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吸尘器的集尘单元.pdf

上传人:32 文档编号:7480703 上传时间:2019-10-12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摘要
申请专利号:

CN200610014856.X

申请日:

20060719

公开号:

CN101108106A

公开日:

20080123

当前法律状态:

有效性:

有效

法律详情:

IPC分类号:

A47L9/10,A47L9/16

主分类号:

A47L9/10,A47L9/16

申请人: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发明人:

朴大焕,徐宗玄,黄弼载,梁炳善,金圣根

地址:

300402天津市北辰区兴淀公路

优先权:

CN200610014856A

专利代理机构: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马俊芳

PDF下载: PDF下载
内容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真空吸尘器的集尘单元,其结构包括:第1次过滤空气中的异物的第1旋风装置;经过了第1旋风装置240的空气中的异物再进行第2次过滤的第2旋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旋风装置包括:具有不同大小的直径引导空气螺旋流动的若干个小旋风部;位于所述小旋风部的内部,引导空气向上流动的若干个引导管。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把从外部吸入空气中的异物经过旋风流动而被双重过滤。因此提高了真空吸尘器的空气净化能力,即异物过滤能力的优点。在本发明中若干个小旋风部的直径相互不同。因此,能有效的利用集尘单元内部的空间,并且由于有相对更大直径的小旋风部,使空气的流动更加畅通。

权利要求书

1.一种真空吸尘器的集尘单元,其结构包括:第1次过滤空气中的异物的第1旋风装置(240);经过了第1旋风装置(240)的空气中的异物再进行第2次过滤的第2旋风装置(25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旋风装置(250)包括:具有不同大小的直径引导空气螺旋流动的若干个小旋风部(252);位于所述小旋风部(252)的内部,引导空气向上流动的若干个引导管(254)。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真空吸尘器的集尘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个小旋风部(252)的直径从一侧到另一侧逐渐增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中所述的真空吸尘器的集尘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在若干个引导管(254)的上侧形成了使流动到引导管(254)上方的空气通过的引导孔(254`),而在引导孔(254`)上还形成了用于清除空气中的异物的异物阻断杆(254”)。 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真空吸尘器的集尘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异物阻断杆(254”)具有“+”或“-”其中之一的外型。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真空吸尘器,特别涉及的是双重过滤空气中异物,并 具备有不同大小用于分离空气中异物的若干个小旋风部的真空吸尘器的集 尘单元。

背景技术

图1是现有技术的真空吸尘器的立体图。如图所示,真空吸尘器包括: 内部设置吸收室内空气吸入装置的机身1;利用机身1产生的吸力,吸入地 面附近空气的吸嘴2。

所述机身1包括:安装吸入装置的下部机身5;防止下部机身5内部的 部件露出到外部,内部设置控制真空吸尘器电控部(图未示)的上部机身6。

在上部机身6的上面向上圆形凸出有移动把手6`。在吸尘器进行移动 时,移动把手6`便于用户抓握。

在所述上部机身6的右侧部分配备了电线轮盘组件(图中未)。电线轮 盘组件用于保存并缠绕电源线9。

为了使机身1能灵活的在地面移动,在机身的两侧面上设置了轮子8, 在轮子8上形成了通过吸嘴2吸入到吸尘器内部之后进行了过滤的空气排 出到机身1外部的输出部8a。

在机身1和吸嘴2之间依次设置了利用波纹材料制作的吸入软管3b;连 接吸入软管3b端部的操作部4;连接操作部4和吸嘴2的延长管3a,将机 身1产生的吸力传递给吸嘴2。

通过与电控部(图未示)连接的电源线9提供电力时,真空吸尘器开始 运转。这时,用户利用操作部4上的按键调整吸入阶段时,机身1内部设 置的吸入装置将产生与各个阶段对应的吸力。

所述吸入装置产生的吸力通过安装在吸入连接部3c上的吸入软管3b以 及延长管3a传到吸嘴2。利用传到吸嘴2的吸力,吸入包含灰尘或者一些 细小的异物空气,吸入空气中的异物将被集尘单元10分离,进行过滤后的 空气通过输出部8a排出到机身1外部。

