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的游戏围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折叠的游戏围框。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可折叠的游戏围框,包括框架本体、设置在框架本体上的布套,其中 框架本体包括位于各个角部的立杆;上框架,该上框架包括设置于每相邻的两 根立杆之间的第一侧杆、第二侧杆、保持架,第一侧杆和第二侧杆的外端部分 别与相邻的两根立杆的上端部相连接,第一侧杆和第二侧杆的内端部分别与保 持架相枢轴连接,在保持架上设置有锁定机构,锁定机构具有锁定和解锁两种 工作状态,当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第一侧杆与第二侧杆大致呈一条直线, 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第一侧杆与第二侧杆沿其内端部处折叠;下框架, 该下框架包括底盘连接件和多根底撑杆,底撑杆的外端部分别与立杆的下端部 相连接,底撑杆的内端部分别与底盘连接件相枢轴连接,底盘连接件具有锁定 和解锁两种工作状态,当所述的底撑杆处于同一平面上时,底盘连接件处于锁 定状态,当底撑杆处于折叠状态时,底盘连接件处于解锁状态。
现有的锁定机构,如美国专利号为US6510568公开的一种游戏围框的锁定 机构,该锁定机构结构较复杂,零部件较多,操作也较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就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较简单操作方便 的可折叠的游戏围框。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折叠的游戏围框,包 括框架本体、设置在所述的框架本体上的布套,所述的框架本体包括
多根立杆,所述的立杆位于所述的框架本体的各个角部;
上框架,所述的上框架包括设置于每相邻的两根立杆之间的第一侧杆、第 二侧杆、保持架,所述的第一侧杆和第二侧杆的外端部分别与所述的相邻的两 根立杆的上端部相连接,所述的第一侧杆和第二侧杆的内端部分别与所述的保 持架相枢轴连接,所述的保持架上设置有锁定机构,所述的锁定机构具有锁定 和解锁两种工作状态,当所述的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的第一侧杆与 所述的第二侧杆大致呈一条直线,当所述的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的 第一侧杆与所述的第二侧杆沿其内端部处折叠;
下框架,所述的下框架包括底盘连接件和多根底撑杆,所述的底撑杆的外 端部分别与所述的立杆的下端部相连接,所述的底撑杆的内端部分别与底盘连 接件相枢轴连接,所述的底盘连接件具有锁定和解锁两种工作状态,当所述的 底撑杆处于同一平面上时,所述的底盘连接件处于锁定状态,当所述的底撑杆 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的底盘连接件处于解锁状态;所述的锁定机构包括设置 于所述的保持架内的档块,所述的第一侧杆的内端部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的保 持架相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二侧杆的内端部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的保持架相转 动连接,所述的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相平行设置,所述的档块通过第三转轴与 所述的保持架相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一转轴与所述的第三转轴相垂直设置,所 述的档块的上端部具有支撑面,当所述的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所述的第 一侧杆的内端部和所述的第二侧杆的内端部被夹在所述的保持架的内壁与所述 的支撑面之间,当所述的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的第一侧杆的内端部 和所述的第二侧杆的内端部分别与所述的支撑面相脱离。
所述的档块的下端部与所述的保持架相枢轴连接。
所述的档块上固定连接有操作件,所述的保持架上设有开口,所述的操作 件通过所述的开口伸出到所述的保持架的外部。
在所述的档块与所述的保持架之间设有弹性件。
在所述的档块的上端的支撑面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的支撑面相衔接的 过渡斜面,在所述的锁定机构从解锁工作状态进入锁定工作状态的过程中,所 述的第一侧杆和第二侧杆的内端部分别沿着所述的过渡斜面到达所述的支撑面 的上方。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由于在 保持架的内部设置有档块,该档块通过转轴与保持架相转动连接,且该档块的 上端部具有支撑面,当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第一侧杆的内端部和第二侧 杆的内端部被夹在保持架的内壁与支撑面之间,当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 第一侧杆的内端部和第二侧杆的内端部分别与支撑面相脱离,此种锁定机构较 简单,当需要折叠或展开的时候,操作较方便。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游戏围框的框架本体展开状态下的立体图;
