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古建筑木结构容许榫卯节点滑移的钢组合件加固装置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古建筑木结构的榫卯节点的钢组合件加固装置,
属于古建筑木结构建筑保护和加固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古建筑木结构是我国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人留下的重要财
富,其建造法式、建造技术等独具一格,匠心独运。由于古代建造技
术并不属于文化范畴,所以除了《营造法式》和《清式营造则例》等
少数典籍存世之外,大部分的建造技艺都需要从建筑本身去追溯,因
此,对古建筑木结构进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榫卯节点钢件加固方法一般都采约束节点变形的方法,从
而限制了榫卯节点的滑移变形。而木结构的榫卯连接构造是其重要的
抗震防线,榫卯节点属于半刚性节点,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限制榫
卯节点的滑移变形即改变原结构的传力机制。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
过调整钢组合件的连接方式,使榫卯节点可以发生一定的滑移,当滑
移量较大时,再进行约束,从而充分发挥原结构的耗能能力,又对榫
卯节点进行保护。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能够容许榫卯节点发生一定滑移的钢
组合件加固装置,可用于古建筑木结构的榫卯节点加固工程中。通过
在钢组合件的连接协同部分设计一定的间隙,使梁上加固件和柱上加
固件能够发生一定的相对变形(沿梁轴线方向),从而容许榫卯节点
发生同样的相对滑移变形。同时,当滑移值连到间隙的上限值时,滑
移停止,梁上加固件和柱上加固件开始受力,保护榫卯节点不发生拔
出破坏。在安装完钢组合件加固装置后还可在其表面布置地仗层实现
隐蔽式加固的意图。
该加固装置对古建筑木结构的损伤较小、可拆卸,属于可逆式加
固技术范畴;在加固后还可做面层处理,属于可隐蔽式加固技术范畴;
既可以限制节点的滑移变形,防止拔榫破坏,又容许榫卯节点滑移耗
能,属于性能化加固技术范畴。因此,该加固装置具有广阔的应用空
间和重要的推广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古建筑木结构榫卯连接节点,设计一种可
以容许榫卯节点一定滑移的钢组合件加固装置,该加固装置具有构造
简单、安装方便、可拆卸、加固效果良好等特点,且安装后还可利用
面层装饰达到隐蔽式加固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加固效果,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古建筑木结构容许榫卯节点滑移的钢组合件加固装置,该装
置的古建筑木结构的榫卯节点由木框架梁1和木框架柱2构成,木框
架梁1固定在木框架柱2上。钢组合件加固装置主要由梁上加固件3、
柱上加固件4和构造板5组成。梁上加固件3由紧固件6和梁上紧固
件7固定在木框架梁1上,柱上加固件4由柱上紧固件8固定在木框
架柱上,构造板5由紧固件6固定在木框架梁1上。
所述的梁上加固件3固定在木框架梁1的节点附近,其厚度、沿
梁轴线方向的宽度、沿梁截面高的长度应根据梁上加固件3和柱上加
固件4协同抗弯和抗剪计算确定。其中,梁上加固件3和柱上加固件
4之间的连接协同部分沿梁轴线方向的长度和梁上加固件3沿梁截面
高度方向的长度应满足梁上加固件3和柱上加固件4协同抗弯的设计
要求;除连接协同部分外的梁上加固件3沿梁轴线方向的剩余长度和
梁上加固件3沿梁截面高度方向的长度,应满足梁上加固件3和柱上
加固件4协同抗剪的设计要求。
所述的柱上加固件4固定在木框架柱2的节点处,柱上加固件4
的中线与木框架梁1的轴线重合,柱上加固件4沿木框架梁1的轴线
方向上固定,柱上加固件4的厚度、沿木框架柱2轴线方向的宽度、
柱上有效锚固长度应根据梁上加固件3和柱上加固件4协同抗弯和抗
剪计算确定。其中,柱上加固件4沿柱轴线方向的宽度应满足梁上加
固件3和柱上加固件4协同抗弯的设计要求;柱上有效锚固长度应满