图2是现有技术的真空吸尘器集尘单元的立体图。在一侧上形成了通 过吸入连接部3c流入机身1内部的空气顺着集尘单元10内壁向切线方向 流动,形成旋风气流的吸入引导结构12;在集尘单元10内部安装了形成能 分离通过吸入引导结构12流入的质量较大灰尘孔13a的分离板13;在吸入 引导结构12的另一侧外壁上配备了能方便的将集尘单元10装卸于机身1 的把手15。

在开闭集尘单元10上部的上面盖11的中央部位上形成了输出口11a, 并在输出口11a底面的外围部分安装灰尘过滤器14。

所述灰尘过滤器14沿着过滤器主体14b的长度方向形成的褶皱在圆周 方向上反复的形成,因此这个灰尘过滤器14形成圆筒形结构。为包围、支 撑固定过滤器主体14b,在其底部的外围装有向上凸出一定高度的下侧固定 部14a。

所述灰尘过滤器14的过滤器主体14b考虑到空气的流动比较强烈,应 采用具有一定强度的材料,在洗涤之后还要保证不能变形。例如,应使用 可作为纤维材料的聚酯材料。

对支撑和固定过滤器主体14b的上部和底部的上侧固定部(图未示)和 下侧固定部14a,要求既能保持过滤器主体14b圆柱形结构,同时还可以进 行洗涤,所以应采用合成树脂材料。

由于过滤器主体14b在长度方向上形成了若干个褶皱,可以增加与流动 的空气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集尘效率。即,为了使通过输出口11a 输出的空气中不含微小异物,由过滤器主体14b进行过滤。

经过这样的过程,在灰尘过滤器14的过滤器主体14b表面上堆积微小 的异物,使空气的流动无法畅通。因此,需要清理灰尘过滤器14表面上的 沉寂的灰尘和异物。

但是,现有技术的真空吸尘器,由于空气中的异物只在灰尘过滤器14 中进行一次过滤,并集中在一个空间内,因此空气的净化能力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多个旋风装置双 重地过滤掉空气中的异物的真空吸尘器的集尘单元。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双重分离空气重异物的若干个小 旋风部的大小相互不同的真空吸尘器的集尘单元。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真空吸尘器的集尘单元,其结构 包括:第1次过滤空气中的异物的第1旋风装置;经过了第1旋风装置240 的空气中的异物再进行第2次过滤的第2旋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 旋风装置包括:具有不同大小的直径引导空气螺旋流动的若干个小旋风部; 位于所述小旋风部的内部,引导空气向上流动的若干个引导管。

所述若干个小旋风部的直径从一侧到另一侧逐渐增加。

所述在若干个引导管的上侧形成了使流动到引导管上方的空气通过的 引导孔,而在引导孔上还形成了用于清除空气中的异物的异物阻断杆。

所述异物阻断杆具有“+”或“-”其中之一的外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把从外部吸入的空气中的异物经过旋风流 动而被双重过滤。因此提高了真空吸尘器的空气净化能力,即异物过滤能 力的优点。

不仅如此,在本发明中若干个小旋风部的直径相互不同。因此,能有效 的利用集尘单元内部的空间,并且由于有相对更大直径的小旋风部,因而 使空气的流动更加畅通。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真空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真空吸尘器集尘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集尘单元实施例的真空吸尘器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真空吸尘器机身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真空吸尘器机身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真空吸尘器集尘单元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真空吸尘器集尘单元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8是图7的A-A`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真空吸尘器机身中的空气流动过程的剖视图。

