示的锁的锁芯体盒79部分的立体分解简图。由锁盒板将用于内外开的锁连为一体,两个键舌伸出体3伸出锁盒盖板,。
35、其连接见上方分解图。内外锁的伸出体3都能拉动挡体77开锁,互不干涉。门外面锁的开锁动力板32上的右端伸出体80,阻挡着杆73上设的凸出体81处,使其在板32未右移开锁时不能向上运动而开内锁舌72。推动板78和71的旋转半经较大,在锁盒上留出了旋转轨道空间。0033本锁内外锁与现行的防盗门锁一样,内外锁对齐,钥匙孔轴15相对,键舌伸出体3也处同一位置。都伸入锁挡板77的凹槽内,以能够向下拉动锁挡板77开锁,锁挡板77的凹槽上下长度较大,在键舌1、3关锁、键舌1的伸出体3向上运动以后,不会推动77向上运动。0034图20为图18中控制大锁舌67关锁的按键83部份的立体分解原理图。在大锁舌67上设凹。
36、槽66,左端设斜面63,在按键体64的上侧面设凹槽85,84为弹簧板,其两端分别由固定在锁面板上的上下两柱控制,该弹簧板的中间位置伸入凹槽85内,以弹性固定按键的位置。按键体64的下侧面设凸出体65,其左侧边BC段为如图斜面,其下底面AD边所在面右侧也是如图的斜面。凸出体65上的AB段伸入大锁舌67上的凹槽66内,以控制大锁舌不能向右运动关锁由于本图是门内看锁方向,故大锁舌关锁方向与图18方向相反。按键体64的下端也可以是上端能向右稍微移动,并保持有向左的弹力。本图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依现行的防盗门的习惯,大锁舌67有时并不关上,因本锁中控制大锁舌67关锁的把手61为门内外同轴,所以这就要求控。
37、制把手不能随便旋转。本图中设定凸出体65的AB段伸入大锁舌67的凹槽66内,为开锁状态,当需要将大锁舌67关上时,在门内首先按下按键83,使凸出体65上的BC段边的斜面,沿凹槽66的左侧边向下运动,使按键体64的下端右移,当挡体65越过大锁舌67以后,受弹力作用按键体64下端左移返回,进入大锁舌凹槽66左侧边的底面,按键不能再向上返回,但弹簧84使其具有了向上返回的弹力,此时,大锁舌67失去阻挡,能够向右运动关锁。在门内为逆时方向、在门外为顺时方向转动把手61,使推动体60推动大锁舌上凸出体62,使大锁舌67右移关锁,在关至底点以后,设定已越过锁挡体77和按键83的凸出体65,锁挡体77向上运。
38、动关锁,按键83失去阻挡,在弹簧84作用下向上运动弹回,设定此时凸出体65的下底面AD边所在面右边的高度,已在大锁舌上斜面体63的左尖端之上。当开锁时,大锁舌67在钥匙带动下返回,大锁舌的斜面63推动65的下端面,使按键83向上运动,大锁舌开锁回原点以后,设定大锁舌67的凹槽66的左侧边,刚好越过凸出体65的左侧边,即AB边所在面,在弹簧84的作用下按键又向下弹回,此时凸出体65的左侧边的AB段所在面,又阻挡在大锁舌的凹槽66的左侧边,使之又不能右移关锁,此时门内外的把手61均不能随便转动。说明书CN104005603A7/14页100035图21为本锁与延时钟及报警电路连接控制平面示意图。0。
39、036图22为延时钟连接控制部份的立体分解图,为图21俯视方向。图中15为钥匙轴,79为本锁体,97为延时钟,100、104为推动板,86、103为推动片,推动片86推动推动体87、100,推动片103推动88、104,推动连接的方式为图9、10的形式。本图示的目的是当本锁可以只设在门外面锁在实施了开锁动作,即使钥匙旋转,但锁并没有开的情况下,该延时钟能将本锁锁舌锁住一定时间,在该时间内不允许再次开锁,若再次开锁则会继续维持该锁定的时间。具本方式为在门外侧锁的钥匙孔轴15的上端图13俯视图方向,再设与钥匙孔轴固定连接的推动片86和103,在推动片86的左下侧伸出推动体图中为关锁状态。推动板10。