足满足梁上加固件3和柱上加固件4协同抗弯和抗剪的设计要求。所
述柱上有效锚固长度为柱上加固件4与木框架柱2连接段中真正参与
受力的部分的长度。
所述连接协同部分根据设计要求做成梯形或十字形或T形结构,
其沿梁轴线方向的净长应根据梁上加固件3和柱上加固件4协同抗弯
的设计要求确定;其沿梁高度方向的净长,应根据梁上加固件3和柱
上加固件4协同抗剪的设计要求确定。连接协同部分的间隙长度应根
据设计要求确定,该间隙值应小于榫长的1/4。所述沿梁轴线方向的
净长即沿梁轴线方向,梁上加固件3和柱上加固件4可接触并受力的
长度;所述沿梁高度方向的净长即沿梁高度方向,梁上加固件3和柱
上加固件4可接触并受力的长度;所述连接协同部分的间隙即梁上加
固件3和柱上加固件4沿梁轴线方向的间隙。
所述梁上加固件3和柱上加固件4为环向包裹构件后并沿表面布
置的结构,同时分别设置梁上紧固件7和柱上紧固件8,防止发生平
面外失稳。梁上紧固件7和柱上紧固件8的数量和型号应满足梁上加
固件3和柱上加固件4协同抗弯和抗剪的设计要求,即梁上紧固件7
和柱上紧固件8不应先于连接协同部分破坏。
所述构造板5采用紧固件6形式。构造板5覆盖连接协同部分,
且覆盖面积不宜小于连接协同部分面积的1/2。构造板5应具有可靠
的稳定性,并能够约束连接协同部分的钢板发生平面处变形。当安装
完加固装置后还要在其表面布置地仗层时,不应将预留的连接协同部
分的间隙填充,利用构造板5将梁上加固件3的预留槽口完全覆盖。
柱上加固板8的转折处根据设计需求选择设置加劲肋11,或者
在转折处附近设置柱上构造螺钉10。
本发明用于古建筑木结构的榫卯节点加固中,构造简单,安装方
便,便于拆卸,对原结构的损伤较小,成本较低,还可在安装后通过
地仗层等面层施工实现隐蔽式加固的意图。
附图说明
图1为可隐蔽式钢组合件加固装置用于边节点示意图。
图2为A-A截面图。
图3为显露式钢组合件加固装置用于中节点正视图。
图4为显露式钢组合件加固装置用于中节点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木框架梁;2-木框架柱;3-梁上加固件;4-柱上加固件;5-构造
板;6-紧固件;7-梁上紧固件;8-柱上紧固件;9-梁上构造螺钉;10-
柱上构造螺钉;11-加劲肋。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古建筑木结构的榫卯节点部分主要由木框架梁
1和木框架柱2构成。钢组合件加固装置主要由梁上加固件3、柱上
加固件4和构造板5组成。其中,梁上加固件3由紧固件6和梁上紧
固件7固定在木框架梁1上,柱上加固件4由柱上紧固件8固定在木
框架柱上,构造板5由紧固件6固定在木框架梁3上。
梁上加固件3和柱上加固件4的尺寸、柱上紧固件8和梁上紧固
件7的型号、数量等参数均根据设计要求确定。连接协同部分采用梯
形截面形式并预留出孔隙,构造板5覆盖面积大于连接协同部分面积
的1/2。
榫卯节点在水平力作用下,木框架梁1和木框架柱2会发生相对
变形,榫卯节点会出现滑移,当滑移量小于梁上加固件3和柱上加固
件4连接协同部分预留的间隙值时,榫卯节点可以自由滑移,耗散能
量;当榫卯节点的滑移变形达到该间隙值时,梁上加固件3和柱上加
固件4相互接触并分担水平力,防止榫卯节点继续滑移变形。最后以
梁上加固件3和柱上加固件4连接处钢板屈服为标志,加固装置损坏,
但尚未失效,一般来说以钢板剪切破坏或是紧固件剪切破坏为标志,
加固装置失效。
榫卯节点在框架平面内弯矩作用下,可由梁上加固件3和柱上加
固件4的连接协同部分相互咬合分担弯矩。最终以梁上加固件3和柱
上加固件4连接处钢板屈服为标增收,加固装置损坏。
当木框架梁1和木框架柱2的截面不够时,即不满足钢组合件加
固装置的锚固条件时,可采用图3和4所示的连接方式。木框架节点
由木框架梁1和木框架柱2构成。钢组合件加固装置主要由梁上加固
件3、柱上加固件4和构造板5组成。其中,梁上加固件3由梁上紧
固件7和梁上构造螺钉9固定在木框架梁1上,柱上加固件4由柱上
紧固件8和柱上构造螺钉10固定在木框架柱上,构造板5预焊于梁
上加固件3表面。
梁上加固件3和柱上加固件4的尺寸、柱上紧固件8和梁上紧固
件7的型号和数量、梁上构造螺钉9和柱上构造螺钉10的型号和数
量等参数均根据设计要求确定。连接协同部分采用“T”形截面形式并
预留出孔隙,构造板5覆盖面积大于连接协同部分面积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