《主要符号的说明》

50:吸嘴体      60:延长管

70:连接软管    80:操作把手

90:连接器      100:机身

110:盖组件     112:移动把手

114:集尘单元安装部    116:轮引导结构

120:底座组件          122:电机机座

124:电线轮盘安装部    126:排气组件

128:移动轮            130:电线杆

140:电机组件          142:电机封装

150:电线轮盘组件      200:集尘单元

210:集尘筒            220:上面盖

230:下面盖            240:第1旋风装置

248:第1集尘腔         250:第2旋风装置

256:第2集尘腔         260:第3集尘腔

262:盖按键            270:集结空间

280:连接配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真空吸尘器的集尘单元,其结构包括:第1次过滤空气 中的异物的第1旋风装置240;经过了第1旋风装置240的空气中的异物再 进行第2次过滤的第2旋风装置250,所述第2旋风装置250包括:具有不 同大小的直径引导空气螺旋流动的若干个小旋风部252;位于所述小旋风部 252的内部,引导空气向上流动的若干个引导管254。

所述若干个小旋风部252的直径从一侧到另一侧逐渐增加。

所述在若干个引导管254的上侧形成了使流动到引导管254上方的空气 通过的引导孔254`,而在引导孔254`上还形成了用于清除空气中的异物的 异物阻断杆254”。

所述异物阻断杆254”具有“+”或“-”其中之一的外型。

下面对本发明结构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图3是本发明集尘单元实施例的真空吸尘器的立体图。

如图所示,本发明提供的真空吸尘器包括:吸入空气和异物的吸嘴体 50;连接吸嘴体50的一端,可以调整长度的延长管60;连接在延长管60 上,引导由吸嘴体50吸入的空气能伸缩性材料制成的连接软管70;与软管 70的一端连接,内置若干个部件的机身100。

具体说,吸嘴体50和机身100相互隔离,而在吸嘴体50和机身100之 间由延长管60和连接软管70引导空气和异物的流动。

在延长管60的另一端(后端)连接有操作把手80。在操作把手80的前 面形成了用户可以操纵真空吸尘器的操作部82。

因此,用户利用一只手抓握操作把手80就可以操纵通过操作部82调整 吸尘器的动作和吸尘器功率的强弱。

在机身100和连接软管70的连接部位上有连接器90。连接器90兼有将 操作部82输入的用户操作信号传给机身100的连接端子和将连接软管70 流入的空气引导至机身100内部的功能。

因此,在连接器90的端部上还具备了若干个电气连接端(未图示)。 与此相同,当操作部82设置在机身100以外的状况下,也设置有电气连接 端。

即,如果操作部82设置在机身100上的某一处时,连接器90上将不配 备电气连接端,而只是起到空气流动通道的作用。

图4和图5概要的表示出了所述机身100的组成。即,图4是本发明 实施例的真空吸尘器机身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真空吸尘 器机身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所示,机身100的外观大致由构成上部外观的盖组件110;构成下 部外观的底座组件120;双重过滤空气中的异物的集尘单元200等组成。

所述盖组件110的上面最好未弧形结构,在盖组件110的上端部上设置 移动把手112。移动把手112使用户的抓握更加的方便,使机身100的移动 更加灵活,所述移动把手112以其首端为轴可以转动。

在盖组件110的后侧形成了集尘单元安装部114。该集尘单元安装部114 是从盖组件110的上面向下塌陷形成,在此安装集尘单元200。

在所述盖组件110的后面,即在集尘单元安装部114上形成了前后贯通 的吸入孔114`。在吸入孔114`内插入集尘单元200的吸入引导结构212。 通过吸嘴体50流入到机身100内部的空气和异物就从吸入孔114`流入集尘 单元200的内部。

在所述盖组件110的两侧端上还形成了轮引导结构116。轮引导结构116 用于遮蔽移动轮的上部,如图所示,以半圆形结构向上凸出,与移动轮128 的上半部对应。

所述底座组件120形成与盖组件110对应的形状相互结合。

在所述盖组件110的两侧端上还形成了轮引导结构116。所述轮引导结 构116用于遮蔽移动轮的上部,如图所示,以半圆形结构向上凸出,因此 与所述移动轮128的上半部对应。

所述底座组件120形成与所述盖组件110对应的形状相互结合。

如图所示,在底座组件120的前半部形成了电机机座122,后半部形成 了电线轮盘安装部124。所述电机机座122上安装电机组件140,在电线轮 盘安装部124上安装电线轮盘组件150。