40、0左侧向下伸出87,其右端见图22分解图有拐角89,其尖端为尖形,它有左向的弹力。90为其右端伸出板,通过该板推动延时钟97动力臂的上端96,101为延时钟97的动力轴。控制板92左端由固定于锁盒板上的轴固定,右端向下伸出凸出体95,它从延时钟上孔98中伸入,右端向上伸出挡体93和94,挡体93与拐角89处相对齐,挡体94向上运动能进入锁挡体77或锁舌3上设的凹角91处只有在关锁状态时。本图示工作原理、动作过程为当开锁时,顺时方向旋转钥匙,带动推动片86旋转,当旋转到推动板100的伸出体87处时,推动87伸出板,使动力板100向右运动,其右端推动延时钟臂旋转同时推动动力板104向左运动,从而使。
41、延时钟内的推动板推动控制板的95处,使挡体93和94向上运动,设定此时拐角89处已越过挡体93所以,93只能稍向上运动与拐角89左侧下表面接触,并保持有向上的弹力,设定此时,挡体94尚未进入锁挡体77或锁舌3上设的拐角处,钥匙继续旋转,使延时钟动力臂转动一定角度之后,推动体86与伸出体87脱离,推动板104至左顶点,推动板100弹回,延时钟开始工作自行返回。钥匙继续旋转,设定当锁内键舌1开锁以后如图13中由A至B点,再使动力片103推动推动板104上伸出体88处向右运动,推动板104的右端连接延时钟轴下端的动力臂102,当运动至开锁底点时,推动动力板104至右底点,延时钟也返回原点,控制板92。
42、在弹力作用下,右端向下运动返回。关锁时,钥匙返回,当推动体86旋转返回到已处于原点的伸出体87处时,推动伸出体87向上运动,从而越过伸出体87直至返回原点。当钥匙不对锁未开时,此时,因钥匙齿推动各叶片,不能使所有叶片的开锁凹槽与键舌1对齐,故动力板32不能推动键舌1开锁。所以,只有返回重开。在钥匙返回时,87伸出体受弹力或由推动体86又推动伸出体87返回,当其拐角89处向左运动通过挡体93之后,挡体93失去阻挡向上运动,使挡体94伸入到锁挡体77或锁舌3的拐角91内从而阻止其向下图21方向运动而开锁,钥匙继续旋转推动87向上运动并越过87直至返回原点,现在要想再次开锁,只有等延时钟返回原点,控。
43、制体92又向下运动,使挡体94伸出锁挡体77或键舌3的拐角。在此期间内若再次开锁,钥匙旋转使推动体86推动推动体100向右运动,使其拐角89处从挡体93的下侧向右运动通过,并将延时钟轴上端动力臂又推至右底点,等于是加长了延时时间。本次开锁无论钥匙对否都不会开锁,因为挡体94已经伸入91处,阻挡着锁挡体下降开锁。0037本锁与报警电路的连接方式为、延时钟为电路的一极,其接线与延时钟上99连接,锁体或门体作为另一极,当推动板100推动延时钟臂旋转时,内部接触片与锁说明书CN104005603A108/14页11挡体95接触,发出警报声直至延时钟返回原点。、将锁挡体77或伸出体3的拐角91处作为一极。
44、与77或3绝缘,连接报警电路,将锁体、门体作为另一极,当锁未开推动板100返回时,锁挡体94进入77或3的拐角内时接通电路,发出报警声,也是持续至延时钟返回原点,该方式为已旋转钥匙开锁,但锁未开钥匙返回时才报警。0038本锁的报警电路的连接方式,也可以是、在图10B中38上凸出体37的上侧,在动力片36外侧的旋转轨道上连接报警电路的一极触点107,该触点由锁盒板绝缘固定,锁体或门体为另一极,当开锁时,36动力片旋转,当其左上侧斜面运动至触点107处时,二极相连发出警报声,直至钥匙返回使动力板36与触点107脱离。、将触点107与动力板32固定连接,这样,当钥匙旋转开锁,使动力片36与触点107。
45、接通发出报警之后,若32右移开锁,则带动触点107右移断开,报警声停止。当返回关锁时,开锁动力板返回再次连接,报警声又响起,直至动力片36旋转与触点107脱离,该方式中在开和关锁时响很短的两声。若本锁未开则报警持续至钥匙返回动力片36与触点107脱离。0039图23为一种本锁中报警电路的连接方式,设图10B中推动片36为一极,触片109与板108连接,推动板108右端与开锁动力板32动连接,其向上设凸出体111,左端卡在杠杆体110轴下端凸出体112的下侧,它的左端有向上的弹力,杠杆体110有逆时方向弹力,图中为下端的右底点,凸出体111位于图10B中推动片36的下表面或另设推动片,触点109。