附图2为本发明游戏围框的框架本体处于半折叠状态下的立体图;
附图3为本发明的锁定机构结构分解图;
附图4为本发明的锁定机构处于锁定状态时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附图4中A-A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6为附图5中B-B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7为本发明锁定机构处于解锁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附图7中C-C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9为附图8中D-D方向的剖视图;
其中:1、框架本体;2、上框架;3、下框架4、第一侧杆;5、第二侧杆; 6、锁定机构;7、第一转轴8、第二转轴;9、第三转轴;10、弹性件;11、 开口;12、档块; 13、操作件;14、过渡斜面;15、支撑面;16、保持架;18、 上连接件;19、下连接件;20、立杆;21、底撑杆;22、底盘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优选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的游戏围框,包括框架本体1、设置在所述的框架本 体1上的布套(图中未显示),所述的框架本体1包括:
多根立杆20,所述的每根立杆20位于所述的框架本体1的各个角部;
上框架2,所述的上框架2包括设置于每相邻的两根立杆20之间的第一侧 杆4、第二侧杆5、保持架16,所述的第一侧杆4和第二侧杆5的外端部分别与 所述的相邻的两根立杆20的上端部相连接,所述的第一侧杆4和第二侧杆5的 内端部分别与所述的保持架16相枢轴连接,所述的保持架16上设置有锁定机 构6,所述的锁定机构6具有锁定和解锁两种工作状态,当所述的锁定机构6处 于锁定状态时,所述的第一侧杆4与所述的第二侧杆5大致呈一条直线,如附 图4所示,当所述的锁定机构6处于解锁状态时,所述的第一侧杆4与所述的 第二侧杆5沿其内端部处折叠,如附图7所示;
下框架3,所述的下框架3包括底盘连接件22和多根底撑杆21,所述的底 撑杆21的外端部分别与所述的立杆20的下端部相连接,所述的底撑杆21的内 端部分别与底盘连接件22相枢轴连接,所述的底盘连接件22具有锁定和解锁 两种工作状态,当所述的底撑杆21处于同一平面上时,所述的底盘连接件22 处于锁定状态,当所述的底撑杆21处于折叠状态时,所述的底盘连接件22处 于解锁状态。
附图3为本发明锁定机构6与保持架16以及第一侧杆4、第二侧杆5结构 分解图,其中,所述的锁定机构6包括设置于所述的保持架16内的档块12,所 述的档块12的上端面为光滑的支撑面15,在档块12上固定连接有操作件13, 它们的具体连接关系如下:
第一侧杆4的内端部通过第一转轴7与保持架16相连接,第二侧杆5的内 端部通过第二转轴8与保持架16相转动连接,所述的第一转轴7、第二转轴8 相平行设置,所述的档块12下端部通过第三转轴9与所述的保持架16相转动 连接,且所述的第一转轴7与所述的第三转轴9相垂直设置。
在保持架16上开设有开口11,所述的档块12上固定连接有操作件13如按 钮通过该开口11伸出到所述的保持架16的外部从而方便解锁操作。
同时,在保持架16的内部还设有弹性件10,该弹性件10可为弹簧,所述 的弹性件10位于档块12和保持架16的内壁之间。
在所述的档块12的上端的支撑面15的两侧还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的支撑面 15相衔接的过渡斜面14。
附图5和附图6为该锁定机构6处于锁定状态时的剖视图,所述的第一侧 杆4的内端部和所述的第二侧杆5的内端部被夹在所述的保持架16的内壁与所 述的支撑面15之间,弹性件10处于释放状态。
附图8和附图9为该锁定机构6处于解锁状态时的剖视图,所述的第一侧 杆4的内端部和所述的第二侧杆5的内端部分别与所述的支撑面15脱离且顺着 过渡斜面14滑落从而实现折叠。
具体操作如下:若整个游戏围框处于展开状态,现将游戏围框进行折叠, 按动锁定机构6上的操作件13,档块12即开始绕第三转轴9转动,从而使得档 块12被推到一侧,从而导致支撑第一侧杆4和第二侧杆5的内端部的支撑面15 被推到一侧而使得第一侧杆4和第二侧杆5与支撑面15脱离,第一侧杆4和第 二侧杆5顺着过渡斜面14滑下从而实现折叠,且此时弹性件10处于受压状态, 当第一侧杆4和第二侧杆5与档块12分离后,弹性件10得到释放,从而驱动 档块12恢复到原位。
当需要将折叠的游戏围框打开,只需握住第一侧杆4和第二侧杆5,将第一 侧杆4和第二侧杆5向下压动,第一侧杆4和第二侧杆5的内端部顺着过渡斜 面14上升到支撑面15上,从而使得第一侧杆4和第二侧杆5被夹在保持架16 与支撑面15之间,即实现解锁。