在底座组件120的右侧端上还具备了排气组件126。所述排气组件126 用于将通过了集尘单元200进行了过滤的空气排出到机身100的侧方。在 这种排气组件126具备了净化所排出的空气的排气过滤器(图未示)。

具体说,排气组件126位于电机组件140的右侧方。通过电机组件140 的空气通过排气组件126排出到机身100的右侧方。

在底座组件120后半部两侧设置了移动轮128。具体说,在电线轮盘安 装部124上分别设置一对移动轮128。移动轮128使机身100的移动更加灵 活。即,在进行清洁时,机身100可以灵活的在地面移动。

虽然图4和图5中没有表示,但是在底座组件120的中央部位或者首端 部的底面上还设置了辅助轮。这种辅助轮可以旋转。将辅助轮设计成可以 旋转的结构是为了在机身100的移动过程中可以任意调整移动方向。

在所述底座组件120的后端设置了电线杆130。电线杆130从底座组件 120的下端向后凸出了一定的高度而形成,并且以首端部为轴可以上下转 动。即,所述电线杆130具有规定的前后长度,因此控制电线轮盘组件150 的动作。

所述电机机座122的形状与电机组件140相对应,因此引导电机组件140 输出的空气,在这种电机机座140上形成了若干个引导空气输出的输出孔 122`。

具体说,如图所示,在所述电机机座122的右侧部分,即在设置排气组 件126的方向上形成了若干个输出孔122`,将通过电机组件140排出的空 气引导至排气组件126内。

在电机机座122上安装电机组件140。电机组件140是利用外部提供的 电源产生旋转动力的装置。由这种旋转动力形成吸入空气和异物的吸力。 为此,在电机组件140的内部配备了风扇(图未示),使空气强制流动。

即,所述电机组件140如图所示,由具有相对大的外径的头部140’和具 有相对小的内径的机身部140”构成,在这种头部140’上内置风扇(图未 示)。

在所述电机组件140的上侧安装有由弹性材料构成,并包围电机组件 140的头部140`的电机封装142,而在所述电机机座122的上侧还安装机座 盖144。

在电线轮盘安装部124上设置电线轮盘组件150。所述电线轮盘组件150 位于集尘单元安装部114的下侧。即,如图所示,电线轮盘安装部124位 于集尘单元安装部114的下侧,因而电线轮盘组件150将位于集尘单元200 的下侧。

所述电线轮盘组件150在电线轮盘安装部124上设置成横卧的状态。电 线轮盘组件150用于缠绕并保存连接外部电源用的电源线(图未示),是 通常使用的部件,因而在这里不再详细说明。

在所述集尘单元安装部114二设置集尘单元200。所述集尘单元200应 设置成可以拆装的结构,在旋风流动中用于过滤空气中的异物。

图6和图7中表示了集尘单元200的结构。即,图6是所述集尘单元200 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表示所述集尘单元200的内部组成的剖视图。

如图所示,所述集尘单元200主要由用于过滤空气中的异物并保存所过 滤的异物的集尘筒210;用于遮蔽集尘筒210上面的上面盖220;用于遮蔽 集尘筒210的下面盖230构成。

所述集尘筒210为圆筒形结构,构成集尘单元200的侧面外观。在集尘 筒210上设置了贯通内外的吸入引导结构212。吸入引导结构212用于将空 气从外侧引导至引导筒242内部,如图所示,其外侧端从集尘筒210的外 侧凸出了一定的部分,内侧端与引导筒242的内部相通。

具体说,吸入引导结构212应设置在引导筒242的切线方向上。即,吸 入引导结构212与引导筒242之间应形成一定的角度。通过吸入引导结构 流入引导筒242内部的空气顺着引导筒242的内面旋转。

在所述集尘筒210的内部设置了第1旋风装置240和第2旋风装置250。

所述第1旋风装置240是第一次过滤掉流入集尘筒210内部空气中的异 物的装置,包括:外径小于集尘筒210,引导空气的流动,形成了堆积与空 气分离后的异物的第1集尘腔248的引导筒242;设置在引导筒242的内部, 使空气和异物选择性的通过的过滤器组件244构成。