46、可以为较宽的弹性的触片,以灵活确定报警电路接通停止的角度,其工作原理是这样的,当钥匙带动动力片36顺时旋转开锁时,当左上铡的斜面接触到触片109时接通报警电路,如果钥匙正确开锁,则32带动推动板108右移,使触片109与推动片36脱离而断开电路,板108向右运动,其左尖端与杠杆凸出体112脱离,其左端在弹力作用下向上运动,当钥匙带动返回关锁时,动力板32带动板108向左运动返回,其左端伸入凸出体112的上端,钥匙继续旋转返回,推动片36的右下端面又推动凸出体111,使板108的左端向下运动推动凸出体112向左运动并越过凸出体112,之后杠杆体110112又返回,凸出体112又处于板108的左端。
47、上方,此时推动片36已与触片109脱离。如果上述开锁过程钥匙不正确,则开锁动力板32和108不右移,则报警电路不会断开,报警电路连接直至钥匙返回,使触片109与推动片36脱离。0040图24为用于汽车门上的锁的平面示意图,仅表示各部份的位置。0041图25为图24的立体分解图。本锁开关锁方式如现行汽车门锁,设定本锁内外都有锁,内外都有拉手随意拉开锁舌,门内侧设有挡住大锁舌的插销,且用钥匙开锁时都能拉开该插销,与防盗门锁不同的是本锁大锁舌设有关锁弹簧,使其始终处于关锁状态,这样就设一个关锁按键115,使其挡体114阻挡着锁挡体117的关锁轨道,关锁按键115上有凸出体120,其形状、功能与图20。
48、的凸出体63相似。另设一控制关锁按键的按键113,其功能、作用如图20的按键83,凹槽为122,挡体121。门内外同设的拉手123,当门外顺时方向向外拉动拉手时,带动伸出体124推动大锁舌118上拐角125处,推动大锁舌118向右运动开锁开门,之后拉手在弹力作用下返回,大锁舌118也在弹簧作用下返回。127为一按键,其作用为通过控制杠杆126的右端向下运动,使杠杆的左端向上运动伸入大锁舌118的后端,以阻止其向右运动开锁,在键舌3上设拐角说明书CN104005603A119/14页12128,在杠杆126的左下端设凹槽119,拐角128伸入该凹槽内,当键舌3开锁向下运动时拉动锁挡体117,通过。
49、该拐角128也拉动凹槽119一起向下运动而脱离大锁舌118右移开锁的轨道。129为大锁舌118上的伸出体,130为与钥匙轴固定连接的伸出体,他们就象图17A中的55和57,在开锁舌1之后,钥匙继续旋转,使推动体130推动伸出体129,使大锁舌118右移开锁。本图为大锁舌118关锁状态,为门外方向,关锁按键115为内外同一个,设在门外为向内按动按键,在门内为向内拉动按键的里端,挡体114位于锁挡体117的拐角116处,以阻止锁挡体117右端向上运动关锁。本锁的工作原理、动作过程是这样的,平时本锁并不关上,随时可拉动内外拉手123,使大锁舌118右移开锁开门。向下按下按键127,推动杠杆126左上端伸入大锁舌后端以阻止其后退开锁,此时,拉手123失去作用,向上拉动按键127可放开大锁舌。0042当需要将本锁锁上时,先将设在门内侧的控制关锁按键113向下按下,使其挡体121进入按键115上挡体120的下表面参考图20,使挡体121不再阻挡120,然后门外向里按动按键115,使114越出锁挡体117上的拐角116,锁挡体117在弹力作用下向上运动而挡在大锁舌118的后部,挡体114处于117的内表面,并具有返回的弹力,按键113又向上弹回原位,至此本锁关锁完成。当开锁时,插入钥匙,顺时方向门外旋转,使键舌1向下运动开锁参考本锁中前有述,伸出体3向下运动,而拉动挡体117向下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