所述引导筒242设置在集尘筒210的内部,形成圆筒形结构。该引导筒 242设置在偏离集尘筒210内部中央的位置上。即,如图8所示,引导筒 242位于集尘筒210的内部中央偏左的位置上。

所述过滤器组件244包括:用于过滤空气中的异物的过滤器244a;设置 在过滤器244a下端的护罩244b;设置在护罩244b的下端的防止流动板 244c。

所述过滤器244a形成直径向下逐渐减小的倒圆锥形结构,在该过滤器 244a上贯穿形成了若干个空气孔244a`。空气孔244a`孔径最好小些。使空 气中体积较大的异物将无法通过空气孔244a`,而被过滤。

所述护罩244b形成圆盘形结构,具体说,其形成直径向下逐渐增加的 裙子结构。所述护罩244b的外径要小于所述引导筒242的内径。

由此,无法通过过滤器244a而落到下侧的异物通过所述护罩244b和引 导筒242直径的缝隙落到位于所述护罩244b下方的第1集尘腔248内。

在所述护罩244b的下面设置了若干个防止流动板244c。所述防止流动 板244c形成了扩散形的结构,具有防止堆积在第1集尘腔248内部的异物 的飞散的作用。即,通过吸入引导结构212的空气形成旋风气流,而如果 这个气流进到护罩244b的下部,则会导致堆积在第1集尘腔248内部的异 物的再次飞散,使异物再次移动到护罩244b的上侧。因此,防止流动板244c 在护罩244b的下部起到阻断空气气流的作用。

在过滤器244a的上侧形成了将流入过滤器244a内部后被引导至上侧的 空气和异物再次引导至第2旋风装置250内的引导通道246。

所述第2旋风装置250包括:引导空气的螺旋流动的小旋风部252;设 置在小旋风部252的内部,引导空气的上下流动的引导管254;堆积并保存 与空气分离后的异物的第2集尘腔256。

所述小旋风部252设置在第1旋风装置240的周围,具体在引导筒242 的外侧以扩散形的结构设置若干个。小旋风部252形成圆筒形结构,其下 端部形成向下直径逐渐减小的漏斗形结构。

同时,小旋风部252的上端部的一侧开放,使小旋风部252和引导通道 246相通。而且,在小旋风部252的开口部上形成了向外进一步延伸的引导 部(图中未示),使流入小旋风部252内部的空气和异物沿着小旋风部252 的内面旋转。

在小旋风部252的下侧设置了第2集尘腔256。具体说,在集尘筒210 的下端部上形成了具有一定的直径的阻断壁258,被划分在集尘筒210的内 部。阻断壁258的直径在小于集尘筒210下端直径的同时,要大于引导筒 242的直径。

而且,阻断壁258的上端与小旋风部252的下端内侧部分连接成一体。 如图7所示,阻断壁258的内侧和外侧相互分离,在阻断壁258的内侧形 成用于堆积由第1旋风装置240分离出的异物的第1集尘腔248,而在阻断 壁258的外侧形成用于堆积由第2旋风装置250分离出的异物的第2集尘 腔256以及第3集尘腔260。

所述引导管254设置在小旋风部252的上端部内侧。引导管254的直 径要小于小旋风部252的上端直径,将在小旋风部252内部旋转的空气引 导至上方。

具体说,流入小旋风部252的空气和异物顺着小旋风部252的内面旋转 并向下移动。这种空气的流动速度在漏斗形的小旋风部252的下端逐渐增 加。

随着空气在顺着小旋风部252的内面旋转并下降,在中央部位上形成 上升气流。此情况与台风眼现象相同。在小旋风部252中央部产生的上升 气流在引导管254的引导下向上流动。

如图6所示,在集尘筒210的上面上下贯通设置了引导孔254`。具体说, 引导孔254`是设置在引导管254的上侧的孔,构成了通过引导管254向上 移动的空气流动到集尘筒210上侧的通道。

 在引导孔254`上形成了与之构成一体的异物阻断杆254”。即,引导 孔254`的内部形成了具有清除空气中的异物并增强强度的作用的异物阻断 杆254”。如图所示,这个异物阻断杆254”形成“+”形结构或者形成“-” 形结构。

所述引导孔254`的直径在一侧方向上逐渐增加。即,如图所示,离吸 入引导结构212越远,其直径越大。这是因为引导管254的直径离吸入引 导结构越远越大。

在引导筒242的一侧上形成了第3集尘腔260。第3集尘腔260用于收 集通过吸入引导结构212流入引导筒242内部的空气中的异物。

具体说,如图8所示,吸入引导结构212设置在引导筒242的左侧,右 侧上形成了第3集尘腔260,因此收集一部分流入引导筒242内部的异物。

在引导筒242的右侧上端部贯穿形成了具有一定大小使空气和异物流 入第3集尘腔260内部的流入口260`。

如图8所示,若干个小旋风部252的直径应该相互不同。即,若干个 小旋风部252的直径从形成吸入引导结构212的左侧到形成了第3集尘腔 260的右侧逐渐增加。

与此同时,在若干个小旋风部252上端部内侧具备的若干个引导管254 也具有相互不同的直径。即,与若干个小旋风部252相同,其直径从左侧 到右侧逐渐增加。

而且,集尘筒210最好采用透明材料,至少在形成第3集尘腔260的 部分(图8的右侧部分)要采用透明材料。

所述集尘筒210采用透明材料的原因在于从外部可以方便的确认第3 集尘腔260内部堆积的异物。即,在集尘单元200安装在真空吸尘器机身 100上时,第3集尘腔260部分形成机身100的后端部外观,这时如果集尘 腔210采用透明的材料,用户在外面可以方便的确认集尘腔260内部的异 物,从而可以准确判断清除这些异物的时期。

如图6所示,在集尘筒210的前面下端部上设置了盖按键262。所述盖 按键262与下面盖230的固定挂钩232选择性的配合之后,控制下面盖230 的开闭。

如图7所示,在集尘筒210的后面形成了集尘把手264。集尘把手264 是便于用户抓握的结构,在集尘筒210的后面向后凸出形成。

所述下面盖230的形状与集尘筒210的下端对应,形成圆盘形结构, 在其首端上形成了固定挂钩232,在其后端上具备了盖铰链234。

所述盖铰链234是下面盖230的转动中心,固定挂钩232起到固定下 面盖230的首端部的作用。即,盖铰链234可转动的设置在集尘筒210的 下端,固定挂钩232与盖按键262配合。使下面盖230固定在集尘筒210 的下端。

所述上面盖220在遮蔽集尘筒210的上面的同时,起到将通过第2集 尘装置的空气引导至集尘单  200的外侧的作用,在上面盖220的内部形 成了输出通道222。即,在上面盖220的底面和上面之间形成一定空间,因 此构成了输出通道222。

在所述上面盖220的首端上形成了输出口224。输出口224是输出在集 尘单元200过滤掉异物的空气的结构,在上面盖220向前凸出了一定的长 度。输出  224与所述输出通道222相通。

同时如图7所示,在上面盖220的底面和集尘筒210的上面之间形成 了一定的空间,因此构成了集结空间270。在这个集结空间270里,将聚集 通过所述各个引导管254向上流动的空气,而这些空气向着所述上面盖220 的输出通道222流动。

通过输出口224脱离了集尘单元200的空气将流入电机组件140内。

下面,本发明真空吸尘器的机身以及集尘单元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3至图9对于具有上述结构的真空吸尘器吸入空气和异 物进行净化的过程进行说明。

用户通过操作部82使电机组件140开始运转,真空吸尘器产生吸力。 利用这个吸力,通过吸嘴体50吸入外部的空气和异物。

从吸嘴体50流入的空气和异物通过延长管60以及连接软管70流入机 身100的内部。流入机身100内部的空气通过吸入引导结构212进入所述 集尘单元200的内部。

进入集尘单元200内部的空气和异物沿着引导筒242内面旋转,旋转 的空气通过过滤器244a的空气孔244a`流入过滤器244a的内部。

这时,空气中的异物将堆积在第3集尘腔260或者第1集尘腔248的 内部。具体说,通过吸入引导结构212快速流入引导筒242内部的空气中 所包含的异物中的部分在流动速度和惯性力的作用下,通过流入口260`进 入并堆积在所述第3集尘腔260的内部。

然后,继续沿着引导筒242的内面旋转的空气中的异物,无法通过所 述过滤器244a的空气孔244a`的体积较大的异物将落到护罩244b的下侧, 堆积到第1集尘腔248内。

流入集尘单元200内部的空气向护罩244b的下侧以同心圆的轨迹移 动,其流动最后由防止流动板244c阻断。然后,再次移动到护罩244b的 上侧,通过过滤器244a。这时,重量相对大的异物在移动到护罩244b的下 部之后,无法再移动至护罩244b的上部而将堆积到第1集尘腔248的内部。

流入过滤器244a内部的空气和异物在引导通道246的内部扩散成扇 形,分别流入各个小旋风部252。流入小旋风部252内部的空气再小旋风部 252的上端部形成的引导部(图中未示)的引导下螺旋旋转。

在小旋风部252的内部,空气和异物旋转并下降,这时越到小旋风部 252的下端,所旋转的空气的速度将越快。

这时,随着空气沿着小旋风部252的内面旋转下降,在小旋风部252 的中央部位上形成上升气流。这个现象与台风眼现象相同。因此,上升气 流由若干个引导管254引导,流动至集尘筒210的上侧,聚集在集结空间 270内。

在此过程中,在小旋风部252的内部与空气一同旋转的微小的异物在 惯性力以及离心力的作用下无法上升,而分离到小旋风部252的下侧。因 此,这些微小的异物将堆积在第2集尘腔256内部。

同时,聚集到集结空间270内部的空气将流入上面盖220的内部,经 过输出通道222,由输出口224排出。

如图9所示,在所述输出口224和电机组件140之间形成了连接配管 280,从集尘单元200输出的净化后的空气沿着连接配管280流入电机组件 140的头部140`。

流入电机组件140的头部140`的空气由电机组件140的下半部再次排 出,通过电机机座122的输出孔122`流入排气组件126。

流入排气组件126的空气经过排气过滤器(图中没有表示)时,被进 一步净化后,排出到真空吸尘器机身100的侧方(右侧方)。即,空气和 异物从机身100的前方流入,由排气组件126引导,排出至机身100的右 侧方。

经过上述的过程,在第1集尘腔248和第2集尘腔256的内部堆积异 物时,开放下面盖230废弃异物。即,由于集尘筒210,特别是形成了第3 集尘腔260的集尘腔210的后端由透明材料形成,因此如图3所示,在集 尘单元200安装到机身100的状态下,用户可以准确的确认堆积在第3集 尘腔260的异物的量,在聚集了一定量的异物时,开放下面盖230,清除异 物。

具体说明清除异物的方法如下。按下盖按键262时,下面盖230的固 定挂钩232将脱离盖按键262。这时,下面盖230以盖铰链234为轴向下转 动开放,第1集尘腔248和第2集尘腔256内部的异物将落到下方,从而 被废弃。

真空吸尘器的集尘单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真空吸尘器的集尘单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真空吸尘器的集尘单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真空吸尘器的集尘单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空吸尘器的集尘单元.pdf(21页珍藏版)》请在专利查询网上搜索。

本发明公开一种真空吸尘器的集尘单元,其结构包括:第1次过滤空气中的异物的第1旋风装置;经过了第1旋风装置240的空气中的异物再进行第2次过滤的第2旋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旋风装置包括:具有不同大小的直径引导空气螺旋流动的若干个小旋风部;位于所述小旋风部的内部,引导空气向上流动的若干个引导管。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把从外部吸入空气中的异物经过旋风流动而被双重过滤。因此提高了真空吸尘器的空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17-2020 zhuanlichaxun.net